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以泽老中医运用滋阴法治疗皮肤病的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245.71 KB
- 文档页数:3
禤国维应用滋阴清热补肾法治疗皮肤病经验关键词皮肤病滋阴清热补肾法禤国维名医经验禤国维教授乃广东省名中医,临证四十余载,善用滋阴清热补肾方法治疗皮肤科顽证,屡获良效。
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兹将其有关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阴虚内热是多种皮肤病的常见病机禤师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系水火之源,阴阳之根,肾虚是许多皮肤顽症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
盖肾为脏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
在生理条件下,肾之阴阳通过脏腑经络供给皮肤营养和能量,使皮肤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然在病理条件下,肾之阴阳虚衰可影响皮肤的司开合功能,使其易遭病邪入侵。
另外,肾之阴阳虚衰,可致人体正气难以激发,病久缠绵。
岭南之地皮肤顽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痤疮、红皮病等,临床往往以阴虚内热证多见。
形成阴虚内热的原因有三:一是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忧思过度,郁久化火,暗耗阴精;二是膏粱厚味,食之过度,生湿生热,恣用寒凉泻药,耗伤阴液,损及真阴;三是岭南之乡,地处湿热,久蕴易生痰火,灼伤阴液。
故病者以肾阴虚为本,湿、火、痰、瘀为标,而阴虚内热证为其基本证型。
阴虚内热证的基本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膝酸软,或伴胁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虚热内扰,则心神不安,故失眠多梦;津不上润,则咽干口燥;筋脉失养,则腰膝酸软;肝肾同源,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肝木,肝阴亦虚,肝脉失养则胁痛;阴虚易生内热,热蒸于里则五心烦热;火炎于上则颧红盗汗,扰动精室则遗精;冲任隶属肝肾,阴虚则冲任空虚,故经少。
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证常见之象。
2、滋阴清热补肾为基本治疗方法“治病必求其本”,针对上述病机,治疗须滋阴清热或滋阴降火。
盖肾有肾阴、肾阳,肾阴又称“元阴”、“真阴”、“肾水”、“真水”,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针对肾阴虚而言,滋阴可以制阳亢、降虚火,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中医如何改善皮肤敏感问题皮肤敏感是很多人面临的困扰,稍有不慎,皮肤就会出现红肿、瘙痒、干燥、脱屑等不适症状。
而中医在改善皮肤敏感问题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皮肤敏感与人体的内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外感邪气等因素密切相关。
从脏腑功能来看,肺主皮毛,如果肺气虚弱,卫外不固,皮肤就容易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出现敏感症状。
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皮肤就会失去滋养,变得干燥、粗糙,容易敏感。
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气血瘀滞,也会影响皮肤的健康。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若肾精亏虚,也会导致皮肤失去濡养,变得脆弱敏感。
在气血方面,气血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都无法充分滋养皮肤,使其抵御外界刺激的能力下降。
外感邪气也是导致皮肤敏感的重要因素。
风邪善行而数变,容易引起皮肤瘙痒、红肿;寒邪凝滞,会导致气血不畅,皮肤失于温煦;暑邪炎热,容易使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湿邪重浊黏滞,会导致皮肤出现水疱、渗出;燥邪干涩,易使皮肤干燥、脱屑。
那么,中医具体是如何改善皮肤敏感问题的呢?首先,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症状,中医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比如,对于肺气虚弱者,可能会使用玉屏风散加减,以益气固表;对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可能会用归脾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养血润肤;对于肝气郁结、气血瘀滞者,可能会用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其次,中医外治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皮肤敏感。
常用的穴位有肺俞、脾俞、肝俞、肾俞等背俞穴,以及曲池、血海、足三里等四肢穴位。
艾灸则通过温热刺激,温通经络,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对于皮肤敏感局部,还可以采用中药湿敷、中药熏洗等方法,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症状。
再者,饮食调理也是中医改善皮肤敏感的重要环节。
中医强调饮食的均衡和适宜。
