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刑事诉讼法》下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几点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新刑诉法关于证人作证新规能否破解证人出庭作证难题探析[摘要]新刑诉法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经济补助、证人保护等内容,对证人出庭作证作出了具有历史性的进步,但是这能否破解我国证人出庭作证难题尚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
[关键词]出庭作证难原因;新法回应说到证人出庭作证,证人为什么要出庭作证,就涉及诉讼制度中的直接言辞原则。
现代诉讼制度要求法官必须亲自在法庭上直接以言辞辩论等方式呈现的事实和证据为审理判决的依据。
直接言辞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法官必须在法庭上亲自听取双方当事人、证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陈述,亲自听取双方辩论,从而形成对案件事实真实性的内心确信;其二,审判程序上应以言辞陈述方式进行,其中包括当事人之间在诉讼中就事实主张和证据的可信性进行攻击和防御,必须以言辞辩论方式进行。
这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要求,“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怎么办?后果很严重……证人出庭是能够正确审视和认定这个证据的主要前提,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质证就会流于形式。
”[1]质证,是指在庭审过程中由控辩双方对诉讼证据采取说明、反驳以及交叉询问等形式进行质询,以确认其证明力大小的诉讼活动。
简而言之,质证的功能之一是有利于发现实体真实,功能之二是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等的程序参与权。
“质证是对证据,包括证人证言提出质疑,那么证人不出庭,怎么质疑?对谁质疑?我们多数情况下是在对着纸张在质证,对着死物质证,质证没有互动,没有回应,没有交叉,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质证。
”[2]证人不出庭,证言无法质证,怎么能确定它是真实的?又怎么能根据这样的证据定案呢?证人不出庭作证一直是我国司法审判中的大难题,尤其是在刑事案件的审判中,证人出庭作证率更是不到5%。
对于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有无数的著作和文章进行了论述,归纳起来大概有这几种:1.法律意识淡薄、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和畏惧法庭心理综合作用,致使多数人从骨子里不愿出庭作证。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和为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各家自扫门前雪”等等传统观念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是根深蒂固的。
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几点思考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尚有许多欠缺和不尽人意的地方,本文根据本人从事司法工作(审判)的经验总结,着重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存在问题,造就这些问题的原因作以罗列,以及作证制度如何完善,试图造就一个良好的证人出庭作证的环境,目的是给我国证人出庭方面立法提供参考意见。
一、我国证人作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1、证人拒绝出庭。
证人拒绝出庭作证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大难题。
人们都不愿去证明自己身边人有罪或为此承担没有必要的风险,在通常审理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中,证人一般为当事人、自诉人、被告人的同事或邻居,甚至有某种亲情关系,对于出庭作证存在着重重的顾虑,这样,有些人虽然目睹了事情的全过程,了解一切事实真向,但趋于某种考虑,在当事人、控辩方要求其出庭时不愿出庭,甚至干脆予以回绝。
虽然我国三大诉讼法都有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但是规定的很笼统。
2、作证随意性大。
有些证人证词前后不一,甚至在法庭上任意改变证词,为案件审理带来难度,这主要是受证人主观条件限制的,证人具有主观虚假性。
证人往往与当事人有某种亲属、近邻、同事、恩怨、上下级或为了追遂某种利益,基于庇护、营救亲人、友情、报恩、情面、报复、贪利等心理动机,而作的随意性陈述。
3、作伪证,基于某种目的,故意作虚假证明或帮助他人隐匿某种事实,往往给法官办案带来麻烦,完全要靠法官去去伪存真。
这是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对证人作证制度规定得过于简单、粗陋、流于形式,而不注重于可操作性,使证人证言产生证据效力的途径不能借助正当程序使之客观化、程序化,导致法院对案件事实无法认定,从而使法官在办案过程中不注重对证人证言的采信,而无法发挥证人证言这一证据方式的优势。
4、对证人资格和证人作证方式的规定不科学。
我国民事诉讼法在证人资格上,规定单位与自然人同样具有作证资格,这在当今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单位既不能象自然人那样凭借感官、感觉、感知案件事实,也不能被直接传询,无法承担伪证责任,因而这种规定是不科学的,起码也是不严谨的。
《刑事案件中鉴定人出庭作证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刑事诉讼中,鉴定人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其鉴定意见对于案件的定罪量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鉴定意见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公正性往往需要通过鉴定人出庭作证来进一步确认。
因此,鉴定人出庭作证问题在刑事诉讼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刑事案件中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期为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提供参考。
二、鉴定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在刑事诉讼中,鉴定人是专家证人,其专业知识能够帮助法庭准确理解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
鉴定人出庭作证对于保证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鉴定人的出庭作证能够确保鉴定意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防止虚假鉴定、误鉴定等现象的发生。
其次,鉴定人的出庭作证能够增强法庭对鉴定意见的信任度,提高诉讼效率。
最后,鉴定人的出庭作证有助于揭示案件事实真相,维护司法公正。
