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的五苓散,治疗水样腹泻,1000多年后依然效果好
- 格式:doc
- 大小:13.02 KB
- 文档页数:2
治水第一方——五苓散,有7个好用法,多数人只知其三!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五苓散是医圣张仲景的治水名方,以猪苓为君药的方子,一共有五味药。
它的思路是温阳利水,一方面温阳,一方面直接利水。
温阳是扶正是治本,利水是攻邪是治标。
那么它到底有哪些好用法呢?1、改善的就是很多女人都有的口干口渴这种口干口渴不是简单喝水可以解决的。
口渴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直接喝水就可以解决。
第二个层面,身体阴不足,直接滋阴就可,可以用枸杞沙参麦冬生地石斛这些药材来滋阴。
第三个层面,必须要加强身体的气化功能,不是身体阴不足,而是阴太多了,阳不足,气化功能不足,津液无法上到口腔,所以口渴。
大多数顽固性口渴就属于这种。
五苓散就专门解决这种口渴,想喝水,但喝水就不舒服,就恶心想吐。
2、小便不利哪种小便不利?不是夜尿频繁那种,也不是一次尿量很多的那种,而是每次尿量很小,尿完一会又想尿,不尿就觉得小腹憋胀难受,可是去尿吧,又只尿一点点。
真是烦死人了。
为什么会这样?气化功能不足,膀胱储满了尿液,想出来,但是必须要气化才能出来,黄帝内经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也就说,没有气化功能,尿液是很难排出来的,要么排尿不顺畅,要么彻底排不出来,中医叫癃闭。
五苓散,专门解决这种小便不利。
3、可以解决水肿的问题,尤其是慢性水肿急性水肿不属于五苓散改善的范畴。
这个通常是急性肾炎或者感冒导致的,属于风水上泛。
慢性水肿,比如眼袋,腰以下浮肿比较适合五苓散。
一方面温阳,一方面利水。
4、还可以改善湿疹湿疹本质上是什么?本质上是湿气想发出来,却发到皮肤这里就憋住了,所以就产生湿疹。
有一种顽固性湿疹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解决不了的,就可以考虑用五苓散。
它可以顺应疾病的思路,帮助你把湿疹彻底发出来。
你不是想出来吗?那我就帮你一把,让你痛痛快快发出来,发彻底,而不是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把湿疹打回去,打回去下次还会发出来。
这叫顺势而为,用什么帮助你把湿疹彻底发出来呢?就用里面的桂枝,当然如果严重者,可以加入麻黄。
UC头条:张仲景“千古利水第一名方”:五苓散,祛水湿之本、断湿气之源告别了天气多变的夏季,逐渐凉爽的秋季终于被我们给盼来了。
湿热交织的暑伏天里,有多少人在苦夏,饱受暑湿的煎熬?好不容易盼来入了秋,气温总算有一点点肯放过人类的迹象了。
这个越发适宜长肉的天气里,身体自然地开始变得能吃能睡。
而夏季被高温耽误了的睡眠也有报复性补偿的趋势。
有多少人开启了一天12个小时不够睡的模式?各种吃吃吃也让舌苔变厚了呢?这时候,我们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苔,它可能就是这样的。
点击加载图片怎样才算是正确地“祛湿”呢?如果说“湿”这件事,就像地上有个坑,坑里积了水。
单纯祛湿是把坑里的水清理掉,那清理一次之后,坑里以后会一直干净吗?当然不会啦,只要坑里积水的源头还在,这坑就会不停地积水,所以处理源头,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我们常常讲“脾虚湿困”,可见,脾虚和湿困,这两件事真像一对难兄难弟,所以湿困了,我们要问问,脾脏的功能还好吗?通常是先脾虚了,对水液的运化功能变差了,接着湿困了。
打个比方,脾功能正常的时候,每天运化1000ml水液,轻轻松松。
但脾虚了,现在每天运化个500ml水液,还累得慌。
恨不能时时罢工。
那些脾脏没功夫处理的水液去不了该去的地方,反而在不需要的地方停滞下来,成了让我们都讨厌的废水——“湿”。
点击加载图片湿重是标,脾虚才是本。
所以从源头上解决“湿”的问题,就要让脾脏有充足的动力,好好干活儿,把不需要的水液代谢出去。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从根源上祛水湿的方子——五苓散点击加载图片五苓散是张仲景所创著名利水方,被赞誉为千古利水第一方,用以治疗气化不利所致蓄水诸证。
利水祛湿作用还是比较强的,而且是从水液的源头去治水,可以说是标本兼治,像我们平时遇到的水湿重所产生的,全身乏力,腹胀,食欲差,大便不成形,尿频,尿不尽,舌苔白,齿痕重等湿气重。
方子只有五味药,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但是有温阳化气,利水渗湿的功效,我们一起来看下一这个方子的配伍。
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与用量一、五苓散的概述五苓散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常用于治疗水湿引起的病症。
它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和白术等五味药材组成,具有祛湿利水的功效。
二、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五苓散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功能和主治: 1. 祛湿利水:五苓散是一种常用的利尿药物,可通过增加尿量来排出体内的湿气,治疗水肿、尿频等症状。
同时,它还具有排除体内湿湿的功效,可舒缓湿气困扰的症状,如胸闷、气短等。
2. 健脾益气:五苓散中的白术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脾气虚弱引起的食欲不佳、腹部胀闷等症状。
