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32.0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二章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和功能发挥舆论客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公共性,即对于广泛的社会成员而言的公共利益的相关性。
那么舆论在社会的公共管理与公共决策当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它的意义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先来学习第一节《舆论的社会角色》。
第一节舆论的社会角色一、关于舆论在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关于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有很多种说法,其实归纳起来无非是肯定与否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1、怀疑——否定学派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李普曼核心思想:舆论是一个意见的大杂烩,公众不能理解政府运作,其发表的意见是可疑的,价值是有限的。
2、肯定学派代表人物:马基雅弗利、洛克、卢梭、边沁、杰弗逊(美国第三任总统)、马克思核心思想:从政治民主、尊重人权的角度,给予舆论比较多的肯定。
可以说,关于舆论的作用的观点泾渭分明,那么我们对舆论的把握会不会由于认识的模棱两可而导致行动的无所适从呢?如果不是,那么我们把握舆论、利用舆论的行动依据是什么?接着来分析本节的第二个问题《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
二、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1、首先,无论是怀疑——否定学派还是肯定学派,这两个观点都有其合理性。
①从怀疑——否定学派的理解来说一方面,舆论是建立在公众对社会公共管理决策的具体情况不能完整准确地认知的基础之上。
他们认为,社会管理和社会决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事情,如果一个受过专门训练来处理当前社会事务的官员尚且不能理解和把握政府运作的全过程,那么,普通公民就更不会具备这种能力。
也就是说,公众无论如何努力,由于其视野和经验有限,都不可能理解政府工作的全过程。
另一方面,舆论的存在形式是众说纷纭的,有各种各样的意见,这其中真理性和谬误性的说法就难免混杂在一起。
怀疑——否定学派以这两个角度为出发点,认为舆论对于社会的管理者而言,它的意义是很低的。
②肯定学派肯定学派则主要是从公共决策的来源和合法性依据的角度出发,在这个基础上来探讨舆论。
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舆论的定义、特征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的能力,提高其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初中生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相关新闻素材3. 小组讨论表格4. 小组展示道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关注网络舆论?请举例说明。
2. 教师总结:网络舆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能传播正能量,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正确认识与参与网络舆论。
二、讲授新课1. 舆论的定义和特征- 教师讲解舆论的定义:舆论是公众对某一事件或问题所形成的共同意见和态度。
- 介绍舆论的特征:广泛性、快速性、互动性、匿名性等。
2. 网络舆论的作用- 介绍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传播信息、监督政府、推动社会进步等。
- 分析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
3. 正确认识网络舆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网络舆论的利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观。
- 强调学生在面对网络舆论时要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 如何在网络上发表理性、建设性的言论?- 如何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2. 小组展示-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舆论的认识程度。
二、讲授新课1. 如何正确参与网络舆论- 教师讲解参与网络舆论的注意事项:- 尊重他人,避免人身攻击。
- 坚持事实,不传播虚假信息。
- 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
2. 社会责任与网络舆论- 强调学生在网络舆论中的社会责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
