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1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儿时还未读过莎士比亚剧作,就已听说了这句话,但却一直不能理解。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性认知和理性知识的丰富,才明白:这句西谚讲的就是文学审美感受中的差异性。
1.审美感受的差异性人是审美的主体,具有审美的能力,而审美又属于社会的一般意识形态,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发生较为直接的联系。
它受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的印记。
同时由于个人的内在因素,如素质、经历、修养等等的影响而产生的个体审美差异也很大。
同样是《蒙娜丽莎》,不同的人去看,体验到的东西就不一样。
读陶渊明的诗,小时候读,诗中很多东西我们是体会不到的,到了自己人生经历比较丰富了,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后,我们再去读,感受就会深了。
“最优美的音乐对非音乐的耳朵没有意义,不是对象。
”即生动地说明了美感的差异性。
审美感受具有时代差异,它是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的。
在欧洲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当时的绘画、雕刻的圣母像,几乎千篇一律地都得戴上大大小小的灵光圈,而且面部严肃、呆板、无表情,以显示神的威严与至高无上。
与之相对立的文艺复兴时代、启蒙时代,神权动摇了,人们的审美观改变了,正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审美理想肯定了人生和自然。
在威尼斯画派中,画家所描绘的圣母和天使,从不作禁欲的容态,她们都带有美丽的目光色的头发,穿着华丽的衣服,好像是时髦的少女。
应该说,这些相信人的力量的时代之音,正是受时代影响。
审美感受具有民族差异。
这种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历史形成的民族共同性,是各个民族中共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的反映。
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传统、民族情感和心理特征,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审美观。
就拿对花的欣赏来说,法国人喜欢百合,英国人喜欢玫瑰,美国人喜欢山杞,中国则以牡丹作为花中之王。
又如装饰,印度妇女喜欢在额头上点一个彩点,菲律宾妇女喜欢嚼槟榔把嘴染红,洛洛族妇女在自己的嘴唇上钻一个孔,孔里穿上一个叫“呸来来”的金属或竹的大环子,以显其美。
从读者角度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我们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不同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感悟与理解。
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的感悟也大相径庭。
比如《红楼梦》,以我们时下的眼光来看,看到的是宝黛间缠绵悱恻的爱情。
而在卫道士眼中恐怕就是满纸的淫乐与滥情了。
这是因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从作品了解作者的思想,更关注作品的情节与发展。
还会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与联想在头脑中形成的具体化活动进行读者的再创造。
这种新形成的再创造就是我们讲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读者的期待视野阅读活动是文学消费的一部分也是文学生产的重要环节。
作为它的接受主体,读者显得尤为重要。
简单来说,读者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期望就是期待视野。
这种期待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种是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当我们拿到一部小说时,我们所期望的看到的一定是它动人曲折的情节与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而不会去过多的介意它的语言是否优美,形式是否新颖。
相反,如果是一首诗歌,我们就会关注它的形式是否符合格律,是否押韵。
或者,有没有创新的格律形式出现。
第二种,形象期待。
形象期待是读者对于作品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比如我们读《阿Q正传》。
当阿q挨了打却又跑去调戏小尼姑时,一个典型欺软怕硬的市井无赖形象就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
阿q可悲而又可笑的命运跃然纸上。
正如那穿着长衫的孔乙己,似乎当我们初次见到孔乙己就在等待着孔乙己的死亡。
第三种,意蕴期待。
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
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总会自觉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意志加于作品之上。
追求完美的人期待大团圆式的结局而多愁善感的人又总是对悲剧情有独钟。
对文学作品我们总有着不同的期待。
这与我们的生活实践与文化修养不无关联。
积极向上的人乐于看到那些奋发进取、不畏险阻的文学作品。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解析题目: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在文学领域,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文学作品解读的主观性和多样性,也体现了每个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句话的含义,并对其进行深入解析。
1. 主观性与多样性我们来看这句话所表达的主题:“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暗示了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主观的,而且每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价值观和情感状态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这种主观性和多样性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文学作品不断被赋予新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原因。
在解读文学作品时,读者常常会受到自身的影响,比如文化背景、阅读经验、心情状态等。
有些读者可能会将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投射到作品中,从而产生独特的解读和感悟;而另一些读者可能会从作品的语言、结构和主题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每个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都是独特的,就像哈姆雷特这个角色一样,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2. 文学作品的多重含义另这句话也暗示了文学作品的多重含义。
就像哈姆雷特这个角色一样,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从传统的文学批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角色,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关注和解读;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的情感世界和行为模式也会受到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一部文学作品可能会包含多重的意义和解读,而读者在阅读和理解作品时也会因为自身的背景和视角而产生不同的感悟。
