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废指南后危险废物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危险废物安全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1. 引言危险废物的安全管理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而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危险废物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讨论相应的对策。
2. 危险废物的分类和特点危险废物根据其性质和来源可分为有害废物、医疗废物、放射性废物等多个类别。
这些废物具有以下特点: - 有毒性:危险废物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可燃性:部分危险废物具有易燃性,若不妥善管理可能引发火灾。
- 腐蚀性:一些危险废物可以腐蚀容器和管道,增加管理的困难度。
- 放射性:放射性废物具有辐射性,若没有正确处理和管理可能对环境和人类造成辐射污染。
3. 危险废物安全管理问题分析3.1. 法规和标准的不完善目前,我国关于危险废物安全管理的法规和标准尚不完善,存在以下问题: - 法规制度不够完备:缺乏全面、系统的法规和标准,导致部分危险废物管理存在盲区。
- 法规执行力度不够:一些企业对法规缺乏足够重视,未能有效落实安全管理措施。
- 监管机构能力不足:危险废物安全管理需要有强有力的监管机构来保障执行,但目前监管机构的能力有限。
3.2. 信息共享和协作不足危险废物的安全管理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和协作,然而存在以下问题: - 信息共享不畅:相关部门和企业之间信息共享不够,导致协同管理难度加大。
- 缺乏协作机制: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无法形成合力进行安全管理。
- 存在利益冲突:危险废物处理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利益冲突使得安全管理难以统一。
3.3. 危险废物处置技术不成熟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技术是保障安全管理的关键,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 技术设备滞后:部分危险废物处置设施设备滞后,无法满足处理需求。
- 处理效率低:现有的处理技术对某些特定危险废物的处理效率较低,导致延误处理时间。
- 缺乏前沿技术:缺乏创新和应用最新技术手段,制约了危险废物处置技术的发展。
4. 对策探讨4.1. 完善法规和标准•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全面、系统的危险废物安全管理法规和标准,明确各方责任。
危险废物处理现状探讨及处理方法分析危险废物是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或者人类活动处理的废弃物,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废物。
危险废物的处理一直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增加,危险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危险废物的处理方式和现状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本文将从危险废物的定义、分类,危险废物处理现状以及处理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危险废物的定义和分类危险废物是指因其数量、性质或者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废物。
按照国际上的标准,危险废物主要分为四类:有毒废物、有害废物、易燃废物和腐蚀性废物。
有毒废物主要是指对人体有毒害或者致癌、致突变、致畸的物质,如含铅废物、含汞废物等。
有害废物是指对环境有潜在危害的物质,如含氰废物、酸性废物等。
易燃废物是指易燃且易燃的废物,如含溶剂废物、含石油废物等。
腐蚀性废物是指对金属、非金属和其他物质有腐蚀性的废物,如含酸性废物、含碱性废物等。
这些废物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二、危险废物处理现状1. 危险废物产生增长迅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危险废物的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加。
大量的危险废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导致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 传统处理方式存在问题目前,传统的危险废物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填埋、焚烧和堆放。
这些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填埋会导致废物中的有害物质渗漏到土壤和水体中,污染周围环境;焚烧会释放大量的有毒气体和灰渣,对空气和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堆放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难以避免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污染物的泄漏。
3. 监管不严格我国对于危险废物的监管现状并不乐观,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会采取违法方式处理危险废物,导致危险废物的无序排放和处理,严重危害了环境和人类健康。
1. 加强立法和监管为了更好地处理危险废物问题,国家需要加强立法和监管,严格规范危险废物的处理流程和标准,对违法处理危险废物行为进行严惩,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确保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理。
危险废物处理现状探讨及处理方法分析危险废物是指含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腐蚀等性质的废物,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和污染的废物。
危险废物的处理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其处理现状及处理方法对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危险废物处理现状探讨1.危险废物产生量增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生产和生活废物不断增加,其中危险废物的产生量也在快速增长。
据统计,目前中国每年产生的危险废物总量已超过5000万吨,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些庞大的危险废物量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重大挑战。