三、刑事案件中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及问题尽管鉴定人出庭作证对于刑事诉讼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鉴定人出庭率低。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鉴定人不愿意或不愿意主动出庭作证。
其次,鉴定人的专业知识无法充分发挥。
由于庭审时间有限、法庭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足等原因,导致鉴定人的专业知识无法充分展示。
最后,鉴定人出庭作证程序不规范。
缺乏统一的程序规范和操作指南,导致鉴定人出庭作证过程中出现混乱和误解。
四、解决刑事案件中鉴定人出庭作证问题的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1. 完善法律法规。
应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鉴定人出庭作证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保障鉴定人的合法权益。
2. 强化司法机关的引导作用。
司法机关应积极引导鉴定人出庭作证,确保其专业知识能够充分发挥。
3. 增强庭审效率。
通过改进庭审程序、提高法庭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等方式,提高庭审效率,使鉴定人的专业知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展示。
4. 完善培训机制。
加强对鉴定人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使其更加了解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浅析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作者:丁伟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14年第01期摘要:证据是刑事诉讼中核心和灵魂,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有利于查明案情、核实证据以及正确的定罪量刑,但司法实践中证鉴定人出庭率极低,严重影响审判的公正性。
近年来,刑事诉讼中诸多冤假错案暴露出有瑕疵的鉴定意见造成法官对案件事实认定错误的问题,使鉴定人不出庭现象备受指摘,各方要求鉴定人出庭的呼声不绝于耳。
新《刑事诉讼法》针对上述问题对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进行了一系列规定,明确了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但由于法律规定的宽泛,缺乏更加细致的操作规程,在实践中,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仍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
本文结合我国刑事司法诉讼司法实践,分析我国刑事诉讼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一步提出部分完善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鉴定人出庭;新《刑事诉讼法》;鉴定意见;质证新《刑事诉讼法》第186条规定:“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并且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异议的,或者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或者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
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187条规定:“……鉴定人出庭作证,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新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前,我国的长期的司法实践活动中,鉴定人不出庭作证,而仅仅是法庭宣读其鉴定意见①的问题一直存在。
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是具有技术性、专业性的证据材料,它不同于普通的书证、物证以及人证。
鉴定意见需要具有专业水平的合法鉴定人作出,包含鉴定人的智力活动和科学分析。
②鉴定人对其所作出的鉴定意见,出庭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证是确保鉴定意见准确性的有效措施,通过法庭质证,控辩双方的询问,得以使鉴定意见更加可信,消除控辩双方的疑问,实现司法的公正性。
鉴定人员出庭作证注意事项
鉴定人员在出庭作证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准备充分:在出庭前,鉴定人员应仔细准备相关证据和资料,确保可以充分支持自己的鉴定结论。
此外,还应熟悉案件细节和法条,以便更好地回答法庭提出的问题。
2. 保持中立和客观:作为鉴定人员,应始终保持中立和客观的
态度。
不受他人的影响或压力,只根据事实和专业知识做出鉴定结论,并在庭审中坚守这一原则。
3. 清晰表达:在作证过程中,要注意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
观点。
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或复杂的句子,尽可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
向法庭解释自己的鉴定结果和推理过程。
4. 回答问题准确:在被法庭提问时,要认真听清问题,并准确
回答。
如有不确定或无法回答的问题,应坦诚说明,而不是随意猜
测或伪造信息。
5. 尊重法庭规则:在庭审过程中,要遵守法庭规则和程序。
不打断其他人的发言,不向法庭提出无关的问题或意见。
同时,也要尊重法官、律师和其他涉案方的权威和地位。
6. 谨慎处理质疑和交叉询问:如果法庭对鉴定结论提出质疑或进行交叉询问,鉴定人员应保持冷静,并以事实和证据为基础,坚定地捍卫自己的鉴定结论。
避免陷入争吵或情绪化的回应,以免影响自己的专业形象。
7. 遵守保密义务:在庭审中提及的案件信息和鉴定报告内容属于保密范围,鉴定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义务,不得将相关信息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员。
这些注意事项将有助于鉴定人员在出庭作证时更加专业和有效地履行职责。
工作心得:完善新刑诉法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是现代刑事诉讼中的重要环节,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最终在法律上确立了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通过解读我国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对照借鉴两大法系关于证人出庭作证有关制度,为进一步保证法律的落实及该制度的完善提出若干建议。
一、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解读新刑诉法明确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制度,首次明确了关键证人出庭、强制证人出庭以及证人出庭的保护和补偿措施。
