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献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23.99 KB
- 文档页数:2
中文文献综述格式
中文文献综述的格式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1. 前言:简要说明综述的目的和范围,并简要介绍研究主题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和争论焦点。
这部分的篇幅一般在300字左右。
2. 主体:这是综述的核心部分。
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前人文献中提出的理论和事实,比较各种学术观点,阐明所提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等。
主题部分引用的资料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能反映问题的发展阶段以及阶段性成果。
这部分的篇幅一般在2500~4000字左右。
3. 总结:概括主题的主要内容,总结主题的情报资料,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和方向,并提出作者的观点、倾向和建议。
总结一般以100~200字为宜。
4. 参考文献:列出所有引用的文献,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排版。
5. 指导教师评阅:包括评语和签字。
以上格式仅供参考,建议根据具体的论文要求进行调整,并确保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目录1、企业员工培训的概述 (2)2.关于员工培训相关理论的阐述 (3)2.1强化理论 (3)2.2社会学习理论及自我效能理论 (3)2.3目标设定理论 (4)2.4期望理论 (4)2.5学习型组织理论 (4)3.结论 (6)参考文献 (7)中文文献综述国际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小民营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具有活力强、发展迅速、见效快等特点,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在国民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增加财政税收、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当前,民营企业员工培训还相当原始,主要方式仍然是会议学习和师带徒形式,主要内容是创业史、岗位基本技能、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培训期也较为短。
而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很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搞培训,结果员工参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员工工作绩效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在于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缺乏培训体系的规划,培训手段落后,培训形式单调,培训者专业化素质不高,培训资料和教材缺乏,培训政策不到位等等,导致培训目标并没有与岗位相联系,培训并未与员工个人发展和工作绩效的提高相联系。
因此,对于企业员工培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在此笔者就查阅到的与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相关的国内文献综述如下:1、企业员工培训的概述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指一定组织为开展业务及培育人才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增强员工对组织认同度、向心力和归属感,使员工更好的胜任现职工作或担负更高级别的职务,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增强企业经济效益。
三大件中的文献综述格式
三大件中的文献综述通常采用的格式包括引言、文献综述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
在引言部分,需要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引出文献综述的主题和目的。
引言部分应该包括对研究领域的概述,研究的动机和目的,以及本文献综述的结构安排等内容。
2. 文献综述主体部分:
在文献综述的主体部分,需要系统地综合和分析相关文献,可以根据研究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分类和组织。
首先,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按时间顺序、主题分类、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组织。
然后,对每一部分进行详细的综合和分析,包括对文献的内容、研究方法、结论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总结,同时还需要指出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 结论部分:
在结论部分,需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和展望。
同时,还可以对文献综述的整体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强调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三大件中的文献综述格式要求清晰、逻辑严谨,需要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同时还需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献综述格式、范文及书写规范要求一、定义: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
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阅读综述,可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该专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可以了解若干篇有关该专题的原始研究论文。
国内外大多数医学期刊都辟有综述栏目。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
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
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绝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综述的写作格式一般包括四部分,即前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
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二、格式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
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体和总结组成。
