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检验参考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7.12 MB
- 文档页数:16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尿沉渣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尿沉渣检验的基本方法;3. 学会观察和分析尿沉渣中的各种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4. 诊断和评估泌尿系统疾病。
二、实验原理尿沉渣是指尿液经过离心后,沉降至管底的一层物质。
尿沉渣检验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和分析尿沉渣中的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可以初步判断泌尿系统的病理状态。
三、实验材料1. 尿液样本;2. 尿沉渣检验专用试管;3. 离心机;4. 显微镜;5. 尿沉渣检验试剂。
四、实验方法1. 收集尿液样本:留取晨尿或随机尿,置于尿沉渣检验专用试管中;2. 离心:将尿液样本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5分钟;3. 观察尿沉渣:用吸管吸取尿沉渣,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4.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尿沉渣中的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5. 记录结果:记录尿沉渣中的各种成分数量、形态及异常情况。
五、实验结果1. 细胞: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2. 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等;3. 结晶: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等;4. 异常情况:细菌、寄生虫、肿瘤细胞等。
六、结果分析1. 红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少。
若红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等疾病;2. 白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白细胞数量较少。
若白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3. 上皮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上皮细胞数量较少。
若上皮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提示肾小球疾病、尿路感染等;4. 管型: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疾病,颗粒管型提示肾小管疾病,透明管型提示轻度肾功能不全;5. 结晶:草酸钙结晶提示尿路结石,磷酸钙结晶提示尿路感染;6. 异常情况:细菌、寄生虫、肿瘤细胞等提示相应的疾病。
七、结论通过尿沉渣检验,可以初步判断泌尿系统的病理状态,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本实验结果显示,尿液样本中存在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等疾病。
实验八尿沉渣检查Exam in atio n of urinary sedime nt非染色法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实验原理尿液经离心沉淀后,置显微镜下观察其有形成分,如细胞、管型、结晶等。
试剂器材载玻片、盖玻片、滴管、10ml刻度离心管、离心机、普通光学显微镜操作步骤1•未离心直接涂片法(1)混匀将尿液标本混匀。
(2)制备涂片取混匀后的尿液1滴于载玻上,加盖玻片,避免产生气泡。
(3)观察计数先用低倍镜观察全片细胞、管型等成分的分布情况,再用高倍镜确认。
管型要观察计数至少20个低倍镜视野;细胞要观察计数至少10 个高倍镜视野;结晶按高倍镜视野中分布范围估计报告。
(4)结果报告细胞以最低数股高数/HP、管型以最低数瑕高数/LP报告。
结晶以所占视野面积报告,无结晶为(-);结晶约占1/4视野为(+);约占1/2 视野为(++);约占3/4视野为(+++);满视野时为(++++)。
如果细胞、管型数量过多难以计算时,则可按结晶的报告方式报告结果。
2•离心沉淀涂片法(1)离心刻度离心管,倒入混匀后的新鲜尿液10ml,相对离心力(RCF)500g 离心 5min。
(2)弃上清弃去上清液,留下0.2ml尿沉渣并混匀。
(3)涂片用微量吸管取混匀尿沉渣0.02ml,滴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4)观察计数与未离心直接涂片法相同。
(5)结果报告与未离心直接涂片法相同。
