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前夕》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2024年高三语文5月新高考模拟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5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人说:每位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位苏东坡,一生坎坷,却处事豁达,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独有的潇洒。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蒋蓝在新作《苏东坡辞典》中,创新地以近百个词条完成了对苏东坡重大地缘、人生事件、性格嬗变、写作突变的描摹。
用蒋蓝的话来说,这既是“文体方面一场小小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度照亮”。
不过,颇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华语写作领域中辞典式写作是极其鲜见的。
《读者报》记者就此对蒋蓝进行了采访。
读者报:您的开篇自序题目是《百味人生一东坡》,能否简单介绍下苏东坡的百味人生?蒋蓝:苏东坡未离仕途,在宦海升降浮沉,浊浪几乎没顶。
仕宦生涯,在朝廷不过七八年,而长达27年都处于漂荡流徙的状态。
弟弟苏辙以随风飘游的鸿雁概指哥哥流寓不定的一生。
苏东坡对苏辙也说“我生如飞蓬”,林语堂认为“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
他的足迹遍及天南海北,走过了北宋30多个州县,得以广开寓目,通瞻中国山水之胜。
在无意之中,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人理想。
如今在四川眉山、湖北黄冈、浙江杭州、广东惠州、山东诸城、海南儋州等18个城市留下了500多个纪念性景点,可以意识到其无出其右的影响力。
读者报:您认为,苏东坡的人生坎坷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蒋蓝:正直之人,心直口快,加之木秀于林,多半会陷入“举步得狼狈”的处境,读者报:在《遍地都是苏东坡》这一章节里,您说自己把东坡的这一段话,视作“文箴”:“轼少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过,故乐以此告君也。
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这段话应该作何解?蒋蓝:这里提到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的观点,是苏东坡的美学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足使其诗文生辉,传诸千古。
读者报:新书后记的最后一句话“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出自苏东坡的诗《和陶西田获早稻》,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苏东坡的人生思想呢?蒋蓝:苏东坡人生思想的特点是“广、博、细、杂”:儒释道思想先后贯穿于他的一生。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江苏专用)黄金卷08(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3·江苏南通·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军旅文学在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地位松动,军旅长篇小说创作获得了转身的可能与空间,得以在真正意义上从集体叙事走向个人叙事,从现实真实走向虚构叙事。
由此,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创作开始了双重回归。
“一是回归长篇小说的叙事性文体本源,开始注重形式创新和语言探索,文体自觉性显著提升;二是回归文学对象的生命伦理和生活本体,开始关照复杂人性和个人命运,重视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
”前者呼应了建构叙事虚构的本体性以获得文学合法性要求,注重个人化写作、自由地虚构、强调叙事及叙事主体自身的意义等等,标示着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叙事观念的觉醒和文体观念的自觉;后者则反拨了长久以来“政治话语”对军旅文学的规训和异化,开始关注军人的个人命运和个体经验,在历史、战争和现实层面探寻更为广阔的人性空间和精神存在。
原本被抽离了的“政治性结构”空洞,得到了叙事性伦理话语的填充。
讲故事是小说家的本分,亦是中国小说的传统。
千百年来,讲故事的手艺代代相传,叙事方法亦随之花样翻新,于是乎故事绵延不衰,常讲常新。
正像时下文学界正在持续热议的一个话题:“讲好中国故事”,其在意识形态和文学层面的丰富内涵依然需要“故事”来承载。
作为“中国故事”重要组成部分的“军旅故事”,从题材上看,聚焦的是“中国梦,强军梦”的进程,直面的是新军事变革实践,讲述的是军旅人生的喜怒哀乐,塑造的是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关注的是战争进程或备战状态下军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命运。
2024届高三语文备考专题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附答案解析)★题组一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魔鬼(节选)莫泊桑这个农民面对大夫,站在临终女人的床前。
床上的老太婆很平静,她认命了,但神志还清醒,望着两个男人,听他们交谈。
她快要死了,但并不抗争,她已经活到九十二岁了,她的寿数已尽。
七月的阳光,从敞开的门窗投射进来。
田野的气味,也随着灼热的熏风涌进屋里。
大夫提高嗓门说道:“奥诺雷,您不能丢下您母亲一个人,她这种状态,随时都可能过去!”这农民愁眉苦脸,反复说道:“可我还得把麦子收回来,撂在地里的时间太长了。
