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青岛版)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三年级上册一、P18第6课哪杯水热【实验名称】温度计的使用【实验目的】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器材】烧杯、水、温度计【实验步骤】1、(温度计主要有三部吨构成:玻璃泡、玻璃管、刻度)使用时,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
3、3—5分钟后,等温度计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此时水的温度是摄氏度。
【实验说明】规范读、写温度的单位。
即:摄氏度℃二、P38第14课水往高处走【实验名称】探究水往高处走的秘密(或物体的毛细现象)【实验目的】了解毛细现象,能解决水往高处走的秘密【实验器材】毛巾(或布条)、红墨水、实心和空心的玻璃管(粗细不同)、纸片、水槽【实验步骤】1、在水槽中倒入水,滴入几滴红墨水(为了便于观察),使水变成红色。
2、将实验材料一端同时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现象,发现:水沿着布条(或毛巾)、空心玻璃棒、纸片等材料向上爬,而不会沿着实心管上升。
还发现粗细不同的空心管,细管的水升得高,粗管的水升得低。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空隙越大,升得越高;反之升得低。
【实验说明】了解生活中毛细现象实例:(1)浸在脸盆里的毛巾滴水;(2)用粉笔吸滴在纸上的水;(3)用卫生纸吸洒在衣服上的油;(4)酒精灯的酒精能源源不断地到达灯芯顶端……三、P34第12课改变浮和沉【实验名称】改变物体的浮和沉【实验目的】了解改变沉浮的基本方法【实验器材】盛有水的水槽、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一个空的、一个盛有沙子)、盐、塑料泡沫【实验步骤】1、首先把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塑料泡沫放入水中,看到橡皮泥、鸡蛋、铝片、一个小瓶沉到水底,另一小瓶、塑料泡沫浮在水面。
2、把橡皮泥团捏成小船状,放在水中,它浮在了水面;把沉入水底的小瓶内物体倒出,放入水中时,它浮在了水面上;在沉着鸡蛋的水中加入盐,鸡蛋慢慢浮上了水面。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方法指导●实验名称:影子是怎样形成的(1、影子)实验材料:手电筒、橡皮、细绳、纸屏。
实验过程:1、用细线把橡皮拴好,吊起来。
放到纸屏前面,打开手电简,用手电简的光照橡皮,观察现象。
2、关闭手电筒,观察纸屏上的变化,纸屏上还有橡皮的影子吗?3、再打开手电简,拿走橡皮,纸屏上会呈现什么现象呢?实验现象:1.打开手电筒,发现橡皮的影子留在了纸屏上。
2.关闭手电筒,纸屏上没有了橡皮的影子。
3.再打开手电筒,拿走橡皮,发现手电简的光完全照在纸屏上影子也不见了。
实验结论:影子形成的两个条件是光和不透明的物体。
●实验名称:探究太阳与影子关系的实验(2、太阳和影子)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实验获知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实验材料:一只手电筒(代表太阳)、一根铅笔(代表物体)实验步骤:1、将铅笔竖直立在桌面上。
2、将手电筒平放在桌面上,距离铅笔大约一尺左右,打开手电筒让光束照射在铅笔上,观察光的亮度及铅笔的影子,并用粉笔将影子描绘下来。
3、拿起手电筒模仿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沿弧线轨迹在铅笔的南侧,自东向西移动。
始终保持手电筒与铅笔大约一尺左右的距离,电筒每移动一点距离,注意停留下来观察光的亮度及铅笔影子的样子,并随时将影子描绘下来。
4、保持这样的观察方法直至手电筒围绕铅笔正好转半圈。
将上面的实验重复几次,可以每次更换铅笔的高度与位置,其他试验方法保持不变。
描绘影子时可更换不同颜色的彩笔,以免混淆。
根据实验,分析影子随手电筒的光变化的规律,同时分析手电筒位置的变化引起光线变化的情况。
实验现象:铅笔影子的变化与手电筒的位置密切相关。
影子与手电筒的光方向相反。
当手电筒的光斜射铅笔时,铅笔的影子比较长,光线较暗;当手电筒的光直射铅笔时,铅笔的影子比较短,光线较强。
实验结论:影子总出现在背光一面;影子在一天中有方向不同和长短变化的不同。
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比较短。
(实验说明:阳光下任何不透明的物体都有影子。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混合与分离知识点第4课、怎样加快溶解思维导图:知识点:1.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
2.【实验名称】探究使食盐在水中加快溶解的方法【实验材料】烧杯、细盐、粗盐、热水、冷水、搅拌棒【实验步骤】(1)研碎: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倒入等量的相同温度的水,同时放入等量的颗粒大小不同的食盐,观察两个烧杯中食盐溶解的快慢。
(2)加热: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倒人等量的不同温度的水,同时放入等量的颗粒大小相同的食盐,观察两个烧杯中食盐溶解的快慢。
(3)搅拌: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倒入等量的相同温度的水,同时放人等量的颗粒大小相同的食盐,只在其中一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两个烧杯中食盐溶解的快慢。
【实验结论】搅拌、加热、将食盐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3.把冰糖研碎,再放入热水中,并不断搅拌,可以使冰糖溶解得更快。
4.生活中常见的加快物质溶解的事例:用热水冲泡咖啡并不断搅拌;往汤里加食盐时,搅一搅;感冒冲剂做成颗粒状是为了加快溶解。