3.定量尿沉渣分析板法定量尿沉渣分析板为特制的一次性使用的硬质塑料计数板 (见图5-2),每块板上有10个计数池,每个计数池又有1个计数区,每个计数区有10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又分为9或16个小方格,计数池的高度为0.1mm,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故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卩l; 10个大方格的总容积为1卩l,每个样本用1个计数池。
(1)未离心法直接吸取混匀尿液1滴充入定量尿沉渣分析板计数池内,在低倍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内管型总数,在高倍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内细胞总数,此即每微升的尿液中某种有形成分的数量。
尿沉渣镜检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尿沉渣镜检验方法,了解尿液中细胞、晶体等沉淀物质的特点和数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实验原理:
尿液是由肾脏分泌、输送至膀胱并排出体外的液体,其中含有代表性的物质如细胞、晶体等。
通过尿沉渣镜检验,可将尿液离心处理,分离出尿中的沉淀物质,进行形态以及数量等方面的检测和分析。
实验设备:
- 尿液收集杯
- 离心机
- 尿沉渣镜
- 显微镜
实验步骤:
1. 采集新鲜尿液,并放置于尿液收集杯中;
2. 用手摇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转速为2000 rpm,时间为10分钟;
3. 取出上层的液体部分,将底部的沉渣物取出,放入尿沉渣镜中;
4. 将尿沉渣镜放入显微镜中,通过20倍、40倍镜检查尿中沉淀物质的数量和特征;
实验结果:
尿液中检测到少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晶体为钙磷酸盐结晶。
分析与结论:
本次实验结果提示,尿液中可能存在感染或炎症等疾病因素,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同时晶体类型也有参考价值,为病因诊断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证据。
实验注意事项:
1. 收集新鲜尿液,防止污染和变质;
2. 实验中需要佩戴手套等防护装备;
3. 离心处理和操作红细胞计数器时,需按照规范操作,避免产生误差;
4. 实验后清洁和消毒设备和场地。
参考文献:
1. 徐阳. (2004). 实验诊断学教程. 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以上为尿沉渣镜检实验报告,仅供参考。
临床检验实验室DGCPH-CL-SOP-07-15尿沉渣位相检查版序:2019-1页码:第1 页,共5 页[前言]尿沉渣镜检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尿沉渣的显微镜检查可以观察到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如:RBC、WBC、管形.结晶等的变化.这些检查资料,对肾和尿路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都有极重要的意义.[操作步骤]1.取尿液10ML,以相对离心力400g,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剩余沉渣液0.2ml,•混匀;2.吸沉淀物20ul,滴于载玻片上,用18mm*18mm盖玻片覆盖后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全片,再用高倍镜仔细观察;3.细胞成分需观察10个高倍视野(HP),管型需观察20•个低倍视野(LP),报告方式: 个细胞/HP或管型/LP.[临床意义]1.WBC新鲜尿中,WBC外形完整,无明显的退行性变,浆内可见颗粒胞核清楚,分散存在.•增加见于尿路感染和炎症时,死亡的中性WBC外形不规则,结构模糊,浆内充满大颗粒,核不清楚,细胞成团,胞界不明显--脓细胞增加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2.RBC畸型RBC>8000/ml属于肾小球性血尿.镜下血尿常见于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膀胱炎.肾结核.肾结石.肾盂肾炎等,亦可见于出血性疾病.3.上皮CA.肾小管上皮C:来源于肾小管立方上皮或移行上皮表层.* 大于WBC,浆内有脂肪颗粒或空泡--肾小管病变.急性肾炎多见.* 发生脂肪变性,浆中充满脂肪颗粒,称复粒C--慢性肾病.* 含有铁血黄素颗粒--肾脏慢性充血,Hb沉着时,•形态似痰内心力衰竭细胞的颗粒,可在盐酸液中与亚铁氢化钾作用,显普鲁蓝反应而呈蓝色.临床检验实验室DGCPH-CL-SOP-07-15尿沉渣位相检查版序:2019-1页码:第2 页,共5 页B.移行上皮C:来源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等处.此类C•由于部位不同和脱落时器官收缩状态的差异,可分为3种形态.* 表层移行上皮C(亦称大圆上皮C)在器官充盈时脱落,则胞体较大,约为WBC的4-5倍,多呈不规则圆形,核较小常居中央,如在器官收缩时脱落,则胞体较小,约为WBC的2-3倍,形态较圆,•膀胱炎时可成片脱落.* 中层移行上皮C(亦称肾盂上皮C)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棰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此细胞来源于肾盂,有时来自输尿管及膀胱颈部.