白术还可以增强脾脏的功能,提高身体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
3.调理肠胃:五苓散中的猪苓、茯苓和白术等药材具有舒缓肠胃、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
它们可以缓解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对于一些肠胃不适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4. 缓解湿热症状:五苓散中的桂枝和泽泻有清热功效,可以缓解湿热病症,如口渴、尿黄、便秘等症状。
同时,它们还具有舒缓疼痛、消肿的作用,对于湿热引起的炎症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三、五苓散的用量五苓散的用量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口服5-10克,一日3次。
儿童的用量一般为成人用量的一半。
具体用法可参考以下几点:- 可以将五苓散用开水烫一下,取10克左右的药粉,加入300毫升的开水中,冲泡后分2-3次饮用。
- 也可以将五苓散用开水煮沸,取10克左右的药粉,加入500毫升的开水中,煮沸后慢慢喝完。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五苓散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建议,根据自身病情和体质,调整用量和用法。
同时,不宜连续大剂量长期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四、五苓散的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慎用五苓散,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使用五苓散过程中,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咸、过甜、过油腻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如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总之,五苓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祛湿利水、健脾益气、调理肠胃、缓解湿热症状等功能主治。
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与用量是多少功能主治五苓散是一种中药方剂,由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创。
它由猪苓、茯苓、澤瀉、白朮、豬苓这五种草药组成。
五苓散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中,具有以下功能和主治:1.利尿作用:五苓散中的澤瀉和茯苓具有很强的利尿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有效减轻水肿症状。
2.消炎作用:五苓散中的猪苓、豬苓和白朮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消炎作用,可以帮助缓解炎症引起的痛苦和不适。
3.利湿作用:五苓散中的澤瀉和豬苓可以帮助排除体内湿气,减轻湿气引起的症状,如浮肿、胸闷等。
4.补益作用:五苓散中的白朮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病情,五苓散可以单独应用或与其他中药方剂联合应用,用于治疗以下疾病:•水肿:五苓散的利尿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尿道感染:五苓散具有消炎作用,可以缓解尿道感染引起的疼痛和尿急等症状。
•前列腺炎:五苓散可以通过利湿作用减轻前列腺炎引起的尿频、尿急等不适。
•高血压:五苓散的利尿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血压升高引起的水肿症状。
•慢性胃炎:五苓散可以通过消炎作用缓解慢性胃炎引起的胃痛、胃胀等症状。
用量五苓散的用量根据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遵循以下用量指导:•成人用量:每次服用15克,一日3次。
•儿童用量:每次按体重计算,一次0.3克。
注意事项:•五苓散属于中药饮片,使用前需要先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或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近就医寻求帮助。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有特殊病症的人群在使用五苓散前应谨慎,并征询医生的意见。
以上是对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与用量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进一步了解,建议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
五苓散的作用及功能主治1. 简介五苓散是一种传统中医方剂,由五味子、猪苓、茯苓、泽泻和桂枝组成。
它具有多种作用和功能,常用于中医治疗和调理身体。
下面将详细介绍五苓散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2. 作用五苓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利湿除湿五苓散可通过激发人体的代谢功能,促进排尿和消除体内多余的水分。
