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
- 格式:docx
- 大小:15.91 KB
- 文档页数:5
《呼吸道合胞病毒:防治攻略全知晓》一、病毒来袭:认识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致病病毒,主要引起婴幼儿的呼吸道感染。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三千万 5 岁以下儿童因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导致肺炎,约 10% 的患儿需要住院治疗,病死率可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死亡病例的 13%-22%。
其中,6 月龄以下婴儿最为危险。
该病毒的潜伏期约为 4 - 5 天。
初期可见咳嗽、鼻堵塞等症状,约 2/3 的病例有高热,但发热一般不是持续性的,多数为 1 - 4 天,少数为 5 - 8 天。
约 1/3 病儿中度发热,多持续 1 - 4 天。
多数病例的热程为 4 - 10 天。
轻症病例呼吸困难及神经症状不显著,中、重症有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喘憋、口唇青紫、鼻扇及三凹征,少数重症病例也可并发心力衰竭。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其中半数以上为 1 岁以内婴儿。
虽然 80% 的新生儿出生时血清中有母传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但这些抗体的保护作用非常有限。
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季节,呼吸道合胞病毒可以在新生儿病房引起爆发流行。
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无特异性,大多数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常见症状为咳嗽、流涕、打喷嚏等。
严重感染者常是以嗜睡、烦躁、发热或体温不稳定为特征,而不是有呼吸道的改变。
也可表现为呼吸暂停,早产儿呼吸暂停发作多见。
肺部病变较严重者可出现咳嗽、多痰、喘息,肺部可出现中小肺泡音或者哮鸣音。
二、治疗有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治疗手段(一)一般支持治疗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后,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让身体有足够的精力去对抗病毒。
在饮食方面,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至关重要。
新鲜蔬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同时,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
此外,注意鼻、咽、口腔的卫生也不可忽视,可通过漱口、清洁鼻腔等方式减少病毒滋生和传播的机会。
(二)对症治疗当患者出现高热时,可使用布洛芬等进行药物降温并联合物理降温。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症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又称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可使培养细胞发生特征性融合细胞,是婴儿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少数可伴有皮疹。
本病经飞沫呼吸道传染,具有传播广、感染率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世界各国均有传播和流行,几乎每年或隔年出现一次较大流行,是婴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之一。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或融合病毒(RSV)所致。
属副黏液病毒RNA型,直径100~140nm,核衣壳由32个对称20面体衣壳组成,有囊膜。
不被乙醚、氯仿破坏。
用人细胞、双倍体细胞及原代猴肾细胞等可以培养病毒,且可产生特殊的融合细胞故名。
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查,可在感染的细胞胞质中查到病毒。
本病经飞沫呼吸道传染,具有传播广、感染率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世界各国均有传播和流行,几乎每年或隔年出现一次较大流行,是婴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之一。
二、发病机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经空气飞沫或直接进入易感者的呼吸道,RSV侵入机体后首先在鼻咽部黏膜内增殖,并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婴儿,老年人,RSV可由鼻咽部延及各级支气管和肺泡,从而发展为严重的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呼吸道病毒侵入人的呼吸道表面的纤毛上皮细胞后,在其内复制和扩散并直接引起受染细胞损伤,造成局部病变或产生全身毒血症状。
某些病毒感染的组织损伤可能由机体免疫反应所介导,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对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的直接破坏最轻,但能引起婴幼儿严重呼吸道疾病;最易罹患的年龄正是母传抗体水平最高的阶段;接种疫苗后反而使自然感染者的病情加重等均提示其发病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理改变有鼻、咽、喉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与单核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可发生变性、坏死、脱落。
上皮细胞胞质或胞核内可见包涵体。
病变程度与病毒种类、型别和感染部位有关。
轻者数天后上皮细胞可再生而恢复正常。
如病变累及细支气管,可发生上皮细胞坏死、剥脱,细支气管壁有广泛单核细胞浸润,纤维蛋白、细胞碎片和黏稠的黏液可堵塞管腔而致肺不张、肺气肿。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简称RSV)和流感(Influenza)都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它们在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
然而,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进行区分:1. 病原体特点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属于副黏液病毒科的单链负链RNA病毒,其特点是在电镜下观察到的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类似皇冠状的突起。
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密切接触和空气气溶胶传播。
流感是由A、B、C三种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A型和B型流感病毒对人类健康影响较大。
流感病毒也是单链负链RNA病毒,但其形态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所不同,流感病毒颗粒呈球形或六角形,表面有类似刺突的结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空气气溶胶和直接接触传播。
