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接受
- 格式:pptx
- 大小:252.18 KB
- 文档页数:30
艺术接受特征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接受时的心理特征。
艺术接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到个人背景、知识水平、文化信仰、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艺术接受特征是指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感性、理性、情感等方面。
感性接受特征指的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直观感受,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形象、色彩、音乐等的感受。
感性接受特征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最初的感受。
理性接受特征指的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逻辑分析和理解能力,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内涵、意义、寓意等的理解。
理性接受特征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层次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接受特征指的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情感反应,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喜好、厌恶、兴奋等的情感反应。
情感接受特征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感受和体验的能力。
总的来说,艺术接受特征包括感性、理性、情感三个方面,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接受时的心理特征。
艺术接受特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艺术接受特征对人们的文化生活和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的艺术接受特征可以影响到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喜好和厌恶,进而影响到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因此,了解人们的艺术接受特征,对艺术创作者和文化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艺术学概论简答题--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关系一、艺术鉴赏(也就是艺术接受)与艺术批评的关系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的含义是对立的: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赞许、肯定和接纳;批评是对艺术作品的排斥、拒绝和否定。
欣赏的对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批评的对象是拙劣的艺术作品。
艺术接受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赞许、肯定和接纳,而且包括对艺术作品的排斥、否定和拒绝。
接受的对象不仅是优秀的艺术作品,而且包括平庸的甚至拙劣的艺术作品。
接受泛指对艺术作品的赞许、接纳、占有、消化、拒绝、排斥、摈弃。
可以说,艺术接受不仅包括艺术欣赏,而且包括艺术批评。
当艺术家创作了艺术作品之后,接受者就会对艺术作品作出赞许或排斥的反应。
一般的接受者所作出的反应是自发的、不系统的、没有理论化的,艺术批评家把接受者的反应加以概括、总结、系统化和理论化,并诉诸于文字,这便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批评。
二、艺术批评的性质艺术批评从两个方面对艺术作品作出评判:一是对艺术作品内容的阐释;二是对艺术作品价值的评判。
(一)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内容的阐释人们往往以为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人都可以一目了然作出与众人一致的阐释。
实际不是这样的。
从客观上来说,艺术作品内容的表现是隐蔽的;从主观上来说,接受者都戴着自己的有色眼镜去观看艺术作品。
因此,艺术批评家对艺术作品内容的阐释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无限的阐释过程。
艺术批评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对艺术作品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全面的阐释,首先,艺术作品的内容具有多义性,批评家很难阐释它的一切方面;其次,艺术作品的内容具有朦胧性,批评家很难用准确的语言去表述它;最后,批评家对艺术作品内容的感受具有局限性。
在这一点上,批评家与接受者是一样的。
这就是说,任何批评家,像普通读者一样,不可能对艺术作品的内容通过一次感受就全面地、正确地把握它,而是要像牛一样把作品的内容不断地在胃中反刍。
由此可见,对艺术作品内容的正确的、全面的阐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批评家可以接近它,但不能一劳永逸地完成它。
《艺术概论》艺术接受论艺术接受论第一节、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一、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名词解释艺术接受: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艺术接受时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艺术在接受方式上要求有特定的审美接受方式——审美态度与它相适应,从而使艺术作品在其现实性上成为艺术中的含义和价值并不只是感性的形式,而是一个包括知识、理想、人生态度、政治倾向和宇宙观的整体结构。
艺术接受时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隐含的读者:伊瑟尔〃隐含的读者〃是文学文本中预先设定的一种理想读者形态,这种读者形态能充分地理解本文的可能性。
文学接受的发生意味着隐含的读者向现实的读者转化。
从艺术接受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方面看,〃隐含的观众〃既是隐含的,又具有现实性。
其包括两类:(1)社会学意义上的〃隐含的观众〃。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都得考虑自己的艺术作品将被哪一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所接受。
(2)美学意义上的〃隐含的观众〃。
第一,本文结构的读书角色。
第二,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
召唤结构:美术作品的〃召唤结构〃分为四层:物质材料层,形式结构层,客体所指含义层,意义集合层。
第一,物质材料层。
召唤性特征表现在它必须向接受者的视触等知觉转换。
比如颜料必须向色彩转换,雕塑的材料必须向体量感等知觉转换。
第二,形式结构层,不管是抽象作品还是具象作品,都存在着抽象的形式结构层。
第三,客体所指含义层。
第一个方面,召唤性结构首先体现在时间与运动方面。
第二个方面,召唤性结构表现在人物的表情所具有的含义上。
第三个方面,表现在接受者对作品形象本身的补偿和完成上,在写实作品中,不管它是多么的接近对象,它总会在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偏离对象,这对于中国绘画艺术来说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第四个方面,典型形象的召唤性特征。
接受者通过对典型形象,以及这一典型形象所包含的情感、思想、意义、环境氛围的欣赏,联想到许多与其相同的形象。
如何理解艺术的接受【摘要】艺术的接受意为接受艺术,我们应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接受艺术感受艺术,用创新的思维而不是老套的思想去看待艺术,本文笔者将对于艺术的接受发表个人观点。
【关键词】思维接受艺术艺术作为娱乐或者说是陶冶情操的手段,现在随处可见,而艺术之所以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主要得益于艺术的接受。
艺术的接受需要两个方面——艺术作品和鉴赏者。
同时艺术的接受又分两种,艺术作者通过艺术传达自己的感受,鉴赏者通过艺术达到娱乐放松的目的,所谓抒发情感和陶冶情操。
一.艺术接受的方式1.抒发情感不仅是情感的抒发,或许是创作者的所见所闻的记录,历史的记录,通过艺术品呈现在大众面前。
很早以前开始东西方艺术家们就喜欢通过艺术作品来抒发情感,或许是喜欢这样的方式,或许是环境所迫,例如诗人借诗消愁,借助诗歌抒发心中想要宣泄却没有办法明示的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
当然艺术有很多种,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建筑等等,诗人有寄情诗歌的喜好,“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刘禹锡通过诗句为我们描绘了洞庭景色;西方诗人例如莎士比亚,波德莱尔,爱默生等等,他们的诗歌是艺术作品,可以给别人品鉴,把自己所见所闻呈现给世人,把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相当于含蓄的表达情感或留住瞬间的美好,这是艺术接受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更早时期的例如壁画这些历史性的艺术品,更多是为了记录当时的情况,对后人来说也是很珍贵的资料。
艺术家们将生活中的美通过各种手法表现出来,将发现的美加工创新,使它们更符合我们的审美,同时也有很多不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其大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在一定专业领域上才能有所领悟。
