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反射波检测(动测)试验细则
- 格式:doc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13
桩基反射波检测(动测)试验细则桩基反射波检测试验1.总则1.1.本细则可适用于检测桩身混凝土的完整性,推定缺陷类型及其在桩身中的位置,本方法也可对桩长进行核对,对桩身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作出估计。
1.2.本细则适用于桩径<1600mm的灌注桩和预制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及评定。
1.3.本细则依据JGJ/T93-95《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SJG09-99《深圳地区基桩质量检测技术规程》及JTJ071-98《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编写。
2..仪器设备2.1.桩身完整性检测仪:采用符合JGJ/T93-95、SJG09-99要求的桩身完整性检测仪和基桩动测仪。
2.2.传感器:采用符合JGJ/T93-95、SJG09-99要求的速度传感器。
2.3.激振设备:采用符合JGJ/T93-95、SJG09-99要求的900克和2700克塑料锤头的力锤。
3.操作步骤3.1.检测前准备工作3.1.1.对灌注桩应凿除桩顶浮碴,露出密实的混凝土,并凿成与桩轴线垂直的平面。
3.1.2.预制桩桩头完好的可直接在桩顶安装传感器及设置激振点,如桩头已损坏,应去除破损部分;被检测桩混凝土灌注龄期应超过10天。
3.1.3.根据激振及安装传感器的要求,在受检桩桩顶应分别打磨出直径约为10 0mm的平面。
激振点宜选择在桩头中心部位,传感器应稳固地安置在桩头上。
对直径大于800mm的桩应进行不少于两个测点的多次检测。
3.1.4.待检测桩检测前应收集下列资料:工程地质资料,基础设计图,施工原始记录(打桩记录或钻孔记录及灌注记录等),桩长及混凝土设计强度。
3.2.安装传感器3.2.1.安装传感器的部位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浮动砂土颗粒。
3.2.2.用黄油或其它粘接耦合剂将传感器粘在桩顶安装传感器的平面处,应将传感器底面多泵的粘接剂挤出,粘结应牢固,耦合良好。
3.3.激振3.3.1.激振点应尽量在桩顶中心部位。
3.3.2.力棒激振时,应自由下落,不得连击。
桩基反射波检测(动测)试验细则.doc桩基反射波检测(动测)试验细则一、前言本细则旨在规范桩基反射波检测(动测)试验的实施,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桩基反射波检测(动测)的工程项目。
三、术语和定义桩基反射波检测(动测):利用反射波在桩基内部传播的特性,通过测量反射波的传播时间来评估桩基完整性的检测方法。
桩基:指为建筑物提供支撑的基础结构。
完整性:指桩基内部结构的完好程度。
四、组织结构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试验的组织和协调。
检测工程师:负责试验的具体实施。
技术支持团队:提供试验所需的技术支持。
五、试验前的准备技术准备:熟悉桩基反射波检测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流程。
设备准备:准备所需的检测设备,包括反射波检测仪、传感器等。
场地准备:确保试验场地符合试验要求,无其他干扰因素。
六、试验流程桩基表面处理:清理桩基表面,确保传感器能牢固地附着。
传感器布置:按照设计要求布置传感器。
数据采集:启动检测设备,采集桩基反射波数据。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桩基完整性。
结果记录:记录试验结果,包括数据和分析结论。
问题处理:根据试验结果,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七、试验技术要求传感器布置:传感器应均匀布置,确保数据的代表性。
数据采集:采集足够的数据,以确保分析的准确性。
数据分析:采用专业的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八、试验安全措施人员安全:确保所有参与试验的人员了解安全规程。
设备安全:正确操作检测设备,防止设备损坏。
场地安全:确保试验场地安全,防止意外事故。
九、试验结果的应用桩基质量评估:根据试验结果,评估桩基的完整性和承载能力。
问题诊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诊断,提出改进措施。