* 底层移行上皮细胞此细胞体积较小,形态较圆,细胞核相对稍小,肾小管上皮C整个胞体比底层移行上皮C稍大,底层上皮C和肾小管上皮C统称为小圆上皮C.以上移行上皮C常见于膀胱炎.肾盂肾炎.C.扁平上皮C(磷状上皮C)此细胞的胞体较大,扁平似鱼鳞,形状不规则.边缘常卷折,胞核较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有两个以上小核,全角化者核更小,甚至不见.大量出现时表示泌尿道有炎性病变.此C来源于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表层.在妇女常可见到阴道分泌而来的阴道表层鳞状上皮C,一般无临床意义.4.结晶尿液中析出的各种无机盐类.结晶,取决于该物质在尿液中的饱和度,•而饱和度又受尿液酸碱度的影响.酸性尿液中结晶包括有尿酸结晶.非结晶形尿酸盐.•草酸钙结晶.硫酸钙结晶.马尿酸结晶.尿酸钠结晶.胱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胆固醇结晶,•而碱性尿液中结晶包括磷酸钙结晶.尿酸铵结晶.磷酸铵镁结晶.非晶形磷酸盐结晶碳酸钙结晶.尿酸钙结晶.若上述这些结晶经常或大量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镜下血尿,应怀疑有结石的可能,同时对尿路结石性质的确定也有一定帮助.5.粘液丝.正常尿中可能少量出现.尤其在妇女尿中,但大量存在时,表示尿道受刺激或有炎症反应.6.细菌.清洁中断尿中,若镜检每个高倍镜可见一条杆菌,可推断出养菌落数>10 /ml,•是尿路感染的是尿路感染的主要诊断依据之一,但不能确定尿路感染的部位(上尿路感不染或下尿路)•而在尿沉渣中做荧光抗体包囊细菌检ACB用临床检验实验室DGCPH-CL-SOP-07-15尿沉渣位相检查版序:2019-1页码:第3 页,共5 页来做尿路感染的定位.若ACB阳性是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的有力保证,阴性为尿路感染(•膀胱炎)•符合率为86%.7.管型:管型是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集而成的长形圆柱体,•也可以由肾小管上皮(病理性脱落后变性融合而成.管型形成必须有三个条件:1*•原尿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特别是来自肾小管分泌的FH氏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础;2*•肾小管有使尿液浓缩和酸华的能力;3* 要有可使交替使用的肾单位.A.透明管型:无色半透明.圆柱形,大小长短很不一致,通常两边平行,两端钝圆(但有时一端可稍失细).平直或略弯曲,甚至扭曲.在暗视野下意见.正常人在激烈运动后或老年人的尿液中可少量出现,一般无临床意义,此管型在碱性尿液中或稀释时,可溶解消失.透明RBC管型其RBC量应低于管型总体的一半,此管型的出现是肾出血的主要标志.透明WBC管型其WBCC量应低于管型总体的一半,•此管型的出现是肾炎症的重要标志.透明脂肪管型是肾病管型是肾病综和征的特有标志.B.颗粒管型:透明管型的基质中含有颗粒.称颗粒管型.•此管型呈现含有暗灰色.细长.轮廓清楚的颗粒.其颗粒含量占管型总体三分之二.根据颗粒的大小,又可分为粗颗粒管型及细颗粒管型.粗颗粒管型是由WBC变性而成,因粗颗粒POX•染色一般为阳性,而细颗粒管型是由上皮细胞衍化而成,因颗粒酯酶染色阳性而成POX•染色一般为阴性.细颗粒管型偶见于正常尿,常见于运动后.脱水及发热时.如大量出现,•提示存在肾实质损伤可能.粗颗粒管型多见于慢性肾性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若颗粒管型与透明管型同时存在,多见于慢性.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严重感染及动脉硬化等.C.细胞管型(包括上皮C管型.RBC管型.WBC管型.混合管型)结合尿蛋白总量作综合分析,对肾疾病的诊断有较大使用价值* RBC管型伴有蛋白尿>1.5g/d,常为肾小球病;* 大量RBC及RBC管型提示炎症性肾小球病;* 在缺乏大量RBC管型时,尿蛋白>1.5g/d,则提示为非炎症性肾小球病;* 大量RBC伴有肾小管C.颗粒管型.尿蛋白<1.5g/d,但无RBC管型,可见于累及肾小球或肾小动脉疾病;*大量WBC伴有WBC管型,但无RBC管型,尿蛋白<1.5g/d,•常提示为炎症肾小管病,但多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临床检验实验室DGCPH-CL-SOP-07-15尿沉渣位相检查版序:20191页码:第4 页,共5 页*尿蛋白1.5/g/d缺乏C及管型可见于各种类型肾小球病,•非炎症性肾小管一间质疾病及累及中小肾动脉的疾病;*尿沉渣镜检发现大量畸形RBC(>8000/ml)尿蛋白>1.5g/d(或<1.5g/d)•则提示为肾小球病;D.腊样型:表示肾小管有严重的变化.坏死.常见于重症肾小球肾炎.尤其慢性肾小球肾炎症期及肾淀粉样变等病人的尿液.各种组化染色对管型的分型:1.STEYNHEIY染色法:*透明管型:透明管型基质全呈蓝色,其蓝色基质中含有红色颗粒.*粗颗粒管型:呈红色粗大颗粒,其透明管型基质的色泽呈红一红紫色.*细颗粒管型:含有微细呈红色颗粒,是有点失掉的样子.*上皮管型:透明管型中被肾上皮细胞埋着,其核呈蓝色浆有变性的红色颗粒,细胞间隙有散见的透明基质.2.sternheimer-malinranse染色发:透明管型呈粉色或紫色;颗粒管型呈淡红色一蓝色;细胞管型深紫色脂肪管型不着色.3.Berhe-muhlbery染色法:RBC管型:呈淡粉色WBC管型:呈淡蓝色4.May-Giemsa染色法:管型:淡紫色或深紫色5.