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对仗的开合之法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文】七律平仄对仗简议七律的成诗条件远高于七绝,它除要求合平仄之外,中间二联还须对仗。
并非某些人所以为的列出八句五十六个字就是七律了。
一首七律是否合要求往往取决于对仗是否工整、文字是否合情理合文法。
同七绝一样,七律的平仄也只管每句的二四六字,一三五字不管。
七律的基本格式也有两种。
或平仄平,仄平仄。
仄平仄,平仄平。
平仄平,仄平仄。
仄平仄,平仄平;或仄平仄,平仄平。
平仄平,仄平仄。
仄平仄,平仄平。
平仄平,仄平仄。
如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这首七律的平仄格式属上述第一种。
首句“江”为平,“曲”为仄,“村”为平【平仄平】。
第二句“夏”为仄,“村”为平,“事”为仄【仄平仄】。
第三句“去”为仄,“来”为平,“上”为仄【仄平仄】。
第四句“亲”为平,“近”为仄,“中”为平【平仄平】。
第五句“妻”为平,“纸”为仄,“棋”为平【平仄平】。
第六句“子”为仄,“针”为平,“钓”为仄【仄平仄】。
第七句“病”为仄,“须”为平,“药”为仄【仄平仄】。
尾句“躯”为平,“外”为仄,“何”为平【平仄平】。
而且中间二联对仗十分工整。
“自去自来梁上燕”对“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对“稚子敲针作钓钩”。
再如高翥《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首七律的平仄格式属上述第二种。
首句“北”为仄,“头”为平,“墓”为仄【仄平仄】。
第二句“明”为平,“扫”为仄,“纷”为平【平仄平】。
第三句“灰”为平,“作”为仄,“蝴”为平【平仄平】。
第四句“血”为仄,“成”为平,“杜”为仄【仄平仄】。
第五句“落”为仄,“狸”为平,“冢”为仄【仄平仄】。
第六句“归”为平,“女”为仄,“灯”为平【平仄平】。
第七句“生”为平,“酒”为仄,“当”为平【平仄平】。
七律诗格律大全一、七律诗的基本格式那可是相当有讲究的。
它每句七个字,总共八句。
就像是盖房子,每个部分都有它的作用。
比如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第一句就是起笔,点明主题,像一个故事的开头,一下子就把气氛带起来了。
二、七律诗的韵律规则可不能小瞧。
它讲究平仄交替呢。
啥是平仄?简单说就像音乐里的高低音。
平声字读起来平缓,仄声字读起来有起伏。
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鹂”是平声,“鹭”是仄声,这样平仄交错,读起来就像唱歌一样朗朗上口。
你要是不按这个规则来,那读起来就别扭得很,就像唱歌跑调似的。
三、颔联和颈联得对仗工整。
这就好比是两个人比赛,要旗鼓相当才行。
就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对“江春”,名词对名词;“生”对“入”,动词对动词;“残夜”对“旧年”,名词对名词。
对仗好了,诗就显得特别精致,就像两个配合默契的伙伴在跳舞。
你要是对仗不工整,那这诗就像两个人跳舞乱了节奏,多难看呀。
四、首联的起笔很关键。
它得吸引人,就像钓鱼得有个好诱饵。
比如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一句就像抛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让读者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想要知道后面的答案。
要是首联写得平平淡淡,就像给人端了一碗没味道的粥,谁还想接着吃呢?五、尾联可不能虎头蛇尾。
它得把诗的情感或者意境升华一下。
就像一场演出最后的高潮部分。
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尾联一下子就把诗人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天下的寒士,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伟大的胸襟。
要是尾联写得不好,就像看一场演出,前面都很精彩,最后却草草收场,多让人扫兴啊。
六、七律诗里的用词也有门道。
要精准又要有韵味。
就像做菜,盐放多放少都不行。
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里的“孤”“直”“长”“圆”,每个字都用得恰到好处,把沙漠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要是用词不当,就像做菜把醋当成酱油放了,那味道可就全变了。
七、中间两联的对仗除了词性相对,意义也要相关联。
如何写好七律七律创作中,我们已经知道的平仄、对仗、押韵等要求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应该尽量注意。
一、首句多入韵及邻韵。
七律的首句入韵为正格。
七律的这个特点与五律正好相反,五律是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我们看杜甫的《秋兴八首》,每篇均为起句押韵,唐宋七律中也呈现这个特点。
近体诗押韵限制严,即一首诗里,韵字要用属于一韵部里的,否则算出韵,不合格律。
也有一体,用邻韵,称“首雁出群式”(音相近的,如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微、八齐,等等,具体见邻韵表)。
打起黄莺儿【四支】,莫教枝上啼【八齐】。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八齐】。
这首五绝押八齐韵,第一句韵字用四支韵的“儿”韵清明时节雨纷纷【十二文】,路上行人欲断魂【十三元】。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十三元】。
这首七绝押十三元韵,第一句韵字用了十二文韵的“纷”。
孤雁出群格应用的还有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韩偓《安贫》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邻韵的合并有一定规范,可以查阅专门的邻韵表。
