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检查
- 格式:ppt
- 大小:7.36 MB
- 文档页数:100
尿沉渣镜检尿沉渣镜检(Examination of urinary sediments),是将新鲜尿离心后,经显微镜检查尿沉淀物中各种有形成分的检查方法,尿沉渣镜检尤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判断、预后估计等有参考价值。
但是,尿沉渣检查结果仍应与尿理学、化学检查结果相到参照,并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才能得到客观、准确的评价[1]。
一、尿沉渣检查历史1千年前,波斯名医Ismail,已对尿液的颜色、粘稠度、透明度、尿量、臭味、泡沫及沉淀物作了观察。
显微镜发明后,Bright于1827年首次发现肾炎患者蛋白尿中出现管型,此后Bird于1854年,Purdy于1900年,进一步证明尿沉渣检查的临床价值。
Addis建立的尿沉渣物定量检查法,1948年用于肾脏疾病的病程观察[2]。
近年来,Brody采用相差显微镜鉴别红细胞与脂肪滴等。
Haber用干涉显微镜从三个方位仔细观察沉渣成分。
Rutecki等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颗粒管型中的血浆蛋白。
认为部分管型的颗粒是血浆多种蛋白的聚集。
有些学者用偏光显微镜鉴别尿中结晶。
Linder等结合免疫荧光技术,酸性磷酸酶染色及扫描电镜对颗粒管型进行分型。
不少学者应用巴氏染色或Sternheimer-Malbin(SM)等染色观察尿管型、脱落细胞等。
最近几年,流式细胞仪技术进入了无需离心检查的新时代[3]。
二、尿沉渣检查内容、方法及临床应用[4](一)尿沉渣检查内容正常人尿沉渣中可见少量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结晶、粘液丝等,但罕见透明管型。
在患者尿中还可见细菌、滴虫、肿瘤细胞、病毒包涵体等。
尿异形红细胞常表明与肾性疾病有关,而正常形态红细胞主要见于非肾性疾病。
尿白细胞中闪光细胞超过10%多考虑肾盂肾炎[5]。
管型为病理尿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肾损害及损害程度的证据。
根据管型的横径大小可将管型分为:①狭管型(为1~2个红细胞直径宽),②中等宽度管型(3~4个红细胞直径宽),③宽管型(5个红细胞直径宽)。
尿沉渣检查尿沉渣定量检查有传统的艾迪(Addis)计数法以及1h计数法、尿沉渣计数板法和仪器计数法等。
1.1h尿有形成分计数法本法较留12h尿简便,不需限制饮食(但不能大量饮水),不必加防腐剂,对有形成分影响小,适用于门诊及住院患者连续检查。
2.尿沉渣定量分析板计数法本法实验条件(尿量、离心、留一定量沉渣)较规范化和标准化,符合尿检验标准化要求。
参考值1h尿中有形成分计数:成人红细胞:男<30000/h,女<40000/h;白细胞:男<70000/h,女<140000/h。
临床意义尿沉渣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定量计数,比随机性尿沉渣直接涂片镜检,能更准确反映泌尿系统疾病情况,并可动态观察、比较肾病变的程度及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
检查方法:(一)检查方法尿沉渣是尿液经离心沉淀、在显微镜下见到的尿有形成分。
这些成分可来自肾脏或尿道脱落的细胞、形成的管型、结晶和感染的微生物、寄生虫等。
(二)质量控制1.标本采集一般宜用新鲜、随机中段尿。
要避免污染,尽量不加防腐剂。
2.使用标准器材如一次性清洁干燥容器、标准尿离心管、尿沉渣定量分析板等。
3.采用可靠尿沉渣质控物如无质控品,也可用患者新鲜尿标本重复性试验进行考核。
4.我国尿沉渣检查标准化要求标准化操作:取尿10ml离心,采用水平式离心机,相对离心力(RCF)400g,离心5min。
手持离心管45°~90°弃除上层尿,保留0.2ml尿沉渣,轻轻混匀后,取1滴置载玻片镜检。
检查细胞,应观察10个高倍视野;检查管型,应观察20个低倍视野。
计算平均值出报告;如数量过多可报告有形成分所占视野的面积情况,如1/3视野、1/2视野、满视野等。
报告形式为:细胞XX/HPF;管型:XX/LPF。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1、简介尿沉渣分析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沉淀物,以便对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诊断的一种实验室检查方法。
尿沉渣分析可以提供有关肾脏功能、尿路感染、肾脏疾病和其他相关疾病的重要信息。
2、标本采集和保存- 标本采集:晨尿是最常用的样本类型,因为它具有更高的沉渣量,并且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标本采集前应注意提醒患者进行适当的清洁,避免污染。
- 标本保存:采集后,标本应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避免样本的干燥和微生物污染。
3、尿沉渣分析的步骤- 镜检:将适量的尿液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检查其中的细胞、颗粒、晶体等。
镜检可以提供关于尿液成分的直接信息。
- 化学分析:经典的化学分析可以用于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葡萄糖、酮体等物质。
这些化学指标可以提供进一步的诊断信息。
- 流式细胞仪分析:流式细胞仪可以用于快速检测尿液中的一些特定细胞类型,例如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等。
4、尿沉渣分析的指标- 物理指标:包括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关于尿液稀释度和浓缩度的信息。
