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全文)
- 格式:docx
- 大小:46.25 KB
- 文档页数:22
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疗及预防指南完整版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世界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病原体之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据统计,每50例5岁以下全因死亡病例中,有1例为RSV所致[1]。
2019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RSV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ALRTIs)发病约350万例,占全球10%以上[1];住院62万~95万,占全球的17%~24%,位居全球第2[2]。
婴儿感染RSV后续出现反复喘息、气道高反应,甚至哮喘的风险增高[3]。
目前国内多项评估RSV感染住院患儿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的研究数据公布[4-7]。
2023年3月国内首个《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团体标准获得批准[8]。
2022 年底,Science公布了2022 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其中RSV 疫苗取得突破进展成功入选,标志着RSV 预防进入了新篇章[9]。
基于当前RSV疾病监测、疾病负担、诊断标准、防治手段等领域的临床证据,制订“中国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医生版)”,以指导和规范我国儿童RSV临床诊疗决策,促进多学科合作,提升我国儿童RSV防控水平。
本指南遵循临床实践指南构建方法学,符合美国医学科学院(institution of medicine,IOM)临床实践指南概念[10],参考2014 年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的制订流程以及相关方法学标准[11],及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evaluation,AGREE Ⅱ)[12]制订指南计划书和正式指南文件。
指南报告参考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条目(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13]。
2020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最重要的病毒病原。
RSV感染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
为进一步规范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以国内外RSV最新研究进展为参考,特制定《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一般治疗对于急性期患儿应动态观察及评估病情变化,当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92%时,给予氧疗。
对于重症患儿,还可选择无创持续性正压通气(CPAP)或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
当存在上气道阻塞并引起呼吸困难或喂养困难时可给予口鼻腔吸痰或9 g/L盐水滴鼻缓解鼻塞症状,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若能正常进食,建议继续经口喂养,如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进食后呛奶易引起误吸等情况,可给予鼻胃管营养摄入,必要时可给予静脉营养,以保证体内水电解质内环境的稳定。
药物治疗1.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对于RSV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在抗感染、平喘、吸氧补液等常规基础治疗上,可试用重组人α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α1b 2~4 μg/(kg•次),2次/d,疗程5~7 d;干扰素α2b 10万~20万IU/(kg•次),2次/d,疗程5~7 d。
利巴韦林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实利巴韦林在治疗RSV感染中的有效性,故不推荐常规使用。
2 支气管舒张剂支气管舒张剂(如β2受体激动剂)单独或联合抗胆碱能类药物雾化在RSV 感染后引起喘息患儿中的疗效尚不明确。
对于RSV感染伴喘息症状患儿可试用支气管舒张剂,然后观察临床效果,如用药后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可继续应用;如用药后无改善,则考虑停用。
对于RSV感染已经引起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的重症患儿,支气管舒张剂还可能增加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的风险,需慎用。
推荐剂量:硫酸沙丁胺醇溶液雾化吸入,<6岁,2.5 mg/次,用药间隔视病情轻重而定。
2020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最重要的病毒病原。
RSV感染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
为进一步规范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以国内外RSV最新研究进展为参考,特制定《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一般治疗对于急性期患儿应动态观察及评估病情变化,当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92%时,给予氧疗。