这种多重性和多样性使文学作品拥有了更广泛的内涵和意义,也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和理解作品。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我个人来说,这句话所传达的内涵是十分深刻的。
作为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我始终相信文学作品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每本书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文学阐释——以《圣经》视角下的《哈姆雷特》阐释为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文学接受命题。
从接受者角度看,它包含认可个人偏好的意味,每一个读者或观众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来解读哈姆雷特,由此形成因人而异的哈姆雷特解释现象。
从文学研究层面看,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却需遵循阐释学的客观规律,以文本为依据,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分析。
在此前提下,其阐释才是有效的。
新时期以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哈姆雷特形象的阐释也新见迭出。
本文拟以《圣经》视角下的《哈姆雷特》阐释为考察对象,来探讨其与文学阐释相关的问题。
一在中国学者阐释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对于其思想行为的观点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延宕说,多数研究者持这一观点,延宕即拖延,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这些研究或从哈姆雷特的性格、思想等个人局限方面展开,即内因作用论;或从客观条件的制约方面展开,即外因作用论;或从主观与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展开,即内外因综合论。
简要地说,这种观点认为,由于哈姆雷特在德国留学时期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其思想观念是先进的,但回到丹麦这个封建国家,尤其知悉“杀父娶母”的叔父之卑劣行径后,现实状况与理想之间的反差远远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他头脑里充满积极的、进步的念头,却必须应付眼下负面的、阴暗的状况,这让他犹豫不决;也可以说,他的信念与现实发生了冲突,他思前想后,踌躇迁延,以至于影响了应该采取的行动。
二是等待说。
这是傅光明在《天地一莎翁——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这一著作中提出的,等待即不采取行动,是在等候所期望的情况出现。
该观点认为哈姆雷特的等待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其一是等待适当的机会替父报仇。
哈姆雷特在确认克劳迪斯是杀父凶手之后,为什么迟迟不动手,甚至“错失良机”?傅著是这样解释的:“本来,当克劳迪斯祈祷时,哈姆雷特可以轻易杀死他,一剑完成复仇。
……而若在此时杀掉祷告中的罪大恶极者,一是反而成全克劳迪斯直接上天堂,二是此时此刻的血腥复仇可能会让自己进炼狱,遭受那‘最可怕的’煎熬——”①可见,让哈姆雷特等待的原因是使谁下地狱谁上天堂的问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是:—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
来自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
每个人对这部作品的解读、赏析和看法都不—样,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作品中深刻的思想性让无数的人为之思考。
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
来自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英文原文是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eyes.
2、意思是:每个人对这部作品的解读、赏析和看法都不—样,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3、《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作品中深刻的思想性让无数的人为之思考。
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个性格极其复杂的人物,成为了文学史上典型的人物形象。
也正是如此,《哈姆雷特》这部经典悲剧作品得到全世界人们的肯定,流传甚广,经久不衰。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文认清自我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关于一个叫做哈姆雷特的男孩。
你们知道吗?每个人看到的哈姆雷特都不太一样哦。
有一天,哈姆雷特对妈妈说:"妈妈,我长大后要当国王!"妈妈笑着说:"好啊,那你要学习很多东西才行。
"第二天,哈姆雷特对老师说:"老师,我长大要当国王!"老师点点头说:"很好啊,不过你得先好好学习功课。
"哈姆雷特也对朋友说了同样的话,朋友们有的支持他,有的笑话他。
你们猜怎么着?每个人对哈姆雷特的看法都不一样!妈妈觉得他机智又有上进心;老师觉得他有理想但还需努力;朋友们有的觉得他太天真,有的觉得他很有志向。
就连哈姆雷特自己,对自己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时觉得当国王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是王子嘛;有时又觉得这个理想太高远了,他做不到。
后来,哈姆雷特长大了,成了一个非常勇敢、正直的骑士。
他保护着国王和百姓,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理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对同一个人或事物的看法都不一样。
就像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
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并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小朋友们,你们长大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无论是国王、骑士还是其他什么,只要肯努力,梦想就一定能实现!不过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一定会遇到别人对你的误解。
不要气馁,也不要轻易被别人的看法左右。
相信自己,坚持理想,付诸行动就好啦!篇2【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文:认清自我】大家好啊!我是小明,今天给大家讲讲我最近看过的一本书《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写的一本非常有名的戏剧作品。
它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一边揭露他叔叔谋杀他父亲夺取王位的阴谋,一边又陷入痛苦纠结的复杂心理状态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
哈姆雷特作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有个性、独立思考的人。
