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中的得体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17.97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做到说话得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说话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说话的得体与否,可以决定交流中的质量,并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好坏。
因此,如何做到说话得体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控制情绪,准确表达,注重听取对方意见,遵守社交礼仪,增强信任感。
一、控制情绪情绪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反映,它可能是因为某个事件、某种情况或是某段经历所造成的,而恰恰这种情绪容易影响到人们的语气,而说话得体就需要克制情绪和情感影响,保持平静。
例如,当你感到不满时,可以通过深呼吸或者短暂的离开来缓解情绪,以免情绪失控导致不得体的言辞。
二、准确表达准确表达意味着说话需要简单明了,不含糊、不偏激、不夸大和不低估事物。
如果说话含混不清,那么就表达了自己的不信任和不诚实,长此以往,其他人就会对你的说话产生质疑和疑虑。
而且,用含糊吞吞的语气说话,也会让听者感到压力,产生沟通疲劳的情况。
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形下,准确表达都显得非常重要。
三、注重听取对方意见说话得体不仅是发言的过程,更是包含了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的过程。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本质上不是简单的单向流动,需要双方都做到互相理解和尊重。
当你在与他人交流时,需要仔细地聆听对方的思考和观点,不要在说话过程中打断对方,不要轻易假定对方的意图或看法,而是需要在确保了对方意思听明白的前提下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遵守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表现人们文明社会的一种方式。
在交流过程中,遵守社交礼仪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可以体现出自己的修养,也可以获得更多人的尊重和认可。
社交礼仪的内容非常广泛,例如礼貌用语、吃饭礼仪、着装、姿态及其他礼仪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尊重别人的感受,切忌使用带有攻击性语言,一场交流中,你说的每一丝话都需要来自心底的尊重、欣赏以及化解。
五、增强信任感说话得体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增强信任感。
有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与之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新客户等。
这时,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方法来增强对方对我们的信任感。
交际中的语言得体作者:辜娟来源:《师道·教研》2009年第07期什么是得体?我认为这里的“体”可以认为就是语境;得体就是言语表达合乎交际情境。
有人通俗地说,所谓得体就是根据需要说相应的话。
那么,如何才能把话说得得体呢?第一、注意对象,掌握分寸。
任何交际都离不开特定的对象,所以与人交际一定要注意交际的对象,即要充分考虑对方的特征,诸如性别、年龄、职业、身份、文化、气质、性格、爱好甚至禁忌等。
在运用语言作交际时,应该切合实际,确定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该怎么说。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什么人说什么话。
摒弃处世圆滑这一点,从语言表达上说,这肯定是必要的。
譬如,曾经有少先队员到冰心家中向老人献花,问:“冰心奶奶,你今年多大了?”孩子天真、幼稚,这样问情有可原,如果年龄大一点的,按照一般习惯,应该这样问:“奶奶,您高寿?” 否则不得体。
同样的身份,同样的关系,因交际对象的性情、境况各异,交际时更应当掌握分寸。
恭维女孩子,说人家漂亮,大多会高兴;可如果对方的长相确实连一般都不是,甚至是丑陋的,你硬是说她漂亮,恐怕会弄巧成拙,惹怒对方。
这时你不妨从她的学识、或者贤惠、或者体贴温柔、或者善解人意等方面去赞美,力求得体。
让人家觉得你的赞美确实有几分真实和诚意。
需要强调的是:在面对交际对象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对方,参透其心理心境方可做到言语得体,所以古人说“知人者明,知己者智”。
第二、适应场合,用语恰当。
这里的场合主要指交际的具体时空。
交际场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有庄重和随便之分,有喜庆和悲痛之分,有内外之别。
如非正式场合要亲切、自然、灵活;正式场合要严肃、庄重、规范;娱乐场合要幽默风趣、生动活泼;悲伤场合要严肃、低沉、哀挽。
如某饭店,老先生生日宴会。
老友热情地点歌祝贺,掌声响过,歌声骤起,“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顿时主人容颜大变!尽管及时制止了乐曲继续演奏,但是,整个现场的气氛已十分尴尬。
如何在社交场合中做到得体在社交场合中保持得体的行为举止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无论是参加商务活动、社交聚会还是家庭聚会,我们都希望能够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以下是一些在社交场合中保持得体的准则和技巧。
一、着装得体穿着是我们给人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应该根据场合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服装。