对于重症患儿,还可选择无创持续性正压通气(CPAP)或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
当存在上气道阻塞并引起呼吸困难或喂养困难时可给予口鼻腔吸痰或9 g/L盐水滴鼻缓解鼻塞症状,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若能正常进食,建议继续经口喂养,如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进食后呛奶易引起误吸等情况,可给予鼻胃管营养摄入,必要时可给予静脉营养,以保证体内水电解质内环境的稳定。
药物治疗1.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对于RSV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在抗感染、平喘、吸氧补液等常规基础治疗上,可试用重组人α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α1b 2~4 μg/(kg•次),2次/d,疗程5~7 d;干扰素α2b 10万~20万IU/(kg•次),2次/d,疗程5~7 d。
利巴韦林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实利巴韦林在治疗RSV感染中的有效性,故不推荐常规使用。
2 支气管舒张剂支气管舒张剂(如β2受体激动剂)单独或联合抗胆碱能类药物雾化在RSV 感染后引起喘息患儿中的疗效尚不明确。
对于RSV感染伴喘息症状患儿可试用支气管舒张剂,然后观察临床效果,如用药后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可继续应用;如用药后无改善,则考虑停用。
对于RSV感染已经引起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的重症患儿,支气管舒张剂还可能增加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的风险,需慎用。
推荐剂量:硫酸沙丁胺醇溶液雾化吸入,<6岁,2.5 mg/次,用药间隔视病情轻重而定。
2020版:中国儿童肺炎链球菌性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肺炎链球菌感染至今仍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
我国肺炎链球菌性疾病(PDs)诊治水平及实验室检测水平在不同地区、医院、科室间差异较大,且临床医师对疫苗免疫关注不够。
为了进一步规范PDs的防治,我们组织国内呼吸、感染、免疫和急救领域里在PDs和肺炎链球菌临床与科研方面有经验的儿科专家,制定出一个能代表临床医师观点的共识,以提高我国儿童PDs诊治及防控水平,保障儿童健康。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通常又称为肺炎球菌,是3月龄以上儿童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也是儿童血流感染、肺炎、脓胸、急性中耳炎、鼻窦炎的常见病原菌,偶尔也会引起蜂窝织炎、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腹膜炎等,至今仍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感染病原[1]。
肺炎链球菌引起的临床感染统称为肺炎链球菌性疾病(pneumococcal diseases,PDs)。
PDs类型多样,患者就诊于不同专科,从临床表现无法确定感染由肺炎链球菌所致,需要依赖实验室检测。
PDs诊治水平及实验室检测水平在不同地区、医院及科室间差异较大。
目前诊断明确的肺炎链球菌感染远远少于实际的病例。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PDs和肺炎链球菌监测、疾病负担研究,尤其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及疫苗接种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需要积极推广相关知识。
200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首先发表了《预防儿童肺炎链球菌疾病专家共识》[2];2010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联合发布了《儿童肺炎链球菌性疾病防治技术指南(2009年版)》[3];2012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了《肺炎链球菌相关疫苗应用技术指南》[4]; 2012年底,《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刊发了《肺炎链球菌临床检验规程的共识》[5];2018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及其疫苗与免疫分会发布了《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17年版)》[6]。
2020版: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全文)和流行概况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尤其对五岁以下的儿童造成严重威胁。
早产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原发免疫缺陷的婴幼儿更容易受到感染,病情也更加严重。
然而,目前还没有RSV疫苗或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该病毒感染。
唯一可用于预防RSV感染的人源化特异性抗体帕利珠单抗尚未引进国内临床应用。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规范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2儿童RSV感染的病理生理特点及致病机制2.1病理生理特点RSV感染主要侵犯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死亡。
这些病理生理特点可能导致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等严重疾病。
2.2致病机制RSV感染的致病机制包括直接细胞毒性和免疫反应。
RSV感染会激活宿主细胞的免疫系统,导致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