前言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文献综述写作说明(类型、格式、技巧)一、何为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
二、文献综述的类型1、背景式综述这是文献综述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出现。
背景式文献综述介绍某一研究问题的意义、背景情况,将该研究问题置于一个大的相关的研究背景下,让读者了解到该研究在整个相关的研究领域中所占的比重和位置。
读者可以从背景式综述中看到该研究问题与前期研究的相关性,并了解到前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历史性综述历史性综述是一种介绍性的综述,主要用于追溯某一思想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来龙去脉。
研究者们往往对某一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作历史性综述,历史性综述对介绍某一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读者通过阅读历史性综述,会对某一学科的全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3、理论式综述理论式综述是对解释同一现象的不同理论进行综述,分别介绍不同理论,比较各理论的优势和劣势,并评价他们对该现象的解释力。
当研究者需要整合两种理论或拓展某一理论时,往往会作理论式综述。
4、方法性综述方法性综述是研究者对研究成果的方法部分进行综述,评价相关研究中研究方法使用是否正确、得当,指出不同的研究设计、不同的样本、不同的测量方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等。
5、整合式综述整合式综述是研究者整合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为读者展现出该研究问题的现状。
三、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与方法(一)前言:点题说明写作的目的和意义,介绍有关概念、定义和综述范围,说明资料来源,扼要说明所选择主题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现状和争论焦点、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等,使读者对正文主体有一初步的印象。
篇幅300字左右。
(二)主体(综述的核心部分)内容包括:研究意义;概念、定义和理论基础;起源、背景、现状、问题;研究方案、技术、结论以及相关问题的比较和分析;发展趋势;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应用前景预测1、相关写作内容历史发展: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以及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体现各个阶段的研究水平;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各派的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趋向预测: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提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不同的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
中文综述的格式
中文综述的格式可以根据具体的要求和目的进行调整,但一般来说,以下是一种常见的中文综述的格式:
1. 引言:简要介绍综述的背景和目的,阐述该综述对于相关领域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文献综述:根据研究主题或问题,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系统性的综合和分析。
可以按时间顺序、主题或理论模型等方式组织文献综述,并对各篇文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比较和总结。
3. 研究方法:如果有必要,可以在综述中介绍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面。
4. 结果与讨论:根据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总结和分析研究领域的不同观点、发现和结论。
可以根据研究主题或问题,将结果和讨论分为不同的部分,以清晰地呈现综述的内容。
5. 局限性与展望:对综述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进行评价,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6. 结论:对综述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领域的建议或启示。
注意,在编写综述时,需要准确引用和注明文献来源,遵循学术规范和版权法律要求。
同时,应尽量客观、中立地呈现研究领域的各种观点和结论,避免主观偏见和不准确的陈述。
文献综述万能模板及常用语模板在文章后半部分综述,作为学术文体的一种珍贵表达,涵盖了一个特定时间段内的深度研究和独到见解。
在这个文体中,研究者倾注大量心血,汇聚了来自各种原始研究论文的珍贵数据、信息,以及各种独到的学术观点,经过细致的整理、精辟的分析、深度的提炼,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形成一篇独具特色的综合性论文。
这一过程,不仅令读者对所涉及的专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为学术界的知识体系增添了珍贵的一笔,成为学术研究的一座宝库。
综述,被赋予了三次文献的身份,其特点显著而引人注目。
它的专题性十分突出,涵盖范围虽然有所限制,却在有限的领域内探究得深入透彻,既具备学术深度,又紧跟时代潮流,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所研究专题的历史渊源、当前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学术画卷。
这样的文献拥有高度的情报学价值,像是一座珍贵的知识宝库,供学者和研究者寻宝而来。
综述的写作规范综述的内容和形式极具灵活性,它并没有受到严格的规定束缚。
篇幅大小变化多端,从大部头的专著,涵盖几十万字,甚至达到上百万字,到小而精炼的综述,仅有千余字,也都在这一范畴内。
参考文献的数量同样千差万别,从数百篇,甚至数千篇不等。
在医学领域,一般的期刊综述篇幅约为3000至4000字,引用文献约在15至20篇之间,通常不会超过20篇,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外文参考文献。
这种多样性为综述的创作和阅读提供了广泛的选择,让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选取最适合的形式和内容来满足不同的研究和学术需求。
综述的内容要求1、独具创新性的选题是至关重要的。
这意味着综述的研究主题应当避免与最近的期刊发表内容雷同。
如果一篇综述文章的主题和内容与已有的综述文章极为相似,几乎可谓是"如出一辙",那么在同一期刊上发表将面临着限制。
学术界渴望着新颖的、独具特色的选题,这也是促使学术发展不断前行的一种力量。
因此,综述的主题应当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以确保它能够在学术舞台上独树一帜。
文献综述标准范文
《文献综述的标准范文》