对于正式场合,男性应穿着西装,女性则应选择得体而端庄的礼服。
对于非正式场合,我们可以选择短袖衬衫或休闲装,但仍然要注意整洁和得体。
避免穿着过于暴露或不雅的服装,以免给人留下不良印象。
二、言谈得体在交流中,言辞得体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注意用词和说话的语气,避免粗鲁、冒犯或不适当的谈话。
在与他人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对方的意见,并保持礼貌和尊重。
避免插嘴或打断别人的谈话,以免给人留下不尊重他人的印象。
此外,如果不确定是否可以谈论某个话题,最好避免谈论,以免引起争议或尴尬的场面。
三、举止得体在社交场合中,我们的举止和仪态也能够传达出我们的素质和修养。
在用餐时,要注意使用正确的餐具,遵循餐桌礼仪。
在喝酒时,要适量,并不要过度饮酒,以免影响自己的判断力和行为。
此外,在与他人交往时应保持微笑和友善的态度,不要傲慢或冷漠。
我们还应该避免太过亲密的身体接触,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
四、注意身体语言除了言辞和仪态,我们的身体语言也能够传达出很多信息。
保持良好的姿势和姿态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站立或坐立端正,保持自信和镇定的表情。
避免过度修饰或过于夸张的动作,保持自然和优雅。
此外,眼神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保持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表示出我们的关注和尊重。
五、适度参与和尊重他人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应该适度参与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喜好。
我们可以积极参与谈话,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要过度抢夺话语权。
同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选择,避免批评或嘲笑他人。
在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但也要尊重他人的兴趣,避免对某些话题过于追问或过于专注。
社交礼仪规范如何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体和得体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彰显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更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交关系的和谐稳定。
在社交场合中,如何表现得体和得体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重要技巧。
下面我将从几个常见的场合出发,分享一些社交礼仪规范的应对之道。
一、商务场合在商务场合中,遵循正确的社交礼仪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注意着装得体。
正式场合应穿着合适的职业装,衣着整洁,避免过于花哨或暴露的装扮。
其次,在交谈中要注意言辞的得体和谦和。
不要用过于直接的语言或冒犯性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尊重对方的立场并试图平衡各方利益。
最后,要注意用餐礼仪。
在商务餐桌上,应学会正确使用餐具,不咀嚼过大声音,不随意挑食或边吃边讲话等。
二、社交聚会社交聚会是人们展示自我、建立和拓展社交关系的重要场合。
在社交聚会中,首要的是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
礼貌地打招呼、热情地介绍自己、积极参与讨论是建立社交关系的基础。
此外,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讲话并做出恰当的回应,不要独占话题或打断他人的发言。
同时,要注意自己的仪态和姿态,坐姿要端正,注意不要摆弄手中的酒杯或食物。
最后,要学会感谢和道别的技巧,及时向主办方表示感谢并礼貌地道别离开。
三、公共场合在公共场合,礼仪规范同样需要得到遵守。
首先,要注意保持室内安静。
公共场所如图书馆、电影院等,大家都希望获得一个安静的环境。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或播放音乐等噪音。
其次,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要礼让老人、孕妇、残疾人等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不占用他人的座位或过道。
最后,在排队中要有时间观念,不要插队或推挤他人。
四、网络社交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网络社交成为了人们频繁涉足的领域之一。
在网络社交中,我们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辞。
在互联网上,我们不能因为没有面对面的交流而言辞粗鲁或冒犯他人,要尊重他人的观点,避免过激言辞的使用。
其次,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怎样在社交场合组织得体的语言在社交场合的广阔天地中,得体的语言如同舞池中的舞者,能够优雅地展示自己的风范,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好感。
然而,要让语言在社交场合组织得体,并非易事。
以下,我将分享一些策略,助你如何在社交场合组织得体的语言,让你的每一次交流都如同舞池般优雅,引人入胜。
一、了解社交场合的礼仪:构建得体语言的基石在社交场合组织得体的语言,首先需要了解社交场合的礼仪,即构建得体语言的基石。
1.学习社交礼仪学习社交礼仪是组织得体语言的基础。
通过学习社交礼仪,我们可以了解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应该如何使用语言,从而更好地调整我们的语言,使之更加得体。