工程决策支持:试验结果可作为工程设计和施工决策的依据。
十、记录和报告试验记录:详细记录试验的各个环节,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果。
试验报告:编写试验报告,总结试验过程和结果。
报告审核:试验报告应经过审核,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术语低应变反射波法:采用低能量瞬态激振方式在桩顶激振,实测桩顶部的速度时程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对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方法。
二、试验目的和适用范围低应变反射波法适用于检测钢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
三、检测设备检测设备采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生产的FDP204PDA- IP 4CH 掌上动测仪。
仪器性能指标如下:检测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检定。
设备性能应符合技术要求。
四、检测原理基桩反射波法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桩顶施加激振信号产生应力波,该应力波沿桩身传播过程中,遇到不连续界面(如蜂窝、夹泥、断裂、孔洞等缺陷)和桩底面时,将产生反射波,检测分析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幅值和波形特征,就能判断桩的完整性。
假设桩为一维线弹性杆,其长度为L ,横截面积为A ,弹性模量为E ,质量密度为ρ,弹性波速为C (C 2 =E/ρ),广义波阻抗为Z=A ρC ;推导可得桩的一维波动方程:AρR x u c t u 22222∂∂=∂∂假设桩中某处阻抗发生变化,当应力波从介质Ⅰ(阻抗为Z 1)进入介质Ⅱ(阻抗为Z 2)时,将产生速度反射波V r 和速度透射波V t 。
令桩身质量完好系数β= Z 2/Z 1,则有缺陷的程度根据缺陷反射的幅值定性确定,缺陷位置根据反射波的时间t x 由下式确定五、执行标准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 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
六、基本规定1、调查、资料收集的内容(1)收集被检测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资料;了解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出现的一场情况;(2)分析检测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2、检测方案在进场检测前应制定检测方案。
检测方案宜包含以下内容:工程概况,检测方法及其所依据的规范标准,检测数量,检测时的现场条件,所需的机械设备和人工配合,试验时间与工期,检测报告的内容等。
基桩动力检测低应变反射波法第一节反射波法动测技术反射波法是在桩身顶部进行竖向激振产生弹性波,弹性波沿着桩身向下传播,当桩身阻抗存在明显差异的界面(如桩底、断桩和严重离析等)或桩身截面积变化(如缩径或扩径)部位,将发生反射波,经接收放大、滤波和数据处理可以识别来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息,据计算桩身波速,以判断桩身完整性及估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并校核桩的实际长度。
一、反射波法动测原理桩完整性的反射波法诊断技术是以一维波动理论为基础的。
由一维波动理论可知,桩阻抗是其横截面积,材料密度和弹性模量的函数Z = EA/C =ρcA (2.1)式中Z为桩的广义波阻抗(单位为N⋅s/m),c为桩的声波速度(单位为m/s),E 为桩的弹性模量(单位为N/m2),ρ为桩的质量密度(单位为kg/m3),ρc为桩的声特性阻抗或声阻碍抗率(单位为kg/m2s)。
将一维波动理论用于线弹性桩(桩的长度远大于直径且入射波波长λ大于桩的直径)。
在桩顶锤击力作用下,产生一压缩波,此波以波速c沿桩身向下传播。
假定桩的材料沿长度不变(即ρc不变),则桩的阻抗变化仅依赖截面积的变化。
截面的任何变化都使部分入射波产生反射。
反射波和透射波的幅值大小及方向由前述的理论决定。
(一)不考虑桩周阻尼的的影响,桩顶入射波在变截面处的反射与透射σT = σ1 [2A1 /(A1+A2)]σR= σ1[(A2 – A1) /(A1 +A2)] (2.2)及v T = v1 [2A1 /(A1+A2)]v R= -v1[(A2 – A1) /(A1 +A2)] (2.3)式中下标I、R、T分别表示入射、反射和透射。