巴氏(Papamicolaon)染色法:*透明管型:呈淡蓝色或偶尔呈橙黄色;*颗粒管型:蓝色-灰色,基质中含有清楚或粗的折光颗粒;*上皮管型:蓝色.灰色或橙色,透明或呈颗粒状,充满肾上皮C;*腊样管型:呈一致性橘黄色或蓝色,并含有亮的折射物,边缘有裂缝或缺凹;*脂肪管型:呈蓝色.橙色.灰色或棕色,管型中含有大空泡;*RBC管型:暗红色或橙红色,含蓝色的基质中充满RBC;*WBC管型:淡蓝色.灰色或橙色,充满分解的WBC.临床检验实验室DGCPH-CL-SOP-07-15尿沉渣位相检查版序:2019-1页码:第5 页,共5 页尿沉渣检查与尿干化学检查的相关性:尿沉渣检查可识别尿中细胞.管型.结晶.细菌.寄生虫等各种病理成分,但此法操作简单.快速.尿沉渣检查与干化学检查的比较:干化学法测定WBC,•由于尿液中含有大量先锋IV.庆大霉素等药物时,可使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若尿中污染甲醛,或高浓度胆红素,或使用某些药物(如呋喃胆啶)时,可产生假阳性,而导致结果有所偏差.若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或菌尿,可引起干化学法测定尿RBC的假阳性,或尿液中大量维生素C的存在,可竞争性抑制反应致使干化学产生阴性.因此,干化学只能作为一个筛选实验,而决不能代替显微镜检查.检验者必须用显微镜来执行镜检以防漏检或结果不相等.为了探讨过筛标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如果以干化学检查结果RBC<10/ul,WBC阴性,亚硝酸盐阴性及尿蛋白阴性四项指标作为过筛镜检的标的标准,RBC检查假阴性率为0.13%,WBC检查假阴性率为0.80%,•证明以此作为过筛标准是可行的.。
尿沉渣检查实验报告尿液是人体代谢产物的重要排泄物之一,通过尿液的检查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尿液检查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尿沉渣检查,它可以提供关于尿液中固体物质的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沉渣检查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尿沉渣检查,了解尿液中固体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从而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实验步骤:1. 收集尿液样本:在早晨起床后,使用干净的容器收集新鲜的尿液样本,约20毫升。
2. 检查尿液外观:观察尿液的颜色、透明度和气味。
正常尿液应该呈淡黄色,透明度较高,无异味。
3. 离心沉淀:将尿液样本放入离心机中,以2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5分钟,使尿液中的固体物质沉淀到底部形成尿沉渣。
4. 观察尿沉渣:将离心后的尿液样本取出,用显微镜观察尿沉渣的形态和结构。
5. 记录结果:根据观察结果,记录尿沉渣中不同固体物质的种类和数量。
实验结果:1. 红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尿沉渣中可见红细胞的存在。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应该很少,如果出现大量红细胞,可能是尿路感染、肾脏疾病或其他疾病的表现。
2. 白细胞:尿沉渣中也可以观察到白细胞的存在。
白细胞的增多可能是尿路感染的信号,也可能是其他炎症反应的结果。
3. 上皮细胞:尿沉渣中的上皮细胞数量较少,正常情况下应该很少见。
如果出现较多的上皮细胞,可能是尿路感染或其他疾病的表现。
4. 结晶体:尿沉渣中还可以观察到结晶体的存在,如草酸钙结晶、磷酸钙结晶等。
结晶体的形成可能与尿液中某些物质的浓度过高有关,也可能是尿液酸碱度的改变所致。
5. 细菌:在尿沉渣中发现细菌的存在可能是尿路感染的表现。
讨论与结论:通过尿沉渣检查,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尿液中固体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进而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结晶体和细菌的存在与尿路感染、肾脏疾病等疾病有关。
因此,尿沉渣检查是一项简单而有效的检查方法,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尿沉渣检查虽然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但并不能完全确定疾病的诊断。
一、实验目的通过尿沉渣检验,了解尿液中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的含量,以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
二、实验原理尿沉渣检验是将尿液进行离心后,对沉淀物中的有形成分进行测定。
通过观察和计数细胞、管型、结晶等,可初步判断泌尿系统是否存在炎症、感染、结石、肿瘤等疾病。
三、实验材料1. 试剂:生理盐水、尿沉渣检测液、瑞氏染液、醋酸酒精固定液。
2. 仪器:离心机、显微镜、离心管、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等。
四、实验方法1. 标本采集:采集新鲜晨尿,约10ml。