2. 症状特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喘息、鼻塞、流涕、发热等,病程一般为1-3周。
婴幼儿感染后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肺炎、支气管炎等并发症。
流感的症状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相似,但通常更为严重。
流感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咳嗽、喉咙痛、鼻塞、流涕、肌肉疼痛、头痛等。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流感病程通常为1-2周,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等。
3. 易感人群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中,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
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也容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流感对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感染后病情较重,并发症风险较高。
此外,孕妇感染流感后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4. 预防措施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加强免疫力。
对于婴幼儿和高风险人群,建议接种相应的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避免拥挤的公共场所等也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呼吸道合胞诊断标准呼吸道合胞(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简称RSV)感染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病毒性感染之一。
本文将介绍呼吸道合胞的病原学特征、感染机制以及目前广泛应用的合胞诊断标准。
一、呼吸道合胞的病原学特征呼吸道合胞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轮状病毒科。
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冬季和春季流行最为严重。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如被污染的手、衣物等。
婴幼儿是主要的感染人群,特别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其抵抗力较差,易受到感染。
二、呼吸道合胞的感染机制呼吸道合胞感染的主要靶器官为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喉咙、支气管和肺部。
RSV感染的初期病理变化是感染细胞的嵌合形成合胞,形成巨细胞。
合胞内含有病毒包膜和核酸,通过小梁体连接,形成具有多核的异核细胞。
这种合胞结构有助于病毒扩散和蔓延,并导致病毒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逸,从而引起炎症反应和机体病理损害。
三、呼吸道合胞的临床表现呼吸道合胞感染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咽痛、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等症状。
对于婴幼儿来说,呼吸道合胞感染还可能引起腹泻、呼吸急促以及吸气性鸣叫音等。
四、呼吸道合胞的诊断标准呼吸道合胞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病毒学检测和影像学表现等。
以下为常用的RSV合胞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对于存在上呼吸道症状的患者,特别是婴幼儿,应高度怀疑呼吸道合胞感染。
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常伴有发热。
2. 病毒学检测:目前,常用的病毒学检测方法包括鼻咽拭子或鼻腔吸取标本中的RSV RNA检测、免疫荧光染色和RSV抗体滴度测定等。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明确病毒感染的存在并确定其类型。
3. 影像学表现:胸部X线检查可以帮助判断呼吸道合胞感染的病情。
受感染的患者往往出现肺部浸润、间质性病变和肺泡腔积液等改变。
综上所述,呼吸道合胞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在婴幼儿中流行较为严重。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一、背景资料1.1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neumonia)简称合胞病毒肺炎,临床表现为咳嗽、流鼻涕、发烧、有时喘息,与流感症状相似,是一种小儿常见的间质性肺炎,多发生于婴幼儿。
由于母传抗体不能预防感染的发生,出生不久的小婴儿即可发病,但新生儿较少见。
国外偶有院内感染导致产科医院新生儿病房爆发流行的报道。
在北京,48%的病毒性肺炎和58%的毛细支气管炎系由合胞病毒引起(1980~1984);在广州,小儿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的31.4%由合胞病毒引起(1973~1986);在美国,20%~25%的婴幼儿肺炎和50%~75%的毛细支气管炎由合胞病毒引起。
1.2 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简称HRSV或RSV)是引起小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
RSV为中型单股反链RNA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肺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
RSV在电镜下所见与副流感病毒类似,病毒颗粒大小约为150nm,较副流感病毒稍小,对乙醚敏感,无血球凝集性,在人上皮组织培养形成特有的合胞(syncytium),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可见胞浆内包涵体。
1.3 RSV分子生物学信息RSV基因组为长约15.2kb的单股负链RNA,编码11种蛋白,包括3种跨膜包膜糖蛋白(F,G和小疏水蛋白SH),1种基质蛋白(M),4种核衣壳蛋白(N,P,L 和M2-1),2种非结构蛋白(NS1和NS2)为I型干扰素拮抗剂,1种RNA调节因子(M2-2)。
其中G和F为主要中和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血清中和抗体和呼吸道粘膜的分泌型sIgA,根据G蛋白抗原性差异分为A和B两个亚型。
N,F,P,NS2和M等蛋白可诱导机体产生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s)。
二、RSV疫苗2.1 RSV疫苗研究背景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支气管炎和肺炎的主要原因,也可导致免疫缺陷病人和老年人群发病和死亡。
关于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介绍以及预防措施一、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什么RSV(呼吸道合胞病毒)为肺炎病毒科,正肺病毒属的RNA病毒。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感染的高危人群主要集中在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2至8天,临床表现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早期感染大部分局限于上呼吸道,临床表现如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哑等。