- 化学指标:包括尿蛋白、尿葡萄糖、尿潜血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示肾脏功能、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存在与程度。
- 细胞指标: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肾脏和尿路的炎症和感染情况。
5、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肾脏疾病评估:尿沉渣分析可以提供关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信息,对于肾脏疾病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尿路感染诊断:尿沉渣分析可以检测白细胞和细菌等指标,用于尿路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炎症和感染评估:尿沉渣分析还可以检测尿液中的白细胞和炎性细胞等,提供有关炎症和感染的信息。
- 结石评估:尿沉渣分析中的晶体检测可以用于评估尿路结石的类型和形成的原因。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尿沉渣检查结果分析尿沉渣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观察尿液中的沉渣部分,可以对一些疾病进行初步的筛查和诊断。
本文将从常见的尿沉渣检查项目及其意义、异常结果的分析和可能的疾病相关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常见的尿沉渣检查项目及其意义1.尿液颜色:正常尿液颜色一般为淡黄色,浓度较高时颜色较深。
异常颜色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如食物、药物的摄取、尿路感染、肾脏疾病等。
例如,红色或棕色尿液可能是由于尿液中存在红细胞、血红蛋白或血红素等引起的。
2.尿胆原:尿胆原是溶于尿液中的胆红素和胆绿素的总称。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尿胆原的含量较低,仅有微量。
异常高的尿胆原含量常提示肝疾病、溶血性贫血和其他疾病。
3.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多常与尿路感染等疾病相关。
尿沉渣中白细胞数量的异常增多可能提示尿路感染,而持续增多的情况可能与肾脏炎症、肾结石等疾病有关。
4.红细胞:尿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常称为血尿。
血尿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结石、肿瘤和肾炎等。
因此,在尿沉渣检查中发现红细胞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5.上皮细胞:尿液中的上皮细胞来源于尿路各部位的上皮组织。
适量的上皮细胞是正常的,但增多可能提示尿路感染、过度搓洗等情况。
二、异常结果的分析和可能的疾病相关性1.尿液颜色异常:如尿液呈红色或棕色,可能提示肾结石、尿路感染、肾脏肿瘤等疾病。
而清澈的尿液可能与过度饮水或肾脏功能异常有关。
2.尿胆原异常增高:尿胆原异常增高常与肝脏疾病有关,如肝炎、肝硬化等。
3.白细胞异常增多:白细胞异常增多可能与尿路感染、肾脏炎症、结石等有关,还可能是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的表现。
4.红细胞异常增多:红细胞异常增多即为血尿,可能与尿路感染、结石、肾盂肾炎、肾脏肿瘤等有关。
此外,渗透性血尿也是一种可能的原因,例如患有糖尿病等疾病。
5.上皮细胞异常增多:上皮细胞异常增多可能与尿道搓洗、尿路感染等有关,但需要排除其他潜在的疾病。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尿液检验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其中尿沉渣和尿常规是两种常见的检测项目。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尿液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将对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进行分析,旨在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两种检测项目的特点和意义。
一、尿沉渣与尿常规的概念和作用尿沉渣是指尿液中沉淀下来的固体物质,包括细胞、颗粒、结晶等。
尿液离心沉淀后得到的沉渣,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对尿液中的细胞和颗粒进行定量和形态分析。
而尿常规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显微镜检查,对尿液中的生理指标、生化成分和形态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尿液检验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排泄功能、代谢状况和疾病情况。
尿沉渣与尿常规都是尿液检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各自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
尿沉渣主要反映尿液中的细胞和颗粒情况,尤其对泌尿系统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尿常规则更加全面地反映尿液的生理和病理情况,是临床常规检查中的必备项目。
尿沉渣的检测主要包括采集尿液、离心、取沉渣、上样和显微镜检查等步骤。
