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层学(考试)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74.50 KB
- 文档页数:9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古生物地层学复习1、1969年维他凯尔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适应辐射: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的产生许多新物种。
3、趋同: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4、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5、寒武纪海洋生物大爆发:在寒武纪早期,几乎所有的现生海洋无脊椎动物和许多后来已灭绝的生物“突然”从寒武纪地层底部几乎同时出现,这一现象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6、小壳化石:是指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和分异、个体微小、具硬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
包括软舌螺、似牙形石、软体动物以及大量分类位置不明的管状、帽状、片状等型的化石。
小壳化石的出现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第一幕。
7、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原地埋藏是识别化石群落存在的只要标志之一,原地埋藏的化石具有以下特点:(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 :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8、实体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不完整实体、完整实体)9、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10、印模化石:主要指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11、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之后,壳质完全溶解,被另一种矿物质充填,填入物保存了贝壳的原形大小,这就是铸型化石。
12、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石化作用:地史时期的生物遗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岩石。
标准化石: 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组合带:是单个地层或地层体 其特征是将一个独特的由三个或更多的化石分类单元构成的组合或伴生视为一个整体 而区别于相邻地层的生物地层特征。
双名法:种的名称用两个词表示,在种的本名前加上它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
种: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的基本分类单元,它不是人为单元,而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实体。
层型: 指一个已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始或后来被指定作为对比标准的地层剖面或界线。
沉积相: 是指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包括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方面。
相变:沉积相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变化。
层理构造:垂直岩层层面方向上由沉积物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不同显示出来的纹层状构造。
鲍玛层序:浊积岩在垂直上常为沙质层,粉砂质层和泥质层交替,内部一定的沉积构造层序。
平行不整合: 上下地层产状一致, 其间有古风化壳存在。
角度不整合: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
复理石:是一种特殊的海相沉积岩套,由频繁互层的、侧向上稳定的海相矿岩和较粗的其他沉积岩和页岩层组成标志(准)层:指一层或一组具有明显特征可作为地层对比标志的岩层横向堆积作用:指沉积物的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衰减时而沉积下来。
生物地层单位:依据地层的生物或生态特征建立的地层单位。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二填空题1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四种.2 生物遗体在沉积物的成岩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石化作用主要有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古⽣物地层学(考试)复习资料古⽣物学1:古⽣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它所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在地史时期中曾经⽣活过的各类⽣物,也包括各地质时代所保存的与⽣物有关的资料。
古⽣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的⽣物,其具体对象是发现于各时代地层中的化⽯(fossil),保存在岩⽯中的远古时期(—般指全新世,距今⼀万年以前)⽣物的遗体、遗迹和死亡后分解的有机物分⼦。
化⽯: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物遗体、⽣物活动痕迹及⽣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
标准化⽯: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等特点的化⽯2.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与异地埋藏的化⽯?答:原地埋藏的化⽯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物常伴⽣在⼀起;⽽异地埋藏的化⽯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物混杂,具有⼀定的定向性3. ⽯化作⽤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置换作⽤)和(碳化作⽤)三种形式。
概述“化⽯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答:化⽯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条件。
并⾮所有的⽣物都能形成化⽯。
古⽣物已记录13万多种,⼤量未知。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仅是各地史时期⽣存过的⽣物群中极⼩的⼀部分。
4.印模化⽯与印痕化⽯如何区别:。
印模化⽯:⽣物硬体在围岩表⾯上的印模。
(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
)外膜反映原来⽣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
反映⽣物主要特征。
5.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许多新物种。
(某⼀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向发展,适应多种⽣活环境。
规模⼤,较短时间内完成)适应趋同:⽣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物,由于适应相似的⽣活环境,⽽在形体上变得相似是指那些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的⽣存和繁殖机会。
名词解释:1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的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即生物进化大爆发象。
