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子论》翻译、注释
- 格式:doc
- 大小:218.00 KB
- 文档页数:32
蔡邕笔论原文及译文
蔡邕《笔论》
原文
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注释
•散:抒发,不拘束。
此处指抒发书者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人”.
•散怀抱:敞开胸怀,抒发心意,不为俗世杂念所扰.
•任情恣性:意指使想象在生活领域中驰骋,让情感和天性得以自由放纵.
•中山兔毫:用中山兔毫做的笔,概指最好的笔.
•至尊:至高无上的皇帝,这里形容书写时应有的敬重严肃态度.
•纵横:指整个字势.
•象:形象,在此句中作为动词,意为有所象征、有所体现.
•体:体势,体态.
译文
书法,是抒发书者的性格、情操的。
想写字,要先排除俗务杂念,使性情放任恣肆,具有丰富的想象,然后再执笔挥毫。
如若为事所迫,即使用中山兔毫笔,也写不出好字来。
写字之前,先要默坐静思,随意所适以任情寓性,不能乱说话,要心平气和,态度敬重严肃;这种深沉寂静的神采,如同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那样,字就没有写不好的了。
写字写出的体势,须合乎某种形象,即如坐如行,如飞如动,如往如来,如卧如起,如愁如喜,如虫吃木叶,如利剑长矛,如强弓硬箭,如水火,如云雾,如日月,这些形象在整个字势中能有所体现,才能称得起是书法艺术。
《单子知陈必亡》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单子知陈必亡》叙述与一轮紧密结合,一轮从叙事中自然推断而出,文章虽然比较长,但显得井井有条。
开头一段叙述单襄公在陈国之所见,单襄公据此推断陈国必定灭亡。
中间部分展开,从陈侯违背农事季节,不注重生产建设,不执行与他国之间的交往原则与礼节,荒淫逸乐四个方面对其理由进行阐述,文章引经据典,条分缕析,错综变化,细致淋漓,最后得出“岂能久乎”的结论,并以史实证明其言之不诬。
【原文】《单子知陈必亡》出处:《国语·周语中》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①。
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
火朝觌矣②,道茀不可行也③,候不在疆④,司空不视涂⑤,泽不陂⑥,川不梁⑦,野有庾积⑧,场功未毕⑨,道无列树⑩,垦田若蓺⑾,膳宰不致饩⑿,司里不授馆⒀,国无寄寓⒁,县无施舍,民将筑台于夏氏⒂。
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⒃,留宾不见。
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
”王曰:“何故?”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
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
’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其时儆曰:“收而场功,待而畚梮,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
’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
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
”“《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
不夺民时,不蔑民功。
有优无匮,有逸无罢。
国有班事,县有序民。
’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候人为导,卿出郊劳,门尹除门,宗祝执祀,司里授馆,司徒具徒,司空视途,司寇诘奸,虞人入材,甸人积薪,火师监燎,水师监濯,膳宰致饔,廪人献饩,司马陈刍,工人展车,百官以物至,宾入如归。
单子论的名词解释单子论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源于人们对现代社会中个体化、疏离感的反思,试图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寻找出一种新的平衡点。
尽管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适用方式,但单子论的核心观点是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一、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单子论首先关注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往往被大环境所塑造,缺乏自我独立性。
单子论试图从这种关系中解放出来,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个体应该不被外界约束,能够自主思考、自由选择,并独立行动。
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单子论认为,自由意志是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基础。
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和能力做出自己的决策,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的规范和期望。
个体的自由意志被视为一种珍贵的资源,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
三、个体的独特性单子论主张,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应该被认可和尊重。
