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医圣--张仲景-作文
- 格式:docx
- 大小:13.27 KB
- 文档页数:5
五年级作文张仲景先生我想对你说我的家乡可出过不少名人,而在这里最令我自豪的,便是“医圣”张仲景。
史书上的张仲景长着柳眉小眼,一缕浓黑的胡子使他又增添了一份庄重。
张仲景先生我想对你说:您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
您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
您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开辩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我不禁对您肃然起敬。
当时政治黑暗,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灾,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
面对瘟疫的肆虐,您内心十分悲愤,于是下定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这个瘟神。
建安年间,您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瘟疫对百姓的危害。
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出了一部最有影响力的光辉典籍。
您还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不骄不躁的学风。
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问题绝不放过,扎扎实实地按照XX的话去做,因为学习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我从这位“医圣”身上学到了对医学的不懈钻研和勤恳踏实的学风,令我受益匪浅。
这就是令我敬佩的家乡名人,张仲景。
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张仲景,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他的名字和作品在中国医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
他在心肺复苏方面的经典故事,更是让人铭记于心。
据传,唐朝时期,有一位年轻人因突发心脏病倒在了街头。
众人慌乱不知所措,直到一位医生匆匆赶来,那就是张仲景。
张仲景迅速判断出病人情况十分危急,需要进行心肺复苏。
张仲景立即让众人将病人平躺在坚硬的地面上,然后用手掌轻而坚决地按压病人的胸骨,让肋骨弯曲向内。
这一连串的动作,是现代CPR(心肺复苏)的雏形。
张仲景不断地重复按压和人工呼吸,希望能够让病人重新呼吸和心脏跳动。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众人都感到焦虑,但张仲景却保持着沉着冷静。
经过漫长的努力,终于,病人的胸腔泛起了微弱的起伏,呼吸渐渐有了规律。
张仲景在这时终于松了一口气,顿时感到疲惫不堪,但他知道,这还不是最后的关头。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治疗,病人终于逐渐苏醒过来。
张仲景的心里也如释重负,他知道,这一场生死时刻的胜利,不仅是对医术的考验,更是对他人的关爱和责任。
这个故事在后世被传颂,被后人赞颂为张仲景的伟大之举。
张仲景以他那医术高超而又仁爱的态度,挽救了一个生命,让人们看到了医者的担当和伟大。
张仲景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救死扶伤的医者之道,让后人无限敬仰和崇拜。
他的心肺复苏之举,也成为了后世医生们救人时的良师益友,激励着他们不断学习和进步,为更多的病人带来生的希望。
张仲景是中国医史上的一代宗师,他的医术和仁爱精神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责任和担当,他用生命演绎了救死扶伤的真谛。
他就像那一缕阳光,永远照亮着医学界的前行道路,也照亮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的心灵。
张仲景的传世之功,不仅仅在于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更在于他那份对病人的仁爱和拯救之心。
他的心肺复苏经典故事,成为了后世医学界的金科玉律,也成为了人们心中一个永恒的传奇。
我们永远怀念这位在医学史上留下不朽功勋的大医宗师,我们也永远怀念那段仁爱和拯救之心。
张仲景的故事300字左右
张仲景,字仲景,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被尊称为“医圣”。
他出生于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自幼聪颖过人,热爱医学,立志为民众解除病痛。
张仲景在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书详细阐述了伤寒病、温病及杂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张仲景本人及其他医家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治疗疾病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这使得中医学在理论上有了系统的体系和方法,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重要参考。
张仲景的医德高尚,他关心百姓,乐于助人,无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
他在任长沙太守期间,用政余时间义务为百姓看病,救治了许多生命。
为了让更多人掌握医学知识,他还办起了医学教育,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医学人才。
张仲景的善举和医术得到了后世的赞誉和尊崇。
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医学界的典范。
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也流传千年,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经典。
当今中医学界仍然重视研究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和方法,以期为现代医学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张仲景作为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凭借其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他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学的瑰宝,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最喜欢的中医大师张仲景作文《我最喜欢的中医大师张仲景》作文一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超级厉害的人,他叫张仲景。
张仲景呀,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医大师。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很多人生病了却没办法治好,张仲景看到大家这么痛苦,心里可着急啦。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村子里好多人都得了一种怪病,一直发冷发热,浑身没有力气。
张仲景就天天待在村子里,仔细观察大家的病情,不停地想办法。
他尝试了好多好多的草药,自己还亲自尝一尝,看看有没有效果。
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张仲景终于找到了治病的好方子。
人们吃了他开的药,慢慢地都好起来啦。
从那以后,张仲景一直努力研究,写出了一本很有名的医书,叫《伤寒杂病论》。
这本书帮助了好多好多的医生,让更多生病的人能够好起来。
我喜欢张仲景,因为他特别善良,总是想着怎么帮助别人,我也要像他一样!
