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流域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2
东江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引发的水资源污染、短缺以及自然灾害的加剧,制约着城镇区域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对生态环境安全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本文通过对东江湖水域的走访,总结了东江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治理思路和建议。
一、东江湖基本情况东江湖位于湖南省资兴市南部,东江湖流域面积4719平方千米,占耒水流域总面积的39.6%,水面面积160平方千米,总库容97.4亿立方米,正常蓄水81.2亿立方米。
按规划分区,东江湖在汝城、桂东、资兴和宜章(“三县一市”)的面积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43.31%、27.62%、26.04%和3.03%。
东江湖既是郴州主要饮用水源地,也是占湖南省总人口50%、经济总量70%的“长株潭”城市群重要水源地,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水资源。
东江湖还是湖南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东江水电站总装机容量56万千瓦,是华中电网的重要调峰电站,每年可为全省经济建设提供12.3亿千瓦时的电量,相当于每年可节约50万吨标准煤。
二、东江湖流域水环境保护的工作情况2001年,湖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湖南省东江湖水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
此后,郴州市一直积极促进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对东江湖水环境保护条例的议案进行修订审议和立法。
郴州市及时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条例〉的意见》,明确了东江湖流域各县市政府的保护目标及责任,建立了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并专门成立了东江湖水环境保护局负责东江湖流域水环境保护。
“三县一市”先后编制了《东江湖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等规章制度,对东江湖流域开展多角度保护。
加快推进东江湖自然生态保护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程建设,对流域内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实行退耕还林。
积极建设东江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保护东江湖水库湿地资源,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东江流域基本情况 - 广东省东江流域管理局一、基本情况东江为珠江流域的三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桠髻钵山~源区包括寻乌、安远、定南三县~上游称寻乌水、在广东省的龙川县合河坝与安远水汇合后称东江。
自东北向西南流入广东省境~经龙川、河源、紫金、惠阳、博罗、东莞等县市注入狮子洋,东江概况详见附表1,。
东江干流全长562km~其中在江西省境内长度127公里~广东省境内435 km~平均坡降为0.35‰~石龙以上干流长2520Km~广东省境内393 Km。
流域总面积35340 km~其中2广东省境内31840 km~占流域总面积的90%~,石龙以上流22域总面积27024 Km~广东省境内23540 Km。
东江流域基本情况汇总表市名广州东莞深圳惠州河源韶关合计一级支流,条, 1 1 10 14 26 大型水库,宗, 3 2 5 中型水库,宗, 6 8 4 19 12 1 50 大型水闸,宗, 4 1 5 1万亩以上堤防,宗, 4 2 17 23 取水口,宗, 11 369 20 235 622 1257 排污口,宗, 6 13 19 梯级电站,宗, 1 2 11 143河沙可采量,万m, 230.7 230.7注:河沙开采量为2007年可采量东江流域图1东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流域内多年平均雨量为1500,2400mm之间~平均值为1750 mm。
多年平均蒸发量在1000,1400mm之间~平均约为1200mm。
多年平均气温为20,22?C。
多年平均径流量,博3罗站,为237.9 亿m~最大年径流量为1975年的374.4 亿33m~最小年径流量为1963年的50.5 亿m。
根据1956,2005年径流流量系列分析~东江流域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是331.133亿m。
2005年石龙镇以上水资源总量约260亿m~东江流3域广东省境内约为291亿 m。
东江流域中上游已建成的大型水库有三座~分别为位于支流新丰江的新丰江水库、位于贝岭水和寻邬水汇合口下游枫树坝水库和位于支流西枝江的白盆珠水库~三大水库总的兴利库容为82.3亿立方米,控制面积11736平方公里~占石龙以上流域面积的42.8%。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东江流域概况自然地理东江流域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北端,南临南海并毗邻香港,西南部紧靠华南最大的经济中心广州市,西北部与粤北山区韶关和清远两市相接,东部与粤东梅汕地区为邻,北部与赣南地区的安远市相接,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2'~115°52',北纬22°38'~25 °14',东江流域在广东省境内涉及河源市、惠州市、东莞市、深圳市、韶关市、梅州市和广州市的增城市。
东江流域北部山区最广,统称九连山脉,其南端一段为粤赣两省天然边界,主峰在连平县东,高程约1300m,此外,连平县东南尚有科罗笔山与复船山,高程均在1000m以上。
南部山脉分列在东江两岸,右岸有自河源西南的桂山(高程约1256 m)至博罗的罗浮山(高程约1280m)成一长列,走向为西北至东南。
左岸则分两列,一介于西枝江与海丰县独立出海的黄江之间的莲花山、茅山顶,均高达1336m,为流域中广东省境内的最高山峰,附近高出1000m以上的山峰为数尚多;二为西枝江与秋香江的分水岭,高度稍低,亦高达1000m以上,如1186m的鸟禽山,1125m的鸡笼山,走向均为东北至西南。
至于东江与梅江的分水岭,反而不高,越岭山道宽广平坦。
东江流域地势东北部高,西南部低。
东江流域水功能区划情况
东江发源于江西,石龙以上干流长520km,广东省境内流域面积为2.37万km2。
东江水系共划分74个一级水功能区,其中水库一级功能区45个,湖泊一级水功能区1个。
保护区12个。
其中1个属于自然保护区水域,即东江干流佗城保护区,是珍贵的鼋资源自然保护区;大型供水水源地及输水线路和水库保护区3个,即东深供水水源地和东深供水渠保护区、新丰江水库保护区;其余为源头水保护区。
保护区水质保护目标均为Ⅱ类。
缓冲区3个,长度为14km,即浔邬水赣粤缓冲区、安远水赣粤缓冲区和东江干流博罗-潼湖缓冲区。
保留区11个,其中3个为水库保留区。
开发利用区49个,其中水库开发利用区41个、湖泊开发利用区1个。
干流上划分出3个开发利用区,其余均在支流上。
规划水平年水质目标除淡水河深圳-惠阳开发利用区为Ⅲ-Ⅴ类,其它均在Ⅱ-Ⅲ类。
41个水库开发利用区规划水平年水质目标均为Ⅱ类。
湖泊开发利用区为西湖开发利用区,其主要功能为旅游景观,规划水平水质目标为Ⅲ类。
南方季节性缺水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以东江流域为例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南方一些地区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东江流域作为岭南地区最大的河流之一,也受到了水资源的限制。
因此,对于东江流域进行合理的水资源配置至关重要。
一、东江流域现状东江流域位于广东省中部,是珠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流域总面积约4.9万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毫米左右。
东江流域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夏季降水集中,冬季和春季降水较少。
该地区水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凸显,地表水供水难度增大,地下水开采过度也已经出现。
二、水资源利用现状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农业灌溉是东江流域最大的水资源利用方式,约占总用水量的80%,其中稻作灌溉用水量仅次于蔗田灌溉。
东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工业生产也依赖着水资源,比如台山、江门等地区都有大型工业生产企业。
生活用水虽然占比相对较小,但城市居民用水却是总用水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水资源合理配置1. 加强水资源管理应当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落实责任主体,完善水资源保护、节约和高效利用制度。
同时,针对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情况,制定出中长期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规划。
建立统一规范的水资源数据监测体系,实时掌握水资源情况,以便及时应对水资源短缺和水上活动比较紧密的地区。
2. 发展节水型农业南方地区农业水利用率高,较大水资源浪费,造成了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
应鼓励发展节水型农业,采用高效节水技术,例如、滴灌、微喷、地膜覆盖等,实现节水灌溉,减少灌水量和浪费。
