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史11(十九世纪西方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4.47 MB
- 文档页数:60
西方文化史总结
西方文化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化的诞生,这个时期以哲学、数学、医学、艺术等多种形式的创新闻名于世。
罗马帝国时期,古希腊文化发扬光大,同时罗马法律、建筑、工程学等等也均成为重要的文化标志。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成为欧洲的主导文化,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均出现了世界级的艺术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成为欧洲文化的中心,拉丁文、希腊文化、古文献重新被关注,新的艺术风格也在此期间崭露头角。
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
人类学、理性主义、近代科学等思想开始繁荣发展,社会也进入了更为自由开放的新时代。
19世纪,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成为文学艺术的一大特点,引发了欧洲文化的思想风暴。
20世纪以来,世界大战、科技革命、文化多样性等问题深入影响了文化的发展。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运动逐渐出现,打破了以往艺术的传统表现形式,使文化的多样性和自由发展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
总之,西方文化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历程,它不仅影响了欧洲,也影响了全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
欧洲文化史欧洲文化略分五个时期。
一、古典时期( the Classic Age, 1200 ~476 )主要是古希腊文明(the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及古罗马文明(the Ancient Roman Civilization)。
奉行的是异教徒的信仰和实践(Paganism)。
异教徒指非基督教徒,非犹太教徒,非伊斯兰教徒。
理念上鲜有束缚,实践中享受人生,个性突出,热情奔放,创造力旺盛,风格多姿多彩。
二、中世纪时期(the Middle Ages, 476~1453)主要是罗马天主教的教会文化(the Church Culture),强调人的原罪(the original sin),人性受到压抑(inhibited),文化上是一泓死水(cultural backwater)。
这一时期的主流是对古典时期的反动。
反主流的代表人物是但丁( Alighier,Dante,l265~1321),杰作是史诗《神曲》(Divine Comedy)。
三、文艺复兴时期(the Renaissance, 15~16C)古典主义的复兴,遵循的是人文主义(Humanism),这是对中世纪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的对抗(reaction)。
代表人物有:1. 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代表作有梵蒂冈教皇(Pope,pontiff)专用西斯庭小教堂(The Sistine chapel)穹顶上的壁画《创世纪》,(Genesis)以及圣坛后的壁画《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ment),雕塑《大卫》(David)等。
米氏又是建筑师、诗人。
2.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代表作有《蒙娜丽莎》(Mona Lisa),《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是画家,又是雕塑家、建筑师、音乐家、工程师,确是多才多艺(versatile)。
这么说吧,在1800年之前,欧洲一直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农村世界,一个城市世界从十三世纪开始到十六世纪,欧洲虽然经历了很多变革,但对当时的农村乡下来说,改变是微乎其微的。
农民的节奏是一直跟着一年四季来走的11.12世纪欧洲城市兴起,城市居民开始形成另一个世界。
城市里有银行,有商业,有学校,是政治经济中心,这是和农村穷乡僻壤很不同的地方,但这两个世界却也有相互作用;经济方面,两个世界的互相依赖性逐渐增强;文化上也有相似点当时欧洲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比较集中,意大利的中北部,如米兰威尼斯热那亚托斯卡纳罗马佛罗伦萨等城市都是当时欧洲较大的城市,还莱茵河地区尼德兰地区等,在这些地区,城乡关系逐渐变紧密。
许多从城市开始的技术革新和新思想能够快的,便捷的传播到农村,十六世纪后边的更明显。
可是,欧洲大部分地区一直到十九世纪才收到新技术和新思想的影响欧洲的农业生产活动大概从公元前一万年开始,从那时一直到十八世纪,欧洲至少70%~80%的人口是农民。
农民又分两类,自耕农和佃农。
事实上,无论哪种,,通常情况下,整个家庭都从事着农业生产,任何人如果没有土地,就得去大庄园做雇工,什么情况下,农民都和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即便人离开了农村法律上还是农民,甚至,在中欧东欧等地农民是领主的奴仆。
连人身自由都没有这样就更不可能离开农村了,农民靠土地来活得口粮,基督徒,每天都要按圣经里的祷文向神祷告,旧约里面,还提到“你必汗流满面,方得糊口当时的欧洲遍地都是庄园和土地产业,虽然当时的经济贸易在逐渐发展,但整个社会仍然是农业性质的。
当时的欧洲遍地都是庄园和土地产业当时的村落中心是地主的城堡或一般的住宅,别以为地主很威风,事实上,有些地主混的和农民差不多,简陋的只用树枝条涂泥做墙,好一点的用石块垒墙住的真不舒服,村里另一个建筑物必不可少那就是教堂,地主庄园代表着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的统治者,教堂呢就是灵性和文化通知的代表。
至于食物,则取决于天气和土地的肥瘠条件西欧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降水比较均匀。
