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的仁爱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概述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人文主义与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的人道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人文主义与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的人道主义浅谈:(1)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14世纪至17世纪初掀起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运动。
它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出现在意大利,随后波及到欧洲各国。
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回到希腊罗马去”的旗号,声称要把久已湮没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故称为“文艺复兴”。
但它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通过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肯定人的价值和权利,达到反抗封建统治和反对教*会的目的。
它不仅是一场文学运动,而且还是思想文化体系的一次大变革,影响到哲学、政治、世界观和教育等领域,对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有深远影响。
①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a.就文学的文化主旨精神而言,人文主义文学与当时的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一样,对人的关注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精神核心。
b.描写现实生活,表达人文主义思想,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主题。
人文主义文学将人文主义思想作为斗争武器,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Y望要求,肯定了人的权利,传达了资产阶级的价值标准。
c.在创作方法上,为配合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追求,人文主义文学抛弃了中世纪宗*教文学寓意、象征、梦幻的创作方法,在继承民间文学写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现了更高的艺术真实。
d.在文学形式上进行了创新。
人文主义文学扩大了传统文学的体裁领域,创立了十四行诗、流浪汉小说和悲喜混杂剧等多种文学表现形式。
e.人文主义文学突破了拉丁语的束缚,采用民族语言进行创作,为各国民族文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②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十日谈》人文主义文学的这些特点在薄伽丘的小说《十日谈》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这部作品以欧洲中世纪爆发的大瘟*疫为背景,描写3名男青年和7名女青年为避难结伴来到郊区,在居住期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互相娱乐,10天里总共讲了100个故事,这100个故事就是《十日谈》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19 世纪初期欧美文学和浪漫主义第一节概述19 世纪初期,是欧洲社会人的精神和个性的大释放时期。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以及启蒙理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们处于憧憬与失望的波峰和波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流,浪漫主义就是这股潮流的文学折射。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它产生于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的初期,而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或文学流派,它产生于18 世纪末,并于19 世纪初盛行于欧美各国。
它是以往浪漫主义手法的集大成者。
18 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的崇尚,为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在18 世纪末以前,浪漫主义只存在浪漫手法和部分相关概念,远远没有形成一个文学流派。
浪漫主义理论的策源地在德国。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有它的思想文化背景。
首先是法国大革命以后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与旧的封建意识形态进行了激烈交锋,由此而引起了作家思想观念的变化。
其表现为:一是个人意志的无限张扬;二是不满现实,耽于幻想,追求新奇;三是启蒙理想破灭后在人的心理上引起的失望和忧郁。
“人不在是自身的目的,人成了他人的工具”。
人们的相互关系失去了道德义务和情感特征,从而靠单一的经济利益来维持。
这种社会心理为浪漫主义的盛行提供了肥沃土壤。
其次,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密切关系。
前者夸大主观精神的作用,强调个人灵感和天才,后者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揭露和批判,对人人平等、人人幸福的理想社会的幻想都分别从不同方面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从文学传统来看,浪漫主义接受了卢梭“返回自然”的学说,重视学习中世纪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的文学,“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来源于中世纪,在法语中指用韵文或通俗语言写的传奇(Romance),即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和抒情诗。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而具有复杂性,不能一概而论,然而对其归纳抽象,也可找出其基本特征:一是主观性和抒情性;浪漫主义作家出于对庸俗丑陋现实的不满,一般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而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着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中编(第一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考点】一: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基本特征。
