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_王冠洲
- 格式:pdf
- 大小:354.61 KB
- 文档页数:3
317例出血性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内部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出血和细胞死亡的一种突发性脑血管疾病。
该病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案已经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但是预后仍然不容乐观。
因此,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317例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促进患者的康复。
三、研究方法3.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了317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
通过严格的筛选和抽样,保证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3.2 数据采集采用问卷调查、病历资料收集法等多种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数据采集,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卒中类型、治疗方案、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预后等。
3.3 数据统计和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发现预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和差异性。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对317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数据采集和分析,预计能够发现多种预后影响因素,包括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并发症情况、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
这些结果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率,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增进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了解,为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率提供支持和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作者:王娟来源:《健康之路》2012年第12期摘要:高血压和以往有脑血管病史为卒中后痴呆独立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小动脉硬化,血流量减小,白质缺血,致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
而多次卒中发作形成多灶损害,使不同区域脑血流反复阻断,局部血流量減少而产生痴呆症状。
对脑卒中患者来说,预防即是最佳的治疗,临床上对各种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对于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复发和病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治疗预后1如何预防脑卒中复发脑卒中后两年内,25%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他血管事件。
脑卒中发生后五年,42%的男性患者及24%的女性患者会再次发作脑卒中[1]。
脑卒中一旦再次复发,病情会更为凶险,常因反复发作而死亡。
就全世界而言,卒中每年夺去570万人的生命。
它已经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之后的第二大致死原因,也是首要的严重致残原因,其危害不分年龄、男女、肤色和国家。
虽然3/4的脑卒中患者经过抢救和治疗存活了下来,但绝大多数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这对患病者而言,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对病人家属亦是如此。
2做好二级预防所谓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其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危险,减轻残疾程度。
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血管意外的患者,通过寻找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治疗可逆性病因,纠正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在中青年(3采取科学的预防手段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一定要有专业的指导,科学的手段,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临床上,经常会见到的几个误区是:①预防无效论。
说起预防,有些人会不以为然,或是对预防没有信心,甚至还搬出一些极端的例子,比如抽烟的人会说“身边别的人不抽烟还不如我的身体好”之类的话。
事实上,对卒中和其他血管意外的高危患者采用阿司匹林、降压、调脂的长期治疗,各自分别可使血管意外的发生率降低约1/4,如果将这些措施联合用于适当的患者,其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可降低达2/3至3/4,加上戒烟、膳食和生活习惯的调节、少量饮酒、监测血糖或治疗糖尿病、减轻体重及加强锻炼等多种措施潜在的效果,预防血管意外的效益将更加显著。
卒中预后的预测因素
梁玉宏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年(卷),期】1993(001)003
【摘要】影响卒中预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年龄、心血管疾病、卒中类型和部位、病理生理改变、神经体征为其主要的预测因素。
文章对上述因素在预测卒中预后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总页数】4页(P155-158)
【作者】梁玉宏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相关文献】
1.不同肥胖指标在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和脑卒中复发中的价值分析[J], 杨海涛;梁艳
2.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早期预警评分对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 [J], 高正伟; 欧阳萍; 赵婧; 罗志娟; 李中秋
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卒中相关性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危险因素及预后[J], 霍丽静; 张玉敏; 周琪; 顾全; 李艳琴; 马拓; 帖彦清
4.急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的预测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J], Saposnik G.;Young B.;Silver B.;黄卫东
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多因素联合预测模型研究 [J], 李鑫;金戈;王军伟;杨涌涛;陈亮;郑方硕;李琼莉;徐新献;李兴贵;展群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源期刊网 影响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因素的探讨作者:李春香来源:《婚育与健康》2019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究脑卒中的各项危险因素,同时分析脑小血管病变对脑卒中患者预后恢复造成的影响。
方法本次研究实验时段设置为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在该时段内对我院数据库进行调查分析,纳入其中神经内科收治的72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选择磁共振检查方案,对其脑小血管病变状况进行评估,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脑小血管病变将其分为对照组(非小血管病变)与实验组(小血管病变),单组样本量均为36。