个体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外部特征上,还包括个体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内在特质。
单子论提倡个体展示自己的独特性,追求真实的自我,不随波逐流。
四、自律与责任尽管单子论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它并不等同于放任自由。
单子论认为,个体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并且有责任去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道德和伦理规范。
该观点认为,自律是实现个体自主性的基础,也是个体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基石。
五、个体关系的多样性单子论不仅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还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单子论鼓励人们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并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彼此。
个体关系的多样性是社会的财富,也是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体现。
六、实现个体价值的探索单子论本质上是一种尊重个体的哲学观念,但它并不是一种孤立、排他的理念。
单子论认为,个体的价值和自主性应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的参与来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变化和交织,单子论鼓励个体在这种关系中寻找、发现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典论·论文》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曹丕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1),伯仲之间耳(2); 而固小之(3),与弟超书曰(4):“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5),下笔不能自休(6)。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7)。
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8)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9)。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10)、广陵陈琳孔璋(11)、山阳王粲仲宣(12)、北海徐干伟长(13)、陈留阮瑀元瑜(14)、汝南应玚德琏(15)、东平刘桢公干(16),斯七子者(17),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18),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19)。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20)。
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21)。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22)。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巵》、《圆扇》、《橘赋》(23),虽张、蔡不过也(24)。
然于他文,未能称是(25)。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26)。
应玚和而不壮(27)。
刘桢壮而不密(28)。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 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29)。
及其所善,扬、班俦也(30)。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31),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32)。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33)。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34);唯通才能备其体(35)。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36)。
譬诸音乐。
曲度虽均,节奏同检(37),至于引气不齐(38),巧拙有素(39),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40)。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41),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42)。
二者必至之常期(43),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44),见意于篇籍(45),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46)。
故西伯幽而演《易》(47),周旦显而制《礼》(48),不以隐约而弗务(49),不以康乐而加思(50)。
