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句式,特殊翻译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31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句式,用以表达判断、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翻译时,一般将判断词“者”、“也”、“乃”、“即”等译为“是”、“就是”等。
例句:孔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二、省略句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指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的成分。
例句: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着。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指将句子中的成分颠倒过来。
翻译时,要将句子成分还原到正常语序。
1. 宾语前置例句:夫战,勇气也。
翻译:战斗,靠的是勇气。
2. 定语后置例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翻译:宫中的妇女和左右的人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
3. 状语后置例句:吾从而师之。
翻译:我跟从他,拜他为师。
四、被动句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表达被动的句式。
翻译时,一般用“被”、“受”等词语表示被动。
例句:孟子见梁惠王。
翻译:孟子见到梁惠王。
五、疑问句疑问句是文言文中表达疑问的句式。
翻译时,一般用“吗”、“呢”等疑问语气词。
例句:子曰:“何如?”翻译:孔子说:“怎么样?”六、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句式。
翻译时,要注意保留固定句式的特点。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总之,在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时,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句子结构,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师说》的特殊句式找出,并按原句+句式+翻译1. 师说中的特殊句式1.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2.惑之不解-宾语前置3.不拘于时-被动-介词结构后置4.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5.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7.其可怪也欤-判断句8.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9.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10.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1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1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13.则曰-省略句拓展内容:《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1.之:结构助词,的。
学者:研究的人。
2.行业:一般指古代经典、历史、诸子百家之学、古文写作。
3.人直到出生才知道真相。
它指的是知识和理性。
语本《论语·述而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明之的人。
4.闻道:语本《论语·里仁闻道,夕死可矣。
'”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儒家之道。
5.因此向他学习:跟随他(和。
老师,意动用法,to。
为师。
2. 《师说》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被动句:不拘于时。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倒装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其闻道也固(亦)先乎吾;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学于余。
生乎吾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 【《师说》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找到参考书了~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词类活用:吾从而师之-师-名词作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古今异义: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小学-古:小的方面今:学校众人-古:一般人今:表示很多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ou四声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u二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特殊句式: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拘于时-被动,状语后置学于余-状语后置耻学于师-状语后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特殊句式翻译
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
翻译: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翻译:你们就不说话了。
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
翻译:不了解我啊。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翻译: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5、摄乎大国之间:状语后置。
翻译: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翻译: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
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翻译: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
翻译:“在沂水里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
翻译: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10、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翻译:治理国家凭借的是礼。
1. 当时,那位出租车司机别无选择,只能求助于游客。
(choice)【答案】At that time the taxi driver had no choice but to turn to the tourist/ traveler (for help).【解析】这里考查的是have/had no choice but to do sth.句型,意为“除了做……别无选择”,一定要注意,在这个句型中but要加to do不定式。
2. 自从出国留学后,她就不再和我们保持联系了。
