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货币政策对农村金融经济影响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16.68 KB
- 文档页数:4
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力调查摘要: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地方性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以目前资金实力较弱的农村信用社为调查对象,分析当前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形成的实际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农信社;影响分析;对策建议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包括先后6次提高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上调1.35个百分点,此外,还13次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效控制了金融机构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
虽然目前福建省内作为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执行的是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但准备金率最小的农村信用社也达到了12%,同时,受加息影响,现阶段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也不断上浮。
毋庸置疑,从紧的货币政策正逐渐对农村信用社产生影响。
一、农村信用社在当地金融业中的地位(一)在辖内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的地位日益突出。
以周宁县为例,截至2008年3月末,辖内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5亿元,贷款余额13.5亿元,存贷比为45.76%。
其中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2.79亿元,贷款余额2.76亿元,分别占全部存款的9.49%和贷款的20.44%。
2007年,在辖内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新增存款0.38亿元,是辖内金融机构全部新增量的2.5 倍。
说明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辖内金融市场份额正逐年增加,竞争力也不断加强。
(二)农村信用社是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目前基层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经营方针接近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在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并基层分支机构,严格限制贷款投放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承担了支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并能够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对地方经济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
例如,仅2007年周宁县农村信用社就累计发放农业贷款3.34亿元,用于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全县有近90%以上的农业贷款来自于农村信用社。
中国金融货币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而金融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对经济结构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金融货币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并分析其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
金融货币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被视为一个重要方向。
金融货币政策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调控货币供给和信贷政策,金融货币政策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流动性保障,降低企业生产和创新的融资成本,从而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发展。
金融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汇率等手段,引导资源向新型工业化领域倾斜,提高新型工业化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金融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产业基金等方式,支持新型工业化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推动经济结构由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
二、促进信息化发展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的战略性产业,而金融货币政策对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金融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汇率、税收政策等手段,调动全社会的金融资源,为信息化产业提供融资支持和资金保障,降低信息化企业的融资成本。
金融货币政策可以借助金融工具,如债券、股票等,吸引社会资金投向信息化产业,提高信息化产业的资金运作效率和风险分担能力。
金融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拓宽信息化产业的融资渠道,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信息化产业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促进信息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国正处于快速推进城镇化的阶段,金融货币政策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金融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信贷政策、房地产金融政策等手段,为城镇化进程提供充足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支持城镇化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品质。
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考和建议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
农村金融作为支持农业、农民的重要保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尽管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金融机构布局不均衡、金融服务粗放、风险控制不足等。
因此,对于如何优化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未来农村金融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农村金融市场特点、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和问题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农村金融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分析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挑战。