3. 开发非传统水源为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需要寻找、利用非传统水源。
例如,雨水、地下水、卫生废水、海水等。
这些可再生资源应加强管理和利用,通过海水淡化、城市雨水回收利用、污水处理再利用等手段,实现水重复利用。
4. 推广智能灌溉系统智能灌溉系统一直被视为重要的节水利器,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地的农业生产中。
此技术使用无线网络和其他传感器技术,自动监测和调节植物的水分需要,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并降低水耗费,节省了灌溉资源。
东江水电站毕业设计基本资料第一节流域概况及枢纽布置区的地理特征东江水电站位于湖南资兴县东江镇上游十一公里的方石峡谷,地理坐标:东经113°10′∽113°50′,北纬25°30′∽25°55′,峡谷两岸山高大于500米,岸坡45°∽50°,两岸对称,呈典型“V”型河谷,高程285米以下。
河谷宽高比约为2∶1,基岩坚硬完整,地形地质条件优越。
常水位时水面宽20∽40米,水深1∽3米,水下覆盖有砂卵石夹块石,厚2.50∽4.65米,岸坡基石裸露,冲沟发育,岩石受节理裂隙切割,崩落岩石形成险滩急流。
第二节水文气象特征坝址区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7.5℃。
最高气温42℃,最低气温-10℃。
坝址以上多年平均降雨量1645毫米,雨量多集中在春夏之交,历年平均风速为2米/秒,历年最大风速为25米/秒。
坝址多年平均流量144立方米/秒,相应径流量45.2亿立方米。
水库正常蓄水位285米,死水位237米,汛期防洪限制水位284米。
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81.20亿立方米,死水位以下库容24.5亿立方米,有效库容56.7亿立方米,库容系数高达1.3,为国内已建和在建水电工程调节性能最好的水库。
第三节工程地质概况坝址基岩为寒武、震旦系浅变质岩和侏罗纪花岗岩。
两者接触较好,变质岩为浅变量细砂岩、角岩、硅质岩和板岩,分布在300米高程以上。
花岗岩为燕山早期侵入体,大致可分为中细粒斑状花岗岩和粗粒花岗岩。
分布在300米高程以下花岗岩岩性致密坚硬均一,新鲜岩石饱和极限抗压强度1500千克/平方厘米,摩擦系数:岩石与岩石0.65∽0.75,岩石与混凝土为0.75∽0.85,变形模量为30∽40×104千克/平方厘米。
坝址区受新华夏构造系控制,主要构造有两组:一组走向北东60∽70度,倾向东南,倾角70∽80度,如K4∽K12等裂隙和F2、F3等断层;破碎带一般为0.2∽0.8米,另一组走向北西340∽350度,倾向北东,倾角70∽85度。
中国江河(七)中国江河(七)中南地区颍河颍河,淮河最大支流,上游以沙河为主,故又称沙颍河。
位于淮河北岸,河南省东部与安徽省西北部。
主干发源于河南省嵩县伏牛山脉摩天岭(又名没大岭)东麓,东南流经鲁山、平顶山、叶县、漯河、周口、项城、沈丘等县市,至界首县城关镇附近进入安徽省,往下经太和、阜阳,于颍上县沫河口入淮河。
全长619公里,流域面积原为4万平方公里。
沙河上游、澧河的支流甘江河及北汝河上游,是淮河流域暴雨中心之一。
过去,每当夏秋洪水季节,常漫决成灾,故有“决了母猪圈(漯河东面),淹掉颍州十八县”之说;并屡遭黄河决溢泛滥之害,洪涝灾害严重。
1949年后,对中下游各级河道进行了初步治理,并开辟了茨淮新河。
颍河干流建有马弯、周口、沈丘、阜阳和颍上5个梯级水利枢纽,其中阜阳配建船闸,水利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颍河历来是豫皖间重要水运线。
洛河洛河古称雒水,黄河支流之一。
发源于陕西省蓝田县境华山南麓,流经洛南、卢氏、洛阳,于巩县境入黄河。
全长467公里,流域面积1.8881万平方公里。
流域内最大的洛阳盆地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宽达20公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最早地区之一。
远在七八千年前即有谷物种植和畜牧业。
传说周代已有水利灌溉,东汉开阳渠引洛为漕,隋建通津渠,明修大明渠,清代继有发展。
如今的陆浑水库和故县水库是黄河防洪工程体系的组成部分。
流域内的重要城市洛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以机械制造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
流域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渑池仰韶文化等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广泛。
据记载洛河流域是夏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活动的中心地区。
偃师二里头商代文化遗存,近年发掘的偃师尸乡沟商代古城遗址,据考证可能是商汤都城——西亳。
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巩县附近的石窟寺、杜甫故里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汉江汉江,又称汉水或襄河,长江最长支流。
源自陕西省西南部米仓山西麓。
干流经陕、鄂两省,于武汉汇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
畅游东江水东江水源于广东省清远市的翁源县,干流全长约523公里,流域总面积约16,285平方公里,是广东著名的河流之一。
它是这个地区的主要水资源之一,滋养了这个地方的百姓生活和经济建设。
如果你想尽情地享受广东美丽的风景,那么就不要错过畅游东江水。
一、东江的自然风光畅游东江水,可以看到广阔的天空和蜿蜒的江水。
你可以看到清澈的江水与蓝天相映成趣,明净的流水倒映出蓝天白云与远山相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到不一样的自然风光,将城市的喧嚣留在身后,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东江的文化背景东江流域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
许多岭南文化的遗产都分布在这一带,如佛教艺术和岭南建筑风格等。
游客可以在东江的各个旅游景点中充分地感受到这些文化遗产的魅力。
行走在它的河畔,仿佛可以看到当时的广府商贾、文化名人、武林高手在此留下的印记。
三、东江的人文景观畅游东江水,你能感受到这里静谧而温馨的氛围。
它的人文景观各有特色,如安沙古城、白莲洞、天生桥、鹤鸣泉等,都值得一游。
这些景点都是与当地发展历史紧密相关的,对发展历史有深刻的体现,同时也能告诉我们故事和传说。
四、东江的美食文化香港,澳门,广州和东江山区是广东著名美食区域。
当你走进这里任何一个小餐馆时,会发现这里的饮食已经成为东江地区文化的延续。
这里的菜肴以粤菜为主,兼具海派菜、湘菜、苏菜等各种地方菜系的特点。
诱人的美食和风景,相信都会让你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和你的家人一起品尝当地的美食,会让你的畅游体验更加的丰富多彩。
综上,畅游东江水可以给你完整的一次旅游体验:大自然的美丽、人文的积淀、食物的美味,所有这些都可以为你打造一个难忘的旅游记忆。
如果你还没有前往这个美丽的地方游玩过,那么,就赶快来吧。
第39卷第18期2019年9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39,No.18Sep.,20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1208);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501002⁃04)收稿日期:2018⁃08⁃28;㊀㊀网络出版日期:2019⁃07⁃04∗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jiangy@bnu.edu.cnDOI:10.5846/stxb201808281844吕乐婷,张杰,彭秋志,任斐鹏,江源.东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及变化预测.生态学报,2019,39(18):6850⁃6859.LüLT,ZhangJ,PengQZ,RenFP,JiangY.LandscapepatternanalysisandpredictionintheDongjiangRiverBasin.ActaEcologicaSinica,2019,39(18):6850⁃6859.东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及变化预测吕乐婷1,张㊀杰1,彭秋志2,任斐鹏3,江㊀源4,5,∗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大连㊀1160292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㊀6500933长江科学院水利部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㊀4300104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㊀1008755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㊀100875摘要:以东江流域土地利用解译结果为基础,采用转移矩阵㊁移动窗口法和景观格局指数对1990 2016年对东江流域的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地形因子㊁交通通达度因子和限制转化因子采用FLUS(FutureLandUseSimulation)模型对流域未来景观格局进行预测㊂结果表明:(1)自1990年以来,研究区的7种土地利用类型皆发生了变化,其中建设用地由于林地和耕地的大量转入增加最明显㊂(2)1990 2016年,流域景观破碎化呈现以河道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减小的趋势,景观多样性呈现流域上游小,下游大的趋势,且高值区在经济较发达的城镇地区㊂园地的景观破碎程度最高㊁林地的优势度减弱,城镇建设用地的集聚度增加㊂(3)2016 