2大绝灭: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它与生物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凡未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3:进化: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种群遗传组成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
4叠层石: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主要是蓝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澄江生物群:5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6假化石: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的假化石。
7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8实体化石:古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9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10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印痕11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12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13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遗体分解后的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子结构从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
14化石保存条件: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的条件。
15化石化作用包括哪些作用?①矿质填充作用②置换作用③碳化作用④重结晶作用16大进化: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17:大进化的模式:适应辐射,趋同与平行演化,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
18:小进化:现生生物居群和个体在短时间内的进化19:小进化的影响因素: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自然选择。
20: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5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1:生物进化特征:阶段性,适应性,进步性,不可逆性。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共20分)1、化石(4分)答: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2、沉积相(4分)答: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及在该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3、地层(4分)答:地层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岩石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界面与相邻岩层和岩体相区分。
4、小壳动物群(4分)答:小壳动物群是指个体微小(1~2mm),具有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等。
5、超覆和退覆(4分)超覆是海进过程中地层形成向大陆方向的上超;退覆是在海退过程中地层向海洋方向的退却或下超。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1、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2、化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化石化作用可以分为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炭化作用。
3、化石可以根据其保存特点,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四类。
4、古生物学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古生物学的研究,对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生物进化理论、解决地层时代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和指导找矿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生物地层对比的理论依据是生物层序律。
6、豫西地区石炭系上统本溪组赋存的主要矿产资源是山西式铁矿和铝土矿,其中也赋存有陶瓷粘土矿。
7、豫西地区太华岩群中的沉积变质铁矿的工业类型是鞍山式铁矿,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
8、板块边界的直接证据是地缝合线。
沿地缝合线线断续分布有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等特殊的地质记录。
9、古生界自下而上可分为寒武系、自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均属年代地层单位。
10、根据四射珊瑚纵列构造、横列构造及轴部构造组合,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四种构造类型。
其中三带型四射珊瑚地史分布为自留纪至泥盆纪。
11、乳房贝Acrothele,属无绞纲。
1地缝合线的识别标志有哪些?蛇绿岩:有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岩——基性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混杂堆积:它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成分复杂,其中既有一系列逆冲断裂切碎和推覆上来的洋壳构造残片。
高压变质带:在海沟,俯冲带部位,受到强烈的挤压应力,但温度不高,出现蓝闪石片岩为标志的高压低温变质带。
2什么是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划分,对比,建立起不同等级的地层系统,组为基本单位。
群,组、段、层。
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
分为宇,界、系、统、阶,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
年代地层单位:其以地层形成的时代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
分为宇,界,系,统,阶,时。
3泥盆纪华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
上述剖面位于广西横县六景和象州大乐一带,代表华南正常滨一浅海沉积。
即象州型沉积。
莲花山组与下伏中寒武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代表早古生代广西(加里东)运动。
莲花山组以紫红色碎屑岩沉积为特色,向上粒度变细,见有槽状交错层理,含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化石,并见腕足类Linggula等,反映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河一湖及滨海沉积,莲花山组底部砾岩厚均1米,代表盆地初始沉降,海侵之前奏。
那高岭组以细碎屑岩夹灰岩为特征,内含珊瑚、腕足类化石,属正常浅海沉积,下部碎屑岩代表海侵开始,中部石灰岩代表海侵扩大,(海进体系域)上部碎屑岩沉积代表海平面相对稳定的高水位体系域,那高岭组为层序I,反映一次明显的海平面升降。
郁江组总体上碎屑岩向上变少,粒度变细,反映海平面持续上升属海进体系域,四排组以厚层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代表高水位体系域,上述两组属层序II,同样反映一次海平面升降。
