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中语用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交际中语用原则

——以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含糊为例

摘要:言语交际中,为达到理想的交流效果应遵循语用原则中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含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选择语言、作出顺应的元语用意识。这种现象产生于具体的交际活动之中,又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的发展而继续进行,影响着交际的效果。顺应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本文通过研究语用含糊的成因、具体表现形式,探讨其对于人们日常会话和语用学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言语交际,语用含糊

一、引言

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无论说话者是否有意为之,语用含糊现象都是十分普遍的。何自然认为,“语用含糊”应当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角度去分析才有意义,主要是指语言的不确定性①;俞东明将这一概念定义为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不确定、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之力的这类现象。

②Verschueren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这种顺应主要体现在说话人受自身元语用意识的支配,根据语境对语言结构作出选择的动态交际过程。语言的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层面,包括语言形式和语用功效的选择,二者相互作用。“语用含糊”可以理解为说话者顺应会话环境所作出的一种策略选择,但也不排除由于说话人自身生理及认知上的原因违反关联准则而造成的“语用失误”;因为刻意和随意只是交际中元语用意识作用程度的区别,而不是明显的类别。本文对不同意识程度的“语用含糊”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动态言语交际活动中“语用含糊”的成因、具体的表现层面。

二、语用含糊的成因

不同意识作用程度的含糊使用现象,可以分为积极的语用含糊和消极的语用含糊。积极的语用含糊指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为了顺应具体的语境因素,对语言进行有意识操控的一种策略;而消极的语用含糊则是指由于说话人自身的生理和认知局限以及语言表达的随意性,所造成的词不达意或言过其实等语用模糊现象。虽然在此二者中人们主观意识的作用程度不同,但都是基于语内或语外的原因对语言作出选择的过程。

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大部分事物是模糊的——有些只是稍微模糊,有些则是显著模糊。何自然认为,在日常交际中,除了很少一部分言谈可以要求按原意理解之外,日常会话里大部分的言谈是比较随意的。造成语用含糊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认为可分为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两个方面;而造成这一现象也不是说话人单方面的原因,而是交际双方动态作用的结果。言语交际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语境需要和交际意图对所要使用的语言进行不同方面的调整,进而作出选择。这种行为意识发生在做出语言选择之前,亦存在于语言使用这一层面,Verschueren称之为元语用意识。语用含糊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用现象,既是语言的自然属性,又与交际者元语用意识的作用程度密切相关。语用含糊的原因主要有:

(一)语音方面

是指说话人为了达到他所期望的特殊交际意图,故意放弃精确的语言表达手段,而选择了另外一种较间接和含糊的语言手段,这种语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在与交际双方自身相关的多种因素相互调和下产生的,比如性别、文化修养、双方的亲密程度等因素。

(二)语义方面

主要是指语义所表现出的一种意义不确定、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质。根据张乔的观点,可分为词汇概念层和句法层两个方面③。

(三)语用方面

1.主观故意导致的模糊性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有时精确的语言往往达不到说话人所期望的交际目的,因此就故意把语言模糊化,以便达到原有的真正目的。

2.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客观世界中许多事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本身就存在着模糊的边缘和交叉。有时,交际双方并没有主观模糊之义,但却经常出现对意义表达和理解上的偏差,使语言出现模糊性。

(四)会话含义或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模糊

话语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所想要表达的真实语用意义不吻合,说话人没有清楚直白地说出其真实意图,而只给听话人提供一些推理的线索,推理的过程则由听话人根据自身的认识状态去完成。

(五)语境制约的缺失引起的语用模糊

语用模糊必须与具体语境相适应,这是因为人们的语言交际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的场合,面对特定的对象进行的,因此人们使用语用模糊时必然会受到语境的制约。

三、语用含糊的具体表现层面

语用含糊根据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话语要避免晦涩; 避免歧义。语义模糊会影响表达效果,所以,说话要力求准确,不能太含糊,以免造成误解。可是,语言的模糊性在整体上并不影响交际,日常交际中也不需要处处使用含义准确的词语。有时直截了当的话反而会带来消极作用,模糊的表达却能起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掌握恰当的含糊。

社会心理语言学的动机理论提出动机在驱动和指导人类社会行为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发特定语用含糊行为的自我意识也必定是由一定动机驱动的。王德春等( 1995) 把动机理论分为三种: 需要满足论﹑理性决策论和社会交换论④。需要满足理论认为个体是为着满足某些需要而发生行为的, 会话中语用含糊的有意使用是由特定语境下的特定交际目的驱动的。理性决策理论认为人们是用理性的方式做出最佳选择,选择前首先计算出各种代价和收益。因此, 对语用含糊的有意运用也是由交际者的理性驱动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 追求更大的利益成为交际者使用语用含糊的动机, 例如照顾正面面子等。

1.追求清楚

在日常交际中,“清楚”的意义是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追求的目标。Slobin(1975) 提出的“清楚原则”指出交际中应该避免含糊。然而, 精确性依靠含糊性, 一定的精确性中必然存在含糊性( 何自然, 2003: 169)⑤。在大多数时候, 会话参与者使用含糊正是在他们“追求清楚”动机的驱动下发生的, 使用含糊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清楚”; 这种“清楚”不是指精确的语言, 而是指准确无误的表达效果。因此, “追求清楚”正是一种“需要满足”动机。

2.实施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