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5
法国高等教育史第一阶段:17至18世纪法国的高等教育12、13世纪是法国大学形成和建立时期,经过13—15世纪较快的发展,法国大学逐渐确立了文、法、神、医四学院式的办学模式。
15世纪以后,在教会的严格控制之下,法国大学逐渐走向保守和衰败。
为此,从文艺复兴开始,法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就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16、17世纪,一批新型教育和研究机构应时代之需而先后建立,后来它们成为法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构成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特的一支。
第一、旧大学的兴衰与高等专科学校的兴起。
进入18世纪,旧大学愈加跟不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应运而生。
高等专科学校是法国高等教育的精华,它的出现标志着法国近代工程技术教育的开始,同时也使法国高等教育进入独具特色的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并存且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历史新阶段。
最早开办的高等专科学校是军事学校,之后民用的高等专科学校也随之出现。
高等专科学校与中世纪大学不同。
第二阶段:19世纪法国的高等教育19世纪法国的高等教育是在拿破仑积极推进的改革中开始的,这次改革堪称是法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重大改革,使法国高等教育有了较快发展。
在这次改革中,帝国大学制的实施,构建了法国现代大学的基本模式,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制度。
从此,中央集权的体制和大学自治的传统在矛盾斗争和有机结合中并存,形成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另一重要特点。
拿破仑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还顺应经济发展之需,重视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并将高等教育的中心从大学转移到高等专科学校。
在拿破仑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停滞。
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转机,这主要得益于1885—1898年间进行的改革。
这些改革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896年法令的颁行,它使法国结束了近一个世纪惟一大学的局面,并赋予大学更多的自治权,从而建立起中央集权制与大学自治传统间新的平衡。
第一、拿破仑与帝国大学1799年至1814年是拿破仑的统治时期,他非常重视对教育实行垄断。
法国教育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
以下是法国教育发展的关键阶段:- 罗马帝国时期至中世纪:教育主要由教堂和修道院提供,受到宗教的影响较深。
- 1804年至1815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并在此之后展开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改革,其首要目的是通过教育对更多的中产阶级人士进行培训,使其成为国家民事和军事领域的领袖。
- 1808年:以“帝国大学”为思想的具有法国特色的中央集权式教育体制形成。
- 1968年:《高等教育方向法》实施,法国高等教育模式不断演化。
- 2013年:《高等教育与研究法案》正式赋予大学自主权,使大学更富于学院式治理的民主。
法国教育的演变与现状法国是欧洲的一个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质的教育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的教育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法国教育的历史和演变、现代法国的教育制度、法国教育的优缺点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法国教育的历史和演变法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只有部分贵族和教士才能接受教育。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开始改善教育状况,并于1792年颁布第一部《教育法案》。
这部法案规定了法国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教育分级和教育机会平等等。
二十世纪初,法国开始实现全面义务教育,但仍有很大的差别,穷人和贫民区学生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1960年代,法国政府进行了重大的教育改革,将农村和城市的教育统一,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平等,而且国家越来越重视培养优秀的人才,法国的大学开始崛起。
二、现代法国的教育制度现代法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
直到十岁之前,所有的学生都接受相同的基础教育,没有分任何科目,只是学习基本的数学和语文等。
之后,学生将进入初中,开始分类学习。
初中的课程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体育和人文社会等方面。
高中则是注重深入学习各自所选择的学科。
法国的教育制度一直以来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纯粹的知识记忆。
法国的大学排名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以其理论研究和教学质量而闻名。
法国的大学还分为公立和私立,在学习上,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
三、法国教育的优缺点法国的教育体系注重知识的深度,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鼓励创新和批判性思考的教育环境。
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法国的教育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学校的课程过于繁忙,大多数学生工作量十分巨大。
同时,法国的教育体系比较保守,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而且法国的教育公平度不够高,许多社会较低的阶层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教育机会。
