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市政体制辽宁大学
- 格式:ppt
- 大小:251.05 KB
- 文档页数:28
江苏开放大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姓名课程代码110064课程名称市政管理学评阅教师第一次任务共三次任务江苏开放大学任务内容:第一次形考作业(占形考成绩的30%)第一单元导论一、名词解释1、市政管理2、市政管理体制二、简答题1、市政管理的原则2、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3、市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三、论述题市政管理学的研究意义第二单元城市与城市化一、名词解释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具有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共同体,它具有人口密集、资源密集、文化荟萃、信息集中、工作高效略的特点。
2、大都市区是指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了原来的地域界限,不断地向周边扩展,形成了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融合成整体的大都市地区。
3、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4、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认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集合体”。
二、简答题1、城市的基本特征(1)生产要素的聚集性(2)城市运行的高效性(3)城市功能的综合性(4)城市系统开放性(5)城市文化异质性2、城市的复合功能(1)生产中心的功能(2)商业中心的功能(3)金融中心的功能(4)交通中心的功能(5)信息中心的功能3、城市化的特征(1)形成了联结中心城市及周边城镇的大都市地区(2)形成了由若干城市组成的大都市连绵带(3)形成了很多国际城市(4)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向4、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1)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进程(2)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3)实行城乡二元户口壁垒制度(4)大量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第三、四单元国外市政体制一、名词解释1、城市政府的治理地位是指市政府在国内府际关系中所处的行政地位,它反映了城市政府在公共事务治理的自主性程度。
2.城市自治是指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依法将城市公共事务的治理权利,交给经城市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的自制机关,由该自制机关对城市公共事务行自主管理的城市管理制度。
辽大国际政治学概论真题(2007~2012) 2007一、名词解释(8*5)1国际政治学2跨国组织3国际法4国际行为主体5地缘政治学二、简答题(10*5)1世界体系的基本特征2理想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3二战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4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5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三、简答题(20*3)1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殖民地理论2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经济格局的关系3国家主权理论及其发展2008一、名词解释(8*5)1汉斯.摩根索2国家实力3博弈论4跨国行为5国际干预二、解答题(10*5)1理想主义与其现实主义学派的主要分歧。
2非国家行为主体与国家行为主体的关系。
3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4国际冲突的内涵。
5科技因素对国家实力的制约作用。
三、论述题(20*3)1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三次论战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2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点。
3结合国际政治现实阐述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与影响。
2009一、名词解释(8*5)1罗伯特.基欧汉2集体安全3国际组织4不结盟运动5国际政治格局二、简答题(10*5)1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论研究方法。
2跨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区别与联系。
3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4国际冲突与国际竞争的关系。
5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及对当代的影响。
三、论述题(20*3)1试述国家实力的构成及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2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论述朝核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
3结合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阐述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2010一、名词解释(8*5)1肯尼斯.华尔兹2权力3国际机制4跨国政治5国际合作二、简答题(10*5)1评析系统论研究方法2简述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主张3国际行为的基本方式4国际组织的特征5军事因素在国家对外政策中的作用。
三、论述题(20*3)1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二次论战的主要内容及评价2结合冷战后国际政治现实论述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及特征3结合2009联合国气象变化(哥本哈根)大会论述环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2011一、名词解释(8*5)1亚历山大.温特2国际体系3国际社会4《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5多边主义二、简答题(10*5)1跨国公司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辽宁大学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17科目名称:国际关系综合满分:150分一、考察目标本科目是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四个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共用考试科目。
通过对本科目的考试,目的是考察考生是否已基本具备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生所掌握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继续从事相关专业硕士阶段学习的基本条件。
二、考试大纲(一)西方政治思想史导论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二、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三、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四、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第一节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第二节城邦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三节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第四节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第二章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第一节希腊化和罗马帝国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二节斯多葛派的政治思想第三节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第四节罗马法学对政治思想的影响第五节罗马基督教政治思想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状况和政治观念第二节教权和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第四节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统治的政治思想第四章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第一节 16世纪西欧的社会状况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第二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第三节路德和加尔文的政治思想第四节布丹的政治思想第五节法国反暴君派的政治思想第五章 17世纪欧洲大陆政治思想第一节 17世纪欧洲大陆的社会和思想状况第三节斯宾诺莎的政治思想第四节普芬道夫的政治思想第六章 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和政治思想概况第二节霍布斯的政治思想第三节弥尔顿和哈灵顿的政治思想第四节洛克的政治思想第七章 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8世纪法国的社会状况和启蒙运动第二节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第三节卢梭的政治思想第四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第八章 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8世纪的美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二节潘恩的政治思想第三节杰斐逊的政治思想第四节汉弥尔顿的政治思想第九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特点第二节康德的政治思想第三节洪堡的政治思想第四节黑格尔的政治思想第十章 