文献综述是科研工作中常见的一种文献阅读和整理形式,通常用于总结某一领域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标准的文献综述范文应当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引言、文献综述、讨论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作者通常会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明文献综述的目的和重要性,概括性地提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而接下来的文献综述部分则是重点所在,作者需要详细地梳理已有的相关文献,包括这一领域内的重要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及各种观点和观察结果。
这部分需要紧密围绕着研究主题展开,将各篇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其主要结论和观点,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和局限。
在讨论部分,作者需要对文献综述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评价,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结论部分,作者需要对整个文献综述进行总结,重新强调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同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除了以上四个部分,标准的文献综述范文还需要遵循学术论文的一般格式要求,包括准确引用文献、清晰明了的逻辑结构、精准的表达和语言规范,以及恰当的引用格式和标注方法。
总的来说,一篇标准的文献综述范文应当具有深入细致的文献调研和分析能力,有条不紊的逻辑思维和清晰明了的表达能力,同时要符合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要求。
通过撰写和阅读这样的
标准范文,可以有效提升文献综述的质量和水平,为读者传递更有价值的信息和见解。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和研究论文的文体。
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确认该论文所研究的问题与以往同类或同领域论文相比较所具有的价值及在选题或研究内容与方法上是否具有创新性或新的进展。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后人总是踩在前人肩膀上的。
因此,文献综述事实上就是在寻找和确认前人肩膀究竟在哪里的过程。
在科学研究中,如果缺少全面系统的文献综述工作的话,该项研究很有可能只是踩在别人的腰上,甚或是没踩到前人任何部位即踩空了或者踩偏了。
另一方面,文献综述也有助于编辑和审稿人迅速有效地对该项研究的价值予以判断。
由此说,文献综述其实对提高投稿的命中率是有一定帮助作用的。
一、文献来源文献来源是指你想阅读的文献从哪里来。
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毫无疑问,文献来自于专业出版物,主要包括期刊、图书以及部分报纸的理论版等。
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数字期刊也逐渐成为文献的来源之一。
但总体上,目前还是以纸质版的专业出版物的电子版为主要的文献来源。
大学和研究院所的科研工作者所在机构的图书馆一般都提供较为全面丰富的电子资源文献。
最为常见的数据库包括中文和外文两种。
如下是常见的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资源(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成果等)•读秀学术搜索•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学术期刊•万方学位论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龙源期刊网•人民日报常见外文数据库有:•ScienceDirect•Web of knowledge平台(含SCIE,SSCI,AHCI,INSPEC,BCI等) •EBSCO总平台(含ASP,BSP,PsycInfo,PsycArticle,ERIC,Ebooks等)•SpringerLink Journals•JSTOR•SpringerLink Books•Reaxys•ERIC•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库•Oxford Journals•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 •Cambridge Journals上述每一个数据库都有专属的特色,这些特色既有可能体现在学科或主题上,也有可能体现在文献年代上。
附件14关键期假说对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影响研究( 文献综述)闽江学院外语系姓名:叶翠学号:120080201227 指导老师:林庆英1. 研究背景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我国成了举世无双的英语教学大国。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小学英语教学已经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而人们普遍认为儿童在学一门外语的时候,年龄越小,学得越好,即“年龄小优势论”。
⑴(p382)这一论断得到了被引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关键期假说的支持。
“关键期假说”由蒙特利尔神经学家Penfield和Roberts在他们1959年合著的一篇文章《言语与大脑机制》(Speech and Brain Mechanisms) 中首次提出[2]。
其含义是:学习者由于年龄小,生理和心理处于发育期,大脑的可塑性强,因此,比较容易学会地道的第二语言;而成人发育完全成熟,大脑逐渐失去可塑性,过了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年龄,因此,较难学会第二语言。
然而,关键期假说在二语习得领域究竟有多少解释力,语言研究者和外语教学界长期以来没有达成共识,争论的焦点是围绕儿童期开始学习外语是否比少年、成人期开始学习外语更具有优势。
争论各方各执一辞,互不相让,并各自努力用实验研究验证自己的观点。
鉴于此,本文试图从英语专业学生入手探究其学习英语的起始年龄与英语水平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并且力图检验当前流行的学习外语“越早越好”的观点是否正确,这对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及补充。
2. 研究现状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外早在上世纪60 年代就有人根据脑神经系统和语言习得的关系, 以及大脑伸缩性与年龄相关的实验结果, 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的假说, 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比成人更有优势。
1959 年, 神经心理学家Penfield 和Robert 对失语症的研究结果为这种语言优势现象提供了有科学证据的有效解释。
他们认为儿童学习语言的优势归于脑神经系统的差异。
青春期以前的儿童似乎有一种转换机制如果左半脑言语中枢受损, 则能在右半脑得到补偿, 但过了青春期后, 就难以恢复了。
一、求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抱歉,论文综述是要你在以后写论文时的一个整体提纲,别人帮你写了.你自己以后的论文怎么办?总不能再到百度上等着别人帮你写吧?所以,给你点建议是可以的,但是,东西要自己写,互连网,是让我们更方便,而不是让我们更懒惰.下面是关于综述的一些知识,如果你真的那么懒惰,就不用看了,如果你还觉得自己可以写的话,就好好看看.综述一、综述概述 1.什么是综述:综述,又称文献综述,英文名为review。
