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创新教育在英语中的教与学
- 格式:pdf
- 大小:241.06 KB
- 文档页数:1
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大胆进行英语创新教育,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从而使他们逐步建立和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通过自己的新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有如下几种途径。
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在课内外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
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注意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如:你的发音很准确;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响亮;你说得非常好;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对个人创造力提出了十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与集体活动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
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
只有不断创设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束缚,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
二、创设新颖活泼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具有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求知欲强、联想丰富,敢于创新的心理特征。
因此,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还能激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冒险,启发学生不满现状,大胆去探索的激情。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浅谈大学英语中的创新教育我国英语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英语教学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在继承以往英语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勇于创新,构建新的模式,探索新的途径。
大学英语创新教育创新性思维创新性学习我国英语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徘徊于知识型的教育模式之中。
在这种模式中,知识是学生唯一的追求,创造性被严重的扼杀。
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
正如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的:“学生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英语教学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在继承以往英语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勇于创新,构建新的模式,探索新的途径。
一、创新教育的概念、特点及其重要意义创新教育是在创造教育思想基础上,根据“创造学”和“教育学”原理,针对传统教育中不利于学生创造力提高的问题而提出的。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开发创新性思维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包括:“想不想”创新——创新意识与动机,“敢不敢”创新——创新精神,“能不能”创新——创新能力,“善不善”创新——创造个性等要素。
创新教育是通过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就其目的而言,创新教育强调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
就其内涵来看,创新教育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创设自由、和谐的情境和气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应用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性技能训练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
过去通常的教法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语法、讲词汇,学生被动地听老师灌输。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限制,根本谈不上创新和能力的培养。
因此,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协调一致就显得十分重要。
英语创新教育中的教与学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决定”中多处强调创新教育,分别从“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加以阐述。
创新教育,即根据创造学的研究,采用创造学揭示的有关“创造”理论和方法,把创造学、教育学和人才学的等有关学科和一般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教育活动的一种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善于想象、富有创造力、树立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思维,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
就英语学科而言,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究其原因:1.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重视对现有结论的记忆。
忽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对学生灌输知识。
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
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创造才能。
2.教师怕学生不会创新;怕让学生创新而控制不了课堂:怕耽误时间完不成进度,失去了创新的机会。
3.多年来,广大教师驾驭以结构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语法为主线的英语教学,陈归的教学方法在其脑海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使得英语课堂教学变成教师是自始自终的演员,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没有参与的余地,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上不能全面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要更新演员,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没有参与的余地,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上不能全面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引进创造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几方面着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充满创新精神的人才。
一、激发探索新知的创新欲望。
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
凡是做出辉煌成就与突出贡献的伟人如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他们的发明创造与浓厚的兴趣是分不开的。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作者:沈玉文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3年第7期江苏常熟市练塘中学(215551)沈玉文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英语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呢?一、激发学生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1.改进教学方法,让创新渗透于课堂教学中。
英语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失去了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
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单词、语法到课文内容,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作文,逐句翻译;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和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
学生成了“录音机”,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了个性。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
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趣味性,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挖掘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自主去体验求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2.创设宽松课堂,鼓励学生创新。
让“爱”充盈课堂,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精神花园。
教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含蓄的微笑,鼓励的话语,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等,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知识,形成技能,更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学生的情感才能得以舒展,个性才得以张扬,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创新才有了可能。
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会积极参与,有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气氛才会变得和谐、活跃,学生才会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创新。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
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思维,还要有一定的难度。
发展与创新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中英语新教材参考了国内外先进的语言教学理念,吸取了交际法、听说法、直接法等各种教学法的优点,并结合了我国教育现状,其使用强烈冲击了传统教学法,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
首先,对传统的教学结构的分析较之以前更细。
以应试教育出身下的我为例,更适应于传统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先教概念,再教句型,后重复机械操练的方式。
教学方法较单一,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以致在授课时存在不少问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调动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品质修养也难以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更难以形成,以及其他的种种行为都难以达到预定的要求。