它可以有效地治疗湿热引起的水肿、泛酸、尿频和尿痛等症状。
2.2 祛风散寒五苓散中的五味子和桂枝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
它们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和关节的疼痛,改善寒性病症,如风寒感冒和风湿关节痛。
2.3 调理脾胃五苓散中的泽泻和茯苓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
它可以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和腹泻等问题。
2.4 清热解毒五苓散可以清热解毒,对于湿热内蕴所引起的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它可以治疗湿热性病症,如湿热黄疸、湿疹、疮疡溃烂等。
3. 功能主治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3.1 尿频尿痛五苓散具有利湿除湿的作用,对于尿频尿痛的症状有较好的调理效果。
常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所引起的尿频尿急、尿道灼痛等症状。
3.2 水肿泛酸五苓散可通过促进排尿和消除体内水分,减轻水肿和泛酸的症状。
它常用于治疗肾脏功能不全引起的水肿、四肢沉重、面部浮肿等病症。
3.3 脾胃不适五苓散具有调理脾胃的作用,可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不适症状。
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相关病症。
3.4 风寒感冒五苓散中的五味子和桂枝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可缓解风寒感冒引起的症状。
常用于治疗头痛、鼻塞、咳嗽、寒战等风寒病症。
3.5 湿疹疮疡五苓散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湿热内蕴所引起的湿疹、疮疡溃烂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于治疗湿热性皮肤病症。
4.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4.1 使用方法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五苓散,一般来说,每次服用5-10克,一日2-3次,可以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4.2 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千古利水第一方——五苓散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的利水名方,具有温阳化气利水之功,用以治疗包括太阳蓄水证在内的多种病证,临床使用广泛,效果显著,堪称千古利水第一名方。
五苓散在药物组成、配伍特点、主治病机以及服用方法等方面颇具深意,值得中医学者仔细玩味,领会经方魅力之所在。
药物组成比例特点五苓散中猪苓、白术、茯苓各一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半两,它们之间的剂量比等于3:3:3:5:2。
根据汉代与现代度量衡的换算,24铢等于1两,16两等于1斤,1斤等于现在的250克,进行计量换算五苓散一剂方中各药物的剂量约为茯苓12克,白术12克,猪苓12克,泽泻20克,桂枝8克。
而在《金匮要略》中关于五苓散药物组成的记载,方剂中药物的种类没有改变,而药物的用量则是按照比例给出,其中泽泻一两一分,猪苓、茯苓、白术各三分,桂枝二分,这里的分不是计量单位,而是比例概念,按照一两为四分,那么五苓散各药物之间的剂量组成比依旧是茯苓:白术:猪苓:泽泻:桂枝用量比值也是3:3:3:5:2。
目前,关于五苓散的服用方法,包括散剂和汤剂两种。
散剂一般按照原剂量服用,也可以按照剂量固定比服用,而汤剂的服用,则可以参考以上计算出的剂量。
自古就有经方不传之秘在于用量。
因此,科学、客观地把握五苓散的剂量,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作用。
配伍特点五苓散,作为散剂,取发散之意,五味药之间,相互为用,相互为使,从而达到温阳、化气、利水、健脾的功效。
利水以去水邪停蓄之标,温阳以治水饮内停之本,健脾则取五行相克制化之理,培中土以制停水。
故张仲景以猪苓、茯苓、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白术甘温健脾,助脾运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以行水,并兼以解表。
五味药合用,共奏外解表邪,内通水腑,导水外出之功。
成无己说:“苓者,令也,号令之令矣,通行津液,克伐肾邪,专为号令者,苓之功也”,指出五苓散即为通行水液之方。
成无己又说:“水饮内蓄,须当渗泄之,必以甘淡为主,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治,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故以白术为佐,泽泻味咸寒,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泽泻为使,桂味辛热,肾恶燥,水蓄不行,则肾气燥,散湿润燥,可以桂枝为使”。
五苓散的组成及功能主治与用量组成五苓散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由下列五种药材组成:1.茯苓(30克):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水肿、腹泻等症状。