2.陶冶情操艺术品之所以叫艺术品就在于有人发现它的价值,随之被大众接受,通过艺术让自己的性情升华。
自从满足了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之后,人们渐渐开始寻求心理思想的发展。
艺术是给枯燥的生活增添色彩的手段,就像我们看电影,话剧,欣赏画作或者听音乐都是陶冶身心的手段,之所以艺术渐渐的被大众所接受,可能正是因为如果没有艺术,我们的空闲时间将会很难打发,生活会索然无味。
艺术接受的过程是指人们在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时所经历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这一过程涵盖了艺术欣赏的主体、客体、媒介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
艺术接受的过程包括以下内容:1. 感知感知是艺术接受的初始阶段,指人们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的物质形态进行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在这一阶段,人们首先对艺术作品产生了兴趣,通过感知可以获得初步的美感体验,引发审美情感。
2. 主观联想主观联想是指接受者在感知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以及个人情感、思想感情等主观因素对艺术作品进行理解和联想。
人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经历、道德情感等进行主观的联想,这些联想会对审美情感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对作品的评价。
3. 认知与理解认知与理解是艺术接受的重要环节,指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理性思考和认知,包括对作品的内容、形式、题材、主题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在这一阶段,人们需要通过对作品进行较深层次的理性认知,以求得对作品内在意义和价值的把握。
4. 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艺术接受的核心,指人们在对作品产生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深层次的审美情感体验。
在这一阶段,人们会对作品的情感内涵产生共鸣,体验到情感上的愉悦、震撼、感动等。
艺术作品通过情感的表现和传递,引发接受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5. 反思与评价反思与评价是艺术接受的最终阶段,指人们对作品的美学、伦理价值进行反思和评价。
在这一阶段,人们会对作品的优缺点、意义和价值进行综合评判,生成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评价。
这一过程需要融入认知、情感和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是对作品审美品质的综合评判。
艺术接受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认知、感知与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
艺术接受过程既受到作品自身的艺术特征的影响,又受到接受者个体的主观情感、认知和经验的影响,是一种高度主观化和多元化的心理活动。
艺术作品的价值、意义和美学品质都在艺术接受的过程中得以呈现和体验,是人们对于艺术作品进行思考、感受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又为人们提供了审美享受和思想交流的平台。
在艺术领域中,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被认为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的过程,而艺术接受则是观众或听众通过欣赏和体验艺术作品来理解和感受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两个过程中,情境统一性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和观众或听众的接受情境应该是统一的。
本文将探讨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并分析情境统一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情境统一性。
让我们来看看情境统一性的重要性。
情境统一性是指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应该相互贯通,相互呼应。
这意味着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观众或听众的接受情境,而观众或听众在接受艺术作品的时候也应该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情境。
实现情境统一性有助于提高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其更容易被观众或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情境统一性还有助于增强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为社会和个人带来更多的思想启示和情感共鸣。
那么,如何实现情境统一性呢?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应该考虑观众或听众的接受情境。
艺术家应该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与观众或听众建立联系,理解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考虑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更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
艺术家还应该注意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如语言、色彩、音乐、舞蹈等,使其符合观众或听众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
观众或听众在接受艺术作品的时候也应该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情境。
观众或听众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艺术作品,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尊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作品的表面或个人情感上。
通过艺术家和观众或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呼应,情境统一性得以实现。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艺术家和观众或听众双方的理解和努力。
实现情境统一性对于提高艺术作品的质量和价值是十分重要的。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艺术是人类灵魂的抒发,是情感的表达,是思想的传达。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作为艺术活动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互动。
艺术创作必须以某种艺术情境为前提,而艺术接受也必须在特定的艺术情境中进行。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是艺术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
艺术创作的情境统一性,首先表现在艺术家与创作环境的和谐融合上。
艺术创作是在一个具体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而这个环境又会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受到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启发,创作出了大量具有古典特色的作品;而现代艺术家则受到科技、大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风貌。
艺术家对所处环境的敏感度和对现实情境的把握能力,直接影响着其创作的质量和深度。
艺术创作的情境统一性还表现在艺术家个人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上。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的流露,思想的表达。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必须具有较高的情感共鸣能力和思想深度,才能创作出有内涵、有感染力的作品。
艺术家对外部现实环境的洞察和理解,也会在其创作中得到体现。
艺术创作的情境统一性是艺术家在个人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之间取得和谐平衡的体现。
在艺术接受方面,艺术作品和艺术情境的统一性同样至关重要。
艺术作品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创作情境和观赏环境相互关联的。
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离不开其所处的具体情境。
一幅古代山水画在古典园林中的陈列,会给人以一种静谧、舒缓的感受;而同样的画作在现代建筑中的展示,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审美效果。
艺术作品的情境统一性是其传达意义和艺术情感的重要表现方式。