《我最喜欢的中医大师张仲景》作文二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个叫张仲景的中医大师,我可喜欢他啦!
以前呀,好多地方都有传染病,好多人都因为生病难受得不行。
张仲景可心疼大家了。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一直咳嗽,怎么也好不了。
张仲景就去看呀,问了好多问题,像小朋友吃了什么,睡的好不好。
然后他就认真地想办法配药。
还有一次,一个老爷爷肚子疼得厉害,张仲景一点也不害怕麻烦,仔细地给他检查,让老爷爷吃了他开的药,很快就不疼啦。
张仲景特别厉害,他把自己知道的都写下来,让更多的医生能学会治病的办法。
我觉得张仲景是个大英雄,我要向他学习!。
我眼中的张仲景作文《我眼中的张仲景》“哎呀,我肚子好疼呀!”我捂着肚子,在床上翻来覆去。
妈妈焦急地看着我,说:“这可咋办呀?”爸爸在一旁皱着眉头:“要不,我们去看看医生吧。
”就这样,爸爸妈妈带着我来到了医院。
医院里人来人往,医生和护士们都忙碌着。
我们挂了号,来到了一间诊室门口。
等了一会儿,终于轮到我们了。
医生询问了我的症状后,说:“可能是吃坏了肚子,先开点药吃着看看吧。
”我心里暗暗想着:医生可真厉害呀,这么快就知道我是怎么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世界上最厉害的医生是谁呀?”妈妈想了想,说:“那可有很多呢,比如张仲景。
”“张仲景?他是谁呀?”我疑惑地问道。
妈妈便给我讲起了张仲景的故事。
张仲景呀,那可是东汉时期的一位神医呢!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经常有瘟疫发生,很多人都因为生病而死去。
张仲景看到人们遭受这样的痛苦,心里特别难受,他下定决心要治好大家的病。
他到处游历,给人们看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还仔细研究各种病症和药方,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医术。
据说呀,有一次他看到很多人因为冬天耳朵被冻烂了,就想了一个办法,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包在面皮里,做成一种食物给大家吃,人们吃了之后,耳朵就不冷了。
后来呀,这种食物就慢慢变成了我们现在吃的饺子呢!哇,张仲景可真了不起呀!他不仅医术高明,还这么有爱心,他为了帮助大家,付出了那么多努力。
我要是能像他一样厉害就好了,那我就能帮好多人赶走病痛了呢!我眼中的张仲景,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在病痛中的道路。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他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来的医生们,让他们不断努力,为人们的健康而奋斗。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像张仲景一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写关于张仲景的小短文
张仲景,字玑,被誉为“医圣”,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生活在汉代,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仲景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然而他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年轻的时候,他游历各地,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他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学著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注重“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
他认为,人体内部环境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因此疾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他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将人体分为六个经脉系统,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分类治疗。
这一理论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除了“辨证施治”的理论,张仲景还对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强调“预防为主”的观念,提倡“治未病”,即通过调节饮食、运动等方式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他还提出了“药性寒热温凉”的理论,为中药的分类、使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张仲景的医学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中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成为了中医经典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他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张仲景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他的杰出成就和卓越贡献使他在中医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思想和理论为后世中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也为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张仲景写一篇作文说起张仲景,那可是中医界响当当的人物!他就像是古代医学界的一颗璀璨明星,照亮了无数患者的健康之路。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那是一个战乱频繁、疫病横行的时代。
老百姓们真是苦不堪言,常常因为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失去生命。
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张仲景挺身而出,凭借着自己对医学的热爱和执着,开始了他拯救苍生的伟大征程。
有一次,张仲景遇到了一个奇怪的病例。
那是一个年轻的农民,原本身体健壮如牛,可突然间就病倒了。
整个人面黄肌瘦,精神萎靡,还不停地咳嗽,连下地干活的力气都没有了。
家人带着他四处求医,可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
张仲景见到这个农民的时候,心里也是一紧。
他仔细地观察着病人的症状,先是看了看他的脸色,那蜡黄的脸色就像秋天干枯的树叶,没有一点生机。
接着又听了听他的咳嗽声,“咳咳咳”,那声音又重又浊,仿佛是从胸腔深处挤出来的。
然后,张仲景开始为他把脉。
他的手指轻轻地搭在病人的手腕上,感受着脉搏的跳动。
那脉搏时而急促,时而缓慢,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难以捉摸。
张仲景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
经过一番思索,张仲景决定先问问病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病人的家属在一旁焦急地说道:“大夫啊,他平时就是干活辛苦,吃饭也不规律,有时候忙起来一天就吃一顿饭。
睡觉也是,累了就在田埂上随便一躺。
”张仲景听了,心里大概有了数。
他又开始检查病人的舌头,只见那舌头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舌苔,又白又腻。
张仲景摇了摇头,对病人和家属说:“他这病啊,是长期劳累加上饮食不节,导致脾胃虚弱,体内湿气过重。