三、课堂活动1. 案例分析- 教师提供一些网络舆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舆论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舆论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论舆论的本质特征,内在的构成要素以及它的演变过程和社会功能,掌握舆论的客观法则和重要规律以及民意测验的各种手段和途径,并熟悉其基本技术和方法步骤,以便能够认识社会思潮的激变,洞察社会舆论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我国现代化建设及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也为学生其它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认识舆论及其要素(4学时)1、教学重点、难点:⑴教学重点中外学者关于舆论的不同说法和本门课程“舆论学”中研究的“舆论”;舆论的八要素;关于非舆论的几种常见类型。
⑵教学难点对舆论和非舆论界限的区分,舆论常常被误指非舆论的东西。
2、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⑴教学内容第一节初识舆论和舆论学本节分别从传统社会的舆论、现代社会的舆论出发,探讨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了解舆论学对我国“舆论导向”研究的意义,达到对舆论及舆论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舆论的八要素本节将舆论分解为八个要素,分别从舆论的七个必要因素,即主体、客体、自身、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存在时间)、功能表现,以及非必要因素质量问题,达到对舆论的深刻认识。
第三节什么不是舆论本节为了给舆论下定义,指出了几种不是舆论的情况,分别是:大众传播媒介、媒介的言论不等同于舆论;舆论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公众不等同于舆论;避免随意的“舆论认为……";个人的感觉不能等同于舆论。
⑵基本要求(完整word版)舆论学教学大纲了解和认识舆论的概念及舆论学的产生发展情况.理解舆论的八要素,即主体、客体、自身、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存在时间)、功能表现以及质量问题。
掌握区分舆论和非舆论的方法, 从而达到认清“什么不是舆论”的目的.(二)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和功能发挥(2学时)1、教学重点、难点:⑴教学重点舆论功能的发挥,即舆论设定社会目标、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以及反馈社会效果.⑵教学难点关于舆论在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和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舆论的概念、作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舆论、分析舆论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素养。
教学重点:1. 舆论的概念和作用。
2. 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3. 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舆论。
教学难点:1. 舆论对社会的影响的复杂性。
2. 如何在舆论中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相关新闻案例。
3. 学生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舆论的概念和作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舆论对社会有什么影响?二、新课讲授1. 舆论的概念和作用(1)介绍舆论的定义。
(2)阐述舆论的作用,如:引导公众关注热点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监督政府等。
2. 舆论对社会的影响(1)正面影响:举例说明舆论如何推动社会进步。
(2)负面影响:举例说明舆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谣言传播、网络暴力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相关新闻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正确认识和分析舆论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舆论的概念、作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舆论呢?二、新课讲授1. 如何正确认识舆论(1)了解舆论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2)学会辨别舆论的真伪。
(3)关注舆论背后的利益关系。
2. 如何分析舆论(1)从多个角度分析舆论。
(2)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