2. 尿液离心:将尿液置于离心管中,以每分钟2000转的转速离心5分钟。
3. 沉渣制备:弃去上清液,取约0.5ml沉渣,倾于载玻片上,覆以盖玻片。
4. 检测:(1)低倍镜观察:先用低倍镜将涂片全面观察一遍,寻找有无细胞、管型及结晶体。
(2)高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仔细辨认,并进行计数。
5. 结果记录:记录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的数量。
五、实验结果1. 细胞:(1)红细胞:18个/HP;(2)白细胞:2125个/HP;(3)上皮细胞:46个/HP;2. 管型:无;3. 结晶:无。
六、实验分析1. 红细胞:正常尿液中红细胞数量很少,18个/HP可能提示有轻微的血尿,需进一步检查。
2. 白细胞:2125个/HP明显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3. 上皮细胞:46个/HP,属于正常范围。
七、实验结论本次尿沉渣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存在白细胞增多,可能存在泌尿系统感染。
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如尿细菌培养、尿常规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八、注意事项1. 标本采集时,应确保尿液新鲜,避免污染。
2. 离心过程中,注意保持离心速度和时间的稳定。
3. 观察和计数时,应仔细辨认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避免误诊。
九、总结尿沉渣检验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通过观察和计数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可初步判断泌尿系统是否存在炎症、感染、结石、肿瘤等疾病。
实验八尿沉渣检查Examination of urinary sediment非染色法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实验原理尿液经离心沉淀后,置显微镜下观察其有形成分,如细胞、管型、结晶等。
试剂器材载玻片、盖玻片、滴管、10ml刻度离心管、离心机、普通光学显微镜操作步骤1.未离心直接涂片法(1)混匀将尿液标本混匀。
(2)制备涂片取混匀后的尿液1滴于载玻上,加盖玻片,避免产生气泡。
(3)观察计数先用低倍镜观察全片细胞、管型等成分的分布情况,再用高倍镜确认。
管型要观察计数至少20个低倍镜视野;细胞要观察计数至少10个高倍镜视野;结晶按高倍镜视野中分布范围估计报告。
(4)结果报告细胞以最低数∼最高数/HP、管型以最低数∼最高数/LP报告。
结晶以所占视野面积报告,无结晶为(-);结晶约占1/4视野为(+);约占1/2视野为(++);约占3/4视野为(+++);满视野时为(++++)。
如果细胞、管型数量过多难以计算时,则可按结晶的报告方式报告结果。
2.离心沉淀涂片法(1)离心刻度离心管,倒入混匀后的新鲜尿液10ml,相对离心力(RCF)500g离心5min。
(2)弃上清弃去上清液,留下0.2ml尿沉渣并混匀。
(3)涂片用微量吸管取混匀尿沉渣0.02ml,滴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
(4)观察计数与未离心直接涂片法相同。
(5)结果报告与未离心直接涂片法相同。
3.定量尿沉渣分析板法定量尿沉渣分析板为特制的一次性使用的硬质塑料计数板(见图5-2),每块板上有10个计数池,每个计数池又有1个计数区,每个计数区有10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又分为9或16个小方格,计数池的高度为0.1mm,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故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μl;10个大方格的总容积为1μl,每个样本用1个计数池。
(1)未离心法直接吸取混匀尿液1滴充入定量尿沉渣分析板计数池内,在低倍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内管型总数,在高倍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内细胞总数,此即每微升的尿液中某种有形成分的数量。
尿沉渣定量检查
尿沉渣定量检查有传统的艾迪(Addis)计数法以及1h计数法、尿沉渣计数板法和仪器计数法等。
1.1h尿有形成分计数法本法较留12h 尿简便,不需限制饮食(但不能大量饮水),不必加防腐剂,对有形成分影响小,适用于门诊及住院患者连续检查。
2.尿沉渣定量分析板计数法本法实验条件(尿量、离心、留一定量沉渣)较规范化和标准化,符合尿检验标准化要求。
参考值:1h尿中有形成分计数:成人红细胞:男<30000/h,女<40000/h;白细胞:男<70000/h,女<140000/h。
临床意义:尿沉渣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定量计数,比随机性尿沉渣直接涂片镜检,能更准确反映泌尿系统疾病情况,并可动态观察、比较肾病变的程度及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1.红细胞【参考值】玻片法平均0~3个/HP,定量检查0~5个/μl.【临床意义】尿沉渣镜检红细胞>>个/HP,称为镜下血尿。