第六章19世纪早期的欧洲文学第一节概述一、浪漫主义(一)、十九世纪初欧洲历史概况18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欧洲的政治形势风云突变,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轰动全欧。
这次革命彻底推翻了法国封建专制政权,摧毁了封建经济基础,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792)。
它使长期以来不断奋斗的法国资产阶级有了成果,同时也给与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以信心,推动了全欧性的民主独立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开辟了资本主义在欧洲广泛发展和取得胜利的新阶段。
在法国,由于资产阶级取得了胜利,就遇到了来自于国内外封建势力的阻碍。
所以,在革命胜利的最初阶段,法国经历了一场革命与反革命、复辟与反复辟、侵略与反侵略的长期而艰苦的斗争。
拿破仑统治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和法律措施,对内坚决镇压复辟活动,对外粉碎反法联盟的多次梦想,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但是,应该注意,拿破仑所进行的对外战争又带有扩张和掠夺的性质,代表了法国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波旁王朝在拿破仑失败后就迅速在法国复辟。
1815年,俄、普、奥三国在维也纳缔结了反动的“神圣同盟”,专门镇压革命活动。
但是,这非但没有扑灭人们心中的革命烈火,反而使各国人民的革命热情高涨,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在西班牙,1808年爆发了人民群众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在意大利,出现了自由派贵族和资产阶级民主力量所组织的“烧炭党”;在希腊,1821年爆发了规模相当大的反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
同时,在一些国家,工人自发组织的罢工运动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在文艺领域,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应运而生,代替了启蒙思想的地位,这就是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的产生浪漫主义思潮能够产生,是和当时欧洲的社会状况、哲学思想以及对古典主义的否定是分不开的。
法国大革命以后的欧洲,并不是一个和平、安定的理想局面,而是到处都充满着战争和灾难的动荡、混乱的局面。
欧洲文化史欧洲文化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领域,涵盖了几千年的历史和各个国家的文化演变。
从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再到现代的多元文化融合,欧洲的文化历程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希腊和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史的开端。
古希腊的文化对于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希腊,诗人、哲学家和艺术家们创造了许多伟大的文化成就,如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等等。
而在罗马,科学、法律和工程方面的成就都为欧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是欧洲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前奏。
在这个时期,宗教在欧洲文化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基督教信仰深深地影响了社会生活、艺术和文学。
修道院成为了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承的中心。
同时,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和十字军东征也为欧洲文化增添了一份浪漫的色彩。
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欧洲文化的重大转变。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产生兴趣,开始重新研究古代的文化和哲学。
这种对古代文化的追溯,激发了人文主义运动的诞生。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类和人类价值,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并发展自己的才能。
人文主义的理念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都有所体现,为欧洲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17世纪和18世纪是欧洲启蒙运动的时期,该运动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科学和个人自由。
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和洛克,提倡民主、平等和人权。
启蒙运动还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开创了工业革命的先驱。
这个时期的文化象征了欧洲文化转型的重要节点。
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影响了欧洲的文化风貌。
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从世界大战到全球化,欧洲的文化经历了多样的流派和思潮。
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对社会和政治现象的关切,揭示了欧洲在这个时期所经历的动荡。
如今的欧洲文化是多元且包容的。
欧洲各个国家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文化景观。