2.观察社交场合的氛围观察社交场合的氛围是组织得体语言的关键。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了解社交场合的特点和礼仪要求,从而更好地调整我们的语言,使之更加得体。
二、运用恰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增添语言的优雅感运用恰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是增添语言优雅感的key。
我们需要选择恰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贴近社交场合的氛围。
1.使用礼貌用语礼貌用语能够瞬间拉近双方的距离,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尊重和友好。
例如,在称呼对方时,可以使用“您”、“亲爱的”等词汇。
2.使用谦逊的语气谦逊的语气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优雅,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谦虚和尊重。
例如,在表达观点时,可以使用“我认为”、“我觉得”等词汇,而不是“你必须”、“你应该”等词汇。
三、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营造优雅的交流氛围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是营造优雅交流氛围的关键。
恰当的节奏和韵律能够使语言更加优美和有力。
1.长短句结合长短句结合是营造节奏和韵律的技巧。
通过长短句的交替使用,可以使语言更加优美。
例如,在讲述一个故事时,可以使用长短句结合的方式,使语言更加优雅。
2.注意句子间的停顿和转折注意句子间的停顿和转折是营造节奏和韵律的技巧。
适当的停顿和转折可以使语言更加优雅。
例如,在讲述一个故事时,可以使用适当的停顿和转折,使语言更加优雅。
社交中得体的礼仪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谈话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如何在交往中做到得体不失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礼仪知识,希望能帮到大家!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气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
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不要离得过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
谈话时不要唾沫四溅。
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
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
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交谈。
第三者参与说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
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
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需要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所有人攀谈几句。
不要只与一、两个人说话,不理会在场的其他人。
也不要与个别人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而冷落第三者。
如所谈问题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
在交际场合,自己讲话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别人说话,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看法。
要善于聆听对方谈话,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
一般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
如对方谈到一些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对此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
在相互交谈时,应目光注视对方,以示专心。
对方发言时,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显出不耐烦的样子,也不要老看手表,或做出伸懒腰、玩东西等漫不经心的动作。
谈话的内容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黄色淫秽的事情。
一般不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不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
与妇女谈话不说妇女长的胖、身体壮、保养的好等语。
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不究根问底。
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
教你如何说话——语言得体在人际交往中,如何说话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沟通效果,还能让我们在社交场合中更加显得自信和受人尊重。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说话得体的建议:1.尊重对方:与他人交流时,要时刻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感受。
