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邓稼先 导学稿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6
《邓稼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教育背景、科学成就和社会贡献。
深入理解邓稼先在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特别是他在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认识到科学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
难点:深入理解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学习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提前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标记不理解的词句,查阅相关资料或向同学请教。
学生尝试概括邓稼先的主要贡献和影响力,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与邓稼先相关的话题(如他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对后世的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并准备展示。
角色扮演:选取几名学生扮演邓稼先或其他相关人物,通过对话或表演的形式,展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精神风貌。
思维导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的思维导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互动交流:各组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分享对邓稼先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邓稼先》导学稿侣俸中学陶鸿中第一课时(总第38课时)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一)预习步骤1、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2、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和内容;4、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1、作家作品填空。
作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
人物传记是记录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
2、给下列加点(线)的字注音。
夐()曛()铤()宰()割筹()划彷徨()仰慕()可歌可泣( ) 鲜()为人知当之无愧()锋芒毕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据意写成语。
()可:值得;值得歌颂,能使人感动得流泪的人或事。
()鲜:很少;为:被。
很少有人知道。
()当:胜任。
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毕:都;全部。
形容人的锐气、才干全部无显露出来。
比喻人有傲气,爱显露自己的才能。
()喻:明白;晓:知道。
家家户户都清楚知道。
形容人人皆知。
()孺:儿童。
妇女和儿童都知道。
形容大家都知道或一看就明白了的简单事物。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二、创设情境,诗歌导入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资料链接:人物介绍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2、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二)班内展示,交流成果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2、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作业:朗读课文参考答案:一、(二)1、杨振宁人物传记人物生平特殊事件自传“实录”2、夐(xiòng)曛(xūn)铤(tǐng)宰(zǎi)割筹(chóu)划彷徨(pánghuáng)仰慕(mù)可歌可泣(qì) 鲜(xiǎn)为人知当之无愧(kuì)锋芒毕露(lù)家喻(yù)户晓妇孺(rú)皆知马革裹(guǒ)尸鞠(jū)躬尽瘁(cuì),死而后已3、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当之无愧锋芒毕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二课时(总第39课时)五、师生互动,讲解质疑(一)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邓稼先》导学提纲【教学目标】德育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知识点: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能力点: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品析文章美点妙处。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
对于这样一个“大写的人”。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展示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chóu()划彷()徨()鲜()为人知锋芒bì()露妇孺()皆知家喻()户晓马革ɡuǒ()尸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准确描述邓稼先一生的词(),他还是一个()的人。
(请至少填写三个词)3、说说六部分各述的大意。
4.解析六部分之间的联系。
二、质疑讨论:(分组讨论)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怎样阐释这两句话?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四、重点精读第五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课题:《邓稼先》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本文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背景说明——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二﹚基础知识1、了解作者。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是,他是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奖。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彷徨..()()鲜.为人知()锋芒毕露.()选聘.()宰.割()元勋.()鞠躬尽瘁.()妇孺.皆知()兮.()殷.红()筹.划()邓稼.先()说.服()3、摘录文中的成语,解释下列词语;可歌可泣:马革裹尸:任人宰割:家喻户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初步感知全文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1)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所注重的重要环节之一。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对教育机构改革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解读。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手段和理论知识水平是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重要能力。
本课作为课本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贯彻,将课堂环节设计进行了细致剖析,力求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理想状态。
河源市正德中学2021年春季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课题:邓稼先课型:新授课1授课周次:第 1 周主备人: 何添梅审核人:七语备课组班级: 姓名:一、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2、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3、品读重点句段,学习邓稼先的优秀精神品质。
二、知识链接1、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
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
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
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
2、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品质:(1)从文中找出直接对人物的评价用语;(2)通过分析对人物的各种描写来概括其形象品质;(3)通过分析人物所做之事来概括其形象品质。
三、自主学习1、通读课文,查工具书,给加下划线字注音。
热泪盈眶()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妇孺皆知()彷徨()()萦带()殷红()殷切()鲜红()2、解释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马革裹尸:彷徨: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四、合作探究(一)小对子交流并展示:初读课文,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书上批注感动的理由。
对子间相互展示自己的自研成果,互相朗读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分享理由。
(二)互助组讨论并展示:小组研讨:1. 在书上做好圈点勾画,划出作者写了邓稼先的哪些事例?2.思考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小组长带领组员分享交流在文中圈画的精彩之处,细读品味,交流赏析,说说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交流:(结合具体事例分析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及作者在描写时饱含的情感)河源市正德中学2021年春季七年级下册语文达标训练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邓稼先》教学教案(优秀11篇)《邓稼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本课中,既体现出了双基教学,也在高效课堂上注重了重要环节的描写。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邓稼先》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领悟文章主旨。
2.品读文中富有深刻内涵的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爱国感情;3、学习邓稼先默默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领悟文章主旨。
2.品读文中富有深刻内涵的语句。
〖学习难点〗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一般特点,理解这篇传记在结构和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学习时间〗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科技发展到今天,世界的航天事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载入宇宙飞船已发射成功,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能够掌握航天技术的三大国家之一。
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当年原子弹、氢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研制成功的?它使中华民族感到自豪和骄傲,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然而,在这伟大和自豪的后面,却又有多少艰苦的奋斗和默默的奉献。
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先生就是这无数默默奉献者中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学习杨振宁先生所写《邓稼先》,让我们走入他的心灵,去感受平凡中的崇高与伟大,去体会默默奉献中的卓越。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
《邓稼先》导学提纲(鲁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邓稼先》导学提纲(鲁教版八年级上册)1《邓稼先》导学提纲(鲁教版八年级上册)一、《邓稼先》导读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当然,这些科技成果得益于许许多多科学家以及他们的努力。
邓稼先就是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著名科学家,他的杰出贡献不仅让我们感到骄傲,也启示我们不断努力追求科学的思想。
