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检验

  • 格式:ppt
  • 大小:8.18 MB
  • 文档页数:6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
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多边形, 又称多边细胞,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约为1.5倍);胞核圆形,核膜厚, 核突出易见;胞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件数量不等的含铁 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粒,此时称复粒细胞。
临床意义



尿液中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 见于: 急性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症,如肾 小管上皮细胞成堆出现提示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复粒细胞); 肾移植术后1周,尿内可出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 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但如放生排斥反映,则尿中可再度大 量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 如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见含铁血黄素,则提示有慢性心力衰竭、 肾梗死、血管内溶血等。
干化学检查和镜检
已经有很多研究和文献证明,尿干化学检查中的红 细胞和白细胞项目,不能取代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查, 尿液干化学检查的所有内容也都是过筛性检查内容, 并不能取代显微镜检查内容;而显微镜检查也不能 取代化学检查。 在某些情况下干化学检查与湿化学检查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应用价值也有不同。

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形态较圆,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统称为较圆 上皮细胞,但两者有差别,底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较大,而核 较小。肾小管上皮细胞则反之。
临床意义
移行上皮细胞增多提示相应部位的病变,如
膀胱炎时可见大量大圆上皮细胞;肾盂肾炎 时可见大量尾行上皮细胞。
③鳞状上皮细胞
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是尿液中最大的上皮细胞, 形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曲,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 可有2个以上小核,全角化者核更小,甚至不见。这种细胞形体扁平而薄, 又称扁平上皮细胞。

肾小管上皮管型
管型内含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中的细胞呈瓦片状排列, 可充满管型,细胞大小不等,胞核模糊。
正常人尿中无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尿中检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表示肾小管腔内的上 皮细胞有病变和脱落。是肾脏疾病加重的指标。 在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管损伤时出现。如急性肾小 管坏死、肾淀粉样变性、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肾 小球肾炎晚期等。 妊娠中毒症、药物、重金属或化学品中毒症也可见 肾小管上皮细胞。

三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尿液显微镜形态学检查也称作尿沉渣检查或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显微镜检查包括定性检查、定量检查、红细 胞形态分析等内容。 常规显微镜检查主要观察的内容是细胞、管 型、结晶三大类成分。同时注意发现异常细 胞和寄生虫。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学比较
尿液细胞检查
红细胞
白细胞
②移行上皮细胞
表层移行上皮:因胞体较大又称大圆上皮细胞,其体积可随器官胀缩状态而 变化较大。器官充盈时,脱落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4~5倍,多呈不规则圆形, 核较小,常居中;器官收缩时,则细胞体较小,约为白细胞的2 ~3倍,形态 较圆。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又称尾形上皮细胞或纺锤状上皮细胞, 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 圆形或椭圆形。
临床意义
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见于暂时性血尿、泌尿
系统自身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尿液蛋白 质一般不增多。 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 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常伴有 尿蛋白增多及管型出现。
2.白细胞
尿中性粒细胞呈圆球形,直径10~14μm,较红细胞大,不 染色时的细胞核较模糊,胞质内颗粒清晰可见,无明显蜕 变,常分散存在,外形完整。
出现的或者由于某种药物在体内代谢异常而 出现的结晶。
尿液分析的内容