二、中二联避免结构合掌。
所谓格律诗潜规则,是指唐宋人不要求的,明清人所制定的规则,因诗词格律起源于唐宋,而唐宋人又不严格要求的,故称为潜规则罢了。
结构合掌,不是指一联中上下句的合掌,而是指律诗的相邻两联尤其是颔联、颈联这两个对仗联之间的句法结构(语法成分)完全相同。
结构的合掌,在创作中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尤其是初学者,往往都不注意结构的合掌。
当创作好后有人说结构合掌了,再回头去修改,那麻烦会很大,修改起来也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在创作中,在构思时,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尽量在中二联,以及全诗中求变化。
至于结构的合掌,往往多在律诗的中二联出现。
也就是说,中二联的结构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给人感觉十分呆滞。
如《唐诗三百首》中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其中中二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6.七律第六讲律诗中的对仗,律诗七律第六讲律诗中的对仗,律诗的句式语法今天的课分三个部分:一、律诗的几种变格;二、律诗的对仗技巧;三、律诗的语法。
我们重点分享钱明锵先生的走出对仗的误区,我们都学过对联,对于对联的各种对法格式想必都不陌生,但是能真正灵活运用到律诗的诗友恐怕不会很多。
那么我们今天就仔细的复习一遍,看看前贤是如何处理的,顺便也温习下诗词中的语法。
从今天开始要求同学们熟读王维五律122首,杜甫七律155首,精读六朝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比较高古,多读可以提高意境。
通过同学们的作业,发现有些同学造句没有诗味,生硬、词汇贫乏;有的诗风流于浅白。
所以,必须加强学习。
一会课儿我传下资料。
对仗是格律诗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
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
因此对仗,通常是律诗的闪光部分。
诗人的艺术功底,文学才气,在对仗中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主要看对仗。
有些同学的诗读起来不精彩,问题出在对仗上。
在律诗对仗的运用中,主要弊病是:一、死守旧有的、正统的对仗模式,呆钝死板;二、为求正、求工,七拚八凑,晦涩拗口;三、四言一法,句式类同,单调平板。
四、语言修辞铺陈简单,缺乏韵味。
五、两联内容重复,同类连叠,语言拘束,诗味索然。
这些对仗中的弊病,成为创作精品的“拦路虎”。
如何走出这个误区,克服这些弊病?我们认为:一、要解放思想,大胆运用对仗的变格模式。
律诗颔、颈两联对仗,这是一般必须遵守的规则,颔、颈两联对仗属于正格,但古人律对中变格很多,如:蜂腰格、偷春格、藏春格等。
不是经常有同学问:什么叫做偷春格吗?那么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下。
不过,这些变格貌似比较适合五律,因为五律字少,如果千篇一律死板的对仗的话,诗写出来一定很难看。
但我们不妨在七律上也灵活掌握下。
1.蜂腰格:蜂腰格,是指颈联单独运用对仗。
这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变格。
律诗对仗攻略:20种对仗技法展开全文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五七言律各四联八句,习惯上将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末联。
颔联两句和颈联两句要对仗.如:七律《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首联)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颔联)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颈联)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尾联)所谓对仗就是词性的对称,名词对名诃,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
凡叠字处也要对称。
各类词性的对仗划分愈细,对仗则愈工致,例如名词,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l、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器用 7、植物8、动物 9、人伦10、人事 11、形体。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即颌联和颈联。
例如:无题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颌联:金蟾对玉虎;啮锁对牵丝;烧香入对汲井回。
七律诗押韵要求第一篇:七律诗押韵要求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诗两对仗联的写作技法律诗两对仗联的写作技法律诗分五律、七律,每首律诗八句,计四联,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按写格律诗的写作章法“起承转合”,我们可将律诗的首联叫起联:可以因事,因景或者直接破题写来;颔联叫承联,主要是承接第一联;颈联叫转联,可以转入主题情感的抒发,也可以继续由第二联细致描写;尾联叫合联,是结语。
写律诗,要有中间的两对仗联作为支撑,这样,想写好律诗,写好中间的两对仗联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两对仗联(承转联)写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律诗的成败。
毛泽东《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间这两对仗联写得非常工整漂亮,这就给这首七律增光添彩。
