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中医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赵炳南
- 格式:ppt
- 大小:151.50 KB
- 文档页数:27
管窥中医皮肤病专家赵炳南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管窥中医皮肤病专家赵炳南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学术思想赵炳南认为,善治湿疹者,当可谓善治皮肤病之半。
湿疹,按其性质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
前两期在临床上均有较明显的湿象。
其发病机理不外乎湿热内蕴,或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
在治疗上,他惯用除湿胃苓汤,并根据热与湿的轻重不同而加减化裁。
即使在湿疹的慢性期,出现粗糙、肥厚、干燥、角化等一系列燥象而无水泡、渗出、糜烂的情况下,仍用治湿之法。
他认为,正是由于湿邪有重浊、粘腻的特点,因此病程迁延日久,湿邪停滞,日久化燥,肌肤失养,是导致慢性肥厚性皮损的关键,故仍以治湿为本。
常采用健脾祛湿之法,用薏仁、云苓皮、扁豆、苍术、白术等药物。
当然,他也认为当利则利,因此,车前子、猪苓、防己、泽泻、萆薢等利湿之品亦常使用。
临床经验赵炳南在治疗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时,重视对心与肝胆的辨证,最喜爱的方剂是龙胆泻肝汤。
他认为心肝火盛是导致急性炎症皮肤病的重要原因,而龙胆泻肝汤正是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的代表方剂。
龙胆泻肝汤,古医籍记载有数个,其组方药味却不完全一样。
他常说,李东垣所述之龙胆泻肝汤方,中无黄连、大黄而有柴胡,除了泻肝经湿热,治小便不利外,多有升散作用;《证治准绳》所载之龙胆泻肝汤方中无连翘、生地、车前子,而有人参、知母、麦冬、五味子,除了泻心肝两经之火外,又偏于滋阴血;《沈氏尊生书》中之龙胆泻肝汤无生地、车前子,而加入青皮、白芍、柴胡等疏肝敛阴之品,这些都与临症所见之湿疡不完全对症。
因此,赵炳南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湿疡之为病,虽起于湿热,但急性发病时,常有热重于湿的特点。
他采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载龙胆泻肝汤为基础,自拟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用龙胆草泻肝胆湿热,生栀子清心火,泻三焦之热,又用生地、丹皮、生甘草凉血解毒;木通、车前子、泽泻清利湿热,热重时加大黄釜底抽薪。
在临床实践中,仍感清心火药力不足,故常在龙胆泻肝汤的基础上加入自创的清心火“三心方(莲子心、连翘心、生栀子)”,以增强清心泻火之力。
国家级名老中医赵炳南老先生的一个方子,专治荨麻疹、白癜
风、银屑病等顽固型皮肤病!
今天要说的这个方子可不得了,废话不多说,先来看方子:牡丹皮、白鲜皮、地骨皮、桑白皮、海桐皮、青风藤、海风藤、首乌藤、钩藤、络石藤。
本方名五皮五藤饮,是由五种藤类和五种皮类中药组成。
诸药相配,可共奏通经行络、清热解毒、祛湿活血之功效。
不仅可治上面所提到的皮肤病,本方对热痹或风寒湿痹化热之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肌痛、痛风等病,都能起到缓解疼痛、消除肿胀、通利关节之效果。
著名老中医赵炳南治疗皮肤病的经验分享大家理医 1周前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
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
——王阳明赵炳南治疗皮肤病的经验分享陈凯人卫中医赵炳南教授通晓中医经典著作,对于中医皮肤及疮疡外科有很深的造诣。
他能从古代医书中取其精华,融会贯通,颇多见解,更有创新。
他很重视疾病的整体观念,常说“皮肤疮疡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
没有内乱,不得外患。
”认为阴阳之平衡,卫气营血之调和,脏腑经络之通畅,与病损变化息息相关。
在具体辨证时,强调必首辨阴阳。
若不辨阴阳,妄加投药,“犹以安胎之药,服其夫矣。
”他根据众多病案,证实某些皮肤疮疡的发病系阴阳不调、气血失和所致,故投以调和阴阳、中和气血的药物,每辄取效。
赵老治病有胆有识,有攻有守。
如治疗阴寒症,他主张开始如攻伐太过,正气大伤,正不抗邪,不但“欲速则不达”,反而事倍功半。
所以补消之中,以补为主;若正气渐复,病势好转,则应因势利导,乘胜攻邪,所以补消之中,以消为主;若正复邪衰,向愈趋势既定,则应扶正祛邪,补消兼施,以固疗效。
鉴于皮肤疮疡多陈疴久疾,故赵炳南立法遣药切中,药少力专,抓住主证,迎头痛击。
如对患缠腰火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老年患者,经他细心辨析,属气隔血聚之症,遂不拘泥常法,投以大黄,破瘀止痛。
又如他治疗风湿疡(急性湿疹),能抓住热盛有湿的特点,投以大剂苦寒的龙胆泻肝汤加减,泻肝胆湿热,疗效显著。
这都说明其识病之精湛,用药之胆识。
对于一些慢性病,如瘘管、溃疡等,则内以益气内托,外以化腐生肌之品,实属别具风格。
经验方1.加减龙胆泻肝汤方药组成:龙胆草、青连翘、干生地、车前子、淡黄芩、生栀子、粉丹皮、泽泻、苦木通、生甘草。
功用:泄肝胆火,清利湿热。
主治:带状疱疹(缠腰火丹)、急性及亚急性湿疹(湿疡)、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
2.加减除湿胃苓汤方药组成:苍术、厚朴、陈皮、滑石、炒白术、猪苓、炒黄柏、炒枳壳、泽泻、赤苓、炙甘草。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独特传统制剂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于1956年由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先生创建,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北京市中医特色诊疗中心和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培养点。