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第一节19世纪法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二节孔斯坦的政治思想第三节社会主义各派的政治思想第四节孔德的政治思想第五节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第十一章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9世纪英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柏克的政治思想第三节边沁的政治思想第四节密尔的政治思想第五节斯宾塞的政治思想(二)国际关系史导言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第一节1500年前后的世界第二节走出中世纪——西欧的兴起第三节现代国际关系的孕育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产生第二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第三节17—18世纪的欧洲与世界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一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第一节维也纳体系的产生第二节维也纳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第三节维也纳体系的衰落第四节“欧洲体系”的全球扩张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第一节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第二节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与解体第三节欧洲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五章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第一节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战前危机第二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第六章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第一节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第二节“二十年危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动荡第三节两极对抗格局的形成第三编雅尔塔:美苏主导下的两极世界第七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第一节二战的全面爆发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第二节全球战略主导权的转移第三节美苏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第八章冷战:两极对抗下的国际关系第一节冷战的起源与东西方阵营的激烈对抗第二节美苏关系的缓和、冲突与僵持和东西方阵营的分化第三节新中国外交第四节冷战中的第三世界第九章缓和:由两极到多元化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一节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第二节苏联的战略扩张与美苏争夺的新态势第三节多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第四编全球化时代:转型中的国际关系第十章冷战的终结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第一节雅尔塔体系的崩溃与冷战的终结第二节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第十一章美国霸权与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第一节冷战后美国霸权的增长第二节“多强”力量变迁与对外关系第三节冷战后的第三世界结语(三)当代中国外交绪论一、当代中国外交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二、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三、当代中国外交的根本立场四、当代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五、当代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六、学习当代中国外交的目的和意义第一章确立独立自主新型外交第一节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第二节建立和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第三节应对西方国家对华包围和孤立第二章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节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节妥善处理同亚洲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第三节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努力第四节促成万隆会议发展同民族主义国家关系第三章同时应对美苏战略压力与争取“中间地带”的战略观点第一节中苏关系恶化第二节中印边境武装冲突第三节援越抗美的战略方针第四节争取“两个中间地带”的努力第五节扭转极左思潮对中国外交的冲击第四章“一条线”战略与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第一节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与中美关系解冻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第三节与西方国家关系取得重大进展第四节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第五章不结盟、全方位和平外交的确立第一节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第二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第三节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第四节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的实施第五节“一国两制”构想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第六节参与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第六章“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第一节冷战后中国外交面临的新形势第二节“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确立第三节“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实施与成效第七章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出新安全观第一节新安全观与推动建立伙伴关系第二节稳定中美关系大局第三节化解矛盾稳定周边第四节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开展多边外交第五节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来干涉第八章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一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第二节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及其战略取向第三节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第九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第一节“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第二节维护国际安全建设持久和平第三节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共同发展第四节合作处理全球性问题推进全球治理第十章新时代中国外交总体布局第一节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二节促进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第三节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第四节积极参与和引导多边外交历程第五节中国外交领域的拓展与深化结束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中国外交的主题(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四)、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五)、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国外政府改革趋势和大部门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为了应对全球化挑战,摆脱财政困境和提高政府效率,掀起了一场“新型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其政府机构设置也折射出一些共同的特性和趋势。
在经济调节职能上,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重市场机制而非行政指令等;在政府组织形态上,实行“少机构,宽职能”的大部门综合管理体制。
这种由管理创新带动的体制改革,有其特定的发展背景和演变过程,认识国外政府管理创新和机构设置的情况和特点,对我们的政府机构改革和管理创新,非常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国外政府改革的五大趋势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的“新型公共管理改革”,是一次具有划时代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行政改革,内容涉及政府治理理念、政府运营方式以及政府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大致表现出五个主要趋势。
(一)公共行政的民主化。
实行决策权能与执行权能相对分离。
一些国家将政府部门分解成决策部门和具有特定服务功能的执行机构,使执行机构在财力、人力等资源配置上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同时对后果也承担更大的责任。
在具体做法上,通常采取签订责任书的方式,明确执行机构的责任范围、工作目标及考核标准。
英国是这一改革的典型,目前近三分之二的文职人员已转到执行机构,澳大利亚、丹麦、瑞典、爱尔兰、新加坡等国也有类似做法。
实行地方分权。
许多国家在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基础上,中央政府将更多的事权、财权、项目管理权、法规制定权等权限下放给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拥有更大的权力和自主性。
