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人教版完美版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4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说课稿《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3.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指导学生梳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时”说“和”做”的不同之处,深入学习其品格与精神。
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形象,例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等细节,就突出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刻苦的治学精神。
3.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本文不少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的越锲而不舍”等句。
注意引导学生从理解含义和体味表达效果两方面去思考。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课前准备:1.积累字词2.查找臧克家、闻一多的资料。
教学过程: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本文是一位诗人用诗意的语言纪念另一位诗人的散文,既有诗一般的富于音乐美的语言,又有典型的人物形象,还有精致严谨富于建筑美的结构,本设计拟采用分板块品读法,研读课文的结构、形象、语言,把握文意,感受文章的诗意。
一、建筑美,美在结构导语:PPT默读全文,关注文章开头结尾的语句,并找出文中的过渡句,试分析他们的特点。
反馈指导:开头总说段自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这两段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文章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优秀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文本细读梳理出闻先生身为革命家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关系,通过对他的言谈行动的解析树立闻先生的高大形象;让学生联系自身,谈谈自己身为学生该如何说如何做。
教学重点: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教学难点: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及当时中国国情离学生比较遥远,要让学生能切身体会在国家危难关头闻先生挺身而出为了自由民主而呼喊甚至牺牲了自己生命的英雄精神;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希沃白板5,手机授课助手,班级优化大师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
从两方面来谈闻先生的说和做。
一方面是从他身为学者的角度来谈(1-7),另一方面是从他身为革命家的角度来谈(8-20)。
身为学者的闻先生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分别举了哪些事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三本书具有典型性,着重刻画的是闻先生对待学问秉持着什么样的态度?——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三个例子告诉我们,身为学者的闻先生潜心学术的目的何在?——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今天我们就要了解闻一多先生另一个方面——身为革命家的他又是如何对待说和做的呢?二、课文解析【问1】哪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民主战士“说和做”的高度概括?【答1】“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段12)【问2】在这个部分当中又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闻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答2】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问3】身为革命者的闻先生所说所做目的是?【答3】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段14)【问】为什么闻先生此时要提出这个论调?当时中国社会背景如何?【补充背景资料】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但国民党政府却一意孤行,坚持一党专政,并在美国支持下奉行内战政策,镇压百姓,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整个中国依旧陷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之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一. 教材分析《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展示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学术成就。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形象、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以及体会课文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学生在理解和领悟作者写作技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前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形象,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形象,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对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事迹的了解,以及对作者写作技巧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闻一多先生形象和作者写作技巧的理解。
3.写作法: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资料关于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写作练习题目。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事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闻一多先生的诗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感受课文的语气和情感。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闻一多先生形象和作者写作技巧的理解。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优秀教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科目语文年级七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学习者分析(1)七年级的中学生,是从小学进入中学最重要的转型时期;其言行对其发展尤为重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2)本文不但要教会学生像闻老那样做一个“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同时也要学习他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建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2.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三、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2.难点:体会生动形象,精练含蓄的语言。
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
教学资源闻一多先生画像范读录音《最后一次讲演》录音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一、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许人往往是还没有做就说,说了也不一定做,可是同学们知道“说”和“做”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活动,感性地引导学生做一个说了就做,言行一致的人即进入课文)教学活动2 了解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县人,学者,诗人,民主战士。
曾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学习,1925年回国任大学教授。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以反帝爱国为主题,1928年出版《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精选5篇)语文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2、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3、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叙重点。
4、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并学习本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切入角度:探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
程序:一、导入新课。
上个世纪30年代,闻一多先生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在教学间隙,他写了大量的诗作,出版了《红烛》、《秋菊》等诗集。
当时,不少人想拜他为师,但他有规矩,你若要拜他为师,必须先把诗作给他看,他觉得你有发展前途,才肯收你为徒……文学青年臧克家不远千里慕名而去,以一首题为《幻光》的诗向闻先生请教。
诗曰:“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若把幻光看作是幻光/那他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闻先生读完这首诗,深受感动,欣然收臧克家为徒!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篇写他的老师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解读文本。
1、整体把握:⑴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完后把下面这句话补充完整。
(可以用课文原句)闻一多先生是一位。
⑵本文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两个方面?注意两部分之间的过渡语。
2、仔细品味:探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体会其精神品质。
(1)作为学者和诗人的方面:向古籍钻探、开文化药方《唐诗杂论》毅力顽强、忧国忧民、(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楚辞校补》珍惜时间、吃苦耐劳!《古典新义》该部分哪些地方在叙述中穿插了形象描写?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