二、《邓稼先》中的核心主题邓稼先献身国家事业的精神:邓稼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党,始终不渝地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他的科研成果得到高度认可和赞誉,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邓稼先勇于创新的精神:邓稼先从事着世界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他在研究中发现一些新问题,从问题中得出了新思路,积极尝试新方法并取得了不断地新的成果。
不畏困难与异常,敢于尝试与实践,使得科研工作得到了全新的突破。
三、《邓稼先》主要内容邓稼先的家庭与成长经历:邓稼先的父亲是一位医生,他在小时候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一直对科学很有兴趣。
1929年,邓稼先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学习,后来到了美国留学并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在美国期间,他接触了电子工程方面的知识,并在此领域里大有所成。
邓稼先的研究方向及成就:邓稼先一直从事着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而他致力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他在发现单晶硅是制造高速晶体管的极佳材料后,主导了我国电子学的研究与发展,对我国的计算机、通讯、雷达、导航等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成果影响了电子学事业的发展,让这一领域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持续的提升。
邓稼先与祖国的情感:邓稼先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情怀的人,他时刻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尽最大努力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9年,邓稼先毫不犹豫的回到了中国,并在新中国的科研工作中不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四、《邓稼先》的现实意义邓稼先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杰出贡献为我国的科技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邓稼先》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在课文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邓稼先的谦和,邓稼先他“不要引人注目”,“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从字里行间我们真实地读到了邓稼先的礼貌和谦仁,这正突出了稼先是中国几千年来礼仪之邦熏陶而成的中国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邓稼先》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一一邓稼先(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3.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11 邓稼先导学稿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握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忽然奉献精神。
2、学习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前预习一、字音词义彷()徨():可歌可泣:当之无愧:妇孺皆知:马革裹尸:筹划:仰慕:锋芒毕露:家喻户晓:鲜为人知:截然:孕育:层出不穷:阔别:见地:元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殷()红:二、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杨振宁教授在中国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1966年至今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1986年起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他与李政道教授在1957年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之后,1980年又获Rumford奖,继而于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秋又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为表彰杨振宁教授在理论物理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中国有关方面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申请,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的、国际正式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已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
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
“杨振宁星”将在浩瀚的宇宙中永远闪烁。
2.背景材料邓稼先是杨振宁的中学、大学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能在报刊重点宣传、表彰他。
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
后来,他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他又说,“中国高层人士选定他当领导者来研究原子弹,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
我认识邓稼先,又认识美国的奥本海默和秦勒。
这三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
邓稼先随和、腼腆,又没有行政工作的经验。
当初美国的格罗夫斯将军也聘任了没有行政经验的奥本海默当主持人,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稼先的个性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种帅才。
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
”1971年,当杨振宁得知,中国两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他离开宴席走进了洗手间,那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1986年6月13日,杨振宁回美国前来看望邓稼先。
此时邓稼先开始大出血,医生已无法控制病情的恶化。
杨振宁站在病床前,深情地望着卧床不起的邓稼先,气氛惨然。
杨振宁送上一束极大的鲜花,他知道,这次可能是与老友的诀别了。
邓稼先的神智还很清醒,杨振宁走后,他对鹿希(邓稼先夫人)说:“振宁知道我不行了,所以送来极大的一束鲜花……”一个多月后,1986年7月29日,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
此时杨振宁正在国外,他给鹿希发来唁电:“……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文章脉络这篇文章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作者以1898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为例,说明旧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
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作者这样写,就使读者认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对祖国、对民族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绝对相信他,这是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从对比中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与小平同志表达的心声是一致的。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
这是作者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先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牺牲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接着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关心邓稼先肩负重任、在关键方案上签字时手有没有抖。
接着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
最后引述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背景上。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
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同时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
这一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
三、写作方法(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深厚的感情,极富表现力和感梁力。
(2)注意运用对比、烘托、想象等写作手法,更好地突出人物,表现中心。
作者以奥本海默为对比,更突出了邓嫁先的人格魅力;以古代的诗文和五四时代的歌曲来烘托邓嫁先工作环境的恶劣和他贡献的伟大;以想象来描写邓嫁先工作时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对他无尽的思念之情。
(3)作为一位科学家,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了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条理。
六个部分,各有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每个部分,作者都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了相应的表达方式,该记叙时言简意赅,该抒情时直抒胸臆,该议论时态度明确,并力求做到首尾响应,结构完整。
四、重难点导析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
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
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
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
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
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3.有人说,本文作者是大手笔,表现在哪里?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
例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
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
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
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
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
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4.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作者的妹妹杨振玉女士在《父亲、大哥和我们》一文中说:“这是一篇至情的文章,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
我觉得这也描述了大哥的志向。
”至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
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
又如,作者在第五部分写道:“不知道稼先在那里时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语句中,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五、语言赏析不知道邓稼先在那时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句子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至情,也表现出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9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
类文品析陈毅四请深山高士(1)初冬季节,气温骤降,一路上,山风凛冽,草木凋零。
陈毅轻装简从,策马缓辔。
二十多里路程,往返了两次,都未见到老医生,但他并不气馁,再去造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