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听取对方的意见,并给予适当的回应。
展示出你对他人观点的尊重,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注意语气和语调: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语调,要使其符合场合和对方的身份地位。
避免使用过分咄咄逼人或是过于客气的语气。
根据情况适当加入一些表达情感的语气词,但不要过度使用。
3.使用适当的词汇:选用适当的词汇是语言得体的重要部分。
避免使用粗俗、冒犯或不文雅的词语。
另外,要注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行业梗,以免与对方的理解产生障碍。
4.注意语法和发音:语言得体还需要注意正确的语法和准确的发音。
使用正确的语法可以使你的讲话更加清晰流畅。
良好的发音也能提高交流的效果,并使你的讲话更加易于理解。
5.适度使用幽默:幽默可以使交流变得更加轻松和有趣。
但是要注意掌握分寸,不要使用冷笑话或是刻意搞笑,以免造成尴尬或得罪对方。
适度地使用幽默可以增进交流的积极氛围。
6.合理运用身势语和面部表情:身势语和面部表情是补充语言表达的重要方式。
适当运用这些非语言信号可以使你的表达更加生动有趣,并有助于理解和沟通。
7.避免冗长和啰嗦的讲话:在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而啰嗦的讲话。
通过组织思维和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提高交流的效率,并保持对方的注意力。
8.关注对方的反应并作出相应调整:在交流中,要时刻关注对方的反应,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
如果对方表现出不理解或不满意,可以寻找合适的方法重新表达自己的意思,以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9.尽量避免争吵和过激的言辞:在与他人交流时,尽量避免争吵和过激的言辞。
保持冷静并尊重对方的意见,可以避免产生冲突和争执,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10.学会倾听:倾听是有效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交际中的语言得体临海市大田中学卢志敏[内容摘要]语言得体属于广义修辞学的范畴,要做到交际中语言的得体就必须合乎交际情境,即语境,(包括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要使得交际语言得体,首先,要看清对象,因人而异。
其次,要注意场合,做到审时度势。
第三,是要找准时间,分清先后。
第四是要注重目的,有的放矢。
还有是,文明礼貌,临机应变。
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语言得体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除了必备的语言基础,更需要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和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
[关键词]交际语言得体语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修辞学》中说过:“既不要把重大的事说得很随便,也不要把琐碎的小事说得冠冕堂皇。
对于一些平凡的普通名词,不应加上一些漂亮的修饰语,否则就会显得滑稽。
……在表现情绪方面,谈到暴行时,你要用愤怒的口吻;谈到不虔诚或肮脏的行为时,你要用不高兴和慎重的口吻;对于喜事,要用欢乐的口吻;对于可悲的事,要用哀伤的口吻。
”说的其实就是要根据场合、对象、目的、表达方式等差异,做到语言得体。
确实,语言运用是否得体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更是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处身立世。
相传清代的年羹尧远征新疆时,抓获了三个人:一文官,一武官,一师爷。
问斩前用一个问题考他们,猜对了不杀。
那问题是:“猜我会不会杀你。
”武官抢先说:“大人不会杀我的。
”年羹尧说,“猜错了,杀!”文官一见便立马说:“大人是要杀我的。
”“那就要成全你”年羹尧说。
只听师爷从容地答道:“大人杀我,显示了大人的威;大人不杀我,显示大人的德,大人不管杀不杀我,都是英明的。
”“这话我爱听”年羹尧笑了。
于是留下了师爷。
师爷之所以能留下来全在于他能“审时度势”用语得体巧妙。
这类例子很多;象“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给人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
如此说来,语言的得体与否不再是纯粹的语言游戏。
那么,什么是“得体”,得什么“体”呢?我认为这里的“体”可以认为就是语境;得体就是言语表达合乎交际情境。
怎样使语言得体得体是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要求。
所谓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
张志公先生说过:“所谓得体,就是在这样的场合,同这样有关系的一些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
”运用语言得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适合上下文,词语使用准确,句式选用恰当。
语言,不论是基本单位词,还是大一些的单位短语、句子,甚至是更大的单位句群、片段,都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上下文。
上下文,可能是一句话中的前后词语,也可能是一句话的前后句,还有可能是上下段乃至全篇。
一个词语使用是否准确,一个句式选用是否恰当,都与这上下文有密切联系。
例如: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11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阿累《一面》)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鲁迅《故乡》)例的“疲惫”“疲乏”的意思,但和下文的“一团棉花”配合,使用“困软”最合适。