2042年,流域各用地类型变化率不大,景观破碎化和多样性程度虽有增加但增长速度相对放缓㊂关键词:景观格局;移动窗口;FLUS模型;东江流域LandscapepatternanalysisandpredictionintheDongjiangRiverBasinLÜLeting1,ZHANGJie1,PENGQiuzhi2,RENFeipeng3,JIANGYuan4,5,∗1CollegeofUrbanandEnvironment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2FacultyofLandResourceEngineering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Kunming650093,China3ResearchCenteronMountainTorrent&GeologicDisasterPreventionofMinistryofWaterResources,ChangjiangRiver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e,Wuhan430010,China4StateKeyLaboratoryofEarthSurfaceProcessesandResourceEcolog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5FacultyGeographicalScienc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Abstract:Landuse/coverchangeisoneofthemostdirectmanifestationsofinteractionbetweenhumanactivityandthenaturalenvironment,whichreflectsthecloseconnectionbetweenthelandusepatternsanddifferenttimes,locations,andhumanactivities.Inordertoquantifylanduse/coverchange,changesinthelandscapepatternarethemostintuitionisticdemonstration.Inaddition,landusepredictionisalsooneofthehotspotsinthisfield.Frequentlyusedmodelsoflandusepredictionincludetheconversionoflanduseanditseffects(CLUE)modelandcellularautomation.However,mostmodelsonlytrainandestimatethetransitionprobabilityoflandusetypes,whilebarelyexpressingthecompetitionandreciprocityofthosebecausetheyignoretheconnectionsamonglandusetypes.Thefuturelandusesimulation(FLUS)modelisderivedandevolvedfromtheGeographicalSimulationandOptimizationSystem.Itisbasedoncellularautomationandaself⁃adaptinginertiaandcompetitionmechanism.TheFLUSmodelhassolvedcomplicatedissuesinthetransitionruleofcellularautomation,determinedtheparameters,andproducedasimulationoflanduseundertheinfluenceofhumanactivityandnaturalconditions.Atpresent,ithasbeenappliedinmanycitiesandregionssuccessfully.TheDongjiangRiverBasin,standingontheborderofGuangdong,HongKong,andMacau,isoneofthreetributariesoftheZhujiangRiver.Itenjoysabundantnaturalandhumanresourcesandembracesmultiplelandscapepatterns.Inrecentyears,theincreasinglocalpopulationandthecomprehensiv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hasresultedinarapidexplosionoflanduseforurbanconstruction.Theextensiveexploitationofprimitivelandscapeandinterventionofartificialactivityonlandscapeisincreasing.Thisthesis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landuseandlandscapepatternsintheDongjiangRiverBasininrecentdecades.Inaddition,weusetheFLUSmodelandsocioeconomicdatatopredictfuturelandusepatternsinthisbasin,toprovidethescientificbasisfortheharmoniousdevelopmentoftheregionaleconomyandecologicalenvironment.Theresultshowsthat(1)since1990,seventypesoflanduseintheDongjiangRiverBasinhavechangedsignificantly.Amongthem,theincreaseinconstructionlandusewasthehighestbecauseofthelargeamountofforestandfarmlandbeingconverted.(2)Inrecentdecades,thedegreeoflandscapefragmentationhasincreasedwhilelandscapespaceconnectivityhasweakened,andthevariationrangeisrelativelylargeintheyears2000 2009.Onthewhole,thedegreeoflandscapefragmentationdegreeinorchardswasthehighest,thedominanceofforestlandhasbeensubdued,andtheconcentrationofurbanconstructionlandhasincreased.(3)From2016to2042,therateofchangeinlanduseinDongjiangRiverBasinisrelativelysmall.Althoughthedegreeoflandscapefragmentationanddiversityisstillincreasing,therateofincreasehassloweddown.KeyWords:Landscapepattern;movingwindow;FLUS;DongjiangRiverBasin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在不同时间㊁空间土地的使用方式与人类活跃程度的密切关系[1⁃2]㊂景观格局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目前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主要有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和空间统计特征分析两种[3⁃4]㊂本文基于FRAGSTATS软件,采用传统景观格局指数[5]计算方法和移动窗法[6]对东江流域的景观格局整体特征和景观异质性空间特征进行研究㊂以阐明各个景观组分间的特征差异,评价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以提高对流域景观格局动态的把握,并对流域景观的规划与管理㊁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㊂土地利用预测是当前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㊂常用的土地利用预测模型包括CLUE[7⁃8]㊁元胞自动机[9]㊁LCM[10],但大部分模型常常单独训练和估计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概率,忽略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联系,难以体现土地类型间的竞争及相互作用㊂以及由黎夏等[11]提出的地理模拟与空间优化系统(Geographicalsimulationandoptimizationsystem,GeoSOS)由其演化与改进而来的FLUS模型,基于元胞自动机及 自适应惯性竞争机制 ,解决了传统元胞自动机中转换规则及参数确定复杂等问题,能够很好地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影响下对土地利用的模拟[12]㊂该模型也被广泛用于城市增长边界模拟[13]㊁耕地动态模拟[14]以及大尺度的全国土地利用模拟[11]㊂目前,模型多用于城市地区研究,在流域的应用较少㊂流域的景观异质性较强,受到外界人为干扰尺度大,表现出的格局变化也较为明显,对于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发展的态势模拟对敏感脆弱的流域地区具有重要意义㊂东江属于珠江三大水系之一,地处粤㊁港㊁澳三地交接处,自然及人文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㊂本研究以东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分析区域景观空间格局特征,探讨东江流域1990 201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㊁景观格局特征分析并采用FLUS模型预测土地利用未来变化态势,为东江流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㊁维持景观完整性和安全性提供参考案例㊂1㊀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1.1㊀研究区概况东江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山,流至广东省龙川市合河坝与安远水汇合,地1586㊀18期㊀㊀㊀吕乐婷㊀等:东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及变化预测㊀图1㊀东江流域概况Fig.1㊀LocationoftheDongjiangRiverBasin处113ʎ50ᶄ 