尿液的采集要求晨起首行尿,收集新鲜尿样,并避免混入其他污染物。
离心后的尿沉渣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和颗粒的定量和形态观察,通常可以观察到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颗粒管型、结晶等。
而尿常规的检测包括尿比重、尿PH值、尿蛋白、尿糖、尿胆红素、尿潜血、尿酮体等生理指标的测定,同时也包括尿沉渣的显微镜检查。
尿常规的步骤相对复杂,需要严格控制各项操作条件,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尿沉渣的检测结果对泌尿系统疾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红细胞增多可能表明泌尿系统出血症状,白细胞增多可能表示泌尿系统感染症状,颗粒管型和结晶的出现可能提示泌尿系统结石形成等。
尿沉渣的检测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而尿常规则更加全面地反映尿液的生理和病理情况,对泌尿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和全身性疾病都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尿比重的改变可能与水代谢紊乱有关,尿蛋白和尿糖的检测可以提示肾脏疾病和糖尿病的情况,尿潜血的检测可提示泌尿系统出血的情况,尿酮体的检测可提示糖尿病酮症等。
尿沉渣检查实验报告尿液是人体代谢产物的重要排泄物之一,通过尿液的检查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尿液检查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尿沉渣检查,它可以提供关于尿液中固体物质的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沉渣检查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尿沉渣检查,了解尿液中固体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从而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实验步骤:1. 收集尿液样本:在早晨起床后,使用干净的容器收集新鲜的尿液样本,约20毫升。
2. 检查尿液外观:观察尿液的颜色、透明度和气味。
正常尿液应该呈淡黄色,透明度较高,无异味。
3. 离心沉淀:将尿液样本放入离心机中,以2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5分钟,使尿液中的固体物质沉淀到底部形成尿沉渣。
4. 观察尿沉渣:将离心后的尿液样本取出,用显微镜观察尿沉渣的形态和结构。
5. 记录结果:根据观察结果,记录尿沉渣中不同固体物质的种类和数量。
实验结果:1. 红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尿沉渣中可见红细胞的存在。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应该很少,如果出现大量红细胞,可能是尿路感染、肾脏疾病或其他疾病的表现。
2. 白细胞:尿沉渣中也可以观察到白细胞的存在。
白细胞的增多可能是尿路感染的信号,也可能是其他炎症反应的结果。
3. 上皮细胞:尿沉渣中的上皮细胞数量较少,正常情况下应该很少见。
如果出现较多的上皮细胞,可能是尿路感染或其他疾病的表现。
4. 结晶体:尿沉渣中还可以观察到结晶体的存在,如草酸钙结晶、磷酸钙结晶等。
结晶体的形成可能与尿液中某些物质的浓度过高有关,也可能是尿液酸碱度的改变所致。
5. 细菌:在尿沉渣中发现细菌的存在可能是尿路感染的表现。
讨论与结论:通过尿沉渣检查,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尿液中固体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进而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结晶体和细菌的存在与尿路感染、肾脏疾病等疾病有关。
因此,尿沉渣检查是一项简单而有效的检查方法,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尿沉渣检查虽然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但并不能完全确定疾病的诊断。
一、实验目的通过尿沉渣检验,了解尿液中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的含量,以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
二、实验原理尿沉渣检验是将尿液进行离心后,对沉淀物中的有形成分进行测定。
通过观察和计数细胞、管型、结晶等,可初步判断泌尿系统是否存在炎症、感染、结石、肿瘤等疾病。
三、实验材料1. 试剂:生理盐水、尿沉渣检测液、瑞氏染液、醋酸酒精固定液。
2. 仪器:离心机、显微镜、离心管、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等。
四、实验方法1. 标本采集:采集新鲜晨尿,约10ml。
2. 尿液离心:将尿液置于离心管中,以每分钟2000转的转速离心5分钟。
3. 沉渣制备:弃去上清液,取约0.5ml沉渣,倾于载玻片上,覆以盖玻片。
4. 检测:(1)低倍镜观察:先用低倍镜将涂片全面观察一遍,寻找有无细胞、管型及结晶体。
(2)高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仔细辨认,并进行计数。
5. 结果记录:记录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的数量。
五、实验结果1. 细胞:(1)红细胞:18个/HP;(2)白细胞:2125个/HP;(3)上皮细胞:46个/HP;2. 管型:无;3. 结晶:无。