总的来说,法国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发展中,始终注重教育质量和教育的公正性。
近现代法国的教育一、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教育(一)历史背景在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法国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而且是当时欧洲君主专制国家的典型,王权和神权极度强化,天主教在法国的势力十分强大。
虽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资本主义就已萌芽,并在17世纪形成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但是由于政府不直接办学,新教各派力量薄弱,所以天主教会紧紧控制着法国的学校教育。
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压制直到18世纪才有了显著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矛盾伴随着这个过程而不断增长和激化。
法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突出地以宗教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新教:出现一些新教派别,如胡格诺派和詹森派等,也通过开办学校,传播各自的教义。
詹森派学校不同于天主教,尤其是耶稣会的学校。
它们重视数学、地理、历史的教学,强调学习本民族语言并用民族语言教学,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要求教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
这在当时的法国是一种进步的现象,可惜它只存在二十多年,到17世纪60年代就被耶稣会派封闭了。
天主教:天主教神甫拉萨尔(LaSalle)于1684年创立“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后来成了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主要力量。
学校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用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女免收学费,目的是对抗新教的办学活动,维护天主教的势力。
该会所办的学校在法国当时的初等教育方面占据统治地位。
18世纪法国国王又曾发布命令,指出学校应受天主教僧侣的监督,儿童应当学习识字、教义问答和祈祷。
(三)启蒙时代教育思想在18世纪法国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出现了一批“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伟大人物。
以伏尔泰、卢梭、爱尔维修、狄德罗等人为骨干的伟大人物。
他们的教育理想深刻影响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和整个西方近代教育的思想和实践。
近现代法国的教育一、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教育(一)历史背景在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法国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而且是当时欧洲君主专制国家的典型,王权和神权极度强化,天主教在法国的势力十分强大。
虽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资本主义就已萌芽,并在17世纪形成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但是由于政府不直接办学,新教各派力量薄弱,所以天主教会紧紧控制着法国的学校教育。
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压制直到18世纪才有了显著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矛盾伴随着这个过程而不断增长和激化。
法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突出地以宗教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学校教育1、初等教育新教:出现一些新教派别,如胡格诺派和詹森派等,也通过开办学校,传播各自的教义。
詹森派学校不同于天主教,尤其是耶稣会的学校。
它们重视数学、地理、历史的教学,强调学习本民族语言并用民族语言教学,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要求教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
这在当时的法国是一种进步的现象,可惜它只存在二十多年,到17世纪60年代就被耶稣会派封闭了。
天主教:天主教神甫拉萨尔(LaSalle)于1684年创立“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后来成了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主要力量。
学校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用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女免收学费,目的是对抗新教的办学活动,维护天主教的势力。
该会所办的学校在法国当时的初等教育方面占据统治地位。
18世纪法国国王又曾发布命令,指出学校应受天主教僧侣的监督,儿童应当学习识字、教义问答和祈祷。
2、中等学校中等教育学校主要有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它们以拉丁语及“七艺”科目为教学内容,经院主义气息十分浓厚。
成立于1611年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中得力量仅次于耶稣会。
圣乐会中学显然就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法国是在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法、意、德)后形成的封建制国家。
17-18世纪是法国由封建专制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变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缓慢增长,新型资产阶级和劳动者迫切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但法国宗教团体的势力强大,长期垄断法国各级教育。