一、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失望情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从浪漫手法到浪漫主义思潮的文学发展过程。
)二、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雨果指出:“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
第二,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第三,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重新挖掘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同时,也把这段历史作为描写的内容。
第四,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表现在:第一,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第二,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第三,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浪漫派作家已经懂得丑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大大发展了传统的夸张手法。
第四,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三、浪漫主义的人文观念(结合导论部分)浪漫主义文学的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实际上是欧洲文学的人文观念的新发展,是19世纪人道主义思想的一种表现形态,具体地讲,它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中的人本意识———尤其是世俗人本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艺术形态的再现。
人文主义的人本意识强调人智对神智的反抗和人的原欲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反抗;浪漫主义的个性自由强调人的自然天性和自由情感对包括封建专制和道德、科学理性、物质文明、资本主义现存制度在内的人类文明的反抗。
浅谈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流派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李莹莹学号:20101501057完成日期:2013年4月20日浅谈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流派[内容摘要]:19世纪最后30年,是欧美文学史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主潮式的文学发展规模受到冲击,多元格局初步形成是这一时期文坛的显著特点。
作为19世纪中期主潮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仍在继续发展,并拥有一批重要的作家作品,俄国、挪威等国的成就尤其令人瞩目,但其“一统天下”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在各种政治、社会、思想力量的影响下,无产阶级文学、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流派带着各自的风采汇入历史的长河,它们或相互补充、交融渗透,或相互排斥、竞争发展,与批判现实主义分庭抗礼,构成多足鼎立之势。
[关键字]:无产阶级文学、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19世纪最后的30年,是欧美文学史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主潮式的文学发展规模受到冲击,多元格局初步形成是这一时期文坛的显著特点。
作为19世纪中期主潮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仍在继续发展,并拥有一批重要的作家作品,俄国、挪威等国的成就尤其令人瞩目,但其“一统天下”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在各种政治、社会、思想力量的影响下,无产阶级文学、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流派带着各自的风采汇入历史的长河,它们或相互补充、交融渗透,或相互排斥、竞争发展,与批判现实主义分庭抗礼,构成多足鼎立之势。
一.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出现的非主潮流派(一)巴黎公社文学巴黎公社文学是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产物,也是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继续和发展。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西欧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出现萌芽,如法国的工人诗歌,英国的宪章派文学和德国的革命诗歌等。
1.巴黎公社文学内容:巴黎公社文学主要包括公社斗争前后约二十年间公社战士们的大量文学创作,其基本题材取自巴黎公社革命事业。
(1)愤怒揭露了资产阶级镇压革命的滔天罪行;(2)热情歌颂了巴黎公社的伟大创举;(3)体现了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4)塑造了公社战士的正面形象。
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第六章 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第一节火山爆发般的激情和大河奔流似的思绪——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概述一、浪漫主义文学特征第一,突出的特征是其主观性,即偏重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第二,继承“返回自然”的传统,歌颂大自然和诅咒城市文明。
第三,在接受文学传统方面,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