多形性红细胞>>80%时,称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
多形性红细胞<<50%时,称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见于肾结石、泌尿系统肿瘤、肾盂肾炎、多囊肾、急性膀胱炎、肾结核等。
2.白细胞和脓细胞【参考值】玻片法平均0~5个/HP,定量检查0~10个/μl.【临床意义】若有大量白细胞,多为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或尿道炎。
3.上皮细胞(1)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尿中出现,常提示肾小管病变。
对肾移植术后有无排斥反应亦有一定意义。
(2)移行上皮细胞:正常尿中无或偶见移行上皮细胞,在输尿管、膀胱、尿道有炎症时可出现。
大量出现应警惕移行上皮细胞癌。
(3)复层扁平上皮细胞:见于尿道炎。
4.管型(1)透明管型:正常人0~偶见/LP,老年人清晨浓缩尿中也可见到。
在运动、重体力劳动、麻醉、用利尿剂、发热时可出现一过性增多。
在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恶性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时可见增多。
有时透明管型内含有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又称透明细胞管型。
(2)颗粒管型:①粗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药物中毒等)原因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②细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
(3)细胞管型:①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在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损伤时出现。
②红细胞管型:常与肾小球性血尿同时存在。
③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4)蜡样管型:该类管型多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
(5)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及其他肾小管损伤性疾病。
5.结晶体一般临床意义较小。
若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时,应怀疑有泌尿系结石的可能。
尿沉渣报告单尿沉渣检查是临床常规检查之一,通过观察尿液中的沉淀物,可以了解患者的肾脏和泌尿系统情况,对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份尿沉渣报告单,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姓名,XXX 性别,男年龄,35岁住院号,XXX。
检查项目,尿沉渣检查。
检查时间,XXXX年XX月XX日。
检查结果:外观,清澈。
尿比重,1.020。
PH值,6.0。
蛋白质,阴性。
葡萄糖,阴性。
酮体,阴性。
潜血,阴性。
亚硝酸盐,阴性。
白细胞,2-5个/HP。
红细胞,0-2个/HP。
上皮细胞,少量。
管型,无。
结晶,无。
小圆上皮细胞,少量。
粘液丝,无。
细菌,少量。
其他,无。
诊断意见,尿液正常。
解读:1. 外观,尿液清澈,说明患者的尿液没有混浊物质,这是正常的表现。
2. 尿比重,尿比重是尿液中溶质浓度的一种表现,正常尿比重一般在1.010-1.025之间,本次患者的尿比重为1.020,属于正常范围内。
3. PH值,PH值是尿液的酸碱度指标,正常尿液的PH值在4.5-8.0之间,本次患者的尿液PH值为6.0,也在正常范围内。
4. 蛋白质、葡萄糖、酮体、潜血、亚硝酸盐,这些项目均为阴性,说明患者尿液中没有异常成分。
5. 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小圆上皮细胞、粘液丝、细菌,这些项目的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的尿液中没有炎症、感染等异常情况。
综上所述,本次患者的尿沉渣检查结果属于正常范围,没有发现明显异常情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尿液检查结果只是一个辅助诊断指标,不能代替临床诊断,如果患者有不适症状,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希望本次报告单能够对患者有所帮助,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及时咨询医生。
祝患者健康!。
尿液沉渣镜检标准
由于尿液分析仪检测尿液化学分析影响因素较多,为了提高检验质量,更好的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检验报告,需要对异常的尿液标本进行离心沉渣显微镜检测。
针对本实验室尿液分析仪水平,特别制定本尿液沉渣镜检标准。
一、标准如下:
白细胞、潜血、尿蛋白、亚硝酸盐、维生素C中任何一项或多项出项阳性(包括弱阳性)时,均进行显微镜目测检测尿沉渣。
二、操作:
1.取刻度离心管一支,倒入混合的新鲜尿液10毫升,1500r/min离心5min.