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者对教会团体长期垄断教育强烈不满,他们同教会团体在教育领域的斗争,促进了法国这一时期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教育向世俗化教育的缓慢转变。
一、从17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一)初等教育法国封建等级制明显,贵族子弟在家中享受私人初等教育。
宗教团体为了扩大宗教势力影响及培养有教养的虔诚教徒,积极创办教区学校,争夺教民,几乎垄断了各地的初等教育。
1、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期加尔文教胡格诺派胡格诺派十分重视教育,在其控制地区,率先实行强迫初等教育、男女同校、采用本族语教学等方面的改革。
胡格诺派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法国早期初等教育的发展,但不久遭到禁止。
2、1684年天主教神父拉·萨尔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利用其教会势力的影响大量建立初等学校。
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该教会在法国各地创设了127所免费的初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多达36000余人。
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用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免收学费。
由于教学人员素养不高,盛行灌输和体罚,教育教学质量低劣。
为了提高初等教育教学质量,胡格诺派和基督教派先后创建了训练传教士和教师的初等学校师资讲习所。
"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于1685年在兰斯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欧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之一。
由于法国教会团体对初等教育的大力支持,这一时期法国的初等教育发展速度很快,无论是初等教育的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居欧洲各国前列。
(二)中等教育这一时期,法国的中等教育控制在宗教团体手中。
在法国封建专制政府的支持下,各个教派组织为了培养教会神职人员和有教养的官吏,在各地竞相创办了一批中等教育机构。
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论述题一、论述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的背景。
中世纪中期起,法国一直是欧洲大陆上强大的封建专制国家,在宗教改革过程中一些罗马天主教徒得到保护,在法国保持强大的势力;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压制,于是法国的第三等级联合发动了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思想界因此产生了影响整个欧美历史的启蒙运动。
总体上看,17、18 世纪的法国教育主要是教会的天下。
二、论述17~18世纪的法国的教育概况(各个阶段的教育及其特点)初等教育1、法国政府对初等教育比较关心,但由于新教力量弱小,政府不直接办学,初等教育大多数还是掌握在天主教派手中。
天主教神父拉·萨儿建立的“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后来一直成为法国初等教育力量。
2、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面向下层社会子女,免收学费。
中等教育1、耶稣会创办的学院得到法国当权者大力支持,在中等教育方面占统治地位。
2、新教的胡格教派创办学院又称基础学校。
重点学习古典语文和法文。
冉森派创办的学校强调法语,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实物教学,反对滥施体罚,死记硬背,也注重教育理论研究及文献整理。
3、耶稣基督圣乐会创办的学校。
高等教育最大特点是排斥新教徒。
在大革命前,它排斥新思想、新学科,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为经典;打击新教学生或不受予他们学位;禁止和焚烧笛卡儿、爱尔维修、卢梭等人的著作。
法国王朝重商政策,专业技术的实用价值受到注意;加之在这方面教会控制较弱。
专门技术学校得到发展。
三、论述爱尔维修论的教育观。
法国启蒙运动中重要派别——法国唯物主义者的重要成员之一。
其教育思想主要是“教育万能论”、“智力平等说”及道德功利主义教育思想。
1、感觉经验主义的智力平等思想。
爱尔维修认为人人都是通过感官获得知识,而自然赋予了每个人同样的感官细致程度,所以人人都有享受中高等教育的权利。
实质上表达了人人智力天生平等和教育世俗化观点,直接抨击了天赋不平等论及教育中的等级制度。
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题目: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一)、17~18世纪大革命前的教育一,初等教育教育内容:宗教教育在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尤以天主教的影响最大,辅助读.写.算的教学。
教育制度; 采用班级授课制,以法语讲课。
教育对象:面向下层的子女免学费。
(富人家请家庭教师开启学生的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教育学校:主要是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
教育内容:拉丁语及“七艺”科目。
(17世纪成立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仅次于耶稣会。
特别是18世纪中期耶稣会被逐后,更成为举办中等教育的主要力量。
)三,高等教育代表:巴黎大学16.17世纪,一批新型教育和研究机构应时代之需而先后建立,后来它们成为法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构成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特的一枝。
进入18世纪,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应运而生。
高等专科学校是法国高等教育的精华,它的出现标志着法国近代工程技术教育的开始,同时也使法国高等教育进入独具特色的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并存且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历史新阶段。
特点:17~18世纪期间,法国的初等教育始终掌握在教会手里。
各教派为扩大自己的势力,竞相开办学校,利用学校传播宗教教义。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执政的资产阶级各派都重视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方案,要求实施普及的、免费的初等教育。