”接下来,张仲景开始开方抓药。
他一边写药方,一边叮嘱病人和家属:“这药啊,一天要喝两次,饭后服用。
记住,一定要按时吃饭,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再过度劳累了。
”病人和家属连连点头,眼中充满了希望。
几天过去了,病人的情况并没有明显的好转。
张仲景心里着急啊,他再次来到病人家中,重新为病人诊断。
这一次,他发现病人的脉象有了一些变化,虽然还是虚弱,但已经不像之前那么紊乱了。
写张仲景的作文提起张仲景,那在中医界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他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医学的浩瀚星空中闪耀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
我最早知道张仲景,还是在小时候跟着爷爷去看中医的时候。
那间小小的中医馆,弥漫着中药独特的香气。
墙壁上挂着几幅古代名医的画像,其中就有张仲景。
爷爷指着画像跟我说:“这可是位了不起的神医啊!”当时的我,对“神医”这个概念还很模糊,只觉得那画像上的人看起来很慈祥、很庄重。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张仲景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我才知道,他生活在东汉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疫病横行,百姓受苦,张仲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决心要拯救苍生,于是潜心研究医学,广泛收集民间药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下了那部不朽的医学巨著——。
要说张仲景的厉害之处,就不得不提他对病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准的诊断。
据说有一次,张仲景遇到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总是觉得自己口干舌燥,心里烦闷,还不停地出汗。
很多医生都诊断不出是什么病,开的药也不见效。
张仲景来了之后,先是仔细地询问了病人的饮食起居,又认真地观察了病人的面色、舌苔和脉象。
最后他判断,这个病人是因为体内燥热,津液不足导致的。
他开出了一剂清热润燥的方子,病人服用后没多久就康复了。
这事儿在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都对张仲景的医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还有一个例子,能充分展现张仲景的高明医术和仁心。
有个年轻的女子,婚后多年一直未能怀孕。
她四处求医,却始终没有结果。
最后找到了张仲景。
张仲景没有像其他医生那样,一上来就开一堆补药,而是详细地询问了女子的月经情况、身体的各种症状,甚至连她的情绪变化都问到了。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张仲景认为女子是因为宫寒血瘀,导致气血不畅,难以受孕。
他为女子开了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药方,并嘱咐她要注意保暖,保持心情舒畅。
经过几个月的调理,女子竟然真的怀上了孩子。
这家人对张仲景感激涕零,把他当作了救命恩人。
张仲景对待病人,那可真是尽心尽力。
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他都一视同仁,认真对待。
医圣张仲景的作文400字
“医圣”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
当时战争频繁,瘟疫流行,很多人因病去世。
张仲景家族有200多人,不到10年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7/10人死于伤寒。
为了克服各种疾病,张仲景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总结整理了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广泛收集了民间处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了16卷《伤寒杂病论》。
后人把这本书分别整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今天仍然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作。
张仲景在中医方面的杰出贡献主要在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
在诊断方面,他结合患者的症状和脉象,确立了中医治疗“脉症并重”的原则,使诊断更加准确全面。
在治疗方面,他丰富和发展了《内经》的温病理论。
在辨别症状时,张仲景首先分析是阴性还是阳性。
所有的感冒、虚证和明显症状通常是阴性,所有的发热、实际症状和表面症状通常是阳性。
其次,阴阳区分表面和内部,然后区分虚实、寒热。
这是今天中医诊断的八大纲,也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写张仲景的作文提起张仲景,那可是中医界响当当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医前行的道路。
要说张仲景,还得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说起。
那时候,战乱频繁,疫病横行,百姓们苦不堪言。
张仲景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疾苦和无奈的时代。
他可不是那种只会坐在屋子里空想的人。
张仲景常常亲自走到街头巷尾,去观察那些患病的百姓。
他看到有人因为高热不退而昏迷,有人因为腹泻不止而虚脱,有人因为咳嗽气喘而呼吸困难。
每一个痛苦的面容,每一声绝望的呻吟,都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贫困的家庭。
这家的男主人卧病在床,女主人带着几个孩子,眼神中充满了无助和恐惧。
张仲景二话不说,立刻上前为病人诊治。
他仔细地询问病情,查看脉象,观察舌苔。
病人的身体虚弱得厉害,张仲景心里清楚,这是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再加上感染了风寒所致。
他没有丝毫的嫌弃,坐在床边,耐心地给病人解释病情。
“您这身子啊,就像是一座破旧的房子,本来就不结实,这风一吹,雨一淋,就更不行啦。
得好好调养调养。
”他的话语简单易懂,让病人和家属都放下了心里的负担。
接着,张仲景开了药方,还特意叮嘱家属熬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这药啊,得小火慢熬,水别放太多,也别放太少。
熬好了,趁热喝,一天三回,可别忘了。
”他一边说,一边比划着,生怕家属不明白。
为了确保病人能尽快康复,张仲景隔几天就会来探望一次。
每次来,他都会仔细地询问病人的感受,有没有好一些,吃饭怎么样,睡觉香不香。
如果病人的病情有了好转,他会高兴得像个孩子;要是病情没有起色,他就会皱起眉头,重新思考药方。
在张仲景的悉心照料下,病人的身体渐渐好了起来。
能下床走动的那一天,病人和家属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张仲景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
张仲景却只是微微一笑,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能看到您康复,比什么都让我开心。
”张仲景对待每一个病人都是如此。
他不在乎病人的身份地位,也不在乎能得到多少报酬。
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让更多的人摆脱病痛的折磨。
名人故事: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男,汉族,约公元年生,河南南阳人,东汉朝代的孝廉学历,汉灵帝时曾任正地市级的长沙太守。
