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20130726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1分子热运动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充分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和体验,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其热运动,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让幼儿了解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2. 教学重点:让幼儿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以及分子的热运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显微镜、热源等。
2. 学具:记录纸、彩笔、实验器材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幼儿对分子的兴趣。
"小小芝麻官,构成大世界,没有颜色,没有形状,却能让我们感受到各种物质。
"2. 讲解:介绍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
3. 实验:让幼儿观察分子模型的运动,了解分子的热运动。
4. 操作:让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6. 创新: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设计自己的分子模型,并展示给大家。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以及分子的热运动。
2. 活动难点: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动手操作,让孩子们基本了解了分子的基本性质和热运动的特点。
但也有遗憾,如在实验中,部分孩子对分子的热运动规律理解不够深入。
2.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分子的热运动,如烹饪时食材的变化,感受分子的运动。
同时,可以开展家庭科学实验,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分子热运动。
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分子的基本性质和热运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让孩子们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我设计这节分子热运动的课程,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现象,以及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我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 让学生了解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现象,知道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讨的科学精神。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现象,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一、导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热水会比冷水蒸发得快。
二、实验观察:我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分子热运动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分子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三、分析讨论:我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以及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我布置了一道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写一篇短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也注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讨,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这节课结束后,我进行了反思。
我觉得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分子热运动。
同时,我也觉得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还需要加强培训,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增加实验操作的环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
我还想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比如让学生观察其他物质的分子热运动,或者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分子热运动的实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分子热运动课程时,我发现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现象以及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
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温度对其影响是本节课的难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的第13.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介绍了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在运动中碰撞,改变方向和速度。
(3)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物质的分子运动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3.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为什么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
答案:物体受热时,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从而导致物体体积膨胀。
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夏天饮料容易溢出。
答案:夏天温度高,饮料中的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导致饮料体积膨胀,容易溢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一些相关知识,如分子动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3.1《分子热运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3.1章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课主要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与斥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认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
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段生活中的现象,如酒精蒸发,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简要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分子热运动相关的例题,如气体扩散、固体膨胀等,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现象。
4.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师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并通过实验或动画展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六、板书设计13.1 分子热运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与斥力七、作业设计(1)酒精蒸发;(2)固体膨胀。
2. 请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教案:13.1分子热运动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两个气球、绳子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两个气球相互靠近时会相互吸引,远离时会相互远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讲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讲解过程中,注意用生动的例子和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实验观察与分析(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如将两个气球用绳子吊起,让学生观察在一定温度下气球的运动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4. 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与分子热运动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3.1 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的定义、特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用彩色笔在课本上划出分子热运动的相关内容,并简要注明自己的理解。
2. 请举出两个与分子热运动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
13.1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孩子的学习应该以游戏为主,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就是通过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和感受分子的热运动。
一、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有三:让孩子们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分子的运动状态;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点,教学重点则是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分子的热运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彩纸、胶水、彩笔等手工制作材料,以及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
四、活动过程活动一开始,我会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入分子热运动的主题,让孩子们对分子热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着,我会引导孩子们进行手工制作活动,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分子的热运动。
我会组织孩子们进行分享和交流,让他们表达自己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