例最后一个分句使用被动句式,是受上文影响,承上省略主语,使全句语意连贯,语气顺畅。
二、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说话也好,写作也好,都有一定的目的,或叙述事件,或说明事理,或描述现象,或抒发感情,等等。
因此,在动口说话或动笔写作之前,先要明确目的。
比如夏衍的《包身工》,主要是反映包身工被人压迫、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揭露帝国主义勾结中国的资本家对工人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因此,选用了许多能达到这一目的的词语和句式。
第一段就很典型:旧历四月中旬,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地呼喊:“拆铺啦!起来!”接着,又下命令似地高叫:“‘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这一段一方面写包身工,他们“睡在拥挤的工房里”,“天还没亮”就“被”人像牛马一样“吆喝”着起床。
被动句式及“吆喝”的选用,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写带工老板,他们则是“大声地呼喊”,“下命令似地高叫”,而且喊叫的都是一些命令式的短句。
如何在社交场合中得体表现在现代社会,社交场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工作场所的商务会议,还是休闲娱乐的社交聚会,如何在这些场合中得体地表现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技巧。
本文将探讨一些在社交场合中得体表现的方法和技巧,以帮助读者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展现自信、威严和友善的形象。
1. 了解场合首先,了解不同的社交场合对应的礼仪和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正式的商务场合,要注意着装得体、言行举止得体,注重礼仪规范。
而在休闲的社交聚会上,可以更加放松,但也要尊重他人的感受,注意言辞和行为是否得体。
2. 表达自信自信是吸引他人注意的重要因素。
在社交场合中,保持自信的姿态会帮助你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保持良好的姿势,保持眼神交流,展示积极的表情,都是表达自信的行为。
3. 学会倾听在社交场合中,倾听比说话更重要。
积极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展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
在交流中展现出真诚的兴趣,并提出相关的问题,以促进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4. 保持礼貌无论处在何种社交场合,保持礼貌是必要的。
尊重他人的感受,避免冒犯话题或言辞。
注意用语的客观和中立,避免过分争议性的话题,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端或争论。
5. 控制情绪在社交场合中,情绪的控制非常重要。
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保持冷静和镇定的态度。
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积极的心态,以展现自己的成熟和稳定。
6. 礼物和感谢在特殊的社交场合如生日派对或婚礼上,带上合适的礼物来表达对主人的祝福和感谢是一种得体的表现。
同时,对他人的帮助和友好行为表示感谢,也是礼貌和得体的举动。
7. 社交技巧在社交场合中,掌握一些社交技巧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与他人互动。
例如,学会介绍自己和他人,有效地运用面部表情和体态语言来传达信息,以及灵活运用适当的幽默来缓解紧张的氛围。
8. 尊重他人的隐私在社交场合中,尊重他人的隐私是非常重要的。
避免过问个人问题或谈论敏感话题,以免造成他人的困扰或不适。
9. 知道何时退场在社交场合中,知道何时退场是一项重要的技巧。
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有:
1、得体准则得体准则指交际双方的言语要减少对别人不利的信息,尽量符合共同的习惯和心理,不要让别人感到不舒服;
2、慷慨准则慷慨准则指交际双方的言语要减少利己的信息,尽量让对方从掩护行为和话语信息中获得有益的信息;
3、赞誉准则赞誉准则指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要尽量避免贬低对方、而应当多赞誉对方;
4、谦虚准则谦虚准则指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要尽量保持谦虚的态度;
5、赞同准则赞同准则指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要尽量减少与对方的分歧,在非原则问题上尽量靠拢对方的观点,以增加一致性;
6、同情准则同情准则指交际双方应减少与对方的情感对立,尽量增加双方的谅解。
怎样说话才算得体-说话得体的技巧-要怎么做要想说话得体,必须要做好这些方面:一是说话要分对象,对症下药;二是说话要有策略,思路要明确。
如果想具体了解怎样说话才算得体,那无妨接着往下看吧!首先,说话要分对象。
〔演讲〕者当众说话面对的对象身份复杂,必须要有激烈的区别意识,以便区别对待,对症下药。
演讲时要注意对方的年龄、文化程度、民族、性别等,恰当发言。
切合听众的特点,在一般的状况下,主要是切合听众对象的文化水平。
不同的文化程度制约了人们对语义的理解,也制约了人们对言语组织形式的理解。
如果不能切合听众的文化水平,就会出现说话人自命高雅,听者不知所云的情形。
如某幼儿园大班的一个小朋友,看见妈妈留客人吃饭,便也拖着客人的衣角不让走。
客人问小朋友有什么好“招待〞的,小朋友只是瞪着眼望着妈妈,客人忙改口说:“你有什么好吃的?〞小朋友这才“巧克力、旺旺饼、口香糖……〞一口气数开了。
这里用“好吃的"取代“招待",正是合适了小朋友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其次,说话要有策略,思路要明确。