莱布尼茨单子论及其意义莱布尼茨是17世纪欧洲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对于单子论的阐述影响了之后数学的发展。
单子论被认为是莱布尼茨的主要贡献之一,其理论深入解释了宇宙的基本构成单元,而这样的理论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来说具有巨大的意义。
那么,本文将会分析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及其意义,并通过5个例子证明其重要性。
一、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基本概念在莱布尼茨的思想中,单子可以被理解为宇宙最基本的元素,无法再被分解。
他认为,每个单子都是不可分割的,它本身包含了所有的真实性质。
这些单子在互动过程中,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
二、莱布尼茨单子论对于哲学的贡献单子论的提出对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为实体论学派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体论学派认为宇宙中存在着单一的实体,而并非象牙塔里的一些哲学家所说的“复合体”。
单子论的提出进一步加强了实体论的观点,认为宇宙中存在的基本单元就是单子。
三、莱布尼茨单子论对于数学的贡献莱布尼茨在单子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微积分学及其相关的符号和符号处理法则,这一创新成果对于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莱布尼茨的符号法则,促使了微积分学的集成和微分的进一步研究。
四、莱布尼茨单子论对于物理学的贡献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具有所有的真实性质,当它们集成在一起时,这些真实性质会产生物理现象。
其实,这种观点可以看作是现代物理学的支持。
例如,当我们考虑光产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光是由一个光子一颗颗构成的。
每个光子本身是一个单子,而它们集体作用就产生了光这一物质。
五、宇宙中的单子单子论为我们认识宇宙提供了新的思路。
单子论认为,宇宙中存在着最基本的元素–单子。
因为单子无法分解,所以他们更具有稳定性。
这样的结构在物理学和其他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在微芯片、量子计算等领域。
下面我们举出5个例子证明单子论对于科学领域的重要性:例一、人体中的基因是由单子组成的,人类的遗传信息都保存在这些基本的单子中。
例二、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也是由单子构成的。
康德与海德格尔论先验想象力仲辉【摘要】本文论述了在理解康德先验想象力问题方面比较值得注意的关键点,主要是它的生产性和亲和性,并将之与时间问题关联考虑,从文本基础上找到与海德格尔在《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一书中对同一问题论述的对接点,即:时间的先行性与绽出性,从而评论两位思想家思想角度的一致与差异,最后兼而论及想象力问题在哲学上的重要性.【期刊名称】《科学·经济·社会》【年(卷),期】2016(034)004【总页数】6页(P39-43,52)【关键词】想象力;先验;超越;自由【作者】仲辉【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3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1927)中指出康德之所以无法一窥时间问题之堂奥的阻碍因素主要有二:其一是他没有对主体的主体性进行存在论的先行分析;其二是康德的时间分析仍然是以对时间的流俗领会为准则的,他没有把“超越论的时间规定”这一现象就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清理出来。
所以,时间和我思的关系还仍然处在一片黑暗和混乱中。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 J. Macquarrie andE. Robinson, Oxford : Blackwell, 1967, p45.而在《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1929,以下简称“康德书”)里,海德格尔用绽出性的时间解决了“我思”和时间的关系问题,它们不再是异质的东西,而是同一个东西,*参见海德格尔,《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王庆节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第34节。
绽出性的时间就是“境域”,它显示了我思在存在论上的超越性。
不论海德格尔的批评是否成立,有一个角度不可忽视,即:康德与海德格尔都是聚焦于“先验想象力”这个问题,进而把有关“先验”(或“超越”)*Transcendenz一词在相关康德时,我译作“先验”,在相关海德格尔思想时,译作“超越”。
莱布尼茨单子论及其意义莱布尼茨生前没有留下一部自己满意的哲学著作,当然也不可能用一种系统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在哲学方面的所有主要著作都是为了某个人而写就的:《单子论》是为欧根尼写的,《神正论》是为普鲁士王后而按笔记改写的,《人类理智新论》是为批判洛克的理论写的。
他的真实思想,更多地散见于与朋友的大量通信中,所以罗素才断言说,莱布尼茨建立了两种哲学理论。
一种是他在公开发表的著作中所叙述的媚俗理论;另一种是他在书信中告诉熟人的隐秘的理论,后者甚至表明他是一个比人们所希望的更为深邃的思想家。
①莱布尼茨哲学文献的复杂性给后人对其思想体系的探索带来了少有的困难,或许正因为如此,三百年来才不时有人试图揭开这一历史之谜。