故对读者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对读者的研究工作具有导向意义。
二、综述的书写格式综述与一般科技论文不同。
因此,综述的书写格式比较多样化,除了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这四部分与一般科技论文相同)以外,一般还包括前言、主体、总结和参考文献四部分,其中前三部分系综述的正文,后一部分是撰写综述的基础。
1。
前言:与一般科技论文一样,前言又称引言,是将读者导人论文主题的部分,主要叙述综述的目的和作用,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和定义,简述所选择主题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现状、争论焦点、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还可限定综述的范围.使读者对综述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这部分约200~300字。
部分的区分标准也多种多样,有的按年代,有的按问题,有的按不同论点,有的按发展阶段。
然而,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应该包括历史发展、现状评述和发展前景预测三方面的内容。
(3)发展前景预测:通过纵横对比,肯定该主题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示研究的捷径。
3.总结部分:总结部分又称为结论、小结或结语。
二、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洗衣机是代替人工洗衣物的机器。
1776年在欧洲出现了最早的简易机械洗衣机。
1874年美国人发明了一台木制的洗衣机,其外结构粗糙,使用也不方便。
1911年,美国人费舍尔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其外形呈圆桶状,内装一部电动机和一根带刷子的主轴,刷子的转动和搅拌带动桶内的水和衣物旋转,并刷洗衣物,费舍尔发明的搅拌式洗衣机促进了洗衣机发展和实用性。
文献综述格式范文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简要介绍研究主题和目的,概述文献综述的结构和内容。
2. 文献回顾:总结和分析已有文献,阐述研究主题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介绍文献综述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来源、筛选标准、分析方法等。
4. 文献分析:对已有文献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研究主题的内在规律、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5. 结论:总结文献综述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以下是一个文献综述格式的示例:引言: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
通过文献综述,深入了解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表现形式和社会影响,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文献回顾:青年网络亚文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以青少年为主要群体的亚文化现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青年网络亚文化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青年网络亚文化进行了研究,包括其形成背景、特点、表现形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形成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特征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网络语言、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
青年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
通过学术搜索引擎、图书馆等途径收集相关文献,按照研究主题和内容进行筛选,最后确定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分析。
分析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内容分析等定性分析方法,以及数据统计等定量分析方法。
文献分析: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发现青年网络亚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多元化,青年网络亚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涵盖了多个领域;二是互动性,青年网络亚文化具有很强的互动性,青少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三是创新性,青年网络亚文化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创新性,不断推陈出新;四是流行性,青年网络亚文化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传播速度快,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什么是文献综述,怎样写?把你所参考的文献作一个大体的整理归纳,这主要在写一些总结性论文的时候需要。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好处要求同学们学写文献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三、文献综述的结构文献综述要求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综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文献综述不仅仅是对一系列无联系内容的概括,而且是对以前的相关研究的思路的综合.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为:1. 文献综述的第一步:概括归纳收集文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检索, 也可利用光盘或网络进行检索;二是从综述性文章,专著,教科书等的参考文献中,摘录出有关的文献目录.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因为最新研究常常包括以前研究的参考资料,并且可以使人更快地了解知识和认识的现状.首先要阅读文献资料的摘要和总结,以确定它与要做的研究有没有关系,决定是否需要将它包括在文献综述中.其次要根据有关的科学理论和研究的需要,对已经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筛选,详细,系统地记下所评论的各个文献中研究的问题,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及其存在的问题,观点的不足与尚未提出的问题.将相关的,类似的内容,分别归类;对结论不一致的文献,要对比分析,按一定的评价原则,做出是非的判断.同时,对每一项资料的来源要注明完整的出处,不要忽略记录参考文献的次要信息,如出版时间,贞码和出版单位所在城市等.对要评论的文献先进行概括(不是重复),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和对照,目的不是为了对以前的研究进行详细解释,而是确保读者能够领会与本研究相关的以前研究的主要方面.