第四,在艺术形式上和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喜欢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二、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概况1德国文学德国是浪漫主义的诞生地。
弗·施莱格尔(1772——1829)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者。
他认为:“浪漫主义是一种前进的综合文艺”。
他主张打倒文艺中一切界限,他说:“诗人要凭兴之所至、不受任何狭隘的规律的约束”。
在他看来,兴之所至是创作的基本规律,因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必须破除。
他最早用浪漫主义标明他们的文学主张。
奥·施莱格尔(1767——1845)提出艺术美“无目的”,以此反对古典主义。
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作家诺瓦利斯(1772——1801)在《断片》里说“生活是死的开始,生活是为了死的缘故。
死是结束也是开端。
是分开也是更近的结合。
通过死完成了还原。
”海涅曾经说他是“死亡诗人”,但是,他并不厌世。
相反,他由于热爱生命而极度恐惧死亡,为了消解这种恐惧,他赞美死亡。
1805年以后,出现另一批浪漫主义作家,即后期浪漫派:阿尔尼姆、布仑塔诺、艾沁多尔夫和格林兄弟等。
阿尔尼姆和布仑塔诺合编的民歌集被认为是给法国诗歌注进了新鲜血液。
艾沁多尔夫的抒情诗质朴、明朗、乐观、具有民族风格,少有早期浪漫派那种朦胧、阴暗、神秘等情绪。
格林兄弟合编的《儿童与家庭童话》想象丰富、美丽神奇,表达了人民的正义感和智慧,嘲笑暴君和地主的愚昧无知。
浪漫主义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学过渡期。
拿破仑失败后,德国一方面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下,失去言论自由,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民主力量有所发展。
浅谈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的仁爱思想十九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各方面都承接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以及启蒙主义三大时期的发展成果,所以在思想有着突出的表现。
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界在为打破神学束缚的现状上而提出了“人道主义”,将“人”提到了思想的首位,宣扬“人”的价值大于神,紧接着古典主义时期将文艺复兴后期的过分崇尚享乐以及“人欲”不禁的思潮渐渐规矩起来,以让社会可以有秩序的发展,从而便引出了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提出要以“理性”的人道思想,将理性的观点来诠释和规范社会道德秩序,以此更有利的反封建并且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而到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渐已定型,思想在世界局势变迁的同时也有所转型,之前的思想由于主流趋向是反封建为社会革命所兴,所以之前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充满了封建批判性以及革命性,而此时革命已陆续成功并进入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时期,伴随着这个发展过程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背后也开始暴露出新思想层面的变异,思想家与文学家的视角也开始对于人性进行深一层那个的探讨,这个时期文学进入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文学家们一旁沐浴着欧洲全面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民主思想中“自由、平等、博爱”充斥于笔端,一旁在注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下对于人的心灵的挤压与扭曲状态,将现实发展的种种境况显露在纸上,而交织于两方的所共同挖掘的都是人性中所凸显的“仁爱”。
资产阶级思想中十分突出民主思想,希望社会充满“仁爱”,呼唤人性的中的“善”,这个道德价值的体现就在于利他主义的提出,这一道德理论倡导为了更有利地实现个人利益而要求关心他人利益,甚至为他人利益牺牲某些个人利益,这便体现出了“仁爱”思想。
文学家是的社会嗅觉最为明显,他们关注社会现实,所以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满含着“仁爱”思想,首先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由于其思想根源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社会思潮并且经过了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特点便是倡导自由,关注同情底层人民,抨击社会旧的以及新的罪恶现象,并且对社会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所以“仁爱”思想是其抒发情感的创作基础。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4一引言作为19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在对当时社会黑暗和腐败进行深刻揭露的同时,把道德作为一面旗帜宣扬仁爱思想,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典型代表。
他企图用富有资产者的仁慈与关爱来改变受难中小人物的命运,用仁爱思想来化解社会问题,充当贫苦人们的救世主。
狄更斯一生笔耕不辍著有十四部长篇小说,这些作品无一不弥漫着浓厚的仁爱思想,即使在其早期作品中,读者也不难发现其对仁爱思想的倡导。
发表于1838年的《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第一部社会小说,它深刻描写了资本主义贫苦儿童的悲惨生活,无情地抨击了济贫院的残酷行为,揭露了贫民窟里滋生的种种罪恶。
主人公奥立弗在经历种种磨难后,凭自己善良的天性得到了有产者布朗娄的同情与帮助,最终摆脱贼窟,继承了财产,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整部小说沉浸在作者浓厚的仁爱思想氛围中。
二《雾都孤儿》中仁爱思想的表现1仁爱思想鲜明体现在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揭露和对社会罪恶的无情鞭挞上《雾都孤儿》对“新济贫法”下育婴房和贫民习艺所里孩子们的悲惨生活有详尽的描写,小说中的孩子们食物匮乏的生活状况、稚嫩可怜的幼小心灵、悲惨低贱的身世以及所受的种种非人虐待,无不让读者揪心。