本世纪以来,由于一些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莱布尼茨遗稿的全部发表,为尝试完成这一使命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
这也是本文得以写作的一个基本条件。
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追述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基本思想线索。
一、单子本体论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拱心石”,通常被称为“单子论”,他自己则称之为“前定和谐系统”。
他的哲学体系是庞杂的,明显带有调和或折衷的成分,出发点是他对单子的理解或规定。
他写道:“单子--希腊词,意为一个或单纯。
复杂的实体或物体是杂多;单纯的实体、生命实体、灵魂实体、精神实体都是单纯的。
单纯的实体应该必然地到处都有,因为没有单纯的实体也就没有复杂的实体。
”所以,“单纯的实体是一定存在的”②。
随后,莱布尼茨给出了单子的几种规定性:(1)单子是最小的精神实体。
莱布尼茨认为,作为世界实体的那种东西必须是某种不能再分割的、最单纯的东西(“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③。
而物质恰好不是这样,一个物体不管多少,也总是具有广延性,就是说可以再分割,因而不可能成为宇宙的最基本单位或世界的始原。
这样,“物质的原子”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
只有精神才是最单纯的实体,它不具有广延性也无所谓可分性。
其次,作为世界实体的东西必须是能动的,而物质的本性恰恰是受动性,所以不可能是宇宙的实体。
简谈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莱布尼茨生活的17世纪,德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与其他西欧各国相比落后得多。
但由于德国在地理及文化上与发达国家英、法、何接近,贸易往来也十分密切,这些国家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对德国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正处在酱原始积累时期,在珠条件下,力图和封建势力妥协,借助所谓开明专制制度取得经济和政治的权利。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莱布尼茨是从同情机械唯物主义开始的,后来才创立了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这个体系基本上是形而上学的,但也饱含辩证法的因素。
莱布尼茨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反驳洛克和托兰德的唯物主义,批判笛卡儿的唯物主义的物理学,反对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和比埃尔的怀疑论。
从而创立了自己的单子论学说。
单子学说是莱布尼茨哲学和核心。
莱布尼茨是一个多元论者。
他承认有无限多的精神实体,这些实体叫做“单子”。
这一学说是他在许多哲学著作、首先是《单子论》一书中阐述的。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不可分的实体,是“物的元素”。
单子是绝对单纯的,它具有活力、独立性;每一个单子都不同于所有其他的单子。
单子不是物质的,它没有广延性,根本不存在于空间,因为空间可以无限地分割,而单子是不可能的。
单子既不是空间的点,也不是物理学上的点,它们的本性纯粹是精神的,是形而上学的活动中心。
单子是不断由“神发射出来”的,而神就是构成万物最终基础的原子单子。
按照单子发展的阶段,可心把单子分为心下几种:只具有模糊表现的简单的单子;能感觉、能复制的立时——灵魂;单子——精灵,既具有想象能力的理性生物,也不是人的“智者”。
单子“没有”通向外界的“窗户”,每一个单子都是“一个自为的世界,每一个单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统一体”。
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体系是自相矛盾的。
一方面,在这一体系里肯定了单子的完全独立性,另一方面,又肯定了单子对神的依赖性。
单子和内部世界并不相互影响,因果律也不适用于它们,但是它们的行动却上一致的。
逻辑学目录整理先刚版本:导论逻辑的普遍概念逻辑的普遍划分第一卷存在论科学必须以什么作为开端?存在的普遍划分第一篇规定性(质)第一章存在A存在B无C转变a存在和无的统一体注释一:存在和无在表象中的对立注释二:“统一体”这一术语的缺陷,存在和无的同一性注释三:这些抽象东西的孤立化注释四:开端之不可思议b转变的环节c转变的扬弃注释:关于“扬弃”这一术语第二章定在A定在本身a一般意义上的定在b质注释:实在性和否定c某东西B有限性a某东西和一个他者b规定,状况和界限c有限性a)有限性的直接性b)限制和应当注释:关于“应当”c)有限者过渡到无限者C无限性a一般意义上的无限者b有限者和无限者的交互规定c肯定的无限性过渡注释一:无限进展注释二:唯心主义第三章自为存在A严格意义上的自为存在a定在和自为存在b为某一存在注释:“为某一个什么东西?”