总体上看早泥盆世华南板块发生初始沉降后,迎来两次海平的升降。
中泥盆统应堂组泥质沉积趋于增多,以灰岩、泥质灰岩夹页岩,属滨海沉积的(TST);东岗岭组下部为泥灰岩夹页岩向上变为巨厚层状生物屑灰岩(HST),与应堂组一起组成层序III。
古生物地层学试题及答案古生物地层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历史上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地层学意义的科学。
以下是一份古生物地层学试题及答案的示例: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古生物地层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地层的物理性质B. 地层中的生物化石C. 地层的化学成分D. 地层的年代测定答案:B2. 以下哪个不是化石的分类?A. 遗迹化石B. 体化石C. 化学化石D. 人造化石答案:D3. 地层的相对年代可以通过以下哪种方法确定?A.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B. 地层的厚度C. 地层的岩石类型D. 地层的地理位置答案:B4. 以下哪个是化石记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A. 化石的分布不均匀性B. 化石的随机性C. 化石的普遍性D. 化石的稀有性答案:A5. 以下哪个是化石的保存状态?A. 模具化石B. 印痕化石C. 铸型化石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地层学中的“金钉子”是指______。
答案: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7. 化石的保存类型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体化石、化学化石、遗迹化石8. 地层的绝对年代可以通过______方法确定。
答案:放射性同位素定年9. 古生物地层学中的“生物地层带”是指______。
答案:根据化石分布划分的地层单位10. 地层的“逆掩断层”是指______。
答案:断层的上盘推覆到下盘之上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化石在古生物地层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案:化石是古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基础,它们提供了关于古代生物形态、生态和演化的重要信息。
化石的分布和类型可以帮助科学家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揭示古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化过程,以及古环境的变化。
12. 解释什么是“生物地层学”及其重要性。
答案:生物地层学是利用化石来划分和对比地层的科学。
它的重要性在于,化石提供了一种独立于岩石特征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手段,有助于更准确地确定地层的年代和古生物群落的演化历史。
古生物及地层学复习答案古生物部分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化石的类型及定义:A、实体化石:泛指生物遗体和遗体的模铸化石。
包括:1、未变实体,古代生物的遗体近乎全部保存,未经过明显变化的化石。
此种化石不多,只有在密封、冰冻和干燥等特殊条件下才有可能。
例如我国抚顺第三纪煤田中保存的大量琥珀内的昆虫,个体完整、栩栩如生。
2、变化实体,绝大多数古生物遗体的软体部分均已腐烂毁坏,仅有硬体部分,经过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才能形成变化实体化石。
3、模铸化石:是生物遗体在底质或围岩中留下的各种印痕和复铸物。
虽然并非实体本身,但却能反映生物体的主要特征。
(例如双壳)B、遗迹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时存留在沉积层表面或内部的痕迹和遗物。
遗迹化石都与生态习性有关C、化学化石: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有机物,如氨基酸、脂肪酸、蛋白质等,能未经变化或轻微变化地保存在各时代岩层中,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能证明古代生物的存在,称为化学化石或分子化石。
D、模核化石:生物遗体在底质或围岩中留下各种印痕和复铸物实体化石的石化作用:1、过矿化作用,或称矿质填充作用。
指矿物质填充于疏松多孔的硬体组织中,其原有的组织结构未变,但硬体却变的更加致密坚实,且增加了重量。
2、置换作用,亦称交替作用,指生物硬体的原有成分逐渐被地下水溶解,同时又为其他矿物质填充置换。
若溶解和填充速度相等,并以分子相互交换,则可保存原来硬体的微细结构。
常见的置换物有二氧化硅、方解石、白云石、黄铁矿、赤铁矿等。
3、碳化作用,亦称生馏作用。
具几丁质、几丁-蛋白质或蛋白质骨骼的动物,以及主要为碳水化合物的植物叶片,其所含的不稳定成分氮、氢、氧等往往易挥发逃逸,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如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等。
A、化石的分类:与现代生物的分类相同。
一般仍然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界下单位依次为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名词解释1、什么叫化石?答: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分子。
2、标准化石?答: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能确定地层时代的化石。
3、化学(分子)化石?答:是指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4、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答: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外膜反映原来生物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
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5、化石的保存类型?答: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体化石、化学化石。
6、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答:1、生物本身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因素5、成岩条件。
7、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答: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种种严格的条件,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8、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答: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是指在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短短200万年间,生命进化出现飞跃式发展的情形。
几乎所有动物的“门”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
因出现大量的较高等生物以及物种多样性,于是,这一情形被形象地称为生命大爆发。
这也是显生宙的开始。
9、优先律?(p26)答: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植物和菌类生物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10、简述双壳动物与腕足动物硬体的主要区别?答:腕足动物双壳动物单瓣壳两侧对称两侧不对称双瓣壳大小不等大小相等双瓣壳分背、腹分左、右对称面垂直两壳结合面位于两壳结合面上固着构造肉茎孔足丝凹缺齿和槽分别在不同壳在同一壳上间列11、三叶虫的面线类型及其特征?(p102)答:按面线后支与头甲边缘相交的位置,分后颊类面线(后支在颊类面线之内)、前颊类面线(后支在颊角之前)、角颊类面线(后支切于颊角)、边缘式面线(有的三叶虫无面线,有的处在头甲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