对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评价两组患者发病,90天后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分析脑小血管,并对脑卒中患者预后造成的影响。
结果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实验组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脑大动脉狭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关键词】脑卒中;危险因素;脑卒中;预后恢复脑小血管疾病主要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患者脑内小血管出现病变,引发患者发生病理改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现代临床研究发现患者脑小血管疾病受影响小血管主要包括脑内小动脉、小静脉、微静脉、毛细血管等[1]。
就目前来说,由于脑小血管疾病导致的腔隙性,脑卒中在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25%~50%左右,也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恢复的主要因素。
由于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病因,具有发病率高且致残率高的特点,对于我国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都会造成一定的负担,所以在临床上需要明確其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并予以干预,这样才能获得最优化的治疗效果[2]。
本次研究中,探究脑卒中的各项危险因素,同时分析这种病症对脑卒中患者预后恢复造成的影响,现将成果整理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实验时段设置为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在该时段内对我院数据库进行调查分析,纳入其中神经内科收治的72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选择磁共振检查方案,对其脑小血管病变状况进行评估,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脑小血管病变将其分为对照组(非小血管病变)与实验组(小血管病变),单组样本量均为36。
影响脑卒中患者营养支持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作者:林懿丹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5年第11期【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的营养支持疗效和预后情况相关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颈动脉狭窄程度作为分类依据来进行分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对照组为50%到70%之间,观察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和预后。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改善程度和NIFISS评分改善情况相比,差异具有铜继续意义,P【关键词】脑卒中患者;营养支持;疗效;预后脑卒中患者因脑损害,常伴发意识障碍、高消耗、代谢紊乱以及吞咽困难等症状,极易造成营养不良。
本文就主要探讨影响脑卒中患者营养支持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70例,本组患者均确诊为脑卒中患者,将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2岁土1.9岁(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3岁到75岁不等),其中男性脑卒中患者18例,女性脑卒中患者12例;将动脉狭窄程度为50%到70%之间的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9岁土2.0岁(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2岁到76岁不等),其中男性脑卒中患者19例,女性脑卒中患者19例。
1.2方法以及观察指标给予2组患者均采用匀浆糊营养糊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标,其成分主要为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采用新鲜的果蔬进行配置,要求热量标准为6276kj/d,经鼻胃管注入,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观察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另一方面,观察分析2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水平和卒中NIHSS评分情况。
1.3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实施数据处理,若P2、结果2.1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水平情况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水平愈治疗前相比,(P2.2.2组患者的NIHSS评分情况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情况如下所述,治疗前为(10.1±1.7)分,治疗后为(9.9土1.8)分情况,治疗前后NIHSS评没有明显差异,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情况:治疗前为(11.5±1.5)分,治疗后为(10.8土1.4)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和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3影响因素分析观察组患者合并高血压与糖尿病的比率分别为:81.3%、50.0%;对照组合并高血压者28例(73.7%);合并高血脂者14例(36.8%),合并糖尿病者14例(36.8%)。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起病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起病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引言: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它的发病机制有很多因素的影响。
了解脑卒中起病和预后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的起病机制和预后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起病机制:1. 基底动脉闭塞:基底动脉是供应大脑重要区域的主要血管之一,当此动脉发生闭塞时,便可导致脑卒中的发生。
闭塞性脑卒中最常见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闭塞。
2. 供血不足:基底动脉闭塞导致大脑供血不足,缺血区域出现脑组织损伤,继而引发脑卒中。
3. 血栓形成:闭塞的基底动脉可以激活血液凝固系统,导致血栓形成。
血栓可堵塞基底动脉,造成缺血和脑组织损伤。
二、预后影响因素:1. 年龄:年龄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老化和动脉硬化加剧,使得基底动脉更容易发生闭塞。
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疾病的并发症和预后不佳。
2. 性别:性别也会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的预后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女性患者的预后较差,可能是由于女性对疾病的应激反应较弱,恢复时间较长。
3. 吸烟和饮酒习惯:吸烟和饮酒习惯会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并影响脑卒中的预后。
吸烟和饮酒导致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从而加重脑组织的缺血病变。
4. 合并疾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也会增加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并影响预后。
这些疾病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使血管更容易发生闭塞。
5. 快速治疗:尽早进行快速有效的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在急性期内迅速恢复脑血流可以减少脑组织损伤,改善预后。