(No longer)【答案】No longer has she kept in touch with us since she went abroad for further study / education.【解析】这里考查的是no longer位于句首的倒装结构;与......保持联系 keep in touch with...。
3. 我发现很难与那些一贯固执己见的人合作。
(…it…)【答案】I find it (is) hard to cooperate with those who always stick to their own opinions.【解析】本句可以翻译为两种句型,如果加上括号中的is,则理解为动词find后跟宾语从句;如果不加is,则考察句型find+形式宾语it+adj.+to do sth.真正的宾语是to do不定式。
除find外,常用的动词还有think,consider等。
4. 学校董事会没有批准这一提案,也没有做出任何解释。
(nor)【答案】The school board did not approve the proposal nor did they make any explanation/give the reasonfor doing so.【解析】本题重点测试nor这个否定词引导的句子需用部分倒装结构。
蓝皮书讲义P131-134例句翻译一倒装句【宾语前置句】规律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一一古之人不欺余也翻译:古代的人不欺骗我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翻译:没有这种事情(这种情况)不患人之不己知一一不患人之不知己翻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一一莫肯顾我翻译:多年侍奉你,你却不肯照顾我莫我知也夫一一莫知我也夫翻译:没有人了解我啊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一一莫养之也翻译:我有老父亲,(如果)我自己死了,没有人供养他规律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翻译: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籍何以至此?一一籍以何至此?翻译:我凭什么会这样?客何为者?客为何者?翻译:您是做(干)什么的?沛公安在?沛公在安?翻译:沛公在什么地方?吾谁与守?一一吾与谁守?翻译:我与谁守城呢?君奚为不见孟轲?一一君为奚不见孟轲?翻译:您为什么不见孟轲?规律3:之、是可以作为宾语前置句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一不知句读,不解惑翻译:不知道句读,不解决疑惑寡君其罪之恐一一寡君恐其罪翻译:我们国君正担心自己的罪过我楚国之为一一我为楚国翻译:我为楚国(做这件事的)宋何罪之有?一一宋有何罪?何厌之有?一一有何厌?何陋之有?一一有何陋?翻译:宋国有什么罪?有什么满足的?有什么简陋的?唯马首是瞻一一唯瞻马首唯利是图一一唯图利翻译:只看马头只图谋利益规律4:介词“以”的宾语提前一言以蔽之一一以一言蔽之秋以为期一一以秋为期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一一以一当十翻译:用一句话来概括翻译:用秋天作为期限翻译:楚国的战士没有不用一个人来抵挡十个人的【定语后置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人翻译:寻求(可以出使给秦国报信)的人石之(铿然有声)者(铿然有声)石翻译:(铿然有声音)的石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劲)的筋骨唯命是从一一唯从命只听从命令【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于……)一一翻译:而您被赵王宠幸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一一翻译:白白地被欺骗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一一翻译: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4.受制于人(……受……于……)一一翻译:被别人牵制5.为天下笑,何也?(为)一一翻译:被天下人耻笑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一一翻译:羸弱的士兵被人和马践踏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一一翻译:你们这类人都要被俘虏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一一翻译:讲信用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一一翻译: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判断句省略句省略主语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翻译: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 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必修二特殊句式1.判断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3.省略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作《二京赋》,因以讽谏果地震陇西使快弹数曲为击破沛公军加彘肩上与俱去4.倒装句(1)介宾后置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游于三辅虽才高于世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具告以事得复见将军于此(2)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未之有也籍何以至此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5.固定结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翻译下列句子: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3.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4.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6.孰与君少长?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1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1.臣请入,与之同命。
1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1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1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5.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16.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7.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一、判断句1.原文: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下》)翻译: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他的本心。
2.原文:此非所以跨海内也。
(《孟子·梁惠王上》)翻译:这并不是用来统一天下的方法。
二、疑问句1.原文:何以异于刺人而杀之?(《孟子·梁惠王下》)翻译:这与刺人杀人有什么不同?2.原文: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梁惠王下》)翻译:请问先生擅长什么?三、省略句1.原文:孟施舍知其不可而为之。
(《孟子·离娄上》)翻译:孟施舍知道不可能还去尝试。
2.原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孟子·滕文公上》)翻译:人与禽兽的区别几乎很少。
