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总复习练习答案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20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与参考答案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痕迹。
标准化石: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的延限短,仅限于某段地层层位,而且有广泛的地理分布,这些化石叫标准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所有物种的总和。
指相化石:能反映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
壳相(底栖相):发育正常浅三叶虫,腕足等底栖生物,典型的浅海相灰岩、泥灰岩,分布于正常浅海台地区。
混合相: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为主,也有漂浮、游泳生物,岩石类型包括浅海相灰岩、泥灰岩、 页岩,分布区属于正常浅海与半深水或深水海槽区过渡区。
礁相:发育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岩性为纯净的生物灰岩,属于温暖、清澈的浅海沉积环境,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
笔石相:含丰富的笔石而很少底栖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反映滞留还原环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横向)和时间(纵向)上的变化。
瓦尔特相(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名词解释 Z HU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相标志: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
超覆:海侵作用使得沉积范围不断地扩大,后期形成的沉积岩层超越下伏的沉积岩层而直接覆盖在更老的地层之上的现象。
其超出的部分即超覆区。
海进(侵)序列: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沉积物纵l,J上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
退覆:由海退造成的地层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的现象。
海退序列: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
复理石:常把巨厚的由深海浊积岩及其它重力流沉积组成的综合体称为夏理石沉积。
地层学是研究层状岩石(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纲要一、名词解说1地史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次序、地质年月、时空散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中心目标就是成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2岩石地层单位: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
其成立精心整理在岩石特点在纵、横两个方向详细延长的基础之上,而不考虑其年纪。
其地层单位可分四级:群、组、段、层,此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地层对照:地层对照在地层学意义上是表示特点和地层地点的相当,所重申的现象不一样,对照的种类也不一样。
穿时性:在连续地海侵海退的状况下,其地质时代因地而异的一个岩石地层体及其界限精心整理与地质时间面或化石带斜交的现象或关系。
5前寒武纪和前寒武系:无脊椎动物的双侧对称体系进一步发展,出现很多带壳的较高等门类(寒武纪);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中枢神经系统集中化,产生了原始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无颌纲)(寒武纪)地层叠覆律:地层在未经过激烈结构改动而发生倒转的状况下,地层的次序老是上新下精心整理老。
7瓦尔特相律:只有在地理(空间)上相互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在原生的垂向层序上挨次叠覆。
8威尔逊旋回:Therelationshipbetweenmountainbuildingandtheopeningandclosingofoceanbasin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提出的大洋盆地从生成到循环的演化过程。
精心整理9层型: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限的原始(或以后厘定的)典型剖面。
在一个特定的岩层层序内,它们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界限。
这个特定的间隔和界限就是这些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和地层界限的界限层型。
旋回堆积作用: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退序列时,编形成地层中堆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的特点有规律的镜像对称精心整理散布现象。
11非赔偿盆地:非赔偿堆积:因为结构活动激烈造成同堆积断裂背景下的可容纳空间高速增加,或物源不充足所形成的盆地内堆积物供应相对不足的现象。
古生物学_南京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䗴类是哪个时期的标准化石?答案:二叠纪2.我国著名的化石产地——贵州安顺,产出著名的____生物群。
其中产出个体具大的海百合,和海生爬行动物鱼龙均为此生物群的代表,反映了三叠纪晚期富饶的海洋生态。
答案:关岭3.图中展示的生殖方式是:答案:世代交替4.下列属于直立人的是:答案:“汤山猿人”(南京汤山)5.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四足动物是:答案:潘氏中国螈6.腔肠动物刺细胞的作用是:答案:保卫和捕食7.四射珊瑚的隔壁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是:答案:主隔壁、对隔壁、侧隔壁、对侧隔壁8.珍珠贝常常被人用来培育珍珠,珍珠的形成与下列哪一个结构有关?答案:外套膜9.下图是双壳类动物的哪一种齿型答案:栉齿形10.在实验课上观察的三叶虫化石标本具有大而呈新月形的眼叶,据此可判别该化石生物应归属:答案:莱得利基虫11.下列动物门类中,两胚层的动物是:答案:刺胞动物12._____是生活在距今13万-3万年前的西欧、西亚、西伯利亚地区的一类智人。