由式(1.2)及式(1.3)可得:(1)对于截面均匀,无缺陷的桩,即A1=A2,或Z1=Z2,则有σT = σI v T =v IσR= 0 v R = 0 (2.4)可见,均匀桩不产生反射波,入射波以不变的波速和应力幅值与方向向下传播。
若在桩的顶端安装加速度传感器,则可测得各截面反射波加速度信号(或速度信号)为零。
基桩动力检测反射波法桩身质量评定与应用中的问题一、桩身质量评定标准(一)检测数据分析判定1、桩身波速平均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桩长已知、桩底反射信号明确时,在地质条件、设计桩型、成桩工艺相同的基桩中,选取不少于5根I 类桩身波速计算值按下式计算其平均值:∑==ni i m c n c 11f L TL c i ∆⋅=∆=22000 式中,c m ——桩身波速的平均值(m/s );c i ——第i 根受检桩的桩身波速计算值(m/s ),且%5/≤-m m i c c c ;L ——测点下桩长(m );∆T ——速度波第一峰与桩底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ms ); ∆f ——幅频曲线上桩底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 ); n ——参加波速平均值计算的基桩数量(n ≥5)。
(2)当无法按上款确定时,波速平均值可根据本地区相同桩型及成桩工艺的其他桩基工程的测试取值,并结合桩身混凝土的骨料品种和强度等级综合确定。
2、桩身完整性类别应参照下表所列实测时域或幅频信号特征,并结合缺陷出现的深度、测试信号衰减特性以及设计桩型、地质条件、施工情况的规定,综合分析判定。
桩身完整性判定 类别时域信号特征 幅频信号特征 I 有桩底反射波,且2L/c 时刻前无缺陷反射波桩底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基相邻频差∆f ≈c/2L II 有桩底反射波,且2L/c 时刻前出现轻微缺陷反射波桩底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其相邻频差∆f ≈c/2L ,轻微缺陷产生的谐振峰与桩底谐振峰之间的频差L c f 2/ '∆ Ⅲ 无桩底反射波,有缺陷反射波,其他特征介于II 类和Ⅳ类之间Ⅳ 无桩底反射波,且2L/c时刻前出现严重缺陷反射波或周期性反射波;或因桩身浅部严重缺陷使波形呈现低频大振幅衰减振动无桩底谐振峰,缺陷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相邻频差L c f 2/ '∆,或因桩身浅部严重缺陷只出现单一谐振峰3、桩身缺陷位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f c c t x m m x '∆⋅=⋅∆⋅=2120001式中,x——桩身缺陷至传感器安装点的距离(m);∆t x——速度波第一峰与缺陷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ms);∆——幅频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f'(Hz)。
桩基低应变动测实施细则1、桩基低应变动测依据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桩基低应变动测的目的2.1评价桩体结构完整性2.2校核桩长、测定桩体弹性波速3、桩基低应变动测方法低应变动测方法主要有:反射波法、超声波透射法。
这些方法均以一定的物理力学条件为基础,完成各自的动测任务、对于具体工程项目,应根据不同的物理力学条件和工程要求加以选用。
4、反射波法4.1适用范围本方法可用于无损检测桩身结构的完整性,判定缺陷类型(断裂、离析、空洞、蜂窝、缩径、扩径等)及其在桩中的部位,同时也可对桩长进行核对,对桩身混凝土质量做出评价。
适用于各种混凝土桩、钢桩及木桩。
4.2仪器设备4.2.1仪器一般由传感器、数据采集(放大、滤波、记录)、处理和监视系统,以及专用附件组成。
4.2.2数据采集放大部分的增益一般应大于60dB,基频带宽应宽于10~1000Hz,滤波频率可调。
终端具有波形监视设备及模拟记录或数字磁记录装置。
4.2.3对多道数据采集系统,其放大器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其振幅一致性偏差应小于3%,相位一致性偏差应小于0.1ms,折合输入端的噪声水平应低于1μv (Vpp)。
4.2.4仪器应具有防尘、防潮性能,能在-10℃~40℃范围工作,以适于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使用。