年门诊量达到26万人次,拥有独特中医传统制剂60余种,运用中医特色疗法20余种。
在银屑病、湿疹、带状疱疹、痤疮、红皮病、红斑狼疮、大疱病、荨麻疹、白癜风等皮肤病的治疗方面有中医特色和优势。
北京中医医院拥有独特传统制剂68种,如除湿丸、润肤丸、白驳丸、银乐丸、复方黄连软膏、芩柏软膏、复方化毒散膏、黑布药膏等。
并形成治疗白疕(银屑病)、湿疮(湿疹)、白驳风(白癜风)、粉刺(痤疮)、红斑狼疮等的系列药物。
这些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费用低廉,深受患者欢迎。
本试剂仅限我院购买,故特别提醒从其它渠道购买的患者,一定要谨慎,现将各试剂介绍如下:1.芩柏软膏规格:皮肤科,23克(盒)。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用于热毒疮疖,蜂窝织炎等。
2.黑布药膏规格:黑布药膏,皮肤科,20g每盒。
功效:破瘀软坚散结。
用于瘢痕疙瘩疖痈初期、乳头状皮炎等。
外用,涂敷患处。
一日1次。
3.清爽膏规格:皮肤科, 20g/盒。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用于烫烧伤、冻伤清洁疮面,多形红疮斑(血网斑)、牛皮癣(白疮)等。
外用,涂敷患处。
4.复方化毒膏规格:复方化毒膏,皮科、外科,软膏剂,20g/盒。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于脓胞病,毛囊炎,带状疱疹,痈,疖及其它感染性皮肤病。
用法:涂敷患处,或摊于纱布上贴敷,遵医嘱。
5.复方黄连膏规格:复方黄连膏,皮科、外科,软膏剂,20g/盒。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于湿毒蕴结引起的脓疮病,湿疹皮炎,毛囊炎,疖,丹毒等。
用法:外用,涂敷患处,或遵医嘱。
6.芙蓉软膏规格:芙蓉软膏,皮科、外科,软膏剂,25g/盒,说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于疮疡肿毒之热毒蕴结证,症见皮肤红、肿、热、痛,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或滑数。
杨岚:赵炳南解毒四方解析及应用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开放共享积极共赢每周一12:00聚友会微信群讲稿首发专注中医·始终原创赵炳南解毒四方解析及应用讲者介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
专业擅长:痤疮等损容性疾病、过敏性疾病、银屑病、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损容性疾病的激光治疗。
现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美容中医学组组长;北京中医药学会医疗美容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美容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鉴定专家等。
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参编专业著作10余部。
主持及参与多项各级临床科研课题。
本文根据杨岚在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聚友会微信群的讲课录音,由志愿者整理而成,在北京赵炳南中医皮科流派微信订阅号首发。
转载请注明讲者,整理者,出处。
我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赵老临床比较常用的四首解毒的经验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就是来源出处,我们要知道它的来源,以及这些验方的具体内容,这两部分就是我们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
其临床应用和总结体会这两部分,就是我们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要点以后,要学以致用,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并加以学习提炼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我们要继承和传承的精华部分。
赵炳南教授是中医皮肤外科的专家,开创了中医皮外科的专业领域。
赵老在一个甲子的从医历程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有许多宝贵经验目前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今天分享的解毒四方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在多种皮肤疾病中都可以见到这四首方剂的加减应用。
张志礼教授是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创建者和奠基者之一。
张教授在推广和传播赵老思想方面,以及在开创中西医结合诊治皮肤病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先简单说一下几部代表著作,这些图片就是跟赵老经验相关的几部主要代表著作。
记述了赵老的很多经验方,还有独到的治疗方法。
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科的贡献赵炳南(1892-1980)是中国近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他在中医皮肤科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中医皮肤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赵炳南的生平、学术成就、对中医皮肤科理论的创新、对中药外治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展示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科的贡献。