他们具有一系列特殊的骨骼特征,例如鼻腔孔较大,或者说鼻子较大,眉脊高耸,身材较为矮小,但是脑容量较大,有1200-1750ML。
他们可以制作较为复杂的石器、骨器,还可以制作艺术品,可以使用鲜花埋葬同伴。
答案:尼安德特人13.三叠纪是_____海生爬行动物的主要辐射发展时期。
各门类的代表自早三叠世晚期陆续出现,在中三叠世晚期达到发展顶峰,而大部分种类在晚三叠世绝灭,只有鱼龙类和纯信龙类的后裔——蛇颈龙类存活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海洋中。
答案:调孔类14.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在全球范围内一致,这个规律是在19世纪初由英国的地质学家William Smith提出的,叫做:答案:生物化石层序律15.岩石里面所发现的生物化石,永远都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这个顺序决定了生物化石可以作为衡量地球时间,也就是地质历史的时间标尺,这个特性可以归结为古生物的_____属性。
(1)什么是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2)化石形成和保存需要哪些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条件(3)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什么是指相化石?什么是标准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能够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特征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
标准化石是指分布广、数量大,在某一地层单位中特有的生物化石(2)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步性发展、进化的不可逆性、相关律和重演律、适应与特化、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3)四射珊瑚硬体基本构造及生态意义纵列构造、横列构造、边缘构造、轴部构造。
生态意义:根据珊瑚具有严格的生态环境及其一定的分布规律,可以推断各地史时期的赤道位置,古纬度,古气候的变迁以及为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提供重要的古生物证据。
(4)四射珊瑚构造组合类型单带型:隔壁+横板。
双带型:隔壁+横板+鳞板(中轴)三带型: 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中轴(中柱)(6)头足纲壳体构造的基本特征、生态意义及生物相P34 (壳的基本构造) 生态意义:(P36底-P37头)生物相:海生 (浅海或深海)貌似。
(7)三叶虫背甲构造的基本特征,生态意义及生物相看书腕足动物壳体构造的基本特征、生态意义及生物相看书植物演化的主要阶段菌藻植物阶段、早期维管植物阶段、蕨类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裸子植物阶段、被子植物阶段显生宙5次重大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生物集群灭绝、晚泥盆世佛拉斯期-法门之交的生物集群灭绝、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集群灭绝、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的生物集群灭绝、白垩纪-古近纪之交的集群灭绝。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沉积环境:值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如河流环境、湖泊环境、滨海环境等)。
沉积相:指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生物标志、物理标志、岩矿地球化学标志。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共20分)1、化石(4分)答: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2、沉积相(4分)答: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及在该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3、地层(4分)答:地层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岩石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界面与相邻岩层和岩体相区分。
4、小壳动物群(4分)答:小壳动物群是指个体微小(1~2mm),具有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等。
5、超覆和退覆(4分)超覆是海进过程中地层形成向大陆方向的上超;退覆是在海退过程中地层向海洋方向的退却或下超。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1、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2、化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化石化作用可以分为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炭化作用。
3、化石可以根据其保存特点,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四类。
4、古生物学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古生物学的研究,对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生物进化理论、解决地层时代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和指导找矿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生物地层对比的理论依据是生物层序律。
6、豫西地区石炭系上统本溪组赋存的主要矿产资源是山西式铁矿和铝土矿,其中也赋存有陶瓷粘土矿。
7、豫西地区太华岩群中的沉积变质铁矿的工业类型是鞍山式铁矿,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
8、板块边界的直接证据是地缝合线。
沿地缝合线线断续分布有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等特殊的地质记录。
9、古生界自下而上可分为寒武系、自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均属年代地层单位。
