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_翟俊

  • 格式:pdf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建筑理论 ARCHITECTURAL THEORY

6

1 景观都市主义概念的提出

在当今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中,有许多是由于我们不合理的设计所造成的。由于城市无序扩展而造成的天地人关系的失衡、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源于建筑学的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无论是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区,还是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借鉴—在城市发展所面对的日益复杂的问题与矛盾面前似乎都显得力不从心,急需一种建立在生态规划原理之上,综合而统筹的新途径加以应对。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景观都市主义应运而生,它是经过了西方数百年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之后,是在对于城市的客观发展态势和现行城市设计的主观意识走向进行深入反思后,对 “千城一面”的建筑都市主义提出的挑战。

景观都市主义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理论,它用景观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相关专业的媒介,通过跨专业的分工合作与协同整合来综合而统筹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以景观为载体创造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它是当今城市建设以及处理人地关系新的世界观(Worldviews)和方法论(Methodoloies)。

2 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观点与策略“景观既是表现城市的透镜,又是建设城市的载体,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当今

城市的基本要素。”[1]这段由景观都市主义的创造者,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

翟俊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009)

美国伊思特(上海)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200003)收稿日期:2010-09-29

摘要/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从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阐述了景观都市主义在描述与解读城市化过程、构建城市结构方面的优势所在,提出一个新的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城市发展模式:景观城市,以适应当今乃至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需要。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 生态体系 过程 载体 加厚的地面 景观基础设施 景观城市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city as an ecosystem, based 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landscape urbanism to a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of the advantage of landscape urbanism on representing, understanding u r b a n p r o c e s s , a n d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u r b a n structures. This essay attempts to propose a more flexible and adaptive new model of urban development: Scapecity, which will adapt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needs both at present and eve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Landscape Urbanism, eco-s y s t e m , p r o c e s s , m e d i u m , t h i c k e n e d ground, landscape infrastructure, scape- city

Waldheim)给出的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至少包含两层含义:首先,以景观作为视角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述当今城市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更好地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其次,景观作为载体介入城市的结构,成为重新组织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2.1 景观视角

为适应城市不断变化的需要,建筑师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在试图寻找建筑的动态特质。他们采用各种方法来探索建筑连续的可变性、不确定性和暂时性,甚至不惜将外在的“运动性”强加于建筑之上,以求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图1)。然而这些在建筑物静态载体之外的力量影响下所产生的“运动性”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毕竟不是建筑形体本身。此外建筑师还用图式化的横向规划和事件空间等手法,试图将不确定性和暂时性引入到建筑形体之中,同样这些只是建筑的使用特性而不是建筑本性1)。相反,景观却能为城市演变提供一个高度结构化且具有层叠性(多功能性)、无等级性(开放性、无中心、可蔓延)、弹性(可塑性)和不确定性(暂时性)的模式。

2.1.1 城市也是生态体系

“城市和基础设施正如森林和河流一样生态”[2]。景观都市主义应用生态学和自然过程的知识来阐述复杂的城市化过程。詹姆斯·康纳(James Corner)

指出:地球上的所有因子都存在于相互依存和互动的生态系统之中,它们瞬息万变且充满暂时性;同时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不足以用线型、机械的等级式模型全面解释的;其次个体因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0.11

建筑学报

7

子的广泛活动能起到累积和叠加作用,从而逐步改变一个环境的形态。因此城市不会定格在某一特定阶段,而是存在于全方位的动态过程之中,任何一种空间形态都是暂时的。那些最初被误认为随意、凌乱、互不相干或难以理解的情形也许正包含了一个特殊几何形体或空间上的秩序[2]。景观都市主义正是以这种新的生态和技术为支撑的城市设计理论。

2.1.2 城市化是时空过程

当今城市的资源分配、市场化、全球化、环境等问题对城市发展格局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城市自身形式的影响,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和功能组织。现代主义有关新的物体结构形式能够产生新的城市形态的说法已被历史证明是行不通的。究其原因,就是它要把动态的城市过程强行地放在一个固定而僵硬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之中,而这种结构和功能分区既不能“汇”(Facilitates)也不能“编”(Organizes)穿越其间动态的事件与过程。

相反,景观都市主义认为城市化是一种“时空过程”(Processes in space and time),城市形态的形成是长时间演化的结果,因此影响城市发展的重点不是城市的空间形态或表面特征,而是动态的“过程”—事物是如何在时空格局中运作的。景观都市主义这种“时空过程”的理论更接近当今复杂而多变的

城市特征,并与城市化进程相吻合,从而能更真实地描述城市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正如斯坦·艾伦(Stan Allen)所说:“景观不仅是当今城市化的模式,更是一种能够很好地体现城市化过程的模式。”[3]2.2 景观载体

在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体系中,景观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扩充和发展,它不仅仅是审美的表象,更是城市多功能的载体,并以加厚的地面、景观基础设施和城市发展的战略框架形式介入城市结构。

2.2.1 加厚的地面

城市是由自然力在地表作用加剧“隆起”而形成,是自然过程的混凝土表现形式。景观都市主义把大地上所有存在的物体(自然的或人造的)及其状态和空间的视觉总和阅读为延续蔓延的景观。这里景观不仅仅是绿色的景物或自然空间,更是连续的地表结构,一种“加厚的地面”(Thickened Ground) 2)。作为一种能行使功能的层叠式结构,“加厚的地面”能够“汇”、“编”穿越其间动态的事件与过程,并能最大限度为它们提供联络、互动、交换、聚散、混合和相互融入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整体景观形态:

1) 多维空间形态整合

“首先,(城市设计)的重点应按照连续的景观形态来设计,而不是(强调)孤立的建筑形式;其次,迫切需要将一

些超大型的公共设施,如购物中心、停车场、办公园区转变成景观形态。” [4]作为对建筑理论及历史学家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的响应,地形学派(Typologies)建筑师的代表,英国外国建筑师事务(F O A )在2007年完成的5.5万m 2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M e y d a n 商业中心,就是建筑与场域整体景观形态整合较为成功的一个案例(图 2)。

该项目从三维立体多层面的视角出发,由于充分强调利用地形地貌等城市自然形态,使建筑物的形体不再突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与周边城市地表相联系的延续的公共空间。游人不仅可以经中心广场便捷地去往地下停车场、地上商店甚至屋顶花园;同时,由于建筑屋顶多处与周边的街道相连,游人还可以通过屋顶走向城市的四面八方。M e y d a n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广场,因为它提供游人的不仅是购物体验,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中转站(Exchange Hub)。这里“加厚的地面”所代表的是一个整合了购物、娱乐、休闲,甚至交通功能的多维系统复合叠加的景观场域,不仅节约了土地,更充分体现了“地方感”和“场所精神”。

2) 多层面、立体化的城市空间体系随着城市密度的增加与中心用地的短缺,多层面空间立体化必将成为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并将促成传统城市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