1.直言不讳,刺激性大,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得罪人。
因此,大多数人不喜爱直言不讳的说话方式。
通常只说“恕我直言〞,没有人说“恕我婉言〞。
可是一般人爱听委婉含蓄的话,含蓄隐含着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的意思。
委婉的话有礼貌、比较得体,听了轻松自在,愉快舒畅。
所以,大多数状况下,我们提倡用委婉的语言去进行暗示。
2.明确与暧昧。
明确是相关于暧昧而言的。
在脱稿演讲中,除了使用暧昧的语言以外,更多的地方必须要使用意识明确的词语。
究竟何时用暧昧语,何时用明确语,这就牵涉到语言表达的策略问题。
一般来说,它取决于演讲的目的、情境和对象。
表扬时要用明确的语言,可以使表扬获得优良的效果,从而激励被表扬者的热情。
批评他人,或给他人提看法,说话建议不要太直白,更不要把话说得很绝,要留有余地,做到对事不对人。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否则就起不到批评的作用。
交谈礼仪交谈不仅需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需要尊重对方、谦虚礼让、善解人意、因势利导等良好的礼仪修养。
(一)交谈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将,交谈的态度有事甚至比交谈的内容更为重要。
1.注意语言在日常工作中,应该自觉用普通话。
在外事活动中,可以使用英语,但在正式的官方活动中,必须使用普通话,以体现一个主权国家的尊严。
2.注意语音在公共场所与人交谈,必须有意识地压低自觉说话的音量,粗声大气不仅有碍于他人,而且也说明自觉缺乏教养。
3.注意语态◆在自觉讲话时,要不卑不亢,恭敬有礼;在别人讲话时,要专心致志,洗耳恭听。
◆表情应与谈话的内容相配合。
与领导谈话,应恭敬而大方;与同事谈话,应礼貌而谦虚;与群众谈话,应亲切而温和;秉公执法时,应严肃而认真。
◆谈话时,应当表情认真,目光直视对方。
若要表示自觉对对方观点的支持、赞同或理解,则可以点头微笑。
◆在与对方谈话时,不应左顾右盼或是双手抱在脑后,因为这些动作往往给人心不在焉或者目空一切的感觉。
4.注意语速于人谈话时,语速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既快慢适宜,舒张有度,又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匀速。
这样,不仅可以使自觉的语言清晰易懂,而且还可以显示出自己胸有成竹,有条有理。
语速过快、过慢,或者忽快忽慢,会给人一种没有条例、慌慌张张的感觉。
(二)交谈的语言1.力求通俗易懂◆语言应以务实为本,切不可满口之乎者也,滥用书面语言或名词典故。
◆在与普通群众交谈时,应充分考虑到对方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具体。
如果“官话”连篇,不仅有碍于信息的传达,而且容易脱离群众。
2.讲究文明礼貌◆尽量使用尊称,善于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礼貌用语,如“您”、“谢谢”、“打扰了”“再见”等。
◆交谈时不可意气用事,以尖酸刻薄的话对他人冷嘲热讽,也不可夜郎自大,处处教训指正别人。
◆尽量避免一些不太文雅的说法,对于一些不宜明言的事情可以用委婉的词句来表达,多用一些约定俗成的隐语。
例如,想要上厕所时,宜说“对不起,我出去有点事”或说“不好意思,我去打个电话”。
怎样使用语言才能得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礼仪往往表现在口头语言与书信用语中。
与人交往中,中国人注重虚己待人——即使自己是有身份的人也要降低自己的身份,即使对方在某些方面有不足也应以礼相待。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那么,如何说话才能得体呢?一、看清对象就是要依据说话人的身份、年龄、职业、习惯、修养和性格特点等表述人物的语言。
从前,有个村子里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车把式,还有一个是船夫。
谁家有什么事都请他们去帮忙。
有一次,本村一户哥俩分家,请这四人去“说和”。
这四人先在厨师家碰头。
厨师说:“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啦碗啦分不清。
”赶车的接过话茬说:“咱们也不是没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太出格就行。
”裁缝说:“我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得去,线过得去才行。
”船夫最后说:“咱们到那儿要看风使舵,实在不行就来个顺水推舟。
”这段话里,人物的职业特点不同,说的话也不同:厨师使用的是“刀”“碗”“锅”,他的话里就带有“刀”“碗”“锅”等词语;赶车的离不开“车”和“辙”,说话时自然也离不开“车”与“辙”;同样,裁缝离不开“针”和“线”,船夫也离不开“船”,所以他们说的话自然就与职业有关。
这样说话,显然就非常得体。
二、掌握谦敬有人把谦敬称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
具体地讲,就是谦称自己的家人,称比自己大的以“家”冠首,如称父亲要用“家父”“家严”“家尊”“家君”,称母亲要用“家母”“家慈”,称兄长要用“家兄”,其他如“家叔”等;称比自己小的以“舍”开头,如称弟妹要用“舍弟”“舍妹”,其他如“舍侄”等;敬称外人则要用“令”开头,如称对方的父亲要用“令尊”,称对方的母亲要用“令堂”,称对方的兄弟要用“令兄”“令弟”,称对方的儿女要用“令郎”“令嫒”。
其他的敬辞可用下面的口诀记忆: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未见说“久违”请人批评用“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央人帮忙用“劳驾”向人祝贺用“恭喜”麻烦别人用“打扰”请人赴约用“赏光”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托人办事用“拜托”赞人见解用“高见”看望别人用“拜访”客人到来用“光临”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等候客人用“恭候”请人勿送用“留步”请改文章用“斧正”归还原物用“奉还”送礼给人说“笑纳”老人年龄用“高寿”问人姓名说“贵姓”希望照顾用“关照”称人住处是“贵府”称己住处是“寒舍”送人照片说“惠存”欢迎购买说“惠顾”三、注意场合就是说话时要考虑时代特点、社会性质和使用场合等。
