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研读
- 格式:ppt
- 大小:383.50 KB
- 文档页数:2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
尽管是低调亮相,但大家对于这件教育界的大事保持了高度的关注。
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有较大的调整变化,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
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总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主要变化总体关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相比“实验稿”,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党中央以及教育部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里,增加了如下一段话: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价值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部分前言(二、课程基本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
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
提倡教学尽可能要做到紧密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价值教育。
“教学建议”的第三条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在任何情况下,语文教学都要坚持这一教学思想,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并于今年2月开始实施。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它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因为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
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面对新课标, 不能只注重教学技巧模式的模仿,我们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对照与思考。
接下来,我想就老师们关心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那么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原有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情况,大纲对各科教学的内容、要求都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全面发展。
2001年起, 语文课标的实验稿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亲历了课改推行的10年。
课标的制定,不管如何评价得失,有一点是公认的,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课标和课改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启发式学习、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从以往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转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
不能否认,课标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时候课改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
比如说把课标片面理解,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再比如,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
这次课标修订,在修改完善的同时,特别注意把课改实施中得到认可的那些理念和做法,坚持下来,体现出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与思考新课标继承了原课标的优秀、科学的内容,与原课标保持了总体思路的一贯性、一致性,体现了课标以及修订的严肃性、科学性,同时也根据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十年实践,对原课标作出了适时的、科学的调整。
增加了学习方式及其具体表述的内容:“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在“前言”部分两次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在后文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中又多次进行了强调,并要求在“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同时,要“提高阅读品位”。
下面是我解读后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课程性质强调综合性、实践性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没有明确界定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没有明确指出语文的学科属性和核心目标,使语文教学长期争论不止。
新课标第一次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核心目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回归了语文本真。
.二、提出四个核心概念1 人文性:“人”强调个性,意在强调个性的发展,同时也强调语言运用的个性。
只强调社会性,就缺乏个性。
“文”指文化性,强调文明化,意在人从一个自然状态的生物,缺乏文明教养,经过教育教养,成为一个文明化、社会化规范的人。
新课标在阐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语文新课标解读感悟篇一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不难发现,新版的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上,与2011版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较大变化。
新版的“课程标准”保留了原实验稿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定义,同时增加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描述,从而使语文的课程性质具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进一步阐明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与基本特点。
一、解读新课标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母语,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关于“工具性”的论述,一以贯之地强调对培养思维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视。
在他看来,语文不是静止的知识,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解读新课标的人文性语文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这一交流工具,二是学生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升华。
前者说的是工具性,后者则是人文性。
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之根基,人文性是语文教育之生命。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要正确进行思想引导,把人文教育有机渗透其中,而不是硬性贴上“人文”的标签。
三、解读新课标的综合性如果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分别构筑了语文教育的根基和生命,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则指明到达语文教育理想“彼岸”的正确路径。
所谓“综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语文课程的学习不能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单单追求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
其次,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阐释,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必须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融合,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解读新课标的实践性语文学习必须遵循两个规律,一是学习母语的规律,二是人的认知规律。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正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强调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仅仅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就能获得的,必不可缺的条件是学生能动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本次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从两个版块进行解读第一版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在这一版块里从两个方面作一个简要的介绍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思路;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改与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思路1.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有关人文性,我们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文性的定义;二是语文课程人文性怎样实施。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
大部分人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
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尊重,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
具体而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具备下列三个特质:(1)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语文课程资源。
(2)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其自身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受到尊重。
(3)教师成为语文课程的建构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程中努力突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
第二个问题: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实施规范1.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方面(这是教材编写者要注意的内容我们就不过多讲解)2.在语文课程教学方面要在语文课程方面体现人文性,我们认为,应在教学中完成三个转变:一是由教师强加体验转变为学生亲历体验。
传统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
此种教学虽也强调学生“揣摩”“领会”“体验”, 但其实质是一种“假”体验,是教师强加的体验。
实施人文性教学,势必转变这种局面,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反应。
二是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