相比之下,济贫院干事班布尔先生作威作福、贪婪无厌的行径以及他对孩子们凶狠的嘴脸则让人痛恨。
狄更斯用幽默讽刺的笔调把“新济贫法”下贫苦孤儿的悲惨生活描写得深刻感人,揭开了济贫院伪善的面纱,将其种种恶行公之于众。
后来,小奥立弗不堪忍受棺材铺学徒诺亚的侮辱,只身逃往伦敦却又不幸落入贼窟。
书中狄更斯对以费金为首的盗贼团伙的罪行与阴谋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恶贯满盈的贼首费金教唆孩子们犯罪,毒害儿童;彪悍凶狠的塞克斯残忍杀害自己的情人南茜;自甘堕落的小偷“逮不着”劣性难改,而奥立弗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贪婪无厌,企图独占财产。
狄更斯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个个恶人形象,并对他们的罪恶行径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特点:第一,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第二,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第三,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第四,偏重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他们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艺术特点:第一,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第二,浪漫派对各种艺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第三,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倡导想象。
第四,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
德国浪漫主义特点:复古倾向、唯心主义、宗教主义、神秘色彩、悲观情调、重视民间文学。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罗伯特·彭斯和威廉·布莱克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前驱。
第二阶段: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第一个十年是浪漫主义的初期,以“湖畔派”诗人为代表。
他们真正开创了浪漫主义潮流。
这三位诗人对大自然的歌咏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第三阶段:从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这是英国浪漫主义的高峰时期,出现了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
这两位诗人加强了对现实的关注,更具批判精神。
耶拿派【名】: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理论倡导者与奠基人是施莱格尔兄弟。
他们1798年创办了《雅典娜神殿》杂志,宣扬浪漫主义的理论主张,首先提出了“浪漫主义”的名称,创立了“耶拿派”诗论。
他们宣称只有浪漫主义的诗才是“无限的和自由的”,否定一切客观规律和法则,主张打破文艺中的一切界限,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和放纵主观幻想,鼓吹文学与宗教结合。
他们把诗人的主观作用强调到了超越客观现实的地步。
受这种理论的影响,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充满了神秘虚幻和恐怖怪诞的色彩。
最有代表性的是诺瓦里斯的《夜的颂歌》。
海德堡派(海德尔堡派)【名】:1805年,一批年轻的、志同道合的德国作家在海德尔堡创办刊物《隐士报》,并发表理论主张和文学作品,由此形成一个新的文学团体,史称“海德尔堡派”,又称后期浪漫派。
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中各阶层女性爱情的分析作者:陈祎,张淑芹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10期[摘要] 翻开世界名著,无数的痴情男女在作家的笔下生动地演绎着他们的爱情。
通过分析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中各阶层女性的爱情观及其命运:贵族阶层以安娜· 卡列尼娜与德瑞纳夫人为例;小康阶层以包法利夫人爱玛和凯瑟琳为例;平民阶层以简·爱和娜拉为例。
从这几位女性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性格特征以及最终命运等几个方面来阐释她们不同的爱情观。
其中将运用文艺心理学、比较文学、文学批评等相关理论来分析这几位女性爱情观的形成以及她们的人生轨迹。
其主旨意在警示当代女性,要树立一种正确的爱情观。
[关键词] 社会阶层; 女性意识; 命运; 爱情观[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10-0061-02十九世纪的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给了我们太多惊喜,无论是贵族妇女的叛逆者安娜·卡列尼娜和德·瑞纳夫人;或是渴望浪漫爱情却沉迷幻想的富家女包法利夫人和凯瑟琳;又或是即使贫穷也自尊自爱的简·爱、不做玩偶要求独立的娜拉。
她们身上有着我们所没有的,或是我们所向往的但却没有勇气去做的,又或是我们所不齿的。
一、贵族阶层的叛逆者纵观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最引人注目和深思的应该就是那些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了,她们的出现意味着作家和读者的视角已经开始转向女性的思想意识,作家们开始用丰富的笔触塑造那些鲜活可爱的女性人物形象,让她们富有令人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
对于十九世纪上流社会的女性来说,爱情就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有些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可悲的将自己的一生都依托在一个男人身上,她们整天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没有地位、没有权利、没有尊严。
然而无论在哪个群体中,都会出现一两个反叛者,即使她们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她们的精神是可贵的。
略论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摘要: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内容非常具有独特性,艺术表现上颇有特色,对整个世界文学史上起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推动,是值得后来者进去学习和研究的。