由于政局不稳,这些方案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实行。
发生于18世纪末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促进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法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
在大革命期间,法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传统受到彻底的冲刷和改造,旧大学被取缔,各种专科学校得到发展、改组或创建,此外还创立了某些专门研究机构。
(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和改革(1789~1794)1789~1894年法国革命的是继17世纪英国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一次更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它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法国的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在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执政的各派力量都拟过方案,其中著名的有康多、雷佩尔和拉瓦锡等人所拟的教育方案。
法国高等教育史第一阶段:17至18世纪法国的高等教育12、13世纪是法国大学形成和建立时期,经过13—15世纪较快的发展,法国大学逐渐确立了文、法、神、医四学院式的办学模式。
15世纪以后,在教会的严格控制之下,法国大学逐渐走向保守和衰败。
为此,从文艺复兴开始,法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就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16、17世纪,一批新型教育和研究机构应时代之需而先后建立,后来它们成为法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构成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特的一支。
第一、旧大学的兴衰与高等专科学校的兴起。
进入18世纪,旧大学愈加跟不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应运而生。
高等专科学校是法国高等教育的精华,它的出现标志着法国近代工程技术教育的开始,同时也使法国高等教育进入独具特色的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并存且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历史新阶段。
最早开办的高等专科学校是军事学校,之后民用的高等专科学校也随之出现。
高等专科学校与中世纪大学不同。
第二阶段:19世纪法国的高等教育19世纪法国的高等教育是在拿破仑积极推进的改革中开始的,这次改革堪称是法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重大改革,使法国高等教育有了较快发展。
在这次改革中,帝国大学制的实施,构建了法国现代大学的基本模式,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制度。
从此,中央集权的体制和大学自治的传统在矛盾斗争和有机结合中并存,形成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另一重要特点。
拿破仑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还顺应经济发展之需,重视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并将高等教育的中心从大学转移到高等专科学校。
在拿破仑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停滞。
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转机,这主要得益于1885—1898年间进行的改革。
这些改革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896年法令的颁行,它使法国结束了近一个世纪惟一大学的局面,并赋予大学更多的自治权,从而建立起中央集权制与大学自治传统间新的平衡。
第一、拿破仑与帝国大学1799年至1814年是拿破仑的统治时期,他非常重视对教育实行垄断。
17、18世纪西方国家法学发展脉络17世纪和18世纪是西方国家法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包括了法学思想的变革和法学体系的建立。
以下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法学发展的主要脉络:1.自然法思想的兴起:17世纪是自然法思想的兴盛时期。
自然法理论主张法律源于自然法则,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撤销性。
著名的法学家如洛克(John Locke)和洛伊特利尔(Samuel Pufendorf)在这一时期提出了自然法的理论,强调个人权利和社会契约。
2.法理学的发展:17世纪的法学界开始重视法律的逻辑和体系化。
法理学的发展使得法律的研究建立在更加系统和结构化的基础之上。
著名的法学家如虎斯(Hugo Grotius)和拿破仑(Napoleon)都做出了对法理学的重要贡献。
3.情理学的影响:在18世纪初,在荷兰和德国的影响下,情理学(Jurisprudence of Concepts)逐渐发展起来。
情理学强调通过理性思考和分析来推导法律原则,反对仅依赖于先例和权威。
4.法律体系的建立:18世纪后期,欧洲各国开始建立更完善的法律体系,呈现出明确的法学学科和研究方法。
许多国家制定了具体法典,如普鲁士的《通用民法典》(Allgemeines Landrecht)。
5.制度学派的兴起: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制度学派开始兴起。
这个流派的代表有蒙泰斯基(Montesquieu)和布兰卡(Francesco Carrara)。
制度学派关注法律的社会功能和法律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
总体而言,17世纪和18世纪西方国家法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然法思想到法理学和制度学派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法学思想为后来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现代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大学的发展脉络梳理及其启示近代以来,西方大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教会学院到后来的研究型大学、企业大学以及在线教育等新型大学形态,这些变化反映了西方大学对于不同时代需求的回应和创新。