个别地和集中地对以前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进行分析和评论,这在文献综述中是非常重要的.2. 文献综述的第二步:摘要不同的学科对引用摘要的要求与期望不同[1].虽然文献综述并不仅仅是摘要,但研究结果的概念化与有组织的整合是必要的.其做法包括:将资料组织起来,并连到论文或研究的问题上;整合回顾的结果,摘出已知与未知的部分;理活文献中的正反争论;提出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3. 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批判文献综述是否有价值,不仅要看其中的新信息与知识的多少,还要看自己对文献作者及编辑者的观点与看法如何.阅读文献时,要避免外界的影响甚至干扰,客观地叙述和比较国内外各相关学术流派的观点,方法,特点和取得的成效,评价其优点与不足.要根据研究的需求来做批半0,注意不要给人以吹毛求疵之感.一个具有批判性的评论,必须要有精确性,自我解释性和告知性.批判的程度,主要在测试研究生评鉴技巧:是否能分析出文章的中心概念与所提出的论据,做出摘要,并提出简要评估.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是在形式上批判其是否符合一些基本写作的标准,即判定其是否为一篇好文章还要看文献中引用的文章与评论的标准.有的台湾学者将其归纳为:代表性,显著性,相关性,适时性和简捷性.表1香港大学建议的论文撰写模式导论开头段落◊简介主题;◊主题的重要性;◊理活首要问题;◊简介各篇(例如A.B.)文章与作者,及其不同或互补之处.主文部分(3个示范)1.1分析A与B的理论/观点1.2分析B的理论/观点1.3比较A与B的理论/观点2.1找出A与B的共同性2.2找出A与B的差异性2.3探讨出一个中心议题议题1:探讨A&B议题2:探讨A&B议题3:探讨A&B结论提出一个比其他更好的理论与立场提出一个优丁每一个理论与立场的部分的摘要一文献综述特征1. 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大约8-15贞;2. 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3. 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4. 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 -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
文献综述中引用文献的方式和标准文献综述中引用文献的方式和标准一、引言在学术研究领域中,文献综述是一种对已有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以系统地评述和总结某一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
而在文献综述中,引用文献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提供更多的论证支持、加强逻辑严谨性,也可以展示研究者对已有文献的了解和对某一领域的深入思考。
如何正确地引用文献,成为了每一位研究者和学术作者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
二、文献综述中引用文献的方式1. 直接引用直接引用是指直接对原始文献中的一段话或几个词进行转述,其中需包含文献作者的姓氏、发表年份,以及具体的页码(如果是引用书籍的话)。
在中文文献中,一般直接引用需要使用括号“()”标明引用位置,而在英文文献中一般使用方括号“[]”来标明。
例如:“在过去的研究中,Smith和Jones(2010)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他们指出……”2. 间接引用间接引用是指以自己的语言对文献中的观点或结论进行转述,而不是直接引用原文。
在间接引用中同样需要标明文献的作者和发表年份,以及具体的页码信息。
例如:在Jones(2010)的研究中指出……3. 合理使用引用在进行文献综述时,引用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是需要注意的,需要保证引用的文献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权威性。
过多使用同一篇文献或者过于依赖某一篇文献都会影响到综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三、文献综述中引用文献的标准1. APA格式在国际学术圈中,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格式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在APA格式中,引用文献需要包含作者(或机构)的尊称、发表年份、文章标题、期刊或书名、卷号、页码等信息。
例如:Smith, J. (2010).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 123-135.2. MLA格式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格式是人文社科领域常用的文献引用格式,在MLA格式中,引用需要包含作者的姓氏和名字缩写、文章标题、期刊或书名、发表年份、页码等信息,并使用逗号和句点进行分隔。
一、研究背景:
翻译,作为一种信息转换与传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大利著名翻译学家玛提欧·利奇(Matteo Ricci,1552)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驱,他翻译的《几何原本》带给了当时中国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
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马悦然(GoranMalmqvist,1924)曾经说过:“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文学。
”由此可见翻译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具体可分为笔译和口译。
笔译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而口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上世纪50年代出现以来迅速发展。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口译活动日趋频繁,在这种新形势下,口译研究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口译成为了翻译专家们的研究重点,并且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其中之一就是法国巴黎释意派理论,其核心假说“脱离语言外壳”对实战口译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与此同时,通过研究释意学派理论对于会议口译的指导意义,从而延伸至高校课堂教学,提升口译教学质量,同时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研究现状及不足
释意学派理论认为,“口译是翻译的基本形式(勒代雷,1990),因而应该是翻译的首要对象。
”因此,口译,尤其是会议口译,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下面先以国外的相关研究和观点为例。
西方口译研究以会议口译的研究最为系统(肖晓燕,2002),其发展过程呈现出四个明显的阶段性:20 世纪50 年代至60 年代初的初级研究阶段,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初期的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20 世纪70 年代初到80 年代中期的从业人员研究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后半期开始的蓬勃发展阶段。