十九世纪欧洲的文化革命与历史演变19世纪是欧洲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革命给欧洲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各国之间的历史演变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文化革命和历史演变两个方面来探讨19世纪欧洲的社会发展。
文化革命19世纪欧洲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科技革新、社会变革和文化革命相互交织,为欧洲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文化革命,它在欧洲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革命使得欧洲社会的文化和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19世纪前期,启蒙运动为欧洲社会重新定下了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而到了19世纪中后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取代了启蒙运动,成为欧洲文化的主流。
浪漫主义在欧洲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它追求个性、自由和情感的表达,呼唤人们无拘无束的生活和创造。
这一思想在诗歌、小说、绘画等领域都有深刻的表现。
例如,英国诗人拜伦、济慈和雪莱以及法国文学家雨果和巴尔扎克等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与之相反的是现实主义。
它强调对现实的反映和揭示,强调客观性和理性思考。
现实主义在19世纪中后期成为欧洲文化的主流,代表作品有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米歇尔·茂凯尔》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
除了文学艺术以外,19世纪欧洲的文化革命还表现在其他方面。
例如,新的出版业、报纸和杂志的兴起,使得欧洲公众的信息获取途径更为广泛和便捷。
同时,音乐和舞蹈也在欧洲文化革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例如,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和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等人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
历史演变19世纪欧洲的历史演变是文化革命的重要背景和基础。
在这个时期,欧洲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深刻变化,其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了文化领域。
在政治方面,欧洲社会走向了民主和自由。
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欧洲各国相继废除了封建制度和专制政治,推行宪政和民主制度。
例如,英国的《1832年改革法案》和《1867年改革法案》、法国的第二共和国和第三共和国、德国的联邦制度等都标志着欧洲民主政治的兴起。
19世纪欧洲文化思潮的演进19世纪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化思潮多元而复杂。
在这个时期内,欧洲众多领域的知识分子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并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传播自己的见解。
这些思想和文化的变化对欧洲历史和全球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转型之一就是18世纪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强调人类自由和平等,推崇科学和理性,并批判历史上的专制主义和传统人文思想。
这些新观念对欧洲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推动了19世纪的文化思潮。
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运动在欧洲大陆上兴起。
浪漫主义打破了启蒙思想的理性主义框架,主张个性和感性的自由,批判现代社会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情感和幻想的力量。
浪漫主义文学创作追求意象丰富、情感深沉、抒情狂烈的文学风格;浪漫主义艺术则追求经历或想象感受上的震撼和启示。
浪漫主义的文化影响深远,对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后来的文化思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中期,实用主义思潮逐渐兴起。
实用主义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运用到建筑、设计、工程等领域中,倡导实践、效率、功能和经济性。
实用主义逐渐取代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文化审美,成为现代社会中设计和工程思想的基础。
实用主义运动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代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涌现,19世纪后期出现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点。
达尔文的进化论概念和对自然选择的阐释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的思考方式之一。
进化论成为了生物学和社会学中的基础理论,对科学进程推进和思想启蒙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对社会制度和阶级问题的探讨也引发了新的思想启示,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19世纪后期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20世纪社会变革和政治力量的重要来源。