・122・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言语得体策略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言语交际策略。
《牛津英语词典》对Tact的释义为“合适的,恰当的跟别人打交道,避免冒犯,或赢得善意的快悦和微妙的感觉;跟人们交往或协调艰难的局势或微妙的情景的技巧或判断力;在适当的时间说适当的事或做适当的事的本领。
[1]” 钱冠连先生认为言语得体不是语法或者修辞上的事,而是语言符合之外的事,即对人、对事、对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话。
吕叔湘先生也曾经谈到过,把话说好并没有一套固定的办法,“此时此地对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场合,说的还是这件事,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最好,就该用另一种说法。
”[2]从前有个故事,说的是主人有一天请客,已经准备了一桌饭菜。
一会儿来了两个客人,还有一个,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主人说:“怎么该来的还不来?”其中一个客人心里暗想:说该来的不来,那是说我们不该来的倒来了,于是,拂袖而去。
他刚走,主人又说:“不该走的又走了。
”剩下的客人心想:不是该他走,那是该我走了,于是也悄悄离开。
主人两句不得体的话,没有想到竟然把客人都撵走了。
在我们日常言语交际中,说话不得体的大有人在,他们说话伤了人,可是还不明白究竟为什么伤了人。
可见,言语得体是言语交际得以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对适当的人言语交际当然离不开听话人。
言语的目的就是通过给听话人传递信息,以引起某种预期的反应。
如果说话不看对象,那么只能瞎说一通,乱弹琴。
不要说别的,即便是恭维,也得看对象,因人而异,否则就会像一句俗话说的那样,“马屁拍在了马腿上”。
比如,“你长得真苗条!”这句话对于女人来讲可算是一句恭维[收稿日期]2011-12-04[作者简介]李佳(1980-),女,硕士,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2)01—0122—02话,然而你面对一个孕妇这么说,人家能高兴吗?《鬼谷子・转丸第十三》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
古人早就注意到说话要因人设语,有的放矢,对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说法。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听话人,要使用不同的语言。
孩子说话喜欢用拟声词、迭词,因此,在与小朋友进行交谈时,应该尽量使用类似的话语,这样他们听了会感到亲切。
幼儿园里的阿姨之所以受小朋友的欢迎,主要原因是它们善于使用小儿语。
但是,如果给大学生上课也使用小儿语,结果只会是哄堂大笑。
大学生渴望自主自强,希望老师把他们看作成年人,如果老师以朋友式或朋友式的身份与他们交谈,他们会非常高兴,反之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对立。
与异性交谈,要特别注意对方的心理特点。
陈建民在《说话的艺术》一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个老师写了一句话让学生标点,这句话是: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结果,男同学这样标点: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而女同学标点却是: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这里标点的不同表明不同性别的人各站在自己性别的立场上产生不同的言语反应,这种差别多半是由性别的心理差别造成的。
所以,在与不同性别的人交谈的时候,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听话人的心理特点。
第二,交谈中,说话者的任务是有效地传递信息,使听话者接受并且理解,进而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说话人必须使自己的话语适切于听话人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
由于文化程度、生活经历、思想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人们对语言的接受能力并不相同。
“人类进浅谈言语交际中的得体策略李 佳(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摘要:言语交际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言语得体是言语交际得以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从“言语交际的对象”,“言语交际的时间”,“言语交际的空间”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言语得体是言语交际顺利进行的有效策略。
关健词:言语交际;言语得体;得体策略・123・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行思维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大脑以现有的知识为中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过程”[3]。
在这个过程中,现有的知识作为中介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歌德所说:“各人所见的只是他所懂得的”。
所以,单凭自己的意志来说话,不考虑对方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很可能使听话人感到不知所云,甚至引起误会。