这一说法c单一体B单一体和“多”a在自身那里的单一体b单一体和虚空注释:原子论c诸多单一体:排斥注释:莱布尼茨的单子C排斥和吸引a单一体的排外注释:关于“单一体和‘多’的统一体”这一命题b某个作为吸引者的单一体c排斥和吸引的关联注释:康德用引力和斥力对物质进行建构第二篇大小(量)注释第一章量A纯粹的量注释一:纯粹的量的表象注释二:康德论时间、空间、物质的可分性和不可分性的二律背反B延续的大小和区间的大小注释:对于这些大小的通常分割C量的限定第二章定量A数注释一:算术的计算方式;康德关于直观的先天综合命题注释二:数的规定应用于哲学概念的表达式B外延的和内涵的定量a二者的区别b外延的大小和内涵的大小的同一性注释一:这种同一性的例子注释二:康德把度数规定应用于灵魂的存在c定量的变化C量的无限性a量的无限性的概念b量的无限进展注释一:关于“无限进展”的高端意见注释二:康德论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有界和无界的二律背反c定量的无限性注释一:数学的无限者的概念规定性注释二:从微分计算的应用推导出微分计算的目的注释三:还有一些与质的大小规定性有关的形式第三章量的比例关系A正比例关系B反比例关系C幂方比例关系注释第三篇尺度第一章特殊的量A特殊的定量B特殊化的尺度a规则b特殊化的尺度注释c作为质的两方面的比例关系注释C尺度里的自为存在第二章实在的尺度A独立尺度之间的比例关系a两个尺度的联系c选择的亲和性注释:贝托莱论化学的选择的亲和性,贝采里乌斯的相关理论B尺度比例关系的节点线注释:这些节点线的例子;论“自然界里面没有飞跃”C无尺度的东西第三章本质的形成转变A绝对的无差别B无差别作为它的诸因素的反比例关系注释:论向心力和离心力C过渡到本质第一部分客观逻辑(第二册)第二卷本质论第一篇本质作为自身内反映第一章映象A. 本质性的东西和非本质性的东西B. 映象C. 反映1. 进行设定的反映2. 外在的反映注释3. 进行规定的反映第二章本质性或反映规定注释:命题形式中的反映规定A. 同一性注释一:抽象的同一性注释二:第一个原初的思维规律,同一性命题B. 区别1. 绝对的区别2. 差异性注释:差异性命题3. 对立注释:算术的相互对立的大小C. 矛盾注释一:肯定者和否定者的统一体注释二:排中律注释三:矛盾命题第三章根据注释:根据命题A. 绝对的根据a. 形式和本质b. 形式和质料c. 形式和内容B. 已规定的根据a. 形式化的根据注释:从同语反复的根据出发的形式化解释方式b. 实在的根据注释:从与有根据的东西不同的根据出发的形式化解释方式c. 完整的根据C. 条件a. 相对的无条件者b. 绝对的无条件者c. 事情显露到实存中第二篇现象第一章实存A. 物及其特性a. 自在之物和实存b. 特性注释:先验唯心论的自在之物c. 物的交互作用B. 物的持存基于质料C. 物的瓦解注释:质料的多孔性第二章现象A. 现象的规律B. 现象世界和自在存在着的世界C. 现象的瓦解第三章本质性对比关系A. 整体和部分的对比关系注释:无限的可分性B. 力及其外化的对比关系a. 力的有条件存在b. 力的诱导c. 力的无限性C. 外观和内核的对比关系注释:外观和内核的直接的同一性第三篇现实性第一章绝对者A. 绝对者的展示B. 绝对的属性C. 绝对者的样式注释: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哲学第二章现实性A. 偶然性,或形式化的现实性、可能性和必然性B. 相对的必然性,或实在的现实性、可能性和必然性C. 绝对的必然性第三章绝对的对比关系A. 实体性对比关系B. 因果性对比关系a. 形式化的因果性b. 已规定的因果性对比关系c. 作用和反作用C. 交互作用第二部分主观逻辑第三卷概念论前言概念通论划分第一篇主观性第一章概念A. 普遍的概念B. 特殊的概念注释:概念的通常类别C. 个别东西第二章判断A. 定在判断a. 肯定判断b. 否定判断c. 无限判断B. 反映判断a. 单称判断b. 特称判断c. 全称判断C. 必然性判断a. 直言判断b. 假言判断c. 选言判断D. 概念判断a. 实然判断b. 或然判断c. 必然判断第三章推论A. 定在推论a. 推论的第一式:个别性-特殊性-普遍性b. 第二式:特殊性-个别性-普遍性c. 第三式:个别性-普遍性-特殊性d. 第四式:普遍性-普遍性-普遍性,或数学推论通常的推论观B. 反映推论a. 全体性推论b. 归纳推论c. 类比推论C. 必然性推论a. 直言推论b. 假言推论c. 选言推论第二篇客观性第一章机械性A. 机械的客体B. 机械过程a. 形式上的机械过程b. 实在的机械过程c. 机械过程的产物C. 绝对的机械性a. 核心b. 规律c. 机械性的过渡第二章化学性A. 化学的客体B. 化学过程C. 化学性的过渡第三章目的论A. 主观的目的B. 手段C. 已实现的目的第三篇理念第一章生命A. 有生命的个体B. 生命过程C. 种第二章认识活动的理念A. 真相的理念a. 分析的认识活动b. 综合的认识活动1. 定义2. 划分3. 定理B. 善的理念第三章绝对理念杨一之版本导论逻辑的一般概念逻辑的一般分类第一部客观逻辑第一编有论必须用什么作科学的开端?有之一般分类第一部分规定性(质)第一章有甲、有乙、无丙、变1.有与无的统一沣释一有与无在观念中的对立注释二有与无的统一,同一:表述的缺憾注释三抽象的孤立注释四开端的不可思议的性质2.变的环节:发生与消灭3.变的扬弃注释关于扬弃这个名词第二章实有甲、实有自身1.一般实有2.质注释质与否定3.某物1.某物和一他物2.规定,状态和界限3.有限(一)有限的直接性(二)限制和应当注释应当(三)有限到无限的过渡丙、无限1.一般无限物2.有限物与无限物的相互规定3.肯定的无限过渡注释一无限的进展注释二唯心论第三章自为之有甲、自为之有自身1.实有与自为之有2.为一之有注释为一这个名词是什么?3.一乙、一与多1.在自身那里的一2.一与空注释原子论3.多个的一排斥注释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丙、排斥与吸引1.一的排除注释一与多的统一命题2.吸引的一个一3.排斥和吸引的关系注释康德的物质构造出于引力与斥力第二部分大小(量)第一章量第二章定量第三章量的比率第三部分尺度第一章特殊的量第二章实在的尺度第三章本质之变下卷目录:第二编本质论第一部分作为反思自身的本质甲、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乙、映象丙、反思1、建立的反思2、外在的反思注释3、进行规定的反思第二章本质性或反思规定第二部分现象第一章存在第二章现象第三章本质的对比第三部分现实第一章绝对物第二章现实第三章绝对的对比第二部主观逻辑第三编概念论前言概念通论分类第一部分主观性第一章概念第二章判断第三章推论第二部分客观性第一章机械性第二章化学性第三章目的性第三部分理念第一章生命第二章认识的理念第三章绝对理念。
黄庭坚书论原文及翻译
黄庭坚的《书论》原文如下:
尔雅、论语、孟子、左传,黍离散而道乖耳。
射策、春秋、墨子、庄子,狗叫而蚁聪耳。
耳纳、倚马、闻雷、观电,乃知其所指。
九子、朝云、旦彩、暮雨,乃知其所归。
岂皆不及黍耳狗耳,乃及耳之所指乎?