总的来说,19世纪欧洲文化思潮的演进呈现出多元化、分布式和动态化的特征。
各种独特的思想和观点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构建起自己的独特地位,从而成为欧洲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文化发展历程西方文化发展历程从古希腊文明开始,经历了古罗马文化的发展和衰落。
古希腊文明在哲学、政治、艺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奠定了其后西方文化的基础。
古罗马帝国则通过征服广大领土和文化融合,将希腊文明发扬光大,并追求实用主义的价值观。
随着古罗马帝国的衰落和西欧进入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兴起和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督教将宗教信仰和道德价值体系引入西方文化,并在中世纪欧洲起到了统一社会秩序和文化认同的作用。
封建制度则影响到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文化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从14世纪末起源于意大利,并在整个欧洲迅速扩散。
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智慧。
它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重新解读,为西方思想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还推动了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如伦勃朗、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成为经典,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
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发端的思想运动,致力于推动知识和理性的发展,挑战传统的宗教权威和专制统治。
启蒙运动强调科学和自由思想,对社会和政治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人权、民主和法治等理念。
启蒙运动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近代科学、人权和民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以后,工业革命和现代性的兴起改变了西方社会的面貌。
西方文化受到了国家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思潮的冲击和影响。
技术进步、大众传媒的崛起也使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深入人心。
现代艺术、电影、音乐等领域的发展使西方文化多元化和丰富化。
在当代,西方文化不断演变,新的思潮和价值观不断涌现。
全球化的影响使西方文化与其他文化产生交流和碰撞,进一步丰富了西方文化的内涵。
同时,西方文化也在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如多元性与一体化的冲突、消费主义与环境问题等。
总体而言,西方文化经历了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基督教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多个重要阶段的发展。
它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又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艺术和生活方式,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西方文化史》1-4章考点+名词解释第一章第一章西方文化的起源◆最初的奴隶制文明、现代西方文化的源头:爱琴文化◆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石”: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西方文化的精神祖先:古代希伯来人、古代希腊人一.一.欧洲史前文化(一)(一)旧石器文化1. 1.早期文化有三个:阿布维利文化、阿舍利文化、克拉克文化2. 2.阿布维利—阿舍利文化代表工具:手斧3. 3.克拉克文化代表工具:石片4. 4.欧洲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尼安德特人化石5. 5.尼安德特人创造的文化:莫斯特文化6. 6.欧洲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现代欧洲白种人的祖先)7.7.晚期智人阶段主要文化:奥瑞纳文化、梭鲁特文化、马德林文化8.8.克罗马农人最突出的文化成就:岩画艺术(多以动物为题材)代表作: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西班牙)拉斯科洞穴岩画(法)最早的雕刻:“持角杯的少女”(也称“洛塞尔的维纳斯”)(二)(二)新石器文化1. 1.欧洲中石器文化的代表:阿齐尔文化(法)、马格尔莫斯文化(北欧)2. 2.阿齐尔文化主要工具:石镞、骨镞、骨质鱼叉3. 3.马格尔莫斯文化:鱼叉、鱼钩------渔猎生活4. 4.新石器文化主要特征: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家畜驯养和定居农业的出现5. 5.欧洲最早的农业居民遗址在:南欧6. 6.欧洲最早的奴隶制文明:克里特岛进入青铜时代二.二.爱琴文化—克里特-迈锡尼文化(一)(一)爱琴文化的发现◆发现者:亨利•谢里曼(德)阿瑟•伊文斯(英):发现米诺斯王宫(二)(二)克里特文化(前2600---前1250)1. 1.早期爱琴海非希腊语居民(创造早期爱琴文化):皮拉斯吉人、卡里亚人或勒列吉人2. 2.克里特岛最为强大的奴隶制小国:米诺斯王朝3. 3.克里特重要雕刻品:石雕(“斗士杯”和“军官杯”);克里特人有斗牛的习俗4. 4.米诺斯王朝书写形式:从图形符号发展为线形音节文字(线形文字A)5. 5.克里特人是海上民族,航海业发达;克里特文化兼具海洋性和开放性(三)(三)迈锡尼文化1. 1.