第5课、什么在水中溶解得多思维导图:知识点:1.溶解食盐时,要先将食盐分成若干小份,每次加1份,搅拌,等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1份。
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3.【实验名称】探究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实验材料】食盐、小苏打、烧杯、水【实验过程】①把食盐和小苏打分别以每3克为一份分成若干份。
②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水。
③把一份食盐放入一个烧杯中,搅拌完全溶解后再放入下一份;再搅拌,再放,这样一直到新放入的食盐不能完全溶解为止;记录放入的份数。
在另一个烧杯中将小苏打进行同样的操作。
④比较两组数据,判断在一定量的水中,小苏打和食盐的溶解量是否相同。
【方法指导】两杯水的温度、量以及每1小份食盐和小苏打的量都要相同,食盐和小苏打要1份1份地加,待完全溶解后才能加入下1份,直到不能再溶解。
【实验结论】常温下,5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18克食盐、5克小苏打。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步骤
1.将烧瓶内装满红色水,用中间插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红色水就升到细玻璃管中,在红色水液面处做一记号。
2.将装置好的烧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过一会即见玻璃管内液面上升,超过原液面记号,说明瓶内红色水受热后体积膨胀了。
3.将此瓶放入冷水中(可在冷水中放入一些冰块,使水温更低),过一会即见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说明瓶内红色水遇冷后体积收缩了。
4.同样,将此烧瓶换装醋、酱油、要、茶水、牛奶等,用同样的实验方法,所得结果相同,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可归纳出: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四制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四五年级实验指导(下)《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指导》1、小车的运动●实验题目: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和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和拉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材料:计时器(手表、闹钟)、小车、尺子、垫圈(或用螺丝帽、曲别针)、细线、袋子实验过程:方法一:1.用1个垫圈(能拉动即可)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一定距离(一般50厘米)使用的时间。
2.增加垫圈数量(如:5个),测试小车走过同样距离使用的时间。
3.继续增加垫圈数量,测试小车走过同样距离使用的时间。
4.垫圈数量越多,小车跑的越快,用的时间越少。
注意问题:1.尽可能使小车运动的距离长一些,便于计时。
2.每次增加垫圈数量要多,否则效果不明显。
方法二:1、用两个大小相同的小车,系上相同长的拉线,相同的袋子。
2、把两个小车放在同一位置,两个袋子里分别放上不同的重物。
3、同时松手,看哪个小车跑的快。
4、在袋子里加的物体越重,小车跑的越快。
实验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
实验原理:垫圈个数越多(重物越重),产生的拉力越大。
2、鞋底花纹的启示●实验题目: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的关系实验目的: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弹簧秤、小车、木板(或桌面)实验过程:1.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木板(或桌面)匀速拉动,记下所用力。
2.把小车放在铺上毛巾的木板(或桌面)匀速拉动,记下所用力。
实验结论: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注意问题:1.一定要匀速拉动小车。
2.此实验要反复做几次。
实验原理: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用的拉力就越大。
3、跷跷板●实验题目:跷跷板平衡实验实验目的:探究跷跷板平衡的条件。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实验过程:1.在杠杆尺的左边放上两个钩码,观察杠杆尺。
2.想办法在右边放几个钩码让杠杆尺平衡,做好记录。
3.通过多组实验,找出杠杆尺平衡与距离和钩码个数的关系。
4.实验再次验证。
实验1: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第2课玩滑梯的启示)
实验器材:弹簧秤木块粗糙的木板比较光滑的木板非常光滑的塑料板(或玻璃板)等实验步骤:
1、把木块先后放在粗糙木板、较光滑的木板、非常光滑的塑料板上,
用弹簧称分别测出所需的拉力有多大。
2 、比较三次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实验2、摩擦力大小与被拉物体重量的关系
实验器材:长木板、橡皮筋、被拉动物体(钩码及钩码盒代替)
实验步骤:
1、在木板上再拉动物体,观察橡皮筋长度的变化。
2、向钩码盒内加放钩码或减少钩码来改变物体重量,再拉动观察橡皮筋长度变化。
实验结论:被拉动的物体重,摩擦力大;反之,摩擦力小。
实验3:找平衡
(第3课跷跷板)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
实验步骤:
1、在杠杆尺左边第1格处挂2个钩码,在右边怎么挂钩码才能平衡?
有几种方法?
2、在杠杆尺左边第2格处挂1个钩码,在右边怎么挂钩码才能平衡?
有几种方法?