本文将对西方大学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尝试从中汲取启示。
一、教会学院阶段:(11-12世纪)在中世纪早期,教会是最主要的文化权威,而教会学院成为了当时的高等教育机构。
教会学院除了传授宗教知识外,还向学生传递了古典学、医学、法学等知识。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课程多元、学科不分明,并以神学为中心。
学院主要是靠捐赠和教会的奖励生存着。
这一阶段的启示是教会学院以教育为己任,注重学术与道德的双重培养。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15-16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学院开始由教会转向政府控制,同时研究重心从神学转向人文主义。
研究范围包括语言、哲学、历史和文学领域。
奖学金和贵族家庭的资助为学院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资金来源。
这个阶段的启示是学院面向人文学科,强调自由思考、追求真理。
三、启蒙运动时期:(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学院的教育更加普及化,通识教育开始流行。
学院变为研究型大学,强调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
科学研究在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们的财政来源从以往的贵族或父母转移到了政府或奖学金。
这个阶段的启示是高校应该强调普及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四、现代大学时期:(19-20世纪)现代大学时期,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教学和研究成为大学的两大任务。
高校研究的中心主题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起到最大的作用。
为了能够请来更多的世界著名学者,大学开始引入了更多的资金,建立了更好的设施和工具,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此时期的启示是大学应该重视人才引进、创新技术和设施以及国际交流。
21世纪,企业大学和在线教育出现并发展迅速。
企业大学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学习课程和经验,从而增强了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
法国近代教育1.教育概况(1)17世纪-18世纪在法国大革命前,法国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由天主教会控制的。
其教育阶段的特点如下:①初等教育。
面向中下层子女,用法语讲授,主要学习读、写、算和宗教教育(4R),免收学费。
(基督教兄弟会)②中等教育。
以耶稣会和圣乐会学校为主。
③高等教育。
巴黎大学为代表(保守)④女子教育。
法国女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走在了欧洲各国的前列。
⑤宫廷教育。
面向上层贵族子弟。
(2)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以各种法案的颁布为特点,包括《塔列兰法案》、《孔赛多法案》、《雷佩尔法案》、《康赛多法案》等,这些法案的特点如下:①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提出设立相对完备的学校系统的设想;②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国家应当保护并实行普及教育;③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科学化等;④主张免费的教育。
(3)19世纪法国教育的发展①拿破仑建立的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1808年拿破仑建立帝国大学作为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大学首脑称“大学总监”,拿破仑建立的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帝国大学的总监是负责全面教育的最高首脑,由皇帝亲自任命;第二,全部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全国划分为27个大学区;第三,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第四,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官吏。
②教育阶段特点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基佐法案》和《费里法案》体现出的。
《基佐法案》的内容:第一,规定每一区开设一所初级小学,每一城市开设一所高级小学,每一省开设一所师范学校;(每一)第二,学生的学费由学校、地方税收和国家拨款支持;(钱)第三,提高教师的工资和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人)第四,没有提出普及义务教育。
《费里法案》的内容:第一,义务的。
规定6-13岁的义务教育年龄;第二,免费的。
免除母语学校、小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第三,世俗化。
废除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宗教课。
题目: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一)、17~18世纪大革命前的教育一,初等教育教育内容:宗教教育在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尤以天主教的影响最大,辅助读.写.算的教学。
教育制度; 采用班级授课制,以法语讲课。
教育对象:面向下层的子女免学费。
(富人家请家庭教师开启学生的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教育学校:主要是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
教育内容:拉丁语及“七艺”科目。
(17世纪成立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仅次于耶稣会。
特别是18世纪中期耶稣会被逐后,更成为举办中等教育的主要力量。
)三,高等教育代表:巴黎大学16.17世纪,一批新型教育和研究机构应时代之需而先后建立,后来它们成为法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构成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特的一枝。
