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疫情风险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6.81 KB
- 文档页数:5
黑热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杜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
它过去在长江以北很流行。
传染源是通过白飞传播的患者和病狗(皮狗)。
每年5月至8月是白飞的活动季节。
当白飞吮吸患者的血液时,原虫进入白飞,发育并繁殖成鞭毛。
7天后,当白飞再次叮咬人体时,将鞭毛注可引起感染。
原虫主要寄生在患者的血液、肝脏、脾脏、骨髓和淋巴结中。
黑热病的发生是由人体感染黑热病原虫引起的。
当被白飞叮咬时,将前鞭毛注入皮下组织,少数被中性粒细胞斜坡破坏,大部分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吞噬,在其中繁殖增生,随血流到全身,破坏巨噬细胞,并被其他单核心破坏-巨噬细胞的吞噬,如此重复,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的大量增生,主要是肝脏、脾脏、骨髓、淋巴结的损伤。
细胞增生和继发性阻塞性充血是肝脏、脾脏和淋巴结肿大的基本原因。
由于粒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的减少,身体的免疫功能较低,容易引起继发感染。
由于网状内皮系统的不断增生,浆细胞增加,导致血浆球蛋白增加,肝损伤合成白蛋白减少,导致血浆球蛋比倒置。
黑热病的潜伏期—一般3~6个月,最短10天左右,最长9年。
具体临床表现如下。
一、典型的临床表现1、发病多慢,发烧不规则,双峰热,中毒症状轻微。
一开始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可能有类似感冒的症状。
病程长,可达数月,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发烧数月仍可工作。
2.脾、肝、淋巴结肿大脾脏明显肿大,发病后半个月可触摸,质地柔软,逐渐增大,半年后可到达脐部甚至盆腔,质地坚硬。
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质地柔软,偶有黄疸、腹水。
淋巴结轻至中度肿大。
3、贫血和营养不良可出现在病程后期,有精神萎靡、头发稀疏、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水肿、皮肤粗糙等,皮肤颜色可加深,故称黑热病(kala-azar也就是说,印度语意味着发烧和皮肤黑。
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出血点可能是由血小板减少引起的。
在病程中,症状的缓解和加重可以交替出现。
一般来说,疾病后1个月进入缓解期,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脾缩小、血象改善,持续数周,然后可复发,病程延长数月。
1例黑热病病例个案调查摘要】目的掌握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调查患者本人及住院资料。
结果该病例最后确诊为黑热病输入性病例。
结论及时确诊及早治疗病人,对黑热病病人是关键,避免过多的经济损失,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黑热病个案调查输入性2008年7月23日,大理州人民医院报告一例疑似黑热病病例,大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大理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起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1 病例情况患者,李某某,男,33岁,已婚,农民,大理州弥渡县苴力镇苴力村公所只苴上村人。
2003年10月至2008年6月曾到省内过的盈江县、昭通市、漫湾电站,陕西省丹风县、四川省的理县、茂县、西昌县、冕宁县、木里县、汶川,浙江省的温州,到以上县从事打隧道修电站、水库、铁路等。
患者自诉2008年6月4日开始发病,主要症状为高热、头痛,先后在四川木里县、弥渡县医院治疗无效,用药不详;2008年7月19日转大理州医院治疗,医院感染科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院,入院后体检:体温38。
C,心率80次/分,血压110/80mmHg,体重59千克,比病前的体重67千克下降了8千克,脾脏轻度肿大,神志清楚,发热面容,心肺及皮肤未见异常。
入院后医院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并做了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血生化结果有白蛋白/球蛋白倒置(33.6/3703=0.9);血沉增高为40mm/h;骨髓片中查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骨髓培养液培养3天后查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病原体先后经云南省寄生虫防治所原虫科研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防治所丝虫病、黑热病、包虫病室作病原复查鉴定,复查结果与大理州医院一致,为利什曼原虫利杜体,遂确诊为输入性黑热病。
7月29日治疗黑热病的首选药物葡萄糖酸锑钠从山东省寄到大理州医院,随即对患者进行抗黑热病治疗,用药的第一天患者头痛消失、体温开始下降,用药的第二天体温降至正常,以后患者无任何不适,一个疗程结束后于2008年8月8日再进行骨髓涂片检验,仍检出少量利杜体,考虑为可能为死亡的原虫,遂于8月9日出院,现在患者在家休养。
九寨沟县2008年至2012年黑热病发病情况分析【摘要】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于哺乳动物网状内皮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地域性慢性传染病,是危害我县的主要由媒传播性传染病之一。
临床病状为不规则发热,脾脏肿大、贫血、消瘦、白细胞减少等。