4.2.5接收传感器可使用速度型或加速度型。
速度传感器灵敏度应优于300mV/cm/s,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应优于100mV/g,同类型传感器应具有良好一致性。
4.2.6对传感器应采取严格防潮、防水措施,搬运时应采取防震保护措施。
4.3检测准备4.3.1收集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基桩设计和施工资料。
4.3.2对于被测桩均应进行桩头处理,包括挖出桩头,清理桩周场地、凿去浇灌的浮浆部分,使桩头安装传感器和激振部位平整。
要求切除桩头外延长的钢筋。
4.3.3检测前,应对主机及传感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测试,使用模拟桩进行系统校验,发现问题及时送交检修人员或检修。
基桩检测技术——反射波法1.反射波法测桩基完整性原理在桩顶激振,弹性波沿桩身向下传播,在桩身存在明显波阻抗面(如桩底、断桩或严重离析)或桩身截面积变化(如缩颈或扩颈)部位,将产生反射波,桩的特性满足一维波动方程。
2.检测方法2.1桩头处理桩头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测试信号的质量。
因此,要求受检桩桩顶的混凝土质量、截面尺寸应与桩身设计条件基本等同。
灌注桩应凿去桩顶浮浆或松散、破损部分,露出坚硬混凝土表面;桩顶应平整干净无积水;敲击点和传感器粘接部位应打磨平整,否则多次锤击时信号重复性较差;外露主筋过长应截去,避免高频影响。
当桩头与承台或垫层相连时,对测试信号会产生影响,测试时桩应与混凝土承台断开;当桩头侧面与垫层相连时,除非对测试信号没有影响,否则应断开。
2.2传感器的安装和激振操作(1)传感器用耦合剂粘结时,粘结层应尽可能薄;传感器底安装面应与桩顶面紧密接触。
传感器安装部位应在距桩中心2/3半径处;激振以及传感器安装均应沿桩的轴线方向。
(2)为了能对室内信号分析发现的异常情况提供必要的比较或解释依据,检测过程中,同一工程的同一批桩的试验操作宜保持同条件,不仅要对激振操作、传感器和激振点布置等某一条件改变进行记录,还要记录桩头外观尺寸和混凝土质量的异常情况。
(3)桩径增大时,桩截面各部位的运动不均匀性也会增加,桩浅部的阻抗变化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
故应增加检测数量,通过各接收点的波形差异,大致判断浅部缺陷是否存在方向性。
每个测点有效信号不少于3个,而且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通过叠加平均提高信噪比。
(4)瞬态激振通过改变锤的重量及材质,可改变冲击入射波的脉冲宽度及频率成分。
锤头质量较大或刚度较小时,冲击入射波脉冲较宽,低频成分为主;当冲击力大小相同时,能量较大,应力波衰减较适合于获得长桩桩底信号或下部缺陷的识别。
2.3测试参数设定从时域波形中找到桩底反射位置,仅仅是确定了桩底反射的时间,根据△T=2L/C,只有已知桩长L才能计算波速C,因此桩长参数应以实际记录的施工桩长为依据,按测点到桩底的距离设定。
桩基反射波检测(动测)试验细则桩基反射波检测试验1.总则1.1.本细则可适用于检测桩身混凝土的完整性,推定缺陷类型及其在桩身中的位置,本方法也可对桩长进行核对,对桩身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作出估计。
1.2.本细则适用于桩径<1600mm的灌注桩和预制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及评定。
1.3.本细则依据JGJ/T93-95《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SJG09-99《深圳地区基桩质量检测技术规程》及JTJ071-98《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编写。
2..仪器设备2.1.桩身完整性检测仪:采用符合JGJ/T93-95、SJG09-99要求的桩身完整性检测仪和基桩动测仪。
2.2.传感器:采用符合JGJ/T93-95、SJG09-99要求的速度传感器。
2.3.激振设备:采用符合JGJ/T93-95、SJG09-99要求的900克和2700克塑料锤头的力锤。
3.操作步骤3.1.检测前准备工作3.1.1.对灌注桩应凿除桩顶浮碴,露出密实的混凝土,并凿成与桩轴线垂直的平面。
3.1.2.预制桩桩头完好的可直接在桩顶安装传感器及设置激振点,如桩头已损坏,应去除破损部分;被检测桩混凝土灌注龄期应超过10天。
3.1.3.根据激振及安装传感器的要求,在受检桩桩顶应分别打磨出直径约为10 0mm的平面。