实验发现:都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在杠杆尺另一边相同位置放相同数量的钩码,另一种方法是在右边远处放较少的钩码,在右边近处放较多的钩码。
所放钩码的
数量和钩码所在的位置有关,左边钩码数量×钩码格数(从中心算起)=右边钩
码数量×钩码格数(从中心算起)。
实验4:磁铁的性质
(第5课有趣的磁铁)
实验材料:各种形状的磁铁、大头针、金属片、玻璃片、木片、纸片、塑料、水槽(盛水)、泡沫板、支架(铁架台)、细线
实验步骤:
1、用磁铁靠近木片、纸片、塑料、大头针等材料,发现磁铁只把铁制物品
吸起来,说明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2、拿起磁铁用线固定在中间,让它水平悬挂起来;把另一块磁铁放在水中
的泡沫板上。
过一会儿,观察到两块磁铁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指南的一端
叫南极(S),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
以上现象说明磁铁有两极,有指南北的
性质。
3、拿起另一块磁铁,用它的两端分别去靠近水槽中或悬挂着的磁铁,发现
相同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磁极相互吸引。
说明磁铁的两个磁极,同极相互排斥,
异极相吸。
4、再拿起磁铁去靠近大头针,发现两极吸的大头针多,而中间吸的大头针
少。
说明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实验结论:
1、磁铁能吸铁,也能隔着物体吸铁。
2、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
3、磁铁有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磁铁两极的磁性最强,中间磁性弱。
倒置合并在一起,并在两端各加一片软铁。
针
实验6:探究简单电路的组成(第11课灯泡亮了)
实验材料:电池2节电池夹2个小灯泡1个灯座1个
开关1个导线至少4条
实验步骤:
1、观察开关、小灯座、电池夹等实验材料的特点。
2、把电池、开关、小灯泡依次用导线连接起来。
3、接通开关观察现象。
4、断开开关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如
小灯泡)四部分。
第二单元太阳与时间
实验5:探究太阳与影子关系的实验
(第8课太阳和影子)
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实验获知太阳与影子的关系
实验材料:一只手电筒(代表太阳)、一根铅笔(代表物体)
实验步骤:
1、将铅笔竖直立在桌面上。
2、将手电筒平放在桌面上,距离铅笔大约一尺左右,打开手电筒让光束照射在
铅笔上,观察光的亮度及铅笔的影子,并用粉笔将影子描绘下来。
3、拿起手电筒模仿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沿弧线轨迹在铅笔的南侧,自东向
西移动。
始终保持手电筒与铅笔大约一尺左右的距离,手电筒每移动一点距离,
注意停留下来观察光的亮度及铅笔影子的样子,并随时将影子描绘下来。
4 、保持这样的观察方法直至手电筒围绕铅笔正好转半圈。
将上面的实验重复几
次,可以每次更换铅笔的高度与位置,其他试验方法保持不变。
描绘影子时可更
换不同颜色的彩笔,以免混淆。
根据实验,分析影子随手电筒的光变化的规律,
同时分析手电筒位置的变化引起光线变化的情况。
实验现象:
铅笔影子的变化与手电筒的位置密切相关。
影子与手电筒的光方向相反。
当手电筒的光斜射铅笔时,铅笔的影子比较长,光线较暗;当手电筒的光直射铅笔
时,铅笔的影子比较短,光线较强。
实验结论:
影子总出现在背光一面;影子在一天中有方向不同和长短变化的不同。
实验说明:阳光下任何不透明的物体都有影子。
影子都在物体背着太阳的一面。
在同一时刻任何直立物体的影子方向都是相同的。
早晨影子指向西方,正午影子
指向正北,傍晚影子指向东方,一天中正午时影子最短,早晚影子都比较长。
早
晨与傍晚太阳是斜射地面的,温度相对较低。
中午太阳是直射地面的,温度相对
较高。
实验7、判断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
(第13课谁的本领大)
实验器材:塑料、玻璃、橡胶、纸板、木头(干、湿)、石头、金属丝(铜、铁、铝……)、电流表、组装简单电路材料
实验步骤:
1、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把上述物体分别接入简单电路中,观察小灯泡是否会发光,将鉴别后的材料分为两类。
实验结论:灯泡亮的一类为钉子、铁丝、铝片、铜丝、铅条,像钉子、铁丝等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灯泡不亮的一类为干木头、玻璃、陶瓷、塑料纸、毛线,像玻璃纸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第五单元动物王国
实验10:蚂蚁触角的实验
(第19课蚂蚁)
实验材料:蚂蚁纱罩糖木屑剪刀
实验步骤:捉几只蚂蚁罩在纱罩下,纱罩下面分别放一小堆糖和一小堆木屑。
实验现象:蚂蚁会不时地用触角去碰碰糖,又碰碰木屑,最后它们会爬过去吃糖而不吃木屑。
继续实验:将蚂蚁的触角剪去,看看它们是否还能区别出那是糖,那是木屑。
实验分析:蚂蚁的触角有嗅觉和触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