RSV感染者大多数症状会在1-2周内自行消失,少部分可以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喘息,极少部分进一步加重出现呼吸急促和喂养困难等,严重者可发展为呼吸衰竭。
在传播途径方面,有症状的感染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都可传播病毒,通常可通过以下途径传播:1、接触传播,如鼻咽黏膜或眼黏膜接触到含病毒的分泌物或污染物;2、近距离接触患者咳嗽或打喷嚏等。
二、为何反常季节爆发RSV感染RSV感染在全球呈广泛流行,受地理位置、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影响,在我国,RSV感染好发于冬春季(约为11月至次年2月),以往一到冬季,RSV感染的患儿便逐渐增加,今年却从4月开始,RSV感染与日俱增,部分感染者病情持续时间较久。
造成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疫情期间自我保护有关,通过佩戴口罩、居家隔离及勤洗手消毒等措施,切断了RSV的传播途径,降低了RSV的感染率,同时因为接触病原的刺激减少,儿童对该病毒的免疫力也普遍降低,而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防控政策的转变,大众活动范围扩大,人员聚集,从而造成RSV的感染增加,导致反季流行。
三、RSV病毒、新冠与流感病毒有何异同这三种病毒都是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且传染性强的病毒,均会引起发热、咳嗽及鼻塞流涕等症状,虽然他们有不少相似的症状,但也有一些区别。
四、出现这些症状第一时间就医RSV感染的患儿,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及发热,大多数病情较轻,予常规对症治疗后病情便可好转;若患儿出现发热持续3天以上、咳嗽喘息明显,甚至有鼻翼煽动、呼吸急促、呻吟、呼吸时胸部凹陷,或有精神不好、烦躁不安、喂养困难或脱水等症状,家长需及时送孩子就医。
合胞病毒传染期一般多久合胞病毒传染期多久合胞病毒即呼吸道合胞病毒,多少天就不会传染了需视情况而定。
若患者积极进行治疗,一般4-5天就不会传染了;若病情较为严重,通常7-10天才能不传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属于一种血清型,感染者可因病毒刺激而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等。
该病情具有传染性,可通过飞沫、接触污染物等途径传播,如果在感染该病毒后及时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如抗病毒口服液、利巴韦林颗粒等,就能抑制病毒的活性,从而促使病毒死亡,此类患者4-5天就不会传染了。
如果在感染该病毒后并未及时去医院诊治,随着病毒在机体中不断繁殖,就会致使患者症状加重,如发热、呼吸困难等,此时病毒传染性也会变强,可能7-10天才能不会传染。
在感染该病毒后,建议患者做好个人防护,以免病毒大面积传播,如佩戴口罩、自我隔离等。
期间建议也要密切观察身体变化,若症状久未缓解,则需及时去医院诊治。
合胞病毒感染是怎么引起的1、呼吸道飞沫传播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在呼吸道黏膜中复制、增殖,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将携带有病毒的飞沫播散到空气中,当正常人群吸入后,就可能引起感染。
2、接触传播从感染者口腔或鼻腔中喷出的病毒飞沫还可附着在物体表面,如果正常人接触了这些污染的物体,没有及时洗手并触摸了自己的口鼻后,也可引起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咳嗽多久能好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痊愈需根据病情,一般情况需要1周以上,甚至数周。
同时有一部分患儿可能预后不佳,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呼吸道合胞病毒多发生在2岁内的儿童。
感染后2-4天内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鼻塞、流涕,但很快进入至下呼吸道症状,出现咳嗽、喘息,进一步加重出现呼吸急促、呼吸费力和喂养困难。
如仅仅为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一周内痊愈。
但如病程进入到下呼吸道感染阶段,一般需2周以上能恢复正常。
治疗过程中,患儿可能合并其他严重细菌感染、其他病毒感染,病情长,危重症多。
治疗恢复后甚至有儿童有肺纤维化等严重并发症。
如何区分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一、如何区分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流感病毒都是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它们都可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
虽然这两种病毒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在某些方面仍然有所区别。
下面我们将从定义、传播方式、症状、疾病进程及病程、治疗方法与用药、预防措施与建议、相关并发症与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比较。
二、定义差异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非包膜的RNA病毒,它属于披膜病毒科,是合胞病毒属的代表种。
流感病毒是一种包膜病毒,它属于正粘液病毒科,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属的代表种。
这两种病毒在形态和结构上有所不同。
三、传播方式不同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产生带有病毒的飞沫,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
此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物品或表面也可能导致传播。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产生带有病毒的飞沫,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
此外,接触污染的物品或表面也可能导致传播。
四、症状表现区别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症状通常比流感病毒感染的症状要轻,但有时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有时可能出现发热和呼吸困难。
流感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咳嗽、喉咙痛等,有时可能出现呕吐和腹泻。
五、疾病进程及病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病程通常较短,发病后大约1周左右即可康复。
然而,对于老年人、儿童和孕妇等高风险人群来说,病情可能较重,需要就医治疗。
流感病毒感染的病程较长,通常需要2周左右才能康复。
病情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但对于老年人、儿童和孕妇等高风险人群来说,病情可能较重,需要就医治疗。
六、治疗方法与用药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特效药,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采用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等方法缓解症状。