尿液理学检查 化学检查 显微镜形态学检查
一、尿液的理学检查
包括对尿量、颜色、透明度、比密、气味、
(酸碱度)、渗透量、电导率等物理指标进 行分析检验。
二 尿液的常规化学检查
尿液干化学检验项目主要有:pH、比密、蛋
白质、葡萄糖、酮体、胆红素、尿胆原、亚 硝酸盐、红细胞(潜血)、白细胞(粒细胞 酯酶);维生素C。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尿液是机体内具有重要意义的体液
尿液常规检查是临床基础检验(常规检查)的重
要内容之一 是临床上重要的过筛检查手段之一 是评估肾脏疾病最常用的和不可取代的首选 检验项目之一 是普及和应用面非常广泛的实验内容之一 是操作简便、快速、无须昂贵仪器、费用低 廉、易于取得、无痛检查方法之一
常见的几个问题
红细胞: ①干化学(+)镜检(-):可能由于尿液红细胞被破 坏释放出血红蛋白,或某些患者尿液中有对热不稳 定酶、肌红蛋白或菌尿。 ②干化学(-)镜检(+):可发生在尿中含大量维生 素C或试带失效时。 白细胞: ①干化学(+)镜检(-):可能为尿液在膀胱贮存时 间过长或其他原因致使白细胞破坏。 ②干化学(-)镜检(+):多发生在尿液中以淋巴细 胞或单核细胞为主时。
白细胞检查
在正常尿中可偶然见到1~2个白细胞/HPF,如果高倍视野 见到>5个白细胞或每小时尿白细胞>4000个,称为镜下脓 尿。如尿液含大量白细胞,成乳白色,含甚至出现凝块, 称为肉眼脓尿。
闪光细胞(glitter cell):在低渗条件下有时可见到中性粒 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子运动。由于光折射在油镜下可 见灰蓝色发光现象,因其运动似星状闪光,故称为闪光细 胞。
血尿

健康成人24小时尿中红细胞不超过100万个,随机 一次尿如果不离心浓缩,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离 心浓缩后高倍镜视野下偶见。
尿液离心沉淀后每个高倍镜视野可见1~2个红细胞, 即为红细胞增多。 尿液中镜下红细胞>3/HPF,且肉眼不能看到尿液显 血色,称为镜下血尿。 1L尿液中含血量在1ml以上,肉眼能观察到尿呈红 色,称为肉眼血尿。

3.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约为白细胞的2~3倍,可分为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 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多吞噬细菌等微小物体;大吞噬细胞 来自单核细胞称为巨噬细胞,边缘不整齐,胞核呈肾性或类圆形, 胞质丰富,胞质内含有大量被吞噬的物体,有时胞质能见到空泡及 伸出的阿米巴样伪足。
临床意义
尿中吞噬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急性炎症,如
脂肪管型
管型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折光性很强的脂肪滴。肾 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见于慢性肾 小球肾炎,尤多见于肾病综合症,预后不良
尿液结晶检查
生理性结晶:多来自食物及机体盐类正常代
谢产生的各种酸性产物,与钙、镁、铵等离 子结合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又称代谢性 盐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
病理性结晶:是由于各种疾病因素,在尿中

①均一性红细胞血尿
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主要见于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道毛细 血管破裂的出血,红细胞未受肾小球基底膜挤压,因而其形态 正常。来自肾小管的红细胞虽可受PH及渗透压变化的作用,但 因时间短暂,变化轻微,故呈均一性血尿。
②非均一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细胞血尿
多为肾小球性血尿,即变形红细胞性血尿,其中的红细胞形 态变化与肾小球基底膜病理性改变对红细胞的挤压损伤,各 段肾小管内不断变化的ph、渗透压、介质张力、代谢产物对 红细胞作用有关。

蜡样管型
其外形似透明管型,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折 光性强、质地厚、易折断、有切迹或泡沫状,较短 而粗,一般略有弯曲,末端常不整齐。
正常人尿中无蜡样管型。
尿中检出蜡样管型是预后不良的征象,提示
病情严重,肾小管有严重坏死或肾单位慢性 损害。长期少尿和无尿则可导致管型长期滞 留于肾小管内,形成蜡样管型。 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功能衰 竭、肾淀粉样变、肾功能不全、肾移植慢性 排异反应等。
透明管型
呈规则的圆柱体,但大小、长短很不一致,通常两边平行, 两端钝圆(一端可稍尖细成尾形),平直或略弯曲,甚至 扭曲,质地菲薄。
正常人晨尿中可偶见透明管型,儿童尿中透明管型 较成人略多,老人尿中透明管型较常见。剧烈运动、 发热、心功能不全时透明管型略微增多。 尿中透明管型明显增加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淤血、高血压、肾 脏动脉硬化和肾淀粉样变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时, 透明管型常与其他病理性管型同时出现;慢性间质 性肾炎患者尿中可长期大量出现透明管型。 肾炎晚期可出现异常粗大的透明管型,称为肾衰竭 管型,是宽幅管型的一种类型。
临床意义
正常尿中可见少量鳞状上皮细胞,如大量增
多并伴有白细胞增多,则提示有炎症。女性 患者则应排除阴道分泌物混入的位于阴道表 层的扁平上皮细胞。
尿液管型检查