进入18世纪,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应运而生。
高等专科学校是法国高等教育的精华,它的出现标志着法国近代工程技术教育的开始,同时也使法国高等教育进入独具特色的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并存且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历史新阶段。
特点:17~18世纪期间,法国的初等教育始终掌握在教会手里。
各教派为扩大自己的势力,竞相开办学校,利用学校传播宗教教义。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执政的资产阶级各派都重视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方案,要求实施普及的、免费的初等教育。
由于政局不稳,这些方案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实行。
发生于18世纪末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促进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法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
在大革命期间,法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传统受到彻底的冲刷和改造,旧大学被取缔,各种专科学校得到发展、改组或创建,此外还创立了某些专门研究机构。
(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和改革(1789~1794)1789~1894年法国革命的是继17世纪英国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一次更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它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法国的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在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执政的各派力量都拟过方案,其中著名的有康多、雷佩尔和拉瓦锡等人所拟的教育方案。
这些方案虽然在当时都未来得实行,但对法国产生了影响。
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会提出的方案,不仅给法国而且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讨论19世纪教育发展的基础。
共同点是:都要求由国家举办世俗性的学校,反对教会垄断教育;主张实施普及的、平等的教育;提出废除宗教科目,加强科学教育。
这一时期教育是实际情况是:一,初等教育远未普及。
二,中等教育,政府设立中央学校(设在每郡首府),培养工业方面的人才。
三,高等教育被重视,采用开设专门学校的办法培养专门人才。
法国革命中制定塔列兰教育法案、康多塞的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雷佩尔提的教育方案,都不同程度表现资产阶级各派的共同愿望。
第一,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第二,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国家应当保护并实行普及教育。
第三,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科学化,也是大革命中各种教育方案的共同要求。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方案在男女平等、成人教育方面也提出要求,不过它们毕竟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一些方案中大大限制了劳动子女获得初等以上教育的机会和权力。
(三)、拿破仑执政时期(1799—1814)的教育为牢固掌握教育管理权,拿破仑授意颁布《关于创办帝国大学以及这个的教育团体全体成员的专门职责法令》(1806年)及《关于帝国大学条令的政令》(1808年)。
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确立的以中央集权为鲜明特征的教育管理体制对后来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然,后来法国教育管理体制也随时间推移发生了某种变化,但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一直保留至今。
拿破仑于1802年、1806年、1808年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确立了国家教育体制,由帝国大学作为领导机关掌管全国教育行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括私立学校都在它的监督之下。
帝国大学的各级长官和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法国沿用很久,成为法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特点。
一,初等教育小学由地方或教会办理,但受中央监督,学习读、写、算。
拿破仑对初等教育不大感兴趣,而特别重视中等、高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中央学校停办,存在下列中学:国立中学:教授古典语言、历史、修辞、逻辑、数学、物理学等的基本知识;市立中学:教授古典语言基础、历史和其他科目的基本原理;私立学校:课程深度与市立中学相当;寄宿学校(私立):程度低于私立学校。
中学一般修业6年,自然科学一般不受重视,中学与大学相衔接。
这一时期中学发展很快,至1813年有国立中学46所,至1814年有市立中学500所。
三,高等教育大学设神学院、医学院、法学院以培养专门人才;设文学院、理学院,以授予学位(业士、学士)为主要职责,其课程是“国立中学学业的继续和补充”;原来的巴黎理工学校受到拿破仑的重视,恢复巴黎师范学校,并于1808年改组为培养国立中学教师的学校,实行寄宿制,只招收男生,是当时学术水平最高的教育机构。
概括起来,拿破仑教育体制的基本特点是:在中央集权,国家管理教育的前提下保留宗教教育和教会学校,公立和私立学校并存,重视中、高等教育,轻视初等教育和女子教育。
由于拿破仑穷兵黩武,对外战争的失利导致波旁王朝复辟。
复辟时期(1815—1830)宗教势力大增,法国教育出现倒退。
1830年7月,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波旁王朝。
但是胜利果实被大资产阶级即金融贵族窃取,“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