激振点宜选择在桩头中心部位,传感器应稳固地安置在桩头上。
对直径大于800mm的桩应进行不少于两个测点的多次检测。
3.1.4.待检测桩检测前应收集下列资料:工程地质资料,基础设计图,施工原始记录(打桩记录或钻孔记录及灌注记录等),桩长及混凝土设计强度。
3.2.安装传感器3.2.1.安装传感器的部位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浮动砂土颗粒。
3.2.2.用黄油或其它粘接耦合剂将传感器粘在桩顶安装传感器的平面处,应将传感器底面多泵的粘接剂挤出,粘结应牢固,耦合良好。
3.3.激振3.3.1.激振点应尽量在桩顶中心部位。
3.3.2.力棒激振时,应自由下落,不得连击。
3.3.3.用力锤敲击时,应垂直桩顶面施力。
3.4.信号采集3.4.1.检测前应对电源、仪器、传感器、连线、接头等进行检查、性能正常方可使用。
3.4.2.开机、输入工地名称、桩号、桩径、桩长等数据。
3.4.3.检测参数(波速、放大、延迟等)通过现场试测设定。
3.4.4.激振采集信号,每次采集3个信号,每根桩重复检测不少于三次,检测波形必须有良好的一致性。
对有缺陷的桩应改变检测条件多次检测,以相互验证(改变传感器位置、力锤、激振点)。
3.4.5.每根桩采用900克和2700克力锤分别检测,检测中随时检查所采集波形的质量,如有异常应及时检查检测系统,排除故障后重新检测。
4.数据处理4.1.检测工作初期,检测人员应深入现场,观察桩的施工过程,或通过对多根桩的检测,选出若干完整桩的检测结果,用以确定该工地的平均波速。
4.2.检测桩身完整性以分析时域波形为主,频域分析为辅,并结合施工地基条件等情况综合分析判断。
4.3.数据处理4.3.1.将信号采集仪所采集信号输入计算机。
4.3.2.运用PITSTOP或CAPWAP软程序对采集信号进行分析。
4.4.完整桩与桩身混土纵波的判定。
4.4.1.实测时域波形清晰规则,波列清晰,桩底反射明显,桩身材质均匀无异整桩。
4.4.2.应力波在桩内的传播速度C根据实测波形的桩底反射波位置测得,也可根据实测波形测得的tr和L按下列公式计算:C=2L/tr (4.4.2-1) C=2L/△f (4.4.2-2)式中:L—桩长(m)tr—桩底反射波到达桩顶的时间(ms)△f—完整桩的特征频率(HZ)4.4.3.平均波速Cm可根据选取的有代表性的若干根完整桩的检测结果,按下式计算:C m =1/n Ci式中:n——选取的完整桩根数,n≥3Ci——第i根完整桩的波速。
4.5.缺陷桩及缺陷位置的判定4.5.1.实测时域波形不规则,波列不清晰,桩身内存在异常的反射波,桩底反射时有时无,幅值谱排列无规律,波速不在正常范围内的基桩可判定为缺陷桩。
4.5.2.缺陷位置应根据实测波形中缺陷反射波列到达桩顶的时间,按下式推算:L 1=1/2Cmtr1(4.5.2-1)5.相关文件5.1.现场检测工作管理程序 SJTC-Ⅱ-205.2.检测方法确认程序 SJTC-Ⅱ-176.质量记录6.1 《桩基检测资料记录表》记录596.2 《桩基质量无损检测报告》6.3 《桩基检测情况临时通报》试验59桩基超声法检测试验检验细则桩基超声法检测试验检验细则1.总则1.1.本细则适用于检测直径≥800mm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的完整性。
1.2.本细则依据JGJ/T93-95《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SJG09-99《深圳地区基桩质量检测技术规程》、JTJ071-98《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CECS 21:90《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编写。
2.仪器设备2.1.超声波检测仪:符合JGJ/T93-95、SJG09-99、JTJ071-98的有关要求。
2.2.换能器:符合JGJ/T93-95、SJG09-99、JTJ071-98的有关要求。
3.操作步骤3.1.检测前准备工作3.1.1.预埋声测管应按本细则附录A《声测管理设要点》中的要求进行。
3.1.2.应通电检查仪器的各部分是否正常。
3.1.3.应测定检测系统发射至接收的延迟时间t和声时修正值t′;t′=(D-d)/vt +d-d′/vw式中:D——检测管外径(mm);d——检测管内径(mm);d′——换能器外径(mm);vt——检测管壁厚度方向声速(km/s);vw——水的声速(km/s);t′——声时修正值(us);3.1.4.声测管内注满清水,并采用测绳挂重物来检查声测管是否畅通。
3.1.5.测量两声测管外壁间的净距离I。
3.2.检测工作基本要求3.2.1.调整超声检测仪参数,应使接收信号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并且使首波波幅在显示器上的高度适中。