赵炳南出生于北京一个贫寒的家庭,少时自学成才,后师从著名中医师张菊人,学习中医皮肤科。
在张菊人的指导下,赵炳南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于1920年开始了自己的行医生涯,并在中医皮肤科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赵炳南在中医皮肤科方面的学术成就十分显著。
他主张“内外兼治,调养气血”的治疗原则,强调从内调理机体,以达到治疗皮肤疾病的目的。
同时,他还注重外用药物的合理使用,将中药外治法运用到皮肤科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他的代表著作《赵炳南医书全集》中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医皮肤科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
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科理论的创新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提出“肺主皮毛”的理论,认为皮毛的润泽与肺的功能密切相关。
他强调通过调理肺气、养阴润燥等方法来治疗皮肤干燥、瘙痒等病症。
他还主张运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理论来治疗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这些理论的创新为中医皮肤科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赵炳南对中药外治法的改进也是他对中医皮肤科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深入研究和探索中药外治法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的应用,提出了许多改进措施。
例如,他运用中药煎液进行湿敷、浸泡、熏蒸等方法,以改善皮肤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和减轻症状。
他还发明了许多中药外用制剂,如“消风散”、“祛湿散”等,这些制剂在当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皮肤病。
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科的贡献体现在他的一生致力于中医皮肤科事业的发展和传承上。
他在中医皮肤科理论方面的创新、中药外治法的改进以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等方面都为中医皮肤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赵炳南不仅在中医皮肤科领域成就显著,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临床学家,培养了大批中医皮肤科人才,为中医皮肤科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名医经验】皮肤科泰斗赵炳南老中医五皮五藤饮,各种皮肉之疾,均可运用!导读:五皮五藤饮是皮科专家赵炳南老中医的经验方,主治隐疹。
但其以皮达皮、以藤达络,经张炳厚教授多年多年钻研,已不局限于治疗皮肉之疹。
方剂组成白鲜皮:苦、寒。
归脾、胃、膀胱经。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地骨皮:甘、寒。
归肺、肝、肾经。
凉血清热。
桑白皮:甘、寒。
归肺经。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海桐皮:苦、辛、平。
归肝经。
祛风燥湿,杀虫止痒。
粉丹皮:辛、苦、寒。
归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青风藤:苦、平。
归肝、脾经。
祛风湿,通经络。
海风藤:辛、苦、微温。
归肝经。
祛风湿,通络。
首乌藤:甘、平。
归心、肝经。
养血安神,祛风通络。
双钩藤:甘、寒。
归肺、胃经。
清热疏风,通络止痛。
天仙藤:苦、温。
归肝、脾经。
理气祛湿,活血止痛。
因其含有马兜铃酸,现多弃之不用。
我并非赵老之门生,亦非皮科之医师,此方所得,甚是有缘。
1984年我身发隐疹,迭治不效,痛苦异常,求治于赵老,赵老究因查证,遂出此方。
我观此方,却丝毫不同于疏风清热,除湿止痒的消风散类。
便半信半疑,更以好奇心理验服此方,结果却大出意料,竟是3剂药后症若失。
在感叹之余,却激起我潜心专研此方的决心。
此方祛风胜湿,清热解毒,通络和血之功。
以皮达皮,皮属肺,能利水消肿,给驱邪以出路。
以藤达络,络通风祛痒止,血行疹消。
皮、藤各臻其妙。
合用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清中有行,行中有清,效能愈彰。
它既能治皮肉之疹,也一定能治其他皮肉之疾,我领略其旨趣,灵活加减,反复验证,广用于临床,取得可喜效果,现分别介绍如下:1. 瘾疹尹某,女,48岁。
近3年来患更年期综合征,夜间烦躁,汗出,启窗开门而寐,一年前胸部骤发瘙痒,抓之皮肤潮红,随即出现形状不一、大小不等、鲜红色的隐疹,泛及全身,并兼有瓷白色风团,此起彼伏,剧烈瘙痒,越抓越多,每于傍晚发作,午夜后逐渐消失,消失后不留痕迹。
伴有烦热,胸闷、憋气,迭治无效。
1991年秋来诊,观其舌苔黄白而滑,脉浮弦而数,诊为阴虚内热夹风,遂用五皮五藤饮加减治疗。
赵炳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及特色疗法(转)2005年4月20日至4月22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名医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大会云集了中国目前医学界的各类精英。
