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晒盐、溶解度的定义
- 格式:ppt
- 大小:4.21 MB
- 文档页数:29
《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4)溶解度曲线℃时A的溶解度为 80g例:(1)t3(2)P点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3)N点为 t℃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3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4)t℃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1(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C<B(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2、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三、溶质质量分数(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九年级化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鲁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中考第一轮复习——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二、学习目标1、了解海洋中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进一步树立资源意识。
(热点)2、掌握海水提镁的原理,海水淡化的方法,了解蒸发和蒸馏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重点)3、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认识饱和溶液、结晶等概念。
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和应用。
(重点、难点)4、学会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法(重点)。
5、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等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6、学习氨碱法制纯碱的简单原理和主要流程,掌握纯碱的性质,认识盐类的性质。
(重点、难点)7、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能根据物质的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三、全面突破 知识专题(一):海洋化学资源 1、海水中的化学资源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②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盐是 。
③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④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离子是 。
2、海底矿物 ⎪⎩⎪⎨⎧常规化石燃料 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多金属结核,也称锰结核3、海水淡化的方法:蒸馏法、结晶法、膜法4、海水提镁过程及原理:海水或卤水−−→−石灰乳氢氧化镁−−→−盐酸氯化镁−−→−通电镁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MgCl 2+Ca (OH )2====Mg (OH )2↓+ CaCl 2 Mg (OH )2+2HCl==== MgCl 2+2H 2OMgCl 2 通电Mg+Cl 2↑知识专题(二)海水“晒盐” (一)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2)二者转化的条件和方法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适合于大多数固体物质)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定义:(四要素) (2)影响因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溶解度专题复习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04溶液为蓝色FeSO t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一一碘的酒精溶液)、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 C时NaCI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C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I或在20C时,NaCI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②温度如如KNO3NaClCa(OH)2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剂;(2)两种液体相溶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3)溶液中若有水存在,无论水的量多还是量少,水都是溶剂。
(4)在不指明溶剂时,溶剂一般是水。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例:B(7)(1)(2)(3)物质,t3C时A的溶解度为80g 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N 点为t?C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力口入A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A和C的溶解度相同(4)t1C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1)概念: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一、考点突破二、重难点提示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及含义;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难点:溶解度含义的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考点精讲:知识点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概念: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要点诠释】(1)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温度和溶质的量的多少有关系。
因此在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否则就无意义。
(2)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仍然可以溶解其他溶质。
如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仍可溶解蔗糖。
(3)有些物质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不能形成饱和溶液,如:酒精没有饱和溶液。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3.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①观察法:当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质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时,表明溶液已饱和。
②实验法:当溶液底部无剩余溶质存在时,可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搅拌后,若能溶解或溶解一部分,表明该溶液不饱和;若不能溶解,则表明该溶液已饱和。
知识点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核心归纳】①条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外因是温度,如果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有意义;②标准:“在100g溶剂里”,需强调和注意的是:此处100g是溶剂的质量,而不是溶液的质量;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溶解度是衡量同一条件下某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标准,只有达到该条件下溶解的最大值,才可知其溶解度,因此必须要求“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溶解度是所溶解的质量,常用单位为克(g)。
【重要提示】①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要点归纳学校化学溶解度学问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溶解度定义:在肯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到达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肯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到达饱和④质量:单位:克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到达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降低。
如Ca(OH)23、溶解度曲线t3℃时A的溶解度为80g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挨次CBA从A溶液中猎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猎取晶体。
从A溶解度是80g。
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无晶体析出的有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别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4、气体的溶解度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肯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到达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5、混合物的分别过滤法:分别可溶物+难溶物结晶法:分别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②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初三化学基础学问氧气一、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不易溶于水。
气态的氧是无色无味的,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色的。
【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注: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一)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1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 2、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海水晒盐)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二)(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一较“陡”、如硝酸钾·小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化学 第六单元学案海水晒盐溶解度【学习目标】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知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和影响因素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能根据溶解度变化趋势判断适合物质结晶的方法 【知识链接】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它们相互转化的条件。
2. 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1)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 (2)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 (3)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质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
以上事实表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 _、 、 三个因素有关。
【实验探究】1.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 ⑴溶质种类的影响不变量是______ ,变量是_______ 。
步骤:用量筒各量取5ml 蒸馏水,分别加入2支试管中,在分别加入硝酸钾晶体、熟石灰各1g ,振荡,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_ 。
实验结论:在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的固体物质在水里的溶解限量 。
⑵温度的影响不变量是_____ _ ,变量是______ _。
(议一议)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_。
实验结论:在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升高温度时,固体物质 在水里的溶解限量会 ,当降低温度时,其溶解限量会 。
2.如何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应把握好以下要点 (四要素,缺一不可) :①外界条件 ②溶剂的量 ③溶液的状态 ④溶解度单位 一、 溶解度1.定义:通常所讲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 下,某固体物质在 g 溶剂(通常为水)中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 。
★一定温度时,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克,所以碳酸钙是 溶物质;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0.17克,所以氢氧化钙是 溶物质;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所以食盐属于 溶物质。
二、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曲线是以________为横坐标,以________为纵坐标绘制成的。
第二节海水“晒盐”本节分为海水“晒盐”、溶解度和粗盐提纯三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天地”、一个“实验探究”和三个“多识一点”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本节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
从定性到定量,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提高了,学生能力的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第1课时海水“晒盐”的过程第2课时溶解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海水“晒盐”的过程、认识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
(2)理解“结晶”的概念。
知道结晶的途径:蒸发结晶、降温结晶。
(3)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实验探究,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观察和分析,学会使用曲线图,会根据溶解度确定物质结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阅读初步掌握海水晒盐的过程。
(2)绘制溶解度曲线,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食盐年产量居世界第一,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自立自强的信心。
(2)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设备:多媒体仪器药品、实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小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试管夹、蒸馏水、酒精、氯化钠、碘、硝酸钾。
一、导入新课海水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我们学习了用蒸馏法获得海洋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水,那么海水中盐类物质,你最想知道哪种物质的提取呢?二、推进新课活动1 复习回顾,巩固旧知(激烈抢答回顾复习)出示一系列题目,学生分为红蓝两个组进行抢答,每答对一题加十分。
1.什么是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2.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吗?3.要确定某物质的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可采取什么方法?4.请说出三种方法,把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