2.危险废物处理缺乏规范目前危险废物处理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范,一些企业和个人在处理危险废物时存在违法行为,影响了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安全。
一些小作坊、农村地区和一些城市的地下排放行为屡禁不止,导致危险废物在处理过程中难以监控和控制。
3.处理方式单一目前危险废物处理方式单一,主要以填埋和焚烧为主,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填埋会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而焚烧则会释放大量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产生破坏。
处理方式单一也导致了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困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危险废物处理方法分析1.加强监管和管理为了有效控制危险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应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监管和管理。
政府部门应出台更加严格的法规和标准,规范危险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理过程。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严肃的法律制裁机制,有效遏制非法处理行为。
2.采用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一种环保的废物处理方式,它通过生物反应器、微生物菌种等手段将有毒有害的废物转化成无害物质,可以有效降解和处理危险废物。
生物处理技术具有低成本、无二次污染和资源综合利用等优点,可以成为危险废物处理的有效手段。
3.推广循环利用技术循环利用技术是指将危险废物转化成资源,再利用于生产过程中,以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
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循环利用技术,如废电池回收、废油再生利用等,这些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危险废物的排放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危险废物处理现状探讨及处理方法分析【摘要】危险废物是指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的废弃物。
本文首先介绍了危险废物的定义和对环境以及人类的危害。
接着分析了危险废物处理现状,并探讨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
在强调了处理现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可持续发展建议。
通过对危险废物处理方法的深入探讨,有助于促进废物处理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提高处理效率,为建设清洁、美丽的环境做出贡献。
【关键词】危险废物定义, 环境危害, 人类危害, 危险废物处理现状, 物理处理方法, 化学处理方法, 生物处理方法, 处理挑战, 可持续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危险废物定义危险废物是指那些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的废弃物质,通常包括有毒、易燃、易爆、腐蚀性等特性的废物。
这些废物的处理需要特殊的技术和设施,否则会对周围环境和人类造成严重威胁。
根据《危险废物名录》和《危险废物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危险废物通常分为有毒废物、放射性废物、化学废物、医疗废物等不同类别。
这些废物可能是工业生产中的副产品、过程废料,也可能是生活垃圾中的特殊物质,它们的处理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危险废物的危害不仅体现在物质本身的毒性和危险特性,还表现在其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危险废物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废物本身的性质,还包括其可能带来的多方面风险和影响。
需要重视的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危险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处理这些废物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和处理,不仅是对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负责,也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1.2 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危险废物的存在会导致土壤、水源和空气被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大量的废弃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等含有有害物质的废物被随意丢弃或处理不当,会使这些有害物质渗入土壤和地下水,影响植被生长和土壤质量,甚至导致地下水污染,给农田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
一、环评报告书中写法第三章工程分析:1、工艺流程图中标出危险废物产生的环节2、产污环节分析中应识别废物属性,明确一般固废或危险废物。
主要依据为《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危险废物鉴别标准》(~6)等。
3、平面图中应标出危废暂存仓库的位置。
4、污染因素分析小节中:分析各类危险废物的产生环节、主要成分、有害成分、理化性质及其产生量,并给出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利用或处置环节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
该部分内容要求文字说明加表1,表1一定不能缺。
表1 危险废物汇总表对同一贮存区同时存放多种危险废物的,应明确分类、分区、包装存放的具体要求。
第五章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固体废物根据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一般性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
(1)一般固废(2)危险固废根据危废性质分析危险废物收集、储存、运输、利用或处置等环节可能对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的环境影响,对于一般项目来说主要是收集、储存及运输(从产生点到危废仓库)等的环境影响。
A、危险废物贮存场所环境影响分析按照指南要求进行评价,包括三部分内容。
B、危险废物运输过程环境影响分析根据危险废物的运输方式,分析危险废物从厂区内产生工艺环节运输到贮存场所或处置设施可能产生散落、泄漏所引起的环境影响。
C、利用或处置过程该部分主要针对厂区内建设危废利用或处置装置的项目,按照指南规定进行评价即可。
对于委托处置的,按照指南要求操作。
