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名词解释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指个体的意识、感受、欲望等个人主观体验的中心,是一个体验世界和认知自我存在的观念。
它也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的起点,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
在心理学中,自我中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自我认知的中心,是一个人思考、感知和体验事物的基本视角。
自我中心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一个人对外界的理解和解释,以及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中心包括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即对自己存在感的认知和体验;个体的自我意向,即个体对自己欲望和目标的认知和感受;个体的自我形象,即个体对自己外在形象和表现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中心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在自我中心的引导下,会主动选择、解释和评价外界的信息,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进行认知和评估,以及建立和维护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关系。
自我中心也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和情感,个体会根据自我中心的认知和感受,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
自我中心在个体发展和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首先形成了自我中心的认知结构,即儿童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一切都围绕着自己展开。
随着认知的发展,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形成了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自我认知。
而青少年则经历了自我中心性的再次突出,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形象和表现,追求自我独立和个体差异的强调。
然而,自我中心也有其局限性。
个体在自我中心的引导下,可能产生自利性的思维和行为,导致自我主义和自我中心的行为。
在社会交往中,自我中心也可能妨碍个体的合作和共识形成,使得个体更加关注个人利益而忽略他人的需要和期待。
总的来说,自我中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主观体验和行为的基础。
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而在社会交往中,需要适度调整自我中心的引导,以实现个体与他人的协调共存。
自我中心的例子
1. 我总是先考虑自己的感受,哎呀,就像那次朋友们商量去哪里玩,我一心就想着自己想去的地方,完全不顾其他人的想法,我可真够自我中心的呀!
2. 你看我,每次有好吃的,我总是第一个抢着吃,哪管别人有没有呢,这不是自我中心是什么呀!
3. 我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老是自己说个不停,别人根本插不上话,这多自我中心呀,就像一个舞台上只有我自己在表演。
4. 每次做决定的时候,我基本都是自己就定了,也不问问别人的意见,我真是太自我中心了呀!
5. 别人找我帮忙,我还得先考虑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呢,不然就不太乐意,这多自我中心呐!
6. 我挑东西都是挑自己喜欢的颜色款式,也不管别人喜不喜欢,这算不算是自我中心呢?
7. 在团队合作时,我老是强调自己的想法最重要,这不就是自我中心的典型表现么?
8. 我会因为自己想看某部电影,就非得拉着别人一起去,全然不顾人家是不是感兴趣,多自我中心啊!
9. 我对自己的东西特别在意,别人碰一下都不行,可真是以自我为中心到家了呀!
观点结论:哎呀,仔细想想,自我中心还真不是个好习惯,得改改啦!。
形容自我为中心的词语
形容自我为中心的词语
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形容自我为中心的词语有哪些?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形容自我为中心的词语,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形容自我为中心的词语 1
我行我素
自私自利
自命不凡
自视甚高
恃才傲物
自吹自擂
形容自我为中心的词语 2
得意自鸣
成语释义:鸣:表达。
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独断专行
成语释义: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形容作风不民主。
独断独行
成语释义: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形容作风不民主。
奋矜之容
成语释义:矜:自以为是;容:态度。
自我认为比别人有能力的一种骄傲表现。
固执己见
成语释义: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骄傲自大
成语释义:盛气凌人,过分抬高自己。
狂妄自大
成语释义:狂妄:极端的自高自大。
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自中无人。
目中无人
成语释义:眼里没有别人。
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
目指气使
成语释义:目指:动一下眼睛来指物;气使:用嘘气声支使人。
用眼神和气色指使人。
形容骄横傲慢的样子。
目无尊长
成语释义:不把尊长放在眼里。
形容狂妄无礼。
目空一切
成语释义:什么都不放在眼里。
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自我中心性的名词解释
自我中心性是一种指人们往往以自身利益为基础,评价他人行为的倾向,会影响到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
这种倾向源自人类本能的自我中心思维,有助于保护自身的利益,但也可能导致自私任性的行为。
自我中心性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社会问题、外交和政治等议题,这也是为什么这种思维模式被视为诸多负面影响元凶之一。
例如,自我中心性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平性,也可能使一些国家和社区受到政治和伦理上的影响。
出现自我中心性的原因有多方面。
一方面,它可能源自于社会环境中的社会压力,比如生存压力、竞争压力等,这将导致人们更强调自己的利益,并使其变得自私任性。
另一方面,它也是由于个人习惯,决定着一个人会更加坚定自身的利益,因为这是他们更熟悉的事情。
虽然自我中心性可能引发严重的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自我中心思维都是负面的。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自我中心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挑战,比如在竞争性环境中,保持自爱可以激励人们去实现更大的成就。
此外,自我中心性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辨别自己的朋友,以及有助于建立自我认知,提升自信。