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他医术高超,利用勤学苦练得到的本领,医好了很多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他医德高尚,看到河南疾病流行时,弃官归乡行医,为广大老百姓治病;他医道高明,写出了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是中国医学史上首次提出辨证论治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
它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
社会关系张仲景出生在东汉末期一个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员。
他从小就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立志长大后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公元年,岁的张仲景拜同郡的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是当时有名的医学家,他性格沉稳,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
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因而张伯祖很受百姓的尊重。
跟张仲景一同学医的,还有一个比他年长的同乡何颐,他对张仲景刻苦钻研医学的精神十分钦佩。
他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做官。
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生。
医圣神奇的治病故事破迷信治精神病古代封建社会,迷信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骗取钱财。
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
有一天,他遇见一个妇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总是疑神疑鬼。
病人家属听信巫婆的欺骗,以为这是鬼怪缠身,要请巫婆为她驱邪。
张仲景观察了病人的气色和病态,又询问了病人的有关情况,然后对病人家属说: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室’,是受了较大刺激造成的。
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
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恶的巫婆,她们是‘活鬼’,千万不能让她们缠住病人,否则病人会有性命危险。
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疗方法,为病人扎了几针。
几天后,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
张仲景又为她治疗了一段时间就痊愈了。
从此,一些穷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而是找张仲景治病。
最早使用肛门栓剂通便法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
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
当时碰到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
但是这个病人身体很虚弱,如果服用泻药,他会经受不住。
但不用泻药,大便不通,热邪无法排除。
怎么办呢?张仲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做一种新的尝试:他取来一些蜂蜜并将它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制成药锭,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
药锭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
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
这就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门栓剂通便法。
人工呼吸首创者还有一次,张仲景外出,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有几个妇女在悲惨地啼哭。
他一打听,知道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被人们发现救下来时已经不能动弹了。
张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时间不太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过棉被为他保暖。
同时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
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
不到一个小时,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
张仲景关照大家不要停止动作,继续做下去。
又过了一会儿,那人终于清醒过来。
这就是现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坐堂医生的由来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
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所以对他谋得一官半职很是看重。
张仲景不愿违背父命,因此在公元年汉灵帝时,取得孝廉学历,进入官场。
公元年,被朝廷派到湖南长沙做太守。
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
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
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
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
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
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相庆。
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自公元年汉献帝开始,战乱繁频,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多人,在不到年的时间里,就有三分之二死于瘟疫,其中又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
张仲景痛定思痛,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
从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
这时候,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张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难回。
公元年,他到岭南隐居,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
到公元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
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杂病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写成该书后仍专心研究医学,直到公元年与世长辞,终年岁。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的公元年,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河南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