颔联写:在红军脚下,绵亘于江西、湖南、广西等之间“逶迤”的峰峦起伏的五岭,只不过像河里泛起的细浪;气势“磅礴”,广大无边的乌蒙山,只不过像滚动着小小的“泥丸”。
颈联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写好承转联是写好律诗的第一步,那么,律诗的承转联该如何写?根据诗的内容来说,诗一般有四种表现方式,分别是:写景、抒情、叙事、议论。
律诗的中间两联(承转联)也多是由这四个部分组成,其实,律诗的中间的两联无外乎两种组合:一种是情景;一种是叙议。
承转联的表现手法大致有三种:一是全是在写景;二是移步换景;三是移思换景。
一、全是在写景。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承转联:从耳中听到的,然后写到眼中看到的景物。
这些景物正好串成了一副完整的画面。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歌》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七律对仗⼝诀完整版?ccgdragon2021-07-11平对仄,仄对平。
平仄两分明。
有⽆与虚实,死活并重轻。
上去⼊声皆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
虚对实,实对虚。
轻重莫偏枯。
留⼼勤事业,满腹富诗书。
古⼈已⽤三更⾜,年少今开万卷余。
寻义理,辨声⾳。
呼吸务调匀。
宫商⾓徵⽻,⽛齿⾆喉唇。
难呼语⽓皆为浊,易纽⾔词尽属清。
须熟习,莫闲嬉。
讲解更思微。
磨穿桑⽒砚,坚下董⽣帷。
⼀旦⾸登龙虎榜,⼗年⾝到凤凰池。
天⽂天对地,地对天。
⽇⽉对⼭川。
祥云对瑞雪,暮⾬对朝烟。
北⽃七星三四点,南⼭万寿⼗千年。
地理溪对⾕,⽔对⼭。
峻岭对狂澜。
柳堤对花苑,涧壑对峰峦。
⾈横清浅⽔村晚,路⼊翠微⼭寺寒。
时令朝对暮,夏对春。
五戊对三更。
重阳对七⼣,冬⾄对秋分。
三百枯棋消永昼,⼗千美酒赏芳⾠。
墙头对屋⾓,寺外对庭中。
⼏万黄蜂寻苑圃,⼀双紫燕⼊帘栊。
国号今对古,汉对唐。
五帝对三皇。
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
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武是三王。
姓名韩对赵,吕对申。
张⽿对李膺。
贾⼭对潘岳,魏绛对陈平。
萧曹汉代称良相,李郭唐朝是伟⼈。
⾝体⼼对⼝,⾯对⾝。
皓齿对朱唇。
咽喉对肺腑,肝胆对腹⼼。
⾚⾯丹⼼诚烈⼠,朱颜绿鬓是佳⼈。
⾐⼱襦对袜,帛对⼱。
束带对垂绅。
罗帏对绣被,纱帐对锦茵。
礼乐⾐冠成上国,⽂章黼黻美吾⾝。
⽂史经对史,赋对诗。
传记对歌辞。
典谟对风雅,赞语对箴规。
萤窗励志穷经⽇,凤陛成名射策时。
珍宝犀对象,⽟对⾦。
宝瑟对银筝。
珠璫对象简,⽟笛对瑶琴。
玻璃可作床书枕,玳瑁常为⾷客簪。
藤床对⽵⼏,晓⾓对寒砧。
光射⽃⽜知剑⽓,志存⼭⽔辨琴⾳。
⾷馔茶对酒,饭对羹。
美酿对⾹粳。
炮⽺对脍鲤,煮笋对餐英。
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见交情。
果品柑对桔,榧对菱。
圆眼对榄仁。
荔枝对松⼦,都李对林檎。
交梨⽕枣仙家品,银杏朱樱御苑珍。
蔬菜荠对菽,藻对萍。
捋笋对采芹。
春来堪剪⾲,秋⾄便思莼。
⽺肚鸡跖蔬味美,猴头凤尾菜名新。
毳⾷酥对脆,粿对糇。
⽶果对⿇球。
饆饠逾粽⼦,馎饦胜馒头。
凡糕必⽤糖调粉,诸饼多将⾯插油。
七律诗的平仄格律七律作者:佚名七律介绍 七⾔律是律诗的⼀种。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四、六、⼋句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七⾔两体。
七字的称七⾔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每⾸有四联(即⼋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第⼀、⼆句称为“⾸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句为“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四、六、⼋句最后的⼀个字必须同韵。
近体诗⼜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得名。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种,四句为绝句,⼋句为律诗。
基本句式 每⾸⼋句,每句七字,共五⼗六字。
⼀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句可押可不押),⼀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个特定的名称,第⼀联叫⾸联,第⼆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种格式:⾸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说明:〇表⽰平;◎表⽰平可做仄;●表⽰仄;⊙表⽰仄可做平。
第⼆种格式:⾸句平起仄收式 为第⼀种格式后半⾸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5大对仗形式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仗,是七律中最常见的一种对仗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每个句子的平仄音节交错排列,呈现出一种平稳而抑扬顿挫的韵律感。
例如,“春风吹又生,花开花落,万物绽放满山川。
”这种对仗形式的特点是平仄音节的交替出现,给人一种活泼欢快的感觉。
二、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对仗,是七律中另一种常见的对仗形式。
这种对仗形式中,每个句子的平仄音节相对较为平均地排列,呈现出一种稳定而平和的韵律感。
例如,“明月照河山,星光闪烁,夜空中闪耀万颗繁星。