如法国、日本、西班牙等中央集权国家在维护单一制国家结构和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向各级地方政府下放权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二)公共部门的民营化。
各国都基本认识到政府失灵的原因不仅在于政府职能的过于庞杂,而且在于政府自身属性和规模的模糊界定。
一些国家在改革中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这类公共部门的民营化(卸载)改革是“政府瘦身”的重要举措,这方面韩国比较突出。
韩国政府采取了对原有国有企业分类的办法来实施民营化改造。
辽宁大学章程2015-01-22序言辽宁大学前身是东北行政委员会商业部商业专门学校,初创于1948年。
19 58年,以沈阳师范学院、东北财经学院、沈阳俄文专科学校为基础,合并成立辽宁大学。
1997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目前,辽宁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以“明德精学、笃行致强”为校训,致力于建设实力、特色、祥和的高水平大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学校为保障依法办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及《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学校中文全称为辽宁大学,中文简称为辽大。
英文全称为Liaonin g University,英文缩写为LNU。
学校法定注册地为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
学校设有崇山校区、蒲河校区和武圣校区。
根据办学需要,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调整法定注册地和校区。
第三条学校是经国家批准,由辽宁省人民政府举办并管理,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非营利性事业单位。
第四条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师生为本,坚持教授治学,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职能。
第五条学校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开展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发展中外合作办学。
学校依法颁发学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第二章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第六条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辽宁大学委员会(以下简称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学校党委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决定学校重要问题,监督重大决策执行。
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保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完成。
履行以下主要职责:(一)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依法治校,依靠全校师生员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辽宁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简介(2012-01-27 10:15:06)一、学科简介1、本学科点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概述我校世界经济学科源起于1960年设置的世界经济教研室。
1964年和1973年,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指示下,成立了日本问题研究所和苏联经济研究组。
经过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在宋则行教授、金明善教授和冯舜华教授等老一辈学者的奠基之下,我校世界经济学科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高起点起步,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2001年,在第二次全国高校重点学科评审中,我校世界经济学科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在新一轮全国高校重点学科评审中,本学科再次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此外,以本学科为重要依托,辽宁大学还于2000年先后获批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又被批准获得转轨经济学和赶超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两个学科至今在全国仍具有唯一性。
2、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特色、优势及核心竞争力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俄罗斯与东欧国家经济。
主要集中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转轨一般理论的研究,并最终建立转轨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框架;二是关于俄罗斯、东欧国家和中国经济转轨的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
(2)日本和东亚经济方向,主要研究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赶超经验,以及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
(3)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基本理论。
主要讨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球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各国经济体制的比较,以及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等问题。
目前,本学科在俄罗斯与东欧经济、转轨经济学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优势极为明显。
先后出版的标志性成果《经济转轨的国际比较》(冯舜华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研究》(程伟等著)等,在国内学术界都产生重要影响。
二、师资队伍1、本学科点主要学术带头人本学科首席专家程伟教授,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导师,辽宁大学校长。
“国际经济新变化与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研讨会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主办,辽宁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承办的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十次代表大会暨“国际经济新变化与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理论研讨会于2011年9月17-18日在辽宁大学蒲河校区隆重举行。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秘书长、《国际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邵滨鸿主持开幕式。
辽宁大学常务副校长黄泰岩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九届会长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科研局局长晋保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张东刚,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佟志武分别致辞。
晋保平副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是我院主管的107个全国性学会中办得非常优秀的一个学会。
一个优秀的学术团体,应该学术领先,始终引领本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并且代表本学科最高的研究水平,赢得国内外学术同行的尊重;应该团结凝聚全国的学术同行,并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使大家有条件能够深入地进行学术交流,能够推出既有理论贡献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成果和政策建议;应该尊重对年轻人的培养,为年轻一代提供最好的学术环境和展示平台,使我们的学术事业后继有人。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张东刚副司长在致辞中正式地发布: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已被教育部列为中国高校部级的优秀成果奖,这种认定首先是对浦山先生的怀念和敬仰,同时也对我们中国的广大研究工作者的尊重和鼓励。
他说,世经学会是国内有着非常重要地位的学会,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他期待学者们能在以学术的贡献为党和政府的服务发挥更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技术贡献,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断概括出理论,形成有说服力、影响力、感召力,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向世界发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不断提高中国学术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大会主题发言中,围绕“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前景”、“世界经济下一轮危机在哪里?”、“欧洲债务危机的下一步演进和对中国的影响”、“当前国际背景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日本灾后经济与中日经济互动的新内涵”、“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再认识”等主题,9名国内杰出学者和业界精英做了报告,在评论和讨论中碰撞出极富冲击力和启发性的思想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