观众的审美情境和情感状态也会对艺术作品的接受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观赏环境和个人情绪状态会导致人们对艺术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一个心情愉悦的观众可能更容易被一幅色彩明快、构图优美的油画所吸引;而一个心情沮丧的观众可能更倾向于欣赏那些富有内涵、能够与自己情感共鸣的作品。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是指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过程中,创作者和观众都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共同创造和体验艺术作品带来的情感和思考。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体现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传递和情感共鸣上。
艺术创作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和释放,而艺术接受是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只有当创作者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观众才能深入感受到创作者的情感,并在共同的情境中产生情感共振。
在欣赏一幅画时,观众可能因为画家用色的饱满和构图的精致而感到喜悦,因为画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内心的共鸣而动容。
这种情感传递和共鸣能够促进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心灵交流,使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得到统一。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还表现在对作品主题和内涵的理解上。
创作者通过作品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悟,而观众通过欣赏作品了解创作者的创作初衷,并在其思想和感悟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感受。
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涵既是创作者个体经验的表达,又是关于人类普遍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当观众能够正确理解作品所要传递的主题和内涵时,他们能够深入思考和感悟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从而与创作者在情境上达到统一。
在欣赏一部电影时,观众可能因为导演对国家命运的展现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而对电影产生认同和共鸣,从而进入到与导演创作情境的统一中。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还体现在创作者和观众对于艺术形式的共同理解和认同上。
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创作者与观众之间构建起一种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他们能够共同理解和认同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表现力和表达方式,而创作者和观众对于这种表现力和表达方式的认同和体验能够促进情境的统一。
在欣赏一场舞蹈表演时,观众可能因为舞者的技巧和舞蹈的美感而对舞蹈形式产生共鸣和理解,从而与舞者在表达情感和境界上达到一种统一。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是指,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在时间、空间、社会、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关联,彼此不可分割,相互影响,一起构成了艺术的完整生态系统。
首先,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在时间上具有统一性。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都具有历史性,其发展和演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艺术创作要从古代到现代,从朴素到复杂,从传统到现代,艺术接受也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来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变化和多样性,只有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才能对艺术作品进行最全面的解读。
其次,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在空间上具有统一性。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都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进行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艺术传统,都会对艺术创作和接受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点。
例如,中国的山水画和欧洲的静物画都是艺术的经典代表,但是它们的创作和接受的背景、文化、传统都是不同的,因此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再次,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在社会上具有统一性。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的变化和发展,都会对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二战后,欧洲艺术开始出现了一股新的艺术运动,抽象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这种新的艺术运动正是因为战后欧洲社会的深刻变化和经历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而产生的。
最后,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在文化上具有统一性。
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对于艺术的表现和理解至关重要。
不同文化之间的艺术传统和表达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需要在相应的文化环境中去理解和欣赏。
例如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决定了它们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差异,西方的文化充满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启蒙思想,而东方的文化则重视集体主义、家庭观念和传统文化,因此它们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截然不同。
艺术接受论刘小土名词解释:1•艺术传播艺术传播指的是艺术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是艺术作品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这,使之得到扩展。
艺术传播主题、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是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
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现场表演的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2•艺术世界“艺术世界”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艺术哲学家丹托提出来的。
著名美学家迪基继承了这一概念,认为“艺术世界”是指艺术品赖以生存的庞大的社会制度。
艺术世界同时也是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艺术接受作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包括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教师。
各种艺术机构从业人员等;二是各种艺术机构,包括美术馆、画廊、音乐厅、电影院、艺术出版社、艺术教育机构等;三是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它对艺术接受具有约定俗成额调节和制约作用。
3•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远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收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4•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
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
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
不是绝对超然的。
5•审美期待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只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和欣赏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它使接受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