”这种对仗形式的特点是平仄音节的均匀分布,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三、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对仗,是七律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对仗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每个句子的平仄音节相对较为稀疏地排列,呈现出一种跳跃而有节奏感的韵律。
例如,“高山巍峨,青草茵茵,绿树成荫遮盖天空。
”这种对仗形式的特点是平仄音节的间隔较大,给人一种轻快活泼的感觉。
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对仗,是七律中一种较为少见的对仗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每个句子的平仄音节相对较为密集地排列,呈现出一种紧凑而有力的韵律感。
例如,“山水相连,云彩飘散,大自然展现出它的神奇。
”这种对仗形式的特点是平仄音节的紧凑排列,给人一种厚重庄重的感觉。
五、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对仗,是七律中一种较为独特的对仗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每个句子的平仄音节相对较为均匀地排列,呈现出一种平稳而流畅的韵律感。
例如,“蓝天白云,碧水蓝天,大自然的美丽无法言表。
”这种对仗形式的特点是平仄音节的均匀分布,给人一种舒缓优美的感觉。
总的来说,七律是一种充满韵律美的诗歌形式,通过平仄押韵的对仗形式,使诗歌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不同的对仗形式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的平稳安详,有的活泼欢快,有的跳跃轻快,有的厚重庄重,有的舒缓优美。
这些不同的对仗形式,使七律具有了更大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无论是写景抒怀还是叙事抒情,都可以利用七律这一形式表达出更深刻的意境和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好与哲理。
杜甫七律对仗的正与变舒志武【摘要】杜甫七律的对仗可分为正常和变通两种格式.中间两联对是正常格式,四联对、三联对、颔联或颈联加首联或尾联的两联对、一联对、颔联或颈联流水对是变通格式;工对、邻对、宽对是正常格式,不讲虚实门类差别的远对、不同短语结构的假对、不顾平仄声律的拗对都是变通格式.变通格式是正常格式的调节和补充.【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9)004【总页数】8页(P108-115)【关键词】杜甫七律;对仗;正与变【作者】舒志武【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6.7诗歌格律发展的代表是七律,七律创作的最高成就在杜甫。
清人黄子云《野鸿诗的》说:杜之五律、五七言古,三唐诸家亦各有一二篇可企及;七律则上下千百年无伦比。
其意之精密,法之变化,句之沉雄,字之整练,气之浩汗,神之摇曳,非一时笔舌所能罄[1]。
杜甫的七律不仅思想内容堪称“史诗”,而且格律形式也可为典范。
但是,内容和形式总是会有矛盾,在不可兼善的情况下,诗人往往会牺牲一点形式来成全内容。
杜甫也不例外。
这主要表现在平仄的调节和对仗的运用两个方面。
本文以杜甫七律对仗情况为研究对象*主要是颔联和颈联。
,分四点考察老杜七律对仗的考究与变通。
一、对仗位置的布局律诗的对仗通常安排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句与第四句对仗,第五句与第六句对仗,开头两句以及结尾两句通常不对仗。
这是因为散起便于引入话题,散结便于收束内容,中间四句相对而出便于展开抒情描写。
杜甫的七律现存151首[2],只有极个别的是颔联或颈联不对仗。
它们是: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颈联)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颔联)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所思》颈联)这后一例如果用在首联或尾联则不妨看作对仗,出现在最要紧的颈联则是很特别的。
律诗的对仗诗词讲座第四讲对仗凡两个字数相等、词类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子联系起来,即为对偶句。
一双对偶句独立,称为对联。
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
古代的仪仗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律诗对仗的规定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诗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有构成形式整齐美的作用,也是格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
如果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
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
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首联(散行):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颔联(对仗):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
颈联(对仗):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尾联(散行):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