家犬牲畜感染率也比较高,严重威胁着我县人民的身体健康。
现将2008年——2012年黑热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作如下分析:【关键词】黑热病;传染病;杜氏利什曼原虫1病区概况九寨沟县地处阿坝州的东北部,土地面积5290.0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处北纬32°53′,东经103°27′,辖区有17个乡镇,人口65756人,有藏、汉、回、羌等民族居住,海拔在1160米至4764米之间。
县城平均气温在12.7℃,年平均降水量为552.9毫米。
气候温和,主产玉米、小麦、洋芋、胡豆等,牧业以养牛羊猪为主。
资料来源:历年的传染病疫情资料。
2发病情况2008——2012年5年间共计发生黑热病100例,其中男性发病66例,占总发生病数的66%,女性34例,占总发生病数的34%,男女之比1.94:1,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
平均发病率为157.65/十万。
2.1发病地区分布情况永乐镇在这5年期间期发病数为26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26%,居第二。
永丰乡发病16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16%;白河乡发病9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9%;安乐2乡发病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5%;永和乡发病3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3%;漳扎镇发病4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4%;黑河乡发病4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4%;陵江乡发病3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3%;双河乡发病6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6%;保华乡发病5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5%;罗依乡发病3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3%;勿角乡发病4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4%;郭元乡发病9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9%;草地乡发病1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1%;地址不详乡镇2例,占全县发病总数的2%。
2.2发病职业分布情况从总体上看,农民37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37%,发病率最高。
黑热病2例报告姚正林1,周 俊1,苏惠勇1,钟国梁1,赵 宾2 (11云南省大理州医院,云南 大理 671000;21云南省思茅地区医院,云南 思茅 665000)[关键词] 黑热病;流行病学;云南思茅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 isceral Loish2 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 mania domorani)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云南为非流行区,2005年6月和2008年7月我们发现了2例黑热病,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病例1:男,5岁。
发热,厌食,消瘦,脾脏肿大7个月,于2005年6月入院。
查体:T3915℃,神清,重度贫血貌,恶病质,心肺正常,脾脏左肋缘下5c m可及。
RBC1167×1012/L, Hb65g/L。
B超提示脾脏重度肿大。
骨髓穿刺涂片检出杜氏利什曼原虫。
诊断为黑热病。
于2005年6月住院,虽诊断明确,因无治疗药物而自动出院,失访。
病例2:男,33岁,因不规则发热,食欲不振45d,体重下降8kg,于2008年7月19日入院。
每天体温波动在38~41℃,主要在午后、夜间发热。
营养中等,无贫血貌,心肺腹未见异常。
查RBC3120×1012/L,Hb129g/L。
B超示脾厚52mm。
骨髓单核-巨噬细胞内可见利什曼原虫利杜体及动基体,骨髓培养4d后涂片油镜下见到利杜体细胞分裂及长出鞭毛。
血清送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原虫科免疫诊断试纸黑热病Rk39阳性,骨髓涂片同时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确诊报告为黑热病。
予葡萄糖酸锑钠016g,肌内注射,1次/d,3d后体温正常,10d后复查骨髓涂片仍检出少许杜氏利什曼原虫,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
院外自用葡萄糖酸锑钠肌注20d。
3个月后复诊,骨髓涂片未再检出杜氏利什曼原虫, B超示脾脏大小正常。
流行病学调查:云南为黑热病非流行区,是否有白蛉存在,未见文献报道,目前尚缺乏调查依据。
四川省非疫区流动人口黑热病发病情况分析分析非疫区流动人口黑热病发病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与临床减少病例误诊和复发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整理四川省1985-2009年黑热病疫情报告、各级医疗机构诊治病例的病历记录资料;对就诊病例采用病原学或免疫学检测,阳性者给予锑剂治疗和收集流行病学资料。
结果1985-2009年四川省共检出非疫区流动人口黑热病293例,检出的病例均有流行季节黑热病疫区居留史,居留时间3d至10年。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以到九寨沟、汶川、黑水县和甘肃、新疆疫区后获得感染的居多,分别占31.06%、17.75%、7.51%、19.80%和15.36%。