对于皮肤敏感的人来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等。
中医如何改善皮肤敏感症状皮肤敏感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了困扰。
在改善皮肤敏感症状方面,中医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认为,皮肤敏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内部的失衡。
这种失衡可能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经络不通畅等因素引起的。
当身体内部出现问题时,往往会在皮肤上有所表现。
从脏腑功能的角度来看,肺主皮毛,如果肺气虚弱,皮肤就容易失去滋养,变得敏感脆弱。
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如果脾胃功能不佳,无法运化水谷精微,导致气血亏虚,皮肤也会失去营养支持,出现敏感症状。
此外,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肾阳的平衡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肾阴不足或肾阳亏虚,都可能影响皮肤的健康。
在气血方面,气血充足则皮肤红润有光泽,气血不足则皮肤苍白、干燥、敏感。
经络则如同道路,气血通过经络运行到全身各处。
如果经络不通畅,气血运行受阻,皮肤得不到足够的滋养,也容易出现敏感问题。
那么,中医具体是如何改善皮肤敏感症状的呢?首先是中药调理。
中医会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症状,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如果是肺气虚弱,可以使用补肺益气的中药,如黄芪、白术、防风等;如果是气血不足,可能会用到当归、熟地、白芍等养血的药材;对于脾胃虚弱的情况,常用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等健脾益胃的中药。
这些中药通过调理脏腑功能、补充气血,从而改善皮肤敏感的状况。
其次是针灸疗法。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于皮肤敏感,常选取足三里、血海、曲池等穴位。
足三里是强壮保健的要穴,可以调理脾胃,增强体质;血海有养血活血的作用,能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曲池则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功效,对于皮肤敏感引起的瘙痒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再者是饮食调理。
中医强调饮食的均衡和适宜。
对于皮肤敏感的人来说,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导致体内湿热内生,加重皮肤敏感。
相反,应该多吃一些具有滋阴养血、健脾润肺作用的食物,如银耳、百合、山药、红枣、枸杞等。
中医皮肤科如何从滋阴润燥的方法治疗中医皮肤科在治疗多种皮肤疾病时,滋阴润燥的方法常常被运用,且效果显著。
这一方法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津液的运行,来改善皮肤的状态。
要理解滋阴润燥法在皮肤科的应用,首先得明白“滋阴润燥”的含义。
简单来说,“滋阴”就是滋养阴液,补充人体的阴津;“润燥”则是缓解干燥、滋润肌肤。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阴液不足时,就容易出现燥热内生的情况,而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往往会最先表现出干燥、瘙痒、脱屑等症状。
皮肤干燥、瘙痒是许多皮肤科疾病常见的症状,比如银屑病、鱼鳞病、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等。
对于这些疾病,滋阴润燥法可以从多个方面发挥作用。
从病因病机上来看,阴虚血燥、津亏液少往往是导致这些病症的重要因素。
阴虚则不能濡养肌肤,血燥则风邪内生,风邪游走于肌肤之间,就会引起瘙痒。
此时,运用滋阴润燥的中药方剂,如沙参麦冬汤、增液汤等,可以滋养阴液,润燥祛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具体的用药方面,常用的滋阴润燥中药有很多。
比如生地,其性甘寒,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对于阴虚内热导致的皮肤干燥、潮红有很好的疗效。
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可改善因肺阴不足引起的皮肤干燥、咳嗽。
玄参,味苦咸,性微寒,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作用,对于阴虚火旺所致的皮肤红斑、瘙痒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还有许多外治法可以配合滋阴润燥。
比如中药湿敷,选用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中药,如麦冬、生地、玉竹等,煎汁后湿敷于患处,可以直接滋润皮肤,缓解干燥瘙痒。
中药膏剂的外用也是常用的方法,如用凡士林调配滋阴润燥的中药粉末,制成药膏涂抹于皮肤,能起到持久的滋润作用。
在饮食调理方面,遵循滋阴润燥的原则也有助于皮肤疾病的治疗。
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银耳、百合、雪梨、蜂蜜等。
银耳富含天然植物性胶质,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作用;百合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雪梨可润肺清燥、止咳化痰;蜂蜜则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的功效。