直到王维、李白和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首联(散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颔联(散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又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联(对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颔联(散行):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此诗颔联未对仗,首联却对仗。
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盛唐以后,虽然还有人颔联不对仗,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对仗,连首联也有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
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比较适宜于对仗。
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都是如此。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说来,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
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
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
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
李白有一首诗叫《夜泊牛渚怀古》是少见的完全不用对仗的例子。
七律的5大对仗形式一、平仄对仗平仄对仗是七律中最基本的对仗形式,用以使句子的音律和谐。
在七律中,每个句子有七个字,每个字的音节可以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声即声调平均的音节,仄声即声调变化的音节。
在写作中,要注意平仄对仗的搭配,使句子的音律和谐。
二、押韵对仗押韵对仗是七律中常见的对仗形式,通过选择和搭配不同的押韵方式,使句子更加韵律优美。
在七律中,一般采用仄声押韵的方式,即每句的二、四、六、末字仄声相同。
同时,为了使押韵更加丰富多样,也可以使用平声押韵的方式。
三、对仗关系对仗对仗关系对仗是指在七律中,通过平仄对仗和押韵对仗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意义的对仗关系。
对仗关系对仗包括对仗、反对仗、承接对仗和转折对仗等。
通过巧妙地运用对仗关系对仗,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并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意义。
四、意象对仗意象对仗是指在七律中,通过选择和搭配不同的意象,使句子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意象对仗可以通过运用形象化的词语、细腻的描写和比喻等手法来实现。
在写作中,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意象,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五、情感对仗情感对仗是指在七律中,通过表达和对比不同的情感,使句子更加感情丰富和饱满。
情感对仗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情绪词语、情感描写和情感转折等手法来实现。
在写作中,要注意把握情感的变化和转折,使句子更具感染力和情感张力。
通过以上五大对仗形式的运用,七律作品可以在音律、韵律和意义上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主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对仗形式,并通过巧妙的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还要注意语句的通顺和表达的准确性,避免歧义或错误信息的出现。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我们可以掌握七律的对仗形式,并写出优秀的七律作品。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一、律诗是诗词里讲究最多的诗种(包括律绝)。
我们先复习一下七言绝句的平仄构造1、平起平落(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注释: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仄);2、括号(),内的字宜平可仄:(平);3、括号《》,变格时宜平可仄:《平》;4、括号《》变格时宜仄可平:《仄》。
初学者不必学习变格句型,尊重《》过后尽开颜。
2、仄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2)(4)形式相加。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毛泽东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3、平起(首句不用韵):等于七绝(3)形式两首相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七律平仄基本格式七律平仄基本格式可可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
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基本句式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1、平起首句起韵型2、平起首句不起韵型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3、仄起首句起韵型4、仄起首句不起韵型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