以下是陈凯教授为我们专门做一个赵炳南教授临床经验及特色疗法的学术报告。
赵先生大家知道是誉满京城的皮肤病的一位老专家,虽然已经故去多年了,但是医术医德医风却一代一代传下来。
北京中医院专门有一个赵炳南皮肤病研究所,今天请到的就是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专辑陈凯,是得到赵教授真传的皮肤病专家。
本着大会的宗旨崇尚精湛医术,倡导名医文化的宗旨,让我们请陈凯教授做学术报告。
陈凯: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前辈、各位同道下午好,我今天讲的内容就是全国著名皮外科专家赵炳南教授的临床经验和特色疗法,需要跟大家声明的是这个提法得到赵炳南教授生前同意的,因为他前30年主要搞中医的外科,后30年主要搞中医的皮科,所以他说我是中医皮外科。
至于教授这个词是文革结束以后,北京市首批任命的临床中医学家有五位教授,其中为首的就是赵炳南教授,还有一位小儿王,王鹏飞教授。
下面看看赵炳南教授的形象,这照片是当时我们国家刚刚有彩色照片的时候拍照的,大家看赵教授的形象是很刚强的这么一个人,而且是很聪明思路很敏捷的一个人,当年有一个话剧,叫丹心谱,扮演老中医的演员曾经在赵炳南桌边呆了两星期。
我跟大家介绍一下赵炳南,赵炳南教授1899年5月出生在河北省宛平县一位回民的糕点工人的家里,小时候家里很穷,全靠父亲给人家做工,母亲给人家缝穷过日子,所以14岁的时候就开始出去学徒,大约前前后后学了6年,也就在1920年左右考取了中医士的职称,赵老一谈到中医士的职称,以前旧社会中医做的再好,四大名医发的执照依然是中医士赵炳南连个师都没有,当年有一千多个人赶考,考取的只有13位,13位考取皮外科执照的只有1、2位。
为什么当时有一个观念,认为皮毛之疾不足为患,所以很多搞中医的人也看不起皮科和外科。
赵炳南医案(一)赵炳南(1899—1986),回族,祖籍山东德州,生于河北宛平。
中医教授。
少年时代拜丁庆三为师学医,一生行医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外科专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中医院副院长、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所长、北京第二医学院中医系教授等职。
先后被推选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中医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学术思想方面,赵氏认为皮肤科的许多病证都同阴阳失调有关,阴阳失调是皮肤病理改变的内在因素。
皮肤病理改变是内部阴阳失调的外在表现,临证治疗常以调和阴阳为原则,采取标本兼治、内外兼施的方法,因而每获良效。
主要著作有门人整理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一、清热解毒为主治愈疔疮七例例一彭某,女,16岁。
初诊;1972年12月4日。
主诉及病史∶五天前,左手食指背部近指根处起一小白疱。
当天晚上开始发烧,体温39℃以上。
次日中午,局部红肿明显,并起红线;查白细胞计数17400/mm3。
曾服清热解毒丸药及外用药,一天后烧稍退,但局部红肿未消,红线沿上臂蔓延到肘窝以上。
病后食纳差,尿黄赤,大便不干,口渴。
西医诊断∶手背部疖肿,合并急性淋巴管炎。
诊查∶体温38.7℃,左侧食指背侧红肿隆起,中央有脓样白头,中心破溃,疮口局部有少量脓性分泌物,红肿范围有3cm×2.5cm大小,有灼热感及明显压痛,境界尚清楚,沿前臂内侧有暗红色线状索条延及肘窝上方,腋下淋巴结未扪及。
舌苔薄白,舌质稍红。
脉象滑数。
辨证∶火毒蕴结,毒势蔓延(红丝疔)。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护阴。
处方;金银花30g连翘15g公英30g地丁30g黄芩10g花粉30g生地30g赤芍10g白茅根30g人工牛黄散(附方1)1.5g,分2次冲服。
外用∶芙蓉膏。
黄柏250g黄芩250g黄连250g芙蓉叶250g制法;以上共研细面,过重罗,用凡士林调成20%软膏。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教授临床经验及特色疗法
陈凯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卷),期】2004(003)003
【摘要】赵炳南教授通晓中医经典著作,对于中医皮肤及疮疡外科有很深的造诣。
他能从古代医书中取其精华,融会贯通,颇多见解,更有创新。
他很重视疾病的整体观念,常说“皮肤疮疡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
没有内乱,不得外患。
”认为阴阳之平衡,卫气营血之调和,脏腑经络之通畅,与病损变化息息相关。
【总页数】4页(P129-132)
【作者】陈凯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北京,10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中医治疗(国家名中医黎炳南教授临床经验之一) [J], 许华;宋述财
2.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教授文献的初步研究 [J], 张广中;王萍;蔡念宁;陈凯;
邓丙戌
3.赵炳南独特学术流派的初步研究——从编写《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的体会谈起[J], 高益民
4.基于数据挖掘《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中辨治湿疹外用方的用药规律 [J], 刘雨欣;
翁家俊;刘咏怡;洪婷;黄港;王建刚;黄青
5.缅怀学习传承——纪念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教授诞辰110周年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