对于流感病毒感染的患者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进行治疗。
在发病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缩短病程和减轻症状。
如何区分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一、如何区分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流感病毒是两种不同的病毒,虽然它们都引起呼吸道感染,但它们的症状、病程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区分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的方法:1.定义差异: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多见于婴幼儿。
流感病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流行性,主要影响儿童和成年人。
2.传播方式不同: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产生带有病毒的飞沫,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
流感病毒也可以通过飞沫传播,但还可以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物品或表面传播。
3.症状表现区别: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通常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流涕等症状,有时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流感病毒感染后,通常会出现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喉咙疼痛等症状,还可能伴有肌肉疼痛、鼻塞等症状。
4.疾病进程及病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病程通常较短,病情较轻,一般在1周左右自愈。
流感病毒感染的病程较长,病情较重,可能需要2周左右才能康复。
5.治疗方法与用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如使用解热镇痛药缓解发热和疼痛,使用止咳药缓解咳嗽等症状。
流感病毒感染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Tamiflu)进行治疗,同时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也很重要。
6.预防措施与建议: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主要是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感染者的飞沫等。
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的飞沫和物品等方式进行。
7.相关并发症与注意事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能引起支气管炎、肺炎等并发症,需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流感病毒感染可能引起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就医并按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
总之,要区分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可以从定义、传播方式、症状表现、病程、治疗方法与用药、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如何区分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流感病毒是两种不同的病毒,它们引起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也不同。
本文将从定义与概述、病原学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体征、诊断与检测方法、治疗与预防措施、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预防与控制策略、研究与发展趋势等方面,介绍如何区分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
一、定义与概述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主要影响婴儿和儿童。
它的症状通常比流感轻,但是也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如肺炎和住院治疗。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影响人群中的易感个体。
流感的症状通常比呼吸道合胞病毒严重,包括高烧、咳嗽、喉咙痛、肌肉疼痛和疲劳等。
二、病原学与流行病学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包膜RNA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
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释放到空气中,然后被易感个体吸入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全年均可发生感染,但最常见于冬季。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液病毒科,有甲(A)、乙(B)和丙(C)三种类型。
甲型流感病毒又分为H1N1和H3N2两种亚型。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的表面传播。
流感的季节性明显,通常在冬季和春季发生。
三、临床症状与体征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症状通常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喉咙痛和呼吸困难等。
在严重病例中,可能导致肺炎、呼吸急促、喉咙肿胀和三凹征等严重症状。
流感病毒感染的症状通常包括高烧、寒战、头痛、肌肉疼痛、咳嗽、喉咙痛、鼻塞和疲劳等。
其他可能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和腹泻等。
四、诊断与检测方法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的诊断主要通过病毒分离、抗原或抗体检测以及PCR等方法进行。
病毒分离是将患者的鼻咽部分泌物或咽拭子接种到特定的细胞系或鸡胚中,观察是否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或鸡胚死亡。
抗原或抗体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病毒抗原或抗体来确定病毒感染。
PCR是利用特定的引物和DNA聚合酶来扩增病毒的基因组DNA片段,从而检测病毒的存在。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呼吸道合胞病毒,英文简称:RSV,属于RNA病毒,和我们了解的新冠病毒、流感病毒一样,是引起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之一。
RSV是1956年从黑猩猩呼吸道分离出来的,因其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导致相邻细胞融合,细胞病变形成类似合胞体的结构而被称为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非常容易传染,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
RSV主要通过鼻咽黏膜接触含病毒的体液、汗液或或污染物而传染。