适所归,岂皆不及云雨耳,乃及其所指乎?
若寻常之手,岂皆不及云雨手,乃及其所指乎?
独力之上、专绝之科、诘曲之道,同翅白虹,长尾白乌。
虽有此等,犹不敌猪豚其道也。
以下是《书论》的翻译:
《尔雅》、《论语》、《孟子》、《左传》,它们离了黍米便散失了道理的根基。
《射策》、《春秋》、《墨子》、《庄子》,它们犬吠般杂乱而不能明白事理。
耳灵目擅,能听受并倚仗于马匹,听到雷声和看到闪电,才了解所指的方向。
九子忧国、朝云势渐起、旦彩锐气冲天、暮雨祥和,才明白它们回归的方向。
岂是黍米和狗耳望尘莫及,才能了解所指的方向呢?
追寻来处,难道上述事物不如云雨逊色,只能追随其所指吗?即使是常人的手,难道不如云雨手逊色,只能追随其所指吗?领先众人之上,专精某一领域,刁钻奇妙的学问,如同飞翔的
白虹,拖着长尾的白乌。
尽管如此,依然不及猪豚那般沉迷于自身的欲望。
The Monadology,1714translated by Robert Latta 1898桑靖宇翻译注释 2008年初第一部分单纯实体(第1节——第9节)1. The Monad, of which we shall here speak, is nothing but a simple substance, which enters into compounds. By ‘simple’ is meant ‘without parts.’ (Theod. 10.)我们这里所要谈论的“单子”,不是别的而是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指的是“没有部分”。
(参见《神正论》第10节)2. And there must be simple substances, since there are compounds; for a compound is nothing but a collection or aggregatum of simple things.一定存在着单纯实体,因为有复合物存在;复合物只是单纯物的集合或堆积。
3. Now where there are no parts, there can be neither extension nor form [figure] nor divisibility. These Monads are the real atoms of nature and, in a word, the elements of things.在没有部分的地方,不可能有广延、形状和可分性。
这些单子是自然的真正的原子,即事物的元素。
解释:“实体”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核心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事物变动不居的现象后面有一个不变的东西。
莱布尼茨的实体概念强调“没有部分”的“单纯性”,即不具有量的规定性(广延、形状和可分性等),这是对早期近代哲学建立在机械力学基础上的物质实体学说(物质是广延或物质是原子)的批判,表现出了莱布尼茨对古代哲学的尊重和继承。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节中的“复合物只是单纯物的集合或堆积”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字面上的,即单子堆积在一起就构成了物质。
但不占空间的单子如何能够堆积成占有空间的物质呢?而且这样一来,实体与现象的关系就成了堆积与被堆积的量的差别,这显然是违背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
第二种解释是唯心论的,指单子以某种方式构造出了物质,具体内容有点复杂,将在后面论述(第61节的解释)。
单子(monad)一词源于希腊文monas, 意指“个体”(unity)或“一”。
在近代,吉欧达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亨利·摩尔(Henry More)、安妮·康韦(Anne Conway)、赫尔蒙特(F.M.von Helmont)也使用了这一术语。
莱布尼茨的单子概念曾受到安妮·康韦和赫尔蒙特的直接影响。
①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哲学家的单子往往指作为自然的基本要素的物理-心理统一体,莱布尼茨1690年首次使用单子概念时也是指这一意义,即由心灵和身体构成的单个的生命体,莱氏本人将之类比为亚里斯多德的形式-质料实体观。
但最迟在1695年的《新系统》中莱氏抛弃了这种亚里斯多德主义,认为真正的实体或单子只能是非广延的精神,这标志着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真正定型和成熟,并在1714年的《单子论》中得到了最清楚的表达。
4. No dissolution of these elements need be feared, and there is no conceivable way in which a simple substance can be destroyed by natural means. (Theod. 89.)不必担心这些元素会消亡,因为不可想象单纯实体会以自然的方式而被毁灭。
(参见《神正论》第89节)5. For the same reason there is no conceivable way in which a simple substance can come into being by natural means, since it cannot be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parts [composition].同理,不可想象单纯实体会以自然的方式而被产生,因为它不是由部分的组合而构成的。
6. Thus it may be said that a Monad can only come into being or come to an end all at once; that is to say, it can come into being only by creation and come to an end only by annihilation, while that which is compound comes into being or comes to an end by parts.因而可以说,单子只能突然地产生或消亡;也就是说,它只能通过创造而产生,通过毁灭而消亡,而复合物则部分地产生或消亡。