6. 治疗方法: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对于预后的改善至关重要。
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治疗、血管成形术和手术治疗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预后。
结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的起病和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提高对这些因素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缺血性卒中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张月华【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2(038)003【总页数】1页(P437)【作者】张月华【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贵州六盘水553001【正文语种】中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步加剧,脑卒中已经逐步成为了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
脑卒中预后是当前医生及其患者非常重视的问题,国外大量相关研究证明很多因素与预后存在关系,但是当前国内对脑卒中预后分析较少。
本文作者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回顾性分析,确定脑卒中功能预后因素。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3年5月—2010年5月本院连续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分析对象,诊断全部参照WHO制定的相应标准,并且经过了头颅CT证实。
纳入标准:发病在14d内,年龄在18岁以上。
排除标准:患者伴有血液病,恶性肿瘤,胶原病和严重的心、肝、肺等系统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脑卒中及瘤卒中。
1.2 研究方法由专业神经内科医生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患者既往疾病史、实验室数据,选择国内外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并结合患者的常规记录,一共纳入21个变量,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教育程度、冠心病史、高血压史、脑卒中史、并发症、体温、血糖、白细胞计数、尿素氮和发病至入院时间。
如发生过1次以上卒中,应该以首次卒中情况登记。
研究之前进行预实验,为了更好地确保数据真实,研究小组人员定期对登记表进行复查。
以患者发病时间作为整个随访的起点,直至最后1次随访时间作为终点。
采用电话随访和信访的方式,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核实个人史及其既往史,改良分值评定。
在随访2周后,另外一名研究人员按照10%的比例进行抽样式复查。
如2名随访者预后分类不相同,则由研究人员进行决定。
1.3 质量控制在登记之前进行统一的调查培训;在登记过程中严格掌握诊断及其排除标准;在随访进行2周后进行抽样复查;设置数据合理区间,并且对数据库进行核查。
脑卒中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陈敏;向涛;谢明;张平【期刊名称】《中南医学科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5【摘要】目的:对脑卒中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影响其预后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对入住本院神经内科重症病房的27例行气管切开术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的卒中类型(分脑梗塞和脑出血)、病变部位(分幕上和幕下)、肢体瘫痪累及范围情况(分单侧和双侧)、年龄(分70岁以下和70岁以上)、术前格拉斯哥评分( GCS)等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追踪并记录患者术后3个月的预后改良的Rankin评分(mRS)。
结果脑出血与脑梗塞组患者的mR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幕上病变患者的mRS低于幕下病变组(P<0.05);双侧肢体瘫痪组与单侧肢体瘫痪组患者的 mR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70岁以下年龄组的mRS明显低于70岁以上组(P<0.01);GCS小于8分组的mRS与GCS大于8分组的mRS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需行气管切开术的脑卒中患者总体预后较差,卒中类型及肢体瘫痪累及范围情况对预后无影响,幕下病变、高龄,低GCS的患者预后更差,医务人员需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谨慎选择气管切开术。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oke outcome with tracheostomy and age,Glasgow ComaScale( GCS) ,the stroke's type.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review 27 patients with stroke who received tracheosto-my. The stroke's age,cerebral hemorrhage or infarction,infratentorial lesions or supratentorial lesions,diplegia or hemiparal-ysis were recorded,we also signed the GCSbefore tracheostomy and the modified scale Rankin( mRS) after three months. Result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between cerebral hemorrhage or infarction. The mRS of infratentorial lesions were higer than those in supratentorial lesions(P<0. 05). The stroke's mRS had no difference between diplegia and hemiparalysis (P>0. 05). The mRS of patients, whose age was over 70 was significantly higer than that of younger (P<0. 01). The mRS of patients whose GCS was more than 8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lower (P<0. 05). Conclusions The stroke who needs tracheostomy has a poor outcome normally,Cerebral hemorrhage or infarction,diplegia or hemiparalysis are not related to the outcome. The patients who are older,infratentorial lesions,lower GCS have a worse outcome. We should be cautious to choose the tracheostomy and consider more about the patients'condition.【总页数】3页(P572-574)【作者】陈敏;向涛;谢明;张平【作者单位】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相关文献】1.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J], 戴一帆;黄应爽2.脑卒中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J], 刘融;陈令斌;张勇;程伟;王希佳3.脑卒中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J], 陈敏;向涛;谢明;张平;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J], 许超; 王鹏; 李冬辉; 任倜; 刘新林; 周颖; 黄华栋5.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J], 王国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卒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张填;马涤辉;孙龙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07(013)005