虽然自我中心性有它的好处,但是过度的自我中心性仍然是危险的,可以导致社会表现的失败。
如果一个人过分依赖自己的利益,他将不会考虑到他人的权益,对他人的合作也不再有信心,从而影响到社会交往、社会融合及团结。
因此,强调自我中心性无益于建立和谐的社会,也无益于提高社会效率和谐。
最后,要摆脱过度的自我中心性,应该从自身开始改变,多关注他人及他们的需求,制定一个公平合理的做事准则,努力实施,以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在真正的节制和公正之下建立自己的更美好的未来。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的特点
1.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呀,那可真是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比如说,大家一起玩游戏,他就非得要当主角,别人都得围着他转,好像这游戏没他就玩不下去似的!
2. 他们总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从不会去体会别人的心情。
就像弟弟哭了,他才不管呢,还在那继续玩自己的玩具,这多让人无奈啊!
3.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很霸道呢,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绝对不能碰!比如看到别人拿着他喜欢的画笔,他会马上冲过去抢过来,压根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呀!
4. 他们还很难接受批评,你要是说他一点不好,他能跟你急!简直就像那骄傲的大公鸡,听不得别人说半句不是。
5. 这种孩子一旦认定了什么事,那真的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就好比他说今天要吃冰淇淋,不管天气冷不冷,就得吃到嘴才行!
6. 他们也不太会分享,自己的零食那是捂得紧紧的,别人休想从他那分到一点,这不是小气鬼是什么呢?
7.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和别人发生争执时,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这不是和那蛮不讲理的人一样嘛!
8. 他们也不太会关心别人,小伙伴生病了,他可能都不会过问一句,心里只有自己的事,多自私呀!
9. 这样的孩子就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其他人都得靠边站。
可不能让孩子一直这样啊,得好好引导,教他们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分享,别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啦!。
自我中心名词解释
自我中心”在心理学上的定义就是:“我所看到的一切就是别人所看到的一切,我所感受到的一切就是别人所感受到的一切,我的视角就是别人的视角”。
自我为中心,即为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在哲学范畴里的定义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凡事都从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出发考虑问题,个人的欲望和利益至上,并不顾他人与大众的利益与感受,一切以个人得失进行思维的主张与行为的模式。
另外,个人主义,在社会学范畴里的定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已,不顾他人的错误思想。
以自我为中心的例子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人类非常普遍的心理倾向。
简言之,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把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放在第一位,而不是顾及他人的感受需要。
以下是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例子:1. 只顾自己的习惯,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一个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例子,就是那些仅仅为了自己的习惯而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人。
例如,有些人可能在上班期间大声打电话或听音乐,而从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身边的同事产生了干扰。
这些人会认为别人应该去适应他们,而不是反过来。
2. 缺乏同理心和理解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常常缺乏同理心和关注他人的能力。
他们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伟大之处,却无法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同时,他们也很难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批评,认为自己做得已经完美了,无需改变。
3. 对别人的要求过高很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将自己的标准挑得非常高,而对他人的行为和能力则毫不宽容。
比如,他们可能对配偶、子女和同事要求过分严格,让他们感觉压力非常大。
这种行为通常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和疏远。
4. 过于自信,不愿意接受挑战有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总是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接受反驳。
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最有能力的人,不愿意接受挑战或听取他人的看法。
这种行为不仅限制了自己的成长,也会让周围的人觉得自己非常傲慢。
总之,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合理的。
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尽可能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自我中心思维名词解释自我中心思维是指个体在思考、判断和行为中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关注自己的需求、利益和观点,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这种思维方式常常表现为自私自利、缺乏同理心和关注他人的情绪和反应。
自我中心思维是人类天生的特点之一,也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我中心思维与个体的认知发展有关。
在儿童早期,他们往往只能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世界,无法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
随着认知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然而,在某些情境下,个体仍然会表现出自我中心思维,这可能受到个体性格、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自我中心思维在个人和社会关系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自我中心思维使个体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入的关系。
