18世纪的法国
- 格式:pptx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26
十八世纪中法女装文化对比18世纪,法国和中国都是世界上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各自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在这个时代,女性的服饰文化在两国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不同的国家里面,女性的服饰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今天我们来对比一下18世纪中法女装文化的差异。
18世纪,法国的女性服饰文化主要表现为豪华、精致和繁复。
当时的法国是欧洲的时尚之都,其女性服饰以奢华和浪漫著称。
贵族阶层的女性穿着金碧辉煌、绸缎繁花、蕾丝流苏的礼服,手腕、颈间点缀着珠宝,头戴华贵的帽饰,整个人宛如一个闪耀的贵族夫人。
而普通阶层的女性也追随着贵族的风尚,穿着样式虽然简朴,但也不乏优雅的风采。
整体来说,法国的女装文化在18世纪呈现出一种奢华、精致的特点。
18世纪的中国女性服饰文化却是另一番景象。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女性服饰以简洁、典雅和含蓄而著称。
贵族阶层的女性穿着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旗袍和汉服,以淡雅的色彩和精致的刺绣为主,尽显东方风情。
而普通百姓女子的着装则更加注重实用和朴素,主要以宽袍、披肩等为主,更多地反映了朴素、宽松的风格。
18世纪中国女装文化呈现出一种典雅、朴素的特色。
在服饰材质上,法国女装注重绸缎、丝绸、蕾丝等贵重的面料,贵族女性的服饰更是以珠宝和金银制品点缀,表现出奢华的特点。
而中国女装则更加注重棉麻、丝绸等天然面料,而在贵族女性方面也注重使用贵重的面料和精致的刺绣,但整体来看仍然比较朴素。
在服饰款式上,法国女装注重身材的线条和曲线,礼服的裙摆常常较大,以突出贵族女性的身份和地位。
而中国女装注重的则是典雅和大气,更注重服饰的整体效果,无论是旗袍还是汉服都注重展现女性的曲线。
在色彩搭配上,法国女装注重明媚的色彩,以金黄、宝蓝、艳紫等颜色为主,富丽堂皇。
而中国女装更加注重含蓄的色系,以灰、墨、绿、粉等色彩为主,表现出一种典雅内敛的气质。
在装饰和配饰上,法国女装注重精美的配饰和装饰品,包括项链、手镯、手套等,使用各式各样的珠宝和钻石。
⼗⼋世纪法国沙龙⽂化沙龙⽂化与⼥性⼴义来说,沙龙(salon)是以「谈话」(conversation)为主,由⼀位沙龙⼥主⼈(Saloniere)来凝聚不同的社会阶层或⽣活圈⼦的⽂⼈雅⼠或贵族,这些沙龙客⼈会定时来参加聚会,沙龙谈论的主题从早期的教育、教化与⽂学讨论,⾄18世纪转⽽以哲学、科学、宗教的思考为中⼼主题,来进⾏交流。
欧洲⾸座沙龙诞⽣于16世纪的法国,由德.洪布耶夫⼈(Madame de Rambouillet1588~1665)建⽴,为沙龙⽂化奠下基础。
她因⾝体孱弱与丈夫失势后,便搬离宫庭,在巴黎住所中邀请中产阶级出⾝的⽂⼈墨客和贵族中的社会名流来餐叙,让他们共聚⼀室,谈论诗⽂,其中德.洪布耶夫⼈的「蓝屋」(les bas-bleues)最负盛名。
随着德.洪布耶夫⼈的「蓝屋」时代的过去,形成于1620年代的法国著名沙龙由斯居戴黎(Madeleine de Scudéry1608~1701)组成,更在国王路易⼗四提倡下,盛极⼀时。
18世纪时法国沙龙⽂化的风⽓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
沙龙是巴黎思想活动的中⼼场所,平常有上百位的⼥主⼈经营她们的沙龙,每⼀位沙龙⼥主⼈都赋予沙龙⾃⼰独特的风格与魅⼒。
孟德斯鸠(Montesquieu)曾提起⽶兰的沙龙时,说它们有个⾼贵处,就是供应着巧克⼒与饮料,宾客玩牌可以不⽤付钱,看出沙龙⾥的多彩多姿的⽣活。
沙龙主要就是在进⾏交谈,每个沙龙都会有⾃⼰独特的宾客与谈话内容,这些是由⼥主⼈决定。
有些著名的沙龙常客被当成是巴黎社交、学识与艺⽂界的精英或领导⼈,他们与开放贵族和聪慧优雅的沙龙⼥主⼈的聚会,让巴黎成为整个欧洲的中⼼。
沙龙⽂化从⽂艺复兴时期萌发,法王路易⼗五时代(1715~1774年),沙龙风⽓⼤盛,扩及欧洲各国,⼗⼋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为沙龙⽂化的⿍盛时期。
法国⼤⾰命爆发,贵族四处逃亡,沙龙进⼊黯淡时期,直⾄⼗九世纪时沙龙才⼜活跃起来,例如如瑞卡⽶耶夫⼈(Madame Recamier)和吉哈丹⼩姐(Mme de Girardin)的沙龙,在这些沙龙⾥,浪漫主义逐渐成形。
第八讲十八世纪法国政治思想1、法国的哲学传统:①西方政治思想从古典时代起就与自然科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16、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英国的培根在批判和清扫经院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经验主义认识论哲学。
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其特点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重视感觉经验,重视科学实验等实践的作用。
方法论上创立科学的归纳法。
(1561——1626)②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在培根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经院哲学的信仰主义,提出了理性主义方法论。
认为理性是人生而具有的判断和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
他通过“普遍怀疑”来摆脱经院哲学的束缚,主张人们在认识之前,先要把人们过去接受的一切思想、观念,都提到理性的面前来进行审查。
笛卡尔在《哲学原理》中,把自己的哲学体系比作一棵大树,树根是“形而上学”(即研究上帝、心灵、物质等超自然的抽象思辨哲学);树干是“物理学”(即其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树枝是各门具体科学。
而他的唯心的唯理性和理性演绎法,则是贯穿于他的整个体系中的认识工具。
其特点是:把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割裂开来,贬低感性认识,抬高理性认识。
否定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认为真实可靠的理性认识源于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
③英国的经验主义与大陆的理性主义由此而分野。
2、18世纪法国的社会状况:①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最强大、富有、经济上最有势力的阶级。
②欧洲大陆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即绝对主义国家)。
③思想上天主教的神学教义是维护专制统治的思想支柱。
④国家结构上旧的封建省区与国王的各种行政区域重迭并存,关卡林立,缺乏统一货币与度量衡。
⑤社会结构上分为三个等级:贵族、僧侣、第三等级。
3、启蒙运动:①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的一场反宗教反专制的思想运动。
一批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进行反对君主专制主义与宗教蒙昧主义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