(一)明确了关键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第187条第1款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同时又对证人范围和作证情形进行了限制。
一方面,此处的证人为案件的“关键证人”,即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者,另一方面,关键证人只有在控辩双方对其证言有异议,且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时才应当出庭作证。
新刑诉法上述规定明确了证人应出庭作证的情形,但在该规定中,法院在证人是否应当出庭问题上裁量权过大,不利于控辩双方平等对抗。
(二)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第188条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制度以及例外情形。
证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其处以强制到庭、训诫或10日以下拘留的措施。
一方面只有法院才享有强制证人出庭的权力,且行使权力前需经过通知程序;另一方面,有正当理由不出庭的证人不受此限,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这些证人包括:未成年人、庭审期间身患严重疾病或者行动极为不便者、其证言对案件的审判不起直接决定作用者和有其他原因的证人。
(三)完善了证人作证保护制度新刑诉法明确了证人可以申请事前保护,而且较为详细的规定了司法机关的保护义务。
第62条规定,一般情况下,证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时,可以向公检法机关申请保护,这是对证人事前保护的基本规定。
而在特殊案件中,证人可以不经申请直接获得公检法机关的保护,这些案件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和毒品犯罪等。
反思与重构: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探讨长期以来,刑事诉讼中证人怠于出庭作证一直是一个困扰刑诉事业发展的“瓶颈”。
新《刑事诉讼法》虽新增了强制出庭和证人保护等规定,但证人的出庭状况并未得到大幅改善,证人出庭率仍相对较低。
究竟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还是其执行力不足,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一、评析:刑事诉讼证人出庭的现状一场完整公正、兼顾实质和程序正义的诉讼活动,不仅要求控辩双方出庭,而且需要所有的诉讼参与人都要出庭。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9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质证就必然要求证人出庭。
但长期以来,证人怠于出庭作证已成为困扰我国刑事诉讼活动进行的一个难题。
有数据显示,刑事证人出庭率在全国各级法院一审不到10%,二审不到1%。
①虽然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制度,但司法实践中绝大多数案件的证人都不愿意出庭作证,即使出庭也通常会以各种理由搪塞,致使证人出庭作证的功能大打折扣。
以东部某基层法院为例,该院2013年审结刑事案件1000余件,但证人出庭作证率不足8%。
这无疑将会给司法的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添上“阴霾”。
证人怠于出庭必会对刑事诉讼带来消极后果:一使言辞证据原则落空。
直接的言辞证据使审判人员就法庭上陈述者之真意及感情获得明晰印象,对争议中的案件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大量的证人拒绝出庭,书面证言在庭审中通行无忌,将可能使刑事诉讼的直接言词原则变成空谈。
二是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形式。
证人出庭作证,能够为被告人及其代理人充分发问、质证提供有效非法定场所,是保障被告人充分行使权力的需要。
证人不出庭将导致当事人无法对证人证言进行询问、质证,从而使被告方的质证、辩论权受到削弱。
三是损害司法权与形象。
司法权威是司法机关具有的合法的权力和令人信服的威望。
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制度,但不少证人仍弃法院通知于不顾,拒绝到庭作证,必然使公众对法院司法的公正性、权威性产生怀疑。
新刑诉法下对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问题的思考作者:黄李彦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8期【摘要】作为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的方式之一,在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在我国长期的司法实践当中,鉴定人拒绝出庭作证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为了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新刑诉法不仅新规定了鉴定人出庭作证这一手段的内容,还明确了如何保护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制度、以及鉴定人必须出庭作证的情形,更申明了鉴定人不出庭作证的法律后果等。
这些措施无疑有利于制定刑事诉讼抗辩中的证据、保证案件的质量及加快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法制化进程。
进步是可喜的,但仍需注意到其中的不足。
从立法层面看来,我国关于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方面的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有待于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鉴定人出庭作证;刑事诉讼法;新规定;不足毫无疑问,对一个案件能否查明事实,保证质量,离不开一套系统科学的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和程序,此外,这样的程序制度还能增强司法部门的权威。
因此,在我国,设置这样一套制度与程序迫在眉睫。
在这一点上,新刑事诉讼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完善了我国的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忽视,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也要充分认识到并为此努力。
一、对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新规定在诉讼过程中,侦查、审判等机关为了查明案件,而委托具有专业的人员或机构对涉案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与判定。
而这些专业人员或机构多是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在鉴定时也得依照法定程序。
这属于“司法鉴定”的范畴。
早在两千多年前,司法鉴定制度在我国就已经基本形成初步的体系。
而作为司法鉴定制度现代化的滥觞,则以1907 年清政府颁布的《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为标志。