六、实验分析1. 红细胞:正常尿液中红细胞数量很少,18个/HP可能提示有轻微的血尿,需进一步检查。
2. 白细胞:2125个/HP明显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3. 上皮细胞:46个/HP,属于正常范围。
七、实验结论本次尿沉渣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存在白细胞增多,可能存在泌尿系统感染。
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如尿细菌培养、尿常规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八、注意事项1. 标本采集时,应确保尿液新鲜,避免污染。
2. 离心过程中,注意保持离心速度和时间的稳定。
3. 观察和计数时,应仔细辨认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避免误诊。
九、总结尿沉渣检验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通过观察和计数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可初步判断泌尿系统是否存在炎症、感染、结石、肿瘤等疾病。
尿常规尿沉渣报告分析
尿常规尿沉渣检查是临床常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对尿液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尿液中的沉渣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细菌等,通过对这些成分的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肾脏功能、泌尿系统疾病、代谢疾病等情况,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尿沉渣中的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很少,如果尿液中出现大量红细胞,可能是肾小球肾炎、输尿管结石、膀胱肿瘤等疾病的表现。
白细胞增多则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上皮细胞增多可能是由于泌尿系统的炎症或损伤引起的。
管型的出现可能与肾小管损伤有关,结晶的形成可能与尿液中溶质过饱和有关,细菌的检出则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感染。
在分析尿沉渣报告时,除了关注各种成分的数量外,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
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比如,尿沉渣检查发现大量红细胞,结合患者的腰痛、血尿等症状,可能提示肾结石或肾盂肾炎的可能性较大;而白细胞增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则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的表现。
除了对尿沉渣中各种成分的定量分析外,还需要注意观察尿沉渣的形态。
比如,管型的形态可以分为透明管型、颗粒管型和脂管型,它们的出现可能与不同的肾脏疾病相关;结晶的形态也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之,尿常规尿沉渣检查是临床诊断中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通过对尿液中各
种成分的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在分析尿沉渣报告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成分的数量、形态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以便更准确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医学检验技术:尿沉渣的检查尿沉渣是尿有形成分经离心沉淀、在显微镜下见到的尿有形成分。
这些成分可来自肾脏或尿道脱落的细胞、形成的管型、结晶和感染的微生物、寄生虫等。
为大家整理了尿沉渣的检查的知识点。
希望大家考试顺利!尿沉渣检查可以弥补尿理化检查不足造成的漏诊,对辅助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
目前,尿有形成分检查常用的方法有传统光学显微镜检查法和仪器检查法。
方法学评价1.显微镜检查目前,尿沉渣检查虽可用尿沉渣分析仪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查。
但迄今为止,仍无任何一种仪器可以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尿沉渣显微镜检查仍然是一种方法简便、价廉、结果最可靠的方法,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是最重要参考方法。
(1)直接镜检法:简便但阳性率低,重复性差,易漏诊。
仅适用于急诊有明显混浊血尿、脓尿的检查。
(2)离心法:敏感阳性率高,但操作较繁琐费时。
国内外对临床尿沉渣检查方法,已制定了标准化操作程序。
(3)定量尿沉渣计数板法:使尿沉渣检查更符合标准化的要求。
(4)染色法:有助于识别细胞、管型等。
1)Sternheirner-Malbin(SM)染色法:为常用的染色方法,能辨别管型,尤其是透明管型及各种形态的红细胞、上皮细胞,并能区别存活及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和检出闪光细胞。
2)巴氏染色法:观察有形成分的微细结构,对泌尿道肿瘤细胞和肾移植排异反应具有诊断意义。