现在正逢好天气。
你说呢,妈妈?”可是,大夫却火了,跺着脚说道:“你真是个畜生,你给我听着,我不准你这么干,明白吧!如果今天,你非得收回小麦不可,那就请拉佩太太来……”这个农民又高又瘦,动作迟缓,心里正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他既害怕大夫,又酷爱节俭,因而犹豫再三,反复盘算……拉佩太太是个老太婆,专给人熨衣服,还为本村和周围一带人家看守死者或临终的人。
她像头年的苹果,满脸皱纹,而生性狠毒。
奥诺雷•本唐走进她家,见她正在调靛蓝水,好为村里的妇女染细布皱领。
他招呼一声:“嘿!您好,拉佩大妈,一切都如意吧?”大妈朝他转过头去,答道:“还可以吧。
您家呢,都好吧?”“唔!我嘛,倒挺顺心的,可是我母亲,快要不行了。
”“您母亲不行了?”“对,我母亲不行了。
”“您母亲怎么啦?”“她快翻白眼儿了!”她突然以同情的语气问道:“怎么到了这一步了?”“大夫说她挺不过下午。
”“那她肯定就不行了!”奥诺雷还犹豫不决,他想不出要说什么,就干脆开门见山:“您去守护我母亲,一直到咽气,您向我要多少钱?您也清楚,我根本不是有钱的主儿,连一个女佣的工钱都付不起。
正因为这样,我那可怜的母亲太操劳,太累了,才卧床不起。
别看她九十二岁了,干起活儿来还像个十岁的孩子。
她那身子骨,谁也比不了!……”拉佩太太一本正经地解释:“有两种价钱:若是有钱人家,那就白天四十苏,夜晚三法郎(一法郎等于二十苏);其他人家,白天二十苏,夜晚四十苏。
新疆兵团二中2019高三第四次抽考试题-语文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迷信“世界末日”反映出人性中的恐惧不安随着2018年12月21日〔冬至〕的临近,一个所谓“世界末日”的流言四处传播。
那个语焉不详的玛雅预言,引发了许多荒诞的事件,扰乱了许多人的生活。
在我国四川,一些听信“地球将会有连续3天的黑夜”流言的市民疯狂抢购白蜡烛和火柴。
在新疆,一位居民担心“世界末日”,倾其所有建筑了一个所谓的“诺亚方舟”。
在南京,一位妇女听信“世界末日”谣言,要捐献全部家产。
同时,“世界末日”的恐慌也在其他一些国家流传。
尽管各地政府部门差不多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普及科学常识,引导群众不信谣、不传谣,但流言并未赶忙消除。
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都有各自的末日概念和回归的预言,这种理念在他们各自的信仰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在我国的道教和佛教中,也都有各自的劫变观念。
尽管对“世界末日”的迷信与宗教信仰看起来特别相似,但事实上二者是两回事。
迷信〔以及巫术〕的特点在于能够被证实或证伪,例如,我们能够等到预言的那一天看看情况是否真的会发生。
但宗教所信仰的超自然力量是拒绝去证实或证伪的,其核心是相信而非有效。
只是,“世界末日”预言却大多源于对各宗教教义的差异化理解。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些小教派曾经提出过形形色色的“末日”说法。
例如,公元156年,孟他努斯教派宣称耶稣马上回归,并带领人民建立新的耶路撒冷。
米勒派曾预言耶稣会在1844年10月22日复活。
耶和华见证会自1874年开始,提出过好几个耶稣回归日期,1918年、1920年、1925年、1941年和1975年都曾被提及,然而每年都平安度过了。
最近的一次预言称1999年的最后1秒是“世界末日”,然而最终都被证实为谎言。
由此,在“末日”预言和等待回归的过程中,迷信的人们经历了一个个周而复始的“大失望”。
每一次预测失败后,这些教派的信教人数都会锐减,通过一段时期后,又会慢慢回升。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一)(全国甲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识的“能”与“不能”①丹尼尔·克莱因在其著作中指出:“知识不仅仅只是信息,它还是一种解释和判断。
”我认为这是一个对知识,或者,范围小一点,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知识内在性质的相对全面的判断和认知。
②所谓“信息”,不过是学者们对生活世界中各种事实、现象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所谓“解释”,不外乎是运用各种理论方法和工具对诸多社会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一般化的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看似混乱无序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世界;而所谓“判断”,其实就是根据解释的结论提出一些能够完善和改进这个生活世界的诸多方法而已。
在知识的三种性质中,在准确信息和有效解释基础之上的判断尤为重要,因为连接人的“思”和“行”的就是具有判断力的知识。
③因此,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不仅是一个勤勉的“资料收集者”,一个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的“理解者”,一个高超的“解释者”,更应该是一个明智的“建议者”,一个真诚的“社会影响者”。
这五种角色分别体现了一个学者之本分和担当的两个方面: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
一方面,学者必须在既有的学术传统和学术规范的基础上,追求一些原创性的知识贡献;另一方面,由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判断”维度,学者就能够也有义务运用他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判断解释的好坏以及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提供一些明智的建议。
④这些,就是知识的“能”了。
但是,知识的运用和效力是有明确边界的。
⑤根据经济学,其实也是所有社会科学都承认的人性假定,虽然人是有理性的,但由于受个体自身的知识、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理性相当有限。