由于个体过于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导致沟通和合作困难。
其次,自我中心思维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缺乏同理心和关注他人的情绪,可能使个体产生孤独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此外,自我中心思维还会阻碍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只关注自己的观点和利益,意味着无法接纳新的和不同的观点,对个体的思维和行为范围造成限制。
为了克服自我中心思维,个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培养同理心。
了解和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能够扩展个体的思维和视野。
其次,发展合作意识。
在合作、协商和共享的过程中,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并形成更加平等和和谐的关系。
第三,修正自我认知。
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独立而有限的个体,不可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和利益,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加强社会文化的引导。
倡导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共享和互助,能够减少自我中心思维的出现。
总之,自我中心思维是个体认知发展和社会经验的结果,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克服自我中心思维,个体需要培养同理心、发展合作意识、修正自我认知,并加强社会文化的引导。
以自我为中心心理学说法
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是一种个体倾向于过度关注自己的需求、感受和观点,而忽视或轻视他人的倾向。
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中被认为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对个体的人际关系、情绪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
1. 自我中心:过度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忽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2. 自大: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过于自信,常常夸大自己的优点,忽视自己的缺点。
3. 缺乏同理心:难以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体验,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贴。
4. 难以接受批评:对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过于敏感,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5. 人际关系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往往会导致人际关系问题,如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冲突和争吵等。
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如童年经历、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
要改变这种心理状态,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培养同理心:通过学习和实践,尝试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观点,关心他人的需求。
2. 接受批评:学会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
3. 关注他人:尝试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主动帮助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自我反思:定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努力改进。
5. 寻求帮助:如果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严重影响到生活,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帮助。
总之,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是一种需要关注和改变的不健康心理状态。
通过培养同理心、接受批评、关注他人、自我反思和寻求帮助等方法,可以逐渐克服这种心理倾向,建立更加健康和平衡的人际关系。
龙源期刊网
自我中心
作者:尤今
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26期
读及大提琴家马友友的一则逸事,不禁莞尔。
在音乐方面具有惊人天分的马友友,成名极早,时常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声誉日隆,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然而,有一回,访问非洲的纳米比亚时,他却碰了一个软钉子。
话说他到了那儿,土著为他载歌载舞。
他观赏完毕后,慢条斯理地取出不啻拱璧的大提琴,说:“让我为大家演奏一曲吧!”万万没想到,土著居然齐声应道:“且慢,你不必演奏,让我们为你演奏吧!”马友友向朋友忆述此事时,哈哈大笑,说:“我原本以为他们一定很渴望听我演奏,没有想到,他们居然一点都不在乎。
”
马友友说的,这其实正是一般人的通病。
不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而又理所当然地得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结论。
最近,教育界的朋友郭先生也说了一则异曲同工的小故事。
那时,他在一所中学当校长。
每天放学钟声响起后,老师和学生陆陆续续地离开。
责任心极强的他,独自留在校园里处理校务。
有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经过校园,看到他形单影只,便走进来,与他谈天说地。
郭先生觉得老伯寂寞,便放下繁重的公务,陪他说东道西。
渐渐地,老伯风雨无阻,天天前来“报到”,一待便长达几个小时。
郭先生公务堆积如山,深感焦灼。
一夜,勉强挨到老伯起身告辞时,郭先生硬著头皮对他说道:“您明天就不要再来了,我公务繁重,无法天天陪您谈天。
”万万没有想到,这话一说,老伯勃然大怒:“我是看你寂寞难耐,才特地拨冗前来陪你聊天,没想到你这人却以怨报德、过桥抽板!”郭先生当场愣住,全然作声不得。
原来他们双方都表错情、会错意了。
问题的症结在于,他们都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一厢情愿地以为自己是施恩者,而对方是受惠者,也都一心认定对方会因为自己的“牺牲”而感激涕零,偏偏事情的真相与自己的想象背道而驰。
(摘自《生活报》尤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