115ʎ50ᶄE,22ʎ30ᶄ 25ʎ20ᶄN㊂干流全长562km,流域总面积为34702km2㊂主要流经广东省广州市㊁深圳市㊁东莞市㊁惠州市㊁河源市及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㊁寻乌县等地,是流经地区约5000万居民的主要引用水源㊂流域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山地和平原分别占流域面积的78%和14%,上游以林地为主㊁下游的山地平原多密集耕种㊂地势东北高㊁西南低(图1)㊂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为20 22ʎC,年均降雨量为1500 2400mm,主要集中于4 9月[15]㊂近年来流域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达到65%以上㊂1.2㊀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所用1990㊁2000和2009年LandsatTM以及2016年LandsatOLI遥感影像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www.gscloud.cn),空间分辨率皆为30m,影像轨道号/行号分别为121/43㊁121/44㊁122/43㊁122/44每期4景,成像时间均在1 4月,影像的云量均低于2%㊂借助ENVI5.1软件对图像进行辐射定标㊁大气校正㊁影像的拼接与裁剪,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7㊁5㊁2波段组合方案,同时对影像进行2%的拉伸以增强解译效果㊂本文采用最大似然法,参照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的土地分类系统结合东江流域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将东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划分为7个一级分类,并结合GoogleEarth建立混淆矩阵对结果进行精度验证㊂验证结果显示,所解译的4个时段土地利用类型图Kappa系数均在0.8以上,达到了中分辨率遥感影像精度使用要求[16⁃17]㊂本文所用DEM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ASTERGDEM(V1)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30m;市级GDP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和江西省统计年鉴;主要公路㊁主要铁路㊁地级和县级城市驻地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㊂2㊀研究方法2.1㊀土地利用转移分析本文通过转移矩阵对不同类型土地利用的转移方向及转移数量进行分析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通用形式为[18]:Sij=S11S12 S1nS21S22 S2nSn1Sn2Snnéëê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ú(1)式中,S代表面积;n代表土地利用类型数;i㊁j(i,j=1,2, ,n)分别代表转移前与转移后的土地利用类型;Sij表示转移前的i类土地利用转移成j类土地利用的面积㊂2.2㊀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为了既全面反映流域景观格局特征,并减少信息冗余度,本文选择斑块个数(NP)㊁最大斑块指数(LPI)㊁分离度(DIVISION)㊁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和集聚度指数(AI),基于FRAGSTATS软件,采用移动窗口法,并根据东江流域的实际情况及前人研究成果[19⁃21],利用3500m大小的移动窗口,分析东江流域景观格局破碎化及多样性特征㊂窗口从研究区左上角开始移动,每次移动1个栅格,计算当前窗口内上述的景观格局2586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指数并赋予其中心栅格,最终获得各景观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图[22⁃23]㊂选择斑块个数(NP)㊁斑块密度(PD)㊁最大斑块指数(LPI)㊁斑块平均大小(AREA⁃MN)㊁分维数(FRAC)和散布并列指数(IJI),采用传统景观指数计算方法,对东江流域景观斑块水平进行了分析㊂具体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方法和生态学含义见相关参考文献[24]㊂2.3㊀FLUS模型FLUS模型由基于神经网络的适宜性概率计算模块(BP⁃ANN)和基于自适应惯性机制的元胞自动机模块(CA)组成[25⁃26]㊂BP⁃ANN模块需输入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本文根据流域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了地形因子:地形条件是决定土地利用类型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高程和坡度是决定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27],所以采用30m分辨率的DEM数据㊂交通通达度因子:交通条件及城镇发展对土地利用具有重要吸引作用[28],所以选择到一般公路的距离㊁到高速公路的距离㊁到区中心距离和到镇中心距离作为通达性因子,这些因子通过ArcGIS的欧氏距离工具分析得到㊂设置神经网络训练采样比例(本文设置为2%),并选用随机采样模式进行各类用地的训练样本采样(本文训练隐藏层数设置为12),实现神经网络训练㊂结合标准化处理后各驱动因子分布状况,最终计算得到土地利用类型在各像元上的适宜性概率图㊂基于自适应惯性机制的元胞自动机模块以多类别或双类别空间土地利用数据为初始输入数据,需预设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数量的目标,(本文采用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得到预设的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的数量)[29]㊂然后根据经验确定不同土地类型间的相互转换难易度(0 1,0表示不允许转换,1表示可自由转换),最后设置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换的限制发生区域(依据水源保护的基本政策,本文将流域水库及宽阔水面设为东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限制发生区)㊂模型参数设定上,将模拟迭代目标次数设置为500,领域大小设置为3ˑ3,最终实现东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㊂3㊀结果与分析3.1㊀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图2㊀东江流域1990—2016年土地利用类型图Fig.2㊀LandusetypesofDongjiangRiverBasinfrom1990to20163.1.1㊀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东江流域1990 2016年土地利用状况如图(2)和表(1)所示㊂林地是东江流域的主要用地类型㊂在研究时段内,流域耕地㊁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园地㊁水域㊁未利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㊂其中,林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量为2538km2,所占比例从78.34%减少至71.03%;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增加量为2884km2,所占比例从1.41%增长至9.72%;园地㊁水域和未利用地所占比例分别由4.06%㊁3.37%和0.09%增长至6.11%㊁3.85%和0.45%;耕地和草地所占比例分别由10.62%和2.11%减少至8.27%和0.57%㊂3586㊀18期㊀㊀㊀吕乐婷㊀等:东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及变化预测㊀表1㊀东江流域1990 2016年土地利用结构表Table1㊀LandusestructureinDongjiangRiverBasinfrom1990to2016时期项目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城镇建设用地PeriodItemPloughOrchardlandWoodlandGrasslandWaterareaUnusedlandConstruction1990面积/km23686140827187732116931489比例/%10.624.0678.342.113.370.091.412000面积/km2321615952570839821921316272比例/%9.274.6074.081.156.323.790.782009面积/km2292819222488024032071330190比例/%8.445.5471.690.699.243.830.552016面积/km2286921202464919713371573373比例/%8.276.1171.030.573.850.459.723.1.2㊀土地利用转化过程分析1990 2016年东江流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见表(2)所示㊂在1990 