2023续航北京高考语文作文(8篇)北京高考语文作文例文篇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领域的人对手机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这是理所当然的。
有人说它是科学家幻想的结晶,有人说它是改变人们思维的工具,这些都是可贵而自由的言论,我们应该予以接纳。
正如不同的人诠释着心中不同的幸福定义。
有的人拿着苹果五,觉得金玉满堂的物质生活才是他们心中的幸福。
为了这份“荣耀”,人们节衣缩食、加班加点,有的不惜献出脏器,有的不惜出卖身体……我们自然可以鄙夷他们,用“可怜者”、“无知者”、“愚蠢的人们”来形容他们,却怎么也不能否定他们对幸福的定义。
因为同一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也是可以改变的。
当他们后悔时,就将有新的幸福在等待他们的创造。
有的人更喜欢诺基亚,觉得它经摔,信号好,正如这些人对幸福是这样定义的:找一个安稳的人生伴侣,过一个平淡而互相扶持的生活。
直至如今,我依然记得小时候老师在为我们讲述的一篇文章。
文章记述了三个故事,其中有个在煤矿工作的小伙子,他老大不小该结婚了,但没有女人愿意嫁给整天挖煤的男人。
后来,经人介绍,一个矮小而其貌不扬的女人进入了他的世界。
这个女人可以为他洗衣做饭,可以帮他缝缝补补,但却不能让正常的男人享受到作为丈夫的权利——因为她身体实在太矮小了,夫妻生活很可能会让她受伤。
如果是现在,绝大多数男人都会“踹”了这个女人另找,但他没有。
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足够美满和幸福了。
有的人会选择山寨机,一是功能多,二是便宜。
这样的人生无疑是会受到人诟病,却又相当精彩的。
能够花上更少的代价而活得自在、精彩,这就是一种幸福。
我们经常说高手在民间。
小时候我爱看《乡村发现》,里面就会介绍许多农民的发明,在我看来他们就是第三种幸福的定义者。
科学发明需要很多的投资,在发明出来后又需要经过检测才能投入市场进行产品的售卖。
然而,其中许多人的发明其实并不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可却是那些“发明家”的珍宝。
他们用少量的资源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就算最终的结果只是博得人的一声惊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足够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论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要有自己的独得之见。
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在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就存在多义性。
而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契合文艺学原则和语文教育新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有利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就要做到:解放思想,淡化文学教学的功利性,让学生自由、个性化的阅读;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多留给学生一些联想想象和探究讨论的时空;让学生获得直接的个性体验和成功感;珍惜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思维,调控学生思维的“流向”;重视多元解读经验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文重读”、“讨论商榷”和“续写改写”等活动。
[关键词] 文学教学多元解读接受美学课程标准形象大于思想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被特定的社会观念,特别是阶级论、社会性质论等所束缚,使得教材、教参和专家等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堕入了单一化、概念化的框框。
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是因循教材、教参或专家盖棺论定的统一观点和看法,对文本的主题、人物形象等只作出一元解读,煞费苦心地把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引向既定的设计结果或标准答案之中,因而难以激起学生主体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或理性认识,难以引起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和心灵共鸣。
如一讲到《祝福》就认为“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讲《项链》就说是“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讲《装在套子里的人》就说“别里科夫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卫道士”;讲《守财奴》就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和人性的丑陋”。
其实,对文本的解读哪是如此简单划一就能概括的。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基于自身经历、素养、思维习惯等的思考和认识往往独具慧眼,不受世俗和成见约束,而有了新的甚至是独创的感悟和见解。
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自莎士比亚的一句谚语,英文原文是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即‘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诸多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角色,不同的人对他的看法截然不同。
鲁迅也有类似的对《红楼梦》的评价——“《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明目的书。
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每一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文学人物形像的理解自然不尽相同。
同样的道理,同样一篇文章,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
每个人的受教育和知识文化程度不同,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人生价值取向不同,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不同等等,都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大相径庭。
在艺术领域里,艺术家通过某种手段把意向的抽象思维表现成艺术品,他的艺术品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是事实,但是欣赏这件艺术品的人对它的理解大不可能与作者本人创造这件作品时的思维是一样的,尽管艺术品本色的社会价值是绝对的,但是它所带来的思想教育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尽管看法各有千秋,但艺术品终究是那个指定的艺术品,不会是另一个。
当你在欣赏一件作品时有人问‘你在做什么’,你很可能会回答说‘我在欣赏艺术品’,因而也就等于承认了这一事实:欣赏是一种活动,一件你做的事。
没有人会认为欣赏行为能于不存在欣赏者的状况下发生——你怎么可能把画和画画的人分开呢纵使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他不可能会是莎士比亚、罗密欧甚至是朱丽叶,意识终究要回归到事物的本事。
敖丹丹 60
10届环艺十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