3.2.2.测点间距宜为200~500mm,收、发换能器应以同一高度或相差一定高度等距离同步移动,宜从下到上进行声时、波幅C及接收波频率的测量,并及时记录不正常波形;各测点发射与接收换能器累计相对高差不应大于2cm,并应随时校正。
3.2.3.应以两个声测管组成一个检测面,分别对所有测面进行检测(三管三侧面、六管六侧面)。
3.2.4.对可疑点测点,应进行复测,宜用加密平测、斜测、双向斜测及扇形扫测的办法确定缺陷的位置和范围。
3.3.数据采集3.3.1.根据现场条件确定用交流电,还是用内部电池,设好后面板的供电开并,连接好换能器、电源线等。
3.3.2.打开电源开关。
3.3.3.输入参数:包括工地名、桩号(文件号)、检测日期、测试方向、检测起点测度、收发间距、移动步间距、零声时等。
3.3.4.采样:将光标移至采样标识,压入旋钮,当出现的波形理想,仪器自动判读正确时,压入旋钮,停止采样;当仪器自动判读不正确时,转动旋钮分别将光标移至读时,读幅、读频处,手动读取声时、振幅、接收波频率。
3.3.5.存贮:将光标移至存贮标识处,压入旋钮,仪器自动将当前测点的系统工作系数和读数结果保存于机内电子盘中。
3.3.6.重复3.3.4、3.3.5操作,检测完一个剖面(一对声测管)。
3.3.7.重复3.3.1-3.3.6操作直至检测完一个根桩。
4.数据处理4.1.声时tc、声速v、声波波幅衰减值A按下式计算:t ci =ti—t—t’(4.1-1)vi =I/ tci(4.1-2)A i =20lgs/ai(4.1-3)式中:tci——第i测点的声时(us);ti——第i测点的声时原始测量值(us);t——超声波检测系统发射至接收的延迟时间;t——声时修正值;I——两根声测管外壁间的净距;vi——第i测点的声速(km/s);A——第i测点的声波波幅衰减值;ai——第i测点的声波波幅值;C——常数CA/D转换的最大值。
4.2.缺陷值数据4.2.1.临界值法、声速、波幅衰减临界值应按下式确定:V i <VD(4.2.1-1)A i >AD(4.2.1-2)V D =Vm—2Sv(4.2.1-3)A D =Am+6 (4.2.1-4)式中:VD——声速临界值(km/s);Vm——声速平均值(km/s);Sv——声速标准差(km/s);AD——波幅衰减临界值(dB);Am——波幅衰减平均值(dB);当同时满足(4.2.1-1)式和(4.2.1-2)式时该测点可视为缺陷点,仅满足4.2.1 -1式时该测点可视为可疑的缺陷点。
(4.2.1-2)式为辅助判据。
同时,结合频率和接收波波形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5.结果评定受检柱的完整性类别应根据缺陷作位置和范围、桩型、场地地质情况、施工工艺、施工记录、检测经验结合下表进行综合判断。
超声波检测抗完整性评定表注:①n—是指同一横截面(同一深度)的缺陷测点数;②从下而上、从左向右评定。
6.相关文件6.1.现场检测工作管理程序 SJTC-Ⅱ-166.2.检测方法确认程序 SJTC-Ⅱ-177.质量记录7.1.《桩基检测资料记录表》记录597.2.《桩基质量无损检测报告》7.3.《桩基检测情况临时通报》试表59基桩承载力检测操作细则基桩承载力检测操作细则1.总则1.1.本细则适用于对基桩承载力的检测。
1.2.本细则根据现行标准JGJ94-94、JGJ/T93-1995、SJG09-1999编制2.仪器设备:2.1.桩基静载试验系统(力传感器、锤击设备、加速度计),3.基桩承载力判定(1).现场测量信号的判读凯斯法在现场量测的直接结果是取得一条力波曲线和一条速度波曲线。
用这两条曲线可做现场实时分析计算或带回室内做更详细的分析计算。
因为主要计算都是由计算机或有关电子线路自动完成的,计算程序不会判断现场采集的信号是否可靠。
错误的记录也会有一个相应的计算值。
所以判断现场采集的信号的可靠性是相当重要的。
锤击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其信号不得作为分析计算依据。
a.力的时程曲线最终未归零;b.严重偏心锤击,一侧力信号呈现受拉:c.传感器出现故障;d.传感器安装处混凝土开裂或出现塑性变形。
检测承载力时选取锤击信号,宜符合下列规定:a.预制桩初打,宜取最后一阵中锤击能量较大的击次;b.预制桩复打和灌注桩检测,宜取其中锤击能量较大的击次。
分析计算前,应根据实测信号按下列方法确定桩身波速平均值a.桩底反射信号明显时,可根据下行波波形起升沿的起点到上行波下降沿的起点之间的时差与已知桩长值确定;b.桩底反射信号不明显时,可根据桩长、混凝土波速的合理取值范围以及邻近桩的桩身波速值综合判定。
(2).斯法判定桩承载力凯斯法判定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公式。
利用公式判定单桩承载力的关键是选取合理的阻尼系数J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