2016年间,东江流域城镇建设用地转入量最大,其面积增加来源于林地㊁耕地㊁园地和水域;园地转入量其次,其面积增加来源于林地㊁耕地㊁草地和水域;林地㊁耕地和草地的转入面积小于转出面积,造成其面积有所减少㊂其他用地类型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化㊂表2㊀东江流域1990 2016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Table2㊀LandusetransfermatrixofDongjiangRiverBasinfrom1990to20161990年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Alltypesoflandin1990/km2耕地Plough园地Orchardland林地Woodland草地Grassland水域Waterarea未利用地Unusedland城镇建设用地Construction2016年各类土地耕地14282391125235201利用类型面积/km2园地5293171192334712Alltypesoflandin2016林地77545722663633662628草地7716814011水域166693253756216未利用地19810424110城镇建设用地7603121609324704413.2㊀景观格局分析3.2.1㊀景观破碎化分析东江流域1990 2016年景观破碎化空间分布如图(3)所示㊂可见,最大斑块指数LPI和斑块个数NP空间分布趋势相反,有很强的负相关性,而景观分离度指数DIVISION与斑块个数NP分布趋势相似,且更能体现流域的破碎度㊂流域在1990 2009年LPI指数减少㊁NP指数增加,景观破碎化过程明显;但在2016年LPI指数相对上升,NP指数相对有下降趋势,说明流域景观破碎化过程减弱,趋向整合㊂从空间上看,流域景观破碎度呈现以河道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减小的趋势,流域上游最大斑块指数高㊁斑块个数少㊁景观分离度小;原因在于流域上游及流域东西两侧地形均以山地为主,海拔较高,人为活动干扰小,景观以林地和园地为主,景观格局较完整,破碎度低㊂流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莞㊁惠州和河源市等地景观破碎度较高㊂此区域城市建设起步早㊁发展快,地势低平,大面积开垦耕地,导致斑块个数少㊁最大斑块指数小㊁破碎度高㊂1990 2016年,流域景观破碎度高值区有扩散的趋势,增城区㊁博罗县和惠东县附近的景观破碎程度大幅增加,而东莞市的景观破碎程度降低;这是由于增城㊁博罗和惠东位于东江下游,自然条件优越,且紧邻东莞和惠州,是两地市城市扩张发展的主要承接地,近年来由于城市扩张,景观破碎度增加;东莞市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经济主要以高新4586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技术产业为主,城镇建设用地集中连片分布,农业㊁水产养殖业向外迁移,景观破碎度降低㊂图3㊀东江流域1990—2016年景观破碎化空间分布图Fig.3㊀SpatialdistributionoflandscapefragmentationofDongjiangRiverBasinfrom1990to20163.2.2㊀景观多样性分析东江流域1990 2016年景观多样性空间分布如图(4)所示㊂可见,从空间上看,流域景观多样性呈现中上游多样性较小㊁下游多样性较大的特点,且有明显的扩散趋势㊂河源㊁东莞和惠州市景观多样性较高;河源市凭借东江流域最大的新丰江水库大力发展水产养殖㊁开垦耕地,山区大面积种植果树,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建设,景观类型多样;东莞市㊁惠州市位于河流下游,农业和渔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好,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在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造成用地类型及景观类型的多样化特征㊂3.2.3㊀景观类型指数分析根据景观类型指数表,表(3)可知,斑块个数不仅反映了景观的异质性,而且其值的大小与破碎度也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流域园地的斑块数远远高于其他类别,说明园地斑块的景观破碎度较高㊂林地所占面积最大而斑块数量不是最大,说明其组成斑块较大且其中存在着大量的优势斑块,即存在面积较大的完整林地,也比较符合流域的实际情况;同时,林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值高,达到60%以上,以绝对优势影响着景观格局的组5586㊀18期㊀㊀㊀吕乐婷㊀等:东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及变化预测㊀图4㊀东江流域1990 2016年景观多样性空间分布图Fig.4㊀SpatialdistributionoflandscapediversityindexofDongjiangRiverBasinfrom1990to2016成;林地的平均斑块面积从2000年的125.54下降到2009年的44.90,说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较大的自然景观斑块被改造为一些较小的斑块,同时随着道路㊁引水渠等条状基础设施的修建,也将大斑块的景观分割为许多大小不同的小斑块,增加了景观的破碎度㊂城镇建设用地的斑块个数和斑块密度都在缓慢增加,表明了城镇建设用地趋于集中化的变化趋势,这也符合东江流域沿河两岸发展和居住的特点㊂在1990 2016年,流域各景观类型的散布并列指数都有所增加,表明各类型间相邻的类型有增大的趋势,接壤的景观类型丰富度有所增加㊂1990 2016年,流域其他类型景观格局状况基本处于稳定状态㊂表3㊀东江流域1990 2016年景观类型指数表Table3㊀LandscapetypesindexoftheDongjiangRiverBasinfrom1990to2016年份Period景观类型Landscapetypes斑块个数NP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平均大小AREA_MN分维数FRAC散布并列指数IJI1990耕地Plough382791.100.539.661.0741.86园地Orchardland433471.250.083.291.0754.65林地Woodland133040.3875.55204.041.0876.30草地Grassland144250.420.035.141.0716.71城镇建设用地Construction69700.200.197.031.0762.75水域Waterarea76400.220.7515.301.0767.02未利用地Unusedland8590.020.013.691.0745.552000耕地Plough452171.300.707.101.0763.97园地Orchardland961612.770.061.701.0663.12林地Woodland204490.5965.51125.541.0686.79草地Grassland137230.400.012.971.0724.57城镇建设用地Construction117920.343.3418.571.0777.176586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续表年份Period景观类型Landscapetypes斑块个数NP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平均大小AREA_MN分维数FRAC散布并列指数IJI水域Waterarea89070.260.9014.791.0774.99未利用地Unusedland32450.090.028.441.0749.372009耕地832952.400.553.521.0669.52园地1441474.150.031.371.0667.05林地Woodland552721.5963.5144.901.0583.91草地Grassland195860.560.011.281.0740.84城镇建设用地Construction346621.005.769.231.0777.36水域Waterarea223740.640.855.971.0676.23未利用地Unusedland145050.420.011.341.0573.142016耕地Plough818792.360.543.511.0669.21园地Orchardland1470684.240.041.481.0666.09林地Woodland546501.5762.6544.981.0581.85草地Grassland181540.520.011.141.0742.20城镇建设用地Construction361651.045.879.301.0777.74水域Waterarea223920.650.855.991.0675.80未利用地Unusedland133250.380.011.211.0571.763.3㊀基于FLUS模型的东江流域土地利用预测本文以199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借助DEM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得到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转移图层,对2016年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预测(图5),并用2016年实际土地利用类型对预测结果进行精度验证㊂结果表明当迭代次数在350次时Kappa系数达到0.85,满足本研究的要求㊂在此基础上用2016年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对2042年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预测,结果如图5所示㊂2042年,东江流域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显著,未利用地减少,城市化过程明显,主要集中在流域中下游地区㊂耕地㊁园地㊁水域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林地㊁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则减少㊂根据东江流域2016 