迈锡尼文化的创造者:阿该亚人2. 2.阿该亚人创造了另一种泥板文书:线形文字B3. 3.表明迈锡尼社会进入奴隶制阶段的是:线形文字B里有关奴隶的字样4. 4.特洛伊战争时间:前12世纪初5. 5.以爱琴社会为题材的著作:《荷马史诗》,对于希腊精神的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三.古代近东文化◆古代近东居民:美索不达米亚各族、埃及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一)(一)自然环境与古代近东文化1. 1.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造就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孕育埃及2. 2.“尼罗河的赠礼”:埃及“肥沃的新月地带”:两河流域包括巴勒斯坦3. 3.古代埃及与美索布达米亚地区都经历了由城邦走向统一的过程,形成了奴隶制神权统治,王权与法律均来自神授4. 4.埃及文化:单一发展进程5. 5.两河流域最早奴隶制文明创造者:苏美尔人6. 6.古代埃及人发明了:太阳历(二)(二)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以苏美尔文化为基础,由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等发展而来)1. 1.阿摩利人的古巴比伦王国,亚述人的亚述帝国以及迦勒底人的新巴比伦王国先后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地区2. 2.前3000年:苏美尔人开始使用楔形文字3. 3.最初的学校出现在:苏美尔4. 4.亚述学:通过楔形文字来研究两河流域历史文化5. 5.美索不达米亚最著名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6. 6.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宗教观:多神信仰、神的人格化、灵魂不死观7.7.古巴比伦珍贵遗产:《汉谟拉比法典》(共282条),保留了原始的“同态复仇”习惯法8.8.《汉谟拉比法典》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其进步意义:1)以成文法的形式使古巴比伦社会人人有法可依2)规定了明确的诉讼程序9.9.美索不达米亚建筑杰出代表:“空中花园”(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七级大庙塔”10.10.几何学:巴比伦人运用勾股定理11.11.代数学:巴比伦人使用十进位与六十进位制12.12.古巴比伦人制定太阴历13.13.今天历法中星期制度的来历:每周七天,即日、月、水、火、木、金、土(三)(三)古代埃及文化1. 1.象形文字的发明者:古代埃及人2. 2.使文字开始具有抽象含义的是:表意符号的出现3. 3.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三个部分构成:表形、表意、表音4. 4.字母文字的创造者:腓尼基人5. 5.埃及学诞生的标志:1882年商博良(法)释读象形文字6. 6.古代埃及人最初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7.7.埃及法老被视为太阳神的化身,又被称为太阳神之子,其权力来自神授8.8.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创作:《阿顿颂诗》9.9.古代埃及著名诗歌:《打谷歌》《阿顿颂诗》10.10.古代埃及最著名的箴言《伊浦味箴言》11.11.古代埃及著名建筑:金字塔、“迷宫”、底比斯的阿蒙神庙12.12.古代埃及雕塑代表:狮身人面像、涅菲尔提提王后像(阿玛尔纳艺术)13.13.数学成就:埃及人应用十进位法、求出圆周率3.1614.14.天文成就: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四)(四)古代近东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 1.古代近东文化包括: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埃及文化2. 2.西方文化的两大精神祖先:希腊人、希伯来人3. 3.《旧约圣经》中“通天塔”的原型:巴比伦城的七级大庙塔4. 4.古代希腊字母:由腓尼基字母发展而来,腓尼基字母(22个)是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希腊字母后来发展成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5. 5.希腊雕像考罗斯:具有埃及人的气质6. 6.埃及的《阿顿颂诗》影响了《旧约圣经》的《诗篇》7.7.前45年,朱里亚.凯撒在埃及立法的基础上制定“朱里亚历”(“儒略历”),在罗马推行8.8.16C末,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制定“格里高利历”(今天通行世界的“公历”)9.9.数学方面,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继承古代埃及几何学四.四.希伯来文化希伯来宗教伦理思想成为现代西方宗教和伦理思想的主要源泉,希伯来人是西方文化的精神始祖之一(一)(一)希伯来人与犹太教1. 1.希伯来人宗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摩西十诫”2. 2.所罗门死后,希伯来人国家分裂为:以撒玛利亚为都城的以色列(北部)以耶路撒冷为都城的犹太(南部)3.著名先知以西结极大发展了犹太教,增加了救世主(弥赛亚)4.犹太人宗教与社会生活的中心:犹太会堂5.犹太教分裂出的教派:法利赛派、撒都该派、艾塞尼派6.研究古代希伯来人宗教与历史的珍贵资料:《死海古卷》7.犹太教思想成为基督教主体思想,其经典构成了基督教的《旧约圣经》8.以色列及散居各地的犹太人的名族语言:希伯来语(二)(二)《旧约圣经》(犹太教的经典)1. 1.《旧约圣经》共39卷,由法律书、先知书、圣录三部分组成2. 2.旧约的主题和核心:“法律书”,在旧约中地位最高,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名数记》《申命记》(为摩西所传,又称《摩西五经》)3. 3.“先知书”地位次于“法律书”,从希伯来人建国至新巴比伦征服犹太王国这段时间的历史记载和先知言行录4. 4.“圣录”的地位次于“先知书”,内容包括“巴比伦囚徒”至波斯统治时期的犹太历史和诗篇5. 5.《七十子希腊译本》:被翻译成希腊文的旧约,比希伯来文经典多出一部分经卷,人们把没有争议的经卷称为“正典”,有争议的称为“后典”(三)(三)希伯来人的宗教---伦理思想1. 1.犹太教宗教思想的特点:1)坚持一神论,只有雅赫维才是唯一真神2)契约观念3)注重戒律,如摩西十戒4)弥赛亚和天国观念第二章第二章西方古典文化的繁荣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是希腊古典文化的精髓,造就了西方文化中的古典传统。