研究现有农村金融结构和特点,分析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深入探讨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
2.研究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和布局特点。
分析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类型、经营范围、各类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情况等,评估其现有服务能力和不足之处。
3.探讨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和问题。
研究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的具体形式、服务内容及其能力,发掘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和瓶颈等。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调研,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分类和分析,了解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前沿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等。
同时,我们还将设计适当的问卷调查,与当地的农村金融机构及农民群体开展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现状与问题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四、预期结果及成果本研究预期可以从多个角度解答农村金融改革的难点和问题,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改革建议。
具体成果包括但不限于:1.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探讨当地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布局特点。
2.深入剖析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指出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乡村金融风险现今社会,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乡村金融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然而,在乡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入手,探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乡村金融风险。
1. 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农村金融是指为农村居民和农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包括村镇银行、信用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
这些机构在服务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乡村金融风险的成因乡村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农村经济的特点以及金融体系的不完善。
农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较大,从而增加金融风险。
另外,由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也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
3.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时履行合同中的还款义务,从而导致金融机构无法收回应收款项。
在农村金融中,由于农民的信用记录不明确,以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往往存在信用风险。
4. 利率风险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存款和贷款,而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间的差额很容易导致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
农村金融机构如果无法有效管理好利率风险,就会对其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5.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遇到资金流出需求时,无法及时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其运营。
在农村金融领域,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很容易导致资金流动的不稳定,从而增加流动性风险。
6. 宏观经济环境风险乡村金融的发展也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经济周期的波动、货币政策的调整等因素都会对农村金融业务产生影响,增加其风险。
7. 技术风险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也面临着技术风险。
如果金融机构未能及时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就会导致在信息系统、安全控制等方面存在漏洞,增加技术风险。
8. 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政策变化可能对金融机构的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在农村金融领域,政策的变化可能涉及到贷款政策、利率政策等方面,从而增加金融机构的政策风险。
货币政策对农业领域的影响1.引言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尤为突出。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对农业领域的影响,并分析其具体表现和影响机制。
2.农业生产成本与通胀关系货币政策的松紧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成本。
当货币政策相对紧缩时,利率上升,借贷成本增加,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相反,当货币政策相对宽松时,利率下降,借贷成本减少,农业生产成本降低。
此外,通胀对农业生产成本也有重要影响。
当货币政策过于松弛,导致通胀压力增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成本。
因此,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通胀和借贷成本,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
3.农产品价格与货币政策关系货币政策的变化还会对农产品的价格产生直接影响。
一方面,当货币政策较为紧缩时,市场流动性减少,农产品需求下降,供大于求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可能会出现下跌趋势;另一方面,当货币政策较为宽松时,市场流动性增加,农产品需求上升,供小于求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可能会上涨。
因此,货币政策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农业发展。
4.财政支持农业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农业领域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农业领域必须进行良好的协调。
当货币政策过于紧缩时,资金成本增加,对农业发展不利。
这时,财政政策应适当增加对农业的补贴,增加农业投资,保障农民的收入;相反地,当货币政策相对宽松时,财政政策应注意避免资金过度投入农业领域,防止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等因素对农民带来不利影响。