(3)关注舆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正确认识和分析舆论?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学生在面对舆论时,应具备的新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舆论概念、作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舆论学授课大纲教学目的:在社会改革日益发展的当今中国,公众舆论的作用逐渐增强,而大众传播媒介在舆论传播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该课程将主要以阅读、讨论和个人研究报告等形式,引发同学对舆论学所涉及的众多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教学要求:平时作业15%参与课堂讨论 15%期中个人主题发言 20%期末个人研究报告 50%主要内容1 认识舆论1.1 民意与舆论1.2 对公众概念的界定1.3 对舆论概念的界定1.4 舆论的形态特征1.5 舆论研究的重要性2 舆论形态的历史演变2.1 中国古代的舆论表现形式2.2 西方古代早期的舆论表现形式2.3 中世纪西欧的舆论表现形式2.4 近代以来的新闻传播与公众舆论3 舆论概念的历史发展3.1 古典主义舆论观3.2 早期的现代主义3.3 早期的宪政民主理论3.4 舆论概念的美国来源4 舆论测量方法4.1民意调查4.2 焦点小组讨论4.3 控制实验4.4 内容分析5 态度与意见表达5.1 意见与态度5.2态度与信念5.3 态度与情感5.4 态度的测量5.5 态度与行为5.6 刻板印象与偏见6 舆论的个体性影响过程6.1 知觉-判断论6.2 动机-功能论6.3 行为主义条件论6.4图式论与认知反应模式6.5 一致论7 舆论的群体性影响过程7.1 群体及其分类7.2 群体规范7.3群体对个人的影响7.4群体决策8 舆论的社会性影响过程8.1 社会化8.2社会表征8.3社会分层8.4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9 谣言与舆论9.1谣言的定义与特点:虚假还是未经证实9.2谣言的分类:动机还是效果9.3谣言的产生:条件和起源9.4谣言的传播9.5谣言的终结10 现代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10.1 媒介技术的社会化发展10.2 媒介中介论10.3 媒介效果研究的传统10.4 议程设置论10.5沉默的螺旋10.6 媒介建构论11 舆论监督11.1对舆论监督的界定11.2舆论监督的历史发展11.3 我国的监督体系11.4 舆论监督的法治环境11.5舆论监督与媒介自律参考书目: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
舆论学讲稿第四讲第四章⼤众传播媒介与舆论的互动⼤众传播媒介既是社会舆论形成的渠道,⼜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
在以前的漫长年代⾥,不存在⼤众传播媒介,⼈类⾯对⾯的交流⼏乎是惟⼀的信息传播⽅式。
因⽽,在⼀般情况下,形成较⼤范围的舆论是很困难的。
现代报纸的出现,特别是20世纪电⼦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舆论的不断形成、发展、消失变得司空见惯了。
在社会⽣活中,许多重⼤舆论都来⾃传播活动,⽽媒介作为传播的中介⽆时不在影响着⼈们的⼼理、意识和观念,最终把公众置于⽆法摆脱的舆论氛围中。
可以说,⼤众传播媒介在现代舆论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第⼀节⼤众传播媒介在现代舆论中的地位当前,社会上发⽣的事件和⼈们关注的话题之间,连接着⼀个巨⼤的中介因素——⼤众传播媒介。
那么,⼤众媒介对于现代舆论的作⽤具体体现在哪些⽅⾯呢?⼀、⼤众传播媒介反映舆论较⼤范围内舆论的产⽣和消失往往是⼤众媒介信息传播和引导公众的结果。
⼤众传播媒介对舆论的反映主要表现在以下⽅⾯。
1、媒介改变了⼈们对世界的认识——突破了时空限制⼀⽅⾯,媒介改变了公众的空间感。
它使得个⼈⽆法经历和参与的从全国各地甚⾄全世界的各种变动,以及关于这些变动的议论,通过⼤众媒介可以间接感受,似乎就近在眼前和周围,从⽽改变了⼈们的空间感。
例如:每天报道的新闻,我们⽆论在世界的哪个⾓落,想了解任何有关的信息以及最新发展态势,都可以很轻松地掌握。
另⼀⽅⾯,各种事件和话题接连不断地涌来,使得⼈们应接不暇,加快了变动的感觉,改变着⼈们的时间观念。
例如:计算机中的超级链接,使得你感兴趣抑或是不感兴趣的话题铺⾯⽽来,有时时间花费了很多,⾃⼰却忘记了你最初的意图。
2、媒介是⼈的感觉器官的延伸,表达器官的延伸从现代舆论的发展史看,最初是党派政治宣传,以及随后急遽增长的商业⼴告、⼤众⽂化娱乐等等需求,直接刺激着⼀系列现代⼤众传播媒介的接连诞⽣。
最初的⼤众传播媒介只有报刊⼀种,直到20世纪60年代,各种媒介的综合作⽤已经使⼈们意识到:媒介是⼈的感觉器官和表达器官的延伸。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师教案(20 14 ~20 15 学年第 1 学期)开课院(系部)文化传播学院课程名称舆论学原理授课班级 2014级网络舆情分析教研室网络舆情分析主讲教师欧勤扬职称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务处制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案(扉页)注:表中()选项请打“√”教学进度安排授课进度检查记录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案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案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案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案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案记者VS舆论领袖知识分子VS舆论领袖3、第三个阶段:意见的发生4、第四阶段: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5、第五阶段:意见的互动与整合就意见交换过程来说,这是一个建立在个体或局部利益基础之上的意见互动过程。
6、第六阶段:舆论的形成首先,争取了相当规模数量的社会成员认同;其次,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意见结构;再次,确立了有序的状态。
这就意味着比较稳定的舆论已经形成了。
二、舆论的状态标示及其决策意义1.反映舆论状态的几个重要标示舆论的分布:是指面对一个公共问题,各种意见、偏好、需求、评价所拥有的人数比例各有多少。
“J”形分布、双众数分布、正态分布(1)舆论“J”形分布的决策意义表明舆论已经被引导到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阶段。