10、根据四射珊瑚纵列构造、横列构造及轴部构造组合,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四种构造类型。
其中三带型四射珊瑚地史分布为自留纪至泥盆纪。
11、乳房贝Acrothele,属无绞纲。
石化作用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即化石作用,形成化石。
遗传:遗传物质是基因,基因具有自身复制的能力,能使种在各个世代中保持自身的特性。
变异:同种个体的基因类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各个个体之间都有差异,基因的突变和重组是个体发生变异的重要原因。
地理隔离:由于水体,沙漠,山脉的阻挡或遥远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隔离生殖隔离:居群间由于基因型差异使基因交换不能进行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性态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料,通过遗传积累加强适应环境的差异,促使居群的基因库发生重大变化,为形成新种准备了条件微进化:由线性分支(如种族分支或新种形成)或种系转换引起的发生在种内乃至新种形成的各种变化宏进化: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作用下引起的大尺度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变化成种方式:渐变式,突变式,种的形成方式种的代谢:在阶段性进化过程中,新种总在旧种的基础上产生,许多旧种被其子种所代替而衰退灭亡集群灭亡:在一些地质时期,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灭绝,使生物界灭绝率突然升高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生物灭绝,使总的平均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的水平上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和生态系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复到其正常发展水平的过程地缝合线:板块相互之间的碰撞和俯冲消减能留下其拼合碰撞的标志。
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放射虫硅质岩,软泥)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磨拉石沉积: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以大量的砂,砾岩(红色的)为主,即为磨拉石沉积。
复理石建造:沉积建造的一种类型。
形成于一个地槽演化的晚期阶段,造山作用主幕发生之前,由毗邻隆升山区快速侵蚀提供物源,而在槽地内沉积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的沉积岩系。
绪论1、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①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对象。
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③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
④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2)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的意义?(一)地史学意义1)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依据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2)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3)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二)生物学意义1)生物层序律2)植物界演化3)动物界演化第一篇古生物学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1)化石的形成条件:a.硬体部分 b.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 c.石化作用。
2)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b模铸化石c遗迹化石3、石化作用的类型:1)矿物填充作用2)臵换作用3)升溜作用(碳化作用)4、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5、指相化石: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
第三章古脊椎动物1、简述脊椎动物的演化史?脊椎动物由无颌纲开始进化到鱼纲,其中盾皮鱼亚纲,为现代鱼的祖先,已经灭绝,硬骨鱼中总鳍鱼发展成为古老的两栖类;接着发展到两栖纲,其中鱼石螈是最古老的两栖类化石;两栖动物进化出羊膜卵向陆地发展,进化成爬行纲;爬行纲的一个旁支进化成了鸟类,最早的鸟类出现在晚侏罗世,即始祖鸟;爬行纲的另一个分支发展成为哺乳纲,其中人类是最高等的哺乳动物。
第四章古植物1、1)叠层石定义:具有叠状层类的藻类沉积结构物。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与参考答案2012.7.3 09:00~11:00(打“√”者需要重点掌握)一、名词解释(共18~21分,每题3分)√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痕迹。
外模:是印模化石的一种,指生物硬体外表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反映了生物体的外表形态和构造特征,其文饰和构造凹凸与原生物体实际相反。
内模:是印模化石的一种,指生物硬体内表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反映了生物体的内部形态和构造特征,其文饰和构造凹凸与原生物体实际相反。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广栖生物:能在较宽环境范围内生活的生物。
狭栖生物:只能在特定环境范围内生活的生物。
√窄盐性生物:只能适应正常盐度海水的生物,如造礁珊瑚、头足类、棘皮动物、部分腕足类。
√广盐性生物:能够适应较广范围盐度变化的生物,如双壳类、腹足类、苔藓虫、介形虫等。
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所有物种的总和。
小生境(生态):对应于群落的生存环境单位。