钟以泽教授治疗脂溢性皮炎经验钟以泽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又因幼年体弱多病,国医挽救其性命,遂喜爱中医,矢志岐黄。
医道精深,学验俱丰,辨证准确,用药精当,疗效显著。
是四川省名中医、国家级名中医师带徒导师、全国中医外科系统著名学术代表。
在中医药治疗皮肤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现将钟老师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皮脂腺丰富部位的一种慢性丘疹鳞屑性炎症性皮肤病。
本病多见于成人和新生儿,好发于头面、躯干等皮脂腺丰富区。
中医又称“面游风”,“白屑风”。
【病因病机】其平素气虚血燥之体,复感风热外袭,肺主皮毛,当肺气虚不御外,虚邪之风入中皮毛,留而不去,郁久耗血伤阴,肌肤失去濡养则生风化燥,成干性型。
其皮损表现为片状灰白色糠秕状鳞屑,基底稍红,轻度瘙痒。
头部搔痒脱屑或脱发。
湿性型多因过食肥甘、辛辣、酒类,致脾胃运化失常,生湿生热,湿热蕴积肌肤,表现为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片,可伴渗出和厚痂,常有臭气,并伴脱发。
日久母病及子,土不生金,脾病及肺。
肺卫不固,则腠理疏松,营阴不守,津液外泄。
表现为皮脂过度外溢,病情迁延不愈。
【辨证施治】1.肺胃热盛急性发病,患者皮损色红,瘙痒,并有渗出,伴心烦,口渴,便秘。
舌红苔黄,脉滑数。
以钟教授经验方“三皮饮”加减。
处方:桑白皮12g,地骨皮12g,丹皮12g,连翘15g,白花蛇舌草20g,夏枯草20g,刺蒺藜15g,皂刺15g ,山楂15g,生地15g,桔梗10g。
方中山楂消油腻行气散瘀;生地清肌肤郁热而凉血,养阴生津;桔梗引药上行,宣肺排脓。
便秘者加熟大黄、车前仁。
痒甚,应考虑热盛生风,加熄风止痒药,如蜈蚣、地龙、僵蚕、白鲜皮、地肤子等。
2.脾虚湿困发病缓慢,皮损淡红或黄,伴灰白鳞屑。
舌质多淡红,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苔白厚,脉滑或沉滑。
处方:“三皮饮”去丹皮、白花蛇舌草,加薏苡仁、车前草、茯苓、白术、白扁豆、建曲、鸡内金等以健脾除湿止痒。
并加川芎等活血药,钟老认为,湿蕴成瘀,除湿必活血。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发生于中青年颜面、前胸、后背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皮肤科常见、多发损容性皮肤病范畴。
西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80%的青少年曾经患过痤疮。
本病好发于青年男女,但青春期后的痤疮患者也日益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
〔一〕国内外相关学术技术进展1 痤疮的治疗现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痤疮作为作为门诊多发的损容性皮肤病,其诊治日益受到国内外中医、西医领域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中医的痤疮治疗现状1.1.1 病因病机、辩证分型的理解多种多样赵炳南认为本病因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而发,故治疗以清肺胃湿热为主,佐以解毒,方选枇杷清肺饮加减。
徐宜厚将其诊治痤疮的经验归纳为“四辨〞、“十法〞。
1.1.2 内服外用效验方药报道琳琅满目刘得喜等以自制痘痘消(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柏、郁金、川楝子、紫花地丁、蒲公英、杏仁、菊花、土茯苓、桑叶、浙贝母、连翘、银花、大黄、甘草制成瓶装水丸)治疗痤疮60例,疗效明显优于当归苦参丸。
李林峰【20】用自制中药面膜(银花、黄芩、丹皮、当归、凌霄花、连翘、白茯苓各10g,白花蛇舌草20g,珍珠粉适量)治疗61例面部寻常性痤疮,炎性皮损总有效率达96.7%。
1.1.3 治疗手段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中医药内服外用,针灸治疗痤疮也有一定的探索进展。
无论是用毫针、三棱针、火针、火罐、耳穴贴压等方法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任幼红等对58例痤疮患者采用局部(痤疮部位)火针配合背俞穴(大椎、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刺络拔罐治疗5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3%。
1.1.4 结合科研方法在传统中医领域研究得到普遍应用科研方法在临床研究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很多中医学者经过对科研方法的学习,指导自己的研究,采取了随机分组对照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
如冯永芳以痤疮膏(大黄、苦参、黄连、白芷、僵蚕、白及、桃仁、茯苓等组成)外涂治疗寻常痤疮,疗效明显优于硫磺霜对照组。
黄莺治疗扁平疣的经验陈战【摘要】@@ 扁平疣又称青年扁平疣,主要侵犯青少年.大多骤然出现,为米粒大到绿豆大扁平隆起的丘疹,表面光滑,质硬,浅褐色或正常皮色,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数目较多,多数密集,偶可沿抓痕分布排列成条状.好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1].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近年来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导师黄莺教授,师承名老中医钟以泽, 是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获得者.黄师从事皮肤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0余年,尤其擅长扁平疣的临床诊治.【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0(042)006【总页数】2页(P12-13)【关键词】扁平疣;中医药疗法;病案【作者】陈战【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2.520.5扁平疣又称青年扁平疣,主要侵犯青少年。