5.汇率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变动还会对农产品出口和进口造成影响。
当国内货币贬值时,意味着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并促进农产品出口;相反,当国内货币升值时,本国农产品的出口将面临价格上涨的压力,导致农产品进口增加。
因此,货币政策变动对汇率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农产品贸易。
6.创新金融服务与农业发展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农业领域的金融服务也有影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财政政策是除货币以外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另一种基本手段。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个大动作是降息。
11月下旬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下降1.08%,是十年来罕见的猛烈的货币政策动作,体现出政策当局对未来宏观经济下行的担懮。
正如降温的政策效应需要累积一样,升温政策要将企业与居民的情绪点燃,同样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政策能量的持续加温。
因此,市场与政策的博弈过程中,降息的预期仍然会持续。
第二个大动作是放开信贷额度。
伴积极财政政策的信贷额度放开,不仅是固定资产投资配套资金的需要,也是向企业注入流动性,从而防止企业因流动性不足导致出现的『枯萎病』。
出口需求的大幅消失、居民消费无法短期弥补出口需求短缺遗留下来的缺口,必然反向对上游形成需求萎缩链条,从而出现PPI与PMI的急速下跌。
因此,以积极财政政策来抵消外需萎缩,4万亿固定资产投资将从生产第一部类入手,这种需求必须有配套资金的支持。
笔者预期,从今年冬天开始的以高速铁路为中心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持续的流动资金的支持,这必然形成对货币信贷额度的冲动性需求。
全球性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导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大面积滑坡,迫使政府在结构调整没有完成的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
不断扩大的信贷规模,将直接持续地为上游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保证,中国经济有可能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政策性力量的强力促成下迅速摆脱『危机』的压力,但最终需求因为外贸和内需不足而迫使经济再次回落,从而形成相对的生产能力过剩和生产资料过剩,这种过剩的生产能力如果没有效益保证,最终迫使银行以商业利益为目标而收缩信贷。
这种预期的潜台词是中国经济可能在未来三年内走出一个W底。
换句话说,在中国经济已经高度介入全球经济循环时,积极财政政策作用还会受到国际力量的消极影响,为了抵消这种消极影响,货币政策上就得运用汇率工具了。
紧货币政策对农村金融经济影响思考
去年以来,央行启动紧缩货币政策,多次对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行上调,这一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后,对基层支农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为此,我们深入**县支农金融机构和部分企业进行了专题调查了解。
一、宏观调控对基层金融经济的影响
压缩了中小企业利润空间
从紧货币政策实施后,对纺织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影响最大。
一是纺织行业:以县内某知名纺织厂为例,该厂现有员工100余人,年产棉纱1600吨,去年每吨利润可以达到1000元,而今年受籽棉收购价格上涨、员工工资、各项税费等成本增加,每吨利润只能维持在300-500元左右,利润空间被压缩了50%。
二是房地产行业:以县内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例,该公司年房产开发能力在10万平方米左右,销售利润率由去年的20%,下降到现在的10%。
从紧货币政策从今年逐渐开始受到影响,将房价从虚高的状态压了下来。
主要影响有:一是降低市场需求。
这种需求降低并不是真正市场需求减少,而是居民消费心理发生了变化,部分购房户持
币观望,期待房价继续下跌。
二是降低利润空间。
购房需求的降低,房价就很难再上涨。
目前**县房价虽然基本稳定在每平方米1380元左右,但经过打折和附房产赠送等商业活动的开展,实际上房价还是下降了。
三是减缓了企业发展速度。
虽然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对部分企业的生产不会带来较大影响,但因利润空间被压缩从而延长了企业发展的周期。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突出
去年县支农金融单位对中小企业发放信贷资金0.5亿元,到今年7月底仅为0.2亿元,投放速度比去年有所减缓。
受从紧货币政策影响,今年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表现在信贷投放计划额度太少等方面,部分金融单位只好采用收缩支农小额贷款和短期贷款,以此增加中小企业黄金客户的信贷投放。
目前向支农金融部门提出贷款申请单位有中材牛力、三尖农牧等,总金额为1.2亿元左右,面对如此浩大的资金需求,支农金融部门也是一筹莫展。
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县内某支农金融部门存放央行款项由去年年底的2.5亿元,增加到今年6月底的3.6亿元,可用资金减少0.9亿元,县内可用资金约5000万元,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一是利润倒挂。
央行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形成信用社利润倒挂。
按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计算,XX年该单位利率倒挂
557万元,到今年上半年已经倒挂366万元。
二是准备金上调,有资金不能用于发放贷款。
去年底该单位存放央行存款准备金余额为2.2亿元,到今年6月增加到3.1亿元,增加了0.9亿元。
三是贷款风险有所增加。
受纺织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利润空间减少和生产成本增加的影响,企业还贷能力有所弱化,从而增加了信贷资金风险。
四是对农产品收购影响较大。
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相应扩大了农产品收购资金的规模,而从紧货币政策又限制了农产品收购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
二、几点建议
实行特殊的存贷款利率政策。
中央银行应当根据基层金融支持“三农”的特点,对存贷款利率应根据不同情况而实行特殊的政策。
存款利率:将存入中央银行款项实行优惠利率,可以采用特殊存款,或发行优惠利率的债券等方式,从而改变利率倒挂现象。
贷款利率:支农金融机构的核心工作是支持地方经济特别是支持地方三农经济的发展,应树立“大支农”概念,中央银行可以采用差别贷款利率,有效解决县域经济在“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信贷资金的支持问题。
加强窗口指导。
应该对支农单位实行特别的窗口指导,改变从紧货币政策“一刀切”的做法,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
发展特点,实行从紧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支持地方农产品的产出,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
对产业施行差别管理。
就**县来说,主要是房地产行业。
目前**县房价较为合理,可以根据当地实际,适当提高首付款比例,对投资性买房进行限制,对消费性买房应遵循市场规律,采取“一定、两控”措施。
所谓“一定”,即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地价成本泡沫“临界点”。
“两控”,一是指根据地价成本泡沫“临界点”差别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二是根据房产价格泡沫“临界点”区别对待房地产消费贷款比例,引导房价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