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宗元《非国语》的政论性
- 格式:pdf
- 大小:355.88 KB
- 文档页数:4
试论柳宗元议论散文的特色日期: 2005-10-17 15:58:00 浏览次数:16 字体:[ 大中小 ]赵新国柳宗元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以自己特色独具的散文创作,为中唐古文运动、为中国古代的散文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作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
特别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写下了许多议论文。
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文论,其文体有杂文、书、序、赞、志、传等。
这类文章在柳宗元的散文中占着很大的比例。
他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他对各种问题的卓见,是他多写议论文的重要因素。
由于他长期被贬偏远之地,这特殊的遭遇,使他更深入认识了社会,减少了官场的应酬,也使他有时间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较少顾忌地去发表自己的见解。
因此,他的议论文写得既多且好,颇具特色。
观点鲜明,思想深刻柳宗元议论文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观点鲜明,思想深刻。
议论文的重要特征是在于言之有物,在于能体现出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在于见解的新颖、深刻。
从宣传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论著到畅谈为文之道;从国计民生的重大政治问题到交友之道;从历史到现实,无所不包,有的放矢,绝无泛泛而谈之作。
《贞符》一文,作者明确提出皇帝“受命不于天,于其人”的观点,这实际是否定了“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封建论》则提出了“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与儒家鼓吹的圣人决定一切的旧说是针锋相对的。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强调“文以明道”,文、道统一。
他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中明确提出“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词”,“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要之之道而已耳。
”明确表达了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宣传“道”,不仅如此,他还激烈地批评了写文章的形式主义倾向,他明确指出:“凡人好辞工书,皆病癖也。
”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中,他强调“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即是说,文以行道为本,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必先诚其中。
这是特别强调作家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创作态度,“先诚其中”与韩愈的“君子慎其实”是完全一致的。
柳宗元《非国语》评注柳宗元《非国语》评注《非〈国语〉序》是唐代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文章,论述其创作《非国语》的动机和目的。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柳宗元《非国语》评注,希望对你有帮助。
【题解】《非国语》为元和三年(808年)于永州所作。
是时柳宗元被贬谪为永州司马,到永州已有四年了。
《国语》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
它以记言为主,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的体例,分别记载了自西周穆王到战国初期的史事和言论。
相对于被称作《春秋内传》的.《左传》来说,《国语》“其文不主于经”(韦昭《国语解》),被称作《春秋外传》。
从司马迁到宋以前,人们多认为《国语》为左丘明所作。
柳宗元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主张“文者以明道”。
这个“道”,就是儒家五经的本义。
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自己写文章是以之“羽翼夫道”,即“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
”然而,《国语》所记之事,所论之义,不尽与“道”合,并且其广博深邃的意趣可能使人沉溺其中。