直接接触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2020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等最新发布的《儿童呼吸道感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同时也强调:飞沫和气溶胶也可引起RSV传播。
RSV可在手和污染物上存活数小时,所以勤洗手和接触防护(戴口罩)是预防包括RSV在内的呼吸道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
RSV一年四季均可感染,我国北方的流行期为10月至次年5月,南方流行季节性不明显。
RSV呈全球广泛流行,其流行受地理位置、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影响。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张耀文等通过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的系统检索,进行了135个研究的meta分析,揭示了RSV在我国的流行特点为:冬春两季感染发病高峰期,其余月份散发,与流感病毒流行时期有一定的重叠;全国范围内12月-2月为RSV流行高峰期;从
地理位置看,我国中部、西北和西南为高发地区;其中海南、广东等气温较高地区,RSV季节性流行不明显。
RSV感染潜伏期为1-10天,通常为5-7天。
RSV感染早期大部分局限于上呼吸道,临床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声音嘶哑等,同时伴有发热,也可无明显症状;在感染后2-5天逐渐出现下呼吸道咳嗽、喘息、呼吸频率加快、烦躁不安等症状,严重者吸气时有“三凹征“表现。
早期症状家长不容易辨识区分;对于两岁以下儿童,RSV感染后可快速进展为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1RSV感染率高,且易反复感染
RSV感染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极易侵犯低龄儿童。
几乎所有儿童2岁以前都会感染RSV。
约50%儿童曾经发生过2次或以上RSV感染。
大多数儿童如果在出生1年内感染过RSV,此后3年几乎都会反复感染。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检出率与年龄有关,我国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2007-2010年监测研究表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毒检出率,1岁以下为83.0%;1-3岁为80.1%,3-6岁为60.8%,年龄越小病毒检出率越高。
RSV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重症肺炎最常见的病毒病原,一项儿童健康的肺炎病原学研究(PERCH研究)表明:RSV是儿童重症肺炎的
第一致病原,占病毒病原的51%,其次为鼻病毒、偏肺病毒和流感病毒等。
2RSV感染致病机制
RSV感染的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病原因素、气道上皮细胞相关因子、免疫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
RSV感染最易累及呼吸系统,其主要机制为气道阻塞、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及随后的气道高反应性。
3儿童RSV感染的临床表现及预后
RSV是引起婴儿严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
RSV感染不能产生永久性免疫,不能保护儿童免于再次感染。
RSV感染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以表现为症状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或中耳炎,也可以表现为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与患儿的年龄、基础疾病、环境暴露因素及既往的呼吸道感染史有关。
RSV可以在高危患儿中引起重症感染,并可累及呼吸系统以外的脏器。
4RSV感染的实验室检查
4.1 一般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检测常提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而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C反应蛋白在正常范围。
4.2 影像学检查RSV感染后的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小斑片状阴影、肺气肿。
4.3 RSV病原学检查确定RSV感染诊断必须有病原学结果为依据。
临床样本的采集和运送对于RSV的实验室诊断至关重要。
用于RSV检
测的样本,最好在发病急性期采集。
RSV是有包膜的RNA病毒,在外界环境下极易失活,冻融后的临床样本,几乎不可能分离到病毒,用于RSV分离的样本应采取床旁接种。
用于病毒核酸检测的样本,为避免核酸降解,采集后应暂存在4 ℃并尽早送检,若72 h不送检,应置于-80 ℃低温保存。
用于RSV检测的适宜样本类型主要包括鼻咽拭子、鼻咽部吸出物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呼吸道样本。
对正在进行机械通气的患儿最好采集气管内洗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不建议采集口咽拭子标本。
可用于RSV检测的方法包括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病毒分离、抗体检测,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见表2。
目前可应用于临床RSV感染诊断的方法主要是抗原检测及核酸检测。
抗原检测阳性意味着病毒在活跃的复制增殖状态,与临床表现相关性较好,急性期过后很快转阴性,但该方法的敏感性较核酸检测低,临床应用中需注意。
5儿童RSV感染的治疗
5.1 一般治疗对于急性期患儿应动态观察及评估病情变化,当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92%时[11,73],给予氧疗。
对于重症患儿,还可选择无创持续性正压通气(CPAP)或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
当存在上气道阻塞并引起呼吸困难或喂养困难时可给予口鼻腔吸痰或 9 g/L 盐水滴鼻缓解鼻塞症状,保持呼吸道通畅。
5.2 药物治疗
5.2.1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利巴韦林、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高渗盐水雾化吸入、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菌药物
5.2.1.1 干扰素对于RSV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在抗感染、平喘、吸氧补液等常规基础治疗上,可试用重组人α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α2b 10万~20万IU/(kg·次),2次/d,疗程 5~7 d。
6RSV感染防治药物新进展
近几年,有几种新型RSV感染防治药物初步显示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2类:抗体类和融合抑制剂类。
7感染的预防
RSV主要通过鼻咽黏膜或眼黏膜接触含病毒的分泌物或污染物传播。
直接接触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但飞沫和气溶胶也可引起传播。
RSV可在手和污物上存活数小时。
洗手和接触防护是预防传播的重要措施。
HRSV感染后的潜伏期为2~8 d,通常为4~6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