解释:所谓“以自然的方式”,即通过量的变化或部分的变化的方式,既然单子是没有部分的单纯实体,不具有量的规定性,单子就不能以自然的方式产生或消亡,只能由于上帝的超自然的奇迹而产生或消亡。
以此,莱布尼茨将近代科学的量的分析限制在现象领域,而将本体界保留给哲学和宗教。
7. Further, there is no way of explaining how a Monad can be altered in quality or internally changed by any other created thing; since it is impossible to change the place of anything in it or to conceive in it any internal motion which could be produced, directed, increased or diminished therein, although all this is possible in the case of compounds, in which there are changes among the parts. The Monads have no windows, through which anything could come in or go out. Accidents cannot separate themselves from substances nor go about outside of them, as the①可参见卡罗琳·麦西特《自然之死》第11章,第2节,“康韦、范·赫尔蒙特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吴国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sensible species’ of the Scholastics used to do. Thus neither substance nor accident can come into a Monad from outside.而且,无法解释单子如何可能被其他的创造物施以质的改变或内在的变化;因为不可能改变它内部的任何东西的位置,也不可想象在其中任何内部的变化能够被产生、引导、增加或减少,而所有这些在复合物的情况下都是可能的,因为在其中变化是相关于部分的。
单子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户。
偶性不能脱离实体存在,不能游离于实体之外,象经院哲学家的“感性形式”①那样。
因而实体和偶性都不能从外部进入单子。
解释:在此,莱布尼茨接受了近代哲学中流行的机械力学的思想,即一切作用都是相关于量的。
既然单子没有任何量的规定性,那么它就不可能接受任何外界的作用和影响,“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户”,从而具有彻底的独立自足性。
8. Yet the Monads must have some qualities, otherwise they would not even be existing things. And if simple substances did not differ in quality, there would be absolutely no means of perceiving any change in things. For what is in the compound can come only from the simple elements it contains, and the Monads, if they had no qualities, would b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one another, since they do not differ in quantity. Consequently, space being a plenum, each part of space would always receive, in any motion, exactly the equivalent of what it already had, and no one state of things would be discernible from another.然而,单子必须具有一些性质,否则它们就甚至不是存在物了。
而且,如果单纯实体不在性质上相区别,就根本没有办法来觉察事物的变化。
因为存在于复合物中的东西,只能源于它所包含的简单要素。
而单子如果不在性质上有所不同的话,就不可能把它们区别开来,因为它们不能在量上相不同。
因此,空间作为“充实”,在任何一个运动中,空间的每一部分只是接受它已具有的运动的等价物,事物的任何一种状态都不能与其它状态相区别了。
解释:莱布尼茨首先确定单子必须具有一些性质,其次,单子的性质必须彼此不同,否则,经验世界的变化和多样性就不能得到说明,因为作为现象的复合物最终是由单纯物的单子所决定的。
与当时流行的自然哲学不同,莱布尼茨否认虚空的存在,并认为,如果单子之间没有质的差别,那么现象世界作为充满同质物体的充实的空间,就不会有任何变化和区别了。
9. Indeed, each Monad must be different from every other. For in nature there are never two beings which are perfectly alike and in which it is not possible to find an internal difference, or at least a difference founded upon an intrinsic quality [denomination].确实,每一单子都必须与其它单子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