2042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图6)可知,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幅度最大,增加了14.3%,其次是水域,增加了7.53%,耕地和园地分别增加了0.24%和0.16%;未利用地减少幅度最大,减少了3.33%,其次为草地和林地,分别减少了10.53%和2.25%㊂图5㊀FLUS模拟东江流域2016、2042年土地利用图㊀Fig.5㊀Simulationresultoflandusetypesin2016and2042basedontheFLUSmodel3.4㊀未来景观破碎化和多样性变化分析根据2042年东江流域景观破碎化空间分布图和景观多样性空间分布图,如图(7)㊁图(8)所示,东江流域的景观破碎化增加,最大斑块指数最小值降低到4.46,斑块个数的最大值增加到707个,景观多样性成增加趋势,聚集度指数最小值减小到60.67,多样性指数增加到1.72㊂从空间分布上看,流域的破碎化趋势仍然呈现中下游地区破碎化严重,以河道为中心向两侧破碎化减弱㊂2009 2016年流域景观虽趋向整合,但是2042年流域的破碎化又呈现增加趋势,所以应加强对流域景观生态的保护,特别是流域中下游地区和河道两岸㊂4㊀结论与讨论东江流域景观格局特征既包括河流㊁水源地的脆弱度和敏感性,也兼具经济发达的城市化地区的人地矛盾问题㊂1990 2016年,东江流域7种土地利用类型都发生了变化,其中耕地㊁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园地㊁水域㊁未利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㊂林地虽是流域7586㊀18期㊀㊀㊀吕乐婷㊀等:东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及变化预测㊀图6㊀东江流域2016—2042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Fig.6㊀LandusechangeofDongjiangRiverBasinfrom2016to2042图7㊀东江流域2042年景观破碎化空间分布图Fig.7㊀SpatialdistributionoflandscapefragmentationofDongjiangRiverBasinin2042图8㊀东江流域2042年景观多样性空间分布图㊀Fig.8㊀SpatialdistributionoflandscapediversityindexofDongjiangRiverBasinin2042的优势景观类型,但平均斑块面积在2000 2009年急剧下降,说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对流域自然景观的干扰和破坏程度增加,如何既保持经济发展又保护自然环境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㊂对东江流域景观格局分析表明:1990 2009年流域景观破碎度呈上升趋势,但是随着劳动力的向外输出和种植业㊁养殖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东江流域景观的干扰程度降低,在2009 2016年间流域的景观破碎趋势变缓㊂园地的斑块个数和斑块破碎度较大,受人为干扰强㊂今后,流域在发展林果种植的同时要注意对原始景观的保护,尽量大面积㊁成规模发展,这样既有利于林果产业化发展,也有利于对流域景观环境的保护㊂利用FLUS模型预测的东江流域2042年景观与2016年相比在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显著,未利用地减少,城市化过程明显㊂这是经济高速8586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发展的成果,与此同时,林地进一步减少,不利于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㊂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流域必须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人工区,以降低对自然植被的破坏㊂由于本研究仅考虑了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因素㊁地形因素和交通通达度因素,针对水源保护区设置了禁止宽阔水面转化的限制转化因素,利用FLUS模型对流域未来土地利用进行模拟,没有设置不同情景,模拟没有与其他模型进行对比,所以并不具有绝对性㊂针对本研究,建议东江流域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城镇建设用地,开发未利用地,减少对其他生态景观的破坏㊂在当前景观结构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保护水源地,确保流域景观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㊂受研究者知识㊁经验和主观因素的限制,对于东江流域景观破碎度和多样性变化的驱动力解释还不够完善,对此进行深入探索并进而提出可行有效的流域生态管理建议是本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㊂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MooneyHA,DuraiappahA,LarigauderieA.Evolutionofnaturalandsocialscienceinteractionsinglobalchangeresearchprograms.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13,110(S1):3665⁃3672.[2]㊀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徐新良,秦元伟,宁佳,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地理学报:英文版,2014,24(2):195⁃210.[3]㊀彭建,党威雄,刘焱序,宗敏丽,胡晓旭.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学报,2015,70(4):664⁃677.[4]㊀陈利顶,李秀珍,傅伯杰,肖笃宁,赵文武.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生态学报,2014,34(12):3129⁃3141.[5]㊀董玉红,刘世梁,安南南,尹艺洁,王军,邱扬.基于景观指数和空间自相关的吉林大安市景观格局动态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1):1860⁃1871.[6]㊀WhittakerRH.VegetationoftheSiskiyouMountains,OregonandCalifornia.EcologicalMonographs,1960,30(4):407⁃407.[7]㊀JiangWG,DengY,TangZH,LeiX,ChenZ.ModellingthepotentialimpactsofurbanecosystemchangesoncarbonstorageunderdifferentscenariosbylinkingtheCLUE⁃SandtheInVESTmodels.EcologicalModelling,2017,345:30⁃40.[8]㊀潘影,刘云慧,王静,宇振荣.基于CLUE⁃S模型的密云县面源污染控制景观安全格局分析.生态学报,2011,31(2):529⁃537.[9]㊀詹云军,朱捷缘,严岩.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空间动态模拟.生态学报,2017,37(14):4864⁃4872.[10]㊀刘世梁,安南南,尹艺洁,成方妍,董世魁.广西滨海区域景观格局分析及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生态学报,2017,37(18):5915⁃5923.[11]㊀LiX,ChenGZ,LiuXP,LiangX,WangSJ,ChenYM,PeiFS,XuXC.Anewglobal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productata1⁃kmresolutionfor2010to2100basedonhuman⁃environmentinteractions.AnnalsoftheAmericanAssociationofGeographers,2017,107(5):1040⁃1059.[12]㊀刘小平,黎夏,艾彬,陶海燕,伍少坤,刘涛.基于多智能体的土地利用模拟与规划模型.地理学报,2006,61(10):1101⁃1112.[13]㊀朱寿红,舒帮荣,马晓冬,梁迅,姚青.基于 反规划 理念及FLUS模型的城镇用地增长边界划定研究 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33(5):80⁃86.[14]㊀陈逸敏,黎夏,刘小平,李少英.基于耦合地理模拟优化系统GeoSOS的农田保护区预警.地理学报,2010,65(9):1137⁃1145.[15]㊀吕乐婷,彭秋志,廖剑宇,江源,康慕谊.近50年东江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研究.资源科学,2013,35(3):514⁃520.[16]㊀JanssenLLF,vanderWelFJM.Accuracyassessmentofsatellitederivedlandcoverdata:areview.PhotogrammetricEngineeringandRemoteSensing,1994,60(4):419⁃426.[17]㊀赵英时.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8]㊀白根川,夏建国,王昌全,陈文宽,杨娟.基于地类空间转化趋势模型的眉山市东坡区土地利用转化分析.资源科学,2009,31(10):1793⁃1799.[19]㊀张宏锋,袁素芬.东江流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评价.生态学报,2016,36(24):8120⁃8127.[20]㊀王兆印,程东升,段学花,李行伟.东江河流生态评价及其修复方略.水利学报,2007,38(10):1228⁃1235.[21]㊀任斐鹏,江源,熊兴,董满宇,王博.东江流域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差异特征分析.资源科学,2011,33(1):143⁃152.[22]㊀李栋科,丁圣彦,梁国付,赵清贺,汤茜,孔令华.