发病以男性居多,年龄以20~50岁中青年为主,占77.82%。
发病到确诊时间为7d至2年。
改传统锑剂剂量为按公斤体重增大锑剂用量,复发率由17.05%降为6.83%。
2005年以来,流动人口发病呈回升趋势。
结论四川省非疫区流动人群黑热病发病人数近年呈上升趋势,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川省黑热病属犬源型流行区,主要传染源为病犬,传播媒介为野栖的中华白蛉,疫区分为与甘肃省黑热病疫区相连界的九寨沟县和汶川地区2个流行区,是互无影响的孤立区[1.]。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疫区开发建设和旅游等流动人口剧增,疫区人员外出及外地人员旅居疫区增多,不断有报道在这些人群中发现黑热病。
1997年以来,全省疫区黑热病发病局限在九寨沟、黑水、茂县和汶川4个县,呈散在流行,但每年白蛉成虫活动季节内在疫区居留过的外来人员,都有感染利什曼原虫而患黑热病病例发生[1.],同时还存在误诊误治、少数病例治疗后复发的问题。
2008年“5•12”地震等地质灾害,灾后大量易感人群进入黑热病疫区,导致外来流动人口感染发病情况比较严重。
由于外地人员旅居疫区增多,使非疫区流动人口发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非疫区医院对该病缺乏了解,误诊误治颇多。
为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防止流动人口黑热病发生和正确诊治病例提供科学依据,现对全省1985-2009年非疫区黑热病发病与复发病例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黑热病工作总结
黑热病是一种由黑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播给人类。
近年来,黑热病在一些地区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黑热病,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面就对黑热病的防控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向公众普及黑热病的相关知识,提
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黑热病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其次,加强监测和报告。
建立健全的黑热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疫情的蔓延和
变化趋势,加强对疫情的动态监测和分析,提高预警能力。
同时,加强对黑热病病例的报告和登记,确保病例的及时报告和信息的真实准确。
再次,加强防控措施。
加大对疫区的消毒灭鼠工作,控制啮齿类动物的传播。
对疫情严重的地区,采取隔离和封锁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同时,加强对病人的隔离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
黑热病是一种跨国传染病,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
加强与邻国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开展黑热病的防控工作,共享信息和经验,共同应对黑热病的挑战。
总的来说,黑热病的防控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
只
有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监测和报告,加强防控措施,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黑热病的挑战,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希望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能够继续努力,为黑热病的防控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黑热病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KALA-AZAR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内科,急诊科,传染科病症体征:气短,肝肿大,感染性发热,腹痛,腹泻,食欲减退,心悸疾病介绍:黑热病是怎么回事?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肿,消瘦,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过去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传染源是病人和病犬(癞皮狗),通过白蛉传播,每年58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蛟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虫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症状体征:黑热病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黑热病的症状介绍:潜伏期长短不一,平均3~6月(10日至9年)。
早期发热为主要症状,起病缓慢,症状轻而不典型,长期不规则发热,约1/2~1/3病例呈双峰热型,即1日内有2次体温升高(升降幅度超过1℃)。
其它热型可类似伤寒、结核、疟疾或波浪热(即布鲁氏杆菌病)。
发热早期多持续3~5周后消退,数周后可再度升高,如此复发与间歇相交替,可持续一年以上。
发热时可伴畏寒、盗汗食欲不振、乏力,头昏等症状。
发热虽持续较久,但仍能坚持一般劳动,是其特征。
病后3~6月典型症状逐渐明显,长期不规则发热,乏力、纳差、消瘦和咳嗽等。
可因贫血出血心悸、气短及贫血貌,重症可出现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