形成了一种求大同存小异的状态(2)舆论双众数分布的决策意义这种情况意味着无论社会公共管理决策偏向于哪一方面的意见都会立即得罪另一方①延迟、拖延决策②模糊决策正态分布指的是持有赞成或者反对意见的人都是少数,大多数人持有中立意见2、舆论的强度当一种强烈而明确的意见所拥有的人群达到整个人口的5%时,在公共管理中应该充分注意到他们的意见,当占有10%时,决策当中要兼容这种意见,当超过15%时,要在决策当中纳入他们的意见3、舆论的稳定性课堂讨论、练习及思考题1.如何界定舆论的几个阶段表现;2.不同学科如何对舆论的形成的研究。
参考资料1.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华夏出版社,20022.郑杭生、李强:《社会指标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第三章舆论的本质特征第一节舆论的定义舆论定义是人们对舆论本质特征的简要概括。
不同时代、不同场合、不同角度以及舆论本身的复杂性,使其界定各不相同。
广义的舆论,是指社会上同时存在的多种意见,各种意见的总和或纷争。
狭义的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社会公众对特定事态的公开评价及其一致性意见。
常用狭义概念,因为人们谈论舆论的存在,常指社会中的某种具体意见,剖析某种意见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指向或量化怎样,以及有何影响,并不过多分析多种意见的纷争状态。
关于舆论定义的几个核心问题:一、社会公众。
舆论主体。
众人之论。
群体性精神意识活动。
舆论的发起者为谁?1、民众说。
V·O·Key《舆论和美国民主》:“舆论是为平民百姓所持有,为政府所小心采纳的意见。
”美·企鹅公《社会学辞典》:“舆论是有关公共利益问题的群众意见的收集和分析。
”(排斥政府、精英,纯民间意识。
)2、精英说。
W·A·Mackinnon《关于英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舆论的兴起、进步和现状》:“舆论是社会中最有知识、最有教养、最有道德的人所持有的对任何给定问题的看法。
”(另一极端。
平民精英缺一不可。
)3、多数、大多数、全体说。
张小虎《关于舆论和报刊的关系》:“舆论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现实问题趋于一致的共同意见和愿望。
”(有或然性,有时可能是少数。
)民主国家,多数原则总体是被认可的,民主政府能有效地使大多数意见达到一定程度的一致,尽管这个程度从未被精确地确定。
国家政策表达多数人意愿,大多数投票者对候选人赞成与否极为重要。
当然,多数原则并不总被认可并且有效,多种因素也可导致少数原则,但多数原则最为理想,即便不总能实现,却是舆论成立的基础。
二、意见形式。
舆论由意见构成,最终表现为群体或公众意见。
舆论不是心议腹诽,“思考过程即将结束时”的口头言谈何时到来,难以判断,但“有意识的理性的公共讨论”,意味着舆论必须用意见来表达。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教师教案
(20 14 ~20 15 学年第 1 学期)
开课院(系部)文化传播学院
课程名称舆论学原理
授课班级 2014级网络舆情分析
教研室网络舆情分析
主讲教师欧勤扬
职称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务处制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案
(扉页)
注:表中()选项请打“√”
教学进度安排
授课进度检查记录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案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案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案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案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案
记者VS舆论领袖知识分子VS舆论领袖
3、第三个阶段:意见的发生
4、第四阶段: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
5、第五阶段:意见的互动与整合
就意见交换过程来说,这是一个建立在个体或局部利益基础之上的意见互动过程。
6、第六阶段:舆论的形成
首先,争取了相当规模数量的社会成员认同;其次,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意见结构;再次,确立了有序的状态。
这就意味着比较稳定的舆论已经形成了。
二、舆论的状态标示及其决策意义
1.反映舆论状态的几个重要标示
舆论的分布:是指面对一个公共问题,各种意见、偏好、需求、评价所拥有的人数比例各有多少。
“J”形分布、双众数分布、正态分布
(1)舆论“J”形分布的决策意义
表明舆论已经被引导到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阶段。
形成了一种求大同存小异的状态(2)舆论双众数分布的决策意义
这种情况意味着无论社会公共管理决策偏向于哪一方面的意见都会立即得罪另一方
①延迟、拖延决策
②模糊决策
正态分布指的是持有赞成或者反对意见的人都是少数,大多数人持有中立意见
2、舆论的强度
当一种强烈而明确的意见所拥有的人群达到整个人口的5%时,在公共管理中应该充分注意到他们的意见,当占有10%时,决策当中要兼容这种意见,当超过15%时,要在决策当中纳入他们的意见
3、舆论的稳定性
课堂讨论、练习及
思考题1.如何界定舆论的几个阶段表现;
2.不同学科如何对舆论的形成的研究。
参考资料1.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华夏出版社,2002
2.郑杭生、李强:《社会指标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