大多骤然出现,为米粒大到绿豆大扁平隆起的丘疹,表面光滑,质硬,浅褐色或正常皮色,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数目较多,多数密集,偶可沿抓痕分布排列成条状。
好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1]。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近年来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
导师黄莺教授,师承名老中医钟以泽,是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获得者。
黄师从事皮肤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0余年,尤其擅长扁平疣的临床诊治。
笔者有幸随黄师学习,受益匪浅,兹将其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 有形阴邪,温阳化之扁平疣可归属于中医学“扁瘊”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外感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内因肝气郁结化火,或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病久则气滞血瘀痰凝。
黄师认为:(1)本病多属半阴半阳证,在疾病过程中有迁延不愈的特点;(2)六淫中只有湿为有形阴邪,湿聚成痰,蕴结肌肤,致疣体重生,故认为本病与痰湿有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中国乡村医药归元为根本,并温摄脾肾之阳,使阳从内而温,扶镇肾中之阳。
桂枝一可调营卫,二有温通心阳之效,还可以通过解肌作用来调整无形的人身之阳,与炒白芍、甘草形成“辛甘为阳”、“酸甘为阴”的配伍格局,从而达到阴阳和;龙骨、牡蛎潜阳固精,引阳入阴,潜收卫阳,收纳浮越在外的亢盛虚火,并借龙骨牡蛎固涩之能镇摄。
同时加入生炙甘草,一可清热解毒,外解邪毒;二可调和上下及诸药;三可培土伏火[1]。
并伍以郑钦安《医理真传》的潜阳封髓丹,附子、砂仁、龟板、黄柏、炙甘草纳气归肾、引火归元同时补益三焦。
方中附子补益真阳;黄柏泻相火而清泄诸热,入脾肾而调水火之枢机;砂仁纳五脏之气而归肾,宣中宫之阴邪;龟板滋阴,通阴助阳;甘草补中又能伏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荨麻疹发作时伴有皮肤瘙痒、麻痛,与心火上炎相关,因此纪师在潜降清泄相火上,借导赤散之意,取灯芯草、淡竹叶清降心火,同时让邪热从小便而出。
此外,辅以祛风散邪的荆芥、防风,助桂枝调和营卫,另外加清泻肺热、清热凉血、健脾益气的白鲜皮、地肤子、土茯苓,标本兼顾。
4 验案举隅患者女,35岁。
2018年12月20日初诊。
主诉:反复荨麻疹发作10余年。
现病史:全身多发大小不一暗红色风团,以臀部、大腿部为甚,伴瘙痒,皮下如蚁行。
平素怕冷,手脚冰凉。
时有身热不适,脱衣掀被方缓解,汗多,汗出恶风,心烦,寐差,口干,月经量少,有贫血病史,舌淡苔白,脉细。
方用:生龙骨、生牡蛎各20g,桂枝、炒白芍、荆芥、防风、黄柏、淡竹叶、淡豆豉各10g,炙甘草、砂仁各6g,制龟板(先煎)、酸枣仁各15g,制附子(先煎)5g,煅磁石30g,灯芯草3g。
共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8年12月27日二诊服药后皮肤瘙痒、风团、畏寒症状好转,仍时有身热,汗出较多,加淮小麦30g,银柴胡、青蒿各10g。
2019年1月23三诊诉症状已消,未有复发,原方7剂巩固,无不适可不随诊。
按语:患者肾阳不足,不能温达四肢,故平素怕冷,四肢不温。
环球中医药2023年6月第16卷第6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ne 2023,Vol.16,No.61199 ㊃临床经验㊃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I2021A02302)作者单位:100053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万祖霖(硕士研究生)㊁沈冬㊁崔炳南㊁杨佼]作者简介:万祖霖(1998-),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皮肤病的中医药治疗㊂E⁃mail:853826510@通信作者:杨佼(1985-),硕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皮肤病的中医药治疗㊂E⁃mail:179610529@朱仁康 滋阴除湿”治法的源流及其在湿疹中的应用万祖霖 沈冬 崔炳南 杨佼【摘要】 湿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中医认为 湿”为其主要病因㊂在临床实践中,可见阴虚与湿邪并见的情形,此因阴与湿同源异流,法应滋阴除湿㊂滋阴㊁除湿二者看似矛盾,实可并行不悖㊂滋阴㊁除湿并用之法自古有之,前人创制较多体现该法之方剂,并提出 滋阴除湿”治法㊂朱仁康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突破传统理论,用 滋阴除湿”法治疗阴虚湿恋型湿疹,并创制 滋阴除湿汤”,亦有当代医家应用朱仁康 滋阴除湿”法或 滋阴除湿汤”治疗湿疹,临床取得良好疗效㊂通过对朱仁康 滋阴除湿”治法及方药的思考,得出治疗病机复杂㊁甚至矛盾的各类情形需要兼顾矛盾双方,把握关键的主要病机,不能拘泥于常法;善用药物归经使滋阴除湿并行不悖,达成不同寻常疗效的结论㊂【关键词】 朱仁康; 阴虚湿恋; 滋阴除湿; 源流; 湿疹【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06.026 