本文即主要对浪漫主义文学展开探究,并从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浪漫主义文学的内容特征和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关键词:浪漫主义;个性;自由;情感;19世纪文学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是整个欧洲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化思潮,它不仅仅是在欧洲有着巨大影响,乃至全世界文学思潮上都起着一定的推动影响作用。
浪漫主义以个性的极大解放和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为主张在文学历史上引起了极大的思潮文化,让各国文化产生共联,在文学著作上可谓是引领者,开拓了世界文学的新领域和极大的丰富了世界文学的范围。
受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法国、俄国等国家陆续出现了一批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文学作家和文学作品。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兴起时间是由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30年代,当时法国大革命确立后的资本主义秩序得不到启蒙学者心中所想和所描绘的景象,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和排挤,随后诞生浪漫主义来反映这种社会情绪。
浪漫主义文学是整个西方近代文学历史上最重大的文化思潮之一。
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作品上是与古典主义相对而存在的,而在政治上则主张反对封建专制,浪漫主义文学较少去关注人的理性方面,更侧重于人的感情和本能的表达,主张表现人的主观理想,以个人感情为强烈出发点和着重点。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法国大革命中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推动了人的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是对个人独立和个人自由的巨大强调,成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此外,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思想基础跟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的古典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这就导致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在其内容上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同时其复杂性也是巨大的,其中有着对自由,个性和情感的主张,对资本主义腐朽问题的揭示,对殖民掠夺的批判等等。
第六章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Romanticism)第一节概述严格说来,用“浪漫主义”来概括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文坛的诸多文学现象是不确切的。
它不仅不是一个全欧性的统一的有组织的文学运动,而且就是各国在使用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时,其含义也不尽相同。
但由于它体现了时代精神,并有一种共同的创作倾向,因此,人们一般还是用“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来概括这个时期的文学现象。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自古有之;作为文学思潮,则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一特定时代。
在西方近代文学史上,一种思潮总与一种体裁密切相关。
十七、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思潮,其主要体裁是戏剧;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其主要体裁则是诗歌。
这是因为,体裁与思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古典主义的要旨是表现理性原则。
理性与节制、适度、条理等概念相关,因此就需要有一种结构严谨的表现形式,而戏剧就是一种最讲究结构的文学体裁。
同样,浪漫主义的要旨是表现个人的感情。
感情与奔放、激越、节奏等概念相关,因此就需要有一种自由灵活的表现形式,而诗歌就是一种最灵活和最抒情的文学体裁。
当然,古典主义时期也有古典主义诗歌,浪漫主义时期也有浪漫主义戏剧,但都不是主要体裁。
这说明,文学体裁并不是一种中性的形式,而是本身就具有倾向性的。
戏剧之于古典主义,诗歌之于浪漫主义,这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具有内在必然性的。
换句话也就是说,古典主义使戏剧独处一尊,浪漫主义使诗歌鹤立鸡群。
而就西方近代文学史而言,戏剧也就是在古典主义时期最为发达,诗歌也就是在浪漫主义时期最为繁荣,此后再没有出现过复兴的迹象。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十八世纪后期迅速崛起,很快就成为取代古典主义的主要思潮。
它最初虽然出现在德国,但但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成就并不大,只有当浪漫主义思潮传入英国和法国后,才成为一场全欧性的文学运动。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强调主观作用浪漫主义打破了古典艺术的平衡之后,极需建立一种新的形式的统一。
简述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及代表人物(1)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是英、法两国。
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①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
②第二次高潮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
这一时期的法国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
此外,意大利的白尔谢、曼佐尼以及德国的霍夫曼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
③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雨果为代表。