四、倒装句1.原文:是亦不可以已已乎?(《孟子·梁惠王上》)翻译:这难道不是也应该停止吗?2.原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孟子·离娄上》)翻译:君子的恩泽,五世之后就会断绝。
五、宾语前置句1.原文: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孟子·离娄上》)翻译: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之中。
2.原文:此所谓失其本心者也。
(《孟子·告子下》)翻译: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他的本心。
六、定语后置句1.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上》)翻译:得道的人得到很多帮助,失道的人得到很少帮助。
2.原文: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
(《孟子·梁惠王下》)翻译:现在大王在这里演奏音乐,百姓听到大王钟鼓的声音,都皱着眉头,互相告诉。
以上列举了孟子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及其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并灵活运用这些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文言文中表示判断的句子。
其特点是句末用“也”字或不用“也”字。
例如:1.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翻译:陈胜是阳城人。
2. 然而好事者必多方以求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翻译:然而好事的人必定多方寻求。
二、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句子成分的位置颠倒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1. 主谓倒装主谓倒装是指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
例如:1. 然不自知其昏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翻译:然而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昏庸了。
2. 然而天以五十载而一旦断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翻译:然而天意使它经过五十年而突然断绝。
2.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指宾语放在谓语之前。
例如:1. 吾闻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孟子·离娄上》)翻译:我听说君子爱人是以德,小人爱人是以姑息。
2. 虽使普天下之女子,莫不欲以为夫,而吾岂得专此美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翻译:即使让普天下的女子,没有不想成为我的妻子的,我怎么能独占这美事呢?3.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是指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如:1.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史记·淮阴侯列传》)翻译:士人为知己而死,女子为悦己而打扮。
2.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翻译:所以写下这篇文章,等待那些观察民风的人得到它。
三、省略句省略句是指省略了句子成分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主要有以下几种:1. 主语省略主语省略是指省略了主语。
例如:1. 汤之问棘也是已矣。
(《庄子·逍遥游》)翻译:汤询问棘的事情也就这样了。
2.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翻译:虽然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2. 谓语省略谓语省略是指省略了谓语。
例如:1.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史记·淮阴侯列传》)翻译:士人为知己而死,女子为悦己而打扮。
古文之妙,在于其言简意赅,句式多变。
狼文亦然,其中特殊句式繁多,韵味无穷。
今试以《狼》一文为例,析其特殊句式之妙。
原文: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狼亦狡猾也,然而片刻之间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之间的诡诈变化又有多少呢?只是增加了笑料而已。
析:1. 虚词倒装句:“狼亦黠矣”中,“亦”字作状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狼亦矣黠”,意为“狼也是狡猾的”。
2. 省略句:“而顷刻两毙”中,“而”字省略主语,应为“而狼顷刻两毙”,意为“然而狼片刻之间就被杀死”。
3. 反问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中,“几何”作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禽兽之变诈几何”,意为“禽兽之间的诡诈变化又有多少呢?”,反问语气加强语气。
4. 谓语前置句:“止增笑耳”中,“止”字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止增笑”,意为“只是增加笑料而已”。
5. 语气词省略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中,“哉”字省略,表达反问语气。
原文: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大诟天下:“为天下笑者,皆我辈也!”翻译:屠夫于是奔跑过去倚靠在树下,放下担子拿起刀,大声诟骂天下:“被天下人嘲笑的人,都是我们这些人啊!”析:1. 介词结构后置句:“为天下笑者”中,“为”字作介词,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天下笑为者”,意为“被天下人嘲笑的人”。
2. 倒装句:“皆我辈也”中,“皆”字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我辈皆也”,意为“都是我们这些人啊”。
3. 语气词省略句:“为天下笑者,皆我辈也!”中,“也”字省略,表达感叹语气。
原文: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狼亦狡猾也,然而片刻之间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之间的诡诈变化又有多少呢?只是增加了笑料而已。
析:1. 虚词倒装句:“狼亦黠矣”中,“亦”字作状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狼亦矣黠”,意为“狼也是狡猾的”。
2. 省略句:“而顷刻两毙”中,“而”字省略主语,应为“而狼顷刻两毙”,意为“然而狼片刻之间就被杀死”。
1、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3、举酒属客。
译:苏轼举起酒杯劝人喝酒。
4、凌万顷之茫然。
译:越过茫茫的江面。
5、渐见愁煎迫。
译:渐渐被忧愁煎熬压迫。
6、大王来何操?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9、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译:陪侍在殿上的大臣们,,不能带任何兵器。
10、吾属今为之虏矣!译: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1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多次举起佩带的玉玦来给项王看。