朱仁康是我国著名的中医皮外科专家,对皮肤科疾患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其在治疗亚急性㊁慢性湿疹的临床实践中,认为部分患者存在 阴虚”与 湿邪”并见情形;对于阴虚与湿邪并见的 阴虚湿恋”型湿疹,纯用滋阴则有助湿之虞,独用祛湿则有伤阴之弊㊂朱仁康提出用 滋阴除湿”法治疗阴虚湿恋型湿疹,并创制 滋阴除湿汤”,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㊂笔者对朱仁康 滋阴除湿”治法的中医理论源流进行探析,整理中国古代医籍相关记载,探讨阴虚与湿邪之间的关系,梳理 滋阴除湿”的源流,探讨并分析朱仁康 滋阴除湿”治法及其在湿疹中的应用,也为治疗病机复杂㊁甚至矛盾的各类情形提供方法和思路借鉴㊂1 阴虚与湿邪看似矛盾,实可并见阴虚”即机体阴液不足,凉润㊁抑制等功能减退,阴不制阳,出现虚热内生的病机变化[1]㊂ 湿邪”,分外湿和内湿:外湿属于 六淫”,指具有重浊㊁黏滞㊁趋下特性的外邪;内湿多指由于脾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机变化[1]㊂就湿的特性而言,湿性属阴,湿盛则阴盛㊂阴虚与湿邪,一燥一湿,一阳一阴,似乎相互矛盾,势如水火㊂然 阴虚”之 阴”为人体津液㊁精血亏虚,是正虚;湿邪为外来或内生的病因㊁病理产物,乃邪实偏盛;二者可同时存在,并不矛盾[2]㊂如清代石寿棠‘医原㊃百病提纲“中燥湿关系的论述: 往往始也病湿,继则湿又化燥 往往始也病燥,继则燥又夹湿㊂”又云: 燥郁不能行水而又夹湿,湿郁不能布精而又化燥㊂”阴虚可致内燥,燥郁气机,无力行水,则水湿停聚;湿阻水道,津液不循正化而生内燥阴虚㊂从源流看,阴与湿乃同源异流,如‘素问㊃经脉别论篇“的相关陈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㊂”水液正常情况下经脾胃的转输及肺的通调水道布散全身,成为人体正常生理的阴津;若水液代谢异常,纵水湿偏盛,不循常道停聚体内,则为病理状态下的湿邪,而正常的阴津出现亏虚,形成 阴虚湿恋”之证候㊂临床也可见阴虚与湿邪互相胶结,缠绵难愈之情形㊂如姜雯等[3]分析78例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认为干燥综合征除经典证候外,阴虚湿热也为该病传变发生的关键病理机制;李士懋教授根据 湿盛则燥”,部分情况下用养阴祛湿法治疗阴虚与湿邪并见之情形,取得良好疗效[4]㊂2 滋阴除湿法,于继承中不断发展2.1 滋阴除湿”之源流对于阴虚与湿邪复合的情形,需滋阴㊁除湿并行㊂前人创制较多未明确提出滋阴除湿并行但体现滋阴除湿法之名方,如‘伤寒论“猪苓汤用泽泻㊁茯苓㊁猪苓㊁滑石清热利水的同时用阿胶养阴,治疗水热与阴伤互结的水肿㊁小便不利,俾水湿去而不致燥象显露;‘兰室秘藏“白术除湿汤的白术㊁人参㊁炙甘草㊁赤茯苓㊁泽泻健脾利湿,生地黄㊁地骨皮㊁知母㊁柴胡滋阴清热,主治气虚湿滞㊁阴虚生热;‘景岳全书“化阴煎用猪苓㊁泽泻㊁车前子㊁黄柏㊁知母㊁龙胆草清热祛湿,加生熟地滋肝肾之阴,治疗水亏阴涸㊁阳火有余的癃闭㊁淋证㊂1200 环球中医药2023年6月第16卷第6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ne2023,Vol.16,No.6滋阴除湿”一词,首见于薛己‘外科发挥㊃囊痈“: 囊痈,属肝肾二经,阴虚湿热下注也㊂肿痛未作脓者,疏肝导湿㊂肿硬发热者,清肝降火㊂已溃者,滋阴托里㊂大抵此证,属阴道亏,湿热不利所致,故滋阴除湿药不可缺㊂”认为囊痈为肝肾阴虚㊁湿热下注,采用滋阴除湿法并分阶段治疗,或滋阴为主,或除湿为要㊂虚白主人‘救生集“记载 囊痈乃阴虚湿热,流注子囊结而为肿 治当补阴利湿清热为主,取效者十有八九”,同样认为囊痈为阴虚湿热下注,滋阴除湿并用方得桴鼓之效㊂滋阴除湿汤”作为方剂名,首见于陈实功‘外科正宗“卷四: 鹳口疽,乃三阴亏损督脉之经浊气㊁湿痰流结而成 初起宜滋阴除湿汤和之㊂”鹳口疽是生长在臀部尾骨尖部位的痈疽,为湿痰流结所致㊂其中的 滋阴除湿汤”方用当归㊁熟地㊁川芎㊁白芍各一钱;陈皮㊁柴胡㊁知母㊁黄芩各八分;泽泻㊁地骨皮㊁生甘草各五分㊂熟地滋阴养血为君;当归㊁白芍养阴,陈皮㊁柴胡㊁黄芩㊁泽泻除湿,共为臣药;知母㊁地骨皮清虚热㊁除湿,川芎行血助熟地养阴,以上为佐;生甘草调和诸药为使㊂全方共奏滋阴除湿之效㊂2.2 朱仁康守正创新, 滋阴除湿”治疗湿疹湿疹是由多种内㊁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表现为红斑㊁脱屑㊁干燥等,可分为急性㊁亚急性㊁慢性期[5],根据不同的皮损表现属于中医学 湿疮” 血风疮”等范畴,而 湿”为湿疹的主要病因[6]㊂部分湿疹患者出现 阴虚”与 湿邪”并见情形,可能为素体阴虚同时内伤脾胃,化生湿邪;部分年高体弱者素体阴虚兼受湿邪,病始即可表现此象;或是外受风湿㊁湿热,缠绵难愈,渗水日久,伤阴耗血,日久阴虚与湿邪㊁湿热并见;或由于失治误治,大多祛湿药为苦燥㊁淡渗之品,湿邪未去却已伤阴㊂该类患者大多具有以下症状: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瘙痒剧烈,略见出水;舌红苔光,脉细弦滑㊂阴虚生风,故瘙痒剧烈;阴虚津亏,肌肤失于濡养,皮肤干燥脱屑㊂然因体内有湿,并非水液绝对亏虚,故皮损仍略有渗出㊂舌红苔光,脉细弦滑,为阴虚湿恋之象㊂吴鞠通‘温病条辨㊃湿温“曾言: 湿温润之则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㊂”针对阴虚湿恋型湿疹,滋阴可能助湿,利湿可能伤阴;滋阴药与除湿药并用,可能导致治法的相互矛盾㊂然朱丹溪‘丹溪心法“指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㊂”肺在体合皮,喜湿恶燥,皮肤亦是如此,因皮肤的润泽有赖于体内阴津㊁阴血的滋养㊂朱仁康继承 心得派”以温病理论治疗疡科的传统[7],重视阴液在人体之作用,维持正常的皮肤功能需要顾护阴津与阴血㊂纵是因病情需要运用除湿法,亦可能伤阴,朱仁康认为除湿之时也常需顾护人体阴液,对于阴虚湿恋型湿疹更是如此㊂滋阴未必为治湿之忌,合理遣方用药,滋阴㊁除湿可并行不悖㊂朱仁康深刻认识阴虚湿恋型湿疹的病机基础上,结合临床,提出用 滋阴除湿”法治疗该型湿疹,并创制 