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梅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
(2)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①思想特点a.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浪漫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古典主义主张只能描绘贵族和上层人物,排斥民间文学,戏剧创作规定要遵循“三一律”,推崇典雅和崇高的风格等等,已成为束缚文学发展的桎梏。
浪漫主义终于冲破了这道顽固的藩篱,在创作自由的口号下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
个性解放是他们高举的旗帜,以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这是他们宣扬的时代新精神。
b.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浪漫派可分为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和贵族倾向的两类作家。
前者具有高昂的革命热情,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不合理现象,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理想。
后者以怀旧的态度去抨击资本主义。
但是,这两类作家批判现实的思想武器都是人道主义,他们一般都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并以此去构筑理想的社会图景。
c.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至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大都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与艺术特点浪漫主义是19世纪欧洲文学艺术的一种流派,它强调个人情感、英雄主义、爱情和自然之美。
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一种响应时代的文学形式,崛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影响了英国文学的整个19世纪,同时也对世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一、思想体现1. 爱情主题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爱情的追求和表达。
爱情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道德。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如拜伦、雪莱等人作品中都充满了对爱情的赞美和追求。
比如,拜伦的诗歌《唐璜》中,明亮风趣的女主角斯万娜是他心目中的一个理想女性形象,她的美貌和智慧吸引了唐璜的关注和爱情。
而雪莱的《普罗米修斯受难记》中,普罗米修斯因为与人类共情而受到神的惩罚,受苦之余他仍然散发出一种充满爱意和仁慈的精神。
这些作品中体现了对于爱情的理想化和精神化,让人对人类的情感有了感性和美好的认识。
2. 自然主题浪漫主义文学的另一个思想特点是自然主题。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倾向于在自然中寻求安慰和激发灵感。
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主题不仅是一种客观事物的描述,更体现出一种关于自然的主观而又感性的表达。
比如,济慈的《秋天的光景》中,他描绘了自然之美,表现出了自己阅读之中的感性体验;而雪莱的《西风颂》中,他对于希腊神话中的西风之过程进行了一种自由而又美妙的表达,体现出了对于自然力量的颂扬和自由精神的追求。
3. 英雄主义主题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思想特点是英雄主义主题。
浪漫主义作家通常将自己的人物形象设定为英雄或者女英雄,这些人物具有强烈的感情和冲动,他们开始尝试挑战世俗的权威和规则。
比如,拜伦的《查尔德·哈罗尔德的朝圣》中,主人公查尔德决定走出家庭,出门远游去寻找生命的意义,这里的进取精神与探险精神充满了昂扬的英雄主义气息。
二、艺术呈现1. 诗歌的美学特征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是诗歌,诗歌常常被视为一种极具魅力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作者:田凤娟刘海微于河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9期摘要:十九世纪是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流派在文艺舞台上各领风骚。
但是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是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
关键词: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想作者简介:田凤娟(1975-),女,吉林省长春市人,长春大学公共外语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刘海微(1977-),女,吉林省长春市人,长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于河海(1975-),男,吉林省长春市人,长春市第一中学中教一级,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01浪漫主义文学作为19世纪欧洲文学流派之一,它强调自我,追求自由,主观上抒发个人的强烈感情,客观上着力描写优美的自然景色;它们都崇尚自由、幻想,在体裁或风格上不再受任何限制。
特别是从流派的演变的角度来看,它们都坚决反对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彻底摆脱了它的清规戒律。
一、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海涅指出:“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4]他的意思表明我们应该摆脱束缚。
浪漫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古典主义排斥民间文学,主张描绘贵族和上层人物,戏剧创作要遵循“三一律”,推崇典雅和崇高的风格等等,这些都束缚了文学的发展。
而浪漫主义却冲破了这些束缚,在创作自由的口号下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
个性解放是他们高举的旗帜,以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这是他们宣扬的时代新精神。