社会科学研究者也不例外。
因此,社会科学知识就只能是有限的和不完整的。
⑥马克斯·韦伯则明确地指出了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行动边界:通过信息收集和理论解释给出各种“可能性”必然的收益和代价,如何选择却是当事人自己的事。
2024年高考语文临考押题卷02(天津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D.束之高阁心无旁骛曲尽其妙五光十色2.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加以修改,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A.既然选择了一片风景,无论这片风景怎样,都要专注于眼前的风景。
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想到人们的各种人生选择,尤其是职业选择。
B.无论这片风景怎样,既然选择了一片风景,都要专注于眼前的风景。
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想到人们的各种职业选择,尤其是人生选择。
C.既然选择了一片风景,无论这片风景怎样,都要专注于眼前的风景。
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想到人们的各种职业选择,尤其是人生选择。
D.无论这片风景怎样,既然选择了一片风景,都要专注于眼前的风景。
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想到人们的各种人生选择,尤其是职业选择。
【答案】1.C2.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指做工作不能做完,用“不了了之”。
不了了之:用不能了结事情的办法去了结。
指把未做完的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就算完事。
束之高阁: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丢在一旁不管,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
②处,语境形容对选择的专注,用“心无旁骛”。
心无旁骛:心中没有另外的追求。
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
③处,语境形容风景的妙处,用“曲径通幽”。
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风景美丽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迷人。
曲尽其妙: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
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意象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理论价值和研究成果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比中国当代诸多美学派别,意象美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不像其他理论派别那样倚重西方美学的理论资源,而是将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实践方面,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
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资源的发掘和研究。
比如,德国汉学家卜松山的《象外之象——中国美学史概况》将市美意象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基本线索,从“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等问题出发凸显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艺术实践的产物。
中国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与命题,是可以通过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审美意象创造来印证的。
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将“意象”作为中国美学和文艺审美的核心范畴,并提出"神与物游”“感物吟志”等诸多命题,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观和心物观,而且也在中国古代诗歌审美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
江苏省六校联盟2025届高考语文押题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契诃夫暮色昏暗。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
车夫约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
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
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他的小母马也一身白,也一动不动。
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
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了。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约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
“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约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就跟有鬼附了体一样。
