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教案本上,那些字迹仿佛随着光线的跳跃而生动起来。
我拿起笔,开始构思这个《有的人》的教学设计方案。
这首诗,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讨,我想,这会是一堂深刻的课。
一、教学目标我要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让他们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敬畏。
我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这首诗,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去感悟那些“有的人”在他们生命中的意义。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哲理,如何引导他们去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诗人的简介和创作背景资料3.相关文学作品和诗歌,用于拓展阅读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我会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有的人’?”让学生们自由发言,激发他们的兴趣。
2.课文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感受诗中的节奏和情感。
然后,我会让他们自己朗读,体会诗中的意象。
3.分析课文我会逐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让学生们理解诗人的情感。
比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会引导他们思考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4.讨论与思考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你认为诗中的“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人吗?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觉得这首诗对你有什么启示?5.拓展阅读我会提供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诗歌,让学生们在课后阅读,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视野。
6.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有的人”的感悟文章。
2.选择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和象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课后,我会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一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收获。
这样的教学设计方案,充满了对学生的尊重和对文学的热爱。
我希望,通过这堂课,学生们能够真正理解《有的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人生的真谛。
《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并朗读《有的人》这首诗,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2.能够理解并运用其中的比喻手法,写出类似的诗句。
3.能够独立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并朗读《有的人》这首诗。
2.掌握比喻手法,写出类似的诗句。
3.独立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创作。
教学准备:1.诗歌《有的人》的课件或海报,便于学生朗读。
2.白纸、彩色纸、彩笔等写作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与呈现(5分钟)1.教师先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比喻手法的定义和功能,并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有的人》这首诗词的题目是否使用了比喻手法。
Step 2 朗读与理解(10分钟)1.学生齐读《有的人》这首诗,小组讨论诗词中每句的意义和情感。
Step 3 比喻手法解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有的人》这首诗的比喻手法。
2.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比喻手法在诗中的作用和效果。
3.教师给出若干类似的比喻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比喻手法。
Step 4 比喻创作(10分钟)1.学生自由创作一首以《有的人》为主题的诗,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人性的认识或情感的体验。
2.学生可以借鉴或修改《有的人》这首诗的诗句,也可以自己编写新的诗句。
Step 5 分享与展示(10分钟)1.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逐句展示给同学,并讲解自己诗句中使用的比喻手法。
2.同学们可以给予诗句的反馈和点评,共同提高。
Step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并分析比喻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2.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写作中多运用比喻手法,丰富语言表达和意境构建。
Step 7 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下次课上继续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收集更多优秀的比喻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诗歌《有的人》,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比喻手法。
《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有的人》教案设计篇一[设计理念][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1、理解两种人的含义[教学流程]一、轻叩鲁迅,引入课题师:同学们,深情地呼唤他!(幻灯出示鲁迅图片)师:鲁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它勾起了同学们怎样的记忆?师: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影像资料。
(课件播放《鲁迅》电影片尾葬礼部分)师:为什么你的眼里饱含泪水?心里在想些什么?师导或接:(来给鲁迅送葬的人这么多,鲁迅这株野草烧尽了,迎来的却是到处青青的野草!)是呀!“鲁迅死了,他还活在我们的心中!”(课件出示)师导: 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读题二、读准诗歌,理顺思路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自由的诵读。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以评促读)师:你还想展示哪里?师:看一看、听一听朗读家是如何诵读的?(课件播放2023年新诗会沙桐诵诵的《有的人》)师:同学们,你似乎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师问:臧克家记录了哪两类人?三、拨反为正,积蓄情感师:哪些诗句刻画了反动派的丑陋面目?生:找出来读一读。
师:指导读好师:用你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师:你喜欢这样的人吗?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吗?师引读:a 骑在人民头上的——(生读完“人民把他摔垮”后,接臧克家在《三谈“有的人”》中说到曾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小小的修改,原句是:人民把他摔倒)(课件出示)生品词:师引读:b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c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师:你看到了他们怎样的下场?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仅是不喜欢,那简直就是恨呀!是呀!这些人就是行尸走肉,他们没有了人道,没有人亲情,没有了民族…… (课件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生:齐读四、走进鲁迅,对比烘托师:同学们,仅仅就是你恨吗?还有谁恨?生:(人民、鲁迅)师:毛主席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有的人》优秀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深情祝福。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3)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识别。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有的人》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诗歌的解析、修辞手法的介绍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有的人》。
(2)了解诗歌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诗歌《有的人》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讨论其独特之处。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请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 评价:(1)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展示,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2)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相关文学作品欣赏:(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人民、爱国主题的诗歌,如《我爱这土地》、《我的中国梦》等。
《有的⼈》教学设计(通⽤7篇) 作为⼀名默默奉献的教育⼯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是店铺为⼤家收集的《有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有的⼈》教学设计篇1 教学⽬标 1.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2.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法的运⽤,体会这种⽤法的好处。
3.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民的⼈将获得永⽣,与⼈民为敌的⼈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树⽴正确的⼈⽣观,明⽩⾃⼰要做⼀个对社会有⽤的⼈。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的含义 教学流程 ⼀、轻叩鲁迅,引⼊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幻灯出⽰鲁迅图⽚) 师:对,他就是鲁迅!⼀个多么响亮的名字!通过本组前⾯⼏篇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这个中国伟⼤的⾰命者、思想家、⽂学家已经有了较深刻地认识,接下来让我们看⼀段影像资料。
(课件播放《鲁迅》电影⽚尾葬礼部分) 师:看了这段影像资料,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说:(送葬的⼈多,鲁迅得到了许多⼈的尊敬和热爱……) 师:下⾯请⼤家再来读这段⼀遍,体会⼈民对鲁迅的尊敬和热爱。
(课件出⽰⽂段) 师导接:是呀!“鲁迅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中!” 1949年10⽉19⽇,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臧克家参加了⾸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民鞠躬尽瘁的⼀⽣,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这⾸短诗。
⽣:齐读诗题两遍 ⼆、听范读,理顺思路 1.⾃读诗歌。
师:下⾯请同学们⼀起⾛进诗歌——齐读⼀遍。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节读⼀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为什么?(注意表扬:他读得很有感情,你点评得也很到位,掌声送给他们。
