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四章 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117.00 KB
- 文档页数: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重点第四章马克思恩格斯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1、俄国公社的性质和发展前途P140~141。
性质:俄国农村公社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是由原生形态向次生形态、由公有制向私有制、由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
俄国农村公社具有“二重性”,兼有公有制社会和私有制社会、无阶级社会和阶级社会的二重特征。
主要表现在:一是所有较早的原生形态的公社,都是建立在自己社员的血缘亲属关系上;农业公社割断了这种牢固而狭窄的联系,就更能扩大范围并保持和其他公社的接触。
二是在农村公社内,房屋及其附属物——园地,已经是农民的私有财产;可是远在农村公社出现以前,公有的房屋曾是早先各种形式原生形态的公社的物质基础之一。
三是虽然耕地归公社所有,但定期在各个社员之间进行充分。
这种“二重性”,一方面成为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源泉,另一方面又成为它逐渐解体的根源。
发展前途: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俄国农村公社及土地公有制还有另一种前途和命运,即“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而成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成为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
2、俄国公社实现“跨越”的历史环境和前提条件。
P142~143。
人们把马克思所说的“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表述为“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马克思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俄国公社实现“跨越”的历史环境:一是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村公社保持到今天的唯一欧洲国家,它不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
二是俄国农村公社是与资本主义同时代,这有可能使它不经受资本主义的苦难而吸收其积极成果,并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是俄国农村公社处在资本主义陷入深刻危机、即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时代,这可以说是俄国公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最根本的社会条件。
四是俄国革命是挽救俄国公社并保证其正常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形态的演变与阶级斗争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社会形态的演变和阶级斗争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社会形态改变的根本动力。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不同的社会形态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本文将探讨这些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阶级斗争在其中的作用。
一、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奴隶劳动和奴隶制度的存在。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充当着劳动力的角色,为奴隶主创造财富。
阶级斗争表现为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对抗。
奴隶社会的灭亡是由于奴隶起义、农民战争等阶级斗争的结果,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二、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奴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阶段。
封建社会的特征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农奴地位。
封建社会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劳动力,而农民则以租佃、赋税等形式向地主交纳丰产物。
阶级斗争体现为农民起义、农民战争以及地主阶级内部的争斗。
封建社会的崩溃源于农民战争的胜利、资本主义因素的渗透以及封建地主经济的衰落。
三、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形态。
它的核心是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的劳动力来获利。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四、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社会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经济。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所有,劳动成果按劳分配。
阶级斗争的任务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转化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斗争。
五、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人人享有劳动成果的社会制度。
阶级斗争逐渐消失,社会形态进入了一个无阶级的理想状态。
综上所述,社会形态的演变与阶级斗争是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理论旨在分析和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社会形态的特征与演变规律。
本文将从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组织形式和发展阶段。
社会形态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演进形成的。
在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起着决定作用,而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表现和反映。
二、社会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1.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早阶段,以末端共产主义为特点。
在这个阶段,人们以狩猎、采集为生产方式,共同生活在原始公社中,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2.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农业文明发展的产物,以奴隶制和农业生产方式为特征。
在这个阶段,劳动者被剥夺自由,成为奴隶,而奴隶主成为社会的统治者。
3.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以封建地主经济和封建等级制度为特征。
在这个阶段,封建地主通过剥削农民,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家族私有制。
4.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社会形态,以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经济为特征。
在这个阶段,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通过剥削无产阶级实现利润最大化。
5.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形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特征。
在这个阶段,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建立工人阶级专政,实现了生产关系的社会化。
6. 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最高阶段的社会形态,以共产主义为特征。
在这个阶段,人们将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原则,即“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三、社会形态理论的实践意义社会形态理论对我们认识和改变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状况,为我们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社会形态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和问题所在,为我们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形态与历史发展社会形态与历史发展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总体状态,而历史发展则是指人类社会由一个社会形态转变为另一个社会形态的过程。
本文将概述社会形态的概念以及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社会形态的定义与特征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总体状态和特征。
它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
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意识形态,它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服从。
社会形态的变化是经济基础发展的结果,也是上层建筑调整与适应的过程。
不同的社会形态有其各自的特征。
奴隶社会以奴隶制为经济基础,唯一的生产力是奴隶,最典型的代表是古希腊罗马。
封建社会以封建地主阶级和农奴为主要经济关系,最典型的代表是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则以私人资本和雇佣劳动为基础,最典型的代表是现代工业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则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特征,最典型的代表是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
不同社会形态的出现和消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社会形态的变迁和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规律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首先,社会发展是不断推进的。
社会形态的变化不是突变,而是在长时间的演变中完成的。
社会形态的变迁是一种渐进的过程,通过阶级斗争等推动力量来实现。
其次,社会发展是一种相互联系的过程。
不同的社会形态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新的社会形态往往包含并超越了旧的社会形态的一些特点。
社会发展是有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
第三,社会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这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化有关。
例如,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
最后,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
一旦新的社会形态出现,旧的社会形态就会逐渐消亡。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进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而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深刻而系统的理论视角来理解这一进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从原始社会的简单石器工具到现代社会的高度自动化生产设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以简单的采集和狩猎为生,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由于生产力的限制,没有剩余产品,也就不存在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但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特别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人们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
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级社会。
在这个社会形态中,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完全没有人身自由,被当作奴隶主的财产进行剥削和压迫。
奴隶社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手工劳动。
但这种剥削制度是残酷的,奴隶的反抗斗争不断。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社会形态演进的又一重要阶段。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地租。
相比奴隶社会,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但依然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
封建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产生的。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劳动,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获取利润。
资本主义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超越。
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旨在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演进与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旨在解析社会现象、推动社会进步。
其核心理论之一是社会形态演进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形态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而演进。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演进以及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共同劳动并平均分配产出来维持生存。
私人占有和剥削不存在,人们之间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然而,由于生产力有限,社会形态演进的发展必然发生。
二、奴隶社会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逐渐被替代,并且进入了奴隶社会阶段。
奴隶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分化,奴隶主通过剥削奴隶的劳动来获取财富。
这种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由新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方式决定的。
三、封建社会中世纪的欧洲是封建社会的典型代表。
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地主通过控制土地来剥削农民的劳动。
此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变得更加明显。
