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行役诗导学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5
班级: 小组: 姓名:______第 1 页 共 4 页 第 2页 共4页何人不起故园情——羁旅行行役诗鉴赏导学案编制: 贾永洁 李赫 审核:刘晓萍 使用时间:2016年12月【学习目标】1. 扎实掌握羁旅行役诗的基本知识,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总结鉴赏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的思路方法。
3. 全心投入,饱含深情,深刻体味人在旅途的情感。
【导学过程】一、 知识链接:读读画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一)羁旅行役诗歌的特点: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二) 思乡(亲)缘由:内在――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友遭不幸(孤寂落寞);外在――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子规夜啼,杨柳青青,花开花落(感时触景)。
(三) 情感类型古代羁旅行役诗词一般表达客处异乡的孤寂、惆怅、落寞、凄清,怀念亲友、思念家乡。
1.羁旅愁思 2.思亲念友 3.征人思乡 4.闺中怀人 (四)赏析方法: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寓情于景 情景相生 情景交融) 2.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3.修辞传情 (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对比) 4.因梦寄情 (五)常见意象的特定内涵:1.月——思乡的代名词。
2.杜鹃鸟(子归)——凄凉哀伤的象征 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4.鹧鸪——羁旅乡愁 5.柳 6.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等。
二、知人论世,走近作者1.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长安年间进士。
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罢相,为荆州长史。
诗风清淡。
有《曲江集》。
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羁旅行役诗鉴赏一、基本常识。
1、定义: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
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2、意象: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
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
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浮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
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3、情感。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
4.注意两种手法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寓情于事、“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
羁旅行役诗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常见命题角度。
2、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羁旅愁思之情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知识梳理】一、概念阐释: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
就是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
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
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抒发漂泊无依的孤苦、天涯沦落的哀伤,对故土家园的思念,对亲朋故友的思念及温馨家庭的憧憬,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幽怨等等。
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二、常见意象天涯、他乡、驿道、驿亭、故园、桑梓、寒山、烟、暝色、日暮高楼、远客、慈母、家书、双鲤、(客)船、马、杜鹃、鸿雁(归雁)、宿鸟、寒蝉、梧桐、秋叶(黄叶)、猿啼、沙鸥、浮萍、飞蓬、杨柳、凄风、苦雨、月亮、斜阳、高楼、危栏、晚钟、灯漏、孤灯、无眠、醉酒、寒砧、捣衣……例析: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
寒蝉——悲凉。
猿猴——伤感。
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沙鸥——飘零;伤感。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
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景物特点(常用术语):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三、羁旅诗常见节令:人日:正月初七日。
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上元(元宵):正月十五日。
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羁旅思乡诗【学习目标】1、把握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命题角度。
2、了解羁旅思乡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羁旅愁思之情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知识链接】羁旅思乡诗(又称“羁旅行役诗”)多写游客浪子出门在外,眼前景触发了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和对温馨家庭的憧憬以及行旅途中的艰辛与痛苦。
【回顾复习】1、回顾所学羁旅思乡诗(请同学们默写以下诗歌)《次北固山下》(作者:)《商山早行》(作者:)《月夜》(作者:)《春夜洛城闻笛》(作者:)《邯郸冬至夜思家》(作者:)2、羁旅思乡诗常见的意象,请举例说明比如: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1、月2、佳节3、酒4、霜5、雁6、杜鹃7、梧桐8、夕阳9、书信除了以上常用意象,你还知道哪些羁旅思乡诗常用的意象,请补充。
【学习过程】一、直击高考山寺夜起(2013年山东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答:(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4分)答:二、师生共研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①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90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①、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5分)答:②、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2010年广东卷)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羁旅行役诗导学案答案《登岳阳楼》杜甫1、①“坼”字,是分裂的意思,“浮”字,是漂浮的意思。
②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吴地和楚地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③这两个字传神的营造了一幅极其壮阔的画面,与下联自叙的落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反衬出了诗人深深的孤危感。
2、面对着洞庭湖的壮阔雄伟,联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漂泊天涯,只能以舟为家,引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痛苦之情。
3、慕名已久,终得登楼的感慨;对亲戚朋友的眷念;年老孤独多病的悲伤;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百姓遭难的同情;无以报国的自悼……4、不同意。
诗句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5、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登岳阳楼时的所见所感。
表达了诗人虽漂泊孤苦但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菩萨蛮》韦庄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
(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
(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
「答对每1 点得1分」2、示例:这是秀丽动人(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图。
江南的水澄澈碧绿,比碧蓝的天空更纯更净;江南生活闲适恬淡,在碧于天的江水上,躺在雕栏画栋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何等的悠闲自在!当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以及有家不能回的痛苦之情。
3、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旅夜书怀》杜甫1、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细草、微风、岸、危樯、孤舟、星、平野、月、大江。
这是一幅雄浑壮阔的月夜江景图。
【专题复习•古诗歌鉴赏之羁旅行役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羁旅行役诗的概念、特点。
2、掌握鉴赏羁旅行役诗的步骤和方法。
二、先学后教:1、导入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行役类诗歌是一个耀眼夺目的星座。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之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之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亲之愁。
这些羁旅愁情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依然激荡人心。
2、概念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
多抒发漂泊无依的孤苦、天涯沦落的哀伤,对故土家园的思念,对亲朋故友的思念及温馨家庭的憧憬,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幽怨等等。
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3、特点羁旅诗表达情感的方法: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
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4、高考链接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四川卷)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答:(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5、总结羁旅行役诗鉴赏方法和步骤:(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
《旅夜书怀》及羁旅行役诗阅读指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背诵默写全诗;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悟诗人情怀。
3.赏析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4.初步掌握羁旅行役诗的阅读方法,初步养成羁旅行役诗的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2.写作背景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折回成都,入严武幕,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
杜甫在川中失去依靠,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船东下,在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重庆市忠县)舟中所作。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
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
诗人写出了孤舟月夜、大江阔野中,对仕途绝望、生活无着、孤独漂泊的凄凉感受。
二、基础积累: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名岂.文章著()三、知识链接——羁旅行役诗1.羁旅行役诗定义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
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羁旅诗,—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高二语文导学案
课题《商山早行》《旅夜书怀》
编写:审核:时间: 2014-12-18 学习目标: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把握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思路。
3.说出该类题材诗歌的常见意象、意境、情感。
重难点:目标1、2
学法: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熟读成诵,夯实基础。
征铎()槲()叶枳()花
凫()雁危樯()沙鸥()
二、知人论世
1.《商山早行》
温庭筠(yún)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
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2.《旅夜书怀》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
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
三、这两首诗歌的作者都处于什么处境之中?从内容上看属于什么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课堂探究案】
一、研读赏析——《旅夜书怀》
1.古人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那么,前两联分别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3、总结鉴赏思路
二、自主学习——《商山早行》
提示:这首诗营造了异乡、故乡两幅不同的画面,朗读之后请找出相应的诗句,并找出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样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
羁旅行役诗的常见意象、意境、寄托的情感及鉴赏思路,完成表格。
羁旅行役诗
常见意象
常见意境
常见情感
四、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作者在这首诗中选取了什么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课后巩固案】
1.阅读这首诗,完成下列题目。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2.附:《唐诗宋词》中的羁旅行役诗。
要求熟读成诵。
杜甫《旅夜书怀》P10 《月夜》P21
王湾《次北固山下》P16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P41
温庭筠《商山早行》P50
周邦彦《苏幕遮》P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