基于移动窗口法的豫西山地丘陵地区景观异质性分析.生态学报,2014,34(12):3414⁃3424.[23]㊀张玲玲,赵永华,殷莎,房舒,刘晓静,蒲苗苗.基于移动窗口法的岷江干旱河谷景观格局梯度分析.生态学报,2014,34(12):3276⁃3284.[24]㊀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5]㊀LiuXP,LiangX,LiX,XuXC,OuJP,ChenYM,LiSY,WangSJ,PeiFS.Afuturelandusesimulationmodel(FLUS)forsimulatingmultiplelandusescenariosbycouplinghumanandnaturaleffects.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17,168:94⁃116.[26]㊀黎夏,李丹,刘小平.地理模拟优化系统(GeoSOS)及其在地理国情分析中的应用.测绘学报,2017,46(10):1598⁃1608.[27]㊀龚健,陈耀霖,张志.基于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7):4545⁃4550.[28]㊀舒帮荣,李永乐,曲艺,梅艳,雍新琴.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镇用地扩张特征及其动力 以太仓市为例.经济地理,2013,33(7):155⁃162.[29]㊀卞子浩,马小雪,龚来存,赵静,曾春芬,王腊春.不同非空间模拟方法下CLUE⁃S模型土地利用预测 以秦淮河流域为例.地理科学,2017,37(2):252⁃258.9586㊀18期㊀㊀㊀吕乐婷㊀等:东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及变化预测㊀。
东江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东江湖是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北部的一座天然淡水湖,也是珠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东江湖流域水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解东江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我们调查了东江湖流域的水污染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东江湖流域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主要的污染物包括废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废弃物排放等。
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造成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流入水体,使水质严重受到影响。
此外,工业废弃物排放也造成了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威胁。
其次,我们对东江湖流域的水资源状况进行了了解。
调研结果显示,东江湖流域的水资源丰富,但存在着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的问题。
调研数据表明,流域内的城市和农田用水量较大,而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同时,由于水污染问题的存在,水质差的地区往往不能有效利用可用的水资源,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东江湖流域的水生态环境状况。
调研结果显示,水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
水污染导致了水中氧气含量降低,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恶化。
湖泊和河流岸边的湿地逐渐消失,导致了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丧失。
此外,水污染还可能导致生态链的破坏,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针对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首先,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力度。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废水排放的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排放行为严肃处理,同时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管理和控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鼓励农业和工业部门采取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建湿地,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
总之,东江湖流域的水环境保护情况严峻,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水污染、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东江流域文化教育源流述略东江流域是珠江流域第三大水系,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的桠髻钵,分水岭海拔1101.9米,从源头至广东龙川县合河坝河段称寻乌水,合河坝以下始称东江。
干流流经龙川、东源、河源、紫金、惠阳、博罗、东莞等县市,在东莞石龙镇流入珠江三角洲。
西湖岸树幽,东江源流长。
东江流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主要分布于东江流域,于河源惠州为代表的文化。
赵佗是她的肇起时期,河源市更是把赵佗定为文化始祖之一,东江文化之花在广东已经花开了两千年。
东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分支,既包含有客家文化要质,又与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存在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具有东江特定区域性文化特色。
源流既然指的是事物的起源和发展,众所周知东江流域文化教育自宋明以来开始兴起,明清时期更是东江教育的鼎盛时期,那么东江流域文化教育源流则就应该在这个时期追溯。
以河源惠州为中心的东江流域地区,相对于中原地区,开化比较迟,唐代以前文化教育相当落后,人才稀少。
但随着中国科举教育制度在宋元明时期的完善和深化,尤其是东江流域经济、政治地位的日益凸显,加上重教崇文社会风尚的影响力彰显出来,东江流域的文化教育也开始走上正轨,开始了它以社学、私塾、学宫、书院为体系的官私立学校教育为主的历程。
纵观明清时期的东江教育,我认为东江流域文化教育的源流中最重要的两大影响因素就是官学、书院、私塾教育和明清时期的人才群体的影响。
首先要说的是官学、书院、私塾这三大类型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我们一般称之为学院教育。
官学,即儒学,就是为科举考试而服务的教育方式。
东江地区从北宋在海丰县设立第一家儒学衙署,龙川、河源、博罗等地也开始相继设立,这些衙署聚集了科举的书生,也对书生开展了系统的教育,不失为学院教育的一大特色。
而书院教育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方式,起始于唐朝,由官府或者私人创办主持。
一般招收适龄男子,同样是为了科考。
东江地区又宋朝时出现书院,明清时期的书院数目更是愈加繁多,而东江地区的书院不可不说的就是丰湖书院。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东江流域概况自然地理东江流域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北端,南临南海并毗邻香港,西南部紧靠华南最大的经济中心广州市,西北部与粤北山区韶关和清远两市相接,东部与粤东梅汕地区为邻,北部与赣南地区的安远市相接,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2'~115°52',北纬22°38'~25 °14',东江流域在广东省境内涉及河源市、惠州市、东莞市、深圳市、韶关市、梅州市和广州市的增城市。
东江流域北部山区最广,统称九连山脉,其南端一段为粤赣两省天然边界,主峰在连平县东,高程约1300m,此外,连平县东南尚有科罗笔山与复船山,高程均在1000m以上。
南部山脉分列在东江两岸,右岸有自河源西南的桂山(高程约1256 m)至博罗的罗浮山(高程约1280m)成一长列,走向为西北至东南。
左岸则分两列,一介于西枝江与海丰县独立出海的黄江之间的莲花山、茅山顶,均高达1336m,为流域中广东省境内的最高山峰,附近高出1000m以上的山峰为数尚多;二为西枝江与秋香江的分水岭,高度稍低,亦高达1000m以上,如1186m的鸟禽山,1125m的鸡笼山,走向均为东北至西南。
至于东江与梅江的分水岭,反而不高,越岭山道宽广平坦。
东江流域地势东北部高,西南部低。
东江支流淡水河流域(惠阳段)防洪排涝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简本)1 工程概况东江支流淡水河流域(惠阳段)防洪排涝工程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境内,工程地理位置为东径114°21′~114°29′,北纬22°46′90"~22°54′50"。
淡水河流域集水面积为1172km2,河床平均坡降为0.57‰,全河长95km。
东江支流淡水河流域(惠阳段)防洪排涝工程将保护着惠阳区1184 km2土地、55.80万人口免受洪涝灾害。
东江支流淡水河流域(惠阳段)防洪排涝工程工程等级为Ⅲ等,堤防级别为3级,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淡水河工程始于秋长镇的白石村,终于惠阳经济开发区,全长34.63km;淡澳河为人工修建的分洪河流,始于淡水河分洪口,终于淡水办事处的阳光桥,全长 3.68km。