√指相化石:能反映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形态功能分析法:深入研究化石的器官构造,分析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重塑其生活方式。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
√浮游相:发育笔石、菊石等漂浮、游泳生物,代表深水或静水环境的黑色页岩、硅质岩及复理石沉积,分布于局限浅海、台盆、半深水或深水海槽区。
√壳相(底栖相):发育正常浅三叶虫,腕足等底栖生物,典型的浅海相灰岩、泥灰岩,分布于正常浅海台地区。
√混合相: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为主,也有漂浮、游泳生物,岩石类型包括浅海相灰岩、泥灰岩、页岩,分布区属于正常浅海与半深水或深水海槽区过渡区。
√礁相:发育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岩性为纯净的生物灰岩,属于温暖、清澈的浅海沉积环境,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与参考答案2012.7.3 09:00~11:00(打“√”者需要重点掌握)一、名词解释(共18~21分,每题3分)√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痕迹。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窄盐性生物:只能适应正常盐度海水的生物,如造礁珊瑚、头足类、棘皮动物、部分腕足类。
√广盐性生物:能够适应较广范围盐度变化的生物,如双壳类、腹足类、苔藓虫、介形虫等。
√指相化石:能反映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
√浮游相:发育笔石、菊石等漂浮、游泳生物,代表深水或静水环境的黑色页岩、硅质岩及复理石沉积,分布于局限浅海、台盆、半深水或深水海槽区。
√壳相(底栖相):发育正常浅三叶虫,腕足等底栖生物,典型的浅海相灰岩、泥灰岩,分布于正常浅海台地区。
√混合相: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为主,也有漂浮、游泳生物,岩石类型包括浅海相灰岩、泥灰岩、页岩,分布区属于正常浅海与半深水或深水海槽区过渡区。
√礁相:发育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岩性为纯净的生物灰岩,属于温暖、清澈的浅海沉积环境,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横向)和时间(纵向)上的变化。
√瓦尔特相(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在横向上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相分析:对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沉积相,推断其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超覆:海侵作用使得沉积范围不断地扩大,后期形成的沉积岩层超越下伏的沉积岩层而直接覆盖在更老的地层之上的现象。
其超出的部分即超覆区。
√海进(侵)序列: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40分,共40个空,每个空1分)1. 由于生物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
2. 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3. 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的,因此是分析的极好样品。
4. 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性和性,生活于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
5. 异地埋藏的化石不同程度破碎,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且具有一定的性。
6. 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绝灭。
7. 依据多房室有孔虫房室排列的形式,可分为、、、和混合壳几种类型。
8. 有孔虫的壳质成分可分为、、三大类。
9. “虫筳”繁盛于时期的海洋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石。
10. 四射珊瑚的地史分布时期为:。
11. 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2. 四射珊瑚的隔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13. 双壳类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来完成和控制壳体的开合14. 依据头足类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征,可将头足类的体管分为_______ 、、______ 和______ 四种类型15. 依据三叶虫头甲及尾甲的大小比较,可将三叶虫划分为、、和______ 四种类型。
16. 莱德利基虫属动物门纲,其繁盛于时代。
17. 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和等。
18. 腕足类的肉茎主要用于。
a. 运动 b. 生殖 c. 开、闭壳 d. 固着19. 依据腕足类腹匙形台的形态和结构差异,可分为、、和四种类型。
20. 长身贝类的繁盛时代为____________ ,石燕贝类的繁盛时代为____________ 。
21. 笔石动物生活于海洋环境中,是地史时期的标准化石。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与参考答案2012.7.3 09:00~11:00(打“√”者需要重点掌握)一、名词解释(共18~21分,每题3分)√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痕迹。
外模:是印模化石的一种,指生物硬体外表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反映了生物体的外表形态和构造特征,其文饰和构造凹凸与原生物体实际相反。
内模:是印模化石的一种,指生物硬体内表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反映了生物体的内部形态和构造特征,其文饰和构造凹凸与原生物体实际相反。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广栖生物:能在较宽环境范围内生活的生物。
狭栖生物:只能在特定环境范围内生活的生物。
√窄盐性生物:只能适应正常盐度海水的生物,如造礁珊瑚、头足类、棘皮动物、部分腕足类。
√广盐性生物:能够适应较广范围盐度变化的生物,如双壳类、腹足类、苔藓虫、介形虫等。