因小板减少等因素可有鼻衄、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
脾脏呈进行性肿大,自2~3病周即可触及,质地柔软,以后随病期延长脾肿逐渐明显且变硬,半年可平脐,年余可达盆腔,若脾内栓寒或出血,则可引起脾区疼痛和压痛,有时可闻及摩擦音。
肝脏肿大稍晚,较脾肿轻,偶见黄疸和腹水,淋巴结呈轻、中度肿大,无明显压痛。
晚期患者(发病1~2年后)可因长期发热营养不良,极度消瘦,致使患儿发育障碍。
病情加重后皮肤有色素沉着,偶至肝硬化。
亦可因脾功亢进,抵抗力降低,常并发肺炎、粒细胞缺乏症、败血症等。
新疆喀什黑热病高流行区发病特征分析王立英1,伍卫平1,官亚宜1*,付青1,童苏祥2,侯岩岩2,伊斯拉音.乌斯曼2,凯赛尔3,曾祥嫚1(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上海200025;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摘要] 目的:掌握新疆喀什黑热病高流行区的黑热病发病情况和特征,为当地该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在喀什地区伯什克拉姆乡近年来黑热病发病人数位居前3位的3个大队进行入户普查,采用ACCESS 2003建立数据库,采用Epi-info进行数据录入核对,利用SAS 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990年以来,该地区人源型黑热病的累积发病率为 6.44%(310/4810)。
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之间的发病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发病有统计学差异(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下降。
结论:该地区为黑热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低年龄组人群仍然是防治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黑热病;累积发病率;发病特征;横断面调查Analysis on the incidence profile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n hyper-endemic Kashgar, Xinjiang, ChinaWANG Li-ying1, WU Wei-ping1,GUAN Ya-yi1*, FU Qing1, TONG Su-xiang2, HOU Yan-yan2,ISRAYIL.Osman2, Kaisar3, CENG Xiang-man1 (1.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WHO Collaborating Center for Malaria,Schistosomiasis,and Filariasis,Shanghai 200025 , China; 2. Center f 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Xinjiang Uigur Autonomous Region; 3. Center f 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Xinjiang Kashgar Reg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GUAN Ya-yi, Email: guan_ml@[Abstract]Objective: To capture the epidemiology and profile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n hyper-endemic area in Kashi, Xinjiang, presenting reference on adopting intervention measurements.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3 villages ranking the top 3 according to recent reported data. Data were entered ACCESS 2003, crosschecked with Epi-info and analyzed using SPSS 13.0. Results:The accumulated incidence ofvisceral leishmaniasis was 6.44% (310/4810) since 1990.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sexes, culture levels and occupation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ages, namely a descending trend with age increasing. Conclusion:Visceral leishmaniasis is still one serious problem in Kashi, especially in the low age group.[Key words] visceral leishmaniasis; accumulated incidenc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ross-sectional study1990年以来,我国黑热病发病数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
黑热病疫情风险因素分析了解地震灾后疫区黑热病流行趋势,为制定灾后黑热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核实和处理网络直报疫情报告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病历资料;了解各受灾疫区防治措施实施情况。