滋阴除湿汤”(生地黄30g㊁玄参12g㊁当归12g㊁丹参15g㊁茯苓9g㊁泽泻9g㊁白鲜皮9g㊁蛇床子9g)[8]㊂方以生地为君,臣以玄参㊁丹参,滋阴养血,亦可防渗利诸药伤阴之弊;茯苓㊁泽泻二者淡渗利湿,兼防滋阴药滋腻太过㊂佐以当归㊁白鲜皮㊁蛇床子㊂当归活血祛瘀,使血活则水活,气血畅则湿邪易祛,补而不滞;当归之温亦可制养阴药之寒凉㊂白鲜皮㊁蛇床子除湿止痒,惟蛇床子性温热,防全方过于寒凉,亦体现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之意㊂诸药合用,使湿去而无伤阴之弊,阴复而无助湿之嫌㊂朱仁康创制的 滋阴除湿”治法与 滋阴除湿汤”不仅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也为治疗阴虚湿恋型湿疹提供新思路㊂2.3 滋阴除湿”治疗湿疹,疗效显著朱仁康在治疗阴虚湿恋型湿疹时滋阴与除湿兼顾,用药平和不峻烈,滋阴不助湿,除湿不伤阴,体现了朴素的辨证观㊂诸多医家亦运用 滋阴除湿”治法治疗湿疹,也取得了良好疗效㊂如朱明芳认为慢性湿疹发病是风湿热邪侵袭肌表,湿热稽留化热,以致耗伤阴血㊁肌肤失养,多数慢性湿疹患者病程后期都存在阴伤,运用朱仁康 滋阴除湿汤”治疗阴伤型慢性湿疹,取得良好疗效[9]㊂孙世道认为慢性顽固型湿疹多属阴虚湿恋,徒滋阴不顾湿邪则湿邪缠绵,仅除湿不虑阴虚则阴血更伤,在滋阴养血的同时配合除湿法,并自拟方剂,治疗阴虚湿恋证慢性湿疹有显著疗效[10]㊂部分医家以朱仁康 滋阴除湿汤”进行临床试验,如潘学东等[11]运用滋阴除湿汤加减治疗慢性湿疹,观察组口服滋阴除湿汤,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瘙痒评分的改善幅度也大于对照组(P<0.05)㊂吕慧青等[12]观察加味滋阴除湿汤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口服加味滋阴除湿汤和氯雷他定片,治疗组总有效率㊁治疗后特应性皮炎评分以及治疗后血清总IgE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㊂3 对朱仁康 滋阴除湿”治法及方药的思考3.1 病机看似对立,也应二者兼顾,把握关键阴虚与湿邪看似对立,实可并存,在治疗阴虚与湿邪并存的证候时应统筹兼顾,视阴虚与湿邪的各自偏盛㊁以何为主确定进一步的治法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㊂”阴虚与湿邪的各自偏盛,本质是阴阳㊁正邪在疾病过程中消长㊁变化的反映㊂中医治病追求 阴平阳秘”, 滋阴除湿”治法平调阴阳,燥湿相济,滋阴㊁除湿并行不悖,体现了中医的朴素辨证观㊂对于虚实夹杂㊁寒热并见㊁表里同病等复杂情形,若只侧重于某一方面,则可能顾此失彼㊂临床上也有很多类似的复杂情形,如阴虚型脂溢性脱发,可兼湿热上蒸之象;玫瑰痤疮丘疹脓疱期,亦有阴虚火旺兼有湿热上蒸头面之证;治疗时均可参考朱仁康 滋阴除湿”治法㊂笔者认为,对于证候复杂㊁甚至存在矛盾的患者,治疗上需要把握矛盾对立同一性的同时也应抓住主要病机,方能在困境中圆机活法,巧妙变通㊂3.2 谨守病机,不拘泥于常法方能解困通常认为,湿疹具有以下几型:风热蕴肤㊁湿热浸淫㊁脾虚湿蕴㊁血虚风燥,相应地采用疏风散热㊁清热除湿㊁健脾环球中医药2023年6月第16卷第6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ne2023,Vol.16,No.61201祛湿㊁养血消风的治法[13]㊂但部分患者或因自身体质㊁或因病情发展㊁或因用药,确有可能形成阴虚与湿邪并见的证候㊂此时若应用芳香化湿㊁苦寒燥湿㊁淡渗利湿等单纯治湿之常法,并不能解决阴虚与湿邪胶结之情形;惟滋阴除湿并用方能使阴得充养,湿邪得去㊂朱仁康突破治疗湿疹的常规思路,提出 滋阴除湿”治法治疗亚急性及慢性湿疹,看似不循常法,实则也是通过皮损辨证把握患者病机,认为该类患者皮损部位干燥脱屑,是阴虚之象;搔抓后少量渗出,是体内有湿,表现燥湿相兼之象[7]㊂因此可通过滋阴补其不足,除湿损其有余,补虚泻实同用以扶正祛邪㊁恢复人体阴阳平衡㊂3.3 善用药物归经,药效分殊以达非常之功阴液㊁湿邪二者均属阴,故诸多医家认为滋阴与除湿互相矛盾㊂然朱仁康之所以能巧妙地将滋阴㊁除湿二者相结合,是因其善用诸味药物之归经㊂以朱仁康创制的 滋阴除湿汤”为例,其中生地㊁玄参㊁丹参㊁当归等滋阴药多走心㊁肝,养心肝之阴;而茯苓㊁泽泻㊁白鲜皮㊁蛇床子等除湿药多归肾与膀胱,使湿邪从下焦出;滋阴㊁除湿之药效殊途,分别作用于不同的脏腑㊂虽生地㊁玄参亦归肾经,但滋阴之大方向仍属心㊁肝;除湿药的茯苓㊁白鲜皮亦归脾经,然诸味除湿药仍多归肾与膀胱,以淡渗利湿为主㊂正因滋阴㊁除湿功效作用的部位和大方向不同,故能 滋阴除湿,并行不悖”㊂4 病案举隅患者,女,39岁,2021年9月2日初诊㊂6年前患者腹股沟㊁大阴唇肥厚瘙痒,腰部㊁右大腿内侧大片红斑㊁瘙痒,搔抓后少量渗出,有少量脱屑,伴口干㊂舌黯红胖,苔薄腻,脉滑数㊂诊断:湿疹㊂中医诊断:湿疮病,属阴虚湿恋证㊂方用朱仁康 滋阴除湿汤”加减:生地黄15g㊁玄参9g㊁当归10g㊁丹参15g㊁茯苓10g㊁泽泻10g㊁白鲜皮15g㊁蛇床子6g㊁地肤子9g㊁甘草6g㊂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㊂2021年9月16日二诊:外阴仍肥厚瘙痒,腰部皮损色淡㊁脱屑,大便黏软,舌淡黯胖㊁苔薄黄腻,脉弦滑㊂上方加麸炒白术9g,改地肤子为15g㊁蛇床子10g,继服14剂㊂2021年9月30日三诊:右腹股沟㊁腰部斑片颜色变淡伴瘙痒㊂舌黯胖,苔薄腻,脉滑数㊂上方去地肤子,改白鲜皮为10g㊁蛇床子6g,继服14剂㊂服药后红斑㊁瘙痒明显减轻㊂按 患者皮损集中于腰以下,似是湿性重浊体现;抓后少量渗出,亦为湿邪佐证㊂然湿疹病程日久亦会耗气伤阴,阴虚与湿相合,形成阴虚湿恋之证㊂故患者亦可见皮损处少量脱屑,伴乏力㊁口干,是体内阴液亏虚,不能濡润肌肤及咽喉所致㊂舌黯红胖,苔薄腻,脉滑数,为阴虚湿恋之象㊂此时滋阴似易助湿,除湿似会伤阴,但就病性虚实而言,阴虚为正虚,湿邪为邪实,滋阴与除湿实则是针对患者病机之正虚㊁邪实的两个不同方面而言,二者并非不能相容㊂根据朱仁康经验,此类湿疹患者在除湿之时亦应顾护人体阴液,法当 滋阴除湿”㊂方用朱仁康 滋阴除湿汤”加减,方中滋阴药与除湿药作用的大方向不同,故能平衡滋阴㊁除湿两效㊂二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大便黏软,亦除湿之力不足,故加白术健脾燥湿,并增地肤子㊁白鲜皮用量㊂三诊患者红斑变淡,前剂中病,效不更方,因苔色较二诊为白,示湿热不甚,故去地肤子并减白鲜皮㊁蛇床子用量,以缓清热除湿之力㊂参考文献[1]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40,247⁃248,298.