(2)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大声疾呼言行一致!(说了就做。
)函寄传单大骂特务英勇无畏、义无返顾!带队游行身先士卒!该部分在叙述中穿插的描写比较少,但有一些评论人物言行的话,请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
3、小结、回顾:⑴闻一多先生的业绩及品质;⑵大体比较在两部分中闻一多先生言行、思想的异同;⑶归纳:闻一多先生足迹深深,品德高尚,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2通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抓住叙述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
3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1、通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抓住叙述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方法:引导法合作探究法设计理念:1.把握大语文观方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做到课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
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
2.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一承不变的教学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把“接受型教学”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
3.在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导演,而学生才是演员。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
学生虽然有了欣赏美的权力,却很少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待遇。
所以,让学生“翻身”当家作主迫在眉捷。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美的世界,真正成为教学舞台上的主角。
而教师要做的只是导航,绝非掌舵。
4.对待传统教学,我们应该“扬弃”而非“抛弃”。
不管教学形式如何变化,但它的某些基本内容却不能丢。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然是构筑教学大厦的重要材料。
课前准备:阅读课文,预习生字、生词。
收集臧克家、闻一多的背景常识,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
引导研读策略:【环节一】新课导入:听歌识人,通过听《七子之歌》回忆闻一多先生。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
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作敢为,言行一致。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共同探讨闻一多的人生,真正领略一下闻先生的人格魅力。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3.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的写作方法,理解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了解并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的写作方法,理解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电影《建国大业》中闻一多的片段)看完视频,大家有什么感想呢?是不是也被闻一多先生所打动而心潮澎湃呢?视频最后所有人都举手说"要民主,反内战",闻一多为什么要这么说?当时又发生了些什么?闻一多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带着疑问,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预习交流1.掌握生字词。
2.了解作者、闻一多及写作背景。
三、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根据这个思路,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这几部分又是怎样衔接的?辞【明确】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第一部分(第1-7段):叙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务实勤奋、谦虚淡泊的品质。
第二部分(第8-20段):叙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说"了就"做"的品质。
两部分之间用了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总承上文,"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引起下文,使文章上下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作者围绕这两方面分别写了哪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明确】作为学者方面主要围绕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来写;作为革命家方面主要写了他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和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
学习文章选材、组材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述中的描写的运用及作用。
关键词语。
教学方法:
1、文献法:课前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交流。
2、听读、朗读读法。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声请并茂来表情达意,领悟文意,感受美。
3、分组讨论探究法。
2、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标题导入
1、介绍臧克家及闻一多:
臧克家(1905——2004)。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
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
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
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
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1899-1946),五四时即参加学生运动。
1922年赴美国留学。
1925年留学回国后,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
抗战开始后,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
1946年7月15日,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鲜血
和生命写完了自己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
知遇相惜亦师亦友——臧克家和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
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
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
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板书课题)
2、标题导入:从标题看,文章主要写了闻一多的哪两个方面?
是啊,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说和做”,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必修课,闻一多堪称这方面的表率。
下面,让我们再次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整体感悟
1、学生朗读课文,师生纠正字音;并思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
2、教师再读课文,学生谈谈听后感受:文章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
三、研讨课文写法上的特点
1.精于剪裁。
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
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细节描写:“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
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
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2.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
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
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
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
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
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
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
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
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
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
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3..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
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
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
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
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
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四、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思考: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各自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回答。
(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
2、四人一组讨论:作为学者,为何要先做再说?作为革命家又为何要边说边做?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用“闻一多是一个的人,我从这里可以看出。
”的句式回答:(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澎湃执著的救国热情无私无畏的民主战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