19世纪西方文化19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的两个阶段新思想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一19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明发生重大转折,文化精神有了根本性改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欧洲古代农业社会的终结和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开始,并导致了都市化和现代工商文明的出现;工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对立第二阶段:19世纪下半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西方社会的主要矛盾;文化多元化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社会矛盾加剧二思想文化:1.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肯定对个人利益的自由追逐;推崇劳动与分工;提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区分三大阶级:工人、资产阶级、地主大卫.李嘉图:价值理论(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和分配学说2.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绝对精神是万物的本源;绝对精神发展经历逻辑、自然、精神(个人意识、社会意识、绝对精神)三个阶段;质变量变规律;矛盾是一切事物自身运动的根本;否定之否定是概念发展的方法和途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3. 空想社会主义: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以上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4. 马克思主义:分三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5.功利主义--英国边沁(法理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著有:《道德与立法原则》认为政治社会不起源于契约。
,而是起源于功利;避苦求乐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准则,衡量苦乐的标准是最大快乐原则。
6.实证主义--法国孔德(哲学家,社会学家)基本观点:一切关于事实的知识都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依据;在事实的领域之外,则是逻辑的和纯数学知识;实证主义哲学反对神学和形而上学。
7.社会达尔文主义--英国斯宾塞赫胥黎这种思想认为在人类社会里,个人与个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必须进行生存竞争,使适者得到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9世纪西方文化史研究本论文通过论述19世纪西方文化史的兴起背景、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及代表性文化史家的思想,全面阐述19世纪西方文化史的基本内涵,以表明它在西方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它对西方整个史学发展进程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本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论述了本论文的选题旨趣及意义,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状况,及本论文的写作思路。
正文分为八章,兹分别说明如下:第一章主要分析了19世纪西方文化史兴起的社会背景、思潮状况及学术风貌,表明在考察和阐述19世纪西方文化史研究的基本情况之时,必须把它置于社会、思潮及学术的整体背景中,才能获得更为真切的认知、理解和把握。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19世纪以前西方文化史的基本传统。
通过对希罗多德、伏尔泰和赫尔德等三位极具代表性的著名文化史家的文化史著作及史学思想的解读,表明他们的文化史研究对19世纪文化史的借鉴与参照作用。
第三章主要考察了19世纪西方文化史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文化史发展所经历的三个基本阶段的分析,表明19世纪西方文化史经历了一个与政治史逐渐分离的过程。
第四章主要分析了19世纪西方文化史的基本特征。
重点从研究对象、研究基点及研究取向等三个角度,展示文化史的非聚焦性、综合整体性的独特风貌,并体现出文化史研究内部的丰富多彩性,以及这种丰富多彩性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19世纪文化史在20世纪的传承性。
第五章分析了弗朗索瓦·基佐的文化史研究情况。
主要阐明他的思想的理论来源,他对欧洲文明进程的精彩分析,他对自由、法律与文明之间关系的论述,并通过这些分析揭示出他的欧洲文明进步史观和他的历史认识论。
第六章主要考察了亨利·巴克尔的文化史著作及思想,考察他对文明进步规律的论述和他对宗教与文明关系的评述,并通过这些分析揭示出他重视文明进步规律的意义及其史学的社会影响力。
第七章分析了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文化史著作及思想,考察他对文化史的兴趣来源,他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和他对“人的发现”的研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