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
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明天也到不了。
2024年1月吉林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参考消息网10月26日报道(文/李倩薇李力可)10月22日晚,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闭幕,这也是中国首次举办世界科幻大会。
2023世界科幻大会的主题是“共生纪元”,寓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科幻之名欢聚成都,在这里碰撞思想,交流情感,共创大会。
“科幻文学是一种独特的将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的文学,科幻小说所描写的梦想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所描写的危机也是人类共同要面对的,所以它是一个连接全世界不同文化的桥梁。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说。
长期以来,国外经典科幻文学和电影对中国读者和观众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国的科幻文化也进入快速发展期,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幻作品“出海”。
在当代中国科幻创作浪潮中,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故事的做法也越来越受到创作者和读者的青睐。
21日晚,“90后”科幻作家海漄凭借历史性科幻小说《时空画师》获得2023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
在海漄看来,科学是全球通行的,但科幻中的想象力却是每个民族独特的财富。
将传统文化融入科幻创作,不仅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能让中国的科幻作品走向世界。
过去许多科幻文学和电影中的描述正成为现实,而现在的科幻作品正想象着一幅未来的图景。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首届产业发展峰会上,总投资约80亿元人民币的21个科幻产业项目集中签约,进一步推动成都科幻产业量级提升。
围绕科幻,成都已聚集华为、京东方、完美世界等关联企业1000余家,正在布局量子科技、6G通信、合成生物、超级高铁、扩展现实(XR)、脑科学应用等未来赛道,为科幻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想象源泉。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中国科幻力量快速崛起有目共睹》)材料二:中新网:听说您最近“推翻”了一个30万字的手稿,那个作品是写什么的?为什么不继续写下去了?刘慈欣:因为不满意啊。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莱夫勒在研究白喉的早期,证明了实验动物因注射白喉杆菌而死亡时,细菌仍留在注射点的附近。
他认为动物死亡是由细菌的毒素所造成。
根据这一假说,鲁(法国细菌学家)做了大量实验,企图证实细菌培养液中的这种毒素,虽做了很多努力,却都失败了。
尽管如此,鲁仍坚信这一假说,最后孤注一掷,给豚鼠注射了三十五毫升的大剂量培养液滤液。
奇怪的是,这只豚鼠在注射了如此大量的液体后居然没死。
过了一些时候,他满意地看到这只豚鼠死于白喉中毒。
确认了这点以后,鲁很快就查明,他的困难是因培养液中细菌培养时间不够,从而产生毒素不足所致。
因而,增加细菌培养的时间就能制成毒性很大的滤液,这一发现引出了预防白喉的免疫法,并使抗血清用于治疗。
贝尔纳根据神经冲动沿交感神经传导并引起化学变化从而在皮肤中生热的假说,切断了家兔颈部的交感神经,希望导致兔耳变凉。
使他吃惊的是,该侧的耳朵却变得更热了。
贝尔纳没有意识到耳血管与通常使耳血管保持适当收缩的神经作用是有联系的;结果血液流量增大,耳朵变热。
他是完全偶然地发现了动脉中的血流量是由神经控制这一事实。
这是自哈维经典性的发现以后,对血液循环认识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贝尔纳在实验过程中显示了他放弃原有推断、追踪新线索的能力。
他在叙述这次经过时写道:“我们对于正在研究的设想,绝不应过于全神贯注。
”在大不列颠和澳大利亚西部某些地方出现一种羊群的神经性疾病,叫做缺铜病,原因多年不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界末日前夕
王溱
风起,风停,叶子来不及起舞,花儿就凋落了。
门开,门关,邻家的喜字还没干透,孩子就呱呱坠地了。
跑得真急呀!她深深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继续侍弄院子里的花草。
咔嚓,她剪去桃花歪扭的枝蔓。
桃花呀,即便你只灿烂一季,也不能不修边幅不是?
咕噜,她给水仙灌上满满的清水。
水仙呀,春天只剩下尾巴,再不开花你就永远装蒜吧。
喵!一只猫从花盆后蹿了出来,打翻了一盆正酝酿花蕾的山茶花。
她生气地捡起一块小石子扔过去,已不见踪影。
算你跑得快。
她说。
静了一会儿,她又唷喃道,跑得快又怎样呢?跑得过时间吗?世界末日就要来了。
这么漂亮的院子,这么美好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她早已没了刚得知这个消息时的惊慌与悲伤,安静得跟这个院子一样。
独处时,她经常幻想世界末日来临那一天,会是怎样的情形?
或许她正与他坐在摇椅上,看小狗呲牙咧嘴、气喘呼吁地追着白己的尾巴转圈。
一圈,两圈,三圈……好像没有尽头,又一下到了尽头。
或许她正与他并排躺在院子中央,被她亲手种的花环绕着,银色的月光披在他们脸上,他久久凝视着她的脸,就像读书时那样。
一刹那,那画面就成了永恒。
总之,不管怎么想象,她离不开他,离不开这个院子。
尽管她和他住进这个院子,还不到两个月。
三个月前的某一天,晴,没有风,他进门时脸上却挂着风暴。
她一看就明白了,他准是从哪里知道世界末日的事情了。
还有多久?他问。
也就三个月吧。
她说。
他不语,任凭脸上的风暴变成暴雨交加。