所以,柳宗元对《国语》中不合于“道”的某些记述进行了批驳,以防谬论流传。
柳宗元在《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中说:“近世之言理道者众矣,率由大中而出者咸无焉。
其言本儒术,则迂迴茫洋,而不知其适。
其或切于事,则苛峭刻覈,不能从容,卒泥乎大道。
甚者好怪而妄言,推天引神,以为灵奇;恍惚若化,而终不可逐。
”作者“常欲立言垂文,则恐而不敢。
今动作悖谬,以为僇于世,身编夷人,名列囚籍,以道之穷也,而施乎事者无日。
故乃挽引,强为小书,以志乎中之所得焉。
尝读《国语》,病其文胜而言,好诡以反伦。
其道舛逆,而学者以其文也,咸嗜悦焉伏膺呻吟者。
至比六经,则溺其文必信其实,是圣人之道翳也。
余勇不自制,以当后世之讪怒,辄乃黜其不臧,救世之谬,凡为六十七篇,命之曰《非国语》。
”他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也说:“拘囚以来,无所发明,蒙覆幽独。
……若非国语之说,仆病之久,尝难言于世俗,今因其闲也而书之。
柳宗元《非《国语》》中的疑古思想李伏清【摘要】怀疑精神乃儒学的内在生命力.处于中唐儒学复兴思潮背景下的柳宗元,在疑古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对<国语>进行了系列的批评和非议而做<非<国语>>六十七篇,柳宗元的这一思想为宋学疑古、惑经的全面展开开启了序幕.【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01【总页数】3页(P31-32,63)【关键词】柳宗元;疑古;《非《国语》》【作者】李伏清【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哲学系,湖南,湘潭,411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经学由汉学向宋学的蜕变的实现,得益于解经范式的变革(即治经模式由重章句向重义理的转变)。
①而解经范式变革借以实现的手段,在中唐已现雏形,而且随着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而日益清晰。
在柳宗元那里,采用内外结合,双杆齐下的方法,来推进解经范式的变革,于疑古、辨伪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前者主要表现为对《国语》进行了系列的批评和非议而做《非〈国语〉》六十七篇,后者具体为对诸子学产生了系列的怀疑,并为之论辩。
柳宗元这一思想为宋学疑古、惑经和辨伪思想的全面展开开启了序幕。
本文就其疑古思想略加分析,还望方家指教。
象山语:“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象山集•象山语录》)怀疑精神乃儒学内在的生命力。
唐代疑古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包括经、史、子、集。
就经部而言,主要有司马贞对《子夏易传》真伪的辨疑,韩愈对《诗序》作者的辨疑以及与李翱一起发动对《论语》的质疑和辨析,成伯玙于《诗》之大、小序的辨疑,赵匡对《礼记》、《周官》作书时代的辨疑,啖助、赵匡、陆质诸人对《春秋》三传的辨疑,司空图对《春秋》经、《古文孝经》的怀疑,柳宗元对《论语》编者的辨疑,韩愈与门生张籍对《孟子》编者的辨疑;于史方面,与经之《春秋》紧密联系,如刘知幾的《史通》,最为典型的则是新《春秋》学派(包括柳宗元的《非〈国语〉》六十七篇以及《辩晏子春秋》等);子学方面如杜佑对《管子》的怀疑、柳宗元对《列子》、《文字》、《鬼谷子》、《亢仓子》、《鹖冠子》子书的辨伪或怀疑等。
作者: 史继东[1]
作者机构: [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出版物刊名: 理论月刊
页码: 134-13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8期
主题词: 国语;天命;礼制;批判
摘要:柳宗元的《非国语》,针对《国语》中记载的那些关于卜筮、妖祥、天命、鬼神的内容,以及其他认为非儒家正统思想的材料,给予了猛烈而尖锐的批判。
但这种批判是出于作者政治革新、辅时及物的目的,脱离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并不中肯;对《国语》文字上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本文对柳氏的这种疏漏做了系统的梳理,从而使我们在探讨柳氏思想进步性的同时,避免对《国语》的研究进入另一个误区。
《柳宗元集》(11)卷四十四·非国语上○非国语序(集中有与吕道州书论《非国语》云:“身编夷人,名列囚籍,以道之穷也,而施乎事者无日,故乃挽引强为小书,以志乎中之所得焉。
”又与吴武陵书云:“若《非国语》之说,仆病之久,尝难言于世俗,今因其闲也而书之。
”又云:“伏而不出者累月,方示足下书。
”书当元和三四年间,公时在永州作。
其间载《国语》断截不可考,辄附益之,庶其理易见焉。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扬子》,参差不齐,一概诸圣。
注云:一以圣人之道概平之。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一作“是不知得由中庸”。
)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非国语上(三十一篇。