封建社会的特点是等级制度、封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四、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社会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并利用雇佣劳动来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是市场经济、货币交换和竞争。
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也造成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不平等的问题。
五、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目标。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劳动者不再受剥削。
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和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如苏联、中国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可能性。
六、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人类能够享受高度物质与精神文明。
私人占有和阶级的消失,社会充满了平等、自由和协作的精神。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一、社会形态的含义及提出1、含义:社会形态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
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出自百度百科)一般来说,只有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总体结构才能称为社会形态。
(出自文献)马克思的原意是将人类整个社会历史形态在第一阶序中划分为“经济的社会形态”和“非经济的社会形态”这两大阶段,其区别在于是否以物质生产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从其中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再作出第二阶序四种社会形态的划分。
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通过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这段话的再次阅读,可以看出,把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丰富和深刻的思想简单认定为五形态理论,有可能是一重大误解。
马克思这里所划分的社会形态存在着两个阶序上的含义,一个是第一阶序的“两形态论”,即“经济的社会形态”与“非经济的社会形态”;另一是第一阶序中经济的社会形态以下的第二阶序的含义,即“四形态论”。
我们认为,三种社会形态和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同时发端于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形成时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别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得到完整准确的表述。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观点是其中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观点。
一、原始社会阶段原始社会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也称为野蛮社会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类生活在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的社会中。
生产力相对较低,主要以狩猎、采集和原始农业为生。
人们之间的分工合作相对简单,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单位。
二、奴隶社会阶段奴隶社会阶段是从原始社会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形态。
在这个阶段,奴隶制逐渐产生并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劳动者被奴役并成为奴隶主的财产。
奴隶社会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罗马文明,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手工业和贸易。
三、封建社会阶段封建社会阶段是奴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中间阶段。
在这个阶段,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
农民以农业劳动为主,封建领主以土地为基础逐渐形成封建经济和封建政治体系。
封建社会的典型代表是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
四、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资本主义社会阶段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阶段,资本家占据支配地位,私有制成为主导的经济制度。
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换取生活所需,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剥削获取利润。
资本主义社会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追求利润最大化。
五、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
在这个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了资本主义制度。
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福利。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
六、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极目标。
在这个阶段,实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和合理分配的社会制度。
人们将共同协作,无私奉献,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贡献社会,从社会按需取得,实现最大幸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一、社会形态的概念及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指导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做出了深刻的阐述。
社会形态的概念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中,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总和以及其上层建构。
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表现方式。
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生产力的差异、生产关系的特点以及上层建筑的组成。
二、社会形态的发展历史1.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原始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起源阶段,人们以采集、狩猎为生,共同生活、劳动和分配。
在这个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是共享的,个人没有私有财产,不存在剥削和压迫。
2.奴隶社会形态奴隶社会是古代社会的主要表现形态。
在奴隶社会中,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劳动分工趋于细化。
奴隶成为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他们失去了自由地位,被奴隶主经济上剥削和政治上压迫。
3.封建社会形态封建社会是奴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形态。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通过占有和控制土地实现经济剥削。
封建主义中存在着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直接统治关系。
4.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资本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表现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成为主导,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剥削雇佣工人实现利润。
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
5.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消除阶级和私有制,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实现物质财富的公平分配。
三、社会形态的转变及发展规律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之一。
社会形态的转变和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密切相关。
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时,社会形态的转变就会发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形态观社会形态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观认为,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发展阶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本文将依次介绍每个社会形态,并分析其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最早阶段,又称为采集狩猎社会。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以采集狩猎为生,物质生活非常贫困。
社会结构简单,没有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
人们的生产力非常低下,基本只能依靠自然环境中的资源维持生存。
二、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
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奴隶制度的存在。
奴隶制度是以奴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是剥削阶级的私有财产,被用于进行农业和生产劳动。
奴隶主通过剥削奴隶取得财富和权力,形成了阶级的存在。
三、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奴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农奴制度存在。
封建地主阶级通过剥削农民取得财富和权力。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生产资料的主要形式,农民以出租土地或支付劳动力来进行生产活动。
封建社会还存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四、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点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
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通过剥削工人取得利润。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但也存在社会不平等和阶级矛盾。
五、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行。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和福利。
社会主义社会追求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并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形态观描述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
作者: 王真真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出版物刊名: 学理论
页码: 29-30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7期
主题词: 马克思 社会形态理论 四个阶段
摘要: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发展道路、发展前途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与基石,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马克思生前并没有写过一本关于社会形态理论问题的专门著作,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诸多观点也是散见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众多著作之中的.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为线索,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概括为最初探索、初步形成、发展成熟、晚年提升四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详细分析复习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是我们理解人类社会演进历程和未来走向的重要指南。
这一理论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也对现实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在这个阶段,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以部落为单位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私有制逐渐产生,人类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完全没有人身自由,被当作奴隶主的财产进行支配。
封建社会是在奴隶社会之后出现的社会形态。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通过地租等形式剥削农民。
农民虽然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在经济和政治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压迫。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对于奴隶社会有了一定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手工业和商业也有所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资本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资本家通过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
资本主义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然而,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形态,其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再是追求利润,而是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社会主义社会能够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避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盲目性和无序竞争。
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
届时,国家将消亡,阶级和阶级差别也将消失,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