整个工程分为三期进行施工,主体工程施工安排42个月的时间。
总投资111628.31万元。
2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2.1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根据监测结果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和Ⅲ类标准比较,项目所在区域内河段水质现状未达到水环境保护目标,不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或Ⅲ类水平。
监测结果显示,淡水河(惠阳段)和淡澳河的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的含量基本上只达到或超过Ⅴ类标准,超标倍数均较高。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较差。
2.2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对堤坝沿线及其敏感点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监测,结果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环发[2000]1号)中二级标准作比较,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均较低,未超过环境空气质量的二级标准,项目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良好。
2.3 声环境质量现状根据对堤坝沿线和敏感点现状监测结果,声环境质量现状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求,评价区域声环境质量良好。
东江流域概况
自然地理
东江流域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北端,南临南海并毗邻香港,西南部紧靠华南最大的经济中心广州市,西北部与粤北山区韶关和清远两市相接,东部与粤东梅汕地区为邻,北部与赣南地区的安远市相接,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2'~115°52',北纬22°38'~25 °14',东江流域在广东省境内涉及河源市、惠州市、东莞市、深圳市、韶关市、梅州市和广州市的增城市。
东江流域北部山区最广,统称九连山脉,其南端一段为粤赣两省天然边界,主峰在连平县东,高程约1300m,此外,连平县东南尚有科罗笔山与复船山,高程均在1000m以上。
南部山脉分列在东江两岸,右岸有自河源西南的桂山(高程约1256 m)至博罗的罗浮山(高程约1280m)成一长列,走向为西北至东南。
左岸则分两列,一介于西枝江与海丰县独立出海的黄江之间的莲花山、茅山顶,均高达1336m,为流域中广东省境内的最高山峰,附近高出1000m以上的山峰为数尚多;二为西枝江与秋香江的分水岭,高度稍低,亦高达1000m以上,如1186m的鸟禽山,1125m的鸡笼山,走向均为东北至西南。
至于东江与梅江的分水岭,反而不高,越岭山道宽广平坦。
东江流域地势东北部高,西南部低。
高程50 ~500m的丘陵及低山区约占78.1%,高程50m以下的平原地区约占14.4%,高程500m以上的山区约占7.5%。
河流水系
东江是珠江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东江与西江、北江和珠江三角洲组成珠江。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上游称寻邬水,南流入广东境内,至龙川合河坝汇安远水(又名定南水)后称东江。
东江流经龙川、东源、源城、紫金、惠阳、惠城、博罗至东莞市的石龙,分南北两水道入狮子洋,经虎门出海。
干流由东北向西南流,河道长度至石龙为520km,至狮子洋为562km。
河口狮子洋以上总面积35340km2,石龙以上流域总面积27040km2,其中广东省境内23540 km2,占87.06%,江西省境内3500km2,占12.94%,河道平均坡降0.39‰。
主要支流自上而下有安远水、浰江、新丰江、船塘河、秋香江、公庄河、西枝江、淡水河和石马河等。
主要河流情况如表1-1-1。
水文气象
(1)雨量
东江流域内分布着大致平行的三列山脉,自东北向西南斜贯全区,三列山脉从西至东依次为九连山、罗浮山、梅江和东江分水岭。
东南还有粤东莲花山脉。
新丰江、东江、秋香江、西枝江顺次分布期间。
中、北部为丘陵山地,南部为东江三角洲、低洼地、缓坡台地和沿江平原。
整个地势北高南低,有利于南来暖湿空气的辐合抬升,因此,降水较丰富。
流域内多年平均雨量为1500~2400mm之间,1956~2000年多年平均值为1795mm,变差系数0.22左右,降雨的面上分布一般是中下游比上游多,西南多,东北少,由南向北递减。
流域降雨以南北冷暖气团交绥的锋面雨为主,多发生在4~6月份;其次是热带气旋雨,多发生在7~9月份。
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其中4~9月份占全年的80%以上。
因此年内降雨量分布基本呈双峰型,第一个高峰值一般发生在前汛期的6月份;第二个高峰值一般发生在后汛期的8月份,汛期(4~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大部分,各地均达八成左右。
大部分地方前汛期降雨量大于后汛期,占年降雨量的五成左右。
(2)暴雨
流域多年平均最大24小时暴雨量在110~220mm之间。
流域内有两个暴雨区,一是惠东县的多祝~石涧~高潭一带,如1979年9月暴雨,多祝站最大24小时暴雨量为670mm,石涧站最大3天雨量998mm,是全省有名的暴雨区之一;另一是博罗县的罗浮山~龙门县的铁岗、南昆山一带。
如1968年6月暴雨,博罗县何家田站最大3天暴雨量为515mm。
流域暴雨主要集中在前汛期的5月和6月以及后汛期的7月和8月,这4个月的暴雨日数占全年暴雨日数
的比例为七成左右;全年暴雨日数5~9天不等,深圳、龙门最多,为9天;河源、博罗、惠阳、东莞、惠东和新丰次之,7~8天;和平、龙川、连平和紫金较少,只有5~6天。
总的来说,中下游的暴雨日数比上游多,多暴雨区和多雨区分布基本一致。
东江流域主要测站实测最大暴雨见表1-1-3。
(3)气温
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流域内年气温变化不大,但地区变化较大。
在北部山区冬季有冰雪,西南部较为罕见。
多年平均气温为20~22℃。
一年中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28~31℃,绝对最高气温达39.6℃(龙川站,1980年7月),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为9.7℃~11℃,极端最低为-5.4℃(连平县1955年1月22日)。
无霜期长,北部山区无霜期平均为275天,南部无霜期长达350天。
多年平均日照时间在1680~1950h之间。
可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
(4)蒸发
流域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在1000~1400mm之间,1956~2000年多年平均约为1100mm。
区域分布西南多,东北少。
(5)风速与风向
流域内多年平均风速2.4m/s,1月份最大,8月份最小,历史上最大风速为27m/s(1979年8月2日),全年最多风向是东北偏北。
(6)水位
东江干、支流上游山区河流,由于河窄坡陡,洪水暴涨暴落,水位变化较大,东江干流中、下游,由于河宽坡缓,水位变化较小。
东江干流主要测站实测水位特征值如表1-1-4。
(7)泥沙
东江流域植被尚好,河流含沙量不多,据博罗站1954~1997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11kg/m3。
多年平均输沙量为265.7万t,最大年输沙量为1959年的580万t,最小为1963年的32.5万t。
由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在东江下游及三角洲河段大量采砂,河流输沙量补充不足,造成东江下游河段的河床下切,河槽失沙严重。
地质条件
东江流域的区域地质,上、中游以下古生界地层较发育,上中生界地层及中、新界地层分布较少。
古生界地层多变质岩或轻度变质,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片岩、页岩等。
石灰岩多见于和平、连平、新丰、龙门等地,即新丰江上游及干流两岸地区。
中生界侏罗系中,下统地层分布于干流及秋香江,为砾岩及砂页岩。
上统地层在惠州以南及西枝江一带,从西到东广泛分布,为火山岩系的英安斑岩、安山玢岩、凝灰岩等。
新生代第三系红色砂岩层分布于龙川、河源、惠州等地,多呈盆地沉积,丘陵地貌。
燕山期花岗岩在流域的分布除佛岗~河源岩体作东西展布外,散布各处,但与断裂构造仍有密切关系。
构造褶皱和断裂发育,北东走向的深圳断裂和罗浮山断裂分别从南东侧和北西侧通过,构成整个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其中大部分继承较老的构造生成或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多为垂直断裂。
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侵入是地壳活动最剧烈时期,主干构造有莲花山断裂带。
在南部压扭性糜棱岩及破碎影响带宽达数十公里,动力变质及同化混染作用强烈。
西南端从深圳市宝安区沿北东方向经惠阳、惠东、海丰延至韩江流域,为特大的断裂带。
东江的主要断裂构造带属华夏、新华夏系,走向北东、北北东。
河源断裂带属压扭性,纵贯东江干流河源以上河段并延长至江西省南部。
它控制着第三系地层的分布、部分花岗岩的侵入和东江某些河段的发育。
由于东江干流及部分支流上游,古生界地层构造复杂,风化深厚,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水库蓄水),会发生水库诱发地震。
流域内历史上发生过最大地震为1962年3月19日河源地震,震中位置在河源断裂与其他断裂交叉点上,震级6.1级,属于诱发地震,是河源断裂的存在与新丰江水库的兴建,由于新丰江水库水体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和水重所诱发引起的,是一种特殊的地震形式,目前已呈衰减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