此外,RSV感染还可以干扰宿主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进一步加重病情。
3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标准3.1临床表现儿童RSV感染的临床表现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喘息、呼吸急促等。
3.2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儿童RSV感染,包括鼻咽拭子或喉拭子的RSV抗原检测、呼吸道分泌物的病毒核酸检测等。
4儿童RSV感染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儿童RSV感染。
临床上采用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的方法,包括保持水分平衡、氧疗、支气管扩张剂等。
5儿童RSV感染的预防措施5.1个体预防个体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已感染的人、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
5.2集体预防集体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儿童疫苗接种、加强儿童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等。
帕利珠单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RSV感染的方法,但目前尚未引进国内临床应用。
RSV是最常见的婴幼儿ALRTI病原,其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根据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抗RSVIgG抗体阳性率从1到6个月龄为71%,随后逐渐上升,在6到12个月龄、1到3岁、3到6岁和6岁以上分别为84%、89%、96%和98%,20岁以上则达到100%。
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005年全球约有3,380万RSV感染所致的儿童ALRTI病例,占所有儿童ALRTI的22%,其中55,600到199,000例儿童死亡,占所有死亡病例的3%到9%。
201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约有3,310万例5岁以下儿童RSV感染ALRTI新发病例,其中320万患儿需要住院治疗,占所有ALRTI的28%,59,600例住院患儿死亡,占ALRTI死亡病例的13%到22%。
在6个月以下的患儿中,住院140万例,其中27,300例患儿死亡,所有死亡病例中,99%的患儿来自于发展中国家。
RSV感染发病率最高的5个国家依次为巴基斯坦、印度、尼日利亚、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贡献了全球近一半的RSV-ALRTI的疾病负担。
据估计,我国由于RSV感染引起的ALRTI的发病率约为31.0(18.7到50.8)/1,000,占儿童ALRTI的18.7%。
Ning等人对我国5岁以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进行荟萃分析,发现RSV占17.3%。
在上海地区2013年至2015年18岁以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中,RSV占13.9%,在病毒病原中的检出率居第1位。
在北京和山东等华北地区2012年至2015年2岁以下住院儿童中,RSV的检出率高达33.3%,在病毒病原中占第1位。
新生儿RSV感染发病率也不低。
基于3个社区的研究显示,每年每1000名新生儿发生RSV感染40次,新生儿期RSV-ALRTI的住院率为15.9(95%CI:8.8到28.9)/1,000.RSV感染后,有多种危险因素可能导致其发展为ALRTI,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男性、有兄弟姐妹、母亲吸烟、特应性皮炎史、非母乳喂养和居住环境拥挤等。
同时,高危人群包括年龄<12周、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性气道畸形、咽喉功能不协调、左向右分流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免疫缺陷和神经肌肉疾病等。
随着年龄增长,RSV感染住院率呈下降趋势。
据统计,RSV-ALRTI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天,不同收入国家的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SV感染引起的ALRTI病情更重,对卫生保健服务的影响更大。
不同国家RSV感染的病死率差异较大,低及低中收入国家的hCFR均明显高于高收入国家。
以6~11月龄婴儿为例,低收入、低中收入、中上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hCFR分别为9.3 (3.0~28.7)/1 000、2.8 (1.8~4.4)/1 000、2.4(1.1~5.4)0.9/1000和(0.2~4.0)/1000.RSV全球在线病死率数据库(RSV Global Online Mortality Database,RSV GOLD)对1995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期间死于社区获得性RSV感染的~59月龄儿童的个体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不同收入国家的RSV相关死亡年龄也有差异。
但与历史上的RSV病死率相比,所有年龄组和各地区的RSV相关病死率均有下降趋势。
RSV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其流行受到地理位置、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北半球国家和地区,RSV的流行季节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2月的冬季和早春季节[17,18]。
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RSV的感染率在潮湿的雨季出现明显增高[18]。