请看下面的例子,一个普查员到一位农村老太太家里了解情况:普查员:您有配偶吗?老太太愣了半天,反问:什么配偶?普查员只得换了一种说法:就是老伴呗。
老太太笑了:你说老伴不就懂了,俺们哪知道你们文化人说的什么配偶呢?普查员没有考虑到农村老太太的接受水平,用了“配偶”一词,这就难怪老太太不知所云了。
第三,言语要切合听话人的个性特点和内心活动,尽量使言语纳入“心理相容”的轨道。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作家去一所监狱给犯人做报告。
犯人们是怀着各种猜疑和恐惧的心理来听他“训话”的。
为了缩短交际距离,这位作家在称呼上斟酌良久,“叫同事吧,对方不够资格;叫罪犯吧,也不行,这种称呼带有鄙视,犯罪的人也最讨厌这个词。
”经过反复思考,他最后用了“曾经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朋友们”这一称呼,结果一出口,引起全场人的热烈掌声,有的还落下了眼泪,交际双方的距离拉近了,讲话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探究其成功交际的原因就是这作家了解罪犯的内心活动。
孔子说道:“不可与言而与言,失之言也”。
值得深思,值得记取。
二、在适当的时间对于同一个听话人,在同一个空间,由于时间不同,同一句话不一定时时刻刻都得体恰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例如:gay是形容词,原义是lovely,至今,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仍然这样认为。
60年代,同性恋者首先使用了这个词来称呼他们自己,现在gay表示“同性恋”的意思已经广为人们接受,所以如果使用“Are yougay?”来询问“对方是否快乐”,在今天我们看来是不得体的,这句话会使听话人误解为询问他是否是同性恋,受话人有理由认为这是一种无礼的冒犯。
19世纪欧洲小说中描述夫妻对话时的互称非常的正式(Mrs.××;Mr.××),有孩子的夫妇则称对方为mother,father。
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欧洲人如果用上述称呼,一定会令他们的爱人感到不自在、生疏。
目前夫妻间得体的称呼是:“darling, sweetheart, pet, dear, love .”在中国文革之前说一个人有“修养”,是指有一定的知识或艺术水平,而在文革中,变“黑”,变“修”,“修养”几乎与“反动”等值,用来批评别人。
因此,如果在文革中用这个词来形容对方有知识懂艺术,不仅语言不得体,还会给受话人带来巨大的麻烦。
文革之后,这个词又恢复了褒义,可谓“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鲁迅曾经在《论讽刺》中对于说话不看时间的言语交际进行了批判与讽刺:两位胖胖的先生,彼此弯腰拱手,满面油晃晃的正在开始他们的攀谈。
“贵姓?”“敝姓钱。
”“久仰,久仰!还没有请教台甫......”“草字阔亭。
”“高雅高雅。
贵处是……?”“就在上海……”“啊,那好极了,这真是……”在现代的言语交际中,听到这样的“攀谈”,怎能不叫捧腹大笑。
什么“草字”,“久仰久仰”,“高雅高雅”,不仅陈腐,而且虚情假意,用鲁迅的话“压根儿不像活人说的语言”。
上面是从历时的角度解释言语交际需要适切于时间,下面再说共时角度。
共时也具有相对性。
“如果我们把某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当成一个共时平面,那么,在这个平面之内的一个时间也得分阶段。
阶段不同,也是时间不同。
在一个时间的不同阶段,同一个话语,就会由恰当变成不恰当,或者反过来也如此”[4]。
比如,在两个人谈恋爱的初期,彼此互称姓名,当双方的感情日益加深,称呼也会从原来的姓名变为妮称,如“丹丹”、“佳佳”、“丽丽”等。
待到爱情瓜熟蒂落时,双方的称呼又会变成“亲爱的”、“小心肝儿”、“大宝贝”等。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三、在适当的空间言语交际要“因地制宜”。
譬如说,中国人在路上遇到熟人,经常说“吃了吗?”用这样的话来打招呼没有人会觉得奇怪。
可是,如果是在厕所,这句话就显得不得体了,会引起对方不雅不敬的联想。
所以,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地点可以引起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说,说话时必须根据具体的地点,选择恰当的话语。
有这样一个笑话: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周人谓鼠之未腊者为璞。
周人怀其璞而谓郑贾曰:“欲买璞乎?”郑贾曰:“欲买之。
”出其璞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
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类似的笑话。
有人在晋南平陆县的葛赵一带用“老师傅”来称呼一位年老的农民,原意是为了表示尊敬,结果却遭到了唾骂:“你才是老师傅!”这是因为“老师傅”一词在这个地方是个骂人的词。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地方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
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要将话语与空间进行匹配,作到入境随俗,这样才能使言语交际正常进行,达到成功。
【参考文献】[1] James A.H.Murray.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 volumn2 [M].2001:533.[2]陈建民.说话的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35.[3]姜剑云.言语学概要・说话的奥秘[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61.[4]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87. (责任编辑:杨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