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1
- 格式:ppt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28
虚实结合手法赏析
虚实结合是中国文学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将现实与想象、具体与抽象、已知与未知、主观与客观等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以产生深远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在诗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用来营造特定的意境和表达情感。
例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中,上片描述的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而下片则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这是虚写。
通过这种方式,诗人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外,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运用了“己方为实,对方为虚”的写法。
诗中说自己思念家乡和亲人,却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说对方如何思念自己。
这种写法比单方面表达自己的思念更加委婉,情感更加深沉和真挚,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文学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深远的艺术效果。
它不仅可以帮助诗人和作家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01虚实结合概述Chapter定义与特点0102虚实结合的重要性拓展诗歌表现空间虚实结合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空的景物和情感融合在一起,为诗歌创作提供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增强诗歌内涵通过虚实结合,诗人可以将现实与想象、经验与超验等元素相互渗透,使诗歌具有更深厚的内涵和更丰富的意蕴。
提升诗歌审美价值虚实结合所带来的独特意境和美感,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愉悦,提升诗歌的审美价值。
唐宋时期随着诗歌创作的繁荣和理论的发展,虚实结合逐渐成为诗人自觉追求的艺术效果。
唐诗宋词中大量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创造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先秦时期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诗经》、《楚辞》等早期诗歌中已有体现,但尚未形成自觉的创作意识。
元明清时期虚实结合在戏曲、小说等叙事文学中也得到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
虚实结合的历史与发展02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中的表现Chapter以实为虚以虚带实虚实相生030201实情虚写虚情实写虚实互化以实象征虚以虚象征实虚实相济03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的经典案例Chapter《诗经》中的虚实结合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前句实写塞外壮阔的自然景象,后句则虚写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感慨,通过虚实相映,表现出一种苍凉而深远的意境。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前两句实写诗人梦游吴越的奇幻经历,后两句则虚写镜湖月和剡溪对诗人的深情送别,通过虚实交织,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唯美的氛围。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前两句实写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和无尽悲痛,后两句则虚写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通过虚实相生,表达出一种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虚实结合的诗词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以下是一些虚实结合的诗词:
1.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中,前两联虚写仙人乘黄鹤归去的传说,后两联实写登楼所见的景象,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中,前两联实写诗人年老体弱、孤独多病的现状,后两联虚写自己梦中骑马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情景,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3.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中,前两联实写诗人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后两联虚写将来与妻子共剪烛花、谈论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解析[虚实结合衬托比兴白描渲染烘托象征间接抒情]【虚实结合】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一、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5、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衬托】一、基础部分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也叫映衬。
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1、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这是一首抒情。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唐诗《邯郸冬至夜思家》赏析【原文回放】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欧阳修[北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透!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具体分析: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以后。
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丞,刚由洛阳到江南,恰巧辛渐正要回洛阳,于是作此诗送朋友辛渐。
前两句是诗的第一层,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它如同用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作背景,衬以高高的芙蓉楼,奔腾的大江,如织的冷雨,接天连江,友人、高楼、整个吴地都笼罩在潇潇冷雨中,为即将的离别平添几分悲凉气氛。
“楚山孤”既是写实景,也是诗人孤寂心情的写照。
一向豪迈的王昌龄,一场送别,一阵冷雨,怎会如此落寞?原来诗人被贬岭南,自负甚高的王昌龄在官场上很不得意。
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
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
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
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
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
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
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及其作用
一、虚实结合是诗歌中常用到的表现手法。
“虚”指想象、联想之景;“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事、实境等。
作用:以虚实结合,描绘了,表达了
情感(理想、抱负、志向、品质等)
示例分析:
如在《沁园春·雪》词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七句结合长城、黄河、群山、高原等景物,具体描绘北国的雪景,是实写;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则是想象雪霁天晴后的景色,是虚写。
作用:作者运用虚实结合,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北国雪景图,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中考考点解说
“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及其作用”,是中考诗歌阅读中的重要考查点。
常见问答题型有:
(1)明确指出诗歌或诗句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2)要求判断诗歌或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3)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要求判断正误。
三、方法解读
明确“虚”和“实”的判断依据。
1.实景是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的真实存在的景。
2.虚景是在实景的基础上由作者的头脑所想象出来的景,包括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想象的未来之境、回忆的已逝之景,由此及彼的联想等。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一:虚实结合在诗歌鉴赏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手法分析题。
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缺乏手法知识储备,鉴于此,笔者有了细讲诗歌手法的念头。
本篇主要讲讲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相生。
一、什么是“虚”与“实”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第一章:诗歌与虚实结合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节奏、韵律、形象和情感为特点。
诗歌通过语言的精炼和想象力的运用,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2 虚实结合的定义与意义虚实结合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将现实与想象、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
虚实结合可以丰富诗歌的意境,增强表现力,使读者产生更深刻的共鸣。
第二章:古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实例分析2.1 李白《静夜思》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探讨虚实结合如何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2.2 王之涣《登鹳雀楼》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探讨虚实结合如何展现诗人对壮丽景色的感受。
第三章: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3.1 想象与现实的结合通过对现实事物的描写,加入诗人的想象,形成虚实相生的效果。
举例说明古代诗歌中运用想象与现实结合的手法。
3.2 具体与抽象的结合在诗歌中,通过具体的事物描写,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举例说明古代诗歌中运用具体与抽象结合的手法。
第四章:虚实结合的创作实践4.1 创作背景与动机解释诗人在创作时,如何根据个人经历、情感和时代背景,运用虚实结合手法。
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创作动机和背景。
4.2 创作步骤与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虚实结合手法。
提供创作技巧,如观察事物、运用想象力、巧妙运用象征和隐喻等。
第五章: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评价与欣赏5.1 诗歌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介绍古代诗歌评价的标准,如意境、情感、语言表达等。
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评价。
5.2 诗歌欣赏与感悟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感受诗歌的美感。
鼓励学生通过欣赏和感悟,提升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第六章: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类型与特点6.1 景物描写中的虚实结合分析古代诗歌中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如山水、季节变化等。
探讨虚实结合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如表达诗人的情感、营造意境等。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词鉴赏讲究浸润,讲究体验,讲究对文字的敏感、对语言的感悟、对意蕴的体悟。
为大家整理了古诗词鉴赏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希望大家喜欢。
古诗词鉴赏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1.虚幻世界和梦境。
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
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
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
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