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羁旅行役诗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280.50 KB
- 文档页数:16
羁旅思乡诗鉴赏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
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羁旅行役诗的特点1. 字词方面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2.情感方面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柳永羁旅行役词作赏析南宋景炎元年( 1276)初夏,时值北方蒙古贵族灭金的战争进入尾声。
柳永出身贫寒,且屡试不第,一生困顿。
据周辉《清波杂志》记载,柳永“少贫无行,屡空。
为游户者”。
由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经历的坎坷人生,使他饱受了种种艰辛与折磨,再加上连遭打击,精神抑郁,因而他把内心情感深藏于心,独自一人背井离乡,过着流浪生活。
本文即是柳永羁旅行役词作的赏析。
羁旅行役之中,作者极其细致地刻画了羁旅行役中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活动,展示了他内心世界的丰富层面,使我们看到了柳永是如何通过对羁旅行役中的平凡场景、琐碎事物的描绘,写出了无尽悲欢与哀乐的真实生活,也让我们领略到了柳永对人生的独特思考,感悟到了柳永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1。
关于柳永的羁旅行役词作1。
题材范围:对都市繁华、名胜景观、风俗习惯的记叙。
2。
内容题旨:与当时的许多达官显宦相比,柳永仕途的失意与内心的寂寞有其相似之处,他更注重于个人情感世界的抒发,或寄寓对往昔的怀念;或反映流落异乡的痛苦。
3。
主要特点: (1)真实地描写都市的繁荣景象和当时城市的风俗民情。
(2)感情真挚深沉,基调低沉哀伤。
(3)善用口语、俚语。
三、词作在用字、结构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2。
融入“曲子”:一般来说,词的开头用“度”,这也就是词牌名称,但柳永却“集曲为词”。
即在前面几句中巧妙地插入“曲子”,使得词作在叙事、咏史、写景的同时又融入了大量的音乐成分。
四、词作在语言上的特色及艺术魅力4。
语言特色:柳永“善为慢词”,这与他的地位有很大关系。
他的慢词虽然在内容上以怀旧感伤、羁旅行役为主,但也触及到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他的词风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宋词中别具一格的大家。
艺术魅力:词作意境的凄美,语言的精美,充满了深沉的忧伤和淡淡的哀愁。
,具体讲来,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对国运、民生的高度关切。
词作抒写了自己宦海浮沉、功业无成的悲愤心情,道出了他对社稷的无限忠诚,抒发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羁旅行役诗鉴赏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一、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
主要的思想内容: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漂泊哀伤及思乡之情;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无比热爱与思念;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用、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④抒发厌恶战争、感叹生活潦倒、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二、常见的表现手法常见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特殊手法:乐景衬托哀情、对面落笔。
三、鉴赏时的关键信息1.常见意象:月亮、孤雁、烟、暝色、高楼、宿鸟、日暮、浮云、寒蝉、猿猴、杜鹃、落花、沙鸥、黄叶、杨柳。
2.情语:故、悲、喜、无情、冷、空、独、故园、归国、相思、惆怅等。
3.特殊节日:冬至、除夕、元宵、重阳等节日。
四、鉴赏羁旅行役诗,要注意分析以下几种状况:1、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候馆:旅舍。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
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
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让人感到整首词本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人神往。
这固然取决于感情本身的深挚,但和构思的新颖、比喻的自然、想象的优美也分不开。
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词意境更加幽远。
专题02 羁旅行役诗一.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概说1.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产生的原因: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
所谓“羁旅”,就是因为上述原因,长久寄居他乡的意思。
这类诗,往往表达羁旅之难、行役之苦、宦游之艰,多抒发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注:边塞诗后面有专门章节)2.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的典型特点:写作此类作品的情感触发点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①. 佳节(上元,中秋,重阳,冬至,除夕)②. 滞留途中(夜宿某地,船舶某处等)③. 遭遇不幸(官场失意、科举落榜等)④. 触景生情(景似故乡)3.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的典型意象:1) 节令:上元、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2) 时间:黄昏、月夜3) 景物:月、雁、双鲤、杜鹃、捣衣(砧声)、猿声、孤灯、酒等①. 月:一般说来,古诗词中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 鸿雁:雁是候鸟,每年秋季都会飞向南方,这常常会引发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叹。
同时,雁又被人们认为有“信使”之用,所以在怀人作品中也常常会出现“鸿雁”的意象。
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李清照)③. 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例: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寄令狐郎中》李商隐)④. 杜鹃(子规):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似“不如归去”,所以当听到杜鹃的啼叫声时,往往也容易触发游子的思乡之情。
例: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春夕》崔涂);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杂诗》无名氏)⑤. 捣衣(砧声):古时游子离家前,妻子往往会为其捣衣,因而当捣衣声响起时,不仅会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情,也会令思妇兴起伤情之思。
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4.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的基本主题:①. 对故乡、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古诗羁旅行役诗翻译赏析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
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羁旅行役诗的特点 1 字词方面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2.情感方面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羁旅行役诗是古代诗词中的一种重要题材,主要抒发诗人在羁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情感多为孤独、思乡、怀人等。
要理解羁旅行役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知识体系:
1. 诗人背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性格特点,有助于理解他们在羁旅中所思所感。
如杜甫的《登高》便抒发了他的孤独和怀乡之情。
2. 主题情感:羁旅行役诗常见的主题包括孤独、思乡、怀人、离别等,诗人通过描绘景物、叙述经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便表达了羁旅中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3. 意象特点:在羁旅行役诗中,常见的意象包括月亮、鸿雁、长亭、渡口等,这些意象常常与思乡、怀人、离别等情感相关联。
如杜鹃、猿啼等动物意象也常用来表达悲苦之情。
4. 艺术手法:羁旅行役诗在艺术手法上常常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典等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如李煜的《浪淘沙》便通过用典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
5. 文化内涵:羁旅行役诗往往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心态和生活状态,通过诗歌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状况。
同时,羁旅行役诗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要理解羁旅行役诗,需要从诗人背景、主题情感、意象特点、艺术手法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同时,通过阅读和欣赏羁旅行役诗,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诗歌归纳之羁旅行役诗专题一、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
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二、常见意象及特征:故园(西楼、高楼、小楼、危楼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云(漂泊不定,喻指漂泊)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
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
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
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
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三、思想内容:①羁旅愁思,游子漂泊在外(四处漂泊)的凄凉,孤独(孤苦无依)愁苦,寂寞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②思念亲人,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③感慨身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江汉》、《旅夜书怀》、《登高》。
四、体味抒情方式:或物或事或人,把握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又是如何将羁旅思乡的情感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是“触景伤情”“感时伤情”“托物传情”还是“因梦寄情”。
例一、(新课标卷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什么是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
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
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
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羁旅行役诗的特点
1. 字词方面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