结果各疫区地震前每年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各种防治措施,发病数有所下降,但仍在高位徘徊;地震当年采取较大范围的灭犬措施和在人群集居地反复使用杀虫剂,病例数较往年有所减少;地震后次年,由于防治工作的松懈,发病数较地震当年有所增加。
结论地震使疫区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灾后疫区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人群和自然与社会因素依然存在,其暴发和流行的风险犹存,仍需做好灭犬、灭蛉工作,加强对黑热病的询诊和监测,开展利什曼原虫感染犬的查杀和防治黑热病知识宣传,在灾后一段时间里,黑热病发生的风险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强度最大、损失惨重、波及范围最广,而且援救最困难的一次地震。
大地震后,疾病防控工作已成为抗震救灾的关键环节。
为切实做好地震灾区疾病控制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各级医疗卫生部门都参与到了抗震救灾之中。
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县均为地震重灾区。
尽管1997年以来,全省黑热病疫区发病局限在4个县,呈散在流行,但每年疫区内的居民或曾在白蛉成虫活动季节内在疫区居留过的人员,都有感染利什曼原虫而患黑热病病例发生[1]。
近年来,发病呈回升和扩散趋势。
地震灾害造成人居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居住条件和防蛉设施相对较差,灾后重建大量外来人员进入,使黑热病流行的风险增加。
为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灾后黑热病防治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对地震灾后全省黑热病流行区疫情风险进行评估分析。
1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来源1.1.1疫情报告收集、核对和整理网络直报黑热病疫情报告,进行统计。
1.1.2诊断病例对省疾控中心、流行区各级医院诊治黑热病患者的病历记录核实和整理。
1.2 诊断方法根据临床体征、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流行区居住史),结合实验室病原学或血清免疫学检查进行诊断[2]。
1.3 治疗方法采用葡萄糖酸锑钠注射液(600㎎/支),患者按公斤体重计算,总剂量:20㎏以下为220~240㎎/㎏,20~40㎏为200~220㎎/㎏,40㎏以上为180~200㎎/㎏,疗程为8~15d。
1.4 资料处理按各县黑热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确诊时间、复发、死亡、并发症、所到地震灾区流行县和流行病学史等进行统计。
1.5 防治方案制订与防治措施根据全省黑热病防治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四川省黑热病防治技术方案(征求意见稿)》;地震灾后及时制定《四川省地震灾后黑热病防治对策》,供各疫区县参照执行;采用诊治患者、犬只管理、防蛉灭蛉等为主的措施开展防治工作[3]。
2 结果2.1 一般情况四川省黑热病属犬源型流行区,主要传染源为病犬,传播媒介为野栖的中华白蛉。
疫区分为2个流行区,一为与甘肃省黑热病重流行区文县等相连界的九寨沟县;二为汶川地区,包括汶川、理县、茂县、北川、黑水5个县。
两个流行区相距约200㎞,之间为非流行区松潘县和疑似疫区平武县,其间有海拔4 000多米的岷山相阻隔,是互无影响的孤立区。
两地区居民均以村寨聚居,沿河狭长地带发病。
疫区的经纬度为东经102032'~104026,北纬30045'~33043,人口数为543 685人。
通常情况下,病例呈四季散在、点状发病,春夏季增多,男多于女,10岁以下儿童多于成人[4], 为低度流行状态。
当疫区的养犬数量增加并伴随家犬的感染率上升,则会改变这种状态,引发局部的或大范围的爆发流行。
“5.12”汶川大地震黑热病流行区均在全省39个地震重灾县中,与九寨沟县相邻的甘肃省黑热病疫区亦属地震重灾区。
2.2 地震重灾疫区黑热病流行情况2.2.1近年流行情况 2005-2007年,汶川、茂县、黑水和九寨沟4个县本地感染发病115例,除汶川县2005年本地感染发病1例外,其他3个县每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发生,以九寨沟县发病居多。
理县和北川县黑热病疫情稳定,均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仅在北川县报告1例自九寨沟县感染的输入性病例(表1)。
2.2.2地震后流行情况 2008年地震当年重灾疫区6个县中,北川、茂县、黑水和九寨沟4个县全年发病34例,于地震发生前的非传播季节发病16例,地震后发病18例;34例病例中,本地感染33例,北川县1例为2006年在九寨沟县感染发病。
地震后次年2009年,汶川、茂县、黑水和九寨沟4个县共发病37例,其中汶川县在连续3年未检出病例后,分别检出本地感染1例和非疫区在黑水县疫区感染输入2例;茂县检出本地感染4例和在黑水县疫区感染输入1例;黑水和九寨沟县报告本地感染29例,发病数比2008年有所增加,见表1。
注:*2例分别为2007、2008年在黑水县疫区感染;**1例为非疫区2008年在黑水县疫区感染;***包括3例2007年复发病例;****均为2006年在九寨沟疫区感染。
2.3 非疫区发病情况全省非疫区2005-2007年,在省内流行区感染45例,在甘肃省疫区感染12例,新疆疫区8例,陕西省疫区1例,波及全省42个县区;2008年省内地震疫区感染15例,甘肃省地震疫区感染5例,波及全省19个县区;地震后次年的2009年,省内地震疫区感染14例,甘肃省地震疫区感染8例,新疆3例,波及全省20个县区。
以到过省内九寨沟县、黑水县和甘肃省文县疫区后感染黑热病的居多(表2),分别占非疫区发病的42.34%(47/111)、18.02%(20/111)和15.32%(17/111)。
2.4 主要防治措施2.4.1诊治患者全省2005-2009年诊断检出的298例黑热病病例(包括九寨沟3例复发病例)及时免费葡萄糖酸锑钠给予全疗程治疗。
对复发病例,经正规治疗至痊愈。
并对流行区病例进行疫点处理和随访。
2.4.2灭犬措施地震前,九寨沟县鉴于黑热病呈明显回升趋势,按省应急处理预案,在2005年全县范围灭犬的基础上,连续3年在疫区开展全面灭犬和补漏灭犬;汶川、茂县进行疫点灭犬。