[2] 房玉涛,付莹坤,刘桂芳.阴虚湿热证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11):119⁃120.[3] 姜雯,唐晓颇,徐浩东,等.从阴虚湿热论治干燥综合征[J].中医杂志,2021,62(16):1458⁃1461.[4] 李轶璠,刘签兴,赵永辰,等.李士懋养阴祛湿法治疗湿证经验[J].中医杂志,2017,58(14):1180⁃1182.[5] 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08⁃109.[6] 李曰庆,何清湖.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42,168⁃169.[7] 崔炳南.北京广安皮科流派[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3:42⁃44,54⁃59.[8]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4⁃106.[9] 杨婉婷,杨逸璇,谢小丽,等.朱明芳运用滋阴除湿汤治疗阴伤型慢性湿疹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6):30⁃32.[10] 丁佩军,孙世道.孙世道运用养阴法治疗慢性皮肤病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27(10):123⁃125. [11] 潘学东,贾丽梅,芦然,等.滋阴除湿汤加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9):67. [12] 吕慧青,华红,郑玮清,等.加味滋阴除湿汤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及对SCORAD评分与血清总IgE的影响[J].现代中医临床,2016,23(6):36⁃38.[13] 刁庆春,刘毅.湿疹(湿疮)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20(5):517⁃521.(收稿日期:2022⁃11⁃10)(本文编辑:李梅)。
钟以泽:中医治疗脱发经验及临床验方脱发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有脂溢性脱发和斑秃、全秃、普秃之分。
脱发从美容学角度来讲,有碍观瞻,对病人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越来越多的皮肤科同仁开始对该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激素、局部炎症反应、神经和环境因素等有关。
另外,长期精神紧张、饮食失调、心理失衡及病菌感染(如糠秕孢子菌、痤疮棒状杆菌等)亦为诱发或加重本病的重要因素。
目前脱发的治疗较为棘手,现代医学通常采用药物(如非那雄胺片、米诺地尔片等)以及手术疗法(自体毛囊移植等),但还实现不了有效治疗脱发的目标,且存在着不同程度不良反应以及停药后易复发等缺点。
钟以泽教授为川中名医,中医外科、皮肤科专家,中医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钟教授治疗脱发辨证思路清晰,临床疗效斐然。
笔者有幸侍诊左右,收获颇丰,现将钟教授治疗脱发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钟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依托中医学深厚的理论基础,深入挖掘脱发的成因,并根据其病因病机,制定对治之法,提纲挈领,繁而不乱,系统化、精准化,思路清晰。
他认为:首先,脱发虽属顽症,本虚标实乃其致病关键,发为血之余,精血同源,肝肾亏损,水亏木郁,毛根空虚,毛发失其养滋之源,故枯槁易脱,治疗当滋补肝肾,养血填精,培补根本。
其次,标为致病邪气,湿热、血热熏灼蒸腾,极而生风,头处阳位,发处人体之巅,易受风邪侵袭,犹如风吹叶落,发丝飘零。
宜首当其冲,精准对治致病邪气,祛湿热,凉阴血,犹如扬汤止沸,邪去则发固。
再次,治疗中,因人而异,注重个体化、精准治疗,固守原则,旁顾兼加之因,或健脾助运化,或润燥滋其枯槁,或疏肝化其郁滞等等。
第四,全方位多处着手,内调、外洗同步。
第五,注重日常生活养护,三分治七分养。
总之,钟教授对于脱发,契合其病因病机,在临床中注重精准辨证,采取个体化、全方位系统治疗,临床疗效明显,现分述如下,以飨同道。
1.明确主要病因,祛邪除标为临床首要之举钟教授在临证中认为,无论何种疾病,几无纯实无虚及纯虚无实之候,多为虚实夹杂之证,钟教授认为脱发的致病因素则以血热与湿热居多,因此祛邪除标实为临床首要之举。
钟以泽皮肤病外治经验
黄莺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05(027)011
【摘要】钟以泽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四川省名老中医,
国家名老中医带徒之一,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治学严谨,医道精深,一生笃重临床,在中医药治疗皮肤病方面学验俱丰,临证时内外合治,颇有效验。
钟老认为,外用药治疗皮肤病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遣方用药,或用中药煎汤洗浴、浸泡、湿敷患处,或酒泡中药制成酊剂,外搽患处皮损,使药物透过皮肤孔窍、俞穴、腠理直接吸收,进入经脉血络,输布全身,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的作用。
【总页数】1页(P809-809)
【作者】黄莺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成都,6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5;R244.9
【相关文献】
1.钟以泽教授外治经验浅介 [J], 严晓萍;田青
2.孙浩外治皮肤病经验赏析 [J], 时乐;王其兵;高军
3.中西药外治法治疗皮肤病临床经验总结 [J], 刘维海;冯锁艳;马拴全
4.钟以泽教授诊治皮肤病验案撷华 [J], 李维克