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所有物种的总和。
小生境(生态):对应于群落的生存环境单位。
√指相化石:能反映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形态功能分析法:深入研究化石的器官构造,分析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重塑其生活方式。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
√浮游相:发育笔石、菊石等漂浮、游泳生物,代表深水或静水环境的黑色页岩、硅质岩及复理石沉积,分布于局限浅海、台盆、半深水或深水海槽区。
√壳相(底栖相):发育正常浅三叶虫,腕足等底栖生物,典型的浅海相灰岩、泥灰岩,分布于正常浅海台地区。
√混合相: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为主,也有漂浮、游泳生物,岩石类型包括浅海相灰岩、泥灰岩、页岩,分布区属于正常浅海与半深水或深水海槽区过渡区。
√礁相:发育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岩性为纯净的生物灰岩,属于温暖、清澈的浅海沉积环境,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
古生物复习题及答案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地史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2 岩石地层单位: 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
其建立在岩石特征在纵、横两个方向具体延伸的基础之上,而不考虑其年龄。
其地层单位可分四级:群、组、段、层,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在地层学意义上是表示特征和地层位置的相当,所强调的现象不同,对比的种类也不同。
4 穿时性:在持续地海侵海退的情况下,其地质时代因地而异的一个岩石地层体及其界线与地质时间面或化石带斜交的现象或关系。
5 前寒武纪和前寒武系:无脊椎动物的两侧对称体制进一步发展,出现许多带壳的较高等门类(寒武纪);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中枢神经系统集中化,产生了原始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无颌纲)(寒武纪)6 地层叠覆律:地层在未经过强烈构造变动而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7 瓦尔特相律:只有在地理(空间)上彼此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在原生的垂向层序上依次叠覆。
8 威尔逊旋回: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untain building and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of ocean basin 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提出的大洋盆地从生成到循环的演化过程。
9 层型: 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线的原始(或后来厘定的)典型剖面。
在一个特定的岩层层序内,它们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界线。
这个特定的间隔和界线就是这些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和地层界线的界线层型。
10 旋回沉积作用: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退序列时,编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的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
古生物复习题练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现代生物的结构和功能B. 古代生物的形态和演化C. 现代生物的分类和分布D. 古代生物的生态和环境答案:B2. 寒武纪大爆发期间,哪种生物类群迅速多样化?A. 鱼类B. 两栖类C. 节肢动物D. 脊椎动物答案:C3. 恐龙是哪一地质时代的代表性动物?A. 寒武纪B. 侏罗纪C. 白垩纪D. 第三纪答案:B4. 以下哪个不是古生物化石?A. 三叶虫B. 硅化木C. 琥珀D. 珊瑚礁答案:D5. 古生物分类学中,哪个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A. 种B. 属C. 科D. 目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属于古植物?A. 蕨类植物B. 裸子植物C. 被子植物D. 藻类植物答案:ABCD2. 古生物的演化过程中,哪些事件是重要的?A. 寒武纪大爆发B. 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C. 泥盆纪-石炭纪灭绝事件D.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答案:ABCD3. 以下哪些是古生物研究的方法?A. 化石分析B. 地层对比C.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D. 古生态重建答案:ABCD三、填空题1. 古生物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生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形态、演化2. 古生物化石可以分为________化石和________化石。
答案:实体、遗迹3. 古生物的分类依据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答案: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演化关系四、简答题1. 简述古生物研究的意义。
答案:古生物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生命的历史,揭示生物演化的规律,为现代生物分类和演化提供证据,同时也对地质年代的划分和古环境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2. 描述古生物化石形成的过程。
答案:古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通常包括生物死亡后被迅速埋藏,随后经历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如矿物质的渗透和替换,最终形成化石。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