在我国北方地区,基于分子检测RSV的方法,以阳性检出率10%及以上为阈值,RSV流行季节开始于第41周(10月份中旬),结束于次年第20周(5月份中旬),持续33周[16]。
在南方的温州地区,RSV感染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与温度密切相关[19]。
2RSV简介及感染致病机制2.1RSV简介RSV最初是从黑猩猩呼吸道中分离出来的,由于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导致相邻细胞融合,细胞病变形成类似合胞体的结构,因此被称为呼吸道合胞病毒。
根据病毒种类的不同,RSV 分为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牛呼吸道合胞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BRSV)和鼠呼吸道合胞病毒(mur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MRSV)。
RSV原归属于副黏病毒科肺炎病毒属,但在2015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XXX Viruses,ICTV)将RSV重新划分至肺炎病毒科(Pneumoviridae)正肺病毒属(Orthopneumovirus),并在2016年将HRSV重新命名为人正肺病毒(XXX)[20]。
RSV的基因组结构为非节段性单股负链RNA,基因组全长约15.2kb,编码11个蛋白质,分别为非结构蛋白NS1、NS2、核衣壳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小疏水蛋白SH、黏附蛋白G、融合蛋白F、M2-1、M2-2和多聚酶亚单位蛋白L(如图1、图2所示)[21]。
G和F蛋白是RSV膜表面的两个重要的糖蛋白,它们是病毒的重要抗原蛋白,也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的主要病毒抗原。
其中,G蛋白主要负责与宿主细胞黏附,而F蛋白则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
在RSV全基因组各编码蛋白序列中,G蛋白编码基因变异较大,分为第一高变区和第二高变区。
目前,国际上根据第二高变区3′末端的核苷酸序列进行RSV的基因型别鉴定。
与G蛋白相比,F蛋白无论在亚型间还是亚型内均具有较高的保守性,是目前抗体、疫苗及其他治疗性药物研发的热点蛋白。
RSV只有一个血清型,分为A、B两个亚型。
研究表明,RSV的A、B两个亚型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单一亚型流行为主或A、B亚型共流行的特征。
其中一个亚型流行一段时间后会被另一个亚型取代而继续流行。
我国北方地区RSV A、B亚型呈交替流行。
与B亚型比较,当A亚型高流行时,RSV季节开始时间会提前3~5周,持续时间也会延长约6周。
依据RSV G蛋白第二高变区的基因特征,目前将RSV A亚型分为15个基因型,RSVB亚型分为30个基因型。
近年来,插入重复序列的病毒RSV A-ON1和RSV B-BA9成为全球广泛流行的基因型。
2012年,XXX地区报道发现RSVA亚型在G蛋白第二高变区出现72个碱基的插入,命名为新基因型ON1.自此,ON1基因型在全球出现流行。
我国RSV的分子流行特征研究显示,2008年以前,我国RSVA亚型以GA基因型流行为主,2010年至2013年以NA1基因型流行为主,2013年以后,新基因型ON1增多,逐步取代NA1基因型成为我国流行的优势基因型。
2003年,在HVR2区出现60个核苷酸重复序列的RSV B亚型BA基因型毒株,此后BA基因型不断进化并产生新的基因型,到2018年为止,BA已划分为15个基因型,但BA9基因型仍是国际上RSVB亚型流行的优势基因型。
BA9基因型于2006年在我国首次发现,自2008年以来在我国15个省市均有流行,成为RSVB亚型优势流行基因型。
RSV感染的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病原因素、气道上皮细胞相关因子、免疫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
RSV感染最易累及呼吸系统,其主要机制为气道阻塞、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及随后的气道高反应性。
RSV感染后,气道高反应性也是一种常见的病理表现。
感染后,气道平滑肌的收缩力增加,气道的狭窄程度加剧,导致呼吸困难。
此外,RSV感染还可能导致气道上皮细胞的变性和黏液的过度分泌,加剧气道阻塞和高反应性。
研究表明,RSV感染后IL-13、IL-4、IL-5等炎性因子的水平升高,也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炎性因子可以促进T 细胞的分化和活化,增加气道平滑肌的收缩力,导致气道狭窄和呼吸困难。
此外,RSV感染还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RSV感染后的气道高反应性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儿童感染RSV后,下呼吸道感染是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
患儿可出现呼吸急促、喘息、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低氧血症、呼吸衰竭、肺炎等并发症。
婴幼儿、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心、肺等系统基础疾病患儿、家庭环境不良及既往呼吸道感染史的患儿更容易发生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39]。
3.3RSV感染的预后大部分RSV感染的患儿预后较好,仅表现为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可自行恢复。
但婴幼儿、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心、肺等系统基础疾病患儿及发生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预后较差,可能出现呼吸衰竭、肺炎等并发症,甚至死亡。
此外,RSV感染后易发生气道高反应性,增加了儿童后期发展为哮喘的风险[40]。
因此,预防RSV感染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