第六章环境风险分析应当将危险废物作为风险因子和风险源进行识别和风险影响分析;提出危险废物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编制意见,并列入风险投资估算内容。
第七章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1、危废储存场所污染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仓库应采取“四防”(防风、防雨、防晒、防渗漏)措施,明确防渗措施和渗漏收集措施,以及危险废物堆放方式、警示标识等方面内容。
二是危废仓库储存能力、分区分类储存方案、储存容器及相容性要求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危废分析报告1. 简介本报告旨在对危险废物(以下简称“危废”)进行分析,以评估其对环境和人体的潜在风险。
首先,将解释危废的概念和分类,然后对危废处理和管理的现状进行概述。
接着,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危废分析方法,并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给出结论和建议。
2. 危废概念和分类危险废物指产生于各种生产、经营和生活活动中,因具有毒性、腐蚀性、刺激性、感染性、致突变性或致恶性等特性,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废弃物。
根据国家标准的分类,危废主要分为四类:有害废物、医疗废物、化工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
•有害废物:包括有毒有害废物和其他特殊废物,如废液、废油、废电池等。
•医疗废物:包括感染性废物、药物废物、手术废弃物等。
•化工危险废物:包括剧毒废物、腐蚀性废物、易燃废物等。
•放射性废物:包括放射源、放射性工业废料等。
3. 危废处理和管理现状危险废物的处理和管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
当前,危废处理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再利用和回收:对可再利用的危废进行回收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焚烧:通过高温焚烧将危废转化为无害物质,减少危害。
•埋地填埋:将危废埋入地下,通过控制渗漏和防止地下水迁移,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化学处理:利用化学方法将危废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物理处理:采用物理方法如压实、破碎等对危废进行处理,减少体积和风险。
目前,危废处理在我国的管理主要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督和管理。
4. 危废分析方法对危险废物进行分析是评估其潜在风险的重要手段,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危废分析方法:4.1. 有害物质检测针对不同类别的危险废物,可以采用不同的化学分析方法来检测其中的有害物质。
比如,对于废水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检测;对于废气中的有害气体,可以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
4.2. 化学成分分析通过化学分析方法,可以确定危险废物中的化学成分。
危废环境管理及污染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危险废物监管及处置工作愈发受到重视,陆续出台了不少政策法规,明确具体工作目标、要求和方法,使得危险废物的处置更加趋于标准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下面本文就危废环境管理及污染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危废;环境管理;污染;1 危险废物分类以及危害分析《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认为危险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性、反应性或者感染性。
例如,医疗及医药废物、废药物药品、农药废物、木材防腐剂废物、精(蒸)馏残渣、爆炸性废物、焚烧处置残渣、含重金属固体废物、表面处理废物、感光材料废物等来源于70多个行业50个类别的危险废物。
在危险废物判断当中,需要明确判定对象是否属于固废,参考文件主要是GB34330-2019《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其次就是《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确认其是否为“危险废物”;如果废物并不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之内,则需要参考其他废物鉴别标准。
目前,重金属污染、辐射污染、有害有机物污染正在不断扩散,最终会动摇土地红线带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如果危险废物得不到及时管理、管控,任由此类废物侵占人类生存空间,会影响国家发展,会降低群众安全感,不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
2 危废环境管理现状2.1 危险废物监督管理缺位监督管理缺位是基层环保部门危险废物管理工作的一个通病,监管力量薄弱,单单依靠有限的几名管理人员,无法对辖区内所有产废企业及个人收集的危险废物进行严格动态的管理,调查取证较为困难,违法人员往往提前将危险废物转移,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在监管队伍建设方面,产废企业与监管人员数量形成了鲜明对比,专职监管人员寥寥无几,沉重的负担全都施加给监管人员,导致其分身乏术,频繁奔波于各个企业,工作强度较大。
有些企业试图贿赂监管人员,使其能够在危险废物管理工作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对于监管人员职业素养是一个艰巨考验。
2.2 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不足一般来说,每个区域内都设置有专业的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负责对危险废物进行集中处理,可是绝大多数区域危险废物生产数量远远超过其处置能力,甚至处置单位能够处理的危险废物只有固定几种,其它类型的危险废物在辖区内越积越多,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是极为严重的。
我国危险废物处置技术介绍及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安全。
固体废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含厨余垃圾等)、一般工业废物(含市政污泥等)、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放射性废物等,其中危险废物因对人体和环境具有特殊的危害性而被广泛关注。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我国的工业危废产生量逐年上升,至2016年我国工业危废的年产生量已达5347万t.考虑到企业瞒报等因素.随着环保督查的日趋严格.这个数字仍然会继续上升。
因此,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成为当前的热门研究领域。