3)其他特殊染色:①尿沉渣结合细胞化学染色、荧光抗体染色和酶免疫化学染色法:可清晰地辨别各种细胞、管型的形态结构。
②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根据粒细胞含过氧化物酶的特点,可鉴别不典型的红细胞与白细胞,并可区别中性粒细胞管型及肾上皮细胞管型。
③酸性磷酸酶染色:可区分透明管型与颗粒管型。
④阿利新蓝、中性红等混合染色:可辨别白细胞种类和细胞存活情况;区分正常红细胞、小红细胞、影红细胞及上皮细胞、管型种类。
尿沉渣定量检查
尿沉渣定量检查有传统的艾迪(Addis)计数法以及1h计数法、尿沉渣计数板法和仪器计数法等。
1.1h尿有形成分计数法本法较留12h 尿简便,不需限制饮食(但不能大量饮水),不必加防腐剂,对有形成分影响小,适用于门诊及住院患者连续检查。
2.尿沉渣定量分析板计数法本法实验条件(尿量、离心、留一定量沉渣)较规范化和标准化,符合尿检验标准化要求。
参考值:1h尿中有形成分计数:成人红细胞:男<30000/h,女<40000/h;白细胞:男<70000/h,女<140000/h。
临床意义:尿沉渣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定量计数,比随机性尿沉渣直接涂片镜检,能更准确反映泌尿系统疾病情况,并可动态观察、比较肾病变的程度及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
什么是尿沉渣检验?有什么用?发布时间:2023-03-02T06:31:31.35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11月11期作者:傅长虹[导读]什么是尿沉渣检验?有什么用?傅长虹(四川省德阳第五医院;四川德阳618000)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尿沉渣也成为了临床常见的检验方法,通过对尿液中细胞、有形成分以及蛋白等物质进行检测,并根据检验结果来判断病人尿路感染、肾脏疾病等情况,属于尿液检查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那么,什么是尿沉渣检验?有什么用?本文将围绕尿沉渣检验进行简要说明。
一、尿沉渣检验的介绍尿沉渣检验也叫做尿有形成分检查,是指用显微镜对离心后的尿液中的可见成分进行检查,在临床上属于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它是一种重要的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被称为“体外肾活检”。
通常在患者的尿液中,不会含有或含有少量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管型。
尿有形成分检查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肾上皮细胞以及真菌等管型、各种病理意义的颗粒,在一个完整的尿液分析中,它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判断进入尿道的细胞类型,例如红细胞的增加,通常是泌尿系统出血,如果对红细胞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是肾小球或者下尿道出血;白细胞或脓细胞的增加,则表明泌尿系受到感染;不同的上皮细胞有助于对不同类型的泌尿系统进行诊断;管型增多可能是因为肾小球肾炎、肾小管以及肾功能下降,此外,还能发现由代谢产物或药物来源形成的结晶体。
尿沉渣检查是临床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对结晶体及上皮细胞的检查,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通过对尿液标本进行目测、理学、化学、显微镜等分析,从而对泌尿、循环、肝胆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等达到诊断、定位、鉴别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尿沉渣检验的作用(一)尿沉渣有形成分的检查在临床上,检查方法通常采用非染色标本,玻片法属于临床传统的尿沉渣检查,是一种定性或半定量的检查,临床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很难达到标准化。
量化计数池方法可以在某些方面与结果进行比较,然而,因为显微镜和计数池自身的差异,导致了室间的测量误差。
第九章尿液沉渣显微镜检查1.尿液沉渣检验方法(1)尿沉渣直接涂片法1)检测原理:此法又称混匀1滴尿法,将尿液充分混匀,直接取其中1滴尿液涂于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依据尿液各种有形成分的形态特点报告结果。
2)方法学评价:简便、易行、快捷,适用于急诊病人的检查,但阳性率低,重复性差,易漏诊。
此法只适用于肉眼浑浊的尿液,报告时应注明“未经离心”标本。
(2)尿沉渣定量计数法1)尿沉渣定量计数板法:尿沉渣定量分析由尿沉渣定量分析板、Diosed 尿沉渣离心管组成。
取10mL尿液置于特制的离心管内,在规定离心时间和转速的条件下离心沉淀,移去上清尿液,保留一定量的尿沉淀物,取其中1滴灌入计数板内,然后计算一定体积(1.0μL)内尿液的有形成分。
2)尿沉渣定量分析法:根据动力管道产生吸力的原理,蠕动泵自动把尿沉渣吸入,并重新悬浮在流动计数池内,进行形态学检查、计数。
3)方法学评价:①虽然尿沉渣定量分析板法操作繁琐、耗时,但能达到尿沉渣检验规范化、标准化,符合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和中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CCLS)的要求。
②1h尿有形成分计数法较留12h尿液简便,不必加防腐剂,对有形成分影响小,不需限制饮食(但不能大量饮水),适用于门诊及住院病人的连续检查。
③Addis计数法的标本留取时间长,结晶、室温可影响准确性,因而误差大、重复性差。