口译研究主要围绕五大主题,即口译训练、语言问题、认知问题、质量问题和从业问题,产生了四种很有影响的研究视角,即信息处理范式、释意学派理论、口译神经生理学研究、对口译进行跨学科实证研究。
代表性人物主要有杰弗、朗博、塞莱斯科维奇、勒代雷、吉尔、安德森等。
西方口译研究至今为止经历了近50 年的发展,理论体系较为成熟,特点突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释意派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重要的翻译论著相继问世,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口译逐步扩展到笔译、科技翻译翻译教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塞莱丝科维奇和勒代雷1984年合著的口译教程《释意翻译》(Interpréter pour traduire)一书(中译本:汪家荣等译,1990),用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的成就来阐述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对比口笔译的异同,该派理论最新的一部论著是勒代雷的《现代翻译——释意模式》(La traductionaujourd'hui, le modèle Interpr étatif),出版于1994年。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大量关于释意以及口译理论的文献不断出版,理论体系越来越成熟。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在口译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中国的口译研究起步晚,在中国一直是个被忽视的薄弱环节。
刘和平(2005)认为,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在这十几年内也经历了四个阶段:1996 年到1998 年的初级研究阶段,是对口译现象和问题的提出;1998 年开始进入理论研究的深入阶段,从静态研究转入动态研究;2000 年以后口译研究进入跨学科实证研究阶段;2002 年进入口译质量的评估和研究方法阶段等。
《中国期刊网》搜索结果显示,从1999 年1 月到2009 年11 月,博硕论文及期刊中有关口译的文章有1747篇。
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1419 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有3 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有325篇。
与1988——1998十年相比,口译文献增加了近12 倍。
在英汉汉英口译教学、培训和测试领域,许多教授学者们,如梅德明、
钟述孔、潘能、何刚强、仲伟合、柴明颍、陈菁等进行了很多研究,编撰了各类非常实用的口译教程,然而形成系统的理论专著并不多。
目前市场上出版的有周兆祥、陈育沾的《口译的理论与实践》(1997)、刘宓庆的《口笔译理论研究》(2004)、吕国军的《口译与口译教学研究》(2004)。
2005 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推出《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口译研究卷》,说明口译研究是翻译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还有刘和平教授和蔡小红教授根据博士论文出版的两本专著《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2001)、《交替传译思维过程与能力发展(2000)。
刘和平的《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口译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尽管中国的口译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中国的有关研究则略显零散无序而且缺乏延续性,究其原因主要恐怕还是缺乏坚实的体系作支撑(蔡小红,2004)”。
因此,中国的口译研究“除了应该继续跨学科和实证研究以外,横向的联合应该是今后研究要走的路,也是深入研究的一种有效保证。
从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来讲,有必要将职业口译分解,逐渐获得带有普遍指导性的理论和原则。
只有从宏观出发,立足微观,再走向宏观,才有希望实现口译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刘和平,2005)”。
三、本人研究思路(可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
1.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索释意理论在会议口译中的应用,侧重于研究记者招待会中的“脱离语言外壳”现象。
同时也研究法国巴黎释意学派理论对口译实践及其教学的指导作用,对于改善口译教学具有促进作用,体现了口译理论对实践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
笔者希望探索出更为有效且实用的会议口译技巧,并希望能够通过本论文,对提升口译质量起到一定作用,为高校口译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也希望能够为口译学习者更高效地开展自主训练提供帮助。
2.研究内容
本论文由理论基础,具体应用,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构成。
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具体应用,即以2016年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为例,深入探讨释意学派核心假说“脱离语言外壳”在其中的策略运用以及改进建议。
口译策略层面包括逻辑处理,句式转换,信息补充,释意口译,自由口译。
此外,综合国内外学者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以及自身的观察,笔者希望探索出更为有效且实用的会议口译技巧从而为口译实践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参考。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为了能够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问题有全面透彻的了解,笔者通过查阅相
关著作、学术期刊和硕士论文等进行文献梳理,从而了解中国会议口译
现状及其研究程度,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此外,通过分析
典型的2016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论文将会更具有说服力。
2)实例法
两会以其政治,经济以及民生信息的发布而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会议,因此,两会口译研究是最具代表性的,以便后续研究学者参考,从而更
深入地从释意理论视角探讨会议口译及其翻译技巧。
3)归纳总结
本论文通过分析最具代表性的会议口译,从而总结相应的口译处理技巧。
在现有的理论框架基础上,通过分析记者招待会的语句及其对应翻译,
从而总结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例如句式转换,释意口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