2.待离心停止后,取出离心管,弃上清尿液,留下0.2毫升尿沉渣,轻轻摇动
离心管,使尿沉渣有形成分充分混匀.
3.取尿沉渣0.02毫升滴在载玻片上,用18mm×18mm的盖玻片覆盖后在显微镜
下镜检.
三、结果判断:
10×10倍镜头,管型计数;观察20个视野,并算出平均数。
10×10倍镜头,观察其中有形成份的全貌及管型。
10×40倍镜头,观察鉴定细胞成份和计数;观察10个视野并记录结果。
40×40倍镜头,管型鉴定。
四、参考值:
1.细胞成份:每高倍镜视野所见的最低值至最高值。
RBC:0-3/HP WBC:0-5/HP
2.管型(透明):低倍镜视野
0-1/全片
3.尿结晶和盐类数量以每个高倍镜视野1+、2+、3+、4+报告。
五、|参考文献:
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2、罗春丽主编《临床检验基础》
3、刘成玉主编《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
尿沉渣镜检(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尿沉渣镜检是使用显微镜对尿沉淀物进行检查,识别尿液中的细胞、管型、结晶、细菌、寄生虫等各种病理成分,并根据它们的数量和形态分析,辅助对泌尿系统疾病作出诊断、定位、鉴别诊断以及预后判断。
二临床意义1.红细胞>3个/HPF,且尿液外观无血色者,称为镜下血尿。
正常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剧烈运动、冷水浴、久站或重体力劳动后可出现暂时性镜下血尿。
另外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炎、精囊炎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等也可以引起血尿。
2.白细胞>5个/HPF,称为镜下脓尿。
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以及女性阴道炎、宫颈炎等。
3.肾小管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无肾小管上皮细胞。
当出现和增多时可能系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异反应和间质性肾炎。
尿中如有过多的上皮细胞粘附细菌,提示存在泌尿系感染。
4.管型管型的出现与肾脏疾病有密切关系。
(1)透明管型正常人偶见,在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恶性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时可见增多。
(2)颗粒管型见于急性及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期等。
(3)红细胞管型表示血尿来源于肾实质。
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4)白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多发性动脉炎、肾病综合征等。
(5)肾上皮细胞管型此种管型出现,多为肾小管病变,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淀粉样变、重金属中毒等。
5.结晶病理性的结晶有胱氨酸、亮氨酸、胆红素和药物结晶等。
某些结晶的出现还有助于对结石的诊断和分析。
6.寄生虫尿检中可发现丝虫微丝蚴、血吸虫卵、蛲虫等,常在妇女尿中见到阴道毛滴虫,有时男性尿中也可见到。
7.细菌在新鲜尿液中发现多量细菌,表示泌尿系道有感染。
三正常值参考范围1.WBC:0~5个/HPF;2.RBC:0~3个/HPF;3.透明管型:0~1/LPF。
非染色尿沉渣镜检
参考值
1.细胞成分:每高倍视野所见的最低至最高值:红细胞(0 ~3)/H P ;白细胞(0~5)/H P
2.管型(透明):每低倍视野平均值(0 ~1)/全片。
3.尿结晶和盐类数量以每高倍视野+、2+、3+、4+报告
注意事项
清晨空腹第一次尿,应在1 小时内送检。
应准备干净及干燥采尿杯,在一定情况下,由患者采集中段尿。
女性患者应清洗外阴后留尿。
为保持尿沉渣中细胞成分维持原来的形态特征,要求迅速送检,见到各种上皮细胞也应报告,报告方式参照白细胞。
临床意义
尿内白细胞增多,表示泌尿系统化脓性炎症。
红细胞增多,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或恶性肿瘤。
透明管型可偶见于正常人清晨浓缩尿中;当有轻度或暂时性肾或循环功能改变时,尿内可有少量透明管型;在肾实质性病变时可见较多的颗粒管型。
红细胞管型的出现见于肾小球肾炎等。
颗粒管型的出现提示肾单位有淤滞现象。
脂肪管型的出现,见于慢性肾炎、肾病型及类脂性肾病。
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尿内出现肾衰竭管型,提示预后不良。
蜡样管型的出现,提示肾有长期而严重的病变,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和肾淀粉样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