这一章程的颁布对司法鉴定制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此前的“审鉴合一”这一传统检验方式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把审判官与鉴定人的身份进行了分离,在传统的检验制度下,鉴定人是作为审判的主持者,而现在,鉴定人成为了诉讼参与者。
新刑事诉讼法框架下关键证人出庭制度的重要性及对策[摘要]文章拟通过分析我国证人出庭的现状、意义等,结合新刑事诉讼法关于证人出庭的相关条文,对如何落实新刑诉法关于证人出庭制度的规定进行思考和探索,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证人;出庭作证;证人保护一、刑事案件证人出庭作证现状及分析(一)我国证人出庭现状经抽查,某法院在2001年121份刑事判决书中,发现涉及法院确认的与案件有关的各类证人证言共1838个,平均每案有证人证言15个,但121件仅占该院当年审结刑事案件总数的10.9%,显然不可能将成千上万的证人都作为“必须”出庭作证的证人传到法院作证,否则,既无必要也难以承受。
如果按前述原则,假设每案有1/3的证言属于应当出庭作证的关键证据,将有612个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平均每案约5名证人出庭作证;假设每案有1/5的证人出庭作证的关键证据,将有367个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平均每案约3名证人出庭作证。
这种“假设”的程度不是过高,而现实的情况是:在这121件案件中,仅7人出庭作证,占假设应当出庭作证的1~2%。
一些学者对各地区的调查资料显示:法院的证人出庭率,高的约8%,低的不足1%。
由于各地、各法院、各人对证人出庭率的统计方法有不同之处,因此缺乏相互之间的可比性,但是不能否认,关键证人出庭的比率普遍偏低,证人出庭作证难的问题困扰着法院。
(二)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危害证人所提供的证言完全是根据亲身体验而作出的,非他人所能代替的。
证人不出庭或只用一纸文书代替出庭,对诉讼是非常不利的。
法官正确的审理和判决案件的基本前提之一便是对案件事实的准确把握,但是要准确查清一个过去发生的事实又谈何容易。
当事人双方各执一词,真假难辨,对案件事实可能了解的证人证言以及其他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物证就成为法官作出判决的基本依据。
证人不出庭或者只以一纸文书代替出庭,作证中对方提出语词有虚假,没有办法当庭质证。
在审理过程中发现需要进一步问清楚的问题,证人不在场也没有办法过问。
新《刑事诉讼法》下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几点思考
作者:王斌李军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30期
摘要新《刑事诉讼法》确立了鉴定人出庭作证原则,规定了出庭的条件和拒不出庭作证的制裁措施。
但是关于鉴定人出庭作证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本文从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经济补偿和保护、处罚措施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出庭条件经济补偿处罚措施
作者简介:王斌、李军,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0-079-02
鉴定制度是我国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诉讼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
而鉴定人出庭作证是鉴定制度中非常重要的对鉴定结论质证的程序。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加强和司法改革的深化,有关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但鉴定人出庭作证绝非一蹴而就,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法律沿革
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156条规定:“证人作证,审判人员应当告知他要如实地提供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要付的法律责任。
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对证人、鉴定人发问。
审判长认为发问的内容与案件无关的时候,应当制止。
审判人员可以询问证人、鉴定人。
”可见1996年《刑事诉讼法》就有鉴定人出庭作证的表述,但未强制鉴定人出庭作证,在诉讼中鉴定人很少出庭。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鉴定人出庭作证的要求和拒不出庭作证的制裁措施。
第十一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
”第十三条还规定:“鉴定人或者鉴定机构有违反本决定规定行为的,由省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
鉴定人或者鉴定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给予停止从事司法鉴定业务三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处罚;情节严重的,撤销登记:……(三)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拒绝出庭作证的。
”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鉴定意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
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对鉴定意见有疑问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通知鉴定人出庭作证或者由其出具相关说明,也可以依法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
”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
新《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格外重视鉴定人出庭作证,不仅规定了出庭作证的条件,而且对应出庭而拒不出庭的情形规定了明确的制裁措施。
第187条第三款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
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
二、关于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几点思考
在我国鉴定人出庭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怕得罪人”的思想影响外,主要还是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鉴定人出庭作证能否真正落实,还有待在鉴定人出庭补偿措施、保护措施等方面不断改进。
因此,笔者就新《刑诉法》的鉴定人出庭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涉及人身伤害案件和经济纠纷的增多,鉴定在处理案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005年10月1日施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七条规定:“侦查机关根据侦查工作的需要设立的鉴定机构,不得面向社会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