(四)、七月王朝时期(1830—1848)的教育这一时期教育的特点是初等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这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需要训练工人。
这一时期对初等教育的重视恰好与仅仅重视中、高等教育的拿破仑教育体制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学制体系的基础。
基佐法案(1833年颁布,历史学家基佐当时是教育部长,1840—1848年为七月王朝政府首相)是这一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
根据这一法案,这一时期的小学和师范学校数目大增,从1836年起还设立了女子小学。
(五)、第二共和国时期(1848—1852)的教育1848年欧洲革命形势高涨,工业资产阶级利用法国人民1848年二月革命的力量,推翻七月王朝,建立第二共和国(1848—1852),实行工业资产阶级和金融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第二共和国初期的宪法草案和卡诺教育方案,肯定通过国家免费受教育是全体公民的权利,要求删掉初等教育课程中的宗教课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要求。
但是,资产阶级在镇压1848年6月巴黎人民起义之后日趋反动,正式通过的1848年宪法一笔勾销了上述关于劳动人民教育权的种种规定。
1850年3月议会通过的法卢教育法案(法卢是一个耶稣会教徒,镇压六月起义的鼓吹者)在加强政府对教育的控制的基础上,恢复教会对教育的监督权,在学校中大大加强宗教教育。
这个法案是对卡诺法案的否定。
法卢法案由于符合资产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在法国一直实施了五十多年,到1905年才被废除。
第二共和国后期的资产阶级既要防止王党复辟,又要镇压无产阶级革命,只有依靠军事独裁的统治。
1851年12月第二共和国总统、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乘机发动政变,并于1852年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代表的仍然是大工业资产阶级和大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
一,初等教育由于私人及宗教势力参与初等教育的兴办与发展,初等学校数量大增。
二,高等教育受到制约。
三,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受到冲击且没有起色。
大学固步自封,难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更新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
(六)、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的教育这一时期继续施行法卢教育法案,除了教育直接受中央统制外,教会拥有办学校管学校的特权,所以学校教育工作中充满着宗教和君主制度的精神。
初等学校全部掌握在教会手中,神学是主课。
中学仍分国立中学与市立中学两种,修业八年,但教学内容上的古典主义逐渐有所改变。
从1852年起实行文、实分科,到1865年又改办实科性质的中学,可是这种学校的地位低于文科中学。
在教学方法上,无论中学、小学,仍以死记硬背为主。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第二帝国在普法战争期间(1870—1871)崩溃,法国恢复共和,但临时政府的卖国行为引起人民的不满,法国人民不断举行武装起义,1871年3月18日巴黎起义成功,建立了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失败后,资产阶级建立了第三共和国(1875—1940)。
(七)、第三共和国时期的教育(一)1875—1900年共和党执政以后,根据法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着手改革教育。
教育部长费里在1881—1882年先后颁布了几个教育方案,主要是对初等教育的改革作出安排。
根据费里法案,初等教育应是世俗的(废除法卢法案中给予教会监督公立学校的权力和教士任教的特权,以“公民和道德”课取代宗教课,但法国教育的宗教性仍很强)、免费的(免除了公立母亲学校和小学的学费)、普及的(此时规定6~13岁的儿童都应入小学受七年的义务教育),因此公立小学发展很快。
1886年以后又在初等学校之上设立三年制的高等小学,学生毕业后升入职业学校或师范学校,这一学校系统主要是供劳动人民子女就读的。
至此,法国双轨的学校制度已见轮廓。
另一学校轨道主要是供特权阶级子女就读的,他们一般先受家庭教育,然后进中学预备班,经过严格考试(这种考试是在小学就读的学生难以通过的,因为课程不一样)升入国立中学、市立中学或现代中学(原先那种具有实科性质的中学于1891年改称现代中学,它取消了古代语而改为学习两种现代外语,这种学校当时的社会地位较低),中学毕业考试及格即获学士学位,可以升入大学。
此时法国的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所改变和发展。
巴黎师范学校在1845年改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以后,又于这时改称巴黎男子高等师范学校,另于1881年创立巴黎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法国古老的大学逐渐朝着适应资产阶级政治经济需要的方向发展,巴黎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包括许多独立学院、具有近代大学规模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并且重视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已是法国高等文化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中心。
教育行政方面仍为拿破仑时代所确立的严密的中央集权制。
(二)1900—1940年20世纪上半叶法国的教育制度是在上一时期所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在20世纪仍然没有变化,全国各级各类公、私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在中央政府的教育部严密控制之下。
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宗教思想和教会对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有所削弱。
1902年以后,50多个从事教育等方面活动的教会组织被解散,3000多所教会学校被封闭,1905年法国政府明确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同时废止“法卢法案”。
法国的双轨学制在20世纪初继续存在。
1925年以后,由于各方面进步社会力量坚持不懈的斗争,当局不得不作些改革,将初等教育改为统一学校,小学毕业经过严格考试可以升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