) 2.听范读。
师:下⾯请⼤家来看⼀看、听⼀听朗诵家沙桐和长潇是如何诵读的这⾸诗歌的? (课件播放2009年新诗会沙桐和长潇朗诵的《有的⼈》) 过渡:听了两位朗诵家的朗诵后,你是否有⼀种被感染了的感受呢?下⾯就请⼤家好好地学习这⾸⼀诗吧,好好体会鲁迅伟⼤的⼈⽣。
《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导语:《有的人》是一篇描写人物的散文,内容精彩丰富,触动人心。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感受作者情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是我们作为教师需要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下面将分享一套《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帮助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深入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分析文章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文章内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环节:通过简短的导入,引发学生对“有的人”这篇文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2. 阅读分析:指导学生阅读全文,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
3. 文本解读:带领学生深入思考文章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引导他们进行文本解读和讨论。
4.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思维碰撞,提高思维水平。
5. 语言表达:指导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感悟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四、课堂设计亮点1. 创设情境:通过情感渲染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2. 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3. 语言表达:注重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
4. 情感引导: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和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感受文学作品带给人的情感冲击和启迪。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设计(1)——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时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朗读,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5.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范读第一节,指名朗读第二节,自由朗读第三到七节。
)6.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件出示)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运用的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一一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一一虽死犹生,对比。
)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
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有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蕴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常规课件,小黑板。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有关作者臧克家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当我们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穿梭在教室与办公室之间,我们会发现身边有那么多熟悉的身影,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人。
他们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应当真诚地感谢他们——老师。
臧克家先生为了纪念鲁迅先生,深情地写下了《有的人》,以此歌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者,鞭挞一切腐朽没落的灵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明确目标: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蕴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1. 知诗人,解诗题。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学生静听,补充资料。
2. 读通读顺。
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并正音。
3. 初探大意。
喜欢哪一节就读哪一节,并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预计学生可能喜欢第三节和最后一节)(课件出示第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内容)学生个别读,齐读。
(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4. 再读质疑。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5. 试着解决问题。
(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自行解决,而较难的问题或与中心关系不大的问题可留在精读时解决)6. 感情朗读。
(配乐)自由读,指名读。
四、精读课文,互动探究:(一)学习第一小节:1. 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朗读。
2. 学生自读第一小节并思考:这一小节有几句话?每句话表达了什么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计学生可能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汇报:)(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教学设计《有的人》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课件: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学过程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自主感悟,自由表达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6009;,谈谈理解和体会。
(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联系实际,总结反思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有的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1、读懂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朗读。
2、感受鲁迅的伟大,培养准确的人生观。
《有的人》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一种熏染而不是一种解析。
小学诗歌教学“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现状不能不说是当今小学诗歌教学的误区。
我认为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应该单单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诗句的理解上,而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亲近诗歌的欲望。
这样就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
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近诗歌的道路上。
【教材分析】《有的人》是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有的人》。
本单元主题是“走近鲁迅”。
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
《有的人》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
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对照的写作手法,体会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认识一位伟人,他就是鲁迅。
那么在同学们的眼睛里,鲁迅是什么样的人呢?几十年来,鲁迅精神依然在激励着我们前行,著名诗人臧克家在1949年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经典诗篇《有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1.读熟读通顺。
A.自由读课文,读正确。
B.指名读正音。
C.指名读课文。
D.齐读。
2.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音乐美A.老师范读两个小节。
B.指名读。
3.有表情地读诗歌。
A.再指名读。
B.齐读诗歌。
三、欣赏诗歌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它有什么特点?教学预设:学生可能会发现这首诗歌对比、对照的写作方法,以及文章总分的结构特点。
顺学而导,学生体会到什么老师就随着学生的学习而进行教学。
《有的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
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
”10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
“赶快收敛,埋掉。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2、再读:
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⑴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⑵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⑶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
班级交流心得。
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四、讨论、合作、交流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⑴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幻灯补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⑵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
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2、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3、小结:
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
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五、有感情背诵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六、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
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
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
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七、互相交流
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
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