我想辞了工作。
他说。
辞了吧。
她温顺地附和。
我们把房子卖了吧。
他说。
卖了吧。
她温顺地附和。
我们买个院子吧,就是我们一直憧憬的那样。
他说。
买吧。
她还是温顺地附和。
他们结婚时就约定好了,先努力挣钱,在城市里买房子,生孩子,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等将来老了,就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盖一座小房子,在院子里种满各种各样的花,弄一块菜地,再养几只狗、几只鸡,过上世外桃源般的惬意生活。
为了这个约定,他们没日没夜地忙,省吃俭用地过。
见他天天要到处去拉业务,她对他说,买辆车吧,挤公交太辛苦了。
他摇摇头,养车多费钱呀,还得缴保险,还得租车位,还是把钱留着,将来可以买大一点儿的院子。
见她拖着疲惫的身躯晚归,他对她说,不做饭了,我们出去吃吧。
她不肯,又不是什么节日,干吗出去吃呀?把钱省下来,给咱将来的院子多添几盆你最爱的茶花。
然而省下的钱,并没有变成院子的面积,也没有变成名贵的花,它们都被送进了银行,变成一纸债单——他们如愿当上房奴了。
这样,他们的第一步目标就算完成了,可是第二步却迟迟完成不了。
说不准是谁的原因,也许是他缺乏锻炼造成的,也许是她太过劳累的缘故,总之就是怀不上孩子。
现在看来,这倒是件好事,世界末日到来时也少个牵挂。
他们把约定提前了,短短的三个月内,他们把三十年后要做的事,做了个遍,在小院子里等待世界末日的来临。
然而她的世界末日最终却没有来。
医生说,她的癌细胞居然没再扩散,真是奇迹。
他的世界末日也没有来。
她没事,他也就用不上偷偷藏着的那瓶安眠药了。
他们开了香槟庆祝,她与他并排躺在院子中央,被她亲手种的花环绕着,银色的月光披在他们脸上,他久久凝视着她的脸,就像读书时那样。
我们又得重新开始奋斗了。
他说。
嗯,重新开始吧。
她温顺地附和。
桃花正妖娆,水仙花也不装蒜了,没有花盆护着的山茶花顽强地爆了蕾……院子正是最美的时候。
可是他们看不见。
从医院检查回来的第二天,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回城里了,他们唯一带走的是那条小狗,直到现在它还是会傻傻地追自己的尾巴。
(选自《作品》2016年第12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小说以“世界末日前夕”为标题,但文章却写得风轻云淡,表现了主人公豁达淡泊的性格。
B. 小说的开篇,反复渲染时间过得很快,快得仿佛一切都来不及,为下文情节推进埋下了伏笔。
C. 文中将男女主人公生活的日常状态对照着写,表现了夫妻感情深厚,共同为更好的生活努力。
D. 小说结尾写水仙花山茶花盛开,与开篇对桃花水仙的微责形成对比,引人凝神,余韵深长。
5. 文中两次写到小狗追自己的尾巴,有什么含义,请联系文本简要说明。
6. 有评论说这篇小说采用了双重倒叙的叙述方式,别具匠心。
请谈谈这样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A 5.第一次是女主人公的想象,给人一种时间无穷尽而又短暂的感觉,表现了“她”平静接受绝症带来的死亡现实的心境;第二次表达生活就像一个圈,危机解除后,男女主人公又回到了原点,回到了从前的生活状态,为“好生活”拼命奔波。
6.(1)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一个漂亮的院子,女主人公却想象着末日、死亡的场面,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2)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文章从等待最后日子的宁静安详开始,一直在回溯过去的生活,使故事呈现波澜;(3)突显主旨,引发了生命的正常幸福是什么的思考;假如生命突然中止,怎样才会不遗憾。
【解析】
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A项,不是“豁达淡泊”。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
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两次写到小狗追自己的尾巴,有什么含义,请联系文本简要说明。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
首先要找到“小狗追自己的尾巴”出现在小说的位置,结合情节和人物的心理分析“小狗追自己的尾巴”的含义。
第一次是这
样说的“或许她正与他坐在摇椅上,看小狗呲牙咧嘴、气喘呼吁地追着白己的尾巴转圈。
一圈,两圈,三圈……好像没有尽头,又一下到了尽头。
”这是女主人公的想象,在这句话之前的句子是“她早已没了刚得知这个消息时的惊慌与悲伤,安静得跟这个院子一样。
”小说交代了她被查出身患癌症后的一种感觉和心境:时间无穷又短暂,“她”终于能平静地接受自己身患绝症会死亡这一现实。
第二次是安排在小说的结尾:“院子正是最美的时候。
可是他们看不见。
从医院检查回来的第二天,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回城里了,他们唯一带走的是那条小狗,直到现在它还是会傻傻地追自己的尾巴。
”“回城里”表明了生活就像一个圈,暗示危机解除后,主人公又回到了从前的生活状态,为所谓的“好生活”再次拼命、奔波了。
分析第二次“小狗追自己的尾巴”,要结合小说的寓意和主题进行。
6.试题分析:题干是“有评论说这篇小说采用了双重倒叙的叙述方式,别具匠心。
请谈谈这样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叙述方式的艺术效果。
回答“艺术效果”题,要从结构、主旨和读者的角度分析。
要理清小说双重倒叙的内容及其安排的位置,关注其上下文的情节,最终回答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第一处倒叙是一个漂亮的院子,女主人公却想象着末日、死亡的场面。
结构安排上,设置悬念,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的注意,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第二处倒叙是从等待最后日子的宁静安详开始,一直在回溯过去的生活。
结构安排上,设置波澜。
内容上,为了突显主旨,引发了生命的正常幸福是什么的思考;假如生命突然中止,怎样才会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