1危险废物介绍1.1危险废物的定义《巴塞尔公约》(1989年)列举了45类应加以控制的废物以及具有的14种危险特性(包括爆炸物、易燃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液体或废物、同水接触后产生易燃气体的物质或废物、氧化性、有机过氧化物、急性毒性、传染性物质、腐蚀性、同空气或水接触后释放有毒气体、延迟或慢性毒性、生态毒性及经处置后能以任何方式产生具有上列任何特性的另一种物质等)。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危险废物是指除生活垃圾和放射性废物之外的.由于数量、物理化学性质或传染性,当未进行适当的处理、存放、运输或处置时,会对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的废物。
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805—2007).我国对危险废物的定义:①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者感染性等一种或者几种危险特性的;②不排除具有危险特性.可能对环境或者人体健康造成有害影响,需要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的。
1.2危险废物的来源和种类我国目前将危险废物分为46大类400多种.主要包括工业危废(占70%以上)、医疗危废(约占14%)及其他社会源危废等。
工业危险废物的来源广泛.构成复杂.主要有废酸废碱(来自化工、石油精炼、电子元器件制造、电解、电镀等)、含重金属类(含铜、锌、铬、镉、汞、铅等,来自化工、电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无机类(含氰、氟、砷、石棉等,来自化工、耐火材料、金属表面处理等)、有机类(废矿物油、废有机溶剂、含酚含醚废物、树脂等,来自化工、石油精炼、印刷等)和残渣类(精馏和蒸馏残渣、焚烧残渣等。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实施方案分析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是各行各业都需要处理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处理越来越重视。
本文将针对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实施方案进行分析,以期为实际操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危险废物处理实施方案危险废物的定义:危险废物指在生产、生活和科研等活动中产生的,因含有有毒、有害、易爆、易燃、易腐、放射性等物质或特殊性质而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废物。
危险废物的分类:危险废物根据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易燃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医药废物、金属废物和电子废物等。
危险废物的处理原则:1、优先减少废物产生,尽量减少或避免废物产生。
2、以减少危害、防止事故为目标,尽量避免和减少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3、危险废物处理应该根据危险废物种类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置。
危险废物的处理方式:1、处置。
将危险废物进行浸渍、固定、埋填等方式的加工,稳定化其物理和化学特性,使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降至最低。
同时,处置后的危险废物应保持稳定状态,以避免再次对环境及人员造成危害。
2、回收。
对于可回收的危险废物,如金属、电子废物等,应进行回收利用,资源化处理既有环保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3、储存。
对于危险废物处置达不到有害物质的标准,或者待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前,暂时性储存处理也是一种必要的措施。
危险废物储存区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储存区域应加固、防水、防火、防爆、防腐蚀等。
危险废物处理实施方案的执行要点:1、应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推行危险废物产生者负责、政府监督的原则,落实废物产生方的法律责任。
2、要制定危险废物产生、储存、处置方案,并严格执行。
管理单位应指定专业人员进行管理。
3、全员参与,落实环保责任。
对于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个人,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储存、处理,并确保不造成环境污染。
危险废物安全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危险废物安全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者感染性等一种或者几种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包括液态废物)。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环保政策和执行力度的趋严,危险废物数量也急剧增加。
危险废物涉及范围广、数量多、且成分复杂,而其产生、收集、存储、运输和处置任一环节处理不当,都会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环境带来很大危害和影响。
危险废物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环境部门所涉及安全管理与存在的问题关于危险废物管理,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保部门还可以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化工建设项目废物焚烧处置工程设计规范》《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及《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等对危险废物管理予以规范。
上述这些标准规范对危险废物从收集、贮存到运输处置都做出了要求,应该来讲,实现了闭环管理。
同时,这些标准规范也考虑到危险废物的危害性,提出了安全方面的一些要求,譬如《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就要求贮存场设有警示标识,贮存场所做到“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需配备安全照明设施和观察窗口等。
对贮存期限也作了要求,如“贮存期限不超过一年;延长贮存期限的,报经相应环保部门批准”。
江苏省地方还提出了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在线视频监控布设要求,以进一步规范危险固废贮存、装卸等过程。
这些标准规范的主要目的都是在防治污染,而非降低安全风险,且在实际执行过程当中,也出现很多因环保管理不够完善而引发的安全问题。
当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处理能力不足,或者因不具备某些危险废物种类处理能力时,会加重产废企业的存储负担,增加危险废物存储不当而引发的安全风险。
由于部分企业在建设当初未考虑危险废物仓储问题,或者当时的环保政策或执行力度不足,未能建设危险废物仓库,导致现在没有办理相关手续而搭设违建,甚至用集装箱等来储存危险废物,不能满足危险废物仓库的贮存要求和危险化学品仓库的安全规定,为事故埋下隐患。
一、环评报告书中写法
第三章工程分析:
1、工艺流程图中标出危险废物产生的环节
2、产污环节分析中应识别废物属性,明确一般固废或危险废物。
主要依据为《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6)等。
3、平面图中应标出危废暂存仓库的位置。
4、污染因素分析小节中:
分析各类危险废物的产生环节、主要成分、有害成分、理化性质及其产生量,并给出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利用或处置环节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
该部分内容要求文字说明加表1,表1一定不能缺。
表1 危险废物汇总表
一贮存区同时存放多种危险废物的,应明确分类、分区、包装存放的具体要求。
第五章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5.5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固体废物根据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一般性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
(1)一般固废
(2)危险固废
根据危废性质分析危险废物收集、储存、运输、利用或处置等环节可能对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的环境影响,对于一般项目来说主要是收集、储存及运输(从产生点到危废仓库)等的环境影响。
A、危险废物贮存场所环境影响分析
按照指南要求进行评价,包括三部分内容。
B、危险废物运输过程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危险废物的运输方式,分析危险废物从厂区内产生工艺环节运输到贮存场所或处置设施可能产生散落、泄漏所引起的环境影响。
C、利用或处置过程
该部分主要针对厂区内建设危废利用或处置装置的项目,按照指南规定进行评价即可。
对于委托处置的,按照指南要求操作。
第六章环境风险分析
应当将危险废物作为风险因子和风险源进行识别和风险影响分析;提出危险废物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编制意见,并列入风险投资估算内容。
第七章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
1、危废储存场所污染防治措施: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仓库应采取“四防”(防风、防雨、防晒、防渗漏)措施,明确防渗措施和渗漏收集措施,以及危险废物堆放方式、警示标识等方面内容。
二是危废仓库储存能力、分区分类储存方案、储存容器及相容性要求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三是列出表2.
表2 建设项目危险废物贮存场所(设施)基本情况样表
2、运输过程的污染防治措施
按照《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分析危险废物的收集和转运过程中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并论证运输方式、运输线路的合理性。
3、利用或处置措施的可行性
自建处置措施的,应分析处置能力、处置工艺、选址、卫生防护距离等方面内容;对于委托处置的,应分析处置途径的可行性、可靠性。
4、其他危废管理措施
第十章环境管理及监控计划
对项目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各环节提出全过程环境监管要求。
对冶金、石化和化工行业中有重大环境风险,建设地点敏感,且持续排放重金属或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提出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要求,并将后评价作为其改扩建、技改环评管理的依据。
第十一章评价结论和建议
在相应内容中单独列出危废分析的结论。
二、环境影响报告表中的写法
1、前面工程分析阶段:
工艺流程图中标出危险废物产生的环节
产污环节分析中应识别废物属性,明确一般固废或危险废物。
平面图中应标出危废暂存仓库的位置。
2、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一般固废与之前一样。
(2)危险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A、危废产生情况及处置措施
分析各类危险废物的产生环节、主要成分、有害成分、理化性质及其产生量,并给出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利用或处置环节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
该部分内容要求文字说明加表1,表1一定不能缺。
表1 危险废物汇总表
一贮存区同时存放多种危险废物的,应明确分类、分区、包装存放的具体要求。
B、危废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危废性质分析危险废物收集、储存、运输等环节可能对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的环境影响。
对于储存环节,主要分析危废仓库位置、储存能力是否满足要求,储存过程对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及环境敏感目标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例如废润滑油的储存,那么可能发生环境影响主要为一旦泄露对水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的影响,对于具有挥发性的危废储存时还会产生大气影响。
对于运输环节:主要分析危险废物从厂区内产生环节运输到贮存场所或处置设施可能产生散落、泄漏所引起的环境影响。
C、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
储存场所污染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仓库应采取“四防”(防风、防雨、防晒、防渗漏)措施,明确防渗措施和渗漏收集措施,以及危险废物堆放方式、警示标识等方面内容。
二是危废仓库储存能力、分区分类储存方案、储存容器及相容性要求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三是列出表2.
表2 建设项目危险废物贮存场所(设施)基本情况样表
运输过程的污染防治措施:按照《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分析危险废物的收集和转运过程中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并论证运输方式、运输线路的合理性。
另外,如果报告表做有环境风险分析小节,应当将危险废物作为风险因子和风险源进行识别和风险影响分析;
如果不做环境风险分析小节,那么在危废措施分析时应考虑泄露等风险防范措施。
3、环境管理与监控
在报告表的环境管理章节,提出对项目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各环节进行全过程环境监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