2.泽泻(10克):能够利尿排湿、消肿止泻,常用于治疗水肿、腹泻等疾病。
3.白术(10克):具有益气健脾、温中止泻的作用,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4.桂枝(6克):能够温中散寒、调和气血,常用于治疗体寒、腹痛等症状。
5.炙甘草(6克):具有补益脾胃、调和药性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或凉药伤胃引起的不适症状。
功能主治五苓散的主要功能主治包括:1.利水渗湿:五苓散中的茯苓和泽泻具有利尿排湿的作用,对于水肿、尿频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2.健脾和胃:茯苓和白术可以健脾和胃,提高消化吸收功能,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3.温中止泻:桂枝和白术有温中散寒、调和气血的功效,可以改善体寒、腹痛等症状。
4.调和药性:炙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可以减轻其他药材的刺激性,提高药方的整体疗效。
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五苓散的用量为:1.成人一剂量为每日3~9克。
2.儿童酌减。
具体用量还应根据个体的病情、年龄等进行调整,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总结五苓散是一种由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和炙甘草组成的中药方剂。
它的主要功能主治包括利水渗湿、健脾和胃、温中止泻以及调和药性。
在使用时,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用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通过正确理解和应用五苓散,可以有效改善水肿、腹泻、食欲不振等相关症状,帮助恢复身体的健康。
但在使用过程中,还是需要注意合理用药,遵循医嘱,避免药物滥用或误用带来的副作用。
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五苓散治疗腹泻。
导读:五苓散的化气利水兼解表的功用已被世人普遍认识,但因此而使五苓散的其他诸多功用得不到医者的应有的重视,实为一大损失。
论五苓散的临床应用著/裴永清五苓散始出于《伤寒论》第71条,用以治疗因太阳表邪不解而随经入腑,阻碍膀胱气化,致发水饮内停的太阳蓄水证。
五苓散的这种化气利水兼解表的功用已被世人普遍认识,但因此而使五苓散的其他诸多功用得不到医者的应有的重视,实为一大损失。
鉴于此,现仅据仲景运用五苓散的经验,谈谈该方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治疗腹泻。
《伤寒论》第159条云:“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泻心汤已。
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
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本条在学习时可以认为是伤寒误治后出现下利的病人,又经医生一误再误致下利的治疗记述,同时亦可以把它活看成是仲景对一个下利证的辨证论治:脾虚兼寒热错杂心下痞的下利,用甘草泻心汤治疗;中焦脾阳虚寒下利,用理中汤(丸)治之;下焦滑脱不固的下利,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治之;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用上述方法均不可治愈的水泻,用利小便的药来治疗,仲景未明言其方药,余体会可选用五苓散治之。
换言之,对于一个腹泻病人,和之不愈,温之不止,固之不瘥的腹泻,即当考虑是否是水饮犯于胃肠之腹泻,“当利其小便”,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的方法。
此法所治之腹泻,是以腹泻之物以水为主,又称水泻,兼小便不利是该种腹泻的特点。
仲景只言利小便治法,未明言其方药,其中必有寓意。
因为利小便之方有寒热之分,偏热者可以六一散治;偏寒者可用真武汤;偏热而见阴伤水停者又当用猪苓汤治;没有明显寒热之分的水饮犯于胃肠之腹泻即当用五苓散治之。
《伤寒论》霍乱病篇云:“霍乱吐利,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亦反映了五苓散治疗水泻之意。
分消走泄,开其支河,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法是治疗水泻的良策。
仲景不出固定方药,意在示人随证变通其利小便之方药。
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与用量及禁忌
功能主治
•五苓散是一种中医药方,由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创制,以荷叶、猪苓、茯苓、泽泻和白术为主要组成部分。
五苓散具有以下功能主治:
–利湿利水:五苓散主要起到利湿利水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因湿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如水肿、腹泻、尿频等。
–渗湿健脾:五苓散可以渗湿健脾,对于脾胃健运不足,导致湿气停滞的情况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化痰止咳:五苓散可以化痰止咳,对于因湿痰引起的咳嗽和痰液多的情况有一定的疗效。