五、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点,重点则是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分子的热运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程度,以便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同时,我还会引导孩子们进行拓展延伸,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感受更多的分子热运动现象。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分子热运动的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让孩子们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点,以及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分子的热运动,是本次活动的核心内容。
如何引导孩子们观察和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微观现象,以及如何设计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分子的热运动,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对于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点,我会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入分子热运动的主题,让孩子们对分子热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我设计这节《分子热运动》的物理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希望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理解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2. 重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分子热运动模拟实验器材、温度计。
2. 学具:实验记录表格、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热水的温度比冷水的温度高,引导学生思考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2. 讲解:介绍分子热运动的概念,解释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实验:分组进行分子热运动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温度下分子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热水会冒汗。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2.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能正确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是否能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分子的其他运动形式,如振动、旋转等。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深入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分子热运动的概念1. 我向学生介绍了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热运动是指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
13.1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一、设计意图1. 使幼儿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3. 激发幼儿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知道分子在运动中的特点;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游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幼儿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分子在运动中的无规则性和能量传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热运动模型、实验器材;2. 学具:记录表格、画笔、彩泥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分子热运动故事,引发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本节课的主题;2. 观察与实验:让幼儿观察分子热运动模型,并进行简单的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分子热运动的现象;3. 讨论与思考:引导幼儿探讨分子热运动的特点,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分子会这样运动;4. 创作与表达:让幼儿利用学具,创作出自己理解的分子热运动场景,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分子在运动中的无规则性和能量传递。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幼儿对分子热运动有了基本的认识,他们在观察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但在理解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和能量传递方面,部分幼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幼儿深入学习这一知识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同时,我还计划开展一些拓展延伸活动,如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家庭中的分子热运动现象,并和家长一起进行记录。
这样既能巩固课堂所学,又能让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这些细节对于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分子热运动的概念至关重要。
第十三章内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左权宏远学校安彩荣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引力。
重点:分子动理论内容
难点:会解释现象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我们知道世间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物质的构成。
二、自主探究,互动释疑
1、物质的构成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那么构成物质的分子有什么特点呢?是静止不动的还是不停地运动呢?
请同学们思考: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因为分子的直径很小,大约只有10-10 m),那么你是否有较好的方法来认识分子的运动情况呢?
2、扩散现象
仔细阅读课本P3内容直到P4第二段,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2)、在课本图13.1—2的气体扩散实验中,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3)、在课本图13.1—3的液体扩散实验中,经过30日后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
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4)、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 深。
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会出现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这种现象叫扩散。
从扩散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有⑴分子在不停地。
⑵分子之间有。
提升练习1:下面一些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A、金秋八月,校园里处处桂花飘香
B、将糖投入一杯水中,水变甜了
C、烟从烟囱里冒出来
D、扫地时,灰尘在空中飞舞
E、滴在地砖上的污渍,时间越久越难擦净
F、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最后不见了
G、擦过黑板后,粉笔灰纷纷落下
提升练习2:将10ml的水和1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
将___20ml,上述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________。
3、分子间的作用力
阅读课本P4、P5有关分子间的作用力内容,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2、图13.1-4能说明什么?
3、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提升练习3:把两块表面干净平整的铅压紧就能结合在一起,把打碎了的两块玻璃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它们拼合在一起,其原因是( )
A、铅的分子间有引力,而无斥力
B、玻璃分子间有斥力,而无引力
C、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因两铅块分子之间的距离能靠近到引
力大于斥力的程度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提升练习4:请根据下面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1)、现象:铁丝很难拉伸;解释:。
(2)、现象:用手很难将铁块压缩;解释:。
(3)、现象:金属断裂可以通过高温焊接;解释:。
提升练习5:用胶水把邮票粘贴在信封上,等胶水干了以后就很难直接把邮票完整地从领土上摘下来,这是为什么?
三、反馈训练,检测巩固
1.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一般是__________,分子间的作用力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
A.稻花香里说丰年B.美酒飘香歌声飞
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
3.如图所示,将一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手持弹簧测力计
的上端将玻璃板放至刚与水面接触后,慢慢提起弹簧测力计,观察到玻璃板未离开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离开水面后的示数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
4.“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 )
A.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 B.玻璃表面太光滑
C.玻璃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D.玻璃碎片间的距离太大,大于分子间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
5.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间存在引力作用来解释的是
A.要橡皮绳拉长,必须施加拉力的作用 B.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落下
C.用胶水很容易将两张纸粘合在一起 D.折断一根铁丝需很大的力
6.下列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根铁棒很难被拉断,这说明铁棒的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B.液体非常容易流动,这说明液体分子间主要是斥力
C.气体很容易被压缩的原因是因为气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D.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
7.把一块铅切成两段,然后在原处合上,加以一定的压力,两段铅又能合在一起,而打碎的玻璃也在原处合上,也加以一定的压力,为什么不能合在一起呢?。