19世纪初期,统治法国文坛的是已延续两个世纪之久的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随着封建王权的加强而兴起的,也随着封建制度的没落而日益成为文艺发展的障碍。
新兴的浪漫主义文学要取得生存和发展。
浅谈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的仁爱思想
十九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各方面都承接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以及启蒙主义三大时期的发展成果,所以在思想有着突出的表现。
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界在为打破神学束缚的现状上而提出了“人道主义”,将“人”提到了思想的首位,宣扬“人”的价值大于神,紧接着古典主义时期将文艺复兴后期的过分崇尚享乐以及“人欲”不禁的思潮渐渐规矩起来,以让社会可以有秩序的发展,从而便引出了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提出要以“理性”的人道思想,将理性的观点来诠释和规范社会道德秩序,以此更有利的反封建并且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而到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渐已定型,思想在世界局势变迁的同时也有所转型,之前的思想由于主流趋向是反封建为社会革命所兴,所以之前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充满了封建批判性以及革命性,而此时革命已陆续成功并进入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时期,伴随着这个发展过程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背后也开始暴露出新思想层面的变异,思想家与文学家的视角也开始对于人性进行深一层那个的探讨,这个时期文学进入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文学家们一旁沐浴着欧洲全面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民主思想中“自由、平等、博爱”充斥于笔端,一旁在注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下对于人的心灵的挤压与扭曲状态,将现实发展的种种境况显露在纸上,而交织于两方的所共同挖掘的都是人性中所凸显的“仁爱”。
资产阶级思想中十分突出民主思想,希望社会充满“仁爱”,呼唤人性的中的“善”,这个道德价值的体现就在于利他主义的提出,这一道德理论倡导为了更有利地实现个人利益而要求关心他人利益,甚至为他人利益牺牲某些个人利益,这便体现出了“仁爱”思想。
文学家是的社会嗅觉最为明显,他们关注社会现实,所以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满含着“仁爱”思想,首先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由于其思想根源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社会思潮并且经过了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特点便是倡导自由,关注同情底层人民,抨击社会旧的以及新的罪恶现象,并且对社会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所以“仁爱”思想是其抒发情感的创作基础。
雨果是其间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其在《<克伦威尔>序言》中就提出文学对人的道德净化问题,而他这一思想在其后来的作品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名著中都充分得以体现,《在巴黎圣母院》中他在揭露中世纪教会统治和神职人员罪恶的同时,也彰显出了作为底层小人物加西莫多源于美和爱的自我牺牲精神,而其代表作《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身上更加凸显出了雨果“仁爱”思想:即只有基督教仁慈、宽恕精神引导下的“道德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改变人,改变社会。
雨果其创作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直接影响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
而现代主义秉持着其真实的反映生活、反映人性以及表达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特定环境下的思想与情感变化的创作特点,对于“仁爱”思想的宣扬更有其突出的表现,现代主义文学作家对于底层人民的同情已超越了浪漫主义的力度,并且对于社会的批判与揭露也愈见深刻性。
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狄更斯由于横接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时期,所以在其文学作品中较早透起“仁爱”思想,早期的《匹克威克外传》《奥利佛·特维斯特》等作品便创造出了一系列关心、庇护弱小者的“仁爱”有产者形象,其代表作《双城记》更是描绘了“以暴抗暴”后最终自食恶果的现实,深刻宣扬着以基督教的仁爱、宽容对待敌对者的人道思想,而这一创作思想最终被后来“仁爱”思想的集大成者托尔斯泰归结为“以宗教拯人救世,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
在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中,从一开始就将目光投射在全世界全人类,其早期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就表现出了一种可贵的“世界精神”,而在《战争与和平》中他找到了基督教作为释放仁爱的中心与人生在世的精神归宿,《安娜·卡列尼娜》里对于安娜一生的描绘中流露出作者的危机感和悲观情调,而却在对于列文这一人物的描写中宣扬出人一切须听从于上帝,人生之可为唯在克制欲望、净化自身道德的思想,最后在代表作《复活》中“托尔斯泰主义”最终得以形成,作品中把人道主义同完全宗教意义上的基督教相贯通,相融合,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在上帝的感召和指引下得以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用他的文学艺术诠释了在上帝指引下人人之间互爱和谐的美妙境界,将“仁爱”思想散播向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
“仁爱”思想作为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的一种主流创作思想,不仅对于资本主义文明下人性美好的呼唤与社会异化心理的救赎起到一定作用,还对后来的文学思想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