【摘要】脑卒中,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发现,对脑卒中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地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病死率、致残率.本文综述了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辅助检查等等诸多因素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期对于指导早期干预治疗以及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总页数】3页(P385-387)
【作者】张填;马涤辉;孙龙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长春,1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3
【相关文献】
1.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田永芳;李再利;陈国芳;周生奎;平蕾;刘薇薇;刘雷婧;徐辉;王磊;王琛
2.80岁以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章熠;胡美玲;陶安阳;林蕾
3.对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J], 崔海明; 施俊峰
4.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病变关系及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谢芬;胡杰;王允琴
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estrin2、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水平变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陶培洪;孟涛;杨柳;田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OI :10.13429/j.cnki.cjcr.2014.06.014作者单位:463138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嵖岈山镇中心卫生院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王冠洲,刘静贤,熊建中,魏彦兵【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生存情况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98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年龄、入院时神经系统功能评分(NIHSS )等指标,随访发病后12个月内生存结局,应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进行影响生存因素的分析。
结果(1)患者发病14d 及1、6、12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是79.8%、77.3%、74.2%和70.9%(Kaplan-Meier 法)。
(2)单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年龄、入院时眼球运动障碍、失语、尿失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NIHSS 和脑中线结构偏移与脑卒中12个月生存预后相关(P <0.01)。
(3)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显示:入院时GCS (RR=0.727)、NIH-SS (RR=1.137)和年龄(RR=1.078)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年龄、入院时神经系统功能缺损严重和昏迷程度是脑卒中患者预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关键词】脑卒中;预后;随访;生存分析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182(2014)06-0674-03脑卒中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探讨脑卒中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本研究对19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出院后12个月的随防资料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并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198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男130例(65.66%),女68例(34.34%);年龄34 91(60.19ʃ11.03)岁;缺血性脑卒中132例,出血性脑卒中66例。
入选标准:(1)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部CT 或MRI 影像诊断证实为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性脑卒中;(2)首次脑卒中;(3)发病到就诊时间未超过48h 。
排除标准:(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无症状性脑梗死;(3)颅内肿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4)既往有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等;(5)合并有心、肺、肝、肾等脏器严重病变者。
1.2治疗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溶栓、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脱水降颅压或手术治疗,并纠正酸中毒、补液、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康复期行功能锻炼。
1.3观察指标(1)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入院时体温(T )、血压(BP );(2)既往史:高血压病史、心脏病史、糖尿病史;(3)卒中类型: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4)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是否眼球运动障碍、失语、尿失禁等;(5)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评价入院时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情况;(6)影像学指标:脑中线结构是否偏移;(7)实验室指标:白细胞(WBC )、血小板(PLT )、血糖(PG )、血红蛋白(Hb )、血清白蛋白(ALB )等。
1.4随访以患者发病为始点,至患者死亡、失访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为终点,最长随访时间12个月。
随访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方式采取信访、电话询问、社区回访和门诊复诊等形式。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Kap-lan-Meier 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筛选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置信区间为95%,检验水平α=0.05。
2结果2.1生存状况描述截至随访终止,失访10例,死亡60例,其中因脑卒中死亡57例。
14d 及1、6、12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是79.8%、77.3%、74.2%、70.9%,平均生存272.353d (95%CI :251.127 293.579),未获得中位生存时间。
见图1。
图1198例脑卒中患者生存曲线(Kaplan-Meier 法)2.2脑卒中预后的单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变量赋值数量化,性别为女=0,男=1;高血压病史、心脏476中国临床研究2014年6月第27卷第6期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 ,June 2014,Vol.27,No.6病史、糖尿病史、脑卒中病史、眼球运动障碍、失语、尿失禁、脑中线结构偏移均为无=0,有=1;脑卒中类型为缺血性=0,出血性=1;年龄、入院时NIHSS、GCS、T、BP、WBC、PLT、PG、Hb、ALB为实际值。