)○灭密(此已下《周语》。
)恭王游于泾上,(“恭王”,诸本皆作“昭王”,以《国语》诸本考之,皆作“恭王”,且周之世系,恭王在穆王之后,而昭王在穆王之前,《国语》之叙亦止自穆王以来,则为恭王无疑矣。
恭,《史记》作共。
)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
其母曰:“必致之王。
众以美物归汝,何德以堪之?小丑备物,终必亡。
”康公不献。
一年,王灭密。
非曰:康公之母诚贤耶?则宜以淫荒失度命其子,焉用惧之以数?且以德大而后堪,则纳三女之奔者,德果何如?若曰“勿受之”,则可矣。
教子而媚王以女,非正也。
左氏以灭密征之,无足取者。
○不藉宣王不藉千亩,虢文公谏曰:“(云云。
)将何以求福用人?”王不听。
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藉,借也,借民力以为之。
天子藉田千亩,诸侯百亩,自厉王流于彘,藉田礼废。
宣王即位,不复遵古,故虢文公谏之。
文王母弟虢仲虢叔,始封于虢,文公盖其后也。
)非曰:古之必藉千亩者,礼之饰也。
其道若曰:吾犹耕云尔。
(一作“吾犹耕乎云尔”。
)又曰:吾以奉天地宗庙。
则存其礼诚善矣。
然而存其礼之为劝乎农也,则未若时使而不夺其力,节用而不殚其财,通其有无,和其乡闾,则食固人之大急,不劝而劝矣。
作者: 李益文;杨玉娥;孟春莲;范惠勤
作者机构: 柳宗元诗文选注小组、西大中文系学员
出版物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8-83页
主题词: 《非国语》;柳宗元;意识形态领域;法家思想;马克思主义;《国语》;儒家经典;思想内容
摘要:《非国语》是唐中期著名法家柳宗元尊法批儒的战斗作品。
它通过对儒家经典《国语》的逐条批判,从哲学、政治、经济、军事、音乐、礼义等多方面反映了柳宗元的法家思想,给我们研究柳宗元的整个思想提供了一个纲目。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非国语》的成书经过、思想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从中吸取有益的启示,对于继续深入批林批孔搞好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具有一定的意义。
文史小知识:《国语》漫谈,《国语》在历史中的地位文史书目答问·《国语》漫谈尹衡《国语》漫谈尹衡在先秦典籍中,受责难最多的,恐怕要数《国语》了。
唐代柳宗元写《非国语》,一写就是六十七篇。
清人崔述在他的《洙泗考信录余录》里,绐《国语》下了个“荒唐诬妄,自相矛盾”、“文词支蔓,冗弱无骨”的考语,更是从史和文两个方面,把《国语》一笔抹倒。
综观古今学者的种种责难,有许多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确实看到了《国语》的缺陷;而有的则失之偏颇,失之公允。
那么,究竟应当怎怎样评价《国语》呢?这还得从它的材料来源和成书过程说起。
原来,春秋时代有两种史官,一是太史,执简册以记事;一是瞽矇,凭口传以记言。
徐中舒先生认为,这是原始社会刻契和传说的发展,二者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历史。
《国语·楚语》所说“史不失书,矇不失诵”,就是说的这种制度。
太史所书叫做“春秋”,瞽矇所诵叫做“语”。
“春秋”、“语”都是教育贵族子弟的教材。
到了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公室衰微,史官流散,私学兴起,文字史记和口头史记同时外传,并师承授受,开始是记录下来,然后再经整理编排,加工润色,写定成书,源于太史简册而成书的是《左传》,源于瞽矇口诵而成书的便是《国语》,而太史记事,瞽矇记言,这正是《左传》事多于言,《国语》言多于事的原因。
《国语》的具体成书年代已不能确考。
书中有涉及到楚攻越,杀越王无疆能的事,说明其中一些篇章当成于公元前335年之后;又据《晋书·束皙传》,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从魏襄王墓中掘出一批竹书,内有《国语》三篇,而同时出土的《竹书纪年》终记于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并称魏襄王为“今王”,可知《国语》的某些篇章成书于此前。
根据这些材料,我们判定,《周语》全书的成书年代大约即在这个时期。
既然如此,司马迁所持“左丘失明,蹶有国语”的说法便靠不住了,因为,如果这个“左丘”就是指《论语·公冶长》里的那位左丘明,这位生活于春秋晚期的左丘先生,是绝对不可能再活一百多年,到公元前335年以后去写《国语》的。
浅谈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殷艺琳)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被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
1200 年前,唐代思想、文学的宗师柳宗元,同时亦是卓越的革新政治家,他的“生人之意”的民生政治思想和“官为民役”的民权政治思想,闪耀着政治文明的光芒,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从柳宗元生活的社会背景出发,阐述他主要的政治思想,展现其与时代主流相背的政治勇气。