七言律诗对仗规则
七言律诗对仗规则指的是七言律诗中对仗的形式和规定。
其规则如下:
1. 全韵:七言律诗各句用韵相同的字,且以平声为主。
2. 交韵:上下句韵交错组合,也称双调。
即上句最后一个字和下句第二个字押韵。
3. 迭起:连续两个句子的末韵(最后一个字)相同,但与前面的句子不押韵。
4. 递增:每句的韵母按音系顺序前推。
5. 对仗:上下句中,意义相对、结构相同的部分一般用相似的词、词组等组成。
6. 押韵:七言律诗各句数字、句调相同,但声调不必完全一致,只要韵部相同即可押韵。
总之,七言律诗对仗规则非常严格,需要作者精心构思、娴熟运用。
对于每个诗句的选择和安排都需要考虑整齐、协调和优美,一旦配合得当,就能产生对仗而生动的效果。
七律的组句方法
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每句七言,在押韵、对仗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组句方法如下:
1. 起句:首句押韵,平起入韵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入韵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2. 颔联:与首联相对,要求对仗工整,平仄相对。
平起式颔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式颔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 颈联:要求对仗工整,与颔联相粘,即颔联前半句与颈联前半句平仄相同,平起式颈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式颈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 尾联:不要求对仗,但需押韵,平起式尾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式尾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需要注意的是,七律的格律要求比较严格,在创作时需要注意押韵、对仗和平仄等方面的规范。
同时,也要注重诗歌的意境和表达,使其既符合格律要求,又具有艺术价值。
七律对仗的开合之法
元代范梈评杜甫《送孔巢父谢病旧游江东兼呈李白》曰:“七言古诗要铺叙,要开合,要风度,要迢递、险怪、雄峻、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备此法者,唯李、杜也。
”(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一)这里的“开合”特指老杜七言古诗在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秘诀。
而其实,开合之法在老杜七律的对仗中极为常见,比如《秋兴八首》其一的颔联: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周甸评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涌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感兴也。
”如果以开合之法论之,则“兼天”为开,“接地”为合,因为从视觉看,老杜出句和对句所描摹的图景实有动静阴阳之别,如“涌”者为动,“阴”者为静,“天”者为阳,“地”者为“阴”,这种对比所形成的“势”,恰如“波澜开合”,慑人心魂。
我们继续看其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聪明的读者看到“两开”、“一系”,应该不难领会本联所用的开合之法。
但具体析之,不仅出句和对句构成一开一合,出、对本身亦包含开合之法。
出句言诗人久客他乡,见丛菊复开,但并无吟赏之雅趣,反而止不住地簌簌落泪。
自然界的“美”与作者内心的“悲”构成对比,得开合之势。
对句言作者虽托身孤舟,漂泊无依,但却心系故园,其转折开合之法较隐晦,需仔细咀嚼玩味。
老杜这两联诗处理的非常巧妙,整体看,颔联写景,颈联抒情,颔联实写,颈联虚写,颔联境大,颈联境小,总之颔、颈之间又形成了开合之势,拓深了诗境。
杜诗开合之法影响深远,宋代黄庭坚受惠尤多: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登快阁》)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寄黄几复》)
此两联皆名联,之所以千古传诵,与其诗法运用不无关系。
第一联中,“落木”与“澄江”,落木是纵势,澄江是横势,一木一水,属对极工;“千山”与“一道”,较之杜甫的“两开”与“一系”,其开合之势无疑更大;“天远大”与“月分明”则包含了大小、远近、明暗诸多层对比关系。
统而言之,该联胜在大开大合,造势自然。
第二联出句言相聚时的杯酒之乐,对句言离别后的雨灯之思,聚与散,昔与今,喜与悲,皆寓此十四字当中,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这种通过时空上的变换形成对比的手法,极尽开合之势,非常值得效仿。
晚清同光体诗人陈三立在诗技运用上最为全面,其诗虽学江西诗派,甚谙开合之法。
如:
覆水年华灯下泪,改弦琴瑟梦中人。
(《月夜》)
往从乡役龛灯共,老泣天囚海雨遭。
(《挽黄棣斋》)
此二联与黄庭坚“桃李春风”一联的对仗技法类似,皆着力于写今昔对比带来的强烈感受。
再如:
狎玩三千六百钓,归去七十二峰居。
(《送别王湘绮丈还里》)
万国兵戈能送老,一缕魂气自生哀。
(《十六日雷雨》)
七百年来几陵谷,两三椽与照蛟螭。
(《题朱文公题字石刻并序》)
这三联皆在数字对比上追求大开大合,与黄庭坚“落木千山”一联同具震撼人心的张力。
另外,陈三立七律的对仗还非常善于处理远近、虚实、情景、有无、正反等各个方面的反差对比,让句子跌宕起伏,诗境恢弘伟大。
本人诗取杜、黄、陈三家较多,七律对仗亦极力模仿其开合之法,现举拙诗《赴湘将晓车上作此》中的颔联进行分析:
乱叠青峰横大野,孤飞白鸟没寒霄。
火车将至湖南,天亦初晓,目力所及,即成此联。
“乱”与“孤”形成多寡对比,“青峰”与“白鸟”形成颜色及巨细对比,“大野”与“寒霄”则形成高下对比,这样多组对比关系实有意为之,意在通过这种开合之法,表达当时深沉而孤独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