2008年5.12地震灾后,各疫区县按省要求,开展灭犬和杀虫剂浴犬措施,措施实施及效果情况见表3。
2.4.3灭蛉措施地震前的2005-2007年,疫区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在发病乡镇人口集居地和各疫点室内外进行杀虫剂喷洒灭蛉,分别喷洒116.6346、115.5547和451.046万㎡。
地震后疫区在流行季节于人群集居地室内外反复使用各种杀虫剂灭蛉,2008、2009年分别喷洒409.87和109.23万㎡。
3 讨论与分析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寄生于哺乳动物网状内皮细胞内,通过媒介白蛉叮咬动物或人传播,导致人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其传播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和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发生协同作用。
四川省黑热病疫区处于山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疫区每年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诊治患者、犬只管理、灭蛉、疫点处理等防治措施,病例虽有下降,但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新发病例。
在地震发生的前3年,全省疫区发病116例。
基于防治效果情况,分为3类:①防治效果巩固的汶川、理县和北川县,近年或多年没有病例报告;②仍在采取控制措施的九寨沟县,病例虽有下降,但仍在高位徘徊;③疫情有明显回升的黑水和茂县。
地震发生的2008年,重灾疫区发病34例,发病数较往年有所减少。
分析原因与当年各疫区大范围采取灭犬措施以降低家犬和感染犬密度、以及在人群集居地反复大量使用杀虫剂,明显减少人-蛉接触机会等因素有关。
地震后次年的2009年,流行区发病37例,发病数较地震当年有所增加。
考虑与防治工作松懈有关,如不及时采取全面有效的防治措施,流行有扩大趋势,可能给黑热病的流行留下隐患。
由于地震灾后疫区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大群众住房和配套设施被严重毁坏。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大量外来易感人员进入疫区开展修建等恢复家园工作,与当地居民集中露宿室外或居住于帐篷或“板房”内,白蛉季节在疫区居留的时间较长,又无防蛉设施,很容易受到虫媒的叮咬,导致传播黑热病的机会增多,加之大量医疗卫生设施被损毁,流浪犬的增多等,使防治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
针对地震灾后疫区黑热病流行现况,对黑热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以下评估分析。
3.1人群与病媒白蛉的接触机会增多传播媒介中华白蛉广泛存在于疫区的荒山野岭中,缺乏针对性强的药物喷洒灭蛉措施。
地震灾害造成人与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控制中华白蛉几乎是人力所办不到的。
虽然地震后当年各疫区在流行季节对人群集居地反复使用各种杀虫剂灭蛉,对白蛉的密度有可能较灾前下降,但对周围环境的灭蛉作用不大。
病媒白蛉栖息环境的变化,抢险救灾以及灾民的转移安置,导致暴露于携带利什曼原虫的宿主动物和媒介的机会增加,动物的迁移或行为异常,使得经白蛉传播的黑热病发病风险上升。
3.2人口流动加大灾民的流动以及大量无免疫力的救援、援建人员进入灾区,也可能造成黑热病传播的风险增加,导致疫情扩散,甚至使疫区扩大,增加了黑热病暴发和流行的风险[3.]。
3.3人群抵抗力降低地震灾后,由于食品供应的困难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人群尤其是婴幼儿、孕妇和老人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加上身体和精神的创伤,造成人群免疫力降低,易感染黑热病的风险增加。
3.4控制传染源难度大全面灭犬和禁养家犬或查杀感染犬和病犬与及时诊治患者,是犬源性疫区最有效的清除传染源的防治措施。
但部分重灾疫区县缺乏诊断黑热病的能力,导致患者不能及时得到诊治。
由于疫区居民以养犬作为看家护园或看守庄稼的工具,因此开展灭犬措施难度大。
部分县尽管连续开展了灭犬工作,但养犬仍较为普遍。
地震灾后犬只一方面由于地震灾害密度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多数疫区采取了灭犬工作,也导致了犬只密度的下降。
这些因素都有利于降低黑热病发生的风险。
但要灭犬彻底或禁养犬和查杀感染犬的工作持久,相当困难。
犬只密度随着时间推移而增高,增加了黑热病流行的风险。
3.5地震灾后危险因素评估四川省的黑热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发生、流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宿主、媒介、病原、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等,其防治也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地震灾后疫区环境、宿主、媒介及易感人群等因素的较大变化,综合影响着黑热病的发生,引起流行的主要风险取决于当地是否是疫源地及其传染源和媒介白蛉的活跃程度。
地震灾后疫区采取了灭犬降低家犬密度和大量杀虫剂的使用,抑制了白蛉与人和牲畜的接触频率等一些相应的控制措施,但效果要经历1个流行年度后才能判断,即以第2或第3年的发病数是否下降来判断。
地震灾后,全省黑热病疫区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人群和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依然存在,其暴发和流行的风险亦存在,因此防治和监测工作必须要持续持久的开展,对这项工作的支持也必需持久进行,否则会前功尽弃,我们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