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不得设立鉴定机构。
”这就使公、检、法三家为主,医学院校、医院为辅的司法鉴定格局转变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负责各自侦办案件的鉴定,其余鉴定由社会鉴定机构承担的格局。
《决定》针对我国鉴定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鉴定机构独立与审鉴分离、鉴定人负责制和出庭制度等,促进了我国司法鉴定管理体系的形成,提升了司法鉴定在司法和社会的影响和地位。
但随着社会鉴定机构的不断增多,也带来了管理混乱的问题。
司法鉴定机构准入门槛低,难以保证鉴定质量,部分省市司法鉴定机构过多,造成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
个别鉴定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为满足委托方的要求,出具有利于委托方的鉴定意见而忽视公正问题。
同时《决定》第十八还规定:“各鉴定机构之间没有隶属关系;鉴定机构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不受地域范围的限制。
”由于司法鉴定无属地管辖,无层级限制,各鉴定机构无隶属关系,当事人可以任意委托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还可以委托多家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挑选对自己有利的鉴定意见用于诉讼。
面对“多头鉴定”、“重复鉴定”,法官缺乏必要的专门技术和知识,难以对鉴定意见是否正确作出判断。
而通过鉴定人出庭作证,就鉴定意见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进行阐述,接受控辩双方对鉴定意见的制作是否合法、鉴定的过程是否科学、鉴定意见是否可靠等进行质证,必要时还可以申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意见提出意见,有利于查明案情,认定事实,排除合理怀疑。
(二)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条件
新《刑诉法》规定,在符合以下两项条件时,鉴定人必须出庭:一是“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即控辩双方对鉴定意见的制作是否合法、鉴定的过程是否科学、鉴定意见是否可靠等存在较大分歧。
二是“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即法庭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控辩双方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法庭通过双方辩论或者运用其他证据,无法审查鉴定意见是否正确,而必须要求鉴定人出庭的情况。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当控辩双方对鉴定意见存在不同意见,或者多份鉴定意见的结果不一致时,为了证实有利于自己的鉴定意见或者反驳不利于自己的鉴定意见,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都有权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意见提出意见。
(三)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
对鉴定人补偿不到位是我国鉴定人出庭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刑诉法》第63条规定:“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餐饮等费用,应当给予补助。
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
”而鉴定人作为特殊的证人,可按照此规定给予补助。
但这些还不够,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71、72条规定:“对鉴定人要依照《证人、鉴定人补偿法》予以补偿.”日本《刑事诉讼法》第173条规定:“鉴定人可以请求交通费、日津贴费、住宿费、鉴定费,接受因鉴定而需要的费用的支付或者偿还。
”笔者认为,参照国外的司法实践,市场经济下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助,不仅包含交通、住宿、餐饮等费用,还应包括出庭作证的劳务费用。
而且在传票送达时书面予以确认。
这样才能使鉴定人打消顾虑,积极出庭作证。
至于鉴定人出庭作证费用的承担,新《刑诉法》将鉴定人是否有必要出庭作证的决定权赋予了人民法院,因此应该明确由人民法院从业务经费中支付。
(四)鉴定人出庭作证的保护措施
新《刑诉法》第62条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二)采取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出庭作证措施;(三)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四)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五)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保护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
”笔者认为,仅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的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进行保护还不够,对于其他暴力犯罪如故意杀人、强奸、绑架等涉及人身伤害、死亡的案件的鉴定人也应进行保护。
应当建立全面有效的证人、鉴定人、被害人保护体系。
事前、事中、事后保护相结合,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发挥各自优势,在联合的基础上有所分工。
(五)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处罚措施
新《刑诉法》第188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
”鉴定人作为特殊的证人,出庭作证是其应尽的义务,但新《刑诉法》没有明确规定对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处罚措施,仅规定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笔者认为司法实践中,应当还应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中拒不出庭作证的制裁措施对鉴定人进行处罚。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10月1日施行。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发[2010]20号)。
[3]童建明.新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第三章第六节).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