① ②


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 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集体,是尿沉渣 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成分 形成管型的四个条件: 原尿中有清蛋白、T-H蛋白 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力 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液淤积 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且常伴 白细胞增多,并伴有脓细胞和细菌。尿吞噬 细胞的多少常与炎症程度有密切关系。
4.上皮细胞

尿中上皮细胞来源于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 膀胱和尿道等。可按组织学和形态学进行分类,对 泌尿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 ②移行上皮细胞 ⑴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 ⑵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尾行上皮细胞) ⑶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 ③鳞状上皮细胞
脓细胞:是由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 细胞形成,其外形多变,细胞质内充满颗粒,细胞核模 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炎症急性期, 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也见 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分泌物污染尿液。 淋巴、单核细胞增多:见于肾移植术后、慢性炎症、 新月形肾小球肾炎,应用抗生素、抗癌药物引起的 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 失。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可见。
白细胞管型
管型中充满白细胞(或脓细胞)且多退化变性或坏死, 一般为中性粒细胞,细胞呈球形,有时呈团性重合。
正常人尿中不会出现白细胞管型。 白细胞管型内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脓细胞。因此多 与感染性疾病有关。 若尿中检出白细胞管型则提示肾脏有化脓性或细菌 性感染,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肾实 质感染性疾病,是上尿路感染的标志物。也见与肾 脏非感染性炎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 肾病综合征患者,但多与肾上皮细胞管型和红细胞 管型同时出现。

颗粒管型
粗颗粒细胞
细颗粒细胞
管型基质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外形常较透明管型短而 宽大,颗粒轮廓清晰,容易折裂,可有不规则的断端,呈 无色、淡黄褐色或棕黑色。按颗粒的粗细可分为粗颗粒管 型和细颗粒管型2种。
正常人尿中无,但在剧烈运动后、高热、脱水等情 况下可偶见细颗粒管形。 尿中颗粒管形同透明管形同时存在和出现。 尿中细颗粒管型的出现和增加,提示肾脏有实质性 改变。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 小管硬化症、药物中毒等。 一般情况下细颗粒管形出现表示症状较轻,而粗颗 粒管形出现提示病情加重,如肾功能衰竭时会出现 宽福的粗颗粒管型。
吞噬细胞
上皮细胞
1.红细胞


未染色的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淡黄色,直径大约7~ 8μm 渗透压对红细胞的影响: 低渗透压尿中红细胞胀大,使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膜, 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红细胞。 高渗透压尿中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似锯齿形、棘形或桑 葚状。 PH对红细胞的影响: 酸性尿中,红细胞膜脂质内层面积增加,体积变小。碱性尿 中,红细胞膜脂质外层面积增加,细胞肿胀 容易溶解破裂,边缘不规则。

红细胞管型
管型基质中嵌入红细胞且多在10个以上,其中红细胞常 互相粘连而无明显的细胞界限,有时红细胞形态完整, 有时因溶血仅见红细胞残影。
正常人尿中无红细胞管型和血红蛋白管型。
若尿中检出红细胞管型则提示肾单位有出血
性改变。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 球肾炎急性发作、肾充血性疾病、系统性红 斑狼疮等疾病;还可见于肾梗死、肾静脉血 栓形成等肾脏实质出血性疾病。 血红蛋白管型可见于输血血型不符合造成的 溶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