–补益气血:五苓散有一定的补益气血的作用,对于气血虚弱导致的症状,如乏力、面色苍白等有所改善。
–清热解毒:五苓散对于热病引起的湿润证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病、火热病等。
用量及用法
•五苓散的用量和用法如下:
–成人:一次9g,一日3次。
–儿童:按年龄酌减。
–五苓散一般以水煎或煎服,也可以研粉为末,用适量水冲服。
禁忌
•五苓散有一定的禁忌情况,以下是一些禁忌:
–孕妇禁用:五苓散对于孕妇不宜使用,特别是孕妇早期或者有流产史的情况下应禁用。
–有严重脾肾虚弱的人:五苓散具有渗湿健脾的作用,但对于严重脾肾虚弱的人来说,可能会导致脾肾更加虚弱,因此应避免使用。
–肝功能不良:五苓散可以增加肝脏负担,因此对于肝功能不良的人来说,不宜使用五苓散。
–高血压患者:五苓散具有利水作用,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可能会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因此应慎用。
以上是关于五苓散的功能主治、用量及禁忌的相关内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祛除水湿的神奇处方——五苓散昨天每个中医,都会有开错方子的时候,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让人难以忘记。
在我上大三的时候,有一次回家过暑假,听说老家邻村的一位大妈,患了一个奇怪的病,就是口渴,想喝水,她每天要不断地喝,要喝好多的水,但是仍然口渴,这个病她找了很多医院检查,并且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
当时我自告奋勇给她诊了脉,然后看舌头,是厚厚的一层白苔,非常厚,当时我中医水平很差,心中感觉奇怪,口渴怎么舌头还这么厚,还是从症状开始分析了,就很自信地认为:口渴嘛,就是津液大亏了,一定是阴虚,要滋阴!结果,我为她开了五副滋阴的方子,并自信满满的说过几天就好了。
然后,她很开心去抓了药。
几天后回来,说基本没有什么效果,还是这样口渴。
当时我们觉得可能是药量不够,于是,又开了五副养阴生津的处方。
打脸来得这么快,结果,还是没有效果。
我傻了,觉得此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就请她另请高明了。
这件事,在我的头脑中一直放了两年年,一直非常愧疚的地方,自己没有学好,就乱开出了方子,而耽误人,有的时候,想起来,觉得如果要再次遇到这位老乡,我一定要向人家鞠躬道歉。
后来,学习了《伤寒论》,知道这样的情况,并不是阴虚,而是体内的水湿太重了,水湿蓄积在膀胱,导致气化不利,这会导致整个疏布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所以身体还是处于缺水的状态,此时是局部水很多,但是另外的部分缺水,所以会口渴,但是喝的水会很快尿出。
这个时候,要用张仲景的利水的方剂来调理,比如著名的五苓散。
这样的患者,后来我遇到了几例,让我觉得安慰的是,我后来都正确的处理了这个问题。
比如,有位中年妇女,口渴,不断喝水,小便多,自己形容如同直肠子,喝了就尿,但是还是口渴。
做过检查,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我看到这位妇女的时候,就觉得时光倒流,觉得这是很早以前,自己在当年遇到的那个病例又出现了,我心里想,这次,我不能再犯错误了。
在哪里地方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于是我仔细观察,这位的舌苔,就是厚腻的一层,满布于整个舌体,而且舌苔上面还都是唾液。
医圣张仲景的五苓散,治疗水样腹泻,1000多年后依然效
果好
秋季腹泻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性,主要症状是腹泻水样便,伴有蛋花样不化之食,中医称为“水泻”。
多由感受风寒湿,水湿内停,脾虚不运,水津偏渗大肠所致。
西医认为是感染轮状病毒所致,缺乏特效药物。
笔者常用《伤寒论》名方五苓散化气行水,健脾止泻,即使用改垄沟的方法,将偏渗大肠的水液改入膀胱,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利小便实大便”的止泻方法。
方药配制: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按《伤寒论》原方药物剂量的比例配制。
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病例介绍:王某某,男,14个月,1985年10
月17日初诊。
因着凉于四天前发热、呕吐、腹泻,经用西药后发热已退。
腹泻、呕吐反重。
每日腹泻7~8次,始为绿色,后呈水样便伴蛋花样不化之食,烦躁哭闹、渴而喜饮、饮入即吐、不欲饮食、小便量少,证属小儿水泻、水湿停留。
予五苓散一克,用米汤或面汤分二次频频送下。
10月18日二诊:昨日11点服药后小便增多,下午4点再服药一次,到今天中午共计小便十余次,没有发生腹泻和呕吐,哭闹停止,精神恢复。
傍晚大便一次,已成形,便质如常。
应用体会:五苓散常用于阳不化气、水湿内停,表现有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呕吐、腹泻等。
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一般用药
1~3天可愈,经济、安全。
笔者运用此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30多年,治疗病例超过一千人,效果满意。
本法主要适用于水湿内停的腹泻,即以水样便为主证的。
里热明显者不宜应用。
(杏花岛作者王叔文,河北赞皇县执业中医师)微信搜索公众号“杏花岛”,遇见更有趣的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