强行进入法Cox比例风险回归结果显示:年龄、眼球运动障碍、失语、尿失禁、GCS、NIHSS和脑中线结构偏移与脑卒中预后的相关(P<0.01或P<0.05)。
见表1。
性别、高血压病史、心脏病史、糖尿病史、脑卒中类型、入院时T、BP、WBC、PLT、PG、Hb、ALB与脑卒中预后无相关性(P>0.05)。
2.3脑卒中预后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将单因素分析与预后相关的7个因素,逐步前进法[For-ward Stepwise(Conditional LR)]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结果只有GCS(RR=0.727)、NIHSS(RR= 1.137)和年龄(RR=1.078)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见表2。
表1影响脑卒中12个月预后的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因素B值标准误Wald值P值RR值RR值的95%CI 下限上限年龄0.0870.02116.8650.0001.0901.0461.136眼球运动障碍0.7700.2907.0580.0082.1591.2243.811失语0.9660.29510.7290.0012.6291.4744.687尿失禁0.5890.2724.6740.0311.8021.0573.072 GCS-0.3240.08514.3970.0000.7230.6120.855 NIHSS0.1540.03025.6350.0001.1671.0991.238脑中线结构偏移0.7290.2816.7110.0102.0721.1943.596表2影响脑卒中12个月生存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因素B值标准误Wald值P值RR值RR值的95%CI 下限上限GCS-0.3190.09511.3560.0010.7270.6040.875 NIHSS0.1290.0318.4210.0001.1371.0721.206年龄0.0750.02215.2630.0001.0781.0541.1023讨论脑卒中是指脑局部急性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人口死因中脑卒中仅次于恶性肿瘤,居第2位,其1、2、3、6、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是79%、77%、76%、73%和70%[2]。
探讨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合理地干预,对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幸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价值。
目前有关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及临床经验,以12个月内生存情况作为脑卒中预后的判断标准,经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发现,年龄、入院时眼球运动障碍、失语、尿失禁、GCS、NIHSS和脑中线结构偏移与脑卒中12个月预后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NIHSS和GCS为独立相关因素。
年龄是预测脑卒中后28d病死率的重要因素[3],对85岁以上的高龄脑卒中患者来说,只有年龄是短期内预后的(OR= 2.5,95%CI=1.5 4.2)的独立预测因素[4],患者年龄越大,病情程度越重,死亡风险越高(RR= 1.065)[5]。
本研究结果同样证实上述结果,在校正了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年龄每增加1岁,12个月内死亡的风险增加1.078倍。
入院时NIHSS反映了患者就诊时病情的严重程度。
NIHSS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NIHSS能很好地预测脑卒中3个月的预后,且无需参考神经影像学检查的结果[6]。
本资料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的RR值为1.137(95%CI:1.072 1.206),即入院时NIH-SS每增加1分,则12个月内死亡的风险增加1.137倍,本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7-8]。
提示入院时NIHSS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9-10]。
意识是脑功能活动最本质的特征,GCS评分主要反应患者的意识状态,意识障碍程度越重,预后越差。
有资料显示,GCS评分每增加1分,30d内死亡的风险便会减少42.9%[11]。
本文GCS评分的RR值为0.727,即GCS每增加1分,12个月内累计死亡的风险减少27.3%(1-0.727),因此,入院时昏迷程度是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
本研究中,眼球运动障碍、失语、尿失禁和脑中线结构偏移等在单因素分析中与脑卒中预后有关联,而多因素分析过程中为无统计学意义因素而被剔除,但尚不能认为这些指标对预后没有影响,究其可能原因是本研究中观察终点的时间相对较短或样本量少,追加样本含量所得结果将更为可靠。
总之,影响脑卒中预后的因素众多,患者年龄、入院时NIHSS、GCS是12个月预后的独立指标,这些因素之间可能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使得这一问题更为复杂化。
本研究结果对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和治疗决策有一定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1]中华神经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2]盛雪平,岳高峰,陈万民,等.脑卒中五年生存的队列研究[J].576中国临床研究2014年6月第27卷第6期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Research,June2014,Vol.27,No.6西南军医,2010,12(2):247-249.[3]de Jong G ,van Raak L ,Kessels F ,et al.Stroke subtype and mortali-ty.a follow-up study in 998patients with a first cerebral infarct [J ].J Clin Epidemiol ,2003,56(3):262-268.[4]Kammersgaard LP ,J rgensen HS ,Reith J ,et al.Short-and long-termprognosis for very old stroke patients.The Copenhagen Stroke Study [J ].Age Ageing ,2004,33(2):149-154.[5]李海欣,汪培山,田桂玲,等.脑卒中患者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的7年随访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9):716-719.[6]Johnston KC ,Wagner DP ,Haley EC Jr ,et al.Combined clinical andimaging information as an early stroke outcome measure [J ].Stroke ,2002,33(2):466-472.[7]杜敢琴,黄丽娜,富奇志,等.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4(1):57-59.[8]徐恩,邓兵梅,梁睿,等.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2):61-63.[9]彭雪梅,李琴,马璟曦,等.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六个月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2013,8(8):1087-1089.[10]杨姗杉,贾建平.影响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危险因素的前后循环差异[J ].中华医学杂志,2013,93(5):348-351.[11]杜玲,李淑芳,王志强,等.出血性脑卒中近期死亡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6):48-50.收稿日期:2014-02-08DOI :10.13429/j.cnki.cjcr.2014.06.015作者单位:515154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神经外科血糖联合血浆BNP 检测对判断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价值姚开立,林喜容,郑少涛【摘要】目的探讨血浆B 型利钠肽(BNP )联合血糖检测在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价值,了解两者联合检测对判断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