5.钟以泽老中医运用滋阴法治疗皮肤病的经验 [J], 高晓芬;陈四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钟以泽老师三黄固本汤简介三黄固本汤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钟以泽老师的经验方,钟老生于1938年,是以前有“南文北赵”之称的中国中医皮肤界泰斗文琢之先生的弟子。
未曾侍诊于钟老时,对其经验方“三皮消痤汤”、“三皮止痒汤”、“三黄固本汤”等就耳熟能详,后从钟老学,对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临床经常使用三黄固本汤,现略谈体会与运用于下:三黄固本汤由黄芪、黄精、熟地黄、当归、菟丝子、枸杞、桑椹、制首乌等药物组成,常用的加减药物还有女贞子、旱莲草、麦冬、淫羊藿、白芍、怀牛膝、石菖蒲、肉桂等药物。
这是一个补肝肾为主的处方。
钟老是以擅长补血养阴著称的中医皮肤科专家,对很多虚损型皮肤病比较强调养血润燥,这是其风格,也与其患者群体有关。
如果说钟老只知一味养阴,是很片面的,因为据我所知,他在内科杂病方面的治疗,也是很擅长的,我曾经请教他很多内科杂病的治疗,其实他是最讲究辨证论治的,伤寒、金匮、温病及各家方药,该用何方就用何方,倒没有偏见。
大致来说,运用此方,脉需沉细或沉细无力,舌淡。
舌淡少津液口干者可加知母麦冬玉竹之类,舌淡而润,兼有阳虚的需加淫羊藿,甚者加肉桂,脉略带弦象并有肝旺症状的,宜加白芍、怀牛膝及稍佐平肝之药,需要配合通窍的,需加石菖蒲。
随钟老抄方时,见钟老常用此方治疗皮肤病后期虚损症状明显,需养血润燥补肝肾者。
常见的如银屑病、红斑狼疮等病后期有肝肾亏损的。
当然,作为自己的经验方,他是用的得心应手的,也用来治疗一些内科杂病和妇科病之类的。
曾有一女性,三十岁左右,因长期不能出汗来就诊,面见神疲乏力,面色恍白,月经量少,脉沉细无力,舌淡。
钟老以黄芪、黄精、熟地黄、当归、菟丝子、枸杞、桑椹、制首乌,稍佐石菖蒲,三剂后即微微有汗出,后坚持调理而安。
后来,我自己也用此方治疗了一些病人,现录几例,供大家参考:1、不知名者,男,30岁左右,是当时在浙江的一位亲戚的朋友,因此未见过本人,也不知道姓名,据亲戚叙述,主要症状是脱发,体型中等,据我追问得知胃口极好,考虑可以大补精血,以黄芪、黄精、熟地黄、当归、菟丝子、枸杞、桑椹、制首乌、焦楂、石菖蒲作丸,服用一月余,即长出新发,据说新发看上去极粗。
治以滋阴清虛热止痒治皮肤瘙痒症*导读:刘某,男,45岁,全身皮肤瘙痒,搔抓后皮肤触之有灼热感,每于午后及睌间痒剧,自觉发热,但测体温基本正常,已3个月余。
其间经用……
刘某,男,45岁,全身皮肤瘙痒,搔抓后皮肤触之有灼热感,每于午后及睌间痒剧,自觉发热,但测体温基本正常,已3个月余。
其间经用葡萄糖、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苯海拉明等注射,服息斯敏、盐酸西替利嗪、赛庚定疗效不著。
查见患者周身有不规则条状抓痕,点状血痂及色素沉着。
述其手足心热,囗干咽噪,骨蒸潮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诊为痒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皮肤瘙痒症。
证属阴津不足,虚热内生,蒸灼肌肤致痒。
治以滋阴清虛热止痒。
以清骨散加减:银柴胡10克,胡黄连10克,秦艽9克,鱉甲12克,生地黄30克,玄参30克,知母12克,青蒿10克,地骨皮15克,石斛12克,麦冬15克,白鲜皮12克,蛇床子10克,地肤子10克,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7剂后,痒感大减,即使搔抓后灼热感明显减轻,身上发热症状消失,囗咽干燥,手足心热症状俱轻,上方生地黄、玄参易为20克,知母、石斛易为10克,续服7剂后,痒感消失,肌肤如常。
按:本例除周身痒剧外,并有肌肤灼热,条状抓痕,手足心热,囗咽干燥,骨蒸潮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审因辨证为阴液不足,虚热内生,蒸灼肌肤所致瘙痒。
方中银柴胡、秦艽清退虛热;胡黄连清热退蒸;鱉甲补阴退热;生地黄、玄参滋阴清热降火;知母、石斛、麦冬滋阴养阴,清热退蒸;地骨皮凉血除蒸;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止痒,因药证相符,而收较好疗效。
钟以泽老中医运用滋阴法治疗皮肤病的经验
作者:高晓芬, 陈四有, Gao Xiaofen, Chen Siyou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学院医学院中医系,512026
刊名:
国医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8,23(2)
1.黄莺钟以泽皮肤病外治经验[期刊论文]-河北中医2005,27(11)
2.周继福三皮汤治疗痤疮40例疗效分析[期刊论文]-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2,24(2)
3.李维克钟以泽教授诊治皮肤病验案撷华[期刊论文]-四川中医2003,21(4)
4.朱春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扁平疣110例报告[期刊论文]-甘肃中医2003,16(2)
5.高晓芬.陈四有.唐定书中医散结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
6.陶丽.罗银星.皮燕火针疗法在皮肤科中的应用举隅[期刊论文]-中医外治杂志2008,17(6)
7.黄莺钟以泽主任医师治疗带状疱疹经验点滴[期刊论文]-四川中医2004,22(10)
8.陈战.彭敏.陈红领.陈昕.李天浩.高存志.黄莺黄莺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经验[期刊论文]-光明中医2010,25(3)
9.吴军.王家元.周继福.黄莺去疣酊治疗扁平疣80例小结[期刊论文]-四川中医2003,21(6)
10.周继福.肖江大汗腺炎1例诊治分析[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gylt20080200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