并对柳宗元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进行分析对比,以便借鉴。
一、柳宗元的概述(一)社会背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唐以一种成熟的气象弥漫在历史河床之上。
内政德刑调用得心应手;外交文武张弛得心应手;三省六部奠定政治基础;科举考试全面吸纳人才;诗赋、艺术涌现了出神入化的人物;均田、租庸成就了殷实的社会。
所有的一切,汇成了无以伦比的综合国力,于青史居了巅峰,在东方执了牛角,给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模本。
辉煌!黄金般的大盛世。
然而,在正极成熟之际,各种负极因素,在汲取了恶的历史经验后,继之也成熟了。
野草般的藩镇割据、毒瘤般的宦官专权、逐浪般的朋党之争、戏剧般的昏君故事、酱缸般的贪官群体,恶的因素如蛀虫一样将帝国大厦蛀空,正常社会生活遭到了大破坏,民不聊生。
(二)个人生平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
出身在官僚家庭,于宦官专权的唐德宗贞元九年中进士,步入官场。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1顺宗年间,与同科生刘禹锡一同参加了二王为首的永贞革新。
报国报民心切可鉴,却给长安笼罩了恐怖的气氛,仅持续八个月,新帝宪宗登位后便立即对革新集团全面开刀。
变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继又谪为柳州刺史。
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下层百姓,看到劳动人民遭受苛政迫害的凄惨情景,更加坚定了他追求政治革新的信念。
期间写了大量揭露社会弊端、抨击时政的文章,使得他在政坛上日益潦倒,文坛上声名显赫,人敬称“柳柳州”。
《柳文指要》论柳宗元的“大中”思想作者:郭华清来源:《关东学刊》2020年第02期[摘要]《柳文指要》是著名学者章士钊晚年撰写的一部解析柳宗元作品的学术专著。
在《柳文指要》中,章士钊站在独特的立场对柳宗元重要的哲学思想——“大中”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分析。
章士钊认为,柳宗元心目中的“大中”就是“道”,“道”的核心内容就是“利安元元”,有益于“世用”“民用”;“大中”就是处理事情要“当”“中”;“大中”就是中庸,在作文上体现为中和之美,等等。
章士钊一生受柳宗元的“大中”思想影响很大。
[关键词]柳文指要;柳宗元;大中;思想[作者简介]郭华清(1966),男,历史学博士,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州510006)。
“大中”思想是柳宗元重要的哲学思想。
“大中”,柳宗元又称为“中道”“大中之道”“中庸”“中正”“时中”等等。
有人粗略统计,一部《柳河东全集》,说到“中道”“大中之道”“中庸”“中正”“时中”等名词的有49处之多。
可见“大中”在柳宗元思想体系中所占的份量。
《柳文指要》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章士钊在晚年撰写的一部研究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学术专著,洋洋百万余言,1971年出版以后,反响很大。
对中国古典文学颇有造诣的毛泽东称之为“解柳全书”。
作为一部解柳专著,《柳文指要》自然不会对柳宗元重要的哲学思想——“大中”思想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相反,《柳文指要》对柳宗元的“大中”思想非常关注,对其进行了很多论述。
一、什么是柳宗元的“大中”思想什么是柳宗元的“大中”思想?笔者综合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探索和领会,认为柳宗元心目中的“大中”,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1.“大中”就是“圣人之道”。
柳宗元说:“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
”,“立大中,去大惑,舍是而日圣人之道,吾未信也。
”柳宗元眼里的“圣人之道”是什么呢?就是尧舜孔子之道,也就是儒家的思想体系,这从柳宗元文章、书信中一再出现的“圣人之道”可以看出来。
作者: 孙望
出版物刊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2-67页
主题词: 国语;左丘明;奴隶制;周宣王;柳宗元;山西;礼制;史官;西周王朝;儒术
摘要: <正> 【说明】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一带)人。
他是唐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法家王叔文一派的政治革新家。
《非国语》是柳宗元被贬为水州司马时期的体现他尊法反儒思想的一部杰作。
《国语》,相传是鲁史官左丘明根据孔丘那本变天账——《春秋》的精神所编写的史书,其目的是为复辟奴隶制造舆论。
柳宗元指出:《国语》之书,“其言本儒术”,“推天引神”,“不顾事实”,是一部“其道舛逆”的毒书,由于人们惑于它浮华的文彩,吹捧它,因此,正象“用文锦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