故目前国内外已较少应用。
④尿结晶检查的方法有肉眼观察尿液浑浊或沉淀,部分结晶经加热、加酸等处理后变清。
也可采用显微镜观察结晶。
4)参考值:尿沉渣检验各种不同方法的参考值见表9-1。
成人1h尿液有形成分计数:①红细胞:男<3万/h,女<4万/h。
②白细胞:男<7万/h,女<14万/h。
表9-1 尿沉渣主要成分参考值方法红细胞白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结晶直接镜检法0~偶见/HPF 0~3/HPF 0~偶见/LPF 少见少见离心镜检法0~3/HPF 0~5/HPF 0~偶见/LPF 少见少见平均每高倍视野(个)0.4~1.0 0.6~2.1尿沉渣定量分析仪0~12/μL 0~12/μL 0~l/μL尿沉渣定量分析板法0~5/μL 0~10/μL(3)尿沉渣染色法:尿沉渣染色检验是为了进一步鉴别白细胞、闪光细胞、上皮细胞、病理管型、结晶、细菌和霉菌,防止透明管型漏检。
尿沉渣报告单尿沉渣检查是临床常规检查之一,通过观察尿液中的沉淀物,可以了解患者的肾脏和泌尿系统情况,对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份尿沉渣报告单,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姓名,XXX 性别,男年龄,35岁住院号,XXX。
检查项目,尿沉渣检查。
检查时间,XXXX年XX月XX日。
检查结果:外观,清澈。
尿比重,1.020。
PH值,6.0。
蛋白质,阴性。
葡萄糖,阴性。
酮体,阴性。
潜血,阴性。
亚硝酸盐,阴性。
白细胞,2-5个/HP。
红细胞,0-2个/HP。
上皮细胞,少量。
管型,无。
结晶,无。
小圆上皮细胞,少量。
粘液丝,无。
细菌,少量。
其他,无。
诊断意见,尿液正常。
解读:1. 外观,尿液清澈,说明患者的尿液没有混浊物质,这是正常的表现。
2. 尿比重,尿比重是尿液中溶质浓度的一种表现,正常尿比重一般在1.010-1.025之间,本次患者的尿比重为1.020,属于正常范围内。
3. PH值,PH值是尿液的酸碱度指标,正常尿液的PH值在4.5-8.0之间,本次患者的尿液PH值为6.0,也在正常范围内。
4. 蛋白质、葡萄糖、酮体、潜血、亚硝酸盐,这些项目均为阴性,说明患者尿液中没有异常成分。
5. 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小圆上皮细胞、粘液丝、细菌,这些项目的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的尿液中没有炎症、感染等异常情况。
综上所述,本次患者的尿沉渣检查结果属于正常范围,没有发现明显异常情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尿液检查结果只是一个辅助诊断指标,不能代替临床诊断,如果患者有不适症状,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希望本次报告单能够对患者有所帮助,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及时咨询医生。
祝患者健康!。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尿沉渣和尿常规是尿液检验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它们在尿液检验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应用范围。
本文将对尿沉渣和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进行分析。
一、定义和原理尿沉渣指的是将尿液进行适当的离心处理后,观察沉淀物或沉积物的形态、颜色、透明度等情况。
尿液沉渣主要包括细胞、颗粒和结晶等。
尿沉渣的检查对于判断尿液中是否存在异常物质、病变细胞或结晶等有重要意义。
尿常规是对尿液中的多项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的方法,常见的指标包括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PH值、蛋白质、糖、酸碱平衡等。
尿常规的检测结果可以反映出尿液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情况,对于诊断和监测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检测方法1. 尿沉渣的检测方法:a. 采样:对于尿沉渣的检测,可以使用新鲜尿液或者是经硝酸处理后的尿液样本。
b. 离心:将尿液样本进行适当的离心处理,一般是在3000转/分钟下离心10分钟。
c.观察:将离心后的尿液盖玻片中的沉渣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中的细胞、颗粒和结晶等形态特征。
d. 记录:根据观察结果,对尿液沉渣中的不同组分进行记录和描述。
2. 尿常规的检测方法:a. 采样:尿常规的检测一般需要使用新鲜尿液样本,样本采集时要求尽量避免外来污染。
b. 检测仪器:尿常规的检测可以使用尿液分析仪进行,也可以使用试纸进行简单的检测。
c. 进行测试:将尿液样本放入尿液分析仪或试纸中,根据仪器显示的指标结果进行判断。
d. 记录:根据测试结果,对尿液的各项指标进行记录和描述。
三、应用范围1. 尿沉渣的应用范围:尿沉渣的检查主要用于发现尿液中的异常细胞、颗粒和结晶等,对于判断尿液中是否存在炎症、感染、肿瘤等有重要的价值。
尿沉渣的检查对于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也有重要的作用。
四、差异分析2. 检测方法不同:尿沉渣检查需要进行离心处理,观察离心后的尿液沉渣;而尿常规检测可以使用尿液分析仪或试纸进行简单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尿沉渣和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