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句式以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句式,用以表达判断、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翻译时,一般将判断词“者”、“也”、“乃”、“即”等译为“是”、“就是”等。
例句:孔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二、省略句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指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的成分。
例句: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着。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指将句子中的成分颠倒过来。
翻译时,要将句子成分还原到正常语序。
1. 宾语前置例句:夫战,勇气也。
翻译:战斗,靠的是勇气。
2. 定语后置例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翻译:宫中的妇女和左右的人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
3. 状语后置例句:吾从而师之。
翻译:我跟从他,拜他为师。
四、被动句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表达被动的句式。
翻译时,一般用“被”、“受”等词语表示被动。
例句:孟子见梁惠王。
翻译:孟子见到梁惠王。
五、疑问句疑问句是文言文中表达疑问的句式。
翻译时,一般用“吗”、“呢”等疑问语气词。
例句:子曰:“何如?”翻译:孔子说:“怎么样?”六、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句式。
翻译时,要注意保留固定句式的特点。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总之,在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时,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句子结构,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师说》的特殊句式找出,并按原句+句式+翻译1. 师说中的特殊句式1.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2.惑之不解-宾语前置3.不拘于时-被动-介词结构后置4.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5.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7.其可怪也欤-判断句8.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9.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10.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1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1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13.则曰-省略句拓展内容:《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1.之:结构助词,的。
学者:研究的人。
2.行业:一般指古代经典、历史、诸子百家之学、古文写作。
3.人直到出生才知道真相。
它指的是知识和理性。
语本《论语·述而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明之的人。
4.闻道:语本《论语·里仁闻道,夕死可矣。
'”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儒家之道。
5.因此向他学习:跟随他(和。
老师,意动用法,to。
为师。
2. 《师说》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被动句:不拘于时。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倒装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其闻道也固(亦)先乎吾;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学于余。
生乎吾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 【《师说》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找到参考书了~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词类活用:吾从而师之-师-名词作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古今异义: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小学-古:小的方面今:学校众人-古:一般人今:表示很多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ou四声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u二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特殊句式: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拘于时-被动,状语后置学于余-状语后置耻学于师-状语后置。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一)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二) 1.语言方面:简洁、准确。
2.内容方面:尽量结合语境,整体把握。
3.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即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还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我们做到意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衔接紧密,过流自然。
于是,匡人益围之,夫子笑曰:“吾闻之,君子之乐,非乐富贵也,乐道也。
吾之道,仁也,义也,礼也。
今匡人围吾,吾不以为忧,盖吾道所乐也。
”匡人闻夫子之言,不解其意,乃问曰:“夫子之乐,既非乐富贵,又非乐道,吾人固不知其所乐何事也。
”夫子答曰:“吾乐在山水之间,乐在与人相与之中。
山水之间,清静无为,可以养吾心性;与人相与之中,可以广吾德行。
此吾之所以乐也。
”匡人曰:“然则夫子乐山水,乐与人相与,何以不惧匡人之围也?”夫子曰:“吾之所以不惧者,盖吾知天命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吾性仁,吾道义,吾教礼。
匡人围吾,吾固知其非吾道也,故不惧。
”匡人闻夫子之言,心中敬服,乃解围而去。
夫子于是遂游于匡之外,心无挂碍,乐亦无穷。
夫孔夫子,圣人也,其言简而意赅,其行高而不可及。
故其文虽古,而其义甚明。
今试译夫子之言,以晓后世:孔子游于匡地,匡人将之围困数重。
夫子不忧不惧,言曰:“天生斯民,以养其性。
吾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吾性好山水,故游于此。
今匡人围我,我不惧,盖吾性所好也。
”于是,匡人围困更甚,夫子笑曰:“吾闻君子之乐,非乐富贵,乐道也。
吾之道,仁义礼也。
今匡人围我,吾不以为忧,盖吾道所好也。
”匡人闻夫子之言,不解其意,乃问:“夫子之乐,非乐富贵,非乐道,吾人固不知其所乐何事也。
”夫子答曰:“吾乐在山水之间,乐在与人相与之中。
山水之间,清静无为,可以养吾心性;与人相与之中,可以广吾德行。
此吾之所以乐也。
”匡人曰:“然则夫子乐山水,乐与人相与,何以不惧匡人之围也?”夫子曰:“吾之所以不惧者,盖吾知天命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吾性仁,吾道义,吾教礼。
匡人围我,吾固知其非吾道也,故不惧。
”匡人闻夫子之言,心悦诚服,乃解围而去。
夫子于是游于匡地之外,心无挂碍,乐亦无穷。
孔子之言,虽古而不失其义,其文虽简而意深。
译者谨以文言文译之,以传之后世,使后人得以领悟夫子之道。
必修二特殊句式1.判断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3.省略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作《二京赋》,因以讽谏果地震陇西使快弹数曲为击破沛公军加彘肩上与俱去4.倒装句(1)介宾后置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游于三辅虽才高于世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具告以事得复见将军于此(2)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未之有也籍何以至此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5.固定结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翻译下列句子: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3.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4.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6.孰与君少长?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1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1.臣请入,与之同命。
1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1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1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5.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16.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7.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一、判断句1.原文: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下》)翻译: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他的本心。
2.原文:此非所以跨海内也。
(《孟子·梁惠王上》)翻译:这并不是用来统一天下的方法。
二、疑问句1.原文:何以异于刺人而杀之?(《孟子·梁惠王下》)翻译:这与刺人杀人有什么不同?2.原文: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梁惠王下》)翻译:请问先生擅长什么?三、省略句1.原文:孟施舍知其不可而为之。
(《孟子·离娄上》)翻译:孟施舍知道不可能还去尝试。
2.原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孟子·滕文公上》)翻译:人与禽兽的区别几乎很少。
四、倒装句1.原文:是亦不可以已已乎?(《孟子·梁惠王上》)翻译:这难道不是也应该停止吗?2.原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孟子·离娄上》)翻译:君子的恩泽,五世之后就会断绝。
五、宾语前置句1.原文: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孟子·离娄上》)翻译: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之中。
2.原文:此所谓失其本心者也。
(《孟子·告子下》)翻译: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他的本心。
六、定语后置句1.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上》)翻译:得道的人得到很多帮助,失道的人得到很少帮助。
2.原文: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
(《孟子·梁惠王下》)翻译:现在大王在这里演奏音乐,百姓听到大王钟鼓的声音,都皱着眉头,互相告诉。
以上列举了孟子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及其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并灵活运用这些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