12、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译:有志气,不跟从别人而停止。
13、客有吹洞箫者。
译:有吹洞箫的客人14、申之以孝悌之义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1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既然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恨报复了并且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就可以除掉了。
16、渺渺兮予怀。
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
17、不然,籍何以至此。
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1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19、欲与(之)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译: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
20、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2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译: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22、妇女无所幸。
译:妇女没有被宠幸。
2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译: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东西来帮助,也不能到达。
夫读书者,所以博闻强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然而,读书之道,非同寻常,其间句式,亦颇为奇特。
今试以文言文之特殊句式,译其大意,以飨读者。
一、倒装句昔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此句中,“读书破万卷”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破万卷读书”。
此句意谓:读书若能破万卷,则下笔自如有神。
二、省略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句中,“之”字省略,完整句应为“学而时习之者,不亦说乎?”意谓:学而时常复习之,不亦愉快乎?三、宾语前置句孟子云:“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此句中,“得其所哉”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得所哉得哉。
”意谓:得到你所期望的,得到你所期望的!四、判断句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此句中,“也”字为判断句标志,意谓: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穷。
五、疑问句屈原问:“吾将何之?”此句中,“何之”为疑问句,意谓:我将去哪里?六、被动句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此句中,“传道授业解惑”为被动句,意谓:教师的作用在于传授知识、教导学业、解答疑惑。
七、并列句诸葛亮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此句中,“非……无以……”为并列句,意谓:不淡泊无以明志,不宁静无以致远。
八、条件句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此句中,“不如……”为条件句,意谓: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所学。
九、转折句墨子曰:“天下莫不以孝悌为重,而我独以廉耻为重。
”此句中,“而”字为转折句标志,意谓:天下没有人不以孝悌为重,而唯独我以廉耻为重。
十、因果句老子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此句中,“以其……是以……”为因果句,意谓:民之所以饥,是因为他们的上级征收的税太多,所以饥。
总之,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丰富多彩,通过上述十种句式,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先贤们的智慧与才华。
如今,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其词句,更要深入理解其内涵,从而汲取古代文化的精髓。
孔子闻言,心中大喜,遂与老者交谈。
孔子问:“老丈隐居于此,有何所好?”老者答曰:“吾喜读经史,尤好山水之间,与天地共呼吸,与自然为伴侣。
”孔子曰:“吾闻君子之交淡如水,老丈与天地山水之谊,可谓淡矣。
”老者微笑曰:“然也。
吾与天地山水之谊,非淡薄也,乃出于至诚,如水之润物无声,如风之拂面不惊。
”孔子闻言,感慨万分,遂曰:“老丈之言,使吾受益匪浅。
吾欲求一良策,使吾得与天地山水结缘,可否赐教?”老者沉思片刻,曰:“吾有一策,但需君子之心,方能行之。
”孔子曰:“愿闻其详。
”老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山水之灵性曰润。
君若欲与天地山水结缘,须心怀慈悲,广施善行,方能感动天地,润泽山水。
”孔子问:“老丈所言,吾虽闻之,然不知如何践行。
”老者曰:“践行之道,莫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者,修身养性,使之纯洁无瑕;齐家者,和睦家庭,使之幸福美满;治国者,为民请命,使之安居乐业;平天下者,以德服人,使之和谐共处。
”孔子曰:“老丈所言,吾心悦诚服。
然吾欲求一具体之法,以践行老丈之教。
”老者微笑曰:“君欲求具体之法,吾有一言相赠: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孔子听罢,心悦诚服,遂拜老者为师,求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孔子与老者结伴而行,遍访名山大川,访求贤士,广结善缘,践行老者之教。
岁月如梭,孔子年过不惑,而所学所得,已使天下归心。
孔子感慨万分,遂著《论语》一书,传之后世,教化万民。
其言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之教,传遍四海,使天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国家得以繁荣昌盛。
孔子与老者之谊,亦传为千古佳话,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
然世间事物,皆有其因果循环。
孔子虽学富五车,然亦不能免于生死轮回。
孔子离世后,其精神与智慧,犹如日月星辰,照耀着后世子孙,成为中华民族之瑰宝。
时至今日,吾辈仍应铭记孔子之教,践行老者之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想。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一、判断句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也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者,……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秦,虎狼之国。
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⑤梁文即楚将项燕。
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略讲)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略讲)【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1.表被动的“于”字句例: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