现在,素质教育的潮流激烈冲击着原有的课堂结构,在新形势新理念下的教学结构应运而生。
教师的教育理念也慢慢地在改变,教学模式也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教师应摆脱应试指挥棒,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从培养学生的能力着手,贯彻素质教育。
很多事实证明高分低能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千变万化的社会。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给英语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已成为每位英语教师经常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英语课教学始终,使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在思想道德上也受到良好的影响。
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后,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只起组织和指导作用,课堂上重点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学习、自由合作、探究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退出课堂的主角地位,只起着指导、引导、辅导的作用。
同时,还应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其次,感触、得益最深的便是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课堂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实验的实践。
浅议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摘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本文将从如何营造课堂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创新教育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前进,语言已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而且也是一种思想,一种知识,英语自身也在发展演变,如词汇的日益增多,语法结构、语音不断变化。
英语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那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成为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一、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创新氛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
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科学的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和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
在中小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如:在教学上海版牛津英语7a module 1, unit 1 p4的内容时,教师先提问有关page2内容:a. which route do kitty and her classmates choose to get to the exhibition centre?(route c.)b. how will they get there?(go by underground, then on foot.)c. how long does it take?(it takes about 12 minutes.)d. why don??t they choose route a or route b?( because route c is the fastest way.)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以前没有地铁,那人们怎样出行呢?”,接着请学生阅读page4 look and read,并回答when exploring asia, how did people travel to other places in the past and how do they travel nowadays?简单比较之后,教师可针对这个表格的内容以“how”,“how long”,“how far”等句型配以过去时和现在时,由易到难进行提问。
浅析创新教育在英语中的教与学
发表时间:2012-05-04T11:32:44.427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4月总第81期供稿作者:刘海全[导读] 早在上世记40年代,陶行之先生就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刘海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西戌中学056400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运用多种教育方法,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国家振兴、民族发展培养出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这就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提高新颖独特的创新能力
1.掌握创造性思想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的关键是思维,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长期以采,教育只注重学生的聚合思维,追求唯一标准答案,因此,教师可从以下三方着手。
(1)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巧妙“造”练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3)提倡多思,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事多写,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与才能。
如对话教学,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是每个中学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在英语教学中可以用一些教学来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游戏法、竞赛法、表演法、变换造句法、情境对话法、比较法、网络编织法;答案开放法及想象作文法等,使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
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1)激发师生情感,融洽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源泉。
教师应给每位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
在课堂上应激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将激励语言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运用活动教学法,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力地克服“满堂灌”现象。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做事、思考和合作来体验语言、体验生活、体验学习的快乐。
使其在“用”中发挥学生思维,创新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3)坚持分层递进原则,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具有基础性、民主性、层次性特征,所以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都要分层,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类型的学生活动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在台阶设计上要尽量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和进步的体验,不断强化其发展动力。
3.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积极开展“英语俱乐部”活动。
通过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影评或对学校的一些现象展开辩论,通过举行英语party,让他们表演相声、小品、戏剧等,通过带他们参观工厂或郊游,让他们触景生情,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敏捷的思维及活学活用英语的能力,老师应让学生多动手、动脑,进行主动的创造性活动。
二、激发探索新知的创新欲望
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
凡是做出辉煌成就与突出贡献的伟人,如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他们的发明创造与浓厚的兴趣是分不开的。
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是产生创新动机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研究教学方法,发展学习兴趣,发挥心理优势。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堂上尽量地让学生多做些与英语有关的、能调动情绪的活动
如唱流行的英文歌曲,说些英语饶口令,谈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想参与的意识。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可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生动活泼、相互协调的交际活动,使人人都有机会积极参与言语交际活动,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兴趣。
3.因利势导,进行学习外语目的性教育
经常向学生灌输学习英语对祖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使每个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具备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转化为探索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要注意保护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思维火花,让星星之火燎原开去。
早在上世记40年代,陶行之先生就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条件对学生进行诱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造了条件。
结合社会语言情景进行听、说、读、写,外语训练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创造一个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心理学早已证明,通过视觉感知情景与外语声音和文字的结合,理解、记忆和掌握外语的效果远比单纯地听或读要好。
创设生动形象化情景的方法很多,如:身体姿势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未尽之意和说话者的真心实意;实物和图画卡片的利用对课文情节传神达意,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课文时留下清晰的印象;运用录音、录像、电影创设情景引起共鸣,产生心灵的振奋和灵感迸发。
通过这些创造性的设置再现知识发展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长期坚持下来就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引导探索转化为一种追求新知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