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艺术接受论2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16
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艺术意象的创造→意象的凝定→意象的重建☆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本体论——原是哲学范畴,是西方哲学中研究世界本原或本性的最根本部分,亦译为“存在论”。
艺术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展示艺术的存在方式。
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在所有的艺术品中提取到艺术品有共通的东西,就是艺术意象。
如果一件东西不能提供或不能转化为意象,那么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
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
二、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
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另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
接受者并非被动接受意象,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进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
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生命。
因此,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
三、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
从艺术存在的方式看,艺术品则是创作主体与接受者之间的中介。
作为中介的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和开放性。
他律性——艺术品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
艺术品“是为人类心灵而存在的”(黑格尔)。
另外,艺术品的意象是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心理创造的结果,其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伤主体。
第三,它还受制于接受主体。
形式符号性——艺术品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它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开放性——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者开放。
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只有向欣赏者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特质。
现代阐释学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体现在人类无限延伸的审美经验中。
《艺术概论》是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基础性的理论课。
艺术概论即艺术理论。
艺术理论要综合地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揭示各个时代、各种风格、各类艺术现象的主要特征和本质规律,并把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和概括,找出各门艺术现象的共性,归纳出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
作为学科课程的艺术概论,研究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主要艺术门类的特点和规律,并以简要、概括的方式总结和论述一些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基本原则。
通过艺术概论的学习,提高艺术修养,了解艺术创作规律。
一、全书基本内容框架《艺术概论》6章绪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及课程性质第二节学科的任务与研究方法第二章艺术活动第一节艺术活动的构成第二节艺术活动的发生和发展第三节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第四节艺术活动的功能第三章艺术种类第一节艺术分类的主要方法第二节造型艺术第三节实用艺术第四节表情艺术第五节语言艺术(文学)第六节综合艺术第四章艺术创作第一节艺术创作主体第二节艺术创作过程第三节艺术创作的心理要素与艺术思维第五章艺术作品第一节艺术作品的构成第二节艺术作品的层次第三节典型和意境第四节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第六章艺术接受第一节艺术传播第二节艺术鉴赏第三节艺术批评附录:中外优秀艺术作品赏析篇目各章节在考试中占总比分分布情况表第一章绪论要求1.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2.了解本学科的学科发展3.了解本学科的学科任务4.了解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等第一节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范畴、理论和方法等。
1.艺术包含的门类艺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艺术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实用工艺、书法等)、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等)、表情艺术(音乐、舞蹈)、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
从狭义上讲,艺术专指文学以外的其他各艺术门类,语言艺术也称文学,人们把文学与狭义的艺术并称为文艺。
1、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
2、以一件艺术品为例,说明艺术品的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
3、艺术鉴赏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请结合实例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4、结合实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
第一章绪论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2.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3.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了哪三个阶段?4.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人生实践之一?(如何理解审美既根源于人生实践又促进人生实践的辩证关系?)6.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人生境界?7.为什么说美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第二章审美活动论1.审美起源诸理论的意义与不足是什么?2.为什么说“劳动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3.为什么说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4.如何理解巫术礼仪活动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5.为什么说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是审美意识的关键因素?6.工具制造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什么联系?7.如何评价史前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中的意义?第三章审美形态论1.概述审美形态的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的内涵。
2.简要说明审美形态形成、发展的现实和历史基础及主要类型。
3.美学史上关于崇高与优美有哪些主要理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4.美学史上关于悲剧与喜剧有哪些主要理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5.谈谈丑与荒诞作为审美形态的特点,以及它们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6.简述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7.举例说明审美形态的人生实践性质。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1.简谈审美经验理论的发展历程。
2.什么是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3.简述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4.审美经验包含哪些基本要素?5.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如何?6.审美心理结构如何进行自我调节?7.谈谈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简答第一章绪论1、简述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2、怎样理解美学史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3、简述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4、简述美学学科的孕育和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
5、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6、简述审美境界的主要特点。
7、简述美学与哲学的干系。
8、简述美学关系的特点。
9、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关系是什么?10、审美活动的特点是什么?11、简述审美经验的特点。
12、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第二章审美活动论13、简述审美需要的显著特征。
14、简述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作用15、简述审美趣味的特征。
16、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17、简述审美活动室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18、简述审美活动走位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19、简述审美惊异的特点。
20、简述审美体验的整体性。
21、简述审美对象的特征。
22、简述劳动说的意义及缺陷。
23、简述原始意识的特征。
24、简述非固定性装饰的特点及意义。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25、简述审美形态的基本特征。
26、简述审美形态的历史性。
27、简述优美的基本特征。
28、简述博克的优美观。
29、简述崇高的基本特征。
30、简述康德对崇高的认识。
31、简述黑格尔对崇高的观点。
32、简述悲剧的主要特征。
3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贡献。
34、简述黑格尔的悲剧的矛盾冲突论。
35、简述喜剧的特点。
36、简述巴赫金的喜剧理论。
37、简述丑作为审美形态的特点。
38、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丑这一审美形态的研究的贡献。
39、简述荒诞的基本特点。
40、简述人变为“非人”的含义。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41、简述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
42、从非二元论的立场出发,简述审美经验与美感之间的差异。
43、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44、与一般的感知活动相比,审美感知自身有哪些特点?45、从哲学高度来看,感知在审美经验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46、简述审美经验中理解的特点。
47、简述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
自考《美学原理》精华要点(第六章)第六章艺术论(二)艺术的存在方式:(1)艺术首先存在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2)艺术只能存在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3)艺术存在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狱卒提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并非一种客不雅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或者说,是主体自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长的一种总和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
另一方面,意象有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从结构角度而言,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但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以说呢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1)他律性(2)形式符号性(3)开放性为什么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得生成?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及其流程之中,艺术活动的开端有意象的产生为标记,在艺术的“创造——艺术品——接受”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艺术家的“人心之动”就是意象的创造和生成意象的孕育过程(1)艺术意象首先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体同客不雅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2)作为艺术创造开端的意象的孕育,必然是遗嘱客体的相遇开始的(3)艺术家的主体意识与世界相遇,在特定条件下,会装出火花,引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意象的产生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合物化的表达,在这个阶段中,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是艺术品最终的以产生。
(1)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重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成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2)意象的从无到有,还是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得到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3)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华语物化的实在形式是不成能实现的(4)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本色上是一种生产在古希腊,“艺术”一词是包罗工艺性制作的涵义的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示为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美学体型: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第一章绪论一,单选1,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P132,美学的基础是。
P243.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的美学家是。
P24.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学代表作是.P45.认为美学应该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来研究审美关系的美学家是。
P6.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
P7.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
P8.与美学联系最密切的学科是。
P、9.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模式体现着。
10.“诗可以兴,观,群,怨”说是一种。
P11.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是。
12.美学真正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时间是。
13.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
14.由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是。
15.审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
16.审美经验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是。
17.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
18.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
19.美学的基本内容中最集中地体现了审美活动的特性和规律的事是。
二,多选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P182.在美学研究对象的五种看法中,重点放在审美的客体方面的观点是,。
3.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的美学家是,,,。
4.当代人们对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是,,。
5.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是,,。
6.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的三个阶段是?7.审美经验是一种,。
三,名词解释1.审美意识P112.美学思想P113.美学学科P114.审美境界P115.审美关系P116.美学P117.审美活动P38.美与审美形态P39.美感与审美经验P310.艺术与艺术活动P311.审美教育P3第二章审美活动论一,单选1.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是。
2.“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一著名命题的提出者是。
3.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
4.最具有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是。
5.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是。
6.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除了惊异与体验,还有。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方案一、课程说明1、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11级专科1 班。
3、学时学分32学时,2 学分。
4、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实施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之一,是一门有关艺术的基础理论课。
5、课程目的、任务及要求本课程主要侧重于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综合地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讲述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通过鉴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使学生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性情,提高自身自主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6、教学时数分配表7、使用教材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 月版8、考试、考核方式平时作业+开卷考试=总成绩9、主要参考书目及网址杨琪的《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4 月版。
杨恩寰、梅宝树的《艺术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5 月版。
刘明亮、刘峥的《艺术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 月版。
潘红的《艺术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黄宗贤的《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7 月版。
金元浦等主编的《美学与艺术鉴赏》宗白华的《艺境》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黑格尔的《美学》王振复的《中国美学史教程》等二、课程内容绪论什么是艺术学【教学目的】1、了解艺术学的历史渊源2、理解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理解艺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本章重点】1、艺术学的起源、研究对象及方法2、艺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本章难点】艺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方法与手段】讲授为主,提问为辅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内容】1、艺术学的历史渊源(1)中国古典艺术学(2)西方古典艺术学2、艺术学的研究对象(1)艺术学学科地位的确立(2)何谓艺术学3、艺术学的研究方法(1)美学的方法(2)文化学的方法4、艺术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1)艺术与哲学(2)艺术与宗教(3)艺术与道德(4)艺术与科学【参考书目】陈望衡著的《中国美学史》等【课后作业】思考艺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上编基本原理第一章艺术本质【教学目的】1、了解西方几大理论家的大致生平事迹;2、掌握西方几大理论家的艺术本质论;3、能够对其艺术本质论观点作出合理评价。
艺术接受论刘小土名词解释:1•艺术传播艺术传播指的是艺术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是艺术作品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这,使之得到扩展。
艺术传播主题、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是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
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现场表演的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2•艺术世界“艺术世界”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艺术哲学家丹托提出来的。
著名美学家迪基继承了这一概念,认为“艺术世界”是指艺术品赖以生存的庞大的社会制度。
艺术世界同时也是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艺术接受作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包括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教师。
各种艺术机构从业人员等;二是各种艺术机构,包括美术馆、画廊、音乐厅、电影院、艺术出版社、艺术教育机构等;三是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它对艺术接受具有约定俗